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论文范文

2024-03-06

城乡规划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我国当前城乡规划事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规划事业、空间发展问题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城乡规划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应对空间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具体策略探析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我国的城乡规划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城乡规划;空间发展;策略分析

在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中,我国大量的城乡规划事业也得到了承租的进步。并且在如今的新环境形势之下,城乡规划工作也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对于城乡环境空间体系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针对当前新形势之下所面对的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空间发展进行正确的处理,也就成为了这两者是否能够得到协调的关键所在。下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应对空间发展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析。

1.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形成的三次变革探析

实际上,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工作而言,其发展的形态是与当今社会的经济变化与政治的发展是离不开关系的。因此,要想彻底的解决新形势下城乡规划与空间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对城乡规划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找出其本质发展的原因,从而做到解决二者存在的问题。对于现今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而言,其主要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1.1从书本美学的规划逐渐发展成为功能主义城乡规划

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城乡的自身功能进行的转化,其主要包括了城乡工作的政治政策、军事安排以及宗教活动等等,其通过一系列的安排与改变,最大程度的将原本在书本中的城乡规划美学逐渐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功能主义城乡规划。

1.2从功能主义规划逐渐演变成为社会主义导向的城乡规划

该变革其主要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也逐渐开始注重自身城乡事业的规划工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城乡规划工作带去了新的规划任务与目的,最终使得城乡规划事业由功能主义逐渐向社会导向规划发展。

1.3从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

该次转换主要是由于现今人们逐渐对生态保护认识的逐渐上升,使得人们在发展任何事业的过程中都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共同存在的生态系统以及日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城乡规划工作由社会导向的规划转向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2. 中国城乡规划的角色扮演以及其目前的现况分析

2.1城乡规划角色扮演的关系

对于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城乡规划工作实际上在各个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分别属于:城市生产力、城市技术工具、公共政策等角色。这三种角色本身实际上就是城乡规划发展过程中能够对于自身能够予以实现的重要功能、措施。人们对于城乡规划的整体性认识,实际上还是从这几个角色扮演来进行的,我国早期所形成的城乡规划虽然说有着较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存在,但是其自身发展实际上根本没有对于真个社会的生产体系以及社会发展做出任何有效的推动贡献,但是对于后期所出现的城乡规划工作来说,就必须要加以重视,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三种不同的规划角色融入到规划工作之中,之后在依据不同城乡规划发展的需求。来采取适应的功能选择,促使角色扮演能够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做出巨大的贡献。

2.2中国城乡规划工作的现状

对于我国当前飞速发展的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空间发展现状来看,这其中主要涉及到了连个方面内容:首先,由于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工作,实际上就是极为复杂的城乡发展变化过程,那么这在某种程度到就导致城乡规划的具体空间发展受到了约束,再因为大量矛盾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我国的空间发展不顺畅;其次,由于现今城乡规划工作具有多角色并存的特点,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势必会使得其空间发展受到不必要的限制。

3.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对空间问题发展的责任探析

3.1空间发展方向分析

在当前全球经济体系一体化的过程中,呈现规划工作本身不应当局限在传统的规划形式之中。务必要对于自身的发展道路进行改革,从树立起一个更加具有社会发展战略意义的空间发展体系,任何不良的发展方向最终都必然会造成城乡规划发展的限制,从而人导致城乡竞争力发展以及经济体系的发展受到直接的约束;此外,城乡规划工作,还能够要与城乡自身各个不同环节的特色相结合进行发展,如此才能够最大的提升城乡规划工作执行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以以及部分功能的拓展。

3.2构建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作为城乡规划的工作人员与设计人员,其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构建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体系,借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城乡规划的要求,为以后城乡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另外,城乡规划在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努力制定一个能给社会主义经济带去更大效益的发展方针,确立一个城乡发展最优的结构模式,借以最大程度的促进城乡规划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迅速实现。但是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大幅度上升,使得现今居民的住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城乡规划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改善方针以及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体系才能在本质上确保公司企业等的顺利发展。

