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2023-03-25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笔者2月25日从山西省科技厅获悉,山西省启动2019年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征集工作。重点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支持。

据悉,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包括“地方科研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地方专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地方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地方科技创新项目示范”4个方面。此次征集的专项资金项目经推荐、汇总、审核后,择优纳入3年滚动规划,项目实施周期为1~3年。专項资金采用直接补助、奖励补助或后补助等方式支付。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城市化”这一历史必经阶段中涌现出一些中国特有的现状。当人口流动不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当城市化的发展程度日新月异,当许多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我们要看到自己的成功,也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成功的典型实例值得被借鉴,不足之处需要被及时补救。全社会各阶层的紧密联系,政府政策的全面出台,有利于中国城市化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城乡双赢不良现象分析相关政策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为我国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国际科技合作是我国科技工作和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把握新时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紧密配合国家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不断开创新局面,登上新台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已经形成。目前,国际技术转移与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趋相互渗透,已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

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科技合作的最新做法

国际合作中的技术转移,即是国家(或地区)间的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等组织在科技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技术转移。发达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现技术转移的途径不断拓展,主要包括:

(一)积极开展科技外交,加强对外科技援助

例如,本着通过合作吸收欧盟以外的科技知识、高新技术和人才以及开拓国际技术市场的目的,欧盟迄今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国际科技合作协议;最近几年来,美国在许多外交领域也频频打出科技牌,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美国仅联邦政府各主要职能部门就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近900个科技外交方面的协议和谅解备忘录等,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与他国签署的科技外交协议更是无法统计。科技援助是科技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援助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多方利益,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资源、能源等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开展对外援助,成功获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能源。

(二)广泛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

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使得世界范围的科学家能够在大规模、大尺度或是跨学科前沿性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研究,有助于全球科技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例如,在经过多年酝酿和准备之后,于2006年启动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欧盟、日本、中国、印度、韩国、俄罗斯和美国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该计划将历时35年,总投资高达99亿欧元。它的启动标志着人类开发新能源征程的开始,其成功将为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提供可能。

(三)重视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06年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不同国家作者合著的论文数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1988年以后合著论文的增长更为迅速。1988年,合著论文只占所有论文总数的8%。到2003年,20%的论文至少有1名外国作者参加。合著论文所占的份额在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至少翻了一番。美国是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合作的国家数量也是最多的。2003年,参与国际合著论文的国家有192个,美国研究人员与其中172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合作,国际合著论文中的44%有美国作者参与,美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每4篇就有l篇是国际合著论文。日本的比例与美国近似。欧盟重视成员国之间的科研合作,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密切。从合著论文的趋势来看,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与发展中国家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密切,英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科技合作日趋活跃,形成新兴的研究密集区。

(四)鼓励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

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跨国公司并购外国企业,在国外设立新的研发设施,以及海外子公司进行研发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经合组织2006年发布的《科技与工业展望》显示,2004年经合组织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有16%是由在国外的子公司开展的。美国企业的海外研发投资从1994年的约120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21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爱尔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占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40%以上。在亚洲地区,中国(包括中国台湾)及其他7个国家或地区(韩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外国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

(五)吸引国际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到国内工作

例如,建国只有200多年的美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从其历史可以看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是美国兴盛的根本所在。源源不断的外来高素质移民和国内教育培养的大量创新型人才,不仅创造了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并且塑造了一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保持平衡的政治体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先型的经济模式。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态势分析

(一)政府间合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由于近年来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加,发达国家政府认识到中国科技的重要地位,相继出资与我联合支持优先领域的合作研究(见下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据统计,这些对华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总额每年约合数亿元人民币。

(二)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美政府间科技合作 中美政府间科技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的新亮点,目前已形成政府间引导,部门、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2006年《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再次延期五年。中美双方就先进清洁能源技术、核安全合作与和平利用核技术、农业科技、水等资源管理、资源节约和综合高效利用、环境技术与全球变化、对地观测、减灾防灾、公共卫生与生物医药研究、基础研究、纳米技术和计量标准、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交流多个合作热点问题取得了新的突破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科技合作 欧盟及其成员国是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中欧科技合作日益成为发展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参与欧盟框架计划的合作研究,以及加入“伽利略”计划和ITER计划合作,全面提升了中欧之间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

