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论文范文

2023-03-21

网络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网络政治动员对国家政治安全具有双重影响,因此,我们要畅通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发挥网络政治动员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网络政治动员 特征 政治作用 监控管理

key words: The network political mobilization characteristic politics function monitoring manages

作者简介:方刘松,1979-05-26,国防经济专业,在读硕士

网络政治动员就是政治动员主体利用网络在虚拟空间有目的地传播具有政治鼓动性的信息,诱发意见倾向,号召和鼓动人们在现实社会进行政治行动的政治动员。网络政治动员越来越广泛,是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政治动员的主要特征

(一)动员手段具有先进性和快捷性。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政治传播出现了彻底的变革,个人可以即时发表新闻式的评论和深介入政治事件,“博客”的兴起更使政治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强化了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实现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兼容。此外,手机也是人们上网的一个重要方式, 手机媒体是互联网媒体的延伸,成为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网络政治动员行为提供了最为先进快捷的技术实现平台,可以在瞬间影响国内外成千上万网民的政治行为取向。

(二)动员主体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互联网的低成本、高效率和普及性,从技术手段上打破了国家对大众传媒的高度垄断,普通人有了向全世界传播思想的技术手段和发起政治动员的能力。现实社会中个人的身份是严格与生命存在一一对应的,这种认证方式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区别性和唯一性。网络为政治动员发起者提供了自由隐蔽身份的选择和可能,从现实来看,很多网络政治动员发起者的身份都是隐蔽的。

(三)网络监管具有不确定性。网民通过MSN、QQ、E-mail等通讯软件进行的“点对点”传播方式,基本是私密的环境内进行,传者与受者都处于相对隐的位置,处于监管的盲区,这就对网络监管提出新的课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网络社会所代表的是个全球化的虚拟超国家信息权力结构和实体。网络政治动员的最初发起者可以隐蔽真实性,加之网络传播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和网络播的跨国性,所以对网络政治动员过程的控制非常困难。

二、网络政治动员的政治作用

(一)有助于实现最广泛的世界范围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社会政治过程,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在现代社会,政治参与不仅仅是公民表达各自政治态度的需要,而且也是政治体系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支持条件,网络社会政治动员则是网民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并且可以很容易实现跨越国界、超时空的政治参与。在拥有必要的虚拟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利用网络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成为同一虚拟社区的成员,这是无论哪个现实社会都不可能具有的功能。

(二)有效凝聚网民政治意愿,影响国家政治体系运作。网络政治动员充分展现了混沌学所言的“蝴蝶效应”,当某种有影响的政治事件出现以后,在网络上各个电子公告栏、新闻组以及邮递列表等地方会迅速作出反应,并以“多对多”的交流形式在电子空间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有组织的集体行动。这种政治动员即使是在对媒体和舆论予以高度控制的国家和地区,也会由于互联网的存在而迅速地得到传播,从而干预到政治决策或者政治发展进程。

(三)对国家政治稳定状态具有双重作用。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政治动员可以持续支持国家的政治稳定状态,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掌握优势网络政治话语权。另一方面,来自民间的网络政治动员经常会形成国家政治稳定的解构力量,互联网作为全新的信息传递途径,可以被政府反对者力量用来作颠覆性的动员,通过制造流言、散布不满情绪、组织抗议等网络政治动员行为威胁国家政治稳定。

三、网络政治动员的有效控制

(一)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畅通网络政参与渠道。畅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关键在政府,在于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截止2002年底,我国已有7200多个政府部门建立了网站,其中国务院和国务院直属机构网站78个。但政府网站在质量上还有不尽人意地方,交互性服务水平普遍较低,网站还普遍存在网页容单调、陈旧,实用性低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转观念,克服保守思想,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真正在政府与社会及民众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电子桥梁”。

(二)利用网络技术的国家优势性,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要建立国家网络监管体系。网络的监测系统是国家网络监管体系的“眼睛”,它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动态跟踪与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反馈给决策系统和防卫系统。要加强对信息源管理和控制的研究。通过提高我国的网络技术水平,积极研究防止、控制不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网络信息发布和传播技术手段和方法。要加强对网络服务供应商的管理。网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这个层面得到解决,政府通过加强对互联网服务商的管理,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发挥政治传播的把关作用。

