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论文范文

2024-01-11

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职业教育 应用

由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现代教育技术。历史的长河把教育技术不断地推向教育的最前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阶段。而我们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要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服务,那么就现如今该怎样将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呢?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1.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联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当然教育技术的发展也逃不出这一规律。首先人们都有一种依赖心理,对新事物都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其次由于传统教育技术有它的优势,而现代教育技术也有它的不足,所以就目前来看,现代教育技术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技术,所以就目前来说只能作为传统教育技术的补充与优化。第三由于认识水平、技术力量、经济条件等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是一个逐步地、循序渐进地过程。

2.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对比

教育技术是构成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要素.此技术与一般的技术有差别,其他的科学技术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作为基础教育技术,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也就是日积月累的常识传授与他人。口语采取是直接的面对面地口授耳听方式,过程中同时辅以一定的体态和表情,具有真实亲切感、温和感,学者与教者互动性高,但其效果也受其它方面因素的考虑,如教者的水平,学者的能力,所以纵观这些可能带来效率较低。文字及印刷技术,使信息可以脱离人而独立存在,学习的自主性强,信息传播突破了口语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信息存储、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但是,也有其局限性,文字、印刷技术对信息的传播,只是依照语言文字进行描述,不能传播声音和动画形象,受教育者只能依赖于个人的抽象及形象思维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而不能充分發挥其各种感官的学习效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语言与声音、图象的有机组合。弥补了前两者的不足,然而现代教育技术也有其不足之处,多媒体网络交互技术是目前最“现代”的教育技术,但是其缺点和不足是教育传播要有一定的技术装备和环境条件,对硬件、软件、应用环境和教育主客体双方自身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而有些教者或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不足,所以不如其他教育技术的适应性强。因此,在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的过渡中,应该较好地利用传统教育技术的优点,而不能很片面的就将传统教育技术去处,应该做的是将这两个技术有机的结合。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三大重要支柱。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声音、文本、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并和通讯技术整合的一门综合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多台计算机之间互相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多方便利交流的技术。网络可设置成为局域网,如校园网、校际网和社区网,也可以进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通讯技术是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平台,从而实现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充分显示出特定的优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使人的视听感官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多种信息,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和声像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演示、示范和练习;模拟技术还可以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对知识赋予了活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趣味性,增强了学习的启发性,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效果,并能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

2.增加了教学信息资源

在计算机教学系统中,存储着专家、教师和其他教学人员研究开发出的大量数据、资料、教学软件等,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资源库。如网上书店,可以阅览国内外的著名图书、历史资料库;多媒体课件系统可以向学习者提供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案、教师的教案、讲义等学习资料,可以实现网上远程教育;有的可以存储各个学科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经验和研究论文报告,任学习者自由上网访问等等。其它的还有各大教育网络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等。

3.实现了远程教育

利用计算机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使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非课堂时间学习,不在学校等特定教育场所学习。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学习的观念,而且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性,使优秀的教育资源被更多的人共享和使用,从而可以使全社会每一个学习者得以利用。通过网络,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到你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所想学习的信息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活动扩大到全社会,实现了社会化。

