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2023-03-02

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 教师职业素养观 职业素质要求

教师职业素养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他根据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1.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文化修养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重视自身的学术修养,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就必须有学而不厌的精神。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自称好学入迷,达到“发愤忘食”、“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论语》记载:叶公问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不仅好学,而且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只有乐学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孔子的这种好学、乐学的态度使他获得了各种知识,创造了终身为师的条件。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勤学不怠。他不僅“敏而好学”,而且“不耻下问”,采用各种方式获得新知。作为一个好学者,他经常教育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种“学而不厌”的思想为历代教育家所继承。西汉董仲舒指出:“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即教师学习肯于刻苦、努力坚持,就会学识广博、智慧日益明达。杨雄说:“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这些都是对孔子“学而不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拥有广博的知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要达到这项要求,教师必须“学而不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教师更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积累,需要经常反思自己,不断扩大知识面,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

2.教师要有不辞劳苦的精神

孔子经常把“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放到一起讨论,说明他对二者同样重视。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并且经常忧虑自己做得不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是历代教师中“诲人不倦”的典型,他从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是在他从政的5年中,也仍然从事教学。周游列国时,更随处讲学。他实行来者不拒的方针,晚年也没有停止传授工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孔子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备受学生尊崇。据《孟子·公孙丑》记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贤乎?’孔子曰:‘圣贤则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于是评价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仁”是儒家提倡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子贡将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称作“仁”,不为过誉。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不仅表现在毕生从事教育上,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上。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很低,屡犯错误,孔子也不嫌弃,仍然接纳他们,耐心劝导,使他们成材。如子路,被人视为无恒的庸人,恶劣至甚,但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捐,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把子路改造过来,并成为突出的人才,这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诲人不倦”是与敬业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位优秀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优秀品格,也是教育实践固有的职业特性,这种特性在中国古代就表现为“诲人不倦”,教师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辞劳苦,甚至为之奋斗终生。这一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忠诚的爱这一思想基础上的,没有从事教育事业的热忱,就不可能对学生“诲人不倦”。孔子之所以能够教育学生不知疲倦,就是因为他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怀有忠诚的感情。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就是他“诲人不倦”的内在动力。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心。除了孔子这位大教育家外,历史上还有很多诲人不倦的典型人物。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南宋朱熹特别反对务记览、为辞章、钓声名、取利禄、只会做科举时文的教师,强调教师要发扬“诲人不倦”的精神,他一度被认为是“伪学之首”,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仍然著书不辍,讲学不休。明末清初王夫之与从游诸子讲学,常常夜谈至鸡鸣,在67岁时,“从游诸子求为解说《周易》”,“乃于病中勉为所传”,授予诸生,如此诲人不倦的精神令人感动。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精神至今还激励着广大教师,他们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为国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

3.教师要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孔子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他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一点,他的弟子颜回似乎体会颇深,他说跟随孔子学习,往往有如下感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眼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这是学生的切身体会,反映了孔子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春秋时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经济所有制的变革,政治上新旧势力的斗争逐渐加剧,新兴地主阶级经过反复的斗争逐步夺取政权并登上历史舞台。这些新兴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知识的各式各样的新人才为他们服务。官学按一定方向一定规格培养人才,已趋于衰落,不能实现其维护贵族统治人才的职能。而私学则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孔子创办的私学以其自由讲学、自由传授的特色受到地主阶级的欢迎。孔子顺应历史潮流创办的私学,不受传统制度的约束,人才培养规格也灵活多样,为他实行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同时,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实施也大大加快了人才成长的进程。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学生是“无类”的,老少、贵贱、智愚等情况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只能从各个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孔子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充分遵循了这一原则。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两个学生请教同一个问题,而孔子却做了不同的回答,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鼓励他去做,而仲由做事鲁莽,易于莽撞行事,所以孔子要抑制他。这正是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补偏救弊的教育方法的典型表现。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是建立在他对学生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的。孔子經常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最常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孔子经常找学生谈话,有时个别谈,有时几个人一起谈,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理想和性格,从而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二是个别观察。孔子为了避免单凭言论做判断的片面性,还对学生进行个别观察。经常“听其言观其行”,有公开场合的观察,也有私下的观察;有一时的行为判断,也有全过程的考察,即“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通过观察,对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做出评价,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他以前看不起颜回,认为他对他师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而经过私下观察以后,得出结论:“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自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普遍把因材施教看做师道的具体表现。如墨子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要求“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孟子强调因材施教,并且注意教学方式的变化。他说:“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材)者,有私淑艾者。”还说:“教亦多述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以教诲之而已矣。”唐代经学教育家孔颖达也有不少关于因材施教的论述,比如:“师者,随材而与之,博学者不甚推抑其义而教之。”他们对于因材施教的论述对今天的教学仍有借鉴意义。

