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

2024-02-27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教学团队建设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面对以硕士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科研水平有限;不同课程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多教师任教同课程,沟通协调不畅等不足,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方案,逐步通过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学术交流,拓宽师资来源,组建教学小组等方式,促进团队发展,取得一定的进步。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团队 建设方案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于2005年依托母体学校中山大学成立,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该校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专业开设初期,主要以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资深教授“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尚未形成自己的教学团队,年轻教师的精力也主要集中在教学上,无暇顾及科研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自有教学团队,但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教学团队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以硕士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科研水平有限。

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23名。其中:中级职称教师14名,高级职称教师8名;17名教师具有硕士学历,5名教师具有博士学历;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名15。教师专业方向涵盖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基本覆盖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这样的职称、学历、年龄、教师专业方向结构在独立学院中较为合理,但以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批青年教师中,虽有7人次在校级授课比赛中获奖(含第一名),并有1名教师获评“广东省民办学校优秀教师”,也有个别青年教师具有十年以上高校任教的教龄,对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其余老师基本教龄在三到五年左右,教学能力和经验的积累不够深厚,对新教师的传帮带效果有限。

该团队超过80%的教师,一毕业即进入高校工作,行业背景单较为单一。

(二)不同课程师资力量分布不合理。

该教学团队现有古代汉语教师2名,现代汉语教师2名,中国古代文学教师6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4名,外国文学教师2名,文艺学教师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1名,还有1名教师因该专业的“对外汉语”方向取消,正面临转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数量充盈,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力量单薄。

基于行业性别特点,该团队育龄女教师超50%,加之国家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该团队面临生育高峰;行业对教师的学历水平、科研水平要求逐渐加强,以硕士学历为主的中青年教师急需通过访学,甚至离职读博等方式提高个人能力。一旦师资力量薄弱的课程,有任课老师出现休产假、访学、离职等情况,则面临请相近专业方向教师代课甚至停课等问题,既不利于代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系统性发展,又不利于教学团队的稳定性建设,还扰乱了教学秩序。

(三)多教师任教同课程,易沟通协调不畅。

多教师任教同课程主要分三种情况:1.个别特色课程,要求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任教同一门课程同一个班。比如“汉字学与汉语正字”“汉语表达与应用写作”需要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方向,“公文与实用文书写作”课程的教师参与到教学中。2.师资充盈的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本可以安排教师轮流上课,但中青年教师占比大,迫于职称晋升的要求,多教师任教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班。3.师资力量薄弱的课程,吸收转型教师或非核心课程教师为储备师资,需与本专业方向教师同上一门课,如“文学原理”。

多教师任教同课程时,在教学进度、参考教材、教学内容、平时成绩标准、试卷命题、阅卷、录入成绩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仔细地沟通与协商。这是一个周期性的、比较繁杂的工作,要做到统一行动并和谐有效地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难度。

二、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一)鼓励校外学术交流,发掘教师潜力。

鼓励教师利用游学、访学等機会提升个人学术水平。目前已选派1名教师到美国索尔兹伯里大学游学,3名教师分别到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访学。

充分借助母体学校资源,安排青年教师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旁听硕士生、博士生课程。该团队已有4位老师坚持听课一学年。期间,2位老师共同申请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项目“广东汉语方言调查”的子项目,1位老师成功申请到校级教改项目。

把握本校教师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申请“博士导研计划”,即通过校外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或博士研究生指导本校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一些进步,目前该团队已有两位老师成功申请。

(二)拓宽师资来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聘请学术带头人,引进高素质研究人才。聘请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宋俊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成立以宋俊华教授为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小组,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广东木鱼书、木偶戏调查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2篇。聘请陈小辉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出站,已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并发表论文40余篇。通过学术带头人与高素质研究人才,带动学术梯队建设,增强教学团队的学术凝聚力。

聘请双师型教师,丰富教师行业背景。聘请原长隆旅游度假区企划总监、副总经理、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李铭建副教授,前徐州报业集团记者刘皓、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记者令倩倩等一批具有文化产业、新闻媒体行业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既圆满完成了“节事创意与策划”“新闻写作”等实践性强的课程授课,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傅浩泉(广州市皓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伙人)、张翼鹏(《家庭医生》杂志社主编)、韦宏日(南方日报社广告部策划总监)、邹伟全(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兼项目主管)、姜迪武(国家二级演员、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培训部主任)等一线专家进课堂,用实际案例或亲自表演为学生讲解课程相关内容。相关教师也前去听课学习交流。

