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3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网络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新的挑战也出现在教学领域之中。在中小学教学领域,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借助网络技术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到网络不仅可以带来新鲜的事物,还存在着潜藏的危险,中小学生必须依靠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让网络真正为教育服务。本文介绍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对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小学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关应对策略,并希望本文为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网络背景 中小学教育 德育教育 教育挑战

0

前言

德育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的身心在学习中同时获得进步,就是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现阶段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中小学德育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借助网络技术,为中小学生构建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使中小学生真正拥有健康的身心。

一、德育教育的内涵

德育的概念分为两种。广义的德育是制定一个可实现的计划,并利用该计划对一群人或者一件事,进行目的性强的教育活动,在此之中包括学校、社区、家庭乃至社会的德育;狭义的德育就是在学校中开展的相关教育。

教师将教学大纲作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以此为基础,利用道德、思想、政治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影响,从而使学生获得内容积极的体验,最终形成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德育教育对于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之中,学校和教师必须意识到,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一定的人生哲理,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进行明确,并且将德育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原因是德育教育是一项长久的、浩大的工程。

在中小学校园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和所教授的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发挥德育教育的相关功能,利用德育教育进行学科的辅助教学,结果自然是一举两得。不仅如此,中小学教师还要注重自身在课堂中的教学态度,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从而推动德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网络对中小学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目前,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直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将图片、文字、视频等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德育。

四、网络背景下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他人进行沟通,还可以传递各种信息,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中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因为德育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化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自身也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尚处于中小学的学生,在学校中免不了和教师打交道,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然而现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有一部分教师上了年纪,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导致此类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甚至没有学生强大。现如今各种新思维在网络中层出不穷,教师必须及时学习,与时俱进,避免被时代淘汰。

所以中小学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主动学习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操作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一个良好的教师,必定会拥有强大的信息素养,因为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素养强大的教师才能够促进网络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德育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防线,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从而完成真正平等的对话交流。然而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依旧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被很多教师所沿用,因此在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依旧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取“填鸭式”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网络德育教育只要操作计算机就可以。所以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必须构建出一个真正平等的对话环境,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四)营造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上网环境

在进行网络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网络环境是一个五花八门、多种因素共存的环境,中小学生分辨不良信息的能力普遍较弱,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很容易被不健康的信息所影响,如果教师没有对此进行及时管理和引导,学生肯定会误入歧途,甚至可能做出悔恨终生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在学校内部构建校园网,将真正健康、安全的网络提供给学生,并且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实时监督,杜绝中小学生接触不健康信息,真正做到德育教育。

结论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小学教师在进行网络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对知识的教育,更应该教给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自身也需要加强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信息素质的加强,在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真正培养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黄志利.谈网络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中国新通信,2020,22(01):189-190.

[2]孙恒盛,张婷.核心素养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77.

[3]秦秀凤.浅谈网络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34-35.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当前中小学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定位不够清晰,具体表现为“无关”说、“手段”说、“部分”说等几种观点。其次是实践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存在诸多矛盾、功利化阐释盛行、文学理念滞后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文学教育 中小学 语文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文学教育是个热点问题。人们一致认为“文学教育问题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1]。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却是问题重重,矛盾突出,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

定了位才能谈得上到位。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究竟应处于什么位置?有论者认为“‘语文’与‘文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深远的,至今还远未‘到位’”[2]。首先是人们对“语文” 名称的具体所指理解不一。“语”,大家都一致认为其所指是语言;对于“文”的理解,大家的看法不一,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不同观点。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是指“口头语”,文是指“书面语”。其实,我们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说“文”是指“文字”,不可能是指一个个单个分散的字,它必然少不了“文章”;说它是指“文章”,那么写文章则一定离不开文字;说“语文”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组成,这书面语当然包含文字和文章,因此这几种不同的说法,所指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学者指出:“‘语文’这个名称太含混,不鲜明”,“对于语文教育发展史来说,是总结了一个世纪的经验,造成了半个世纪的混乱”,时至今日,语文学科“仍然没有摆脱几千年传统的综合性社会学科、文章学科(包括文学)的羁绊,没有成为明明白白的语言学科,所以造成了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内容以及教材和教学体系的混乱。这种混乱局面已经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终结”[3]。因为对“语文”具体所指的理解不一致而造成了语文学科性质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我们从未见有将文学性作为其学科性质特征提出来。人们可以一致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等性质,可是对于其文学性却很少有人论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中小学开设语文学科的目标在于训练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个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一致认为语文是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提到文学性,人们要问,什么是文学?文学是以典型形象的塑造来反映人类生活、揭示社会现象本质的,具有形象的生动性、可感性特点,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是作家独特的情感思想模式和主观审美评价的反映。我们认为提出语文学科具有文学性特征,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自身,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文学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从而养成纯正高雅的文学欣赏能力。