4.教师要言行一致,起到表率作用

孔子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教育活动旨在教人为善,教人做人,因而教师不仅要以言立教,而且要以身立教,即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与行为影响和感召学生的心灵世界,鼓励学生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把学生培养成有德之人。他非常重视教师本身的表率作用。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认为只有处处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好的教师。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也特别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他说:“教我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政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荀子在总结了儒家的思想后,对教师提出了既全面又极高的要求。他要求教师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为人师表,“以善先人”,作“导善之举”,“以身正仪”,成为表率。他还说:“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项之应声影之象形也。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须也。”因为教师只要出言善,凡是希望为善者,必然会同声相应,这是上行下效、言传身范的表现。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育人理念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孔子的教师职业素养观是传统教育中关于教师职业认识的重要组成,深深地影响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素质要求,分析孔子关于教师职业素养观,认知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将其作为教育领域里的文化财富,深入透彻地学习,以期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杨伯骏.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10月.

[2]朱熹.四书集注[M].岳麓出版社,1985.

[3]孙希旦.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

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目前,国内对于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指标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课题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与职称评审指标相关性的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职称评审指标设计的建议,为科学地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指标体系提供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职业能力 职称指标 相关性

1 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状况调研的必要性

自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地区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指标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职称评审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独立的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从事师资管理的人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但是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出现了建议正确,可是运用困难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职称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与职称评审指标相关性调研分析

2.1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多种能力又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师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合理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高职院校教师更应具备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实施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能力等等。

2.2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内涵分析

“职称”的内涵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学术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是衡量教师学识、能力、成就和贡献的一种标志,职称评聘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具体手段。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职称评审条件大多是从学历要求、资历要求、外语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继续教育要求、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教学业绩成果要求、科研业绩成果要求、教师品德素养、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方面来考察一个教师的水平。从指标设计到内容,有的是直接套用普通高校的评审条件,有的是在普通高校评审指标的基础上降低了标准,但是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3 对于现行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政策的调查分析

2.3.1 调研模式

本课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中选取了职业大学、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职业学院、商务职业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25份,收回116份,有效问卷112份,调研的部分内容用于研究分析职称评审所涉及的指标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的高低。

2.3.2 调研情况统计

(1)您认为学历、资历对真实评价高职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2)您认为撰写论文、著作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3)您认为撰写论文、著作的数量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4)您认为论文、著作的质量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5)您认为以期刊等级对于评价论文质量的影响值是高是低?(6)您认为编写教材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7)您认为教学质量考核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8)您认为指导学生参加大赛获奖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9)您认为科研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0)您认为教学改革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1)您认为专业建设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2)您认为发明、专利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3)您认为对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问卷用于调查高职学院一线教师对于职称评审指标涉及的内容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的高低。答案选项分由高到低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5分表示影响值最高,1分表示影响值最低。

2.3.3 调研结果分析说明

调研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题到第七题是对于高职教师一般职业能力的调研,第八题到第十三题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的调研。

(1)关于高职教师一般职业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资历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一般,说明教师具备相应的学历、资历只是其可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不能以高学历或者是任职时间长就说明一个教师的实际水平高。

问卷的第二题到第五题都是围绕论文、著作这个指标的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论文的质量和期刊的等级可以真实的反映一个教师在这方面的水平。论文的数量多不一定是水平高,说明提高论文质量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一个主要渠道。