4.实用于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上课,面对的是所有班级的学生,就带来了一个弊端,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指导。而在网络教学的课堂上,则不同,首先,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往往只是作为单一的接收者来接收教师所讲授内容。这种方法缺少师生之间的交互,没有足够的交流,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存都十分重要。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屏幕上得到教师发送过来的信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操作,并都有机会向教师提出问题,得到教师的个别讲解与指导。教师利用网络反馈,积极接受学习者反馈回来的信息,适时调整。另外,教师可以选择任意一个学生或学习组与其进行讨论,可以指导每一个学生进行操作,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展开讨论。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技术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结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能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和模拟实践教学,从而克服了技术教育设备、仪器费用投入大、消耗大,技术更新慢的弊端。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同时结合必要的实习和实训达到培養的要求。但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要求较高、同时技术的发展较快,很多职业院校很难真正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与企业结合的教学形式也往往受到生产条件和环境的限制。现代教育技术无疑为解决职业技术教学实训难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利用教学软件和硬件,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模拟实训、实习和设计等教学手段,认识所学知识的基础概貌、组织结构、工作原理、操作过程、故障维修等各种生产和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资源,设计各种模拟生产和现场实际的声音、图象、场景等进行演示、仿真,为学生制造互动和情景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则可以通过仿真、虚拟或模拟的实际场景进行各种操作实践。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重教而不重学。学生能够反复练习,直到完全熟练掌握,并可以单独练习、分组练习,互相讨论,学生的实践过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更具有自主性地学习,真正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练得熟”,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和生产的成本,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含量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需要我们做以下几点才能够保证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1.加强硬件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的物质基础,要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必须加强四个方面的建设。第一,建设和完善足够的多媒体教室,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第二,建设和完善校园网,局域网,将课堂教学发展为网络教学。第三,扩大联网范围,形成跨校园,能够实现远程教育。第四,建设仿真、虚拟教育设施,使实践教学能够进入仿真、虚拟、模拟的环境。

2.进行软件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离不开一定的软件技术的支持。对于软件的开发建设,需要专业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共同协作,作为一个中职院校来说,可能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但不可就此放弃,应联合其它学校共同合作,创建出符合自己学校要求的可应用的软件。

3.加强师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推广与应用,教师起决定性作用。教学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网络知识水平等等,将直接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软件开发人员、计算机网络人员,将是今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必须加强师资的建设,尽快建设起一支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设计与建设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在各个学校已经逐步得到普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国家统一标准的要求下,有计划的进行配置;现代化教育技术教材与学科逐步配套并向多样化方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将日益系统化、科学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我们职业教育应抓住这样的良机,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使职业教育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2002年7月第一版.

2. 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何克抗,李文光,2002年10月第一版.

3. 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计算机世界报,何克抗.

4. 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

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改革;思考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言,由于其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显得特别艰巨而繁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各条战线,甚至面向国际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然而学校的德育跟不上形势需要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近年来普通高校连年扩招,促使普通高中也不断地扩招,而大部分职校每年录取的新生,一般都是各地中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因此各职校生源的质量逐年降低。新生的文化基础差,必然伴随着生源的思想道德品质差,这些新生入学后常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表现为心理烦躁、波动、消沉或狂热,这也使他们的弱点暴露无遗,主要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差,正视困难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感,辨别是非能力差,经不起来自现代网络和影视等文化传媒中的不良信息以及社会上腐朽没落现象的诱惑等等。学生的这些缺陷已经成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

值得肯定的是,几年来,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配备足够的德育工作队伍,并形成了一定的管理体系,开设了《德育》《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知识》《交际礼仪》等与德育关系密切的课程,还开展了德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然而,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目标失衡。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有伴随着政治风潮变化而变化和脱离学校实际的倾向。有关规章制度没有具体化,可操作性差。德育的阶段性目标跟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意识认识水平不适应。如各年级完成哪些道德品质培养任务或应达到什么要求,往往没有具体的规定和阶段指标。由于德育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第二,德育内容不十分明确,相当部分学校没有根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稳定规范的德育内容,只追求德育的近期目标,收不到长久的良好效果。第三,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它是以一定的内容为依据,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而目前的现状是:(1)以管代导。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服帖帖。其实,这种高压式的德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操守,反而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现象,他们在校似是服从一切制度,出了校门便为所欲为。(2)主客体颠倒。德育过程没有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这个主体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进行说教。(3)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主体式的定格体系,而是单纯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教育,德育活动完成后简单评价,至于学生在活动中知、情、意、行各方面是否发生变化无人过问了。(4)德育工作者不适应时代要求。德育工作者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甚至有部分是其他课程教不了的或者是由一些富余的教师来担当,因此.德育工作者整体水平不很高。这些现状警示我们,改革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要充分认识德育功能

德育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德育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时所导致的变化和结果,称为德育功能。德育功能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德育系统内部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诸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内部功能。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如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德育外部功能。可见,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所以把德育功能简单化是方法论上的错误。

