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成分论文范文

2024-01-08

化学成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目的:研究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分别采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法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川芎挥发油中共检出73个色谱峰,确认了其中33个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5.15%,其中以Z-藁本内酯相对含量最高,占总峰面积的46.17%。川芎挥发油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清除作用,IC50分别为0.2325 mg/mL和0.1763 mg/mL。结论:川芎挥发油主要含有以藁本内酯为代表的内酯类成分,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川芎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川芎;挥发油;GC-MS;抗氧化

川芎為伞形科藁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其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1-3]。现代研究显示[4-11],挥发油是川芎主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其含有苯酞类、烯萜醇及脂肪酸类等类化学成分,具有解热、镇痛、镇静、解痉、改善血液流变、降血压、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抗氧化是川芎挥发油重要的活性之一,与其体内对抗实验动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关系密切[11-12],但目前有关川芎挥发油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提取方法基础上的化学成分比较,或单纯的药效评价,而关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实验在水蒸气蒸馏法获得川芎挥发油的基础上,采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采用DPPH、ABTS法观察其抗氧化活性,以期为川芎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川芎药材购于成都五块石中药材批发市场,经成都中医药大学陈璐副教授鉴定为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正己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T20100928);无水硫酸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40114);1,1-二苯基苦基苯肼(sigma公司,批号:034K1071), 芦丁(四川省维克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130824);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laddin 公司,批号:L1619007);过硫酸钾(aladdin公司,批号:A1719017),甲醇(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批号:201309230),水为蒸馏水(自制)。

1.2 仪器 Agilent 7890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安捷伦公司);Agilent GC-MSD工作站(美国安捷伦公司);Ohaus Discovery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奥豪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Epoch 微孔板分光光度计(美国BIOTEK 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川芎挥发油的制备 取川芎药材粉碎,过20目筛,称取粗粉约200g,置20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200mL蒸馏水,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挥发油测定法进行,水蒸汽蒸馏5h,得川芎挥发油约0.71mL。

2.2 GC-MS 分析

2.2.1 分析条件 GC条件:载气为氦气;体积流量1.0mL/min;程序升温,初始温度50℃,保持2min;10℃/min速率升至120℃,保持8min;5℃/min速率升至180℃,保持8min;20℃/min速率升至260℃,保持4min,分流进样,分流比:1∶[KG-*3/5]60;进样量1μL;进样口温度280℃。

MS条件:EI电离;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20℃;全扫描方式。

2.2.2 样品测定 取“2.1”项下制备样品,加正己烷稀释,用无水硫酸钠除去水分,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按“2.2.1”项下色谱条件分析,测定川芎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并通过NIST08质谱数据系统检索并结合文献报道[13-16],确定各色谱峰代表的化学成分。川芎挥发油中共检出73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的33个色谱峰,其峰面积之和占总峰面积的85.15%,其中烷烃类成分占0.52%,烯烃类成分占9.62%,酚类成分占2.21%,醇类成分占5.33%,醛酮类成分占1.89%,酯类成分占65.04%(其中内酯类成分为63.31%)。结果见表1,图1。

2.3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2.3.1 清除DPPH自由基 参照文献方法[17-18]并略做修改,称取适量DPPH加甲醇配制成浓度为170μmol/L的溶液,避光保存。取川芎挥发油样品或芦丁适量,加甲醇溶解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取0.15 mL供试品溶液与0.15mL DPPH溶液置96孔板,混匀后室温避光放置60 min,517nm处测定吸收度A1;同时测定0.15 mL供试品溶液+0.15 mL甲醇的吸收度A0,0.15 mL甲醇+0.15 mL DPPH溶液的吸收度A2,按公式计算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1-(A1-A0)]/A2×100%。以清除率(Y)对药物浓度(X)进行回归,根据对数函数方程求出清除率为50%时药物的浓度(IC50),川芎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为0.2325mg/mL。同法测定阳性对照芦丁的IC50值为3.8888μg/mL,结果见图2,图3。

2.3.2 清除ABTS自由基 参照文献方法[17-18]并略做修改, 将10 mL 2 mM ABTS水溶液与100 μL 70 mM过硫酸钾溶液混合,室温避光放置12h,得ABTS储备液。使用前用甲醇稀释成工作液,使在734nm波长下的吸光度为(0.70±0.05)。取川芎挥发油样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并配制成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测定时,取0.045mL供试品溶液+0.155mL ABTS溶液置96孔板,混匀后室温避光放置20min,734nm处测定吸收度A1;同时测定0.045mL供试品+0.155mL甲醇的吸收度A0和0.045mL甲醇+0.155mL ABTS溶液的吸收度A2,按公式计算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1-(A1-A0)]/A2×100%。以清除率(Y)对药物浓度(X)进行回归,根据对数函数方程求出清除率为50%时药物的浓度(IC50),川芎挥发油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为0.1763mg/mL,同法测定阳性对照芦丁的IC50 值为5.1618μg/mL,结果见图2,图3。

3 结论

实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采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73个色谱峰,结合文献报道及NIST08质谱数据系统检索鉴定了其中33个化合物的结构,所鉴定的化合物色谱峰峰面积之和占总峰面积的85.15%,可以较好地代表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特征。而从已鉴定的化合物结构类型来看,川芎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是以Z-藁本内酯(46.17%)为代表的酯类化学成分,占总峰面积的65.04%(其中内酯类成分为63.31%),其它类成分含量高低依次为烯烃类、醇类、酚类、醛酮类和烷烃类化学成分。

DPPH自由基法、ABTS自由基法是目前常用的研究药物对自由基清除作用的方法之一[19-20]。笔者结合文献报道[17-18],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基于96孔板结合酶标仪检测的方法对川芎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進行评价,与常用的基于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的清除自由基活性方法比较[11],具有操作简便,节省试剂和样品,并可同时测定多个样品等优点。结果显示,川芎挥发油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活性,并具有较好的量效依赖关系,但其对两种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均小于阳性对照芦丁。

实验在采用GC-MS分析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基础上,仅观察了其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活性,而川芎挥发油对其它自由基有无清除作用及其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尚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实验结果可为川芎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五五卷第二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239.

[2]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40-41.

[3]宋平顺, 马潇, 张伯崇, 等. 芎藭(川芎)的本草考证及历史演变[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25(7): 434-436, 446.

[4]杜旌畅, 谢晓芳, 熊亮, 等. 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23): 4328-4333.

[5]张达磊, 李桂生. 川芎挥发油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7): 664-666.

[6]金玉青, 洪远林, 李建蕊, 等.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与临床, 2013, 4(3): 44-48.

[7]朱尧, 刘溦溦, 顾宁, 等. 川芎的活性成分及其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6, 27(7): 1701-1704.

[8]谢秀琼, 詹珂, 尹蓉莉, 等. 川芎挥发油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6): 1508-1510.

[9]刘露丝, 岳美颖, 李文兵, 等. 当归油与川芎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急性化学性脑损伤保护作用差异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6, 32(6): 105-108.

[10]杨玉霞. 当归、川芎、石菖蒲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2015.

[11]凌婧, 邓文龙, 张杰, 等. 川芎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 24(1): 39-41.

[12]盛艳梅, 孟宪丽, 李春雨, 等. 川芎挥发油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体外存活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3): 536-538.

[13]王书妍, 张丽, 包玉敏, 等. 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J]. 光谱实验室, 2010, 27(6): 2174-2176.