问卷第六题是关于编写教材的调查,在大多数职称评审文件中规定,撰写论文和和编写教材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发表论文的篇数或者参编教材达到规定字数都可以说明在这方面达到了职称评审的要求。但是调查结果显示,41.9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编写教材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影响值一般,也就说明编写教材不能体现教师的水平高低。

问卷调查的第七题是关于教学质量考核的调查,53.57%被调查者选择了高和较高的选项,说明大家普遍认为教学质量考核可以真实地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一般要考核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五年的教学质量情况,可以说这是一名教师日积月累取得的成绩,最能够直接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

(2)关于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第八题是关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奖情况,这项内容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最显著的标志。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弱直接体现高职教育的水平,自然也就体现了高职教师的水平。调查结果显示,50.9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高或较高,33.93%的教师做出了中庸的选择,只有1.7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项内容不能真实反映教师水平。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参赛获奖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否能在大赛中获奖学生的资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不可否定的是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直接会影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问卷的第九题至十三题,调查的是高等职业院校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科研能力、教学改革能力、专业建设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几种能力更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客观地讲,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完成了教学工作,最多就是一个教书匠,而具备诸如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实施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专业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岗位上才能做出更加显著的贡献。

3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设计的思考

3.1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职称评审指标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就应该注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教学性质和特点,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因此,在制定评审指标时要认真研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关于加强高职 (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教育部文件。近几年教育部师资队伍建设纲领性文件都把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及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设计评审指标时候,要以文件精神为指导认真研究本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职称评审文件内容,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学院教师队伍实际水平出发,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有可行性,使教师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相应的指标。

3.2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要体现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个人的职业能力是胜任其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一般的职业能力可以从学历状况、从教经历和任职资历、教师职业资格证取证情况,和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培训、教师法规培训等等方面去验证。而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专业劳动,能促使人的能力向高度专业化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则需要通过企业实践经历、职业资格考核、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结合实际工作搞科研、搞发明创新来提高的。

3.3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设计要方便评委把关

职称评审指标是评委决定教师是否可以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许多院校为了排除人为因素对于评审结果的干扰,采用量化赋分的办法进行。但是对于一个教师的考核应该从职业道德、职业资格、职业经验、职业成就等方面综合进行考核,单纯的量化不能够全面立体地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情况,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合适。

[1] 孙秀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量化考核的研究.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2).

[2] 曹文明.关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改革的思考.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3] 何美华.高职院校教师职称量化评审的探索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1(5).

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从提升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研析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强调提升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必要性。提升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考;通过注重职业理想教育、彰显职业学习特点、深化校企合作、重视工业文化建设等举措促进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

【作者简介】孔祥富,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句容,212404)书记,正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数学教育及教育管理。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思想(意识)、职业技能等。《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明确提出:一个人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分显性职业素养(含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与隐性职业素养(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根据“素质冰山”理论,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形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其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对于直接面临就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隐形职业素养对其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作用巨大,然而由于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侵蚀,我们的中职教育往往仅注重通过凸显技能等显性素养来证明自身价值,无暇顾及或有意无意忽视隐性职业素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从教育体系的缺陷看:职业启蒙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包括中职、普高甚至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错过了职业意识的最佳发展期。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认为,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阶段为0—14岁,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我国现代职教先驱黄炎培在20世纪初也提出过“小学职业陶冶—初中职业指导—高中后职业培训—就业后职业补习”的职业教育体系,认为应该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基础教育。[1]目前职业启蒙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职业意识普遍缺乏,如果说,普高学生还有大学阶段为缓冲的话,那么,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从中职教育的现实看:首先,中职教育的顶层设计过分关注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忽视隐性职业素养。从计划到课程、教学到管理、学习环境到生活环境大多围绕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来组织实施。学生90%的在校时间用于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提升,相关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常常被漠视或因缺乏有效考核的引领,导致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实习实训环节的考核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指导与针对性教育。第三,中职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态度差;是非标准模糊,自我约束能力不够,行为习惯差;逆反心理、自卑心理严重,心理品质差等学习素养的缺陷,也影响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的训练效果。

