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

2023-03-11

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针对非化学类专业化学基础课的庞杂,提出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建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立为契机,强调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积极探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课程体系 评价

New System's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in College Chemistry Basic Experiment Teaching

Chen Xi-jun (College of Science,Hebei Universty of Engineering,Handan 056038,China)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直接基础。我国大学化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一直沿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模式,依次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次开课,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开设,各门课程自身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相互间在教学内容上协调不够,验证性实验偏多,以致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低水平重复。特别是非化学类专业的问题尤为突出,与新形势下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的教学要求很不适应。

自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目录调整以后,各高校结合自身教学特色和专业方向都重新修订了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001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在全国四年建设100所国家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本课题以非化学类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对我校不同专业现开设的无机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公共化学基础课的实验课,打破现有教学框架,将分散在不同课程中实验教学内容统一整合、重组,按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来建构大学化学实验新的课程体系,即单独设立《大学化学实验》课,实行分模块、分层次教学。积极探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作的运作模式和实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

一、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筹建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契机,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探索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互换机制,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

二、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在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和实验项目编选上,依据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突破传统一级学科的障碍,结合实验教学的认识规律和非化学类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新编《大学化学实验》将融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实验课于一体,分基本知识与技术、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在实验项目编选上力争科学合理、有序互补、绿色环保,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身,既能满足少学时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也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完成实验、处理数据、分析结果的综合探究型实验的系统训练,达到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和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大学化学实验课在具体运作上,对少于30学时的专业安排在一学期完成,而对多于30学时的专业可安排在两学期完成,一学期为考查课,另一学期为考试。为提高实验教学仪器和实验室的利用率,需要精心安排实验教学轮次,有时常需要牺牲实验内容的时序性。实验成绩的评定,因技能考核费时,且实验室通常难以安排,一般分解在各实验项目中,依据学生态度、操作规范(含实验现象观察和数据记录)和实验报告给出相应的成绩,最后再加和平均。亦可依照实验项目的难易程度,视完成情况给出优、良等等级,尤其是对开放选做的实验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力选做不同等级的实验项目。

三、完善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理论课教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仅是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关键还在于要有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无疑为保障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在管理体制上,为校、院两级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面对四校合并的机遇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整合化学实验室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势在必行。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内容实际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实验室建设管理,即实验教学资源的管理以及为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而创造的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二是实验教学工作。前者需要专职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来完成,后者则需要实验教师以及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来一起完成。实验教师通常又有专、兼职之分,专职教师隶属实验教学中心,而兼职教师一般隶属教研室,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一般实验教学中心专职人员实行坐班制,但也有按教师系列和实验室系列划分,这在具体操作上都给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就我们调研的部分高校也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总体管理水平和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比如实验室坐班人员不按工作量计酬、忽视实验教学的工作特点而生硬套用理论课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来计算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在学校的某种福利、晋级晋职等方面存在差异,严重挫伤了从事实验教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课题组认为,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尊重实验教学一线工作人员的劳动,制定并落实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稳定实验教学队伍的规章制度,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互通互换的良性循环机制。

实验教学中心人员要合理定编设岗,并按工作量计酬。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要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原则上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课前后的准备工作、实验仪器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并协助实验指导教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指导教师要协助实验技术人员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并一起预做,负责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如条件允许可实行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互换制(2~4年),或根据学院实际实行互通制,规定理论课教师每学年至少指导2个以上教学班的实验教学任务,对2名以上均为兼职教师承担同一门实验课教学任务的,可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即明确一名主讲教师,负责实验教材的选用、实验项目的确定以及实验课的安排与准备、预做的协调,当然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上应有所体现。

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含工人),在协助实验教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如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材料和低值耐用品的管理、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二级学院或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有责任也有权力对在岗人员实行工作量与工作质量考核,进行二次分配,或合理统筹人员分流,既在校区之间或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分工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中心人员的工作热情,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四、确立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其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为规范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从体制上理顺了关系,从教学理念上明确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的同等地位。实验教学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除要求实验教师敬业爱岗外,实验教学环境与资源也很重要。要保证实验教学质量,要靠相应的政策和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常规实验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教师开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教学事故及差错认定和处理办法等,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应包括实验教学质量标准、信息的采集和评价与保障系统。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学校软、硬件的支撑,目前各高校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在实验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上,应紧扣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精品课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标准,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考察,从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实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常规实验教学检查、实验教学经费、仪器设备状况以及实验教学档案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指标体系。在具体操作中对不同监控主体,如教工、学生和教学管理者的项目分开评价。