[14]谢静, 张浩, 易涛, 等. 高效液相和气质联用色谱法检测不同方法提取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6): 418-421.

[15]吴琦, 杨秀伟. 国家中药材GAP基地产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3): 276-280.

[16]陈友鸿, 莫尚志, 李洁仪, 等. 川芎挥发油成分研究[J]. 中药材, 2004, 27(8): 580-582.

[17]恽祥惠, 邢丽娜, 李云, 等. 建立基于96孔板检测的FRAP法和DPPH法及其在橘核抗氧化活性研究中的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25(5): 1275-1278.

[18]Yu-Ming Chung, Hui-Chun Wang, Mohamed El-Shazly, et al. Antioxidant and Tyrosinase Inhibitory Constituents from a Desugared Sugar Cane Extract, a Byproduct of Sugar Product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1(59):9219-9225.

[19]王晓宇, 杜国荣, 李华. 抗氧化能力的体外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2, 31(3): 247-252.

[20]張献忠, 黄海智, 钟烈洲, 等. 植物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 2012, 27(11): 122-128.

化学成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究藿香正气丸的含量测量方法。方法:对藿香正气丸中的厚朴、白芷及陈皮、广藿香等成分进行鉴别,并使用 HPLC 法对制剂中的厚朴酚及橙皮苷等进行测定,获得相关的结果。结果: TLC 法及 HPLC 法检测藿香正气丸的质量标准准确度较高,数据具有可靠性。结论:藿香正气丸在质量标准检验过程中,TLC 法及 HPLC 法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检测方法快捷,检测结果准确,可作为藿香正气丸质量控制标准。

【关键词】藿香正气丸;质量标准;HPLC 法;TLC 法

藿香正气丸包括水丸及浓缩丸,其中含有紫苏、广藿香、白术、陈皮、厚朴、大枣及生姜等,药物联合制剂具有理气和中及解表化湿功效[1]。在头痛昏重及外感风寒等症状具有显著效果,治疗荨麻疹及酸中毒等疾病同样具有效果。该方剂制剂简单、效果显著,在临床广泛应用,质量标准往往局限在微观研究及常规检查上,为有效控制质量标准,还需对藿香正气丸进行综合研究,与藿香正气水及藿香正气滴丸进行对比等,本研究中,对藿香正气丸水丸及浓缩丸成分进行 TLC 鉴别,对藿香正气丸含量进行分析,从而更为全面的控制药物质量。

1 材料与设备

1.1设备使用 Waters e269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及 AS1512560型超声波清洗机、四号药筛等。

1.2材料选择橙皮苷对照品(质量分数为96.1%,批号为110721-201617)及厚朴酚对照品(质量分数为99.3%,批号为110730-201614),均在药品检定研究院采购,藿香正气丸(水丸,批号为160501,山西香菊药业、陕西汉王药业)藿香正气丸(浓缩丸,批号为160504,南京同仁堂药业,批号20150807,马鞍山天福康药业,批号14C30,兰州佛慈制药),选择超纯水及色谱纯等。

2 方法及结果

2.1 TLC 鉴别厚朴及广藿香选择浓缩丸2.5 g及水丸6 g,研磨后,加入20 mL 乙醚,经超声处理15 min,参数设置为150 W,45 Hz,经过滤后将滤液挥发,残留物质添加1 mL 乙酸乙酯溶解,将其作为供试品溶液[2]。选择厚朴酚及百秋李醇,加入乙酸乙酯转变为两种质量浓度为1 mg/mL 对照品溶液。将上述溶液吸取10 μL后,将5 μL对照品放在硅胶 G 板上。展开剂选择乙酸乙酯-石油醚,对温度进行调整,加热至60℃~90℃,取出及晾干后,喷涂50 mL/L 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到斑点显色清晰,对结果进行观察,供试品与对照品在色谱对应的位置上,显现出相同的斑点。

2.2 TLC 鉴别陈皮选择2.5 g 浓缩丸及6 g 水丸,其中加入20 mL 水,经超声处理5min 后使其溶解,加入20 mL 环乙烷混合均匀,分取水层,并利用乙酸乙酯混合及提取3次,每次加入20 mL,融合乙酸乙酯液备用,将干溶剂挥发,加甲醇2 mL,将其中的残渣溶解,将其作为供试品溶液[3]。称量0.5 g 陈皮作为对照材料,其中加入甲醇20 mL,经超声处理30 min,对样品进行过滤及挥干,加入1 mL 甲醇使残渣溶解,将其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将上述供试品溶液吸取5 μL,对照品溶液及药材溶液各为2 μL,在同一硅胶 G 薄层板上点5 μL溶液。展开剂是甲醇-乙酸乙酯-水,比例为17:100:10,将样品取出及晾干,喷洒50 mL/L 三氯化铝溶液,放置在紫外光灯365nm 处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供试品色谱中陈皮对照品及橙皮苷对照普处于对应的色谱位置,显现出一致的荧光斑点。

2.3 TLC 鉴别甘草以上述水层为标准,加入正丁醇混合摇匀3次,10 mL/次,其中融合丁醇液,清水洗涤两次,10 mL/次,合并正丁醇液,直到干燥,并加入2 mL 甲醇使其中的残渣溶解,将其作为供试品。选择合适计量的甘草酸铵作为对照品,加入甲醇制作成质量浓度为2 mg/mL 的溶液,将其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两种溶液,每種为3μL[4]。放在同意硅胶 GF254板上,使用的展开剂为正丁醇、甲醇、氨溶液,比例为10:3:4,将其展开及晾干,放置在紫外光灯254nm 处进行检验,供试品色谱中,与甘草酸铵对照品色谱位置上,均显现出相同的斑点。

2.4 TLC 鉴别白术选择2.5 g 浓缩丸及6 g 水丸,

经过研磨后,加入正己烷20 mL,经过超声处理后,过滤挥发溶剂,残渣融合正己烷1 mL 溶解,将其作为供试品溶液。选择1 g 白术,通过上述方法转变为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及对照药材溶液,放在同一硅胶 G 板上,展示剂为乙酸乙酯、石油醚,比例为1: 5,温度控制在60℃~90℃,经取出后晾干,放置在紫外光等365nm 检验,相关结果显示,供试品色谱中白术对照组色谱处于同一位置,显现出荧光斑点。

2.5 TLC 鉴别白芷选择环乙烷液20 mL,低温回收到溶解,加入1 mL 乙酸乙酯溶解残渣,将其作为供试品溶液。选择白芷作为对照药材0.5 g,加入乙醚10 mL,经过混合摇匀1 h,经过过滤后滤干,加入1 mL 乙酸乙酯,将其作为溶液[5]。选择欧前胡素及异欧前胡素作为对照品,加入乙酸乙酯质量浓度控制在1mg/mL,形成两种对照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及白芷溶液5 μL,对照品溶液均为3 μL,放在同一硅胶 G 板上,展开剂为乙醚-石油醚,比例为2:3,温度控制在60℃~90℃,经过展开后晾干,放在紫外光灯365nm 处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供试品色谱中,白芷对照药材及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处于对应的位置上,显现出相同的荧光斑点。