从文化的视角看。职业教育起源于手工业学徒制,发轫于工业化,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有学者指出:“说到底,职业教育也是文化育人,工业文化育人。”如果从国民和劳动者素质的视角去看,工业文化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界定:“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2]由此不难看出,职业素养就是工业文化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中国传统教育的源泉是耕读文化而不是工业文化,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社会教育内容中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淡薄,缺乏工业文化氛围,进而导致以工业文化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素养的缺失。

二、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首先,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增速换档、结构升级及创新驱动等三大特点。这预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繁重任务与严峻挑战,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中国制造的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在发展方向、培养目标等领域有所作为,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

其次,是适应职教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强化职业精神培养。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

最后,是适应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职生就业的稳定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高位就业相对缺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不能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纵观世界知名企业的用人理念可以看出,真正涉及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不多,大多是情感、意志、价值观、职业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知名企业如此,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也大都如此。中职学生只有了解现代企业的文化与用人理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就业环境与就业竞争,才能在初始就业后,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提升探析

(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考

1.关注源头工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反映了本专业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它制约着职业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与策略,左右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应明晰职业素养的相关要求,充实完善相关课程;强化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素养与其它学科课程及实习、实训课程的融合。在各学科课程教学要求及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强调职业素养因素,使职业素养提升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词。

2.建立相关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学校要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中职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从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指导、协调、考核。职业发展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职业素养提升的视角,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开设职业素养提升的相关课程,组织开展职业素养提升的相关活动,协调与企业、社会的相关合作、交流、研讨,全方位、多视角指导、协调学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3.注意系统思考,强化分步实施。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思考,整体布局,分段实施,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谋划各阶段职业素养教育的重点,使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如在时间维度上,入学阶段注重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中间阶段注重职业技能与职业规范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纪律与职业态度;实习实训阶段,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学生职业作风的整体提高。

(二)明晰教育重点,促进素养提高

1.注重职业理想教育,强化职业意识。对中职教育而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学校通过各种专题报告会、专业图片展、专业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行业、企业、专业的前景,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需求;第三,要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学习计划;最后,要督促学生增强规划、计划的执行力,始终按职业发展规划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强化职业意识,做好择业与就业准备。

2.彰显职业学习特点,强化职业习惯养成。中职学生职业习惯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教育过程无论是情境还是过程都与职业习惯脱节。职业学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3]从学习目标与内容看:职业技能重于书本知识,强调学以致用;从学习方式看,职业活动训练重于读书与听讲;从学习条件看,职业任务情境的影响与感悟优于单一知识信息的灌输;从学习的结果看,胜任职业实践任务重于通过理论考试;从提升职业素养的视角来看,为使中职学习与职业岗位有效对接,需要彰显职业学习特点,密切职业学习与工作岗位的联系,强化职业习惯养成。中职学校通过学习场所的改变(由单一的教室变为教室与实验、实习基地的交替)、职业学习情境(职业现场情境与模拟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习、训练围绕职业岗位的需要来组织,突出学习的出发点是具体行为,最好是学生自己实施的具体行为或者对其它行为的理解,内容的出发点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意义,教学过程改传统的“学后做”为“做中学”,强调做学合一。[4]

3.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职业素养养成平台。中职学校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职业素养养成平台。首先,校企联动,有效推进“双主体”培养;其次,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体系;第三,校企联手,共建职业素养培养实践基地,“通过边学习、边参加一些职业活动,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这种能力和资格在许多情况下是较容易获得的。这说明学校与工作之间各种可能的交替形式应占有更重要的位置”。[5]通过这种交替,使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4.重视文化建设,提升职业素养。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6]对中职教育而言,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工作价值观,使其理解和懂得企业文化,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守纪、诚实守信、安全生产、注重质量、服务顾客等意识,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7]其次,重视工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学校建设,尤其是实习、实训环境建设,要与工业文化、企业文化高度融合,使实习、实训环境充满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气息与韵味。第三,重视活动引领。校企互动,通过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学习行业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他们就业创业信心,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认同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陈鹏.职业启蒙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点[J].职教通讯,2015(19):76.