由于对“语文”涵义及语文学科性质的观点长期以来无法达成共识,因此人们关于中小学文学教育如何定位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很大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无关”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语文还应该是语文”[4],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任务就是全力以赴集中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过于突出强调文学教育只会造成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多元化,顾此失彼,对于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观点对文学教育的意义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在当前凸显人文教育、加强语文课程人文性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这种观点显然具有片面性。

2.“手段”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文学教育是为语言教育服务的,从属于语言教育,即语文知识教育或语文能力教育,他们认为“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真正意义的文学教育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5],“语文教育实质是语言教育,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一般意义上是作为语言教育的手段而存在”[6]。这种观点虽然肯定文学教育与语文知识教育、语文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关系,但只是把文学教育当作达到知识教育或能力培养的手段,实际上也是从根本上否认了文学教育独立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3.“部分”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既然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选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也理所当然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7],质疑“文学教育能包打天下吗?”[8]这种观点固然认识到了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但并没有赋予文学教育以明确的地位,也没有认识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将语文学科分设为偏重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的“语言”课程和偏重人文情感的“文学”课程,是解决当前“语文”涵义众说纷纭和文学教育定位问题莫衷一是的最好方法。我们需要清楚认识“语文”的真实学科面目,“语言”课程,注重它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运用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及能力培养,至于涵养学生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方面的学科目标内容,可以在另外开设的“文学”课程中得以实现。我们需要清楚认识“语言”与“文学”两方面不是互不相干的对立,而是都有着连接自身的丰富外延,都有彼此可资借鉴的经验,只是未能有明确分科设置的形式。当然,分设“语言”与“文学”两门课程,仍需面对各种各样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语言”课如何选择语言材料,“文学”课怎样设计,如何培养师资队伍,如何调整语文考试评价体系等等,但这一切,在分别设置“语言”、“文学”课程之后,都会变得更加明确。

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实践问题突出

上述中小学文学教育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到位,致使中小学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诸多矛盾

由于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没有科学明确地加以区别,两者至今仍然混杂在一起,致使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矛盾。

1.语文课“包打天下”,兼职太多,耗时低效

语文课除了语言听说读写运用能力训练外,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政治伦理、情感态度、个性人格等这一类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由语文这一门课程来承担这么多教育教学的任务,只能是不堪重负,是不能够完成的,所以要分设课程,每门课程承担各自的任务。各门课程互有联系与各司其职、各有特定任务是并不矛盾的。当前的语文教育,把文学教育和语言训练搅合在一起,实际上只能是互相削弱,所以要把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任务并列开来,否则,“只能使这门课两不像,两不沾,两败俱伤”[9]。

2.语文教育目标与语文教材不协调

一方面语文教材选文要选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要选经典的文学、文化名篇,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优秀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有论者警示语文教师“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事实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连古典作品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做法”[10]。

3.语文教师处在两难矛盾境地

语文教师处在以上两种自相矛盾之中,切实无奈地感到语文教学的艰难处境,既无法利用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名正言顺地进行现代科学语言知识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运用能力,因为要张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无法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因为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内容制约着方法,语文教师按两不靠、两不像的方法在耗时低效中摸索。广大的语文教师无奈感叹: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

