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范文

2023-09-15

农业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摘 要 农业技术培训与农业生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农业部门应重视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基于此,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农业技术培训;技术培训体系;农业部门

农民属于生产者,其农业技术水平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而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是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意义重大。

1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现状

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设置了以下3点目标。1)培养职业农民。基于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术能力,促使其成为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水平的职业农民。2)培训带头人。基于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大学生村官和党员干部,促使其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引领广大农民走向致富之路。3)组建专家团队。与相关院校和企业合作,构建以农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专家团队,并定期深入基层,促进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

2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尚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5方面。

2.1 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各地区拥有大量的农业技术培训机构,且种类繁多,再加上管理部门较多,致使资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各个培训机构很难进行分工合作,具体表现为工作重叠现象严重、职责无法统一等,影响了工作开展效果,而且当前的培训内容很难与农民实际需求相吻合,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此外,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还缺少连续性,在培训工作结束后,培训机构不会进行后续的跟踪指导,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调研。还有一些培训机构在设置培训目标之前,没有考虑当地具体情况,设置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均不满足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可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2.2 宣传力度不强,农民缺少积极性

农业技术培训是一项惠民工程,需要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支持,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认知不全,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机构不重视宣传,致使农业技术培训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微乎其微,导致农民无法正确认识农业技术培训,缺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效果,再加上受训范围较小,当地农业生产并未出现较大改观。

2.3 培训对象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大多数农民的学历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素质较低,且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和认知不统一,学习能力以及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最终会影响培训效果[1]。

2.4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布局发展速度,具体表现为一些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深,新技术成果难以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难以起到带头作用,还有部分示范户在接受培训后,并未在第一时间内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

2.5 培训人员专业水平低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农业技术培训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稍显不足,在培训过程中,很难采取有效的培训手段,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与此同时,培训人员市场调研次数偏少,没有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影响了培训效果。

3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培训的成效。基于此,提出以下5点改进措施。

3.1 立足于实际,以问题为导向

农业技术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农民技术水平,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农业培训机构应该在培训工作开始之前,深入基层,做好市场调研,立足于实际,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合理设置培训目标。比如培训机构可以组织培训人员到基层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并辅以理论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农民真正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此外,还应整合农业技术培训资源。现阶段,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有多种开展方式,但取得的效果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十分关键。在农业技术应用前,培训工作不可或缺,这是保证农业技术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培训人员需要分析农业技术培训资源,并从中挖掘特色资源,立足于实际,探索与当地需求相契合的特色培训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2]。

3.2 加大宣传力度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做好宣传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宣传范围,增强其影响力,使社会全体公众都鼓励并支持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训工作结束后,要总结工作经验,借鉴优秀的培训工作模式,以强化培训工作的效果。此外,在信息化时代下,应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和社交平台宣传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3.3 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方法,发挥乡土专家的作用

培训机构应该加强与当地乡土专家的联系,以了解民意,掌握农民的诉求。同时,针对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应对农业技术进行简化,并采取便于农民接受的培训方式,加深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如可以聘请当地的乡土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此外,还要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农民的需求,并让乡土专家起到带头作用。这样一来,农民就会在乡土专家的带领下,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也会得到强化。

3.4 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

在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农业部门是主导者,但农业部门却很少对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致使培训工作没有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农业部门应该制定规范的培训流程,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确保培训机构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培训工作[3]。

3.5 构建专业的农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

在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中,培训教师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专业能力关系到培训效果。为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优质农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的构建,以促进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具体可从以下2方面着手进行。

1)创新培训方法。应不断延伸培训地点,让农民可以在多个地点接受培训,比如田间、培训基地等等,在培训过程中,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2)为确保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新颖性,培训教师应该对培训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4 结语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進农业的发展,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采取立足于实际并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方法、对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管理、构建专业的农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促使农业技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晖,彭杨,吴述云,等.浅析加强农业技术培训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14):176.

[2] 薛利民,吉双龙.韩城市农林技术培训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技服务,2017,34(6):167.

[3] 沃东辉.浅谈农业技术培训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3):40-41.