3.3各个地方人民政府要严格实现城乡规划战略性空间资源布局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对于一个城乡政府的合理布局而言,其不仅仅深深影响整个城乡规划发展前景,还深深影响着整个城市整个功能、经济以及一些其它外在因素的变化,而一个城乡规划的空间发展合理布局不仅仅可以使得整个城乡规划可以顺利的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发展整个城乡经济,为城乡的经济水平带去增长,并间接的提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上升。

3.5采取高明的城乡规划对整个城乡房屋建设有着促进社会空间公平性的构建的作用

在国际市场经济的不断促进作用下,社会中存在的空间分异现象逐渐变得严峻起来,尤其是当面临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变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采取高明的城乡规划方法,借以来最大程度的促进社会空间公平性的构建,借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进行空间资源的分配、空间的合理布局,来促进社会的融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规模、最复杂的社会主义城市化进程建设。那么在这期间,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相应的空间发展也就成为了负担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发展以及人口高速增长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务必要最大限度的保障城乡规划工作以及空间发展的顺利性,同时,在發展的过程中还应当要适当的进行长远目标考虑,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深刻的社会角色,来达到实现呈现规划创新、转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明.城乡规划监督机制的创新研究[J].福建建筑,2010,(03).

[2]黄利英.关于现代城乡规划管理的思索[J].中外建筑,2010,(07).

[3]姚斯杰.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合理利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1).

城乡规划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保证城市的良性发展,城市周边的土地资源受到了重视,但如果没有做好科学、合理地规划,不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限制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而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形式对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能够在妥善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同时,促使周边农村地区的良好发展。为此,本文将对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相关内容展开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引言:在发展模式、发展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相应的社会事业发展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如今,在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务必要加强对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同时要通过强化管理,为新农村建设助力,进而实现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概述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初衷是为了能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并让城乡之间可以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统一的有机体,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因此,在这一工作的开展中,最重要的就是能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关系。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城乡之间已没有明显的差距,而我国由于国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过去比较侧重于城市的发展,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城市建设中,而农村的经济发展长时间受到了忽视,加之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使得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1]。因此,在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中,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而这就要以落实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理念为基础,切实做好相关的工作,最終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背景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在很早之前就已被提出,一直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之间的差距过于明显,城乡一体化思想才真正得到重视。从广泛的认知来看,城乡一体化主要涉及空间景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这也是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资源、人口、技术等要素将实现融合,这对城乡之间在生态、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必经之路,也是缩短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以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各地的经济实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且具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所以如何有效进行城乡统筹发展,对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重视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并确保规划管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进而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予以解决,让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现阶段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管理不科学

目前,农村地区除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的问题,如生活环境较差、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防灾能力薄弱等。一些农村地区在规划建设用地的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进行,加之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导致违章建筑的问题在农村较为普遍。部分农村的公路也存在规划不合理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功能性布局不合理,不但没有方便人们的出行,反而带来了一些阻碍,并且还有部分公路建设会横穿村民的耕地,存在非法占用耕地面积的问题[2]。除此之外,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很完善,村民没有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

(2)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从现阶段的社会形势来看,由于城市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比较大,所以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也比较科学与高效,而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因为对土地资源需求较低,就存在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土地资源规划存在问题,一些原本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耕地被用作其他产业。此外,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很多耕地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中,造成了耕地被浪费的现象。一些地区的政府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存在非法占用农业用地的情况,并且在土地储备工作中,没有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助,致使农民利益受损。

(3)城乡规划管理不稳定

地方政府的管理政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此,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如果出现地方规划管理政策的变化,城乡整体规划都要进行调整,这就会造成城乡规划管理的不稳定。另外,在一些地区的城乡规划还会受到地方政府领导主观意志影响,这很有可能会造成城乡规划的混乱。在部分地区,还存在忽视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现象,这是由于当地政府在制定管理政策与计划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问题,甚至会以牺牲生态环境获取利益,这样虽然能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部分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是弊大利的,不利于实现有效的规划和管理[3]。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原则