(二)要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方向性原则。学校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完全照搬西方的那一套,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只会将我们引入歧途。(2)一贯性原则。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一曝十寒终究不会取得好的绩效。(3)实事求是的原则。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克服形式主义,应结合社会及学生的实际,精选德育题材,研究德育方法,因材施教,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问题。(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一定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认识,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只搞空洞的说教,不要求学生付诸行动,只会毒害他们的心灵,养成言行不一的恶习。

(三)要有明确的德育工作具体内容

1982年,我国把“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正式写入《宪法》。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学生的‘五爱’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再一次重申,把“五爱”教育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五爱”教育要求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第一,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整个德育系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立志献身祖国。第二,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首先,从爱父母教育出发,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在家能孝敬父母,那么到社会,就会尊敬和关心一切年长的人,在与人相处中,也会讲道德,与人为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漠不关心,就很难指望他到社会能去关心别人,更谈不上爱家乡、爱集体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中华民族忧患意识非常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忧患意识总是与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正在逐步繁荣富强,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高,而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有高素质的国民,就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是要求当代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提高自身素质。再次,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中华民族历

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丽耕”、“凿壁取光”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学生学习的。最后,要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古人很重视道德修养,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把自我修养作为每天必修课。“君子慎其独也”,则是更高的修养要求。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往往较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当一个人独处时,仍要严守高尚的道德标准,这就很不容易了。只有在不断的自省自律的实践中,道德修养方能得以提高。第三,狠抓养成教育。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具体措施就是强化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落实,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把“五自”教育(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教育)和“四自”能力(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培养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加以探索与实践。第五,坚持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中心,着重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和劳动观念等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使学生自觉维护和建设良好的集体风气。第六,抓好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衡量全民素质水准的重要标志。学校抓好社会公德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道德情感是健康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行为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状况。比如,社会“公德心”淡薄。在公共场合下,青少年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损坏公物,上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等行为比比皆是。又比如,道德思维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许多学生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认知、判断和辨别存在困惑与矛盾,常把大款、大亨、大腕当作崇拜偶像,把金钱、别墅、宠物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出现了道德观念取向上的偏差。再比如,不少学生集体观念淡薄,自私、懒惰、缺乏社会责任感已成为部分学生的通病。他们崇尚的是以我为中心,在学校不主动参加集体劳动、值周劳动和公益活动。这些不良现象,必须通过长期的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才能得以逐步解决。第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当代青少年学生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他们在学习、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评估、决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观念,其支配、影响着学生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方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那些被肯定的有价值事物,会激起学生的热情,促进其积极创造与获取,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方向。二是动力作用。价值观是构成实践活动自觉性的前提,当价值观初步形成后,学生会按照自己的生活准则坚定不移地去行动,形成一定的思想动力。三是养成作用,价值观对行为的长期支配,会使学生的行为既出于内心又带情绪性,经常重复和强化,最终养成习惯。当代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竞争观念、风险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在学生中认可程度较高。但值得警惕的是少数学生价值取向已开始显现出物欲化、功利化倾向,他们倾心于对金钱物质的不适当追求,埋头在过度膨胀的自我设计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也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四)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和途径进行教育。要更新道德教育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灌输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它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忽视内因的作用,忽视学生的立体教育,而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所以道德教育变“灌输式”为“参与式”,道德实践是关键。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有:(1)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各学科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寓于整个教学过程。(2)充分发挥图书馆、德育室、党团活动室、校史展览室德育功能。(3)通过办手抄小报和黑板报,创办各种宣传栏,教室内外悬挂名人名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创造一个绿化、美化整洁的校园,使学生在优美的学习环境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4)开展德育的系列活动,把德育内容落实到实处。如坚持升旗制度、军训制度,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文明礼仪活动月、尊师重教活动月等等。要注意德育活动的基本方法:一是在活动前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上的兴奋点和困惑点,使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要使活动既能淡化思想教育痕迹,又能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要设计出既保证有思想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又具有新颖生动、富有乐趣和感染力的活动方案。三是精心组织和开展活动,时刻把握活动走向,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保证活动按预定方案顺利开展。