(三)利用政府在网络世界中的权威性,积极进行网络政治反动员政府。政府可通过其自身网站以及政府主办的主流网站进行强有力的反动员宣传,并通过多种渠道影响门户网站,使之成为亚主流网站。由于亚主流网站的民间色彩较浓,对他们进行一些潜移默化的反动员甚至是导向性比较鲜明的反动员,可以很好地化解网民的逆反心理,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斗.互联网中的国际政治权力[J].国际经济评论,2000(5):17

[2]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文明[M].陈峰,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6:19

网络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用户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广电网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受到了新媒体、直播卫星以及电信等行业的冲击,在日常经营中产生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广电网络正在从单一产业、垄断式竞争向着多元化产业发展,经营方式与管理体系也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广电网络对信息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分析,找出用户的关键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进行调整。

关键词:战略转型 广电网络 传输与传媒

要提高广电网络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广电网络首先需要对以往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反思,在体制建设的角度方面对自身经营方式与管理体系进行调整。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广电网络在做出调整之前需要对各种方面潜在的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用联合发展的方式代替独立经营,用现代化管理体系替代传统的行政事业管理体系。

1.战略转型

1.1体制转型

对于各省市电视台来说,需要对传统的组织形式进行调整,建立现代化的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机构,向民营网络中心学习,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通过资产入股的方式将广电部门转换为股份制公司。对于广电网络来说,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来代替传统的行政事业体制需要经历根本性的变革,进一步与信息市场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用新型的数字技术替代传统的模拟技术,用“公益+赢利”的运营方式替代传统的纯公益性运营方式。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将用户被动接受信息调整为用户主动选择信息。由此可知,广电网络的转型从根本上来说是运营方式与运营思路的转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混合型经济的发展要求,向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对广电网络的体制进行创新。

1.2网络的转型

广电网络是政府及有关单位向社会各界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渠道,是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进行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主要承担广播电视系统管理、运营以及网络建设等方面的任务,是开展各项服务与业务的基础。

在数字电视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数字化的信息服务必然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供支持,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必要的网络基础。市场的需求与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带来服务方式的转变。另外,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体在信息消费方面体现出了需求量大、个性化差异等方面的特点,以往模拟、单向的信息资源供给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

2.服务模式的改变

2.1拓展服务渠道

对于广电网络来说,需要进一步加强转型工作力度,积极响应国家三网融合的号召,从网络转型与技术转型的角度对信息业务进行改造。新形势下的用户希望在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条件下自由地浏览各种信息,在內容上希望能够实现视频与音频的完美融合。

2.2转变经营方式

广电网络由于长期受到人才、资源、思维观念以及体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所提供的服务主要以模拟信号与单向传输为主,同时也只注重主营业务的管理工作。而对于其他方面的增值业务来说,由于服务规模相对较少,所体现出来的收益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收视维护费与广告收入仍然是其他增值服务项目的主要收益来源。

在广告市场方面,所能够取得的经济收益看起来十分乐观,但是在实质情况方面,广告市场越来越倾向于像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这类影响力比较大的电视台,对于影响力水平相对较小的其他地区的电视台来说,广告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减。这就需要广电网络对各项增值业务进行拓展,与相关的视频制作单位取得联系,为不同喜好的用户推送个性化的视频信息资源,直接从用户手中收取信息服务费用。在市场需求以及用户消费方式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许多用户开始为自己喜欢的内容付费,为用户直接提供服务已经成为广电网络未来必然的服务方式。另外,傳统的广电网络很大一部分资源集中在视频内容的制作方面,在新形势下,广电网络需要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网络服务上,在视频内容的制作方面则可以外包给专门的制定单位。

结束语:

承担起传媒服务工作是广电网络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需要广电网络根据不同信息传播渠道的具体特点,对数字化视频信息格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机、夹板、PC以及电视等多种渠道接受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建刚.从“传输”到“传媒”看广电网络战略转型[J].广播电视信息,2009,01:49-52.

[2]董素印.广电网络转型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7(07),06(13):17-18.