第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中,相关人员必须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对这一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和进一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的是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问题,在此原则下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产生危害或不利影响。简单来讲,这要求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考量,通过采取集约式的发展模式,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的优化,以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第2,科学规划的原则。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相关部门从这一角度对城乡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综合性部署建设效果和充分发挥了地域职能,而这主要得益于其科学性。众所周知,城乡规划涉及多个专业学科,如工程技术、自然、社会等,涵盖各科学领域,如果不能遵循科学规划的原则,就会影响到最终的规划质量,无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因此,在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秉持科学发展观,根据当今社会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按照相应的规范步骤进行科学规划,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3,以人为本的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应当重视群众的需求,要将公共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基于对民意地调研,合理规划与优化城镇空间形态,从而为广大群众营造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另外,这项工作本身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地方政府需要在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中,认真履行好政府职能,并保证公共利益的充分体现[4]。

五、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发展策略

(1)对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一项新事物,地方政府在落实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走一些弯路,因此,要对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以便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也能实现对规划的合理制约,从而保证规划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而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学习相关单位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管理制度与体系进行优化,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促进体系的创新发展,从而促进规划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

(2)持续加大对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以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的情况来看,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这对城乡一体化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所以,要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缩小二者之前的差距,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中,具体包括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村风村容的管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好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等。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发展资源上的差异,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体系,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3)统筹城乡就业政策

为确保城乡劳动者可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需要构建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其中的关键在于进行良好就业环境的营造。首先,在劳动市场的建立中,应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市场,让城乡劳动者可以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自主选择合适的工作。其次,对于违法收费的项目要予以取缔,并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要严厉查处,以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要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农民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能满足相关行业的用人需求。

(4)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和环境的建设

在促进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缺少这一基本前提,就无法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村与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也改善了生存环境。但与城镇相比,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所以还无法达到比较理想的情况。为此,相关部门要重视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既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也要深入农村进行调研,结合农村地区的发展实际,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有效完善,以实现问题的根本性解决[5]。

(5)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监督控制力度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乡规划管理的动态监测方面涌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这为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目前,在城市化的建设当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农村土地规划工作缺乏合理性,加之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耕地被占用的情况时常发生,这给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应当重视相关监测工作的开展。为避免规划混乱和发生违规建设的情况,在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中,可以借助GIS、R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城乡规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并通过相关监测技术的有效应用,强化对这一工作的监督控制力度。

(6)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队伍

在开展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对这一工作的实际水平会带来直接的影响,若是负责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的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必然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从而影响到城乡一体化规划,甚至会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所以,为保证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有效落实,首先要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工作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保证各项规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

结束语:总之,为缩短我国农村与城市在发展方面的巨大差距,保证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新时期理应重视对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研究与实施,以有效提升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进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曲爱伟.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思考[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理论版),2019(17):0067-0067.

[2]齊会艳.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研究探讨[J].砖瓦世界,2019,000(012):136.

[3]王恒.新时代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研究[J].居舍,2020(33):9-10.

[4]郭小东.新时期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9,000(029):13.

[5]曾永都.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分析[J].江西建材,2020(10).

城乡规划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所以,根据 2012 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其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专业,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与优势做了相应调整。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各高校新专业也面临着培养方案制订以及社会认同待验等方面的挑战。为此,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进行了初步探索,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业务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构建几个方面,以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明晰专业内涵、厘清学科关系以及明确培养方向有所裨益。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与专业建设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门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国内有116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两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专业皆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在这样的专业调整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立足于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如何重新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成为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内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原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最初设立的目的与初衷是为了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但从新疆农业大学开设多年的实际效果来看,该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乍一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个专业,会感觉该专业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囊括多个专业领域、学生就业去向定位多方向,优势体现非常明显。但正是这些“优势”导致该专业发展至今弊端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难以明确、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设计、规划、评价、决策、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要求学生兼具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致使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也使学校面临着专业难以准确定位、难以突出品牌特色,而学生面临着什么都需要学、却什么都学不精的尴尬困境。