(三)组建教学小组,合力促进教学与科研。

结合现有师资,将相近教学课程与科研方向的教师整合成立7个教学小组,语言学2个、中国古代文学1个、中国现当代文学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外国文学1个,每个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功底扎实的老教师担任组长,带领中青年教师,发展建设各个教学小组,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教学小组内部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小组间积极交流,主动分享校内外学习经验。如分享贵州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经验,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广东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及保护工作;分享由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主办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创新培训班”的心得体会,团队教师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校系人才培养目标助益良多。

教学小组形成合力,申报各级教学改革项目、科研项目。目前已申报并获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课题各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9项。这些项目的立项对增强团队的学术自信,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建设,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摸索出一套符合该专业团队建设特色的方案,充分发掘已有教师潜力、丰富师资来源、强化内部整合,使团队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芬香.河南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4):80-82.

[2]方学森,李雪梅.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J].池州学院报,2011,25(4):144-147.

[3]沈慧.独立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报,2012,11(3):23-25.

[4]曾芳芳.独立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困境及其破解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8):145-146.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复杂系统具有创造能力,创造是复杂系统的根本特征。复杂系统创造理论认为系统创造力与其所具有的能量和多样性成正比,与适应性成反比。课程教学团队是保证远程教育教学过程落实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远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复杂系统及其创造理论的角度构架了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组成模型,并从平台搭建、领导遴选、民主发扬、沟通和激励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团队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复杂系统;创造力;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一、 引言

复杂系统理论是复杂性科学下的子领域,是哲学层面上的一种新的存在论和认识论,已逐步被广泛接受。复杂系统以不同形式、状态和规模广泛存在于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余强毅等,2011)。

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刘宝存,2007)。远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多个领域的人员参与,并借助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跨时空协作完成。与传统课程教学团队相比,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具有组成成分多样化,交流沟通平台虚拟化,评价激励机制复杂化等特点(尹志英等,2012)。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对必须通过“团队作业”完成教学过程的远程教育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应成为以系统办学为特点的电大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严冰,吴国祥,2010)。对于由总部、分部、学院、学习中心,以及行业学院等共同组成的国家开放大学来说,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也是重要任务之一(顾静相,2011)。

作为一个多功能、虚拟型的复杂系统,如何形成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合理组成和结构,如何形成和保持团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如何发挥团队“1+1>2”的功能,这是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复杂系统创造理论为基础,从团队的构成、特点及团队创造性提高途径等方面来探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期为创新型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复杂系统特征与远程

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关于“复杂系统”,至今还没有明确的严格定义,《Science》的文章曾这样解释“通过对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的了解,不能对系统的性质做出完全的解释,这样的系统称为复杂系统”(Richard Gallagher,1999)。根据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可以认为复杂系统是系统内的子系统关联程度高的,并且能够产生涌现的大系统(沈茜,王丽娟,2012),即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刘勇,2010)。涌现性和非线性是复杂系统的本质特点,涌现性即我们常说的“1+1>2”,表现为高层次具有而还原到低层次不再存在;非线性是指整体的性质不等于部分性质的和,整体和部分之间不能够简单的运用线性数学模型求解,非线性是复杂性产生的根源(沈茜,王丽娟,2012)。同时,由于复杂系统产生于构成于其中的行动者及各种要素之间的互动,对外部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而也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王涛,2011)。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是一个涉及远程教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多方面人员、社会关系以及信息技术的复合体,一般由普通高等学校(或行内、业内专家)的主讲、主编、远程教育专家、媒体专家、课程负责教师(包括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辅导教师等)、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等组成。如果只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某一部分来理解,都不能完全解释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比如只从普通高等学校的主编、主讲为远程教育编写教材或讲授课程;远程教育专家及媒体专家对远程教育规律、手段或方式的研究,课程负责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角度来理解,都无法准确把握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的性质。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自身的特点来看,首先它可以产生优于单个成员功能之和的更多、更大的功能和作用;其次,团队各组成部分之间及组成部分本身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联;同时,必须有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才能构成团队,而且团队要素及团队本身与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互。因此,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也是动态和开放的。

可见,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同时具备复杂系统的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复杂系统及其相关理论也适用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三、 社会及群体复杂系统创造理论