网络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遵循正面教育的原则,提出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树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等新理念,同时,提出了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条主要途径。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学校

互联网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产生巨大影响。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1]。自从1994年中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以来,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主动建设和深入发展等三个重要时期[2]。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重点关注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逐步转向以研究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主,发展到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一关键问题,许多理论工作者针对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的本质特征,网络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网络信急良莠复杂、真假难辨、正反交错的现实局面,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大量切实有效的方法与对策。本文遵循正面教育的原则,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开放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试图为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和举措。

一、确立新理念,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不仅拓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而且成为全新的教育手段,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载体,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网络世界以及网络文化信息相互激荡更加突出的新形势,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树立在网络背景下发挥教育者主动性、先导性的新理念,切实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形式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主要从书本、报刊、文件及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中获得,由于手段单一、信息量小、受众面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的全面开通,网络终端已经到达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互动游戏,从事虚拟的人际交往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运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主动、全面地介入互联网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主动的教育者和被动的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抵制甚至是逆反的心理。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学生主体性特征的突显,不平等的、被动式的、单纯的说教和灌输难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功能和作用。网络所具有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互联网凭借快捷的速度优势,迅速、及时的信息传播方式,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载体。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是通过集中开会、讨论座谈和个别交流等方式进行,不利于有效信息的迅速传播和信息共享,而且往往会由于时间、地点、人员、环境等因素使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网络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巨大优势,网络信息的全员共享,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的理念,构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处于一个共同的教育平台,在共同学习中共同进步,在交流碰撞中开拓创新。

二、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举措

第十七次CNN1C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1 100万,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5.1%[3]。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上升,学生上网人数急剧上涨。学校是各种有害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校园网络已经明显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战胜各种有害信息对学生的侵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抓住时机,积极应对网络信息时代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寻找对策,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扬长避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1.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面对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和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学校要从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出发,根据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学生思想特点及热点问题,对学生成长、成才、学习、生活、就业、交友、娱乐以及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正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通过网络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2.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学校要用动态变化而不是用孤立停止的观点来对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学校的新情况、新问题非常突出,如何分析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真正把握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极大的现实问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强紧迫感,切实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对现实的研究,把面临的形势分析透,把工作中的问题研究透,把师生的思想情况调查透;又要把握现实和超越现实,着眼于未来的研究,抓住机遇,超前谋划,运用前瞻性自觉地把握未来,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境界。

3.倡导高品位校园网络文化。学校网络思想教育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理念,不断优化内容,强化信息资源建设。要让广大学生自己积极组织并参与网上第二课堂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络征文、网上学术沙龙等,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接受的规律,体现不同的特点和层次,把健康、高雅的音乐、文学、绘画等作品,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和中国革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红色资源”等搬上网络,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网络校园文化,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4.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创建良性互动的教育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由学生自主选择,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明确目标的同时,要尽量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多提供可选择的方法、资源和练习,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强化启发和引导;多采用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多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

5.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首要条件是必须要有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干部队伍。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充分发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太少,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不足。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学校要通过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培训,通过实施信息素质教育,通过完善政工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6.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学校要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按照互联网互动交流的特点,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第一,加大网络基础条件建设和投入的力度,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为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造良好的硬件保障条件。第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BBS、 E-MAIL 、OICQ等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和优良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对学生思想的侵袭。

总之,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渠道。在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观念、思想的同时,着重研究增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促进网上思想教育和网下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加强师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进一步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完成学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就学习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 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负贡同志答记者问[EB/OL]. http://www.people.com. cn/GB/iiaovu/1055/2926546. html,2004-12-18.

[3]张再兴.中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7):2-6.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images/2006/download/2006011701.pdf,2006-01-17.