(五)要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

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一套管理班子,十条管理主线”的管理体系。“一套管理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管理主线”是:(1)校长一学生科一班主任一学生;(2)校长→学生科→文明值勤岗→学生;(3)校长→学生科→班委会→学生;(4)校长→团委→团支部→学生;(5)校长→教务科→科任教师→学生;(6)校长→住管员→学生;(7)校长→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学生;(8)校长→总务科→后勤人员→学生;(9)校长→家长委员会→学生;(10)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实行这一德育管理体系,将营造出全员齐上阵的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学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培养青少年的灵魂工程,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进一步做好。

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成课堂 教学语言 教学反思

一个教学实践者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眸子,一个个力充沛、对老师翘首以待的生动表情,我们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闻道有先、授业有道、解惑有法的引导者,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有心灵的成长,又有智慧的碰撞,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才能更好把我们中有不断地优化我们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锻造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 认真备课,自我发掘

老师的备课,就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设计,是搞好教学过程的基础。因此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所选教材的内容与学生未来学习目标的关联,同时搜集杂志、网站、其他教材的相关内容做参考。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具有的专业知识应远远超过教科书的知识含量,教师只有拥有比教材知识丰厚得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旁征博引,才能使学生感到听与不听不一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掌握知识的灵活应用,拓展思维思考空间。

(二)学会驾驭课堂

为了实现学生乐学、善学、爱学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前沿性。每一个学科都在不断发展和充实,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往往都是最新见诸媒体的,老师也同样处于网络和多种传播渠道的信息环境中,但是信息中隐藏的知识内涵和内在联系以及信息的提练需要教师点拔,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技术,以便在讲课过程中随时就热点信息向学生介绍、补充,对知识体系进行挖掘,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前瞻性、时代性。

2.实践性。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着重训练的目标。教师在每门课初开讲课时,可根据课程特点,演示师哥师姐的作品或教师自已的实践作品,激发学生动手尝试的愿望,提出学科学习在期末的一个较大课题目标并让学生参与制订。在每周要求完成实践小目标,让学生在阶段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需要完善或有待改进的作品,并选出优秀作品展示,让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实践相结合。

3.趣味性。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兴趣的持续深入?老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树立学习尖子,引导学生将兴趣持久、深入。然后这部分学生会影响周围的同学,从而引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兴趣与学习要求深入结合,就能形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潜在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课堂语言运用

教师讲课要特别讲究语言艺术。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简明、准确、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还应注重专业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专业性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规范、准确地应用学科内容。教学语言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和专业术语进行教学。专业术语是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共同用语,运用它进行教学,有利于准确交流。教师教材中大量的日常缩写和专业用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热情和求知欲望,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少用平铺直叙的语言,多用启发提问式语言。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控制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内,让学生能回答出或稍加点拨就可回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进一步学习中。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智慧、思维、潜藏能力的投入。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就是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使用风趣语言,或学生熟悉的俗语进行调侃、批评、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

(四)终身学习,自我发展

教师需要不断储备新知识,仅仅依靠大学所学内容远远不能胜任新的教学需要。一名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自觉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与时俱进,努力站在学科前沿。除了要向书本学习,还注意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既包括向高层次的学者系统学习,也包括向身边同行的点滴学习,善于从其他老师成功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向学生学习,不要总把自己当做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可能超出了教师,我们所不知道的可能学生精通,因此我们组织的课堂内容效果怎么样,学生最有发言权;向实践学习,就是在实践中善于不断的总结、反思,并能及时调整自己而获得提高。

(五)勤于研究,自我成长

传统教学工作,老师只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并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就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科技在不断进步,仅仅具有“一桶水”的老师是很难胜任教学工作的,仅仅补充新知识也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成长的生命,教育教学中会不断涌现出新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因此,现在要当好老师,除了具有教学基本功,还要学会研究教学,才能适应日益更新的教学要求。

教师应力争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转向研究型教师。除了研究教材内容,研究学生,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进;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家庭影响、学习习惯的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培养等;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六)课后反思,自我提高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理论的反思是一种狭隘经验的重复,这种重复会让教师变得更狭隘。”经验+反思=成长,可见反思对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