2.6 HPLC 测定在保持色谱条件确定的情况下,展开系统性实验,填充剂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流动相 A 是乙腈,流动相 B 为水,梯度处理,经过0~30 min 25%及 75%A,30~40 min 为75%~ 80%A,流动速度为1 mL/min,波长控制在283nm,柱温保持在25℃,根据厚朴酚、橙皮苷等进行计算,指标不低于3000,供试品溶液在制作过程中,选择供试品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橙皮苷及厚朴酚理论塔板数值均大于3000,分离度在1.5以上,满足要求。对对照品溶液进行制备,精密称取水丸及浓缩丸2.18 g 及0.85 g,分别放置在250 mL 锥形瓶,最终获得的体积分数为70%的甲醇溶液25 mL,混合均匀后进行质量称量,通过超声处理30 min,冷却后将失去的质量补足,持续获得滤液,最终获得供试品溶液[6]。

在上述制备条件下对获得混合对照溶液,进样分别为2、5、10、15、20μL,对峰值面积进行检测,获得进样量及横坐标、峰值面积及纵坐标,最终获得线性回归返程,橙皮苷=78455+29571,r=0.9990。厚朴酚=21084+16511,r=1.0000,研究结果显示厚朴酚及橙皮苷分别处于0.94~9.44 μg、0.89~8.58 μg范围,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详见表1。

在稳定性实验中,称取水丸及浓缩丸2.18 g 及0.85 g 相关实验供试品,计量为20μL,分别在0、2、4、8、12、18及 24 h 进行测定,对峰值面积进行分析,获得橙皮苷及厚朴酚两种成分的 RSD 值为1.52%、1.71%,指标均在2%以下,数据满足实验要求。在家样回收率实验中,称取0.83 g 浓缩丸及2.17 g 水丸,分别加入4.0081 mg 及1.8879 mg 橙皮苷进行对照,1.9264厚朴酚对照品及2.5124厚朴酚对照品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制备供试品液,进样为20 μL,对峰值面积进行测定,对 RSD 及回收率进行计算。最终获得水丸加样平均回收率为100.65%、102.45%、100.15%,RSD 值分别为0.86%及 1.25%、0.48%,浓缩丸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5%及 101.64%、100.51%,RSD 值分别为1.26%、1.14%、1.22%,实验研究显示,供试品制备溶液的整体准确性较高,数据具有可靠性。

3 讨论

藿香正气丸最早出现在宋朝,我国制定的方剂中,对其进行记录及介绍,其中包括紫苏叶及大腹皮、法半夏、白术及桔梗、广藿香、陈皮等成分,该药物的功能在于芳香化湿、解表和中。在药理上进行分析,藿香正气丸对图立体十二指肠具有抑制效果,可以解决抗胆碱药物导致的肠痉挛,对抗胆碱导致的狗及兔在体肠内痉挛中具有良好的抑制功能。抗肠痉挛作用类似于阿司匹林,对离体长平滑肌积极与抑制功能,对康氯化钡导致的肠痉挛具有良好的抑制功能。藿香正气丸对十二指肠及立体豚鼠自动收缩乙酰胆碱具有良好的解痉效果。藿香正气胶囊具有解痉作用,浓度到达一定的标准后,对离体兔肠具有抑制反应,抑制率在73.28%,对乙酰胆碱及氯化钡导致的肠痉挛具有抑制反应,抑制率在61%及 68.87%。针对浓度较低的藿香正气丸具有双向调节功能,浓度值较高的情况下,呈现出完全抑制功能。方剂中单味半夏及茯苓、陈皮经过煎煮后,对患者机体功能产生影响,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治疗慢性胃炎及急性胃炎效果显著。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藿香正气水对醋酸痉挛刺激导致的内脏躯体反射疼痛具有镇痛功能。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主要针对感冒及荨麻疹等疾病。藿香正气丸在腹痛治療中效果显著,在荨麻疹患者治疗中,部分患者口服 3剂可治疗疾病,临床酸中毒患者治疗中,患者口服藿香正气散剂治疗,治疗有效率高达87.8%,对失水性中毒患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失眠患者在治疗中,每天口服9 g,口服2次,或者将藿香正气丸水煎服,经过2个月治疗后,患者的疾病症状有明显改善,在患者口服藿香正气丸的同时,联合天王补心丸治疗效果进一步提升,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在气滞胃痛疾病治疗中,该疾病与患者情绪不调相关,患者常见的症状是胃脘痛,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临床常规治疗中常见逍遥丸,治疗效果一般,使用藿香正气丸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在浅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中,患者口服藿香正气丸,疾病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高达92.5%。在寒哮疾病治疗中,患者口服藿香正气丸治疗,可达到健脾及解表的龚恩,对外感风寒湿邪引发的寒哮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在研究过程中,除关注藿香正气丸治疗效果的同时,临床常见藿香正气丸的治疗标准作为研究重点,合理控制质量标准,有利于提升患者疾病治疗的有效率,降低患者用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通过实验的方式对藿香正气丸治疗标准进行计算,分析其中的成分,使用不同测量方法,掌握其中的有效成分变化,达到标准的剂量,使儿童及成人均能用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

在本研究中对既往资料展开分析,并选择乙醚及正己烷两种试剂,以同样的方法处理样本,观察到藿香正气丸浓缩丸,两种试剂均能见到比较理想的效果,TLC 法中利用乙醚提取水丸,可见到相同的斑点,但受到干扰的斑点数量较多。针对两种丸剂,正己烷的效果良好,在研究过程中测定橙皮苷及厚朴酚含量,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藿香正气水及胶囊对橙皮苷等进行检测,甲醇及水的比例保持在10%~90%,甲醇-水-乙腈比例为40:40:20。获得梯度脱洗等方法,但在研究中发现,乙腈2 mL/ L 磷酸溶剂系统峰值分离度一般,峰形差,最终获得其他两种分离度及理论塔板数等,经过全波段扫描,观察到橙皮苷在283nm 波长下最大吸收,而厚朴酚在293nm 波长最大吸收,在283nm 处均能达到较强的吸收,整体检测方法快捷、简单。在对照品及供试品在甲醇溶剂中溶解性较好,液相色谱保留一段时间后能保持一致,整体分离度较高,在15、30、45 min 超声后处理中,30 min 效果最好,质量鉴定及回收率较高,基线噪声小,能够作为藿香正气丸的质量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吉 , 林佩贤. HPLC 法测定加味藿香正气丸(大蜜丸)中橙皮苷的含量[J].广东化工 , 2021, 48(11):147-148.

[2] Effect of HuoxiangZhengqi Pill on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Stroke Undergoing Recanalization Therapy and Predictive Effect of Essen Score[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eCAM, 2020, 2020.

[3] 刘晓莹.基于 AFLP 及 UHPLC-MS/MS 技术的广藿香优良种质筛选与评价[D].广东药科大学 , 2020.

[4] Zhi-Xin Huang, Jianguo Lin, Cheng Zhang, Ying-Yi Dai,Songbin Lin, Xintong Liu, Khalid Rahman. Effect ofHuoxiangZhengqi Pill on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Undergoing Recanalization Therapy and Predictive Effect of Essen Score[J]. 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Alternative Medicine, 2020, 2020.

[5]王泽想 , 卢丹 , 张鹏 , 等.藿香正气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 2019,9(21):28-34, 59.

[6]汪勤双.藿香正气水(液、丸)中脂溶性成分的测定及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 2019, 6(47):178, 191.

[7] 靳建华 , 李冉 , 赵联星 , 等.藿香正气散合枳实导滞丸化裁治疗湿滞中焦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 [J].环球中医药 , 2018, 11(11):1803-1805.