网络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自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主客关系异化、内容碎片化和分散化、过程计划性和引导性弱化等 问题。在新冠疫情防控期的关键节点,辅导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时、势、术”,(一)把握“时”,将解 决突发现实问题与长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二)善析“势”,学会正确把握和区分学生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三)活用“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节点,积极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优化疫情期师生关系,整合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内容,探索思政教育方式创新,提升疫情期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获得感。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一、前言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       2018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8.29 亿,其中 10—39 岁群体占整体网 民的 67.8%,其中 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 26.8%[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诸多网络热点事件引起了 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由于网络舆论的鱼龙混杂、良莠不 齐,引发了小 A 同学对一则消息的片面理解,小 A 转载 这则消息和评论时在微博及朋友圈中发表了错误的看 法,个别同班学生在其网络动态评论中表达了认同。对 此,辅导员及时分析问题本质,将此事件概括为学生片面 理解网络舆论信息并发表不当网络言论的网络思想政治 教育事件。对相关同学进行思想引导,开展行为纠偏,并 针对全体同学开展了系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主 流价值观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一、自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自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主客关系异化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认为“主导性”是教师在教育 关系中的天然属性,“主导性”并非强调控制意义,而是 侧重把控教育方向、组织教育教学实践、审思教育过程。 在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灌输性受到冲 击,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导性不断增强。首先,教师不再是 核心信息来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获得海量信息,包 括政府等官方网站发布的实时信息,尤其在疫情期间,各 个官方媒体实时更新,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真实、可靠、及 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被 削弱。其次,自媒体时代给大学生带来了多元价值选择,教师所代表的价值观只是大学生众多主流价值选择中的 一种,网络价值观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核心价值观与非 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争抢高地。第三,自媒体时代,教 师同时丧失了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近年来,诸多网络平 台和短视频网站兴起,以其观点新、操作简单、节奏感强 等优势迅速获得大学生群体的认可。由于信息获取习惯 不同、年龄差距、媒介素养不同等原因,导致部分教师在此 类平台的信息获取和实际操作技能上滞后于大学生群体。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碎片化和分散化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化信息传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从 单一信息接收者,转为信息发布者、传播者、接收者多重 身份,并且呈现技术成本底、反馈刺激及时、隐性信息泛 滥等特点,为规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现实难度。一 方面,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 化”,企图通过“普世价值”“民主自由”和资本主义生 活方式来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很容易迷惑阅 历不深、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群体,获得乐于尝鲜的大学生 群体的青睐。但在此次疫情防控“大考”中,我国思想 宣传工作与疫情防控工作两手抓,并以实际防疫工作的成绩再次向民众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可见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阵地仍需要通 过多种组合方式进行争夺和占领。另一方面,网络思政 教育内容本身呈现碎片化倾向,如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的 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是缺乏系统性的,从而 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魅 力的体会。同时,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在议题设置和平台 搭建方面也存在碎片化倾向,部分的教育者和教育平台之间经常随着形势政策的变化进行适时引导教育,但缺 乏系统性和规划性。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过程计划性和引导 性弱化

根据“自媒体”概念鼻祖,美国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在其著作《自媒体》(We The Media)的界定, 自媒体是源于民众,服务大众的,天然具有自主性。“其 核心在于‘自’,自媒体传播以个人为主体。自媒体‘去 中心化’的传播机理,使得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具有 自主性的个体,都可以接收与发布信息。”[2] 这种自主性 与思政教育的计划性和引导性相违背。传统的思政教育 在开展教学活动前会对宣传方法、内容大纲、教育目标进 行设定,但在自媒体时代,由于网络议题的高频化、普泛 化的倾向,思政教育无法准确预测新议题的走向,便演化 出一种后置议题的倾向,即针对已经出现的大学生热点 话题进行分析和梳理,提炼出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向,从而 实施教育活动。同时,思政教育的引导性也被自媒体的 自主性削弱。思政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教育, 没有主流价值观引导就没有思政教育。自媒体时代思政 教育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广大网络 主体也在扮演教育主体角色。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也 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其思维和价值观变化也是随时变 化的,教育者很难准确判断大学生信息反馈的真实性和 有效性。

二、疫情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势、术”

(一)把握“时”,将解决突发现实问题与长期思想 政治教育相结合新冠疫情防控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人民战争,抗击疫 情是正面战场,网络空间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善作善 成,增强群众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激浊扬清,发布权 威信息,壮大正能量”[3],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该时刻保持政治敏感度,重视大 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严防大学生宣传思想领域产生 波动。在工作中,注重将解决突发现实问题与长期思想 政治教育相结合。疫情期终将过去,但是学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却要持续深入推进。政工队伍尤其是一线辅 导员要不断增强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从每次学生 问题处理过程中总结经验。在解决此次突发性问题以后, 应该探索形成理论教育为基础、实践活动为核心、体制机 制为保障的工作体系,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经验 借鉴和工作机制。

