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2023-03-05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一、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对外贸易量也在增加,其中农产品贸易量的增加数额明显。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当中美贸易的地位至关重要,而由于农产品贸易的敏感性,导致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问题也集中于此。目前,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救济措施;二是技术壁垒。贸易摩擦涉及的农产品范围日趋扩大,摩擦案件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分析贸易摩擦发生的原因,为解决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提供合理的措施,对优化中美农产品的贸易结构,解决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最终促进中国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实现中美两国的双赢,促进中美两国的经济合作,加强中美全面积极的对话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贸易自由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产生的摩擦在所难免,起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中美经济实力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美国最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实力雄厚,其政府就能通过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件的政策提升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WTO规则和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建立在发达国际的经济利益上的,特别是关于技术壁垒的设置,由于发达国际技术优势明显,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标准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达不到其技术标准而经常发生摩擦。

(二)国家利益左右

一方面,农产品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国家加以保护,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竞争在于一国扩大了某些农产品市场,另一些国家就会失去一些市场。每个国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国家的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出口的措施,2009年,对中国贸易逆差总额为2268亿美元,下降15%,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在美国批发市场,中国蘑菇价格不足美国蘑菇的1/3,很快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因此美国对来自中国农产品启动临时保障措施。

(三)农产品贸易协定WTO协议约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WTO协议和其他贸易协定的条款解释不同,任何国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必定造成各国的纠纷。另一方面贸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高,制定的标准相应高,这些都说明国际贸易体系不完善。WTO以及各种谈判的协议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是有限的。

(四)中国方面的农产品价格和质量问题

由于我国不合理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得许多企业为了拿到出口补贴甚至亏本出口造成不规范的价格,致使美国对中国产品提出反倾销,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标准落后,致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过关,也达不到美国的技术标准。从而多次出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被禁止进口通关,而且屡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如美国以我国出口农产品存在疫病和农药残留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出口农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加强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

(五)中国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预警机制都不完善,也没有强有力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业缺乏敏锐的信息机制,传导分析信息系统,致使竞争手段单一,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出口企业之间混乱竞争,也导致了本国出口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且国家商会等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不强,使得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不够。

三、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应对措施

面对日益激烈的中美贸易摩擦,我国需要借鉴日本、韩国解决与美国贸易摩擦的成功经验,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规则的基础上,以科学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经贸权益,弱化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实现农产品市场的对等开放,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贸易关系

发展中美农产品双边贸易关系,不应仅仅是中方单方面开放市场,美国也应该取消苛刻的反倾销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向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水产品、园艺类产品和畜产品等农产品等开放市场。事实上,如果美国对华开放畜产品和纺织品市场,中国可能会增加对美国的大豆和棉花进口,因为大豆和棉花分别是畜产品和纺织品的重要原料。如果美国增加进口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而降低美方大宗农产品出口对我国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冲击。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高档产品或差异产品上形成竞争优势

中国大豆、棉花和小麦等某些大宗农产品之所以竞争不过进口农产品,原因主要在于价格较高和品质质量不如竞争对手。但有研究表明,中国大宗农产品的价格较高并非由于单位生产成本高,而是由于美国对农业的高额补贴。但是,中国农产品质量较差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维持中国小麦、大豆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一定的生产能力,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政府应适当加大上述产品的扶持力度。在农业科技研发和农技推广上增加投入,在产品质量下工夫,争取在高档产品或差异产品上形成竞争优势,避免美国以农产品品质为理由的贸易摩擦。

(三)加强贸易交流和合作

动植物检验检疫问题已成为中美农产品贸易领域越来越重要的壁垒和冲突原因。中美两国应积极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的协调和合作。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时,双方应主动向对方提供信息进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在技术标准问题上,应遵循客观的科学依据,尽量统一标准。

(四)调整农产品出口策略,推动结构转换

鉴于我国农产品市场容量巨大,因而必将成为美方的重点目标市场。而我国要迅速增加对美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困难却很大,我国对美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后期主要是依靠竞争力提升即通过挤占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实现的,在当前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安全性越来越关注,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农产品质量标准方面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的情况下,必将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培育针对美国市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出口渠道的畅通,包括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以及提高运输效率等,加大对国外市场开发方面的投入,都将有效地推动我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量的增长。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功能,建立公平贸易预警机制