复杂系统之所以特殊,关键就在于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产生了创造,有新特性涌现。从能量、多样性及适应性三个角度来看,复杂系统的创造力与其所具有的能量(e)和多样性(d)成正比,与适应性(a)成反比(刘勇,2008)。如果用创造力指数(CI)反映复杂系统创造力,可得到如下复杂系统创造力模型:

CI=f(e,d,a-1)

其中复杂系统创造力(CI)指复杂系统涌现新特性的潜力。能量(e)定义为物质做功或系统运行的能力,是复杂系统最根本的组成部分。多样性(d)指复杂系统在整体特性上表现出来的多样和复杂性,既包含系统自身特性的多样性,也包含所处环境的多样性。适应性(a)指复杂系统适应的程度或状态,适应指系统完全适合而无任何变化,适应性是从适应(无变化)到不适应(最大变化)的一个状态区间。

对于社会及群体的复杂系统创造力,同样符合上述复杂系统创造力模型。不同的是,社会复杂系统与非社会复杂系统在能量、多样性及适应性三个关键因子上具有不同的内涵。从能量上看,社会系统的能量,既有物质能量(em),也有精神能量(es)。因此,社会系统创造力模型可以表示为:

CI=f(em, es,d,a-1)

其中物质能量(em)是群体运行的物质基础,而造成群体创造力差别的主要是精神能量(es)。从精神能量角度看,影响群体创造力主要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即敢于解放(眼睛、双手、大脑、嘴巴、空间、时间)、敢于创造、敢于自立、敢于求真、永不满足等等。有了创新精神,就有了创造的动力(CI),才有可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果。同时,群体意识和群体文化对群体能量和创新精神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群体拥有多样性(d)就能拓宽知识的范围,而且,多样性越丰富,越有利于不同知识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知识。即使是同样的知识,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以不同方式利用这些知识,产生不同的效果。群体对社会的适应性(a)表现为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两种,被动的和简单的适应无创造可言,只有保持一定的不适应,让社会来适应你,才可能产生创造。

四、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模型

1.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创造力影响因素分析

从复杂系统的组成和特点来看,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属于社会复杂系统,其创造力也与系统所具有的物质能量、精神能量,以及多样性成正比,而与系统的适应性成反比,只不过这四者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这个复杂系统中有其特定的含义。从上述影响复杂系统创造力的关键因子,结合团队特点来看,远程教育教学团队物质能量指的是团队的成员所具备的物质基础,如成员的来源、结构、组成、学科背景,交流媒介等。精神能量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主要指成员的创新精神,也包括团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团队文化。多样性指团队能量构成的多样化与复杂程度,如组成的多样性、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的融合程度;思想、文化多样性,荣誉导向多样性;自由、民主、包容的环境等。适应性指团队成员及团队对现状的满足程度,适应即是指对现状的完全满足,不适应指不安于现状,追求进步,寻求变化。

2. 远程教育“教”与“学”的分析

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环节构成。由于远程教育教师与学生时空分离的特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一定同步进行,教师的“教”主要体现在各种学习资源的提供和远程学习辅导上,而学生的“学”主要体现在利用已有资源的自主学习以及对各种支持服务的依赖上。丰富的资源、自主化学习,以及配套的支持服务构成了远程教学的主体与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主要任务,一是要提供丰富实用有效的学习资源,二是要通过完善的支持服务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由保证教学过程的落实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团队构架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可以从教学和助学两个角度来考虑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这个复杂系统,即由“导学系统”和“助学系统”来构建这个复杂系统。“导学系统”主要解决学习资源建设和提供的问题,“助学系统”主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及帮助的问题,这两个系统通过信息流动和能量交换实现互联互通。由于复杂系统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学团队这个大系统以及两个子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发生信息和能量的交互。从复杂系统创造理论的角度,结合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目标和特点,构建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组成模型(图1)。

图1 基于复杂系统创造理论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模型构架

模型中,来自普通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主编、主讲、媒体专家、教学设计人员、资源编制技术人员、资源建设管理人员等都属于“导学团队”,主要负责教学资源建设;辅导教师、班主任、班长、学生、教学和教务管理人员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人员等都属于“助学团队”,是学生学习及支持服务的主体;而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远程教育专家、教学研究人员则是链接“教”与“学”的中心和纽带,在两个子系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作为连接电大系统之外的主编、主讲(目前,电大系统的主编、主讲一般由普通高校的学科专家承担)与电大系统内部的所有教学、教务及管理人员的主持教师,在整个复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是系统的关节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模型框架中的能量交换,与生态学中所讲的能量流动的意义不同。生态学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且是逐级递减的、非循环的。而本模型中的能量流动是相互的、可逆的和可循环的,而且能量在交互的过程中可能减少,也可能被放大。