(二)功利化阐释盛行

我国的教育价值观长期趋向单一、片面的功利化思想,具有“重集体轻个人”的教育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我国的教育价值追求把社会、国家、集体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考虑的较少,这种价值观积淀于人们的心中,无形中控制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单一片面的功利化思想在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无处不在,它使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方法、文学阐释话语、教育评价等都被刻上了功利化的烙印。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文学阐释话语系统的片面功利化。

首先是对文学作品纯知识的肢解分析。文学作品成了语文考试的附庸工具,成了一只只被解剖的青蛙,语文教师也成了肢解高手,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解释词语、划分层次、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等几大块切分下来,就算万事大吉。有的教师甚至按照考试的出题模式把文学作品分解为几道题,让学生去背记标准答案,这种对文学作品的纯知识化分解从根本上损坏了文学作品形象具体性、情感感染性、审美愉悦性的基本特性,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僵化、冰冷的讲解分析中,无法获取对作品情感的整体感受,更谈不上获得审美愉悦,结果学生原本可能产生好感的文学作品反而变得枯燥无味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文学作品整体的形象美,不能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体验,既不可能培养起丰富的想像力,又不能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采摘花瓣的人,得不到花的美丽”。

其次,对文学作品主题的阐释评价过于单薄。教学参考书本来只是用来教学的资源之一,但是却助长了许多语文教师的惰性心理,有的老师甚至视教学参考书为“圣旨”,进行知识的机械传输,成为教材知识的“搬运工”。由于长期受单一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的语文教材、教参的阐释话语系统本身就显得单薄而功利,比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化身,《孔乙己》是反对封建科举的代表作,《红楼梦》被解读为反对封建制度的政治小说,《项链》的主人是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主人公受宗教信仰的感化被认为有思想局限……这种种单一片面的理解带有明显的政治化说教意味,它无视文学作品中丰富与复杂的人性,忽无视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导致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严重扭曲或者丧失。“文章阅读讲究‘笃行’的时效,而文学阅读着意陶冶情操,并不急于追求立竿见影的近效,可以陶冶于主观世界的感染”,而对文学作品的单一片面化解读正是违背了这一规律,走向急功近利。同时,“文学阅读是对文本许多‘未定点’构成的‘召唤结构’所做的想象性充实、填补和建构,呈现出形象、含蓄、空灵的特点”[11]。可见,单一片面化的阐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解读,忽视了文学作品阐释的多元化空间。

(三)文学理念滞后

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与文学理论界的文学研究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当代文艺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对中小学文学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首先是文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当前,文学观念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鼎新之中,人们开始从多个维度诠释文学的内涵:“文学是世界的一扇窗口”,“文学是心灵的绚丽之花”,“文学是奇特的语言之果”,“文学的创作过程由读者完成”等等,这些新的文学观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学的价值,填补了我们理论视野中的一些空白盲点。文学是一种开放的多维语言结构,涵盖着关于文学的历史的和当代的有益认知,并且这些观念还在继续发展演变之中,而现实的语文教育却看不到这种变革,把文学看作认识的工具和载道之器传统的观念仍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制约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这些旧的传统观念把文学作品变成了思想道德的载体,无视文学作品的审美艺术特质,致使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观念不能同时革新,对于文学作品的感知、领会和理解自然也不能与时俱进。

其次是缺乏文学鉴赏知识。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除了被反复循环利用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知识点,事实上已没有其它更多可教的理论了;诗歌,在整体感知、朗读背诵以外,只有体式特点(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对偶、押韵等为数不多而且极为肤浅的知识;散文,只是翻来翻去地强调似知识又似套话的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简单介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以外,也不见有什么知识更新。我们在指责当今语文教学流行的“知识泛滥”的同时,需要作更加理性的具体分析。我们所说的“知识泛滥”的本意,应该是指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就在这么狭窄的框架里来回折腾,这种低水平的重复,我们还美其名曰“螺旋型”。在西方国家的语文课程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紧密地联系中小学文学教学,语文课程标准编排了丰富多样的关于文学、文学鉴赏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例如美国一个州的课程标准中八年级“文学反应与分析”所吸纳进的“文学鉴赏”的知识如下[12]:

3.1决定并清楚地表述不同形式的诗的目的和特点之间的关系(如ballad民歌、couplet抒情诗体、epic对句、ode颂歌、sonnet十四行诗)。

3.2评价情节的结构要素(如亚情节、平行片段、高潮)、情节的发展及冲突是怎样表述和解决的。

3.3比较与对照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学人物碰到同样的情境与冲突时的动机和反应。

3.4分析背景(如地点、时间、风俗习惯)与文章情绪、语气、意义的联系。

3.5识别与分析传统和当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如好的与邪恶的)。

3.6识别体现一个作者的风格的文学手法(如暗喻、象征、方言、讽刺)并用之解释作品。

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语文教师并不一定直接去灌输这些知识,学生去机械背记这些知识,我们在进行具体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时,可以对知识的处理和呈现方式作多种多样的选择,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文学教学的最迫切的问题,正是缺乏真正有用的文学鉴赏知识即知识的除旧纳新,也正如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出的令人泄气的结论:“文学鉴赏能力如何具体化,理论界还缺乏研究”[13]。

当前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中还有其他诸多问题,如语文教师群体的文学素养有待提高,语文教材内容、教材编写体例、教学内容设计有待创新以更加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学作品的性质等等,针对以上现实状况,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限于本文篇幅,将另文撰写,在此不展开论述。

注 释

[1]陈弦章.文学教育问题论争的分析与思考[J].龙岩师专学报,2002(12).

[2]周云汉.让讨论健康地继续下去[J].语文学习,2000(5).

[3]王文延.语文教育学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33.

[4]梁信德、梁学连.语文还应该是语文——兼与《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等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01(2).

[5]薛川东.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1999(2).

[6]曾洁.“文学教育热”透视.中学语文教学,2001,(2):16.

[7]甘其勋.文学教育面面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1-2).

[8]任富强.文学教育能包打天下吗——对文学教育定位和作用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0(6).

[9]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7.

[1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7.

[11]曾祥芹.文章阅读和文学阅读的同和异[J].语文教学通讯,2000(6).

[1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7.

[13]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9(8).

(作者介绍:秦海霞,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民族音乐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众多艺术家的智慧结晶,在经历了历史沧桑以后慢慢形成的。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不仅仅丰富了音乐课堂内容,而且对于民族音乐来说具有非常好的传承与弘扬的作用,使学生在对民族音乐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民族感、爱国情怀日益增强。而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的作用;然后给予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弘扬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弘扬

引言

我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其所蕴含的文化既丰富又具有内涵,而这也是西方音乐以及现代音乐所无法媲美的。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频繁,外来音乐文化慢慢的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这对于民族音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在学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的不断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到民族音乐,并且在国家的号召之下,将民族音乐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机结合,使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得以弘扬。而本文则将侧重点放在了此方面,希望可以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弘扬的作用进行分析,进而给予有效的途径,以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的作用

(一)有利于师生关系融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期,这也是学生对于事物正确认识的关键时期。而民族音乐代表的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民族音乐中包含着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以及演唱的风格,而这对于好奇心较强的中小学生而言,吸引力是极大的,极易激发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学生喜爱上音乐课,自然也就会慢慢的喜欢上音乐老师,而此时老师就要借此机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以讲故事的形式对民族音乐起源、民族音乐家生平经历进行讲解,不仅仅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而且学生会对民族音乐越来越有兴趣。

(二)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具有渗透作用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对于学生民族情感培养非常重要,使其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学生在读懂民族音乐情感的同时,感觉其所蕴含的魅力。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其来源于民间,也是友谊的纽带,音乐没有边界限,是各民族人民增进感情非常有效的方法。中国走向世界,民族音乐就是非常好的桥梁,为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音乐知识的传授,其关键在于使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