(二)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如上所述,正因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太宽、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导致该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该专业学生要求毕业后能够胜任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面面俱到,包括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而目前惯行的本科专业(学分制)四年制难以保证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设置,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而不精,形成专业不“专”的窘境。

新疆农业大学依托自己的学科背景,在2012级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定的专业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村镇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测量学、地理数学方法、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等。从设置的这些课程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囊括资源、环境、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等多方面,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杂乱无特色,重点不突出,在社会上找不到完全与之匹配的部门、行业。可见,按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来全方位设置课程并不符合科学发展原理与规律,也违背市场规律,课程设置应当针对市场需求与相应的行业部门,有的放矢。

(三)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

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知识繁多而驳杂,就业前景并不理想,毕业生多从事与其专业不符的职业,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主要本科专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排名第八,对口率为44%。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专业口径太宽,学生学的杂而不精,似乎什么都会又都不会,社会上也没有完全匹配的部门、行业,导致就业市场和各用人单位难以认可并接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而用人单位更愿意吸纳与其完全对口的专业的学生,例如,规划部门愿意吸收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学生,环保部门愿意吸收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国土部门愿意吸收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专业的学生等。泛而不精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前述诸多专业的学生相比几乎毫无专业竞争优势,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业对口率很低。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以前就多年未招生。

二、学科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带来的机遇

如前所述,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多年以来,各地各高校都面临着许多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学生就业方面的困境。鉴于此,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个专业。此次学科与专业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帮助该新专业明晰了专业内涵、理顺了学科关系、明确了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明晰了未来城乡规划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使地理学科参与城乡规划实践,用地理学理论统筹指导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成为了新专业的具体内涵。这正好适应了城乡规划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性发展趋势,也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定位上更加细化、明确,承担起了培养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使命。

其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明确了该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使得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较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与优势,优选特色方向,显得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新疆农业大学就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掌握基础人文地理知识和理论的,精通基础城乡规划知识和技能的,面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以及相应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新专业方向确立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课时结构,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再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对学生来说,改善了原专业学生学而不精以及专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境况,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也有了更加对口和明确的用人单位,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面临机遇的同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在学时有限前提下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等。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优势,并以此组织教育实践,实现规划人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基于以上问题兼顾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新疆农业大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业务能力要求

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前沿发展、应用前景,了解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掌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GIS、计算机和绘图等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协同攻关能力;外语要达到能较顺利地查阅外文期刊以及运用外语交流的水平。

(三)课程体系构建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主要的理论教学环节,构成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基础。除了提升基础素质能力的课程如思政、大学英语、高数、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之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还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具体课程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学科背景与社会需求设定。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自然资源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地统计学、遥感概论、地图学、城市地理学、地理数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及专业限定选修课主要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村镇规划、旅游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资源调查与评价、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任意选修课主要包括维吾尔口语、专业英语、建筑美学、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矿产资源管理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城市规划制图技术、公文写作、专业文献检索以及文献综述与科技论文撰写方法。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课堂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及社会搭建起一个桥梁与平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和设计4个环节。其中,课堂实验根据各门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实习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习、遥感实习、地图学实习、土地利用与规划实习、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习,前三者各一周、后两者各两周;专业实习为校外城乡规划综合实习,为期12周,集中安排在大三暑期及大四学年初始;此外,还有8周的毕业实习和累计10周的专业文献综述及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同时进行),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的具体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

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则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包括公益劳动与支农劳动)、社会实践(含社会志愿者工作),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就业指导等环节。另外,学校还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各类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参加学校和有关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支农劳动获奖,参加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类公共考试,职业资格与技能认证考核,阅读学校推荐的课外书目、学术论文,以及听取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等,取得成绩者,由学校认可并以学分形式记载在学生学习档案中,要求至少应取得8个学分(其中非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至少2学分),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综上,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重在明确专业内涵与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当然,新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还将历经一个不断反馈与修正完善的过程。

结语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发布并进行的学科和专业调整,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承办高校及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汲取以往教训,结合社会需求,重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专业竞争力,促进新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城乡规划的合格人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颁布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新规.中国教育,2012-12-04.