随着职能的转变,政府正在淡出化解贸易争端的主角地位,而单个企业在信息获取、组织协调方面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就要根本上保证行业协会经济上和行政隶属上的独立性,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由本行业内的企业自发组织的民间性组织,保证行业协会是受企业约束,为企业说话的组织。另外,行业协会应联合政府和企业共同建立贸易预警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外贸出口预警机制,不仅可以把可能出现的贸易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也为及时有效地解决出口中发生的问题奠定基础。密切跟踪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状况,利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一旦发现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异常变动,应及时发出预警信息,而出口企业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下要迅速调整出口节奏,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将贸易摩擦和争端解决在预警阶段。

四、 总结

中美农产品贸易涉及面极其广泛,已经对中美贸易或者说是经济的全面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中美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顺利的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面对中美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摩擦,我们分析其原因之后探究相对的解决方法。这对于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中美关系至关重要,对于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所以中国要充分重视中美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努力解决中美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摩擦问题。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一、我国边境贸易农产品发展概况

边境贸易与农产品贸易间的关系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边境贸易为本国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国内关外于边境贸易与农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边境贸易的积极,消极与不确定影响。国内外关于边境贸易的影响研究中對农产品边境贸易的研究不多,本文主要集中于边境贸易对地区经济的影响,通过对边境贸易系统的分析,分析边境贸易对我国国际贸易农产品贸易的关联影响。有利于我国农产品边境贸易的蓬勃发展。

我国主要的边境地区有滇疆桂,黑吉辽。我国主要边境地区的进口额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边境地区出口额有升有降。农业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我国共拥有耕地18亿亩,具备生产5000多万吨肉类,2000多万吨油料的能力。

我国边境贸易往来中,进口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等。民族边境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简单,生产技术含量较低,云南省边境贸易进出口中,粮食等产品呈现互补性交易,云南凭借自身丰厚的自然资源大量出口化工产品。

我国农产品商品交易中,谷物等相对价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较大,蔬果等相对价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易份额占比不大。农产品贸易模式转变需利好政策的大力扶持。

我国陆边境线与15个国家接壤,地处边境线的省市,如黑,滇等地区边境贸易程度较发达,我国形成了以黑,新,桂边境贸易的三极,边境贸易主要对象为朝鲜,俄罗斯,巴基斯坦,缅甸等。大连海关贸易对象国是朝鲜,乌鲁木齐海关是哈萨克斯坦等。

我国边境贸易叫我那个对象国较稳定,俄罗斯是边境贸易交易中总额最多的国家,面对俄罗斯进行边境贸易的有长春海关,哈尔滨海关等。

我国的农产品种植地主要集中于中北部地区的平原种植区,我国是世界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我国农产品交易伙伴国有日本及部分亚洲邻近国家。我国农产品出口国较为集中。凭借各自的生产要素优势进行贸易往来,面对拉丁美洲等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市场,我国因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导致出口商品结构单一。总体贸易状况不稳定。

二、边境贸易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影响分析

以边境各省份农产品进出口价格指数比值表示变量,选取边境各省份的贸易收支作为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包括贸易关税变量及基础设施变量。贸易关税变量以边境各省份贸易关税变化幅度表示,基础设施变量以基础设施增长率表示。

本文选取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黑吉辽等边境省面板统计数据,实证检验边境贸易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影响。

Log(M it)=α+β1log(BT it)+β2log(Duly it)+β3log(Inc it)=μ,i=内蒙古自治区……,t=2015……,α表示截距项,β表示边境各省份的商品进出口贸易差额与基础实施建设增长率对农产品贸易条件的影响程度。

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如序列非平稳会出现较接近的变化趋势,为确保检验结果的科学性,需检验面板数据的序列平稳性。各变量均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有序列平稳。

面板数据指包含若干截面共同成员的样本数据集合,面板数据模型主要分为混合,随机与固定效应模型,本文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进行市政分析。

边境贸易,基础实施建设对农产品贸易条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进口商品需大于出口商品需求,恶化了我国农产品贸易条件。贸易双方政治关系友好,能有效推动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中国与巴基斯坦两国关系融洽,始终坚持友好坚定的伙伴国关系。中国加大了对巴基斯坦的农产品的出口额定,提升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额。

关税幅度的提升将鼓励出口锐减进口,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贸易壁垒的存在增加了双方贸易往来的成本,如绿色技术标注是农产品贸易往来中的阻碍因素。我国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要输出商品的出口大国,提高了农产品贸易成本,在潜力市场所占份额缩小。