(三)能够提升学生内涵,提高他们对传统艺术鉴赏力

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美的认识以外,还要使他们的音乐素养不断提高。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是一个民族的信仰、精神、文化等,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使学生一起唱响民族音乐之风,迸发爱国情怀,在不断的与民族音乐的接触中,了解、接受、并且学会如何去鉴赏民族传统的艺术作品。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的途径

(一)在思想中重视民族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民族音乐的弘扬首先要从学生思想上开始着手,使其对于民族音乐足够重视,并且认同其价值。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其体现的是各民族文化特色,将民族音乐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使学生在对民族音乐相关知识、技能有所了解以后,产生了对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兴趣,民族意识越来越强烈,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母亲。所以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主体地位给予明确,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弘扬氛围。中小学音乐老师作为音乐教学的传授者,必须要承担起民族音乐宣传的责任,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使中小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民族音乐,学会唱民歌,并且将一些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充分认识、感受民族音乐所带来的魅力,进而产生兴趣,喜爱并且传承弘扬民族音乐。在此过程中同样也是中小学生民族审美情趣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民族文化优良品质的弘扬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二)在行动上学习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的弘扬不仅仅只是停留的思想上,还要付诸于行动中。所以中小学音乐老师要有民族音乐正确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思想中认为其过时的片面想法,将学生民族音乐相关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作为基础,教学目标要以学生民族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作为重点,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觉到不同民族音乐歌舞的魅力,对于民族音乐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三)在活动中弘扬民族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弘扬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侧重点是训练学生听、唱、节奏,对民族音乐知识进行传授。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認知水平、兴趣爱好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融入民族音乐教学内容,使教学生动形象,趣味性更强,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民族音乐。在课堂音乐欣赏中,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乐曲、民歌等等,使学生能够对不同民族音乐风格有所了解,音乐体验更丰富,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基础。而在进行课外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些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活动,比如民族音乐兴趣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民族音乐知识进行分享;或者是通过学校广播播放优秀民族歌曲;组织民族音乐竞赛,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鼓励;在节假日开展民族音乐会,学生们可以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表演。这样不仅仅对于民族音乐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而且对民族音乐弘扬进行了强化,营造了良好的民族音乐弘扬与传承的氛围。

(四)在教学中发展民族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应该从教学本土化着手。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加大对于民族音乐的占比,精选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这也是与我国《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相符合的。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弘扬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我国音乐教学具体情况,借鉴国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学法,例如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构建符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方法,将我国民族音乐作品完美的呈现出来。

(五)在课后作业中融入民族音乐

课后作业是各科目都会布置的,所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也应该将民族音乐融入到课后作业中。比如老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在课后对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每个组最少也要整理出三部,可以运用网络、图书馆等不同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从中了解作品特点、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体现出来的民族特色,小组间讨论,分享对于作品的想法,另外还要从各小组中挑选出最优秀作品。最后老师要整体评价一下学生所整理的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加深理解,针对表现较突出的小组给予鼓励,使学生自信心增强,这样更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民族音乐,从而喜爱上民族音乐。

结束语

音乐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鼓励,学生在对一些优秀音乐作品进行赏析时,不仅仅会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而且极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中领会到音乐中所要传达的内涵。而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民族风土人情,又有民族精神,更多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要将其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思想上,而且还要付诸行动,真正意义上使民族音乐的弘扬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   曹丽艳.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中小学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20(10):149-150.

[2]   黄紫薇,何程远.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承中的新思路[J].黄河之声,2019(11):88.

[3]   周颖.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中小学音乐教育[J].戏剧之家,2019(16):175.

