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范文

2023-05-07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第1篇

1.1目的意义

通过调查评价区环境质量现状,明确评价区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分析论证本项目与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矛盾,指出现实存在与潜在的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本项目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目的,同时也为做好新孟河建设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目标任务

(1)针对本项目营运期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价结论。

(2)提出符合当地环境特征的环境对策、环境管理模式及环境监测方案。 2.编制依据

2.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00年4月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于2008年2月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1995年10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水土保持法》,于2010年12月修正; (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 2.1-20

11、HJ 2.2-200

8、HJ 19-2011);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新孟河的通知》(国办发[2004]1号); (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于2008年8月修正; (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2001年11月国务院令第326号修正 2.2 相关文件及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4);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环境》(HJ/T19-1997); (4)《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3.主要工作内容 3.1工作内容

(1)新孟河拓浚工程建设项目基础资料收集

a.项目情况系统了解,包括工程项目建设情况,包括工程量和工程布置,工艺设计等。

b.新孟河拓浚工程项目区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水系水文、气象条件、植被状况等。

c.新孟河拓浚工程建设对当地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拆迁情况、对当地植被水系的影响和对周边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d.新孟河拓浚工程目前建成的绿地系统、排水系统,及其效果分析。 (2)通过现场踏勘进行评价区域环境现状调查 a.主要施工内容(施工期间地表面大部分裸露,对此是否会导致水土流失)

b.项目场址附近主要是居住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分布,主要污染源调查 c.生物多样性调查,如鸟类、爬虫类、小兽类、两栖类、昆虫类种类及数量 d.本项目运行后排放的污水去向,是否达到对应的排放要求,对周围水体水质有无影响。

e.果岭等植草养护是否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杀虫剂,是否造成面源污染

f.草坪修剪及各类水泵、送排风机采取适当的减振、消声、隔声措施后是否会对周围居民产生不适感(噪音)

g.项目运营后,废气来源

(3)进行建设项目对环境介质(空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声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4)提出合理、实用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与对策; (5)给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7)编制环评报告书。

注意:公众参与贯穿全过程:征求公众对于钟山新孟河项目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认识及重点关心的环境问题,以完善本项目的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

4.工作进度安排 分为4个阶段:

(1)资料收集、分析阶段,2012年10月8。

(2)前期研究阶段,2011年10月9。

(3)环境影响分析、评价阶段,2012年10月8日至2010年10月10。 (4)报告书编制阶段,2012年11月以后。 5.保障措施

(1)为确保新孟河拓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方参与此次工作的环评技术人员会认真研读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文件(包括最新公布、实施的技术导则、环境标准),对涉及评价的行为负起责任,全面履行委托合同要求。

(2)我方环评技术人员会尽快熟悉工程情况(包括建设单位提供的所有施工图纸及各有关工程资料),并就对其中技术细节的疑问(涉及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方面)坦诚求教,与贵公司做好适时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3)我方会适时召开环评工作开展的会议,对已完成部分进行阶段性总结,并认真部署下一阶段的任务,同时做好书面交底工作,以便工作程序有据可查。

(4)如在某一阶段发现问题,导致工作无法按照预期开展,我方会应灵活调整工作进程,合理利用时间,按要求完成工作。 6.可达性分析

我方在认真研读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与委托方有效沟通的基础上,认真撰写了此次钟山新孟河拓浚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案。该工作方案内容紧密结合建设项目特点,且与环评报告书要求相契合。工作进度安排合理,可操作性强。 综上所述,该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可行性。 二. 保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在小组的组织下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估。

2.成立技术小组,聘请专家进行指导

技术小组主要负责规划大纲、文本、图件的编制。及时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协助各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确定工作管理制度、原则等,参考相关规定,注意征求有关人员意见。

建设一支专家团队,将对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给出解决办法,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方案具有科学专业的依据。 3.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对工作人员开展环境法制、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环境管理与政策、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环境规划与标准、重大国际环境问题与履约等环境战略和理论方面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 4.及时开展工作会议

在各部门的协助下进行工作分析,交流现阶段工作方案的实施进度,提出讨论并解决工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交流工作心得,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对工作计划进行合理的修改,确保工作更有效、更及时的完成。 5.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使工作小组有充足的经济基础,免去后顾之忧,排除经济限制的难题,作出更好的规划。

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逐步增加投入,强化监管,发挥环保投入主体的作用。各级政府要把环保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正常支出科目,并逐年有所增加。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始终坚持利用市场和开放的机制,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不断拓宽筹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 6.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规划区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名的环保意识,增强公众参与。开展环境普法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环境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把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作为环境宣传教育的重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环境宣传教育要向农村扩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7.合理分配任务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第2篇