[8]陈志彬 , 陈哲彬 , 陈楚炮.藿香正气丸联合抗生素在急性胃肠炎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 2018, 12(4):75-76.

[9] 梁志强.探析急性肠胃炎运用藿香正气丸治疗的临床效果[J].名医 , 2018, 9(1):15-16.

[10]刘賀 , 申建中.诺氟沙星联合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 , 2017,29(19):81-82.

[11]李丽.藿香正气滴丸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J].中国医药指南 , 2017, 15(24):172-173.

[12]黄淑顺 , 李敏.藿香正气丸联合磷酸铝凝胶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 , 2017, 32(8):1470-1473.

[13]韩辰燕 , 朱渊.藿香正气丸联合艾灸療法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功能性腹泻的影响[J].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 2017, 4(2):92-95.

[14]李苑红 , 戴晓萍 , 魏燕 , 等.左氧氟沙星片联合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社区成人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 2017, 12(14):100-102.

作者简介:黄淡霞,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师。E-mail:634470173@qq.com

(收稿日期:2021-6-16 接受日期:2021-7-30)

化学成分论文范文第3篇

3、606

1、7075等牌号化学成

分及机械性能表

化学成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药用植物是我国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开展药用植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作为一种新的遗传标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药用植物研究的许多领域中。本文简要介绍了DNA分子标记在药用植物研究中一些常见技术(如RAPD、RFLP、AFLP、SCAR、ISSR、SNP等),同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药用植物亲缘关系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最后,对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药用植物 分子标记 应用

Application of DNA Molecular Marker in Medicinal Plants

ZHOU Jie WANG Zhonghua

(1.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Ningbo,Zhejiang 315100;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Zhejiang 310018)

Key words:Medicinal plants;DNA molecular marker;application

“藥用植物的种质资源”,是泛指一切可用于药物开发的植物遗传资源,是所有药用植物物种的总和[1]。目前,人工种植的药用植物大部分来自野生种,因此其种质资源具有较多的遗传多样性,即使在同一种药用植物个体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与其他植物相比,进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鉴定方法,是以药材表型特征为基础的鉴别方法,包括形态组织的比较和化学成分分析。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是传统鉴定中的四大经典方法[2]。但是,这些采用表型的鉴定方法,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及自身的生长发育阶段等也会影响其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极大地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应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可比较直接的反应出遗传特性,而且不受生长发育阶段、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分析及育种应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1 DNA分子标记技术

1.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

RAPD是1990年由Williams[3]和Welsh[4]领导的2个研究小组发展起来的,建立在PCR基础之上的一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它采用任意的非特异性单一引物,对研究对象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通过电泳、染色来显示扩增DNA片断的多态性。杨红花[5]等用RAPD技术对经组织培养后的红叶臭椿多态性进行了检测,以确定茎尖培养的组培苗后代是否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结果发现16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98条特异性条带,其中32条具有多态性,占32.65%,由此表明组培苗后代遗传变异较小,遗传稳定性较高。

由于RAPD技术的重现性较差,对此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RAPD标记完全适用于种内水平的亲缘关系的研究,也可用于种间乃至近缘属间亲缘关系的研究,但有较大的局限性[6]。

1.2 序列特异扩增区域(SCAR技术)

SCAR是于1993年由Paran和Michelmore在RAPD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建立的一种可靠、稳定、可长期利用的分子标记。它是在对基因组DNA作RAPD分析后,将目标RAPD片段进行克隆并对其末端测序,然后根据RAPD片段两端序列设计特定引物,用此引物对基因组DNA片段再进行PCR扩增,这样就可以把与原来RAPD片段相对应的单一位点鉴别出来。2004年,邵鹏柱[7]等首次应用SCAR技术进行中药材种质资源的鉴别。他们首先制备人参和西洋参的RAPD指纹图谱,再从中找出一个多态性谱带进行测序,然后根据序列设计出特异性引物进行特异DNA片断的PCR扩增。最后选择一对较长的引物SCAR.F1和SCAR R1(长度分别为24bp和29bp)对所有人参属品种及其混淆品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均能产生单一的条带。由此表明,SCAR技术可用于鉴别人参及西洋参的同属相关品种和混淆品。

SCAR标记技术不但特异性较高,而且具有快速、简便、低成本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研究材料的大量分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许多经济作物和相关植物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种质资源的鉴别。

1.3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

RFLP是将不同生物个体基因组DNA分子,采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切割,再将酶切片断电泳,之后利用探针杂交并放射自显影,就得到了与探针高度同源的DNA带型。由于植物不同种、属间甚至品种间同源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各不相同,因此通过比较RFLP片段的多态性,就可以揭示种、属间甚至个体间的差异及相关性[8]。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水上元研究小组[9]对日本8个产地的野生柴胡进行RFLP分析,发现秋吉台、平尾台、香春、汤布院为代表的山口北九州地理品系的RFLP与其它品系明显不同。

尽管RFLP技术具有准确性高等优点,但操作步骤比较繁琐,需要进行核酸杂交和放射自显影,而后者会对环境和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同时,RFLP分析技术还要求新鲜的材料,而一般药材都是经过干燥处理的。由此较大地限制了该技术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

1.4 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

AFLP技术是由荷兰科学家Zabeau和Vos等人创建的[10],1993年获得了欧洲专利局专利,1995年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AFLP是在RFLP和PC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了RFLP的可靠性和PCR的高效性。它用一套特别的引物在不需要知道DNA序列的情况下,对基因组DNA酶切片断进行选择性扩增,扩增产物要电泳分离检测,根据扩增片断的长度不同检测多态性。AFLP能够检测出亲缘关系很近的材料之间的差异,它是目前构建基因组的特定区段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最有效的方法。冉贵萍[11]等用AFLP技术对来自不同地区的3个品种共19份吴茱萸进行分子鉴别,结果发现扩增得到的93条带有57条具多态性,占61.3%,由此证明吴茱萸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由于该技术具有准确、方便等特点,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遗传图谱的构建、中药基因定位、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生物系统分类等方面的研究。

1.5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技术)

ISSR是于1994 年由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学的Zietkiewics等提出来的。它是利用PCR扩增进行检测的一种DNA标记,所用引物根据简单序列重复设计而成,长度一般为14~20个碱基的寡核甘酸引物,用来检测两个SSR之间的一段短DNA序列的差异。具有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多态性丰富等优点,已广泛地应用于种质资源的鉴定、物种亲缘关系、植物分类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王清波[12]等用ISSR-PCR法对12份栀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扩增出126条带,其中92条具有多态性,占73.02%,最后聚类分析,建立了这些种质的亲缘关系图,结果显示栀子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种质间亲缘关系较近。

1.6 DNA测序法

DNA测序法是指通过测定目的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并比较序列间的差异,确定各类群间有鉴定意义的特异性位点,从而达到鉴定的目的。此法要针对要解决药用植物的科属、种间还是种内居群间的差异问题,选择合适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章群[13]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杜仲原植物的matK基因序列,然后用软件进行同源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此序列存在32个特异性位点,由此为杜仲原植物鉴定提供足够的特异性变异的位点,进而证明了matK基因序列测序分析可作为杜仲正品鉴定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随着DNA测序法的发展,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由于其基因片段短,扩增和测序容易的优势,在药用植物鉴别、道地性的研究、栽培与野生药用植物的遗传差异分析、较低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4]。蒋继宏[15]等研究苏皖产大戟属内6种药用植物ITS长度的变异,发现聚类所得的系统进化树与形态学的研究结果相符合,为探讨大戟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和植物鉴定提供DNA分子依据。