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能有效地带动农产品贸易往来。贸易双方的运输设施建设完善,为农产品贸易往来提供了便捷的运输,使双方往来得以保障。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加快,边境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为促进边境地区农产品贸易蓬勃发展,建议因地制宜制定边境贸易政策,优化农产品结构,积极推进农产品自贸区的建立。

应根据贸易双方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如越南可为中国民众提供更多的热带农产品,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农产品能为两国贸易提供补充。应根据两国的具体情况制定策略。我国要在农产品贸易中取得有效的竞争优势,应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长生产加工链,如在豆奶粉等项目发挥高科技优势,使黑龙江农产品在俄方市场占长期优势地位。依靠政策优势转化为自身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积极选择贸易合作伙伴,开拓贸易市场,形成互惠共赢的局面。积极推进农产品自贸区的建立,能加快本国的产品贸易发展。努力促成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扩大双边农产品贸易。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日报社)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连续多年逆差,多种迹象表明逆差仍将持续,这引起了国内广泛的关注和担忧,我国因此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用以缓解逆差。本文从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出发,结合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基于WTO规则的农业补贴政策现状,分析补贴政策的经济效果以及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农业补贴政策特别是“绿箱政策”有助于缓解贸易逆差,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 逆差 农业补贴政策

1、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1.1、农产品贸易额高速增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如表1所示,2003年至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增长近两倍,出口额增长近1倍,贸易顺差转化成贸易逆差(见表1-1)。

1.2、农产品贸易呈现高额逆差

从统计数据来看(具体数据见附录1),农产品贸易高额逆差的产生主要缘自粮食类、油料作物、作为工业原料的棉花和糖以及畜禽产品四大类农产品。2003—2006年我国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进口额保持稳定增长,远高于进口额。

1.3、我国农产品贸易呈现逆差的原因

首先,供不应求是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增长最主要原因,我国入世后,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国内供给的基本格局未发生变化,农产品对进口的依赖不断增加。其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依然不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既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規模,又不利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再次,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态环境安全为名,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卫生检查措施,成为我国相关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

2、WTO农业补贴政策规则与我国的承诺

2.1、WTO农业补贴政策规则

WTO农业规则的核心是《农业协议》,包括:(1)农业协议文本;(2)各谈判方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以及出口补贴方面做出减让和承诺;(3)关于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协议;(4)关于最不发达国家和净粮食进口发展中国家的决定。根据协议规定,一国农业补贴主要有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两类,但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不对农产品进行出口补贴,因此本文着重对国内支持领域有关补贴政策(包括对贸易没有扭曲或者扭曲很小的“绿箱政策”和对农产品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的“黄箱政策”)进行分析。

2.2、我国在农业补贴方面的承诺

我国对于农业补贴的承诺有三项:一是不对农产品提供任何出口补贴;二是我国在“黄箱”政策方面的微量许可只有8.5%(介于发达国家10%和发展中国家5%之间);三是发展中国家对农业普遍获得的投资补贴、扶贫农业投入补贴不计入微量许可的差别待遇。以上承诺是我国在加入WTO后,实施农业补贴必须遵守的硬性约束。入世以后,我国对该承诺严格履行,在农业补贴政策方面已做出巨大改革,效果显著。

3、中国农业补贴现状

近年来,我国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政策,包括全面推行粮食直接补贴和逐步推行农村费税改革的绿箱政策及补贴良种、农机具和设置最低收购价等的黄箱政策。同时,加大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保投入,建立农产品认证体系,“绿箱政策”力度正在逐渐加强,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正在形成。

3.1、国家对于农业的总体财政投入

从现行财政支出科目分析,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及其他等五项。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合计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增速达30.3%;用于“三补”的资金由2004年的142.2亿增长到2008年的793.7亿,增幅达446.6%(见表3-1)。

3.2、绿箱政策

入世后我国的“绿箱政策”主要包括: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至2006年全国28个省(区、市)已全部实施农业税免征。二是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2002年在安徽、湖北、河南和吉林等地进行试点,2004年在全国除西藏、青海外实行。三是试办农业保险,财政部于2007年4月颁布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管理办法》,从实质上推动了农业保险的开展。四是加大退耕还林力度,该项政策从1999年启动,至2007年底中央财政对退耕还林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

3.3、黄箱政策

入世后,我国根据WTO的相关规定对“黄箱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主要有:一是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维护粮食市场稳定,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二是推行良种补贴。三是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总体而言,我国黄箱支持从主要补贴流通环节向直接补贴农民转变,目前还有很大空间。