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 在2007年8月召开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十一届例会上,中俄双方决定从政府层面上共同支持开展一批中长期重点科技合作项目。中俄双方联合开展政府间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表明,虽然引进俄方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仍是近期我开展对俄科技合作的重点,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长远来看,中俄科技关系将更趋于平等、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的建立推动着双边科技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做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已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中加、中澳政府间科技合作 2007年1月16日,中国政府与加拿大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北京签署。这是加拿大政府对外签署的第5个双边科技合作协定,也是中国政府对外签署的第100个双边科技合作协定。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政府支持在共同感兴趣的优先领域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先后成立了中澳水资源研究中心、中澳轻合金联合研究中心、中澳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和中澳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

(三)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稳步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始终是我国对外科技合作的基础和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我国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华开展科技合作的愿望日益增强。2007年6月,哥斯达黎加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是我对中美洲国家外交关系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四)多边领域合作由“虚”向“实”过渡

通过参加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UNCSTD)、APEC产业科技工作组(ISTWG)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技术转移中心(APCTT)等归口国际组织的工作,既“唱戏”,同时,注重实效,做到“占位子、出声音、做贡献、有影响”,逐渐从“虚”向“实”过渡。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双边合作备忘录共同举办非洲未来领导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班、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甘肃省科学院自然能源研究所建立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作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增强对发展中国家人员的培训,扩大太阳能技术及产品的出口。

(五)区域科技合作逐步扩大

在多边和区域框架下,我国积极参与了欧盟框架计划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参加亚太经和组织、亚欧会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东盟(10+1)、中日韩-东盟(10+3)、中亚五国、中非合作论坛等区域框架下科技合作等,对树立我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科技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提高我国实用技术与高技术产业在周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思路和重点

(一)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思路

党的十七大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内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八项任务中的突出位置。这是中央在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基础上,对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今后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将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的重点任务与要求,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努力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要树立“大国际科技合作”的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和合作需求调查,调整工作思路、转变管理模式,在体制和机制上保证《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战略转变:

1.在战略目标上,从一般性国际科技合作,向以《规划纲要》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转变。树立“大国际科技合作”的观念,更加紧密地围绕《规划纲要》确立的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国家各大科技计划的需求,遴选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项目,做到与各科技计划互相协同、融为一体,解决国内计划与国际合作计划“两张皮”问题。利用国际优势科技资源为国内计划实施服务,在高起点上创新,在创新路径上尽量少走弯路,加快研究开发速度,提高水平,提高对外合作的针对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有效性,使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大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格局。

2、在合作方式上,从注重项目合作,向整体推进“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战略转变。要切实改变以往重项目合作,轻资源集成和人才培养的现象,形成“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实现国家、部门、地方、企业等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高效集成,实现国际科技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际创新体系的有效衔接。

3、在合作内容上,从注重技术引进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转变。要在更加广阔的层面上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知名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人员与国内同行在基础科学和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国际风险投资、咨询机构参与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基地,组建研发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包括人力、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开拓发展空间。支持我国科学家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参与更多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合作,拓展视野,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4、在合作主体上,从以政府和科研机构为主,向政府引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战略转变。要充分把握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层次、内容和方式不断变化的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拓展工作渠道,搭建合作舞台,创造合作条件,提供合作环境,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特别注重企业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主体作用,为企业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做好服务。

5、在任务确立上,从“自下而上”的立项机制,向以《规划纲要》为导向的“自上而下”的立项机制战略转变。要针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目标聚焦不够,资源较为分散的弊端,建立和完善部门和地方的国际科技合作统筹协调机制。特别是要围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间、部门间以及部门与地方间的统筹协调,以需求为导向,凝练合作重点,强化自上而下的立项机制,集成有限资源,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二)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工作重点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现技术转移,必须立足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科技资源利用中我们应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紧跟世界潮流。

第一,在对外科技交往中,我们要紧紧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依托跨国科技合作与交流,侧重引进有利于提升我国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主导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还要积极扩大技术输出和技术转移,通过合作研究、联合调查、技术培训、科技援助等多种形式,促进技术及产品的出口,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我国对东南亚、拉美和非洲国家,特别是中非科技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

第二,要在一批前沿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ITER计划、伽利略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等,提升中国科技整体水平,提高国际影响力。

第三,要积极加强我国科学家同国际科技界的交流和合作,努力学习和运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

第四,要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技术密集型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提高在华研发中心的能力和确保留住优秀人才,促使跨国公司支持在华研发中心参与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基础研究。