[2] 2011年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排行榜[N].网易教育,2011-06-08.

[3] 彭位华,张勇,刘雪艳.专业调整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2013,(1):134-137,156.

[4] 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5] 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6):22-25.

[6] 张守忠,李玉英,胡囡.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12):228-229.

[7]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N].东方教育时报,2013-05-15(15).

[责任编辑 李 可]

城乡规划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原则;思路;发展

1 村镇规划突出问题

1. 1 规划管理法律地位未真正确立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主体虚置或弱置,影响城乡发展和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界定各执己见,在实际管理中执法主体模糊不清。另一方面,有些地方长期以来没有规划机构、没有编制规划、没有规划执法权,造成规划管理工作举步艰难。

1. 2 规划管理机构无统一规范依据

城乡规划法中尚无统一具体的规划管理机构名称设置规定,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存在着与《城乡规划法》所赋予职责不相符的问题。1)机构设置名称不规范。当前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不规范表现在名称不规范、归口不规范、级别不规范、编制不规范等方面。2)机构设置体系不健全。规划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体系,城乡规划管理没有达到它应有的覆盖面。有些地方没有专门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建制镇规划基本是空白,急需加强此方面的工作。

1. 3 规划权限界定不明影响城乡规划整体发展

《城市规划法》明确赋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十种管理权限并要求依法实施城乡规划。有些地方未严格按法律赋予的权限进行规划管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擅自下放规划管理权,人为造成规划管理秩序的混乱,给城乡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副作用。

2 村镇规划原则

2. 1 用地统筹和城乡统筹

用地统筹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主要是指产业和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在单位土地上产值最大化的土地高效利用、科学的土地规划比例和人居产业联动发展。城乡发展统筹是以社会均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主要是指通过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城镇的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发展,融入区域大发展,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

2. 2 生产性投入和生活性投入

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需要通过引导性投入建立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投资拉动产业发展。生产性投入包括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投入、产业服务平台投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生活性投入包括公共设施投入、居民消费投入、城市环境建设投入、市民安居投入。两个投入可以解决政府独自实施城镇化的资金困境,同时调动企业、居民的城镇化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效果。

2. 3 被动城镇化和主动城镇化

被动城镇化是指政府引导下城镇扩容和本地农民进城,主动城镇化是指市场引导下产业聚集、城镇扩容和外来人口就业要求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以更加微观的视角来解决城乡发展的问题。让城市的现代文明、城市的活力涌到农村去,让农村也充满着城市的生机和活力,而且要让农村的田园风光来点缀城市,使城市的生活环境环绕着优美的田园环境。

2. 4 平等的市民待遇和平等发展机会

平等的市民待遇是指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权益保障,享受到与原有城镇居民同样的身份待遇,平等的发展机会指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收入保障,通过产业的发展保证农民变市民过程中,农民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的充分就业机会。平等的市民待遇要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户籍等若干领域的改革,使农民在身份上和城市居民平等。平等的发展机会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为进城农民提供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基础保障。

3 方法及思路

3. 1 扩大总体规划区域

总体规划范围扩大并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作出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3. 2 深化城镇体系规划

加深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深度,增强它的系统性、预警性、整合性和可操作性。城镇体系规划可以延伸到村庄,对村镇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布局,配合土地利用规划,从区域的角度对村镇的整治和发展起指导作用。

3. 3 城乡一体化的规划

城市和农村应该一起统筹规划以解决面临的问题,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一体的土地制度、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一体的基础设施体制、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