4、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产品出口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从出口国的角度看,绿箱补贴相对于黄箱补贴是否更利于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值得研究,因此,下文即针对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将绿箱补贴和黄箱补贴中的补贴政策进行对比,并着重分析绿箱政策中的直接补贴政策对于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1、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在实施直补政策前,国家对农民的收入补贴主要分为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两部分。生产补贴是对农民在生产环节进行的补贴,用以降低生产成本,这项补贴属于临时性的补贴,要不要进行补贴,主要是依据农资价格指数和粮食价格指数的比较。价格支持则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其目的是减少粮农的市场风险。

实行直补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我国目前只对粮食进行直接补贴,接下来我们就从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应两方面分析直接补贴政策和以往的农业支持政策(生产补贴政策与价格支持政策)的区别,及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1.1、直补政策的产量效应分析

图4-1

由于我国土地的局限性和技术的不可量化性,因此假定农作物的生产主要受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要素的影响,与生产补贴政策做对比。设生产函数Q=f(L,K),其中L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图4-1中横轴代表每年的劳动投入,纵轴代表每年的资本投入。C1、C2、C3为三条等成本线;Q1、Q2、Q3为三条等产量线;E1、E2、E3为三个最低成本点,即最优资源配置点;劳动投入的单位价格为PL,资本投入的单位价格为PK。

如图4-1所示,设最初的农业生产等成本曲线方程为:

C1=PLL1+PKK1 (1)

其中C1的斜率d1= =-PL/KP

施行生产补贴政策时(劳动力投入没有任何改变),设补贴率为S,则生产资料K的价格变为(PK-S),实施生产补贴后的等成本线方程可为:

C2=PLL2+(PK-S)K2 (2)

C2的斜率d2=-PL/(PK-S)。由于PL >(PK-S),所以得出|d2|>|d1|。等成本线C2比等成本线C1更陡。采取生产补贴政策时,政府所投入的成本为SK2,若政府将这部分金额SK2以直补的方式补贴给农民,实施直补政策之后的等成本线方程可表示为:

C3=PLL3+PKK3 (3)

直补政策会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因而会将直接补贴部分用于农业生产。我们假设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会将直接补贴△C金额全部用于农作物生产,即生产投入在C1的基础上又增加△C,所以等成本曲线C3又可表示为:

C3=PLL3+PKK3=Cl+△C,即

C3=PLL3+PKK3=C1+SK2 (4)

等成本线C3的斜率d3=△K/△L=-PL/PK。

d1=d3,即等成本线C3平行于等成本线C1。不同的是,等成本线C3的截距变得比等成本线C1的截距大。说明农业投入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直补政策促使农民增加种植投入。

设最低成本点E2处的产量Q2=f(K*,L*),将K*、L*带人(2)式,即C2等成本曲线方程得,

PLL* +PKK*=C1+SK2

显而易见,将其带入(4)式,即C3等成本曲线方程,等式也是可以成立的,

PLL*+PKK*=C1+SK2 (6)

由于E2点不是等成本线C3的最优资源配置点(最优配置点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等成本线C3平行于等成本线C1,等成本线C1与等成本线C2相交,则等成本线C3与等成本线C2相交。点E2是等成本线C2与等产量线Q2的切点,就不可能是等成本线C3与等产量线Q2的切点,也就不是等成本线C3与等产量线Q3的最优配置点),因此,等成本线C3与等成本线C1平行,与等成本线C2相交于C2的最优资源配置点E2点,且与等产量线Q3相切于E3点,即C3的最优配置点为E3点。E3点的产量Q3是实行直接补贴政策之后的产量,E2的产量是实行生产资料补贴时的产量,因为等产量线Q3比等产量线Q2高,所以Q3>Q2。这样,图6明显的表示出在政府支付同样成本的情况下,实施直补政策比实施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在增加农作物产量方面更有成效。

由上文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原因可知,供求不平衡是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国内产量的不足导致大量农产品的进口,而直接补贴政策可以在增加农产品产量方面有显著的效果,缓解贸易逆差,对农产品出口产生积极的影响。

4.1.2、直补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我们这里主要考察农民的农业收入,特别是种植农作物的纯收入,要扣除因投入生产而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与保护价政策做对比。设P为农产品的价格,PS为实施价格支持后的价格,即收购价,P0为实施价格支持前的价格,Q为农产品的产量,Q0,Q1,Q2分别为相应价格下的产量,Qg为Q2与Q1的差量。