(二)善析“势”,学会正确把握和区分学生两类不 同性质的矛盾由于部分学生信息不对称,辨别能力不足和引导滞后,导致出现了片面思想和行为偏差,这就要正确区分两 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有意为之”还是“蒙在鼓里”, 分析两类矛盾产生的深刻原因以及学生的内在动机,以 思想引导、理清本源为先,辅之行为纠偏,批评教育,必要 时应诉诸法律。如果是“有意为之”的刻意造谣等,则 辅导员必须表明立场,敢于亮剑,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关处 罚;如果是“蒙在鼓里”的偏差行动,由于个人生活阅历 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则需要辅导员教育引 导、阐明道理,并在此过程中积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法 律意识教育等。

(三)活用“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节点,积极 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政工教师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前,应首先进行问题假 设和自我探索,此事件是否属于危机干预?少数学生偏 颇行为,会不会对所在地区、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严 重负面影响,甚至阻碍正常的防控应急工作?如何进行 利害对比?分析后可发现,此事件暴露的问题对于思想 认识领域影响是长期的,需长效教育逐步引导,则需要设 计长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现实防疫工作的 影响是短期的,可以及时化解,则采取对应的应急处理方 案。辅导员应在工作中善于利用现实情境的生动素材, 从抽象到具体,从天边到身边。当前,疫情防控正是一本 思政教育的“活教材”,辅导员除了做好防疫知识培训、 信息掌握摸排、心理健康辅导外,还应该以此为契机,开 展家国情怀教育、文化自信教育、制度自信教育、奉献精 神教育、逆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等。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一)优化自媒体时代疫情期网络思政师生关系

针对网络思政教育呈现的教师主导力去中心化和大 学生主体性不断强化的现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必须 及时提升媒体素养和实操能力,从而服务于学生网络信 息和热点话题的跟踪和引导。同时,在外部环境上应优 化自媒体运营环境,增加正向议题设置,增加人文内涵输 入,避免大学生陷入网络泛娱乐化和工具主义倾向。在 此案例中,辅导员应该从交流谈心,思想引导,行为纠偏 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由关心小 A 等同学的疫情期 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入手,善用共情,增加倾听,在拉近彼 此距离后,逐步了解其对某新闻热点的看法和认识,就事 论事,实事求是,根据官方回应阐释事件经过和发展,不 回避问题。同时,将一些网络职业推手的违法营销、造谣 传谣的意图和手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理性分 析,从长远、大局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在其认识到对此事 件认识的片面性后,小 A 等同学主动删除相关片面言论, 终止偏差行为。

(二)整合自媒体时代疫情期网络思政教育内容

针对网路思政教育内容的碎片化和分散化趋势,应 着力开展对“大思政”格局构建的教育内容的统筹,实 施思政教育的主体之间应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既要实现 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统一,又要把关网络自媒体平台的 推送内容和方向,系统化渐进式设置有关议题,做好议题 引导工作。针对此案例,辅导员通过开展“云班会”,做 好形势政策和互联网法律知识教育。疫情期间无法开展 线上班会,则通过开展云班会,了解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状 况,了解学生们疫情期云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等,鼓 励学生们充分表达真情实感和现实需求。辅导员要善于 进行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们深刻领悟到社会主义国家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而在内心深处理解中国 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让制度自信在学 生心中生根发芽。解读各大主流媒体开诚布公正剑亮锋, 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造谣者等案例进行警示教育,鼓励学 生增强法律意识,维护网络道德。