五、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创造力提升途径

如何提高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创造力,是应关注的焦点。根据复杂系统创造理论,要促进团队创造力的提高:一是要搭建一个平台;二是要遴选合适的团队领导;三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四是要完善沟通与激励机制。

1. 平台搭建

搭建平台就是团队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是提高团队创新性的前提和保障,是团队建设和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当然,这个平台应该是可以变化的,可以根据团队所处的复杂系统的变化而发展。

2. 遴选团队领导

群体创造力高低首先与群体带头人有直接关系(刘勇,2008)。同样,对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一个富有创造性、专业水平高、胸怀博大、号召力强、富有领导艺术的团队领导与团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作为一个典型的群体复杂系统,其内部两个子系统及系统内的个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团队带头人对其他人的作用更大:其行为或许会成为一种准则,成为团队文化的主流,其言行、工作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可构成团队精神与文化的骨架,而这种团队的精神与文化可能会对团队成员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集体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处在某个集体中时,他会丧失自己原来的性格特点,他身上原来被压抑着的那些无意识本能会得到释放,使他干出一些以前不会干,或者不敢干的事情(杨韶刚等译,2003)。其实这就是创新,团队领导人的作用就是激发成员的这种创新精神,构建团队创新文化,并将其化作团队内个人的自觉行动。当团队所有成员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时,其能量便不再是各个个体能量的总和,而是团队这个复杂系统的能量,其中已包含了在各个交互点上涌现的创造。

3. 发扬民主

在复杂系统创造理论中,系统的创造力与其多样性成正比。对于远程教学团队来说,其多样性既包括构成团队物质能量的多样化,也包括精神能量的多样化。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其多样性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是任何群体都会产生多样性,自由、民主是群体多样性产生的必要条件。一个创造性的社会应当是发扬民主的社会(汪刘生,1999)。同样,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没有自由、没有民主,就没有创新,更没有创造可言。

团队的民主,一方面表现为团队的行动是以众多个人的意愿、共同利益为行动准则;另一方面表现在最大限度的尊重个人自由,鼓励和保持团队成员的自由精神和独特个性,鼓励和保护个人新想法和新理论。当然,精神自由不等于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这样的自由只能使人堕落;个性独特也不等于我行我素,唯我独尊,这样的个性只能使人冷漠。

4. 完善沟通与激励机制

多样化的沟通与激励机制,对于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对于远程教学团队来说,团队成员之间长期的空间分离难免会让彼此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隔离,由此便会对成员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压抑个性之发挥和精神之自由,从而不利于团队创造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的线上线下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和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激励对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能量和创造激情也会产生积极效应。对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可通过树立榜样来激励创造。因为,榜样可以传递一种精神,输入正能量,这种精神和能量能激发出接受者的巨大潜力。另外,如果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个人给予恰当的物质和精神待遇,这无疑会给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树立了榜样,使其成为个体奋斗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六、 小结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不一定使用最好的零件,却可组成最好的系统。对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这个复杂系统也是如此,即使系统各层级师资水平不一定最好,但只要系统结构合理,完全可以通过搭建良好的平台,推选优秀的团队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形成完善的沟通和激励机制等做支撑,在团队系统内外的共同努力下,打造一个富有活力,具有创造力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Gallagher,R.& Appenzeller.T. 1999.Beyon-dreductionism[J]. Science,284,79.

[2] 弗洛伊德,杨韶刚等译.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 顾静相. 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3):16-18.

[4] 刘宝存. 建设高水卒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 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5] 刘勇. 毕节试验区生态现代化实现途径探讨[J]. 乌蒙论坛,2010,(2):6-10.

[6] 刘勇. 感悟创造:复杂系统创造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沈茜,王丽娟.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J]. 财会通讯,2012,(6):126-128.

[8] 汪刘生. 创造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王涛.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复杂系统:理论、实践与方法[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8(6):8-15.

[10] 严冰,吴国祥. WEB2.0 与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远程教育,2010,(3):12-19,29.