图4-2

从图4-2中可以看出,在支持价格PS下,供给量为Q0,在支持价格PS下,供给量为Q2,由Q0上升至Q2,需求量为Q1,由Q0下降至Q1,政府为了维持价格PS就要避免囤积,则供给量与需求量之差必须为国家收购,即:Qg=Q2-Q1。

当P0上升至PS时,消费者剩余(即价格以上和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变化量为:△CS=-A-B,即损失了A+B。生产者销量为Q2,且价格为PS时,生产者剩余(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增加量为:△PS=A+B+C,而政府为了维持价格PS,需购进数量为Qg的农产品,这样,政府需支付的成本为:C=(Q2-Q1) PS= QgPS。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实施价格支持政策时,社会的总福利水平变化量为:

△CS+△PS-Cg=-A-B+A+B+C-QgPS=C-QgPS。

从图4-2得知C的面积小于QgPS,所以△CS+△PS-Cg<0,即实施价格支持政策后,社会总福利水平下降了。若政府将同等金额的生产者剩余增加量以直接补贴方式补贴给农民,即给农民的直接补贴为:A+B+C。从社会总福利水平来看,消费者剩余仍损失A+B,价格支持下政府支付的成本QgPS=0,故社会总福利剩余为C。同时,如果价格支持下政府支付的成本部分以直接補贴的方式转移支付给农民,则可以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增加部分为图4-2中大矩形阴影部分面积。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比起价格支持政策,直补政策比价格支持政策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更具有效率。

由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因此,收入的增加间接地对农产品出口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从经济学分析上看,直补政策在增产增收上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也对农产品出口产生积极的作用。

5、结论及建议

由上文可知,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国内供给不足,农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不足和遭遇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结合逆差的原因,在经济学的分析下,绿箱补贴中的直接补贴政策较黄箱补贴中的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更能促进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并且,绿箱补贴中的农业科研投入计划、生产结构调整计划等补贴都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有效地应对国外针对农产品的技术贸易壁垒。综上这些都有助于农产品出口,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除此之外,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具体建议如下。

充分运用和完善“绿箱”体系。首先,为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保障农民的利益,直接补贴政策应扩大到我国进口量较大的农产品,以缓解逆差。在农业补贴方面,我国目前只有对粮食进行直接补贴,才能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收人增加。其次,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竞争实力。

充分利用“黄箱”支出政策。我国必要的“黄箱政策”支持是8.5%的综合支持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已是必然趋势。从结构上来讲,对“黄箱政策”的支持目标和支持结构应做较大的调整,由主要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补贴转向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并重新确定“黄箱政策”支出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吴小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及项目管理的建议[J].中国财政,2008,(19)

[2]刘涵.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0)

[3]柯柄生.财政支农资金比重下降现象不容忽视[J].农村经营管理,2008,(9)

[4]苏明.完善国家财政支农政策[J].农村工作通讯,2008,(15)

[5]侯石安.我国财政对农业补贴的目标选择与政策取向[J].农业经济问题,2001,(4)

[6]蒋协新.秦富等.英国的农业支出政策及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02,(10)

[7]刘汉成.中外农业补贴的比较及中国的政策调整[J].世界农业,2002,(10)

[8]鲁德银、雷海章.“入世”后的中国农业财政支持政策[J].财经研究,2002,28(2)

[9]农业部产业政策法规司课题组.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探讨[J].管理世界,2003,(5)

[10]田维明、赵昭.中国现行农业政策对主要農产品的扶持[M].朱希刚编:农业经济与科技

发展研究—199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22-129

[1]肖国安.粮食补贴政策的经济学解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3)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新千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总体顺差,但农产品却从2004年开始出现逆差,并且连续几年一直保持逆差趋势。文章根据近年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从贸易政策、规模经济、人民币汇率、农产品物流以及科技转化率等方面分析了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的原因,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产品 贸易逆差

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贸易额,无论进出口都呈现出增长趋势, 但增幅各不相同。2002、2003以及2004连续三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增幅,最终导致2004年的贸易逆差,这也是二十年来首次出现逆差。随后两年进口增长幅度有所放缓。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额增长减慢,进口额较前两年有大幅增加,贸易逆差也随之大幅扩大,达创纪录的181.6亿美元。详见下表:

2.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成因

2.1加入WTO后,我国一系列贸易政策的修改,使农产品进口迅速增加。

2.1.1农产品关税逐步降低。2004年农产品平均关税税率由入世前的21%降到15.8%,随后进一步降低到15.2%。

2.1.2对小麦、玉米、大米等十种农产品进口实行配额管理,配额内实行低关税。

2.1.3取消了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更多使用对贸易扭曲作用小的国内支持政策。[1]

2.2规模经济缺失导致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产量降低,使得供小于求,进口额增加。

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而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约为6.7亿人。每个农村家庭常年精心打理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严重限制了农业规模的扩大化,导致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缺失。反观美国耕地面积约为29.6亿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为600余万,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农场仅靠十几个依靠现代农业机械工作的农民便可正常经营,产生了明显的规模效益。以2011年小麦人均产量为例,中国为82公斤,美国高达197公斤。国家为了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不得不增加进口额。

2.3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加重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恶化。

如日本 2006 年正式推行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大幅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指标,涉及的农产品由 130种增至 135 种。使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的空间越来越窄,抬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门槛。[2]

2.4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至2011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33%。在出口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国家上升,必然会失去竞争优势,从而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在进口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外农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国内农产品价格下降,这使得同样条件下,农产品的进口增加,从而扩大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3]

2.5农产品物流落后导致物流成本高,抬高了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缺少竞争优势。

2.5.1流通渠道过长。我国农产品物流一般要经过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间和消费者等几个流通环节。渠道过长,直接抬高了终端价格,还使得农产品信息在发布、传递过程中容易失真。

2.5.2物流技术落后。超过25%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被损耗,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仅在5%以下。高损耗率直接导致高流通成本,进而抬高销售价格。[4]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也使得农产品流通时间长,不能实现合理调度、有效配置资源,增加了农产品流通成本。[5]

2.6科技转化率低,层出不穷的科技成果不能有效推动农产品产量增加。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0%。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推动产量增加。此外,我国农民知识水平偏低,对新品种的推广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持,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大打折扣。

3. 扭转农产品贸易逆差对策

3.1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出口企业竞争力。

努力开拓具有出口优势和进口替代作用的农产品,实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降低农产品成本。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体系,力争实现双边和多边标准的相互认可。在农产品经营中推广品牌和商标意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信誉度。 [6]

3.2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用地流转承包政策实施力度。

2009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承包,鼓励愿意经营土地的农户和工商企业承包土地,采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以及管理手段来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扩大经营来实现规模效益,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

3.3优化农产品物流供应链。

3.3.1完善优化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通过农产品物流园区和第三方物流减少交易环节,节约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产品质量。

3.3.2通过农产品供应链内的运输、分拣、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环节来形成新型农产品物流产业文化和理念。

3.3.3构建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将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连接起来,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7]

3.4积极探索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提出了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构想,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3.4.1构筑了“大学+试验示范基地(站)+科技示范户+农民”的科技推广新通道。学校在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一批农业试验示范站和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组建了一支由大学科技专家参与的推广队伍。

3.4.2构建多层次的科技培训体系。学校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同时还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联合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

3.4.3构建方便快捷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建立了陕西农林卫视频道、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农林科技“168 ”专家咨询热线,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技术信息。[8]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

2008[R].

[2] 蒋兴红.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10,(3).

[3]张麒,赵洁.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现状及其对策[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12):51-53.

[4] 李岚.发展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的瓶颈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1):109-110.

[5] 杨希玲,我国农产品物流问题浅析[J].市场研究.

[6] 蒋兴红.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10,(3).

[7] 李岚.发展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的瓶颈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1):109-110.

[8] 韩明玉,张正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 :王洪亚,男,1988-03 河北省邢台人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硕士;

第二作者:杨炯,男,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硕士。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贸易持续时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微观层面探究贸易关系的动态变化。本文采用CEPII-BACI数据库1995-2016年中国出口到韩国 HS6分位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运用生存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时间普遍较短,均值生存时间是7.837年,中位生存时间是2年,贸易关系持续5年后失败的风险大大下降;不同的农产品分类贸易持续时间不同,不同初始贸易额的农产品持续时间不同;产品的出口额,产品竞争力,中韩FTA的建立有利于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的延长;人民币升值和绿色贸易壁垒不利于降低农产品贸易中断的风险。