第五,要建立符合国情的科技人才吸引机制,包括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和人才流动机制,并从软环境着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从而吸引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来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持续发展,才能在激烈、复杂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最终使我国在2020年能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后)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快速推广开来,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日新月异,而当下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渐渐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符。目前,如何将农业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中的经济状况进行有效的融合?如何转变当前的传统家庭式、零散式的农耕模式?如何实现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规范、高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DOI] 10.13939/j.cnki.zgsc.2020.01.069

我国属于农业生产大国,在开展农业经济发展管理中,应该在新发展背景之下,进一步将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案进行科学的制定和规划,同时在管理中应该针对经济发展中具体的经济建设目标,将农业经济发展中对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占比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强化新经济时代的农业发展建设规范化管理目标,提升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并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该充分的结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方面的具体规定,将农村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仔细的研究,通过经济管理进一步的解决发展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1 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我国大部分农村还处在劳动力输出阶段,知识分子绝大部分流入城市和机关事业或企业单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他们的劳作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农耕时代形成的固有思维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目前,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等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但大部分农民的认知性、积极性和响应管理的意识并不是很强,加之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率不高,这样就会导致在管理工作中农民不能够积极有效地配合政府的农村经济管理政策,进而导致许多好的政策在执行中出现问题,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新农村经济发展制度下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有效的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之下,在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受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在管理发展中应该针对市场经济长远发展目标,对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划作出进一步的安排。在发展中应该在经济发展管理的制度安排中,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尚未有效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方面的管理需求进行制度方面的发展和融合,使得农业经济在开展中能够有效地和农业整体的社会发展结构进行适应,同时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发展中应该对于体制滞后的发展问题进一步的引起重视,从整体问题认识上,充分的分析出农业经济在发展中缺乏活力的真正原因,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影响可持续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3)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没有及时建立。面上来看,我国地大物博,农村农业生产总规模大,涉及面广,农业发展主线不够清晰;线上来看,农村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现象一直没有多大变化,地区发展差异化较大;点上来看,小规模、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居多,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政府引导、指导力度不大。针对以上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优化转型亟须建立一支多层次、立体式、业务精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首先从国家层面要有顶层设计,未来农业发展方向要有明晰的路径。其次要有农业经济专家把脉地区农业发展方向,通过成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实现一区域一特色,一镇一品或一村一品。最后要明确政府农业专职人员,负责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现代农业管理理念推广到千家万户,引导和带领农民解放思想,加快农业增产、增收、增效。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法

(1)强化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一是明确政府主体责任。政府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部门要转变思想,变经济的补贴为知识的灌输,知识改变的是理念,经济手段对农民来讲有时反而会养成一种惰性——不想改变的习惯。二是强化市场引导作用。市场具有无形的宣传力量,同时也最有发言权。国家主导方向,农业从业人员加强指导,市场负责开拓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加大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普及力度。从实际看,一个地区农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这个地区农业水平的高低。政府普及知识不能只盯着农民,而把农业从业人员知识普及好、培训好,才能把现代农业管理理念推广开来。四是做好农民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工作。农民处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末梢,是直接参与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只有把农民的思想做通了,知识普及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转变农业经济开展中的管理模式。在实际践行中,应充分重视经济管理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有效结合,同时在管理中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新农村经济建设开展的各个环节中的具体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建设规划的融合,在管理中应该充分地将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开展重要的控制标准,同时在管理中应该将经济管理方面的注意力向食品安全和农业经济绿色化发展水平方 向进行转换。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建设中,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不能够单一的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效化和高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在管理中应该充分的认识控制农业经济增长效益方面产生的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控制商家经营发展的规范性,提高市场经营中农产品控制中的具体交易的公平性,同時在管理中应该从整体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方面进行有效的规范化目标制定,通过转变新农村经济发展之下的农业生产开展模式,进一步地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经济所占的经济增长占比进行提高,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

(3)完善农村经济建设管理体系。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水平,就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完善的发展,在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背景下,应该充分的重视经济活动开展中经济管理体制的健全发展和完善,同时在管理工作中应该通过制度体制方面的优化和发展,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特点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起来,进一步的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高速化增长目标。