[2]余祖光.培养具备工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N].中国教育报,2011-05-09.

[3]刘德恩.职业学习理论初探[J].职教通讯,2005(3):8-11.

[4]孔祥富.“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思想对中职德育之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2009(10):26-28.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

[6][7]余祖光主编.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探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序.

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教师职业素养是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先决条件。本文主要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素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师职业素养;发展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与颁布,学校美育教育已经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音乐教育是实现学校美育教育的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教师是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们的成长,自身音乐素养的高低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任教学校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顺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一)教育理论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教育理论知识主要是指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课程知识。具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础,任何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优秀教师,顺利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就必须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结构。音乐知识的有效传递不是教师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就行,而是要将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例如设计一堂优质课,音乐教师首先要仔细阅读、分析教材,了解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其次了解教学对象的一切心理活动,再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去设计教学环节;最后在不断地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评价。然而现阶段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其知识及其缺乏,根据本人在A学校实践调查了解到有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使用一个教案、一种教学方法上完整个年级的音乐课,且也不进行自我教学反思与评价,这样一来不仅学生音乐个性得不到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也得不到提高。

(二)专业技能结构不健全

音乐专业技能是一个音乐教师必备的基础技能,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有许多音乐教师只具备专业技能中的某一项特长。例如有些音乐教师歌唱的好却不会弹琴,琴弹的好却不会跳舞,舞跳的好人却不会唱歌,课教的好的人却不会组织开展文艺活动等等,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上述技能是最基础的且最重要的,一个弹唱跳俱佳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获得学生的青睐,容易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自身的专业的发展。

(三)音乐科研能力薄弱

科研能力是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之一。当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教师科研能力较薄弱,他们一味追求音乐技能或教学成果,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如果一名音乐教师过分强调音乐技能与教学成果,不懂得如何运用现有的教学实践资源去总结、反思、评价,去探究一些新的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拥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地阻碍教师的发展。

(四)过分依赖媒体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得网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也逐渐的风生水起,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在中小学教材用书后都附有教学光盘及教师专属课件,这使音乐教师就直接使用课件进行上课,在课前也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不去认真备课,在课堂教学中也是照“本”宣科。由于网络发达,教材曲目在网络上均能搜到,所以教师就不会提前认真去学唱歌曲或备课、教学,而是让学生跟着网络媒体进行歌曲学唱,这样一来音乐教师的惰性也就逐渐增加,教師在音乐课上变成了媒体播放者,音乐课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就达不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二、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几点建议

(一)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在课堂内外教学实践中锻炼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虽然音乐课程被当成了学校的副课不被重视,但是许多中小学都特别重视开展本校的文艺活动,比如六一儿童节、开学典礼、教师节、元旦晚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需要音乐教师担任艺术指导,这时音乐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风采,争取获得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好评。中小学音乐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技能比赛和课堂教学竞赛,把要握好每一次机会,并在每一次竞赛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二)注重自身知识的提升

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在音乐课堂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喜爱音乐,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音乐知识,用自己的知识将音乐的美传递给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方式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里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情”。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对新课标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并以此为指导,研究、探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奠定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坚实音乐教学基础,保障音乐教学的基本需要。

1.强化音乐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主要是包含歌唱、乐器演奏、创作、指挥、舞蹈等,这些技能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技能必备条件之一。5月30号在赣州市举行的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中,就将歌唱、钢琴、舞蹈、指挥作为必展示项目,可见这些技能对于一位中小学音乐教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不论是在职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还是预备中小学音乐教师,都应该处理好“一专”与“多能”之间的关系,经过努力刻苦学习、实践、探索,形成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系统。

2.提高音乐教学技能

音乐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是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基础,音乐教师在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中小学音乐教应该具备以下几点教学技能。

(1)教材研究与备课能力

上好一堂课,教材研究与备课是关键。首先,音乐教师在课前要熟知和精通音乐教材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知识的内部结构与联系,将教材的知识融会贯通;其次,教师在教材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知识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等,再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环节,并能预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拟解决方案,认真备好内容丰富、方法新颖的音乐教案。