关键词:韩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生存分析

1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出产总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不仅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有效帮助我国农民创业增收,实现农村社会良性发展。201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是735亿美元,其中出口到韩国农产品总额是47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是1995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总额6亿美元的将近8倍,可见韩国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观察1995-2017年每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总额波动不断,其中2015年仅为37亿美元比2014年减少4美亿,中国同韩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仍存在不稳定性值得注意。不可否认,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品较低,农业的发展方式也较为粗放,这使得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农产品农药残留较高,食品卫生检疫标准难以达到。韩国是对中国农产品采取TBT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 韩国将中国视为检疫区, 对农产品实行极为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韩国TBT实施情况对中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流量存在显著的负作用(陈晓娟和穆月英[1],2015)。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2015年12月20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正式生效,中国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中韩FTA的建立,将有助于削减韩美FTA和韩欧FTA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的竞争压力,缓解两国农产品贸易摩擦,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最终扩大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并推动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徐晓飒[2], 2016)。中韩农业贸易的新纪元即将到来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新形势下研究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稳定性问题十分必要。

那么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能持续多久?不同类农产品贸易时间有什么不同?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本文采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对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刻画,而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影响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并用部分样本做稳健性检验,从而得出维持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稳定的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查阅研读以往文献可以发现,已有部分学者对贸易的持续时间进行研究,但未有学者涉及中韩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的研究,根据题目现就贸易持续时间和中韩农产品贸易两方面进行综述。

2.1关于贸易持续时间的文献综述

Besides和Prusa[3] (2006)利用HS10细分产品层面的面板数据对美国进口的产品贸易持續时间展开研究,发现贸易关系中位数持续时间为2-4年,50%以上贸易关系不超过1年,80%以上贸易关系不超过5年,其进口来源国也具有动态替代性,此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始对贸易持续时间的研究。Hess和Persson[4](2011)研究1962-2006年欧盟从140个非欧盟国家进口贸易的持续时间,发现持续时间中值较短仅为1年,产品和市场的多样性可以大大降低贸易失败的风险系数。何树全[5](2011)研究 1989-2008年中国出口美国HS10分位下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发现平均生存时间仅为3.9年,中值为2年。谭晶荣[6](2014)研究1995-2012年中国与金砖国家进出口贸易持续时间,发现进出口贸易持续时间普遍较短,平均持续时间4.1年,初始贸易额对贸易持续时间有正向影响。余华等[7](2015)分析1995-2009年中国出口美国HS6分为农产品贸易数据,发现中国出口美国农产品持续时间中值仅为2年,一半以上的持续时间段在2年内消失。李清政等[8](2016)研究1998-2010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农产品贸易数据,发现农产品出口时间存在负的时间依存性,汇率变动,市场份额等诸多因素对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有显著影响。

2.2关于中韩农产品贸易的文献综述

李明全[9](2010)研究了韩国-东盟FTA对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发现韩国-东盟FTA对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冲击很小。王家农[10](2012)分析了农产品质量水平、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贸易保护政策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申海成[11](2014)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产品竞争力指数等指标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     王欢欢[12](2015)研究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发现两国的经济规模、FTA的签署等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有促进作用,并测算发现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有很大发展潜力。侯俊燕[13](2016)运用CMS模型研究了入世以来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发现市场需求效应是支持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的主要动力,出口竞争力效应不能促进出口增长,而出口结构效应制约了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研读梳理,笔者发现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领域,还未有学者从微观上对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时间进行研究,而对出口贸易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又为维护中韩农产品贸易稳定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微观层面探究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段的分布规律,并把出口额、产品竞争性、汇率变动等因素纳入到影响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求得出维护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稳定的合理化建议。

本文选择出口额、产品竞争性、汇率变动、绿色贸易壁垒和中韩FTA作为变量对影响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进行实证,首先对上述变量进行说明。

(1)产品的出口额。产品的出口额指中国出口韩国某种农产品某年的贸易额,产品的出口额越大,贸易双方对贸易重视程度越高,更倾向于维护这段贸易关系,因此预计产品的出口额越高越有利于贸易关系的维持。

(2)产品竞争力。产品的竞争力是指某一农产品是否具有出口韩国市场的竞争力,通常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刻画产品的竞争性,其计算公式为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若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0,认为该产品具有竞争力,取1;否则取0。预计产品竞争力对贸易关系持续时间产生正向影响。

(3)汇率变动。汇率变动用每100人民币兑换韩元的数量表示,该数值越大说明人民币升值,韩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会促进农产品的进口,而农产品相对价格提高,从而减少农产品的出口。预计汇率变动对贸易持续时间产生负向影响。

(4)绿色贸易壁垒。前文已经指出,韩国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是影响中韩农产品贸易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用韩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的SPS数量衡量,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预计不利于农产品贸易关系的持续。