(一) 建设项目的意义

(二) 工程概况

1、 黄河水院新校区规划概况

2、 黄河水院新校区环境因素分析

(三) 周边环境现状

1、 自然环境现状

2、 社会环境现状

3、 环境污染现状

(1) 水环境境污染现状

(2) 噪声环境现状

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4号)

二、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130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29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北京百花山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08]5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4号)

三、部门规章与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环境行政复议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4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 第2号)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再次登记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43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08年第35号)

关于太湖流域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行政区域范围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30号)

关于太湖流域执行国家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时间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28号)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95号)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环发[2008]92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82号)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环发[2008]69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关于印发《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环发[2008]15号)

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89号)

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30号)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60号)

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有关“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及相关法律责任适用问题的复函(环函[2008]308号)

关于进一步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的通知(环办[2008]92号)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85号)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70号)

四、产业政策与强制淘汰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

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35号)

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修订)(产业[2008年]第15号)

黄磷行业准入条件(产业[2008年]第17号)

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26号)

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4号)

关于《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和《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修订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3号)

关于停止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生产流通使用的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2008年第1号

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08]1752号)

关于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08]98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外资[2008]1773号)

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08]61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8]485号)

关于印发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07]3662号)

关于降低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加强环评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8号) 关于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含氢氯氟烃生产项目的通知(环办[2008]104号)

五、名录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号)

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08年第36号)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第3篇

(一) 建设项目的意义

(二) 工程概况

1、 黄河水院新校区规划概况

2、 黄河水院新校区环境因素分析

(三) 周边环境现状

1、 自然环境现状

2、 社会环境现状

3、 环境污染现状

(1) 水环境境污染现状

(2) 噪声环境现状

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4号)

二、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130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29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北京百花山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08]5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4号)

三、部门规章与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环境行政复议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4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 第2号)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再次登记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43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08年第35号)

关于太湖流域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行政区域范围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30号)

关于太湖流域执行国家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时间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28号)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95号)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环发[2008]92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82号)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环发[2008]69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关于印发《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环发[2008]15号)

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89号)

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30号)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60号)

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有关“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及相关法律责任适用问题的复函(环函[2008]308号)

关于进一步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的通知(环办[2008]92号)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85号)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70号)

四、产业政策与强制淘汰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

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35号)

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修订)(产业[2008年]第15号)

黄磷行业准入条件(产业[2008年]第17号)

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26号)

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4号)

关于《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和《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修订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3号)

关于停止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生产流通使用的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2008年第1号

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08]1752号)

关于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08]98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外资[2008]1773号)

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08]61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8]485号)

关于印发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07]3662号)

关于降低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加强环评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8号) 关于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含氢氯氟烃生产项目的通知(环办[2008]104号)

五、名录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号)

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08年第36号)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第4篇

(一) 建设项目的意义

(二) 工程概况

1、 黄河水院新校区规划概况

2、 黄河水院新校区环境因素分析

(三) 周边环境现状

1、 自然环境现状

2、 社会环境现状

3、 环境污染现状

(1) 水环境境污染现状

(2) 噪声环境现状

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4号)

二、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130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29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北京百花山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08]5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4号)

三、部门规章与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环境行政复议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4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 第2号)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再次登记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43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08年第35号)

关于太湖流域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行政区域范围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30号)

关于太湖流域执行国家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时间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28号)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95号)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环发[2008]92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82号)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环发[2008]69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关于印发《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环发[2008]15号)

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89号)

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30号)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60号)

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有关“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及相关法律责任适用问题的复函(环函[2008]308号)

关于进一步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的通知(环办[2008]92号)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85号)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70号)

四、产业政策与强制淘汰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

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35号)

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修订)(产业[2008年]第15号)

黄磷行业准入条件(产业[2008年]第17号)

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26号)

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4号)

关于《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和《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修订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3号)

关于停止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生产流通使用的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2008年第1号

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08]1752号)

关于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08]98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外资[2008]1773号)

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08]61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8]485号)

关于印发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07]3662号)

关于降低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加强环评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8号) 关于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含氢氯氟烃生产项目的通知(环办[2008]104号)

五、名录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号)

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08年第36号)

环境影响评价范文第5篇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国民大众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突进了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同时,居民对于环境的要求也在提升。当前,环评制度作为一项成熟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环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碳排放控制政策背景下,如何做好碳排放与环评制度的衔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碳排放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从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现行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路径,旨在为了碳达峰碳中和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引言

新时期,我国已经走出了以生态文明为主导,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等同步发展的新路子。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中国主要的现代环境管理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实践经验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内容完整,且具有理性程序特征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对该体系的应用过程中,也逐渐实现了实用性、科学性、开放性等目标。随着我国各行业、诸领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进一步为我国经济集约型增长模式保驾护航,促进我国总体经济的繁荣发展。本文针对碳排放融入环境影响评價体系的国际经验展开说明。