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细致和经常性的工作,它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指标,需要长期的信息积累和统计分析才能找出和说明问题,以持续不断地推动实验教学改革、改进实验教学专业活动的效果。首先校院要加强教学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规范实验教学过程管理,从常规实验教学检查,工作督导到学生信息反馈,通过教工自评、同行互评、领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使实验教学中心的各项管理工作乃至每位教工的教学过程均处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之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要有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各种信息的采集全面、客观、详实,并对各种评价量表、问卷调查和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记录,进行认真的梳理、汇总统计,最终给出评价和相应的等级格次,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工的信息档案。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被对象和有关领导,以改进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单位选优评优、年度工作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条件的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如与岗位或课时津贴挂钩等。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全员参与,多方的关心、协调,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到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需要全过程监控,通过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旨在找出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薄弱环节,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明确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方向和投入力度,确保实验教学质量不断稳步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叶辉等.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2.孙俊等.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丁晓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面开创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工作新局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0)

4.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http://jwc.hpu.edu.cn/NTsky/com/ntsky/sbk/guojiabiaozhun.htm

作者简介:陈希军(1958- ),男,河北磁县,副教授,副院长,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化学教学。

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 高中化学 衔接教学 实施策略

1 进行衔接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或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始终处于基础和先导的地位[1]。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中所蕴含的化学思维、化学知识及化学方法来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所涉及到的化学问题。因此,对于本科教育中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大学化学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对于化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不够,不求甚解;对于学习得过且过,只求及格的现象较为普遍。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从教师本身来说,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状况,并且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就决定着我们不能采用一锅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从化学知识的传授来说,比较偏重于理论,在实践应用上涉及的较少,这可能导致学生觉得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教学手段来说,没有充分利用教育教学方面比较成熟的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来有效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针对以上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怎样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就成了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衔接教学是指基于学生在高中化学所学习的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水平出发,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及手段,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来更好的衔接过渡到大学化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2]。因此,衔接教学对于大学化学的教学尤为重要。

2 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教材知识内容

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教材的不同,本文主要以使用范围较广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来进行说明。高中化学部分共分为8个教学模块,包括必修2个模块、选修6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化学1》和《化学2》,选修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及《实验化学》六个模块。

大学化学教材,以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学化学》为例来进行说明,主要包括三篇内容,其中第一篇为物质结构,第二篇为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第三篇为化学的现代应用。物质结构篇主要是无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介绍了物质的状态、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主要是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介绍了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化学的现代应用篇介绍了化学与能源、材料、信息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具体应用。

3 衔接教学研究的实施策略

3.1 了解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由于教学对象所学专业均为非化学专业,这也就是说大学化学这门课是其本科教育阶段所接触化学的唯一途径,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此外,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地域来源比较广泛,所学的教材版本各有不同,其中以人教版教材使用最为广泛;对于选修部分,不同学校不同地域选修的模块也各有不同;对于实验部分,不同学校开设情况各有不同,有的学生实操能力强,有的学生只停留在理论部分,最多观看过教师演示,而有的学生甚至是没有走进实验室接触过实验,实操能力较差;由于学生文理分科,造成文科生仅学过必修部分,并且对于高中化学知识基本遗忘,基础比较薄弱等。这些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在备课前都要充分了解知悉,以方便我们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全面备课,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 课前充分研究教材,找准衔接点

通过分析高中和大学的教材内容发现,相同的知识在教育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是不同的,存在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关系,这也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比如,在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中介绍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掌握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运用;知道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够判断其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研究教材内容发现这部分知识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大学化学中第一篇“物质结构”的知识基础,又再此基础上扩展了知识的长宽度及纵深度。比如引入了四个量子数来描述电子运动状态,会深入学习化学键的相关理论等。我们可以以此为衔接点来开展教学,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激发其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进行知识的过渡,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原理。因此,备课时充分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3.3 设置问题情境,注重核心概念原理的建构