2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

2.1 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鉴定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是药用植物研究的基础,它对于准确确定原植物、确保药效、合理保存利用现有的种质资源、寻找开发新的药用植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芷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现在所用的商品药材多为栽培种,分为祁白芷和杭白芷,但它们与野生种的分类地位等尚未清楚。黄璐琦[16]等人对兴安白芷、祁白芷、杭白芷三者共29个个体的基因组DNA,用12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共检测到40个位点,多态位点是26个,祁、杭白芷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是45%、50%和57.5%,表现出低水平的遗传变异,最后通过遗传距离计算得出祁白芷、杭白芷应属一个类群。

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主产甘肃,但甘肃具有多个产地。为了研究当归的道地性形成的基因基础,高文远[17]等用RAPD法对不同来源地的18个当归样品进行分析。他们从25个随机引物扩增结果中筛选出10个谱带清晰有多态性的引物扩增结果,并计算了遗传距离,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电泳谱带得出此法可鉴定当归的真伪,还可为当归的药材道地性研究提供分子水平上的参考。根据聚类分析又得出地理分布的远近决定了遗传背景差异的大小,而生态条件尤其是小生境对遗传差异也有着不能忽视的影响。

绞股蓝具有降血脂、抗衰老、抗肿瘤等多种生理功效,但它和乌蔹莓得外部形态已经变成干药材后都很相似,这就带来安全用药的问题。李雄英[18]等运用RAPD技术对七叶绞股蓝、五叶绞股蓝和乌蔹莓这三种植物进行分析,实验中对RAPD反应体系、对BSA用量进行了优化,并最终从10条引物中筛选出了2条能较好的区别出绞股蓝和伪品乌蔹莓,从而从分子水平上为辨别绞股蓝的真伪提供了依据。

石斛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具有很多重要的药用价值,但是石斛的种类繁多,历来难以辨别。沈颖[19]等运用了ISSR法对9种石斛进行种间鉴别,试图在DNA分子水平上的差异上解决鉴别的问题。他们首先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然后进行ISSR-PCR反应及电泳。选用的引物是参考UBCBL的#9系列引物。除引物UBC-803、UBC-814、UBC-870外,其余均得到多态性扩增条带。UBC-807和UBC-864均可独立地区分9个不同种质的石斛。

2.2 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药用植物无论是在种间还是种内,都存在着巨大的遗传多样性。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研究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生物的演化、自然种群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龙胆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正品龙胆有4种,曹雅男[20]等用了RAPD和ISSR两种方法对4种正品龙胆43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实验中,对RAPD扩增体系和ISSR扩增体系进行了优化,包括DNA模板浓度和纯度,反应体系中dNTPs、引物和酶的浓度、反应程序。分别从100个RAPD引物筛选出10个,从32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最后通过类聚分析树系图的比较,发现ISSR-PCR更能反映出龙胆的遗传多样性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

宁夏枸杞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和药食同源的名贵中药材,具有增强免疫力、防衰老、抗肿瘤、抗氧化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尚洁[21]等人用RAPD法对来自宁夏两个产地的七个品种进行分析,从79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电泳谱带清晰多态性好的13个引物进行了扩增,共扩增123个位点,多态性位点68个,多态性达55.28%。由此表明选用的7个品种间具有较高的多态性。

白术是著名中药材“浙八味”中的一种,刘逸慧[22]等为了阐明国内栽培的白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不同产地的遗传变异和分化,揭示不同产地的遗传关系,用ISSR法对7个不同产地的86个白术群体以及同一产地5个苍术样品的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他们从61个引物中选出12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3个条带,其中5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高达87.30%。由此表明我国白术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这有利于进一步选择与培育品质高的白术药材。

黄连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和良好的抗菌作用。因此,它成为了国内外药学关注的热点,分析不同产地黄连的遗传多样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陈大霞[23]等用ISSR法对产自四个主产地的32份材料进行鉴定,计算遗传相似系数,最后做聚类分析。从多态性上看,先从36个引物中选出较好的16个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ISSR-PCR扩增,得到106条带,51条呈现多态性,占48.1%,表明黄连的种质资源多态性不丰富。遗传相似系数的结果也显示各品种的亲缘关系比较近。遗传多样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

2.3 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

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进化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内容,决定了种质在育种实践应用中的有效利用,是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的依据。

柴胡是一种传统的常见中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邵天玉[24]等用RAPD技术对采自长白山不同地区的包括9个北柴胡和3个狭叶柴胡的12个柴胡样品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他们以上述12个柴胡基因组DNA为模板,从7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122条带,10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达到86.9%。最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地区的北柴胡亲缘关系近,北柴胡和狭叶柴胡的亲缘关系比较远。

曹秀明[25]等用RAPD和ISSR两种方法对东北产地的3个不同龙胆品种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结果发现80个随机引物中有3个随机引物可把3种龙胆全部区分开。而7对SSR引物中有4对可区分不同龙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条叶龙胆、龙胆亲缘关系较近,三花龙胆和前二者亲缘关系较远。

天麻是公认的名贵并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常用中药,天麻的产量与质量与种源品质密切相关,但是目前种源生产大部分是随意购买和自然采集后有性或无性繁殖获得的,长期重复的使用,使得种源质量退化。为了加强选育,王晓丽[26]等用RAPD和AFLP两种方法对六份天麻样品进行了分子检测,最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多态性条带,都可从分子水平上区分出六份天麻种质的差异,但AFLP法多态性检测效果更好,最后确立乌天麻与其它亲缘关系较远,可作为育种的好材料。

3 展望

DNA分子标记技术与传统药用植物鉴定方法相比,可更直接地反映出品种或个体本身的遗传特性,且不受环境条件、生长发育阶段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更加可靠、稳定、特异性强。所以,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用植物研究的很多领域。尽管DNA分子标记的各种技术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各自的不足。所以实验效果也会受到技术和参数选择不同的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技术与参数非常重要。当然,进行具体的分子标记技术选择时,需要根据实际工作中具体的实验材料、实验目的以及实验室具备的实验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和确定。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运用和进一步发展,它们会更加的成熟,其中一些技术会得到改良,同时也会出现更多新的分子标记技术。我们相信,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上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小军,肖培根.種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在药用植物开发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中药杂志,1998,(10):579-581.

[2] 杨洪鸣,李真玉,唐金宝,等.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药师,2004,7(10):811.

[3] Williams J G K, Kubelik A R,Livak K J,Rafalski J A,Tingey S V.DNA polymorphisms amplified by arbitrary primers are useful as genetic markers [J].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0,18(22) :6531-6535

[4] Welsh J,Mcclelland M O.Fingerprinting genomes using PCR with arbitrary primers[J].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0,18(24):7213-7218.

[5] 杨红花,冯宝春,肖军,秦宏伟.组培红叶臭椿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00-10903.

[6] 刘春林,官春云.关于植物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标记的可靠性问题[J].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36(1):56-59.

[7] 邵鹏柱,曹晖.中药分子鉴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09-118.

[8] 唐克轩.中草药生物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73-378.

[9] Mizukami H,Ohbayashi K,Ohashi H B. Upleurum falcatum L. in northern Kyushu and Yamaguchi prefecture are genetically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populations, based on DNA fingerprints[J].Biol.Pharm.Bull.,1993,16:729-736

[10] Vos P,Hogers R,Bleeker M.A new technique for DNA fingerprinting[J]. 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5,23:4407-4414.