[11] 尹志英,赵燕飞. 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多方位建立和维系伙伴关系的研究和实践[C]. 第13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2012.

[12] 余强毅,吴文斌,唐华俊等. 复杂系统理论与Agent模型在土地变化科学中的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2011,66(11):1518-1530.

收稿日期:2013-04-15

作者简介:李广德,讲师,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林医药学院(100039)。

责任编辑 碧荷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分析目前在线课程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临床情境化《运动治疗技术》在线课程,借助课程平台开展O2O教学。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借助超星泛雅课程教学平台,构建由学习指导、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援助、练习测试、学习激励、学习互评、结果反馈组成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临床情境化《运动治疗技术》在线课程。选择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康复治疗技术135名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式O2O教学。采用学习积极主动性量表比较在线课程运用前后学习积极主动性变化,学期结束后对学生开展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并统计在线学习数据。结果:运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临床情境化在线课程进行教学后,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均高于实施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关键词】学习者为中心;临床情境化;运动治疗技术;在线课程O2O教学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6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通过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以使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1]。现阶段,一些在线课程只强调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环节,而缺乏情境化学习任务的设计,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在线课程没有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导致其兴趣不高,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2]。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效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作用,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运动治疗技术》在线课程建设过程中,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临床情境化的设计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临床情境化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建设

在学校超星泛雅在线课程教学平台上,构建由课程介绍、运动治疗工作岗位、治疗技术学习内容、测试考核、学习互动吧、运动治疗宣教指导、康复治疗技能大赛等七个模块组成的《运动治疗技术》在线课程。

1.临床情境化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建设

从临床典型案例视频引出学习任务;对接临床工作过程设计学习任务;选择运动治疗室、实训室等场景录制视频;录制临床真实治疗过程视频;临床场景化的课程、资源页面设计;临床康复治疗师参与教学与线上交流;按运动治疗岗位能力要求评价学习等路径实现空间课堂的临床情境化设计。如图1所示。

(1)临床典型案例视频引出学习任务:前往学校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选择典型的案例,在征得患者与家属的同意后,拍摄其功能障碍视频,结合病例进行编辑、制作,作为学习任务;

(2)对接临床工作过程设计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紧密对接临床工作过程,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贯穿病情询问—功能评估—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开展宣教)工作全过程;

(3)选择运动治疗室、实训室等场景录制视频:在医院康复医学科运动治疗室、校内实训室等场景拍摄、录制微课、操作手法,让视频资源工作场景化;

(4)录制临床真实治疗过程视频:选择合适的典型案例,录制临床治疗师运动治疗的过程,便于学生直观学习操作手法在患者中的实际运用,观察治疗前、后功能的变化;

(5)临床场景化的课程、资源页面设计:在线课程的网页、数字资源的页面设计中融入运动治疗技术、运动治疗岗位、运动治疗室场景等元素,使学习者能够置身与临床场景的网络页面中学習;

(6)临床康复治疗师参与教学与线上交流:聘请部分负责学习任务中典型案例治疗的治疗师参与线下教学与线上交流,及时跟踪了解案例的治疗进展情况,相互交流、讨论学习与治疗过程中的心得;

(7)按运动治疗岗位能力要求评价学习:将《运动治疗岗位的能力要求》纳入课程的学习考核,发挥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体验环境设计

设计由学习指导、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援助、练习测试、学习激励、学习互评、结果反馈组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体验环境。如图2所示。

(1)学习指导:针对学生特点,提供各技术学习的针对性指导及信息化学习指导;

(2)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各项目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发挥目标导向作用;

(3)学习任务:通过校院合作采集、制作的典型视频案例,给出各项目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学习;

(4)学习内容:各项目的理论知识点、微课视频、操作视频、Flash动画、专题讲座、文献资料、推送资源等;

(5)学习伙伴:以4人组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可与在线学习的学生进行即时交流、讨论;

(6)学习援助:在讨论区,学生可获得授课教师、辅导教师的指导,同时也可获得来自于临床康复治疗师、同学、学长学姐等提供的及时、有效的学习援助;

(7)练习测试:通过视频弹出试题、即时测试、章节习题、模拟测试等形式,实现边学边练,并可即时反馈测试结果;

(8)学习激励:通过学习积分、学习等级等形式激励学生开展在线学习;

(9)学生互评:同学间相互评价上传的思维导图、案例操作视频等学习成果、作品,培养分析、评价能力;