学生在高中所学习的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看待一些新问题时不一定适用,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点,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在教授新课时有目的地导入,引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认知冲突,从而顺利的开展我们的教学。比如,在酸碱平衡教学时,一开始,我们在介绍酸碱理论的发展简史时,就可以体现这一点。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各种酸碱理论在每一时期也有不同的回答,科学是不断在前进的。在高中的时候,我们主要学习了酸碱电离理论,认为: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为碱。这一理论,从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但它也有局限性,只局限于水溶液。我们可以抛出问题“不能电离出,但是它却显碱性”,这时候我们用酸碱电离理论便无法回答了,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候可以引入酸碱质子理论,会使学生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关于酸碱核心概念的认识。

3.4 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在高中的時候学生由于学业比较繁忙,课业压力比较大,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此外,学校里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加重了这一现象,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主流。这一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学习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从而给教育带来了很多弊端。但是,进入大学阶段后,大学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和高中有所不同,课堂的知识容量大且课时短,也没有人催促着学习,学生或多或少会难以适应这种转变,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这也就促使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其有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设计,就需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多想多琢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将学生分组,在每次课前布置一些任务、抛出问题,让学生去主动搜资料、寻找解决方案、优化设计方案。组内分工明确,让不同学生发挥专长,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去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教学当中去,锻炼了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发挥其主观创造性。

3.5 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这极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走向一种极端,从而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去学习知识。学生也不容易从中发现学习的快乐,而把学习知识当做是一种任务去完成它,这显然限制了其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主动发挥创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了大学以后,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有时候依然存在。大学不同于高中,学习环境、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的开放,单一的评价方式显然不适用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形成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方式更加的多元化一些,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更全面的发展。比如,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在考核评价时,可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更加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自主设计或改良某个实验,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分组合作,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此外,可以增加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以及比重,不单单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可以将课堂表现、课后开放式的作业、课程小论文等作为评价方式的一种,并占有一定比重。这样可以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炜.大学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石丰.大学无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研究[G].2014.

[3] 梁爱琴,宋祖伟,曲宝涵.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以原子结构知识为例.化学教育[J].2018,39(2): 23-26.

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众多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势在必行。文章对传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剖析,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措施

[作者简介]袁磊,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辅导员,硕士,湖北武汉430074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有战略和现实意义的工作,关系到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入党动机参差不齐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变化,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大学生入党动机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盲目随大流,看到班上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从众心理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些学生因为父母的要求,被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些学生认为党员可以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作为毕业找工作的筹码而递交入党申请书;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些学生党员和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政治观念淡化、政治敏感性较差和政治立场不坚定的现象存在,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前积极主动,入党后消极被动,没有真正做到思想上和行动上入党。

(二)学生党组织活动质量不高、形式单一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党组织学习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习培训内容以文字材料为主,方式方法比较简单,缺乏与学生党员学习生活的相关性。学生党组织活动与学生社团、下级团组织也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党员活动脱离广大学生群体,学生党员不能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出来。

(三)高校政工队伍配备不足

高校党务政治工作队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搞好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基本保证。一般来看,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都比较健全,但是有些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都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专职党建队伍人数相对减少,有些高校的党务工作者身兼数职,工作中常常陷于捉襟见肘的困境。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党建一线队伍,人员配备不足,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普遍超过教育部规定1:200的要求,这也导致了学生辅导员没有足够时间、精力投入到学生党建工作中,对学生党建工作只能疲于应付,缺乏创新。

(四)党员前期培养和后续教育脱节

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界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高校学生党支部缺乏专业的、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的老师指导,造成一些学生党支部只停留在学习报纸、文件等形式上,在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上也仅停留在督促学习成绩、遵守学校纪律等方面,不能在思想上进行正确的指导教育。另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重心往往放在党员发展上,对于党员发展后的教育和管理不太重视,造成一些入党的学生“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党员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思想问题,思想上麻痹,行动上松散,严重影响党在学生中的形象。