(三)探索自媒体时代疫情期“虚实并重”的网络 思政教育方式创新

所谓“实”是指对大学生进行云课堂教育、互联网 法律知识、网络技能、网络实践训练等。所谓“虚”是指 净化网络空间,并且通过学生队伍辅助做好舆论引导工 作。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即网络思政教育和现实社会 生活相结合;共享与分众相结合,即设定共享机制的同时 搭建圈层制度;服务于引领相结合,服务学生实际需求以 获得学生信任从而加强思想引领。在此案例中,辅导员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开展线上活动,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进 行“虚实结合”三步走。结合学院疫情主题教育,及时 开展致敬逆行者故事征集、抗疫一线新老校友故事分享 会、鼓励学生党员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线 上志愿活动,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引导学生用“影、 音、声、乐、图”等有效方式学习和分享疫情期正能量作 品。鼓励学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 怀和使命担当;发挥学生骨干在网络舆情方面的作用,一 方面要关注舆情,另一方面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从而引 导全体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辨析,理性作为。

(四)提升自媒体时代疫情期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 的获得感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接 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影响后有 所收获,进而产生的主观积极心理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 形成的客观心理状态 [4]。培养获得感的一个关键在于引 导大学生知行统一,理论可以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 实践;认知可以化为投身社会实践的技能;思政教师也认 识到身教胜于言教,做到“传道、明道、信道、行道”。自 媒体时代争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应着力提升大 学生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获得感。在“知” 的方面,结合网络热点、知识网红、“双微一端”等对大 学生网络认知图式构建、网络认知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在“情”的方面,重视情感选择策略、移情策略的使用,从而 持续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促进认知悦纳;在“意”的方 面,巩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践行的目标驱动力,提升大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 制力;在行的方面,思政队伍尤其是一线辅导员应着力增 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构建网络教育、实践指导、平台 搭建的思政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主流价 值观,提升疫情期网络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第 43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03-20].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6/201902/ t20190228_70643.htm.

[2] 韓凯辉 , 张英魁 . 白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异化问题研究 [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9(11).

[3] 杨云成 . 多场域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工 作[EB/OL].(2020-02-26)[2020-03-2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226/c40531-31604666. html.

[4] 赵静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和结构 [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3).

作者简介:赵妍(1992—),女,汉族,黑龙江伊春人,单位 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与党建。

(责任编辑:董惠安)

网络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需要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提高参与者主体素质、积极引导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同时,强调网上与网下政治参与的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大学生,以网络为媒介,通过政治信息网上发布、网上选举、网上利益表达、网上评论、网上讨论、网上民意调查、网上信访等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意识和行为”[1]。随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推进,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并不理想,比如:网络政治参与率低;参与主体素质有待提高;网络政治参与互动少;网上参与与现实参与脱节等。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意义

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传统的政治参与体现为刚性的时空限制、集权型的政治信息、严格的资格审查、人大代表的代议制、自上而下的单一控制等特点。网络的便捷性、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则打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局限性,其最大差别就是:时空的无约束性;多主体交互性;意见表达的自由性;信息的多元性、资格审查的松懈性等,从而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和捷径。“通过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大学生们亲身体验了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了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了解和感受了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切实体验了现代政治生活的民主性,民主参政意识逐步得到增强。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学习政治文化、认识政治现象、交流政治经验,并且获得适应网络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推动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1]

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获取、了解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意见、诉求,讨论现实政治议题;利用网络渠道取得与政治领导人、政府机构的对话机会;利用网络发起现实的政治运动[2]。但是,目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况并不乐观。据调查,“上网者中,从未参与过网络政治问题讨论的受试者比例达60.5%,28%的受试者参与过1—2次讨论,5.9%的受试者参与过3—4次,5.6%的受试者参与过5次以上。对于“在线浏览政治问题的频率”这一问题,58%的受试者选择“从不”或“每周少于2小时”,选择“每周5小时以上”的只有15.5%”[3]。可见,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次数少、参与水平低,大多停留在对政治信息的浏览和感性认识基础上。因此,要真正达到政治参与的目的,就要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榜样示范作用。网络政治参与突破了资格限制和时空限制,为全民参与提供了可能。网络政治参与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文化知识丰富、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视野开阔,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掌舵者。以大学生为主体,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参与政治,可以为网络空间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以他们丰富的知识影响一批人,感染一批人,对净化网络政治环境有积极效果。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是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和结果符合网络政治参与的目的的程度和效度。要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必须从信息源头、空间环境、主体素质等多方面抓起。