(责任编辑:刘昀)

农业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1 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及推广的重要性分析

1.1 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就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状况而言, 其仍存在着些许问题解决,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对相关技术进行合理的定位;第二, 农业技术的设置不够科学、规范;第三, 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缺乏与专业的对接性。农业技术推广中所呈现出的问题多种多样, 不同的问题对技术的推广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这些影响对农业技术稳健的传播推广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缺乏与农业实际需求的结合。农业推广机构的相关人员缺乏技术推广的先进观念, 在对技术进行传播推广时主观性较强, 对地方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工作不够严密, 使得许多技术推广工作得不到良好的效果。此外,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的理论研究部门没有形成多元化的研究目标, 研究角度过于单一, 加之一些负责农业技术传播推广人员的职业素质低下, 进而使得农业技术传播推广工作难以得到良好的落实[1]。

1.2 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分析, 农业技术的推广均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例如, 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必然会让技术的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之间密切沟通, 从而使得各个部门在密切的交流中提高工作配合的稳定度, 加快部门之间工作协调运转, 从而对日后农业技术各方面工作的探讨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农民进行理论灌输, 将理论知识与其推广的重要意义作为“说服点”提高农民对技术的认同, 这一理论指导过程亦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和农业种植等科学的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 在农民充分认同农业技术的背景下, 对我国后续的农业技术传播和推广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2]。

2 优化我国农业技术传播推广的有效路径

2.1 从多元化角度考虑技术推广, 强化农业特殊性研究

农业技术的推广涉及到多方工作的划分, 为此, 我们亦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对技术推广原则进行遵循。具体如下:第一, 效果导向原则。通过遵循效果导向的原则能够将技术与农业发展的实际利益进行结合并推广;第二, 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农业技术的应用要与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需相适应, 为了能够让农业技术得以全面推广就必须对当地农业的实际需求有所掌握, 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而推广农业技术;第三, 职能细化原则。主要是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分配原则, 将农业技术传播推广工作进行人员的智能细化分配, 进而确保技术推广效率。

2.2 技术推广要树立“以农为本”思想, 并与信息化网络对接

技术推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农业发展速度, 以及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因此, 在技术传播推广中要尊重农民自身的需求和选择, 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一定要加强重视, 从整体技术的选择中强化其自身的准确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亦要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 将技术推广工作在互联网中全面实施。因此, 在农业技术网络传播方面, 要积极对相应的网站建设进行完善, 并对一些网络基础设计的建设进行周期性的更新, 从而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充足的有利条件。

结束语

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必须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充分将农业技术与现实中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相结合, 保证农业技术能够对当地农业起到积极的发展意义。此外, 为了能够保证农业推广效率, 就必须从农业技术的总体发展情况出发, 将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进行细化分析并解决, 进而保证农业技术传播发展之路畅通无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我国农业技术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提高, 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然而, 现阶段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还需技术传播活动的完善。基于此, 本文就我国当前农业技术的推广现状进行分析, 并针对性的提出优化路径, 以期能够为我国农业技术的稳健推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传播

参考文献

[1] 辜英萍.浅谈农业技术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J].科技展望, 2016, 02 (24) :95.

[2] 叶剑峰.农业技术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 2016, 06 (22) :222.

农业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需要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江苏农业科技工作的创新举措和亮点工程。本文阐述了江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联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措施,以推动江苏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引言

当前,江苏农业科技创新按照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新要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更加注重优质和安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科技部提出的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组成,以共同实现该产业重大技术创新为目标,以联盟规章约束为保障,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模式进行研发合作。对推动资源集成、加快产业整体创新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1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分析

2008年,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旨在探索通过建立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国家科技部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通知》,要求各省份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在科技创新上的需求,加快推进在农口领域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前自行组建的联盟可以在对照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联盟合作协议书等相关规范性内容后,各地予以确认和公示。

江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工作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0年,江苏省科技厅对江苏省肉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家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奶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首批19家试点联盟进行了公示[1]。对试点联盟的产业前景、成员构成、行业资源和经费筹措及管理进行了规范和说明,为今后申报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了项目源。

截至2018年底,我省共建有61家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国家级联盟有5家,分别是:江苏省有机(类)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食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联盟56有家[2]。各家联盟成立以来,在共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食醋联盟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联盟单位成员承担的“优势酿造食品微生物群落功能调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和“极端海洋微生物在传统发酵食品中的应用”这两个课题,研发水平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食醋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项目的重点专项。联盟的科学研究和物化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

2 存在问题及分析

2.1 联盟的考评机制尚未建立

从2010年至2018年底,江苏省共组建确立了四批共61家涉农联盟,联盟理事长单位分布在特色畜禽、特种水产、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机械等行业,基本实现了农业产业上下游联动、一二三产跨界融合。但是也存在部分联盟成立之后各家成员单位“只扫门前雪”的现象,联盟理事长单位不作为,联盟发展停滞不前。

2.2 联盟的经费投入不够稳定

联盟是一次以企业为主导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全新尝试。联盟在成立时约定工作经费来源于联盟成员单位自行缴纳的会费。而在联盟的实际运行中,政府对联盟工作没有专项资金投入,管理费用主要由理事长单位支出。企业成员单位由于自身发展所限,尚且缺乏稳定的科研资金投入,缴纳会费全凭自觉。