作者简介:

王梦怡,1989年 9月 7日,女,汉族,籍贯:江苏昆山,本科学士学位,职称:中小学二级,毕业院校: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问题;困境;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成效取得的具体表现

(1)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制定了不少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如1999年8月13日我国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8月教育部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等。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的加强。目前,大部分省、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及专家指导小组。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受到重视。许多省、市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各级教育学会成立了相应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各种教育杂志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组织专家编撰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用书,制定了中小学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等。

(4)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的到位。中小学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设立心理信箱,利用暑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夏令营,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5)社会及家庭对心理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报刊等媒体对一些青少年问题的披露与探讨,社会大众也对这些不再陌生,家长对心理问题的讲座的热情也非常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的不均衡。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均衡,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山东、山西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较多,其他的省、市较少;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而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速度较慢,有的没有起步,甚至还是空白。

(2)名存实亡,流于形式。一些学校形式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没有师资,没有教材,没有开展相应的活动;一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三月学雷锋一阵风”,没有持之以恒坚持开展;还有一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喊口号、走过场、撑门面,应付检查。

(3)理解不够,认识不透,产生误区。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的学校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混为一谈。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注重心理测验,过分看重心理测验分数,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③把学生的不良心理看作思想问题或道德品质问题,让班主任和政教处来单独负责这项工作。④把心理健康教育单列,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作用,忽视班主任、科任教师、团队、政教处和家长的作用。

(4)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大部分城市示范性高中、实验区大多数学校、实验学校都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广大农村中小学均无。据调查,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部分教师仍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政策层面,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近20年来,有专家学者认为必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1983年,林崇德教授在《中学生心理学》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问题;同年,燕国材教授提出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早期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班华教授第一次提出了“心育”概念,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但没有纳入学校考评系统,没有具体的考评方案,高考、中考及小学升学考试均不考核“心育”,故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均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时到今日也还是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副科”。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因为是“副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待遇、职称评聘、地位均不如其他学科的教师。即使部分教师投身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但为数众多的人也因为学校的不重视或工作成效感低下而转教其他学科。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到目前为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依然缺乏一致的教育理论,没有通用的教材,没有成套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资料。基层的实践热情高涨,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不够。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化虚为实,变无为有,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投入,加大科研力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必须进行系统研究。新形势、新情况不断出现需要研究;如何科学落实,需要详细的方案,需要研究;工作的好坏需要评估,如何科学评估也需要研究。

(2 )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一门独立课程。编写统一教材、教参,制定统一的开课计划、课时安排,统一配 备师资。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高考、中考及小学升初中考试中的考试科目,纳入学校及教育质量的评估。

(3)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联盟建设。以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好的省市、地区、学校为先导,逐步扩大,加强沟通、联合与协作,建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快校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贯通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并得到政策的支持。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编制、待遇、职称评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从政策上实实在在提高他们的地位,才能让他们用心、安心、专心搞好这项工作。

(5)经费的大力支持。要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进行,就必须有大力的经费支持。唯有如此,师资的培训、设施的配备、教学资料的购置、活动的开展才能得以保障。

(6)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保证实效,切忌不顾实际效果的搞形式、走过场。

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作风。我们既要总结近30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又要更加深入研究,系统规划,为确保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家鳞.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 辛渐.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透析[N].大河报,2007-11-05(B2).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艺术教育及其重要性

学校现行的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美术大师、音乐大师,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艺术的渠道,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欣赏能力,能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即我们所说的通识艺术教育。

美学家尼尔森·古德曼教授曾指出:“艺术不仅仅是灵感的产物,艺术过程也是思维活动,艺术思维是与科学思维同等重要的一种认知方式。”艺术教育对于个人认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艺术教育能够发展人的认知,激活人的思维,拓宽人的视野,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孔孟时代的教育大师,无不通音律,且都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艺术对于他们的成就起了重要作用,对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青少年时期培养起来的艺术修养,对于人一生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然而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不容乐观,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因素。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所谓的“无追求”生活,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究其原因,尚未养成健康的兴趣爱好,没有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是其重要原因。进入大学,离开应试教育的压迫,学生反而变得无所适从,内心空虚,无所追求,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失败。国际PISA测验中国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可以证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智育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以此牺牲德育或是艺术教育是不可取的。艺术教育的缺失对于个人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不懈追求,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巨大作用。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困境与根源

在智育盛行的教育界,对艺术教育的忽视,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是难以估量的损失。基础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艺术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其实是至关重要的,理应引起关注。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美术课和音乐课,然而这两课往往被认为是各科中最不受重视的科目。艺术教育不受重视,在中小学校里,甚至存在美术课、音乐课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使艺术类课程不能保质保量地实施。