(2)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是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师生互动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因材施教能力与及启发思维能力等。音乐教师必须掌握多种课堂教学能力,以课程理论为指导,巧妙地结合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完成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3)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是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与反思,通过教学评价与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3.丰富学科教育知识

学科教育知识主要是指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一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能上好课,也要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虽然音乐教师不用担任班主任,但是在备课上课时总会遇到各种问题的学生,这时,就需要音乐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知识去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学科教育知识,不断地去研究这方面的案例与教材,学会应对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有许多中小学仍然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而由其他老师代上音乐课。但是要让这些老师的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一定要重视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师的发展,只有学校足够重视,才能影响到教师的自我认知以及对课程的重视。所以学校要多给音乐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学习策略,让音乐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学理念,并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学习到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将音乐知识、音乐的美传递给学生。学校还要多给音乐教师实践的机会,让音乐教师在获得知识之后有机会展示,让他们的理论知识能和实践相结合,得到快速发展。

(四)合理运用网络媒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合理的对待网络媒体,要深知网络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性的硬件而不是替代品。音乐学科和其他的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音乐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唱、跳去体验、感受它的美,体会它的情,从而去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中小学阶段属于教育的基础阶段,他們对待网络音乐没有良好的鉴别能力,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例如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除了音乐课教唱的歌曲外,每天哼唱的都是一些网络流行歌曲,比如《学猫叫》《生僻字》《绿色》等等,这些歌曲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对学生学习音乐、体验音乐、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没有推进作用,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音乐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合理运用网络媒体,将音乐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辨别音乐的良莠,而不是盲从的选择音乐。

总之,教育教学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是促进基础教育变革的核心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加强学习,做好各种知识储备,提高从师任教的各项技能,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身在学校中的育人价值和作用,扬长避短,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做到真正地关心、爱护学生,做到与学生同发展、共进步,为提高国民音乐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2]朱咏北,王北海.新编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3]张晓红,马俊燕.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成长[J].中国音乐教育,2012(2).

[4]刘蕾蕾.新形势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J].北方音乐,2017(11).

[5]汤卢.刍议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路[J].北方音乐,2014(14).

作者简介:匡艳煌(1995—),女,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2018届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

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而中职园艺园林教学则是为国家培养园艺园林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为园艺园林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活力。随着职业素养理念的提出,将学生培养成高素养人才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阐述职业素养的内涵,探究培养中职园艺园林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园艺园林;职业素养;素养教育;心理健康

前言

中职院校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每年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随着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才,也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学校则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通过科学规范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岗位中脱颖而出,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水平,也能够增加学校的就业率,还能够为学校赢得赞誉。但是,现阶段中职园林园艺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还有诸多不足,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完善,还需要优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使学生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

1 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的含义是人们需要遵循道德,规范行为,个体的行为便是职业素养的表现[1-2]。职业素养对个人的首要要求便是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道德高尚,且敬业,能够在激烈竞争的职场中脱颖而出,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与道德修养,个人品质高尚,主要体现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具备职业素养的人方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才能够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成功。

2 中职园艺园林职业素养教学的问题

中职园艺园林职业素养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缺乏实践,在中职园艺园林职业素养的教学中,主要是进行知识理论的教学,而关于职业素养教学的考评也仅仅体现在期中、期末的考评中,均是对学生的理论考试,而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无法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缺乏有效的技能操练,关于职业素养的知识停留在理论阶段,难以付诸实践,学生难以在职业素养的教学中获益。其二,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学中,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也没有结合实际环境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职业素养教学的针对性不足,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效果较差[3-4]。其三,教育理念落后,随着现阶段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若要在行业中立足,在职场取得成功,则需要具备职业素养。而学校毕竟属于比较特殊的场所,相关领导可能将注意力放在学校的发展中,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学,且导致职业素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其四,缺乏实训基地,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学中,实训基地尤为重要,这是学生将所学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重要方式,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学校缺乏相应的实训基地,与相关企业缺乏稳定长期的合作,学生难以在企业顶岗实习,以至于职业素养教学的局限性较大。