[11] 冉贵萍,黄海,黄金宝.吴茱萸的AFLP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J].植物研究,2008,28(6):720-725.

[12] 王清波,鲁耀邦,郭纯,聂媛媛.栀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3):40-43

[13] 章群.中药杜仲原植物的分子鉴定[J].生态科学,2004,23(2):141-143

[14] 赵欢,吴卫,郑有良,潘红梅,翟娟园.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4):959-962

[15] 蒋继宏,孟娜,曹小迎,周守标,戴传超. 苏皖产大戟属药用植物rDNA的ITS序列分析[J].中草药,2005,36(6):87-90.

[16] 黄璐琦,王敏,付桂芳,杨滨,王年鹤,袁昌齐.中药白芷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8):457-458.

[17] 高文远,秦恩强,肖小河,余惠曼,高光跃,陈四保,赵扬景,杨世林.当归药材道地的RAPD分析[J].中草药,2001,32(10):926-929.

[18] 李雄英,罗育,吴耀生,蒋军富,赵瑞强, 蓝秀万.RAPD 技术在药用植物绞股蓝鉴别中的初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26(3):251-254.

[19] 沈颖,徐程,万小凤,张铭.ISSR-PCR在石斛种间鉴别中的应用[J].中草药, 2005,36(3):423-427.

[20] 曹雅男,李庆章,孙岳,李璐,王大威,李景鹏.正品龙胆遗传多样性的RAPD及ISSR分析[J].中草药,2005,36(1):100-103.

[21] SHANG J,LI S,ZHANG K-W.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lycium barbarum L.by RAPD[J].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2010,(6):116-119.

[22] 刘逸慧,陈斌龙,周晓龙,李攀,邱英雄,傅承新.药用植物白术栽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3):2756-2760.

[23] 陈大霞,李隆云,彭锐,瞿显友.黄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3):1937-1939.

[24] 邵天玉,朴锦,吕龙石.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长白山区柴胡的亲缘关系[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9,31(2):89-92.

[25] 曹秀明,郑蔚虹,尚明.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龙胆鉴别与亲缘关系划分上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829-830.

[26] 王晓丽,王晓玲,王晓多.天麻亲本材料的分子标记[J].贵州农业科学,2010,8(2):10-12.

化学成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岭南特色藥材岗梅为冬青科冬青属梅叶冬青的根和茎,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咽消肿、散瘀止痛之功效,民间多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急慢性咽喉炎、咽喉肿痛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岗梅的化学成分以三萜皂苷为主,也含有一定的酚酸和少量甾体及单萜。药理研究显示,岗梅提取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调节脂质代谢等活性。该文对岗梅的传统应用、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整理,以期为系统的药效物质研究、质量标准提升及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岗梅; 冬青属; 三萜皂苷; 药理活性; 综述

岗梅为冬青属植物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 (Hook et Arn) Champ ex Benth的干燥根及茎,性苦、微甘、凉。归肺、脾、胃经[1],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咽消肿、散瘀止痛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急慢性咽喉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跌打瘀痈等病症。岗梅既是感冒灵颗粒、外感颗粒、青梅感冒冲剂等多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重要原料之一,又是复方岗梅冲剂、复方岗梅合剂、复方土牛膝糖浆等医院制剂的组成药物,也是岭南地区王老吉凉茶、沙溪凉茶等的重要原料,市场需求大[2]。

梅叶冬青为落叶灌木,高约1~4 m,具长枝和宿短枝,长枝纤细,栗褐色,无毛,具淡色皮孔,短枝多皱,具宿存的鳞片和叶痕,形如秤星,又称为“秤星树”。梅叶冬青喜温暖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常生长于海拔400~1 000 m的山地疏林或路旁灌丛中[3]。岗梅作为我国岭南特色药材之一,受到不少学者关注[2,4],辛晓芳等[1,5]总结了岗梅提取物及相关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但针对岗梅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活性、质量评价等整理还不够系统。基于此,本文对岗梅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全面归纳,为其药效物质研究、质量标准提升及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做些准备。

1化学成分

迄今为止,岗梅中已报道了分离鉴定的104个化学成分,在数目和含量上皆以三萜皂苷为主,尤其是熊果烷(乌苏烷)型,亦含有绿原酸、黄酮、苯丙素及木脂素,少量甾体等其他类。岗梅化学成分结构式1~104,见图1,2。由表可知,大多数成分来自岗梅根,部分来自岗梅叶中,暂时无岗梅茎的化学研究报道。

11三萜及皂苷类目前已发现30种以上类型,主要分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2类[6],具有抗癌、抗炎、抗过敏、抗病毒、降血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7]。

岗梅三萜或皂苷主要为熊果烷型,另有部分齐墩果烷型 (51~63)和其他类型 (64~67),其中23个为三萜苷元,包括1,4,9,21,29,31~32,39,41,43,46,48,50,52~57,64~67;44个为皂苷,糖链部分包括Xyl,Ara,Glc,GlcA 4种单糖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岗梅含有磺酸化皂苷,其中化合物4,13的磺酸化在苷元上,17,19,24~25,33~34,38的磺酸化在糖上,61在糖和苷元上同时有磺酸基取代。岗梅皂苷中有28个以新化合物被发现,分别为(3β)19hydroxy28oxours12en3yl 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nbutyl ester(15) [8],ilexasosides A~H (16~19,26,35~37) [12],asprellanosides C~E (24~25,38) [14],ilexasprellanosides A~F (5~6,20,58~59,63) [15],asprellanosides A~B(33,34) [10],ilexasprellanoside H(40) [19],asprellic acids A~C(54~56) [9],asprellcoside A (61)[11]和asprellols A~C(64~66) [13],提示岗梅化学成分研究的潜力较大,特别是从岗梅根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的64~66,有一定的结构新颖度,类似于木栓烷型,不同之处在于木栓烷型的C5连甲基,但64~66的甲基连于C10上,64~66也可以归属于降熊果烷型[13]。

岗梅三萜1,5,41,51,63对人肿瘤细胞株A549有明显细胞毒活性[15],12和33可抗HSV1,其活性可能因C3连接木糖且C23和C24为甲基所致,如果C3位不连木糖,如7和8,或者三萜C23,C24甲基被氧化,如45和47,抗HSV1活性消失[10]。齐墩果烷型化合物54和56对RPMI7951细胞系和KB细胞有强细胞毒性[9], 61可抑制流感病毒,并能抑制ADP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且抗聚集作用或由硫基贡献[11]。

12酚酸类除三萜外,从岗梅中报道了3个绿原酸、9个黄酮、11个苯丙素和木脂素、6个其他类共29个酚酸。

邓桂球等[17]报道了岗梅根中的绿原酸(68)、隐绿原酸(69)和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70)。因为绿原酸类具有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被视为岗梅抑菌活性的药效物质。黄酮类在岗梅叶中报道相对较多,包括山柰酚及其葡萄糖苷(71~76)、槲皮素及其糖苷(77~79)

2药理活性

岗梅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药理学中上述功效与抗炎和镇痛作用相关,因此药理学研究多围绕根、茎、叶等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及相应分子机制,这是当前研究岗梅的主要内容。此外,也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脂质代谢等报道。