(4)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和储备力度,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具体的工作开展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控制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上,应该明确经济管理人员自身在管理工作中具体的工作职责,同时在管理中应该对管理的权利和职责进行有效的限定。农业经济发展管理中重视管理工作开展效率和质量,应该明确管理中的利用管理方式实施中各项管理工作措施应用开展的水平,在新农村建设阶段开展中,经济建设应该重视经济管理措施有效的采用,发展农业经济农村经济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有关方面的领导,在开展农村工作建设中应该对农业经济管理产生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在管理中应该通过定期举办农业经济发展交流的大会进一步的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对于管理方式的创新发展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该规范管理实施人员的管理资质,管理工作中人员应该通过正规的培训合格之后才能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通过系统化的专业管理培训,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逐步了解到农业经济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建设产生的作用。

3 结论

在新农村建设开展的背景之下,农村经济建设想要快速化的发展,在管理中就应该重视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对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强化监督,并且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该在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上进行严格的培训,同时在管理中应该积极地向农业种植者宣传农业经济管理带来的作用,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开展能够得到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35(22):199.

[2]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16-17.

[3]刘玉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4):18,20.

科技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

10月24日至25日,来自政界、金融界、科技界等数百名社会精英齐聚东湖之滨,共襄武汉金融博览盛世。24日上午,第七届中国·武汉金融博览会暨中国中部(湖北)创业投资大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

中心开幕。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并宣布开幕,省长王国生致辞。王国生在致辞中说,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武汉金博会已成为银政企合作的桥梁和科技金融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极大提升了湖北金融业的

综合实力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品牌效应。今年的金博会以“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增效”为主题,紧扣改革新要求,顺应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拓展了科技与金融同步创新、融合发

展的新空间,必将为传播金融文化、促进金融改革,推动湖北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王国生指出,近年来,湖北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双轮驱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

金融创新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2013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600多亿元,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入全国三甲。湖北科技金

融改革创新既任重道远,又潜力巨大。我们将以本届金博会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快湖北金融业改革发展步伐,推进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自主创新战略的能

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科技金融:已成为湖北金融业重要名片

会中,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认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大空间,需从四处着手:一是要完善多元化金融业态和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二是要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机制;三是健全科

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四是进一步构建科技金融风险分担体系。“科技金融已成为湖北金融业一张重要名片。”潘功胜认为,湖北科技金融创新卓有成效,科技信贷资金的投放稳步增长,科技金融

产品与服务模式日益丰富,科技金融要素市场逐步形成。他向湖北提出希望:“我们正与湖北探讨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试验区的建设,希望武汉能够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中国保监会主席助

理梁涛认为,保险业在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增强融资能力、化解创新风险、分散经营风险、为从业人员提供保障等方面都大有作为。其中,在助推科技企业抵御创新和经营风险方面尤为突出。以

湖北省出口信用保险为例,保险机构与省商务厅、财政厅联合搭建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托管平台,省政府专项支持300家小微企业参保。根据海关统计,投保小微企业出口平均增幅28%,其中46家实现

80%以上增长。

5年左右:实现武汉城市圈金融服务一体化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广晶在武汉金博会上提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是社会变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增效的重要推动力量。《武汉城市圈科技金

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方案提出,我省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武汉城市圈金融服务一体化,基本形成有效支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科技金融紧密

融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建成实验股权资本化、智力资本化、资产证券化的“资本特区”。曹广晶认为,为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一方面通过金

融杠杆促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另一方面通过科技金融创新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向新技术集聚。其次,要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构建功能完善、机构健全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同时,打破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地域限制,充分发挥区域金融协同效应,深化和扩大区域科技金融合作。

科技金融:要诞生符合自己规律的产品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巡视员邓天佐表示,当前急需建立一个平台把分散的资金与项目联成链条。“建立平台是第一步,但科技创新项目和金融工具不是‘拉郎配’。”邓天佐说,科技金融只有诞

生了符合自己规律的产品,才能谈科技金融创新。这种创新过程,既是对科技企业的挑战,也是对金融行业的挑

战。邓天佐建议,像武汉这样高智力集聚的城市,应促进烽火等领军企业搭平台,积极探索帮助院校原始创新产业化,实现从跟踪创新到引领创新。中国银监会创新监管部副主任杨晓军表示,银监会将

结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建立健全面向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机制。杨晓军说,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势在必行,应积极发展为科技创新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组织。此外,建立

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平台,推动创业投资、银行信贷、科技企业改制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防伪专业化和定制化投融资解决方案。杨晓军表示,银监会将鼓励金融机构根

据科技企业成长状况,动态分享相关收益,完善科技贷款审批机制,提高科技贷款审批效率。作为证券行业的一名“老兵”,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葛伟平坦言,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将是深化市场体制