(10)结果反馈:教师及时反馈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等学习情况,通过大数据记录、反馈其学习过程与行为。

3.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通过设计、发放《运动治疗技术》课程学习体验需求问卷,从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活动、乐学资源、视频时长、互动时间与方式、教学方式、意见建议等方面,准确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按其反馈信息开发、建设课程资源,调整课程学习及应用模式。如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了既能通过电脑PC端学习,也能运用便于开展泛在学习的手机App,教学视频多为符合网络学习习惯的5分钟时长左右的微视频,按学生学习习惯将互动时间调整到晚8点左右。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临床情境化在线课程的应用实践

1.教学对象与模式

该在线课程选择在我校2015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予以运用,共有135名学生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其辅教、能学、交互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在线课程开展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主线的O2O教学,如图3所示。

2.评价

采用学习积极主动性量表比较在线课程运用前后学习积极主动性变化。学期结束后对学生开展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并统计在线学习数据。

学习积极主动性评价选用臧渝梨研制学习积极主动量表[3]:由学习驱动力、学习目标、深入学习、控制学习和扎实学习5个维度构成,其Cronbach’sa系数为0.89。采用1~5计分,得分21~105分。得分越高表示主动性越强。

参照文献[4][5]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学期结束后通过在线课程以网络问卷的形式从学习内容、学习体验环境、课堂教学效果、学习效果、能力与素质培养、学习自主性和评价考核等7个项目对应用对象展开满意度调查。从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支持人数来计算百分率。

根据超星在线课程平台统计学生人均访问数、讨论数、任务与作业完成率等数据。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1.运用在线课程前后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比较

运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临床情境化在线课程进行教学后,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学习目标、深入学习、控制学习和扎实学习均高于实施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2.学生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

回收调查问卷133份,其中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为94.7%。学生除对提高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满意度较低外,其余满意度均大于90%。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

四、讨论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临床情境化在线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了使用效果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课程满足学习活动需求,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满足其活动需要,学生上传至课程平台上的思维导图、操作视频及讨论等,都可成为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了其既是课程学习者,又是资源开发建设者角色定位,树立课程的主人翁意识。

本在线课程涵盖了引导学习活动沿有序的方向进行的学习指导与目标,学习任务,丰富的课程资源,练习测试等,为学习者建立了良好的课程环境体验;其中短时间、可频繁重复观看的微课、操作视频等可利于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知识和操作技能,促進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能即时反馈学习结果的配套练习测试,可促进知识点的巩固;参考文献,拓展、推送资源等将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更新至相应学习内容中,搭建了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平台,增强了课程的鲜活度。

将学习讨论、互评纳入考核内容,促进学生在课程平台积极开展交流互动,结合小组学习等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扩大了课程学习的朋友圈。在平台上可以得到授课教师、辅导教师、临床康复治疗师、学长学姐等提供的有力支持、指导与服务,获得良好的学习活动体验。

发挥课程平台大数据功能,将其学习过程、练习测验、任务活动、学习作品等一并纳入学习考核,并及时给予激励与督促,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提高学习控制能力,增强学习效果感知度。

(2)临床情境化课程紧密对接工作岗位,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临床运动治疗情境下的在线课程获取由典型案例引出的学习任务,学习场景化课程资源,按照《运动治疗岗位的能力要求》,完成以运动治疗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学习活动,同时与临床治疗师开展互动、交流,实现了在线学习的情境化,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参与度,帮助、引导其掌握知识和相关的专业技能。

(3)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开展任务驱动O2O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开展以学习资源为依托,任务为引导,围绕“问题解决”主线,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完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即任务驱动式O2O教学。发挥了学习任务的导向性作用,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促使深入学习,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提高了分析与解决问题、沟通交流、信息化应用与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在线学习的开放共享作用,学生在任务过程中可交流并分享彼此的学习活动成果,开放的交互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融入问卷调查、头脑风暴、投票、讨论、积分奖励等线上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O2O教学充分发挥了网络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及呈现的多样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互动。

2.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实践中发现,在主要依靠课程平台大数据的形成性评价中,对线下活动的评价不足。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学习任务,部分小组成员参与度不高,协作学习不够充分,未实现小组学习中形成团队管理与协作能力。现有的学习活动与评价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关注不足。在以后的课程设计与建设中要优化学习小组活动管理与评价方式,融入运动治疗器材、手法创新等活动,加强对线下活动的考核,优化形成性评价指标,进一步发挥在线课程的作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春梅.用认知建构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38-39.