学校艺术教育的另一主要途径就是各科教学中的艺术教育渗透。艺术教育不只存在于美术课、音乐课,艺术无处不在,各科教师也应加强艺术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艺术熏陶应无处不在,各科教学都可以进行艺术教育渗透,但是各科教师的艺术教育能力弱化问题却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各科教师缺乏艺术教育意识、缺乏艺术教育能力。艺术存在于学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各科教学中,但是各科教师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意识。以语文学科为例,唐诗、宋词、元曲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背诵、默写,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体会先贤的智慧,让学生体会唐诗、宋词、元曲之美,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然而,由于教师缺乏艺术教育意识,使语文课堂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艺术教育作用。

尚未健全科学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评价制度也是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普通的学科课程可以通过考试进行教学评价,但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教育不能只是通过考试评价学生,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了解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行动中对学生做出帮助和指导。艺术教育不应该以分数来衡量,艺术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做足细致的工作,切忌以智育成绩推断学生的艺术修养。

中小学艺术教育身陷困境的根源还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使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受重视,这种不重视表现在学校监督不利、教师不予落实等方面。还有就是教师艺术教育能力的缺失,完善的艺术教育知识,强烈的艺术教育意识,合适的艺术教育时机,多样的艺术教育方法,优化的艺术教育评价方式是教师提高艺术教育能力的重要方面。有些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没有能力实施,不知道该如何实施,只能还是按部就班地实施智育。这些都导致我国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质量不高。

三、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的策略

艺术教育关系到素质教育的落实,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素养的提高,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都应有所作为,以期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质量。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的对策有如下几点:

1. 艺术教育需引起教育部门重视。在以智育论成败的时代,艺术教育处于被忽视的边缘,这种现象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培养出一群“满腹经纶”却内心空虚的学生。艺术教育对于个人认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艺术教育能够发展人的认知,拓展人的思维,拓宽人的视野,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步。提高艺术修养对于提高民族气节、民族精神至关重要。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强监督,完善中小学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保证艺术教育落到实处,使艺术教育保质保量的在学校教育中施行。

2. 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专业的师资力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美术、音乐教师,往往由其他科任教师代教,这是不可取的。美术课不只是让学生画画,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鉴赏美、欣赏美、表达美,了解各个绘画流派。音乐课也不只是教学生唱歌,也要教学生识谱、了解各种乐器、了解各种音乐流派,除此还有创作课、活动课等课型,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学方法上,要学习奥尔夫、柯达伊、铃木以及美国综合教学法等世界先进教学法体系,学习他们先进的艺术教育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灵活运用,并且要不断创新。完善的艺术教育知识,强烈的艺术教育意识,合适的艺术教育时机,多样的艺术教育方法,优化的艺术教育评价方式是教师提高艺术教育能力的重要方面。这些需要专业的教师来完成,需要良好的师资力量作为保证。

3. 加强各科教师艺术教育能力培训。艺术教育不只存在于美术课、音乐课,艺术无处不在,各科教师也应加强艺术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无处不在,各科教学都可以进行艺术教育渗透。以化学学科为例,各种化学实验产生的神奇实验结果,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奇妙反应,都能增加学生对于自然界的向往,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化学教师如果在此时善于引导,就是一种良好的艺术教育。再以英语学科为例,教师在讲解单词时,配合使用相应的能展示人类优秀艺术文化的图片,让学生感悟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传,增强艺术熏陶,是英语学科艺术教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只有加强各科教师艺术教育的能力,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艺术教育的时机,以进行艺术教育。完善的艺术教育知识,强烈的艺术教育意识,合适的艺术教育时机,多样的艺术教育方法,优化的艺术教育评价方式是教师提高艺术教育能力的重要方面。提高教师的艺术教育能力是社会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艺术教育能力,才能保障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提高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欣赏能力,能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重要方面,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需要每一位教师发挥作用。

上一篇:与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