反思就是对备课中的不足、讲课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对课后学生反馈、作业等的总结、评价、批判,是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在进行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必然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可以进一步改进,哪些应该摒弃。假如不进行这种反思总结,有时候很难发现自己教学中习以为常的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会逐渐发现存在哪些遗憾,怎样去完善。于是,每堂课都成为不断追求完美、又始终存在着遗憾的课。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研究、总结、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读书—思考—应用”这一螺旋式的循环过程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就能使教学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就能成为一个娴熟的教育教学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创造者,民主课堂的参与者,以及学生的真实原味成长经历的分享者和亲历者。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初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张健.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此,应树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提升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纲、以知识传授为目、以职业技能为用、以教学创新为体、以学生兴趣为源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由专业培养、教学“软件”和教学“硬件”组成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

[关键词]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2010)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优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欧美关于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英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向职业化教育靠拢。英国女王大学本科教学就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美国一流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新闻学等专业,也大力提倡在职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创新人才。[1](P74)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操作性。笔者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进行归纳分析,在“以人为本,知行并举”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指在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是构成新闻传播创新素质教育的四个主要内容。

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树立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理念:

1. 在教学哲学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

2. 在教学目的方面,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塑造其创新性人格,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3. 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专业知识与科技、人文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 在教学过程方面,以师生双主体的交往与互动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来获取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5. 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6. 在教学评价方面,在对学生评价时,采用“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同时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

为此,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提升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纲,以知识传授为目,以职业技能为用,以教学创新为体,以学生兴趣为源,开发学生潜能,增强竞争优势,培养善于管理的信息传播人才和精于信息传播的管理人才。

二、建立系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创新能力培养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根据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特点,建立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如下图),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由专业培养体系、教学“软件”平台和教学“硬件”平台组成。[2](P152-153)

专业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适当精减课时数,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明确要求本科毕业必须选修一定实践创新学分。同时,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建设之中,逐步使大学生能力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软件”教学平台主要包括:1.理论课和实验课程建设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设立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指导纳入课程建设;3.开展假期业界锻炼,业界锻炼制可让学生拓展眼界,了解社会需求,接受社会考验,提前适应社会,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4.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为学生的成果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上述教学平台,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平台的建立和整合,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教学保障。

三、构建以四个课程平台为基础,互动式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根据创新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突破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重新构建四个课程平台,即课内教学活动(含实验教学)、课外创新活动、校内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创新与课程平台相对应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1.课内教学活动:一是实施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二是实施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2.课外创新活动:一是开展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二是开展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技竞赛教学活动,三是开展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3.校内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⒋ 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应用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社会实践活动。

(一)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

为了使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顺利开展,要注意以下问题:

⒈精心设计课题。设计选题时,既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有事情可做,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学生够能做得了事,还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喜欢做事。

⒉明确各自责任。设计课题的目的是要实现团队学习、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大作业选题设计时,要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安排,形成人人参与、团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⒊发挥学生的主动。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组织互动式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⒋强调学习成果形式。学习成果需要按大作业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内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认知系统化的目的。

⒌建立学习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标准既要起事后评价作用,还要起到事前引导作用。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大作业与小作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⒍策略性评价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评价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学习他人长处的良好习惯。通过自评、互评和辩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加强,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书本知识演绎推理性学习为问题解决式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⒈讲授:通过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⒉模拟:通过情景的角色扮演模拟,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启发学生领悟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⒊实践:通过各种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理论化的技能还原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媒体等环境的深入了解,熟悉媒体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学生能将一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中,以达到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的目的,最终使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通过“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能够达到以下效果:一是通过互动式教学建立了各种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并有效地实现了“合活动学习”,即通过合作式活动,使学生从被动记忆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将外在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内在的直接经验,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与能力方面,而且在价值观、态度、情感等方面,都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 二是有效地实现了教学重心逐步向学生主体的转移,由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过渡到师生合作的互动式模拟,最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三是有效地实现了课堂内教学向课堂外教学的延伸,实现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