二、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举措

(一)重视党员教育。健全发展制度

1 慎重发展,严把“人口”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近年来,学生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现象十分普遍,大学生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组织发展的主要对象。而大学生入党前的思想教育,也就成为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根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首先,应该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将入党作为“政治资本”或者由于随大流而选择入党,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其次,要严把质量关。对于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要认真考察其现实思想、真实表现、综合素质。要深入到学生所在班级、寝室,对被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考察。最后,严格按照入党程序发展。一是认真做好团支部推优工作,加强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团支部中积极要求入党的优秀团员推荐出来;二是做好群众意见收集,从辅导员、班级同学等多方面了解情况;三是建立严格预审机制,认真审查发展对象的详细材料,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后公示七天,公示无异议后填写入党申请书;四是认真召开党支部发展大会;五是报上级党组织审批并进行谈话。

2 增强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组织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学生特点,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建立定期学习活动机制。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理论学习活动,针对理论热点,及时进行讨论,增强学生政治敏锐性。通过举办“亮化党员形象工程”等活动,将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服务意识教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党性观念,为我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二)完善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一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更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保证。要加强高校党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質精良、组织结构合理、数量比例适度,能够适应当前形势变化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专职辅导员制度,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应控制在1:200的范围。要像培养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辅导员。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严格把关,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规范考核,重视培养。落实待遇,提高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这些举措,维护辅导员干部队伍的稳定性,进而稳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

2 班主任参与学生党建工作。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

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通过班主任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核,进一步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一旦达到入党要求,班主任可以及时与学生辅导员联系,遵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及时吸纳到党组织来。对于预备党员教育与党员后续培养工作,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一线人员,与本班学生党员接触较多,更容易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

(三)创新党建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

1 结合学生党建与学生社团工作,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共同的兴趣为出发点自由结合的青年群众性团体。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凭借其广泛的校园影响力和群众基础,正日益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学分制度的完善,高校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组织形式趋于弱化。因此,在社团中建立党组织既是进一步完善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有序建设的需要。

党组织在学生社团的管理上,主要是指导,而不是简单的领导,要坚持“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支部,一方面要加强党的领导,另一方面要促进社团的发展。在社团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中,注重思想上、政治上进行指导。

2 结合学生党建与团建工作,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点是思想政治建设。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武装团员青年,把它作为带动团组织思想政治建设的中心任务。通过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切实帮助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要鼓励团员青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实践,解决好过硬本领问题;引导团员青年培养优良品德,乐于奉献,解决好人生追求问题;教育团员青年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解决好青年作为问题。

党建带团建工作应根据学生组织工作实际,逐步形成“党委(院)—基层党组织一团组织”的三级管理模式。一方面以学生团支部为依托,建立党的理论学习小组;另一方面,以学生社团组织为依托,在学生团组织中成立红色社团,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修会、科学发展观理论研修会等组织,促进团员相互交流学习。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实践的舞台,进一步加强团员的主体性认识,以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影响团员,提高团员的思想觉悟,从而使广大团员首先从思想上入党、行动上入党,然后才是组织上入党,并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 结合学生党建与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型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西部等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高校党支部应带领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党员意识,锻炼党性。党组织可以调研社会热点为专题,让学生党员对党的政策有更全面的了解,对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有一个基本认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工作,使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发挥才干,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锻炼组织能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4 结合学生党建与网络教育平台,建立网上党组织。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占领校园网教育平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建立网上党校,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学习的平台。其次,开辟网上虚拟社区,建立网络党建工作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以论坛或其他虚拟社区的形式,开展网上谈心活动,开展党支部活動,让学生党员互动交流,并针对某些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高校应通过网络指导并开展党支部工作。一方面,将党建工作表格、文件在网络一定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党支部开展发展党员工作;另一方面,公布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的QQ号、党支部QQ群等联系方式,方便学生交流,充分发挥网络在党支部工作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荷叶]

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的灵魂,反映了该学科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作为社会生活中发展的一门学科——化学。要做到服务生活,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有必要了解化学的核心素养,以便将知识传播到社会并为生活服务。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化学知识来做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事情,而不是做有害于人们生活的事情。作为学生,必须要了解专业的化学学科专业素养知识。化学处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化学的核心素养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可缺少。教育部早就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而这也被社会各界称为是教育改革的灵魂。

【关键词】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以现代社会中的人为例,社会中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专业的化学知识来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创造假冒伪劣的产品,当然,也有正义的人用他们的专业化学知识来造福社会,这两者的区分完全由核心素质决定。

一、把握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这至少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自身的化学知识必须掌握透彻,在日常的学习中生活中努力学习,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将生活之中的事物与化学联系起来,试着用化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课内外的衔接,不断的探索发现,培养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久而久之,你的化学水平就会有显著的上升。

教师是学生自我探索的共同研究者。某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以寻找老师的帮助,让老师和你一起探究。例如,生活中的雷雨现象,天空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雾天气,空气蒸发又是为何?