3 中职园艺园林职业素养教学的优化策略

3.1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在中职园艺园林的职业素养教学中,需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制定,而职业生涯的规划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实际的环境,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使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更加有意义[5-6]。学校可以构建专业化的调研小组,对关于园艺园林的人力资源市场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园艺园林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能力、工作岗位、就业范围等,需要收集全面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学生在园艺园林职业市场的就业中需要具备的能力水平与工作素养,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其中苗圃、种苗公司、园艺基地、园艺场的苗木繁育技术人才、栽培养护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不仅需要员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高水平技术,也需要员工具备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强,且吃苦耐劳,具备工作责任心。而园艺园林产品营销公司的市场策划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不仅需要员工具有较强的销售能力,也需要了解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因此,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学中,就应该根据对园艺园林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认识到自己所具备的价值,也会让学生对关于园艺园林的岗位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信心,让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准确,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丰富相关理论知识,提升相应的技能[7-8]。而在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需要与职业素养有效的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准确的认知。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详细的解答,指导学生制作简历、应聘技巧等,使学生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职场,并在职场中取得成功。

3.2增强课程的职业色彩

在中职园艺园林的职业素养教学中,需要增强课程的职业色彩,这便需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从而在课堂中展现出园艺园林独特的职业色彩,让学生了解园艺园林的职业前景,为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可以构建专业的创业园,学生通过构建小组在创业园建设花卉种植基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到花卉的栽培种植中,包括病虫害防治、營养液使用、切花栽培、管理等[9]。而当花卉成熟后,学生则可应将所学的营销知识应用到对花卉的销售中,小组的各个成员团结协作,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可以加入竞争机制,使各个小组进行良性的竞争,目标是谁最先将花卉销售完成即为第一名,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也会使学生将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能够让学生在竞争中获益。当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对发挥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与奖励,对成绩较差的小组予以相应的鼓励,并告诉他们不要气馁,让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包括技术方案有哪些不足,销售策略是否还存在缺陷,找出其中的问题并解决,然后进行相应的改正,使学生获得更加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3.3重视对职业渠道的搭建

在中职园艺园林的职业素养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搭建相应的职业渠道,使学生有机会更早的接触相应的职业,从而熟悉相应的岗位。在职业渠道的搭建中,需要重视以下两点。其一,构建交互性的校企合作平台,使学校与企业在对园艺园林人才的培养中达成一致,并实现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制定更加科学标准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园艺园林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学校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联系相关企业,包括农业特产环卫事业单位、种苗公司、园艺基地、园艺场等,充分了解以上企业对园艺园林人才的相关要求,并制作人才的胜任力模型,在人才胜任力模型的辅助下,调整教学评价、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另外,也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前往学校介绍各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内容,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让学生了解所向往岗位的前沿知识,深入了解自己的岗位,充分熟悉园林园艺人力资源的行情,并以此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其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园林园艺的职业素养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尤为重要,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均有较大的帮助,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与互联网,整理、收集关于园艺园林教学的教学资源,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可以在互联网上讨论相应的问题,这样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加丰富得知识,以弥补其中得不足。学生充分收集关于园艺园林行业得信息资源,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规划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充分了解园艺园林的发展现状,不抱幻想,结合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加健全的发展。

结语

在中职园艺园林的教学中,职业素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学校必须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學完善的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加出色,为园艺园林行业培养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严丰.中职园林园艺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J].成才之路,2020(35):72-73.

[2]袁明华.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中职园艺园林教学摭探[J].成才之路,2020(7):66-67.

[3]王小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33):208-209.

[4]宋秀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的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8):182.

[5]张静.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的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花卉,2018(10):276.

[6]李伟.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18(13):45-46.

[7]周兴祝.中职农艺专业教学的创新思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48.

[8]张衡锋,韦庆翠,李成忠.园林园艺类专业“一体两翼、学教研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48):79-81.

[9]陈位孝.中职园艺教学的创新思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J].科学中国人,2017(11):259.

慈溪技师学院(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 马展展

上一篇:消费管理论文下一篇:价值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