1碳排放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1.1从目标定位分析

新时期,我国总体上是要实现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现代化转型。并且,在分层实践中,已经走出了生态文明主导,其他文明共同发展的新路子。由此可见,在当前阶段全面推进碳排放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工作,在总目标、分层目标上,趋于一致。进一步讲,我国政府在顶层设计中已经基于人性研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对民族性的深刻揭示提出了实践“中国梦”目标。而对国内与国际上的终极目标之实践,离不开对碳排放问题的有效应对。同时,解决该问题也是改善人类生存、保障民族发展、完成国家现代化转型,以及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有效手段。所以,整体上看,“双碳目标”的精准定位,既与宏观上的多个目标联系,也与碳排放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操作手段相一致。

1.2从实践技术分析

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至今,各地已经在政策法规体系方面设置了内容完整的管理制度与交易监督机制,其中包括了对碳排放与温室气体的监测——报告——核查(MRV)——配额分配——履约管理——交易监督——核算方法研究等。从实践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已经通过提炼前期实践经验、吸收国际上部分发达国家经验,以及地方性探索中的创新实践经验,实现了从“0”到“1”的技术监测体系建设。为我国在碳排放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2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

2.1技术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从区域角度展开分析,东部的技术进步是减少碳排放量的主要区域。从国内当前的情况来看,技术进步作为碳减排的主要要素之一,调整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尚未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减少碳排放作用。要想降低CO2的整体排放量,应当注重研发低碳核心技术,并让其在东部地区以及第二产业中实现规模化,在提高产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优化中国的能源结构。

2.2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量,而且清洁生产技术对于碳排放量的减少有长期作用。此外,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市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会同步上升,这将直接对城镇中的清洁生产技术产生影响,清洁生产技术的普及势必会降低碳排放量。

3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路径

3.1结合法治化改革经验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建议以我国在新时代的法治化改革经验为准,在立法层面对《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一些完善。例如,增加与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相关的具体描述,包括碳排放、温室气体等。再如,在各项条件中,应该根据协同治理的需求,对各条例中相关的同类内容、差别性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做好关联性规定,化解不同条例中的冲突与矛盾内容,增加有利于互补、协同治理的内容。尤其是该方面的评价牵涉到区域性治理,因此,需要从碳排放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基础出发,对行业、企业、业务开展标准化规范。这样,可以使编制的指南、实践技术导则、工作程序等统一起来,提高区域协同治理效用。由于法治化基础是保障统一指标体系完善的基础,因此建议做好全方位的法律法规制定工作。

3.2测算碳排放量

目前对于已建成运行的项目,一般要求编制碳排放核查报告,核算碳排放量,但是对于拟建的项目,应从环评阶段就对项目实施可能产生的碳排放形式进行分析,对可能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方便环保及节能管理部门提前进行碳排放总量的分配调剂。

3.3碳排放评价指标

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的碳排放影响评价还没有像环评其它要素分析那样建立起自己的指标体系及标准。现在的评价方法多是根据碳排放核算结果,结合各行业碳排放政策及减排措施的实施,从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数、碳排放强度三个角度定性分析行业碳排放变化特征及减排措施的实施效果。而要想从碳排放角度起到评价项目可行与否,排放水平如何的目的,合理且符合区域特点的碳排放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立足行业碳排放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从碳排放强度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提出指标要求。

3.4保障机制的加强

总体来说,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是个新兴领域,其发展和完善需要国家顶层设计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的不断探索。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标准的研究,关注环评人员相应能力建设,加强培训指导,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主管部门审批人员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这是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有力保障。

3.5提出碳排放管理及监测要求

编制项目碳排放清单,明确管理要求。提出建立碳排放量核算所需要的参数的相关监测和管理台账要求,按照核算方法中所需参数,明确监测、记录信息和频次。

3.6调整产业结构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量非常大。要想降低碳排放量,最直接的方式是改善中国贸易结构,贸易结构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增长极为明显,如果对贸易结构进行改革,效果将非常可观。

结语

随着全社会碳减排意识的提高,碳减排工作也必将如2006年“环评风暴”一般迎来各项政策及技术的爆发,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努力,环评制度也应调整定位做好衔接工作,利用多年运行建立起来的成熟完善的制度体系,帮助企业及管理部门在项目前期把好碳排放的第一关。

参考文献

[1]耿彦民.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分析[A].第十八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环境保护分论坛(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上海,2021:229-232.

[2]秦艳,杜宇,苏旭东,等将低碳理念融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探讨[J].环境与生活,2014(81):63-64.

[3]姜琴琴.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4]吴婧,施明旻,周渝,等.气候变化融入环评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环境影响评价,2014,36(2):43-45.

上一篇:员工自我评价下一篇:求职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