4 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议

4. 1 村镇建设目标要与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相联系

在村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按照“量力而行、适度集聚,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的要求,加快农村集中居住点及康居示范村建设。以现有的行政村为中心,按规划保留、扩建、新建三类标准,完成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通过一定时间规划建设,将自然村庄逐步迁并农民集中居住点,对规划外的原有自然村庄逐步完成土地复垦。认真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引导乡村发展,实行分类分区指导,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力度,注重实现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组织。

4. 2 有整体的长远规划并吸收民众全程参与

强调城乡规划立法的重要性,将指导性区域规划上升为立法性规划,明确要求制定相关村镇规划,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村镇建设规划分层次进行,形成市域、乡镇、村庄三级完善的规划制定管理体系,规划从上到下呈金字塔形,形成规划统一、区域统筹、公众参与的完整体系。在村镇建设活动全过程中实现权力和决策权力再分配,让农民参与进来,组织起来,对当地公用事业建设产生认同感和拥有感,保证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4. 3 村镇规划建设监管机制和过程管理

建立以乡镇、村为单位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村级成立规划建设工作管理小组,负责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日常工作,乡镇镇区的管理可以纳入市域的总体规划,按照城乡规划总覆盖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不断提高城乡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小城镇建设应开展专项设计,按照功能定位准确,坚持节能节约的原则设计。采取相对集中公共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配套经费的开支,避免城镇化进程中的浪费现象。

5 结语

村镇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关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规划既是行动的纲领,也是行动的方案。推进城乡规划统筹发展必须把村镇规划作为龙头,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城乡统筹、市域统筹、经济与社会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等角度来考虑,坚持高标准编制规划,并通过搞好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邹兵. 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城市规划,2003(15):79-81.

[3] 赵钿.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 小城镇建设,2005(21):105-107.

[4] 石忆邵.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J]. 城市规划汇刊,2003(32):9-11.

[5] 黃家驷. 加快村镇规划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J]. 小城镇建设,2004(7):53-55.

城乡规划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是提高规划可持续性的前提,而注重过程强调实施是提高规划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规划可操作性问题的引入,从规划可操作性的研究现状入手,综述总结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前提与方法,以期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提供指引。

[关键词]城市与区域规划;规划可操作性;研究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8062

1引言

随着各界对规划的重视,各层次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并积极指导城市建设。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城乡规划成果“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规划与实际发展情况相差甚远,规划的成果无法具体实施,至此引起了学术界、规划界对规划可操作性问题的探讨。

2规划可操作性的研究现状

可操作性是行政法规、管理措施等对团体、个人的约束条例进行人为控制效率的度量。目前很多情况下,规划与实施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其主要原因有:①偏重对空间等“硬”规划的研究,缺乏对实施机制“软”规划的认识,规划的实施与政府的行政体制、财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关系密切,规划编制需要与之有效衔接,才能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②规划缺乏弹性,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不足;③规划方案的唯一性导致规划缺乏科学性,目前的规划忽视了城市发展存在多种可能这一客观事实,而把城市规划成一种发展可能,降低了规划的可操作性;④规划设计缺乏民意基础,没有充分反映民意(赵振湘,2008)。

3规划可操作性提高的前提研究综述

规划可操作前提条件包括:①规划师与规划享用者之间、各类各层次规划之间充分、平等、理智的信息交流是根本前提;②规划方式的机动化、综合化及对市场的充分理解是保证规划可操作的基础条件;③对规划权限进行有机分配和组合是满足规划可操作性的弹性要求;④促进规划机制的完善,保证规划管理机构的审批、政策制定、监督、控辩等权利,规划制度则应强调公益和协调(王钺等,1999)。

31规划编制

从编制角度来看,除规划设计水平以外,城市规划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还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具体包括:①城市政府对城市规划的重视程度,政府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使规划编制单位对城市的基础状况有较为准确的把握;②在规划编制中,必须加强规划前期的研究,对城市产业、宏观环境、发展趋势、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等从定性和定量方面进行论证与深入分析(赵振湘,2008);③提高规划编制可操作性的关键是对规划进行充分的论证。需要城市各部门的参与与研究,为城市规划编制的成果能真正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打下基础;④积极推动城市规划成果向地方性法规的转化,提高城市规划的土地;⑤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的研究是提高可操作性的重要途径,在规划管理和实施中,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好城市的更新发展与现实经济的关系;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提高公众对规划的认识水平、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监督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从而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周国艳,2001)。