21抗炎组织肿胀是炎症早期的重要反应,在炎症晚期和慢性炎症期,则会形成肉芽组织[28]。研究表明,灌胃给药岗梅水提物生药8,16 g·kg-1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显著效果(P< 001),以水提物生药28,56,112 g·kg-1剂量可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P<005或P<001);此剂量在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模型上也有显著效果(P<005或P<001);岗梅水提物生药4,8,16 g·kg-1能明显抑制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005或P<001) [29]。岗梅醇提物6,12 g·kg-1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也有显著效果(P<005或P<001) [30];岗梅根、茎、叶、根茎混合醇提物分别灌胃给药8 g·kg-1于此模型,耳肿胀抑制率分别达6211%,4395%,5390%,5738%[31]。岗梅根醇提物生药9 g·kg-1肌肉注射可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P<001) [32];根醇提物12 g·kg-1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根醇提物6,12 g·kg-1也能明显抑制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005或P<001) [30]。

动物体内實验表明岗梅水提物和醇提物对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根和茎的效果近似,为岗梅根茎相互替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33]。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感染甲型流感病毒FM1株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显示,岗梅根水提物10,20 g·kg-1能明显升高感

dime1OglucopyranosideC16H28O7叶[22]染病毒小鼠的IFNγ水平(P<001);10 g·kg-1剂量明显升高IL10水平(P<001),提示岗梅可升高抗炎细胞因子水平[34]。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A/FM/1/47 H1N1病毒小鼠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显示,岗梅醇提物500 mg·kg-1剂量组与感染组相比,IL6,MCP1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001),IL10和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001) [35],化合物61和83对H1N1感染的A549细胞中诱导炎症反应的IP10有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66,25 μmol·L-1[11]。上述实验说明岗梅提取物可以抑制病毒感染导致的小鼠肺部炎症。岗梅根、茎醇提物(生药5 g·kg-1)灌胃给药,对脂多糖致急性咽炎小鼠血清中的NO,MDA有显著抑制效果(P< 001)当给药剂量相同时,同一植株的岗梅根、茎药效无显著性差异[33]。

22抗病毒动物实验以肺指数或肺指数抑制率以及死亡保护率为检测指标。结果显示,甲型流感病毒FM1株感染的小鼠经岗梅根水提物灌胃给药,其5,10,20 g·kg-1剂量组小鼠肺指数变化显著(P<005或P<001),肺指数抑制率为181%,304%,325%,阳性药病毒唑(007 g·kg-1)抑制率为340%[34]。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滴鼻感染的小鼠灌胃给药岗梅根水提物,5,10 g生药·kg-1剂量可显著降低小鼠的肺指数(P< 001),延长存活时间(P< 001) [36],说明岗梅根水提物具有体内抗流感病毒作用。

体外实验方面,岗梅根水提物125 g·L-1浓度能完全抑制MDCK细胞中甲1型流感病毒FM1株的血凝素,茎的水提物125 g·L-1对病毒有抑制作用。岗梅根水提物(40,20) g·L-1能抑制A549细胞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致细胞的病变,且40 g·L-1时可完全抑制,20 g·L-1能抑制90%的病毒。岗梅茎水提物40 g·L-1对感染RSV病毒的A549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90%,而20 g·L-1对RSV病毒无抑制作用。岗梅根水提物466,233 g·L-1能完全抑制HEL细胞中腺病毒3型病毒,茎水提物在质量浓度550,275 g·L-1能完全抑制腺病毒3型所致的细胞病变作用。根水提物50 g·L-1无毒浓度能完全抑制LLCMK2细胞中副流感病毒3型所致的细胞病变作用,而茎水提物25 g·L-1无毒浓度无明显抑制副流感病3型作用[37]。

上述表明,岗梅根、茎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潜力,值得进一步探索。化合物61,83对H1N1感染的A549细胞中神经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41,17 μmol·L-1,阳性药奥司他韦EC50为09 μmol·L-1[11]。化合物12和33具有抗HSV1病毒活性,TIC分别为014,018 mmol·L-1 [10]。

23抗肿瘤MTT法测化合物1,5,41,51,63对人肿瘤细胞系A549细胞毒性IC50分别为563,187,324,141,251 μmol·L-1,阳性药5FU的IC50为2896 μmol·L-1[15]。化合物54对黑色素瘤细胞RPMI7951有较强的细胞毒性,ED50为 062 mg·L-1,56的细胞毒性微弱,ED50为55 mg·L-1。化合物54和56均显示对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KB有细胞毒性,ED50分别为375,286 mg·L-1[9]。

24调节脂质代谢岗梅根水煎液915 g·kg-1对束缚负荷下高脂饮食性脂肪肝大鼠脂蛋白代谢相关酶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肪酸代谢有一定的干预作用[3839]。岗梅根总皂苷混悬液440,220,110 mg·kg-1给药大鼠高血脂模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瘦素(LEP)、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PR)水平显著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脂联素(ADP)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提示具有降血脂作用[40]。

25其他作用包括抗菌、镇咳、镇痛、改善免疫、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氧化作用,其中抗菌、镇咳和镇痛与岗梅利咽消肿,散瘀止痛传统功效相关,但目前报道较少。

在污染菌量(13~14)×106 CFU·mL-1时,岗梅根、茎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有抑制作用,且茎的杀菌能力略优于根[41]。岗梅的水、70%乙醇、60%丙酮提取物对4种试验菌均显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其次为真菌(白色念珠菌),对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抑菌作用较弱[42]。

岗梅根、茎、叶、及根茎混合醇提取物灌胃给药氨水致咳喘小鼠模型,8 g·kg-1同一剂量下比较5 min内小鼠咳嗽次数发现,岗梅根、茎、根茎混合醇提物均有显著作用(P<005) [32]。

岗梅根水煎液16 g·kg-1可显著抑制醋酸扭体实验中小鼠扭体次数及热板实验中给药15 h后的耐受时间(P<005),显示岗梅根的镇痛效果[43]。

此外,岗梅根水提物能提高病毒感染小鼠外周血CD3+,CD4+,CD8+百分比,升高CD4/CD8比值,即改善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细胞免疫损伤,提高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34]。化合物61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浓度60,80 μmol·L-1时抑制率分别为38%和47%,阳性药奥扎格雷钠50 μmol·L-1的抑制率为51%[11]。不同岗梅提取物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水提物、70%乙醇提物、60%丙酮提取物对羟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还原能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42]。根茎比较的实验表明,岗梅根、茎均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及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且茎的还原能力显著优于根[33]。

3讨论与展望

冬青科冬青屬植物在全世界约有400多种,我国有205种[44],约有30种入药用,以梅叶冬青I asprella、大叶冬青I latifolia Thunb、毛冬青Ipubescens Hooket Arn以及铁冬青Irotunda Thunb最为常见,在当地用于清热解毒、消炎、镇咳、止痛等[45]。冬青属化学成分皆以三萜为主,也有黄酮、木脂素等酚类、植物甾醇、蒽醌等,显示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及降糖、降脂等功效[46]。

岗梅是我国岭南常用中药之一,无论自制凉茶祛暑解渴,还是入药治疗肺热上火、风热感冒,应用较多,尤其作为感冒灵颗粒、外感颗粒等常用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大大增加了药材消耗量。岗梅传统以根入药,但由于根生长缓慢,近些年因需求量增加导致过度采挖,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所需,因而广东和湖南两省将岗梅茎一并入药,收载于《广东省中药材标准》(2004)和《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岗梅研究多围绕根、茎、叶等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准方面,以期在符合传统用药的前提下,进一步展拓资源,解决原料供应这一瓶颈问题,三九药业进行的岗梅大规模人工栽培即为有效举措之一。