2.3 联盟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在我省科技计划项目(现代农业)申报指南中提到,省级以上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可增加推荐1项项目,申报单位由该联盟理事长单位确定,由申报单位属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推荐[3]。此外,江苏对已成立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奖励激励办法未见报道。

3 下一步发展及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处在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要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建设科技创新联盟,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任务要求。下一步,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应注重以下几点。

3.1建立考评指标体系,探索利益风险共担机制

加强对联盟工作的指导,借鉴国外先进模式,搭建适合我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学的考评体系。建议有关部门成立联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联盟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对联盟工作进行统一的督查和管理[4]。对带动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联盟予以公示和表彰,优先给予推荐申报国家科研平台和计划项目,对不作为的联盟及理事长单位给予轮换和撤销。

3.2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学研跨界融合

组建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关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需求。这就要求联盟单位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制定产业创新的发展规划,明确创新目标和重点任务,集中大学、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攻克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联盟产业的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3.3 强化科技要素流动,构建开放性的联盟合作机制

联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组建联盟内的企业专家队伍,培养自身创新动力。既要保持联盟成员之间定期交流和互动,又要注重与其他产业联盟“联谊”,以此加强与相关企业、高校院所的广泛联系和协作,加快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存的运行模式。同时,开拓渠道,联合联盟内成员一起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都有利于保持产业联盟的创新活力,有利于发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科技厅. 关于启动建设江苏省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通知[EB/OL].(2010-07-21)[2010-07-21] http://kxjst.jiangsu.gov.cn/art/2010/7/21/art_48967_7095898.html

[2]  江苏省科技厅. 关于启动建设第四批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通知[EB/OL].(2018-11-02)[2018-11-02]http://kxjst.jiangsu.gov.cn/art/2018/11/2/art_48967_7862916.html

[3]  楊普,李东平,余庆来等. 安徽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 [J].农业科技管理,2015(2):72-76.

[4]  余庆来、任竹. 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考评体系的构建 [J].安徽科技,2014(11):30-32

农业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摘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功能,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省级政府和高职院校肩负重要责任。高职院校以积极主动态势,围绕地市中心工作,借助自身独特优势,倾心为地市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实际出发,为地市发展培养高职人才,开展技术推广和服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高职文化建设,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是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省级政府完善管理体制,地市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强化高职院校责任意识,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要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地市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从各省级政府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和政策导向来看,支持地市政府发展主要为当地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我国95%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地市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如何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发挥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的原则,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寻求政策措施推进,使高职院校为地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是摆在省级政府和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1.积极主动原则。虽然我国各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还存在差异,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职院校以地市政府举办为多,与当地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具备服务当地诸多有利条件,高职院校积极发挥服务功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满足地市发展需求,是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高职院校采取积极主动态势,倾心为地方发展服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能够赢得当地企业和社会各界认可,获得省级政府更大支持,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2.围绕中心原则。我国各地市已经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从自身实际出发,符合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寻求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满足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当前,各地市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就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项工作。高职院校只有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围绕地市中心工作,才能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3.发挥优势原则。我国中职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上与中职学校和其他高等学校不同,服务社会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其优势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推广和服务,实施高职文化建设,以及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高等”、“职业”、“技能”、“技术”等特点。高职院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

4.服务大局原则。高职院校立足区域发展,注重为地市发展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这不仅是对地市区域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国家和省域发展的重要贡献。高职院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为其他区域发展服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增强服务本地和其他区域发展的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只有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服务国家和省域大局,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1.高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由于地市“转方式、调结构”情况不尽相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变化。高职院校依托地缘优势,方便与当地企业联系沟通,容易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及时开设急需专业、开辟新专业、开发新课程,能够增加高职人才有效供给,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另外,高职院校积极接纳当地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或为当地培养更多的高职人才,能够提高地市人口素质,促进就业和创业。

2.技术推广和服务。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专业、技术、设备等优势资源,面向当地企业和社会,开展高端技术和新技术的宣传、推介、咨询、指导,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应用难题,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实施。另外,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针对当地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应用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技术创新,能够增强地市科技创新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重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尤其适合开展就近、适时、灵活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在地市区域内,围绕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培训,针对新的职业、新的工种、新的技术进行培训,面向企业职工、从业人员、转业人员、待业人员等开展培训,积极开展高级层次的培训,能够及时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提高有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4.高职文化建设。高职院校从专业建设实际出发,通过提炼和凝聚优秀的行业和企业文化,融合当地的优秀文化,培育富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从而成为地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职院校与当地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高职文化必然产生辐射效应。高职院校的优秀文化,经过教育者的研究、创新、传授,通过受教育者的学习、接纳、传承,能够传播和渗透到当地企业,并在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发展。