32制度政策

为使城市有序发展,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从制度政策层面探讨可采用的手段:①资源适度共享:城市资源为不同主体适度共享,在一定程序上消解资源的垄断利用,盘活操作主体,实现自我发展。②利益流转与兼顾:在兼顾各种利益的前提下,促使各种利益相互转化和置换。③政策监控与引导:对城市发展方向性进行引导和策略性监控。通过引导,使城市成员在一个基本面上形成一致的方向。通过监控,将城市置于框架性组织之下,保障城市有机生长(王钺等,1999)。

4各层次规划可操作性提升方法研究综述

41城镇体系规划

对于城镇体系规划,应当提高其科学性,从而奠定可操作性的基础。具体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①充分认识城镇化发展的规律,从整体空间角度,研究城镇空间发展,充分研究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之间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②从本地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和外地的模式或经验,不能简单的“移植”;③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规划意图,通过宣传、解释,积极推进小城镇组合成为小城市或大城镇,中心城市的定位应当由生产型转向经营服务型;④客观分析城镇或区域条件,采取针对性措施,扬长补短,树立开放竞争的观点,以此确定区域在地域分工中的特色和功能(马建军,2004);⑤规划编制单位应与政府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单位交流规划信息,吸收或应用最新规划成果,重视新技术对城镇发展和体系结构的影响;⑥将环境保护规划改为生态环境规划,从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出发,将建立区域性生态骨架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马建军,2004);⑦贯彻执行城镇发展相关的政策,提出因地制宜的有利城镇体系健康发展的规划方案、对策措施、实施政策(周复多,2001)。

42城市总体规划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深度不够,多注重对形体的构思,而缺少对方案的比较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需要在城市规划现实性,城市发展合理性的基础上,认识城市发展各方面的因素,使规划目标的确定获得充足的依据(朱江, 1997)。

43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与实施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控规的可操作性不强:①规划编制的依据不足,《城乡规划法》取消了大中城市分区规划的编制要求,使控规编制主要依靠资料收集和主观分析,其科学性大打折扣,另外,强制性内容分类过细且缺乏制订依据,例如容积率,主要是凭借主观经验,致使其科学性受到质疑;②规划内容不够规范,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③控制内容缺乏弹性,根据现行“六线”管理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的控规缺乏弹性,批量确定每一地块的所有指标,在规划实施中,各种因素使控规的指标经不起推敲,甚至有些不修改就难以实施;④规划成果可操作性不强,控规的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控规往往强调对目标的描述,而缺乏提出实现目标的过程,在具体的控规实施中还存在违法或行政不作为等各种问题,从而使得控规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4专项规划

对于各专项规划,若要提高其可操作性,则需要在与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深入了解现状的同时,从规划方案、规划控制及实施管理三方面入手,建立规划、管理、实施的对应关系。不同专项规划在不同层面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需要针对问题具体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曾九利,1999;罗玉雯、母少辉,2010)。

5结论

对规划可操作性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对影响规划可操作性的原因和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手段、方法的探究。现有研究多基于自上而下的规划,探讨其可操作性问题,较少从以下角度来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如何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规划相结合;如何通过处理好利益相对人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钺,张壮云,吕迎泽规划可操作问题刍议[J].城市规划,1999(23):50-51

[2]朱江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J].中外房地产导报,1997(23):25-28

[3]赵振湘分析城乡规划编制中的可操作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1):193

[4]周国艳关于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可操作性的一点思考[J].当代建设,2001(2):19

[5]周复多提高城镇体系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J].现代城市研究,2001(6):44-46

[6]马建军城镇体系规划可操作性研究[J].经济师,2004(5):53-54

上一篇:cdio工程教育论文下一篇:住房保障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