研究课题是创造让本科生有机会在做研究中学习和提升,有效解决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问题。科研课题来源要不拘一格,有学生独立申报的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大学生创新项目、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还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院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费用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专门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每年3月进行一次本学生科研项目申报。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学院组织教师提出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围绕项目进行申报或自主选题;

⒉学生课外阅读文献和资料,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阅读,阅读分精读和泛读;

⒊准备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文献和资料的主要思想、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⒋开展报告与研讨活动,学生报告,相互讨论,教师总结和点评;

⒌学生根据研讨的情况,进一步归纳并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⒍对于提出的研究问题,学生课后(包括假期)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⒎ 形成研究论文(报告)或作品。

(四)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课外科技竞赛教学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学习激情和比学赶超的动力。课外科技竞赛主要是技能作品类竞赛,如DV大赛、广告艺术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摄影比赛、大型活动策划比赛等。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课外科技竞赛,并做好参赛前的知识的教学和培训,要求学生掌握竞赛的方法和步骤;

⒉学生明确课外阅读选题的策略及相关要求,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必要时还要开展市场调查;

⒊分小组进行实际选题的创作,并做好竞赛成品;

⒋每个小组向全体学生进行汇报,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然后要由教师总结和点评,最后将修改好的作品提交给竞赛组委会。

⒌每个小组根据汇报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竞赛作品。

以上阶段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分析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创业计划为创业教育构建了一个演练的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探讨成为必要和可能。围绕着创业计划开展的创业演练活动的实质是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精神和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很多学生在创业计划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创业演练活动中得到了模拟实施和评判,训练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六)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主要通过四类校园文化主题,着力构建一种学习、对话、开放、探究、反思、创新的校园文化。

⒈学习型校园文化主题。学术讲座、杰出校友座谈、师生沙龙,学术节、读书活动等文化主题活动都营造出了学习型校园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成果相互交融激荡,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内涵。学生置身其中,可获到精神世界的升华和行动上的见贤思齐。

⒉对话型校园文化主题。在每年举行的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与名师面对面等文化主题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校园这个共同家园中通过文化对话、沟通与创新,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⒊探究型校园文化主题。组建专业学生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系列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从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开始,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创新需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⒋娱情型校园文化主题。文化创意比赛和各种征文比赛等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好形式。校园文化风、新闻采风、广告节、文化创意节等既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追求新事物、新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在这些文化主题中,教师发挥着文化导向的主体作用,学生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主体作用,教师学生共为主体,既能避免校园文化中学生单一主体产生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同时也能使教师在文化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进而更新自我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4](P3) 教师是校园文化中比较稳定的主体,只有实现对学生主体的有效整合,才能通过师生的互动,努力塑造创新人格。

(七)应用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基于实际应用项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实际工作流程,感受了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认识了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实践了运用已有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查尔斯?萨门访谈录[J].中国传媒报告, 2005,(3):74.

[2]贾永华,周铭.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3):152-153.

[3]Fuquan Huang.Curriculum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Seven Goals and Six Strategies[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G.B.& U.S.A).2004,Vol.36,No:1.101—115.

[4]何祖健.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学生活动〔N〕.中国教育报. 2008,(03)-01-25.

责任编辑 蓝光喜

职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实现

辅导员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队伍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努力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内涵

所谓职业化,一是指职业的壁垒和标准,即从事某一行业要有一定标准和要求,需要进行资格认证;二是指从业人员把所从事的工作作为终生事业对待。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就是要让高校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类别,实行准入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辅导员职业化内涵主要包括:(1)显性的职业素质,如职业资质、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2)隐性的职业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员从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必须具有胜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1)具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具有界限明确的专门工作领域;(3)必须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4)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

根据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辅导员可以有不同的专业模块方向。职业化是一个职业的专业性质和发展处于什么状况和水平,侧重于职业的社会认同和制度确认。专业化不一定是职业化,学习了专业等相关知识,但往往并不是以之为终生职业。分工的专业化并不必然导致职业化。因此,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倡导的职业化,是专业化的职业化,是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终生人力资本投资的事业来看待的。职业化使辅导员有了发展目标,从而使得队伍更加稳定。专业化使辅导员有了职业规范,有了努力的方向。