当你身处野外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无法用互联网访问信息,更无法到图书馆查询和阅读教科书,这是你要想起化学教师给你提出的建议。你应该亲手去实践,亲手找寻答案。否则,你将永远无法培养核心素养中的实践精神。那么,培养核心素养将成为空谈,独立探索的能力永远也不会提高。

二、化学是宏观鉴定和微观分析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而不是一味地演示实验,让学生“隔岸观火”。众所周知,化学是理论知识加实验操作的一门学科,理论知识指导着实验者一步一步进行操作,通过操作过程得出实验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核心素养里的自主精神,要想在化学实验操作之中得当不犯错,就必须在操作前经过大量的学习和研究,根据自身的优缺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门路,进而动手操作。

另外,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使用仪器的正确方法,各类化学药品的作用和危害,因为化学是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也要知道一旦危险发生之后我们该如何提出应对措施,自己怎样实施解决方案等等的这一类问题都是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当你动手实践能力到了一定的时间,你会发现你的实验操作明显熟练很多,出错率也会大大降低,这就是所谓的自主能力带给你的收获。

三、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

个人的素养是所有学科中普遍贯穿的重要内容,化学学科中当然也少不了,化学对生活有着影响的深刻,如果个人修养出了问题那么危害的将是社会整体,世界上伤害力最大的武器弹药都是由化学知识通过实践制成的,同时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也是用化学制成的。那么,化学学科被何人掌握又被何人利用就是一个值得防范和探究的问题。

目前,我认为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普遍提高在校学生的个人素养,使学到化学的每个人都能以积极正常的心态认识化学、看待化学进而才能去更好的利用化学,用化学去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所以说个人素养是核心素养体系里尤为重要的一点。

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核心素养里不可忽视的一点,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由人组成,每个人都要有社会意识才能使得社会和谐,否则社会将会四分五裂,不成其为社会。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改变社会,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是学生手中掌握着化学实验,脑子里有着化学成果。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俗话说:“三观端正才是真正的人才。”要想为社会教育出真正的人才,学校这个人才大摇篮必须把好每一关,从根本出发点着手让学生在未踏入社会的时候便成为道德思想人才,到社会为人民服务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差池。如此一来,是我们核心素养教育的最高要求。

五、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核心素养层面涉及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个人应该服从国家的号召和国家的要求,学生在做每一件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考虑是否已经触犯社会公德,是否违反相关规定,能否得到国家的认可。

动手能力强固然是好事,可是如果与国家、社会或者相关组织的相关规定想违背,那么动手实践就成了一种负能量,就会与我们核心素养教育相违背,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停止实践,则表示一种前进。

所以,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前提就是有国家的认可,这个认可不是指一个小范围的限制,而是一种态度和精神,必须时刻的牢记在心里,总而言之,学生的动手实验要在国家组织的认可之下进行。

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必备的内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是建立在核心素养要求基础之上的,也可以说是后者是前者的前提,保证方向正确前进才是有意义的。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课程的不断升华,化学核心素养的魅力越来越靓丽。为了我们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在学生时代做学科素养的传承人。

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式;非化学专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

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培养化学家,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

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内容多、渗透性强,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进行了淡化处理,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

具体实施中,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受条件制约,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大学化学是作为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讲授的内容虽然和中学化学内容有部分重叠,但更深入全面和复杂,并且要为后续的各类专业课程,比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工艺基础、晶体学、复合材料等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又起着对学生的大学学习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大学化学作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专业热情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从课程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从而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光宪.21世纪化学的前瞻[J].大学化学,2001,(16).

[2]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

[3]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科技信息,2011,(33).

[4]裴坚.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5]廖桂英,安黛宗.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

[6]苏晓云,马寅秋.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上一篇:环境与化学论文下一篇:超分子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