[2]黄健伟,黄干荣,黄衍强,等.浅谈医学免疫学中构建PBL教学模式的网络教学平台[J].现代医药卫生,2012,23:3650-3651.

[3]臧渝梨,娄凤兰,陈满辉,等.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测量工具的研制[J].中华护理教育,2006,3(1):14-17.

[4]康丹,谢丽琴.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护理课程学习活动设计研究—以“护理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4):125-127.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大家上午好!春华秋实,金桂飘香,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评审200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在座的既有专家评委,也有准备参加答辩的教学团队带头人。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在百忙中前来参加评审工作的各位专家,向辛勤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下面我就全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及评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今年年初,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期间高等教育发展重点要放到提高质量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布署,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部又将部分建设内容扩展到高等职业院校,例如在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表彰及高质量教材建设等方面,高等职业院校都占有相当的比例。教育部就是要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确保“*”末高等教育质量整体能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教学团队的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年起到2010年,教育部计划在全国高校建设1000个左右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实际,教育厅计划到2010年在全省高校建设100个省级教学团队。同时,我们也要求各个高校要建设校级教学团队。目的是通过国家、省、校三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领和带动全省高校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是主要依靠力量。这就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来,从而真正体现“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这样一个理念。通过教学团队这样一个组织体系,就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带头人为核心,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团队。通过团队,利用带头人的辐射影响作用,集中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互补优势;强化教授为本专科生授课,讲基础课,激励广大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发挥老教师在师德师风、治学态度和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今后培训培养教师提供可推广和借鉴的示范性经验。

(三)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管理运行模式的有益探索。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是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传统的教师工作基本上是单独进行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学科知识的不断渗透,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与加深,传统意义上单兵作战的育人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从单纯依靠个人能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转变到依靠团队从整体上提高教书育人效果。这实际上是教学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努力建设一批好的教学团队

省教育厅计划在2010年前建设100个省级教学团队,分年度实施。2007年至2009年,每年建设30个,2010年建设10个,这样大体可以覆盖到我省大部分特色和优势学科。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包含团队组成、带头人、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等五个方面。团队的建设要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依托,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组织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这个团队应该是立足教学第一线,教学效果好,能够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产生一批优秀教学成果、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

怎么建设一个好的教学团队,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学团队,应该有良好的组织架构,明确的发展目标,精干的教师队伍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组织架构是前提。教学团队在人员组成上,要有一个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能够长期致力于课程建设,坚持为本专科生授课,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带头人,有一批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互补、职称结构均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高职院校的团队还要求有来自行业、企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兼职教师。更为重要的是,团队还必须有一种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来凝聚人心,汇聚队伍,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要求,营造出一个“团结、和谐、理解、支持、沟通、直言”的良好氛围。

(二)提升质量是目的。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引导广大教师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发教学资源,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资源共享;重视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促进教师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规范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队伍建设是关键。组建教学团队,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根据需要引进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改善教学团队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特别要注意使用好现有教师,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一般来说,老教师阅历丰富,学养深厚,爱岗敬业;中年教师年富力强,业务精湛,勇于创新;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充满激情,富有活力。在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的今天,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同时,要言传身教,引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中年教师要勇挑重担,积极改革和创新,提高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本领。青年教师要尊重老教师和中年教师,虚心向他们学习治学和育人的本领,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自身业务素质。只有组建老中青搭配合理,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一个个教学团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了师资保证。

(四)有效运行是保障。教学团队有效运作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因此,组建教学团队,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监督和约束机制,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要有一定量的成果体现出来,从而产生质的飞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的目的。

总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探索、创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通过几年的建设,省级教学团队应该成为所在学校和全省高校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示范,管理模式改革的示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示范,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模式,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等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引领并带动全省高校教学质量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三、认真做好教学团队的遴选评审工作

教学团队评审,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学校关注度高,竞争性强,各高校都很重视,这就要求我们的评审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客观公正,遴选出我省首批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一要严格评审程序。教学团队评审的程序:①学校申报。教育厅根据我省各高校实际和首批教学团队建设数量将申报名额分配到学校,由学校上报到省教育厅;②资格审查。今年教学团队的评审,全省共有62所高校65个团队申报,其中本科院校申报30个,高职院校申报35个,经过高教处初审,符合申报条件进入专家评审程序。③专家评审。省教育厅严格认真地从全省高校遴选出19位教学领域专家组成评审组,专家们要通过审阅纸质材料和听取答辩的方式从申报的65个教学团队中,遴选出30个团队进行重点建设,其中本科18个,高职12个,并从中择优推荐6个,其中本科4个,高职2个,参加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评审。④结果公示。按照规定要将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