改革的必然要素,其中,证券业有效服务了不断增强的直接融资需求。谈及湖北证券行业,葛伟平表示,除传统业务外,将支持湖北券商积极创新产品业务和交易方式,“探索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实

施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此外,他还指出,将支持证券经营机构拓宽并购融资渠道,“尤其是推动市场化并购重组,促进湖北加快行业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将鼓

励券商全方位参与湖北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重点支持长江证券柜台市场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证券机构通过报价系统开展业务”。

一种事实:让中国企业“走出去”

美国史带战略伙伴集团总裁钮小鹏表示,目前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资本的流动走向开始出现多选的情况,中国目前如果希望引资进来的话,必须要存在很强的差异化,在差异化的过程中,“双向”

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以前我们讲国际化,在招商引资中,都是外资引进来,而现在是让中资走出去,全面超过外资引进来的数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钮小鹏表示,当GDP需要下行的时

候,很多传统的行业、中小企业,也包括国企,都可能会面临业务上的一些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在海外的一些市场去发展,是整个业务发展的必要范围。钮小鹏提到,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已经不光

是一种现象、一种趋势,更是一种事实。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投资已经取得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所以在这种新的金融所驱动的中国企业全球性发展的新生态链发展之下,一个非常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企

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发现了资本更多的“引进来”。不光是资金方面,不光是人才方面,不光是企业本身落地方面,还有很多的技术方面。钮小鹏强调,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新金融非常重要的

一个环节。从湖北、武汉未来发展的角度讲,金融作为支撑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实体经济最终都要靠金融推动。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有非常大的实力和机遇能够乘着这个“东风”做大做

强。

辜胜阻:给科技金融开“药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科技金融不是简单的‘科技+金融’,而是通过一系列金融制度的创新安排,产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价值叠加效应,以创新为本、双向融合、相

互促进。”他首先承认湖北是传统的科教大省,但却指出湖北与科技强省存在着差距,也存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人才和成果“东南飞”、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湖北如何从科技大省转

变成科技强省?

辜胜阻认为,关键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构建支持创业创新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显著提高股权投融资比重,改变金融“短板”。“支持高科技企业,不能只靠银行贷款,因为银行往往厌

恶风险,只有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才能承担高风险、分享高回报。”辜胜阻用数据来论证:2011年,VC新增投资额对工业与服务业增加值的拉动系数为1:7,远高于同期银行

贷款对经济1:1.02的拉动系数。又一个问题是如何发展“科技金融”?辜胜阻给了一张“药方”:首先,要吸引投资机构的集聚,大力发展VC和PE,培育更多天使投资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

转化。其次,要推进湖北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天使投资、VC和PE退出渠道。用好新三板的全国扩容机遇,争取打造新三板的“湖北板块”。此外,构建多层次信贷体系,大力发展类似美国社

区银行的“草根金融”,推进政府金融担保回归公益性,解决“担保难”和“抵押难”问题,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并以东湖高新区作为载体打造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营造良好发展的“小环境”

,打造技术企业“蔬菜大棚”,让科技型企业在冬天也能“活得好”。他同时指出,目前我国有五大金融风险需要警惕: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使信贷风险上升;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产能过剩领域的贷

款已经成为银行业不良贷款的“重灾区”;影子银行运作不规范、缺乏透明度给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流动性错配形成“钱多”和“缺钱”并存的结构性金融风险。辜胜阻还表示,长

江经济带与中部城市群面临发展机遇,近10年来,我国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急剧升温,城市群总数已超过30个;预计未来5-10年内,我国城市群将涵盖全国约四分之三以上的城市和90%以上的城市人口和

经济规模。在此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稳增长”的新引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人口超过1亿。长江中游城市群如果能达到长三角城市群的水平,将可以增加

2万亿元的消费内需。他说,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无论采用T型战略或弓箭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将成为战略支点,有着其他一些城市群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将成为落实和推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支

撑。武汉得“水”独厚,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得“科”独厚,科教资源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得“中”独厚,中三角地区具有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3小时高铁圈内,聚集着数亿人

口;成本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水运优势十分明显,水路运输成本仅为铁路的1/6、公路的1/28、航空的1/78。本届金融博览会暨创业投资大会由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联合主

办。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为大会支持单位。开幕式后,举办了主题论坛。全国189家银行、证券、期货、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总部领导出席开幕式。在为期2天的时间里,举办了多场

上一篇:初一科技论文下一篇:学校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