(一)优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网络既是政治参与的工具,也是政治参与的途径,同时还是政治参与的场所。”[4]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社区、主题论坛、微博(微信)、贴吧等载体,参与政治生活。网络政治环境不同于现实政治环境,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存在很多不安全的隐患,比如信息的不确定性、纪律的松散性等。优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是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基础。

首先是促进网络社会环境的规范、保证网络空间的生态性。加强技术研究和法制建设,加强对网民的政治行为的监督,规范网民的政治参与,形成和谐的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其次是要优化网络政治信息环境。传统政治信息主要集中在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手中,对于要发布和公布的政治信息都会进行事先的审查和筛选,有绝对的中心,政府就是信息的掌控者。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信息的绝对控制,网络政治信息表现为多元化、多中心辐射型。没有固定的中心,也没有绝对的权威。因此,网络发布的政治信息要尽可能地做到客观、真实、科学。对于他人发布的不良信息及时举报、澄清删除,对于片面信息要迅速纠正。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素质

主体素质决定了政治参与的程度、水平以及效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最基本素质是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一,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互联网系统的基础知识。其二,掌握多媒体技术。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生动活泼、色彩多样。大学生要懂得多媒体技术,能够制作网页、使自己的政治参与更具有现代性和网络性,能引起他人注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政治参与得到他人的支持,得到更多共识和赞同。其三,大学生必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能分清信息的真假、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真实度。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其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大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表现为坚定的政治方向、明确的政治态度、高尚的政治信仰、积极的政治行为。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在网络空间,网民身份的复杂化和隐匿性,降低了道德失范的成本。一些不法网民便借机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违背社会道德,做出不法行为。作为大学生,要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引领者和榜样示范者。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政治参与行为合乎道德理性。其次,积极树立道德榜样。不随意攻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不对他人进行恶意的“人肉搜索”。最后,坚决与违背网络伦理道德的政治参与行为做斗争,进行规劝和引导,甚至投诉、举报。

最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所有行为必须遵循《宪法》的相关规定,不得做出违背宪法的行为。明确网络法律法规,了解网络法规的相关内容,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要求,明确网络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最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做到“有法必依”,成为网络法规彻底贯彻的执行者。

(三)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引导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不是规避了政府的干预,反而更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这是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第一,对网民的利益表达或者意见申诉要及时互动。政府需要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及时评价,对大学生网民提出的问题及时地解答,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迅速反馈。只有积极地回应,才能激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对不良的政治信息或者政治行为进行教育引导。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无序状态,政府要及时进行调控,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实时监控,对积极地参与行为予以支持和鼓励,对一些带有破坏性的行为和不良的政治信息进行及时更正。

第三,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政治信息。网络政治参与虽然打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信息中心论”模式,但是政治信息的控制权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官方话语的权威性并没有消减。某种程度上,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瞬息万变、真假难辨,网民迫切希望政府能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一定要准确、全面、真实,否则政府的“公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建立健全的网络政治参与法规、监控机制。制定相关的网络政治参与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对违背网络政治参与法规规定的行为进行严惩,从法律的角度对其进行行为规范。结合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以德治网”和“以法治网”相结合,使网民的“他律”逐渐向“自律”转化。

三、大学生网上政治参与与网下政治参与相结合

首先,大学生网上政治参与为网下政治参与提供参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关注,是因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结果为现实政治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意见和决策的参考。近年来,“两会”期间,国家一些部委负责人、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通过网络媒体就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讨论,听取网民意见,了解网民的需求,然后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民生的政策。

其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为将来的现实政治参与积累了经验。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浏览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见,进行多元沟通和交流,可以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政治敏锐力,全面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为以后参与现实政治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好地融入现实社会政治体系。

第三,现实政治参与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归宿。网上意见表达、民意选举、利益诉求等,终归要在现实中得到解决。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政治意向的表达,更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政治决策,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网络信息是对现实社会的虚拟反映,只有将网络政治参与与现实社会政治参与相结合,才能全面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志国.浅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及产生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

[2]罗迪.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3]陈炳,贝静红.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与调控策略——基于浙江省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4]李斌.网络政治参与的机理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8).

上一篇:政治论文政治下一篇:经济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