三萜皂苷尤其熊果烷型和齐墩果烷型是岗梅主成分,也是发挥抗炎、抗病毒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目前化学研究对象以根为主,针对叶的研究较少,而无岗梅茎化学研究报道。药理研究以水和醇提物进行体内抗炎实验较多,有关镇痛和镇咳方面较少。当前的进展大致揭示了岗梅抑制动物炎症和流感病毒导致的炎症作用,及相应作用机制初步探索。岗梅单体化合物的药理学研究少,除少数体外筛选外,没有对特定单一成分的药效评价及机制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岗梅研究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更可能是岗梅中没有压倒性优势成分,而且,三萜苷元结构相似度较高,而三萜皂苷极性大等性质特点,增加了单体成分的分离难度,致使难以获得足够量进行体内实验。

尽管岗梅的临床应用广,市场用量大,至今却不是《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也缺少相应的质量评价研究。有报道称,通过红外和指纹图谱方法比较岗梅根和茎[33,47],显示两者化学类别相似,且总皂苷含量也接近,彭敏桦等[48]以randialic acid B (21)为对照品建立了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除此之外,几乎无其他相关的质量评价报道。

综上,结合岗梅的传统用药,加强化学成分特别是茎的成分研究,同时开展体内药效评价,以阐明岗梅的药效物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包括根、茎、叶等多个部位的质量评价方法,将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辛晓芳, 林爱华, 梅全喜, 等 广东地产药材岗梅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1):196

[2]祁银德,任玉凤 岭南地区习用中药岗梅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09, 5(3):29

[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45(2)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58

[4]曾坤, 陈良华,丘琴, 等 岗梅根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18):28

[5]辛晓芳, 林爱华, 梅全喜, 等 广东地产药材岗梅复方制剂研究进展[J] 今日药学, 2014(10):762

[6]唐瑶, 陈洋, 曹婉鑫 三萜皂苷结构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化工, 2015, 41(2):13

[7]程晓华, 熊玉卿 五环三萜皂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7, 38(5):792

[8]Zhao Z X, Lin C Z, Zhu C CA new triterpenoid glycoside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Chin J Nat Med, 2013, 11(4):415

[9]Kashiwada Y, Zhang D C, Chen Y P, et al Antitumor agents, 145 Cytotoxic asprellic acids A and C and asprellic acid B, new pcoumaroyl triterpenes, from Ilex asprella[J] J Nat Prod, 1993, 56:2077

[10]Zhou M, Xu M, Ma X X, et al Antiviral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Planta Med, 2012, 78(15):1702

[11]Peng M H, Dai W P, Liu S J, et al Bioactive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Pharm Biol, 2016, doi:103109/1388020920161146779

[12]Wang L, Cai Y, Zhang X Q, et al New triterpenoid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Carbohyd Res, 2011, 349(2):39

[13]Jiang K, Bai J Q, Chang J, et al Three new 24nortriterpenoids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Hel Chim Acta, 2014, 97(1):64

[14]Zhang Z X, Fu Q, Zheng K Y Three new tr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Ilex asprella[J] J Asian Nat Prod Res, 2013, 15(5):453

[15]Lei Y, Shi S P, Song Y L, et al Triterpene saponins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Chem Biodiver, 2014, 11(5):767

[16]何文江, 赵钟祥, 林朝展, 等 梅叶冬青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 华西药学杂志, 2012, 27(1):51

[17]邓桂球, 彭敏桦, 沈雅婕, 等 岗梅根中酚类化学成分研究[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5, 31(3):321

[18]黄锦茶 岗梅化学成分与药材质量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19]黄锦茶,陈丰连, 陈海明, 等 岗梅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 2012, 43(8):639

[20]白长财, 韩璐, 柴兴云, 等 梅叶冬青叶的化学成分[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23):89

[21]Wang C, Li J, Tu P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leaves of Ilex asprella (Hooket Arn) Champex Benth[J] J Chin Pharm Sci, 2014, 23(11):778

[22]王海龙 岗梅叶的化学成分的研究[D] 沈阳:沈阳药科大学, 2008

[23]蔡艳, 张庆文, 李旨君, 等 岗梅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草药, 2010, 41(9):1426

[24]李敏华, 俞世杰 岗梅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草药, 1997(8):454

[25]温金莲, 陈晓丽, 莫瑞意, 等 岗梅根化学成分研究[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1, 27(5):468

[26]雷雨 岗梅和野独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沈阳:沈阳药科大学, 2008

[27]白俊其 岗梅、广东络石藤和毛叶藤仲化学成分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28]吴虹, 魏伟, 宋礼华 栀子总苷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 13(7):31

[29]朱伟群, 晏桂华, 李沛波 岗梅水提取物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7, 23(3):304

[30]罗雅劲, 孙永学, 代珍青, 等 岗梅根醇提物抗炎活性的实验研究[J] 贵州畜牧兽医, 2010, 34(3):1

[31]黄晓丹, 张玲玲, 林吉, 等 岗梅不同药用部位抗炎、止咳药效比较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12, 5(9):660

[32]刘郴淑, 陈华萍, 李卫群, 等 岗梅根乙醇提取物的抗炎作用[J] 中药材, 2004, 27(7):519

[33]陈海明 基于谱效分析的岗梅根、茎比较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34]马霄行 岗梅根抗甲1型流感病毒FM1株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35]Dai W P, Li G, Li X, et al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 extract lessen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mice induced by influenza virus[J] J Ethnopharmacol, 2014, 155:1575

[36]李耿, 汪天呈, 姚海燕, 等 岗梅根水提物在小鼠体内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实验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12, 5(2):84

[37]陳炜璇, 韩正洲, 仰铁锤, 等 岗梅根、茎体外抗呼吸道病毒的作用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16, 18(2):156

[38]胡向阳,林春淑, 李安, 等 岗梅根水煎液对束缚负荷下脂肪肝大鼠脂蛋白代谢相关酶的影响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9):37

[39]胡向阳, 林春淑, 李安, 等 岗梅根水煎液对束缚应激条件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肪酸代谢的作用[J] 中药与临床, 2015, 6(2):68

[40]喻良文, 张敏敏, 张玲玲, 等 岗梅根总皂苷对高脂血症大鼠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 新中医, 2014(7):191

[41]何少璋, 张一萍, 喻丽元 岗梅对微生物的作用研究[J] 现代医院, 2008, 8(5):12

[42]肖彩虹 岗梅功效成分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3]范文昌, 梅全喜, 高玉桥 12种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的镇痛作用实验研究[J] 今日药学, 2010, 20(2):12

[44]罗秀秀, 郑夏生, 詹若挺, 等 近5年冬青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0(6):931

[45]刘瑾, 丁平 冬青属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5(3):277

[46]刘四君, 程齐来, 李洪亮 冬青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10):2594

[47]黄锦茶,陈丰连, 陈海明, 等 不同产地岗梅根、茎的红外光谱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9(2):176

[48]彭敏桦, 张敏敏, 沈雅婕, 等 岗梅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建立及不同部位含量比较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15(3):29

[责任编辑丁广治]

上一篇:辅助教学论文下一篇:模块化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