5.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和优质课程对中职学校具有借鉴意义,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可以为中职学校所用。高职院校与当地的中职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互助办学、3+2分段办学、综合化办学,能够带动中职学校共进发展,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高职院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能够引发当地中职、普通高中、初中毕业生递进学习的需求,从而改善职业院校生源质量,拉动中高职教育贯通发展,形成职业教育良性循环。

6.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与地市中心城区相比,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农村中蕴涵众多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推广、技术服务需求。高职院校面向当地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开设有关涉农专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三、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

1.省级政府完善管理体制。《纲要》指出,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地市政府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省级政府相比,地市政府对当地经济社会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影响力,省级政府积极稳妥地将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权、招生计划权、人事管理权等逐步委托或下放到有条件的地市,依托地市政府来管理高职院校,这有利于调动地市政府的积极性,加强地市政府对当地高职院校的管理,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激发高等职业教育活力,促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为当地服务。

依托地市政府管理高职院校,并不意味着削弱省级政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省级政府更多地通过统筹规划、制定标准、科学评价、检查监督等方法和手段,引导和规范高职院校办学行为,支持和督促地市政府履行职责。一是要完善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将服务区域发展作为评价高职院校的重要标准,注重考查高职院校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承担服务地方任务,其服务的内容、范围、数量、效益如何。二是要评价地市政府工作。在评价高职院校的基础上,综合判断地市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措施运用、整体办学水平等情况,客观评价地市政府推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工作。三是要落实责任。在赋予地市政府管理当地高职院校权力、支持地市政府行使职权的同时,严格配定相应的行政责任。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加强检查督促,建立问责机制,强化地市政府的责任意识。

2.地市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高职院校在服务地市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面向当地企业和社会诸多领域,关乎双方或多方利益,也有可能出现院校之间无序竞争、校企合作“一头热”、政出多门等问题,有些问题高职院校还难以处理,这有赖于地市政府统一筹划,多方协调。一是统筹规划各类学校社会服务工作。从总体上做到资源优化和共享、发挥优势、分工协作、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学校之间相互隔离、各自行事、难以沟通、无序竞争现象。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应将服务的重心放在自己的着力点上,力争发挥最大功效。二是协调高职院校与外界各方力量。在必要的情况下,地市政府要主持协调好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有关矛盾和利益纠纷,促使彼此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也要组织协调好高职院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关系,增进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职业学校共进发展;还要综合协调好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组织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有关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3.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地市政府推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单靠“规划”和“协调”是不够的,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性政策,采取多项措施。一是推出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在地市政府主持下,搭建区域内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和督促落实,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如实施“定向培养”、“校企联办”、“半工半读”、“待遇从优”等就业办法,吸引高职毕业生服务当地,推动高职院校为地方发展培养高职人才,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就业。如建立校企之间定期联系和互访制度,推进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推广和服务。二是推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办法。如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调动企业组织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如施行“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离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培训方式,采取全日制、非全日制、自主学习、自学考试等培训形式,鼓励企业职工、从业人员、转业人员、待业人员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培训层次。推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三是出台服务“三农”的实施办法。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补偿性制度安排,强化支农经费制度保障,大力扶持面向县域和“三农”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推动高职院校服务城乡均衡发展。四是改革职业院校招生办法。如推行“推优保送”、“学费减免”、“技能考核”、“注册入学”等招生办法,吸引中职、普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改善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力促高职院校发挥引领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贯通发展。

4.强化高职院校责任意识。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和服务、职业技能培训、高职文化建设、服务“三农”等项工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随着实践的深入,办学实力的积累,高职院校在服务地市发展中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服务的原则、内容、途径会越来越加清晰和明确。作为高职院校来讲,地市政府投人人、财、物举办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理应为地市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自当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的社会责任理念,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其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的话语权。从地市政府来看,充分利用好当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促使地市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强化高职院校的责任意识。在省级政府引导和督促的同时,地市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责任目标,将服务地方作为考察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要依据,为高职院校配备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对于当地民办高职院校,地市政府也应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依法管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5,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高职院校要为地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必须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一是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地市经济发展取向,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以地方产业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及时开发新专业和优质课程,为当地产业和企业输送急需适用的高职人才。二是合理增设涉农专业和相关课程。注重取得社会效益,面向当地农村,开设有关水利、林业、粮食等涉农专业和实用技术课程,积极为“三农”服务,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三是探索文化专业和相关课程建设。符合地市文化发展要求,开发有关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等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多出文化实用人才和好的文化作品,体现高职院校培养文化人才的特色。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还十分年轻,难以适应学生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正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升教师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要引导教师到企业中学习和实践。安排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增加企业实践经历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在当地企业中寻求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技能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二是要鼓励教师到农村中接受锻炼。安排教师深入到县域职业学校、农技、文化等单位中去,增加农村实践经历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深与当地乡镇、村、农民的联系,在农村中寻求开展教学、科研、服务工作,以此提高教师服务“三农”能力。三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传授能力。组织教师开展高职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注重言传身教,将文化育人落在实处,共同培育富有本校特色的高职文化精神。