(5)中韩FTA。前文已经指出,中韩FTA将会把中韩国际贸易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否有利于延长农产品的贸易持续时间值得研究。本文设置虚拟变量,中韩FTA成立之前的年份变量为0;否则取1。预计中韩FTA有利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延长。

(6)目的国消费能力。目的国消费能力用韩国GDP的对数值表示,目的国消费能力越强,消费的需求就越大,预计越有利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的持续。

本文所有贸易数据均来源于CEPII-BACI数据库,汇率和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sps数量来源于WTO-SPS信息管理系统。

4.2计量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本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如表4第1列显示,并单独估计所有第一段贸易持续时间的样本以及只有一段贸易持续时间的样本作为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4第2和第3列显示。

由表4可以看出,cox全样本比例风险模型、第一段贸易持续时间的样本和只有一段贸易持续时间的样本得到的估计结果基本相同,因此认为得到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整体来看各个变量的系数显著,表中给出的系数是风险比率,若某一变量的风险比率小于1,那么该变量对贸易持续时间产生正向影响,若某一变量的风险比率大于1,那么该变量不利于贸易持续时间的延长。具体来看:出口额的风险比率小于1,说明出口额越大越有利于贸易关系的维持,这与预期相符。产品竞争力的风险比率小于1,说明出口的农产品越具有竞争力越有利于贸易关系的维持,这与预期相符。汇率变动的风险必须大于1,该数值越大说明人民币升值,韩元贬值,这不利于贸易持续关系的维持,与预期相符。绿色贸易壁垒的风险比率大于1,说明sps数量越多,贸易持续时间越短,这与预期相符。中韩FTA的风险比小于1,说明中韩FTA的建立有利于维护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这也与预期相符。唯一与预期不相符的是目的国的消费能力的风险比率大于1,可能的解释原因是,韩国属于较发达国家,GDP越高越倾向于消费高新技术类等能够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商品,且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以初加工产品居多,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反而减少了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口。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本文根据CEPII-BACI数据库1995-2016年中国出口到韩国 HS6分位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采用Kaplan-Meier非参数法对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进行生存分析,并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的因素进行实证。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时间普遍较短,均值生存时间是7.837年,中位生存時间是2年,有45.2%的贸易持续时间段在2年内消失,且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具有负时间依存性,门槛值是5年,贸易关系持续5年后失败的风险大大下降;不同的农产品分类贸易持续时间不同,其中第四类贸易持续时间最长,第一类和第三类较短;不同初始贸易额的农产品持续时间不同,初始贸易额越高,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越长;产品的出口额,产品竞争力,中韩FTA的建立有利于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的延长;人民币升值和绿色贸易壁垒不利于降低农产品贸易中断的风险。

5.2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农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制定应符合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的特点,增加对农产品贸易初期的重视程度,制定合理的市场进入政策,使农产品贸易顺利度过门槛期以达到稳定;加大输韩农产品的初始贸易额及出口额,增强双方贸易信心,使农产品贸易持续时间大大延长;加大对第一类农产品储藏和运输方式研发投入力度,完善物流链条,使农产品贸易更加稳定;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面对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和可追溯机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避免汇率大幅变动带来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的波动;加快中韩FTA谈判以实现农产品出口贸易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娟, 穆月英. 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7):121-127.

[2]徐晓飒. 中韩FTA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的影响分析[J]. 世界农业, 2016(7):170-173.

[3]BESEDES T, PRUSA T J.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duration of US import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6, 70(2):339-358.

[4]HESS W, PERSSON M. Exploring the duration of EU imports[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11, 147(4):665-692.

[5]何树全, 张秀霞.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研究[J]. 统计研究, 2011, 28(2):34-38.

[6]谭晶荣,童晓乐. 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4(4):90-100.

[7]余华,漆雁斌, 严玉宝, 等.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2):102-108.

[8]李清政,王佳, 舒杏. 中国对东盟自贸区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6(5):139-151.

[9]李明权.韩国-东盟FTA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的影响分析[J].东南亚研究, 2010(3):48-55.

[10]王家农.中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贸易分析[J].世界农业, 2012(4):32-34.

[11]申海成.FTA背景下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分析[J].中国物价, 2014(12):71-74.

[12]王欢欢,周康.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基于引力模型[J].经济研究导刊,2015(22):188-190.

[13]侯俊燕,侯倍倍.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基于CMS模型增长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 2016(29):30-32.

上一篇:行业论文下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