二要坚持评审标准。能够从学校推荐上来,并且大部分学校都是推荐一个教学团队,又经过教育厅审查,可以说都是学校最优秀的,基本都符合条件。各位专家要按照评审标准,从团队组成、带头人、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对申报的教学团队进行审核,要从严把握,优中选优。申报中,我们充分考虑学校之间的平衡,每个学校都分配有一个申报名额。组织评审中,我们考虑到本科和高职教学团队的特点,制定了两个评选指标体系,分两个组进行答辩。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们要注意学科、专业之间平衡,让评选出的教学团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团队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在由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特点的内涵式发展。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本文主要从当前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问题方面出发,探讨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途径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在由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特点的内涵式发展。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本文主要从当前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问题方面出发,探讨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民办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担负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使命。民办高校要适应高教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战略高度领悟和实施教育部提出的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指导建议。

教学团队,就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同其他团队一样,教学团队也强调团队建设的目标性、互补性及合作性。但是,由于教学团队建设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教学团队建设特别强调团队结构的梯次性、团队效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所谓梯次性,指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优化;团队效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是针对育人成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成果作用发挥的潜在性而言的,它不像科研团队那样成果容易显现并可进行量化评估。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意义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民办高校吸引优秀教师资源。优秀的教学团队,由于其在人才结构、专业建设、教学效果、科研成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民办高校就可以凭借其品牌效应感染和吸纳社会优秀教学人才,从而促进民办高校实现人才强校的战略目标。二是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强调教师个体内在专业性提高。但是,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群体组织的影响和推动,离不开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三是有利于节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民办高校通过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有效的整合和发挥现有教师资源的潜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形成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学校的发展节约了资源。

二、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相当多的民办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也开始建设本校的教学团队,但总体而言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决策层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数量。因此,大多数院校在初创时期以扩大规模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虽然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质量赢发展,但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还有一部分民办高校的决策层依然将扩大规模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不够,对教学团队的建设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资金和财物支持,因此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整体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专业教学团队的人才结构和知识体系不尽合理

当前,相当多的民办高校进行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但总体上质量不高,表现在: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整体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葫芦形状,即一部分为公立院校退休的老教师老教授,一部分为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老教师缺乏动力和活力,满足于一般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年轻教师有活力有激情,但缺乏专业教学的经验。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老教师的知识体系较为完善,但缺乏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探究;年轻教师把握了较新的教学手段,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在教学团队建设中,二者的结合不深入,并没有形成优势互补。

(三)专业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

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运行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当前,民办高校对于教学团队建设除了缺乏资金支持之外,其运行机制不尽合理。表现在:缺乏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对现有师资队伍的有效整合,缺乏对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聘任等相关制度的制定,缺乏对专业教师的培养,缺乏对教学团队建设成果评价体系,缺乏相关的奖惩制度等。

三、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存在问题,结合我国民办高校实际,对于当前民办高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立足于长远,制定和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

民办高校的决策层,必须着眼于长远,从战略的高度意识到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积极实施建设符合本校实际的优秀教学团队,完善相关制度。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决策层的支持是实现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以学科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

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确保团队共同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民办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引进一批符合本校专业设置实际要求的、品质高尚、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合作精神学科带头人。同时,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以专业为基础,以老中青为梯队,以知识体系的优势互补为主要原则,进行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特别强调的是,民办高校应制定和实施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通过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优化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相应运行机制,如开展教学观摩、听课、学术研讨会等,为专业教学团队在精品课程、课程群、品

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教学团队的良好运转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民办高校要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并严格执行。在评价方法上,既要注重行政部门及教师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在评价的环节上,既要注重团队建设终期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建设过程的阶段性监督和考核。同时,严格依据科学评价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激励,切实使激励制度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奖罚公正,营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团队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2).

[2]张笑涛.本科教学团队的界定及建设[J].成人高等农业教育,2008(3).

[3]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田雅琳.建立有效教师团队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4).

2010.12中国科技财富

上一篇:声乐教学法论文下一篇:实习带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