二、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专业化现象透视

辅导员队伍建设一直滞后于高校飞速发展的形势,既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受到学校的重视,也未能真正成为学校的管理者,始终徘徊于行管人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究其原因,在于辅导员没有成为一支职业化的队伍。

1、缺乏准确的职业定位,导致职责不明。一般来说,辅导员只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几乎成了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过去,高校辅导员大多由留校的本科毕业生担任,近几年,由于就业形势紧张,不少硕士甚至博士也开始关注辅导员岗位。但是,这不仅不能说明高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同时也证明高校对辅导员的定位还存在一定误区,即对政治辅导员究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和要求并不明确。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是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明确的硬性指标,没有科学的考核依据和管理办法,工作的随意性很大。

2、缺乏规范化的选拔与管理,导致工作低效。一些高校领导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学生工作只要有人做就行了,不少高校对政治辅导员的任职要求很低,也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辅导员的选拔主要强调思想素质,对于所学专业、是否符合辅导员职业要求较少要求,于是辅导员队伍在专业结构五花八门,素质参差不齐。刚毕业的留校生经过几天所谓的“上岗培训”就加入到了辅导员队伍,其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辅导员因为承担了太多的事务性工作,少有时间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少有时间用来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由此导致工作往往力不从心,仅凭感性经验进行工作,方法简单,缺乏创新,工作效果也不佳。

3、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导致发展“瓶颈”。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10年,最后还只是个老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过渡性职业”,在高校教师、学生甚至部分领导干部中已根深蒂固,很少有人能将辅导员视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并从思想上打算长期从事。队伍不稳定,已成为不少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成为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不能突破辅导员职业发展“瓶颈”,就留不住高素质人才,总选留新毕业生来补充辅导员队伍,势必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实现

改变辅导员队伍的非职业化、专业化现状,首先要解决的是管理体制问题:第一,将辅导员的人事管理、日常工作安排与考核划归学校的专属部门,由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党委副书记或党委学生工作部直接管理,使辅导员成为名副其实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第二,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使他们能够专心从事本职工作。凡涉及辅导员的工作,学校各部门、各院(系)不能分别布置,而要由学校总体协调,通过一个渠道来安排。第三,在具体工作的安排上,辅导员既可以按现在的模式分别负责某一院(系),也可由学校总体安排,重心下移,几个辅导员共同负责一个宿舍楼的学生工作,这样既可增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提高工作成效,又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可能带来的学生流动对工作的要求。

观念更新是解决辅导员队伍非职业化、专业化现状的又一关键。首先,学校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落实辅导员的编制、职别、级别等问题,配齐所需人员,增加投入,提供必要的场所。学校应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同样看待,努力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通管理的新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其次,辅导员自身也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作为一名职业化的高校学生德育工作者,必须把个人事业发展与学校宏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和亲和力,成为一名乐于进取、充满朝气和智慧的优秀德育工作者。

解决好出路和待遇问题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有力保障。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奉献多,如果待遇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势必影响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学校既要在工作上信任他们,给他们“压担子”,又要将辅导员的培养(含脱产学习、工作培训、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等)纳入学校干部、教师培养计划并加以落实,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既要在政治上提倡无私奉献,又要敢于大胆提拔重用和落实职务上的待遇,并将他们作为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进行培养、选拔和使用。

职业化与专业化要求辅导员逐步向专家型发展,成为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目前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有效措施和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高校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要真正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职称评审体系,建立与之配套的工资报酬体系,还将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笔者相信,外有制度、政策的倾斜作为保障,内有辅导员自身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必将会真正实现,辅导员岗位必将成为一种能吸引优秀人才的美好职业。

参考文献

[1]赵睿.职业生涯管理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10).

[2]高青.论加强高校学生政工队伍建设[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

[3]施永红,祝水富.职业化——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

[4]姚艳秋,桓明慧.教师职业化与社会化探微[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3).

上一篇:现代化工论文下一篇:装饰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