总之,发挥高职院校的功能,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明确服务的原则,找准服务的着力点,省级政府完善管理体制,地市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强化高职院校责任意识,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摘要:农业技术研发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科技研发项目,在一段时间的投入与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何在更多适宜使用的地区进行推广是后续加强普及范围这一重要问题。针对此情况,本文对基层农业技术从其推广流程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基层农业;推广技术;应用方向;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基层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践地,也是农业生产的坚实后盾,再高尖端和有效的技术,如果不在基层进行推广和扩大应用范围,就会失去技术本身的普及性特点,也无法起到基本的惠民目的。现阶段,农业推广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影响农业技术的高效推广。

1 基本情况概述

1.1 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农业技术推广的确切定义与概念来源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具体表述为:“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1.2 含义与应用范围的规定

1.2.1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遵守的原则 推广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因地制宜。尊重劳动者意愿。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扶持并与相关学校、研究组织、技术人员、推广机构和劳动人民相结合。共同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2.2 农业技术推广所包含的范围 推广过程中一直在强调的所谓农业技术包括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这四大第一产业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高产技术。从内容上划分,包括为了农田供水而建造的相关水利工程、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而突出发展的土壤改良以及保持水土的相关技术等。

1.3 加强基层农业推广的意义

1.3.1 帮助农民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高产技术以及高效种植等技术都是为农民达成高产目标的主要基础,只有技术达标,才能有帮助农民的生产利用更上一层的机械化、集约化,进而体现为增加的收入。

1.3.2 利用技术改革和创新,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以技术为前提的革新帮助当地政府和农民在农、林、渔、牧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改革与优化。

1.3.3 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牵动着我国许多关键性问题。要想让我国经济得到更稳定、更持久的发展,那么利用技术推广巩固农业经济就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2 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工作环节的不足之处

2.1 推广过程中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力度不够

一是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原则。很多技术推广人员容易对某一地的发展情况照搬到本地;二是不尊重劳动者意愿。由推广员主动促进劳动者基于对知识了解度之上的扩大兴趣的投入力度不够;三是只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却不追求生态效益。在相关作物技术引入时,许多技术人员只关注了如何高产,却没有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2.2 与各组织结合力度不够,未形成一定推广项目链

进行技术推广的一大原则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扶持,并与相关学校、研究组织、技术人员、推广机构和劳动人民相结合。而在实际的运作中则不完善。实际的推广项目链未能形成,要么有相应流程,但结合力度和投入程度不足,导致后续开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3 队伍技能水平不足及宣传力度不够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足会严重制约技术推广进展效果。农民不了解如何合作以及合作后的相关利益分配问题。部分农民对于参与合作持有抗拒心理,影响后期农业技术的推广。

3 针对问题点与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对策

3.1 基层技术推广流程化

建议在基层开展技术推广时,通过各个细节进行推广流程化。例如,引入农业合作社概念,加强对专门引入机构与引入人员的培训,确立农业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农业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加强交流和加大人才引进

灵活掌握不够,还要加以应用。比如建立农民合作社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就是很好的措施。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应通过完善各种机制来保障农民愿意在合作社中相互帮扶,而不是自己单干。同时还要确保合作社名副其实,以合作社为引导,切实为成员带来技术的引入、培训和推广生产一体化的项目等,以保障农民切实学会技术并加以应用。

3.3 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

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依旧停留在传统模式,即靠上级推动下层才有所行动的模式,而非自己主动进行各方联系,加速技术引进。除了主动性以外,还要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推广工作之间的合作力度。尽可能利用数据库、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力度提供保障。

3.4 加强示范推廣项目的宣传

建议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宣传工作,确保在技术推广前农民对其有一定了解,避免因为不了解而导致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4 结语

本文从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推广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技术推广时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就深层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推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铁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山西农经,2017(09):38.

[2]李自文.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与技术,2015,35(16):246.

作者简介:宋腾,苗族,本科学历,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上一篇:低碳农业技术下一篇:数控技术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