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范文

2023-09-18

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借鉴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多元导入新课;多元切入课题;布置多元化作业等有利于地理高效课堂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地理课堂教学;多元导入;多元切入;多元化作业

一、正确认识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智能观的全新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表明,一方面,智能需要有具体的生活情景才能表现;另一方面,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是判断智能发展的标准。他还指出,每个人都有至少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各种智力在每个个体身上有着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且每个人智力表现方式不一样,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而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强调并尊重个性差异、充分肯定人的潜力的理论。

基于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地理教师应先对中学地理教学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应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利用学生智能多元化的特点创设多元通道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以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地理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近些年来,借鉴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地理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非常多,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中存在着误用与滥用的现象。如有的教师认为实施多元智能教学就必须在课堂上把每项智能都体现出来,“为多元而追求多元”,这使地理课堂教学等同于了活动课程的教学,丧失了学科特色。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借鉴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以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达成地理高效课堂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利用学生智能多元化的特点在课堂导入、教学内容呈现和作业布置方面创设多元通道以培养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

(一)多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是地理高效课堂目标达成的前提,而导入环节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步骤。多元智能理论为地理课堂教学导入提供了新思路,教师可以八种智能类型和学生理解事物的方式为起点,激发学生兴趣,调起学生多种智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歌谣与板画结合的导入法,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板画中国轮廓简图。随着中国轮廓图的呈现,课堂气氛随即调动起来。而上《热力环流》时,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一个地理模拟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玻璃缸两侧分别放入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上面盖上胶合板,把点燃的香从小洞处放入缸内,观察缸内香烟气流的运动方向。这种导入方式抓住了学生好奇而又疑惑的心理,能使教师顺势引入课题,开始新课的教学。

总而言之,地理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多元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学习兴趣,为他们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二)多元切入,理解教材,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课堂上,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和理解教材。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看,多元切入,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多维度、多方式地呈现教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智能优势表达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在“季风环流”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关气候、季风等难点内容,笔者采用了案例切入法。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壳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亚洲东部是世界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成因及气候特征。

(4)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案例教学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转化为了直观的材料,让学生学会了从所给材料的信息源中选择最有价值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测等,培养了学生地理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

另外,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多元智能观的精髓。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程度与太阳高度关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太阳的观察进行讨论分析:为什么正午前后看太阳时总是特别刺眼,而在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看太阳就不怎么刺眼。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北半球冬至日这一天,为达到最佳集热效果,南昌市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斜角度。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学校附近一家工矿企业“三废”的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并讨论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总之,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多维度、多方式地呈现教材,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多元化作业,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以往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往往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评价方式也倾向于对地理知识的检测,长此以往,极易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死记硬背”,且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而多元智能理论给予地理教师一个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个性特点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学完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后,教师可布置以下作业(学生任选一题):

(1)收集有关人类进行宇宙探测,特别是在生命探索方面所取得成果的资料;

(2)设计月相成因实验或用小实验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多元化的作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使之体念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兴趣,并促进了地理高效课堂的目标达成。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全新的智能理论,为我们理解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在教学理念方面给了地理教师以新的启迪。通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借鉴多元智能理念,实行多元导入、多元切入和多元化作业,创设多元通道,中学地理教学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參考文献:

1.(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周围韬锌.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杜,2007.

3.袁孝亭,垂向东.重视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的培养[J].课程·教材 教法,2003(10).

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范文第2篇

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正是这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地反思现实,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更好的道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国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含义

著名人物丘吉尔、爱因斯坦、巴赫、姚明、凡高和苏格拉底,谁更聪明呢?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聪明问题”的全新视角。

自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以来,当今的学校教育就一直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智力测验认为,智力只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就能测出人的智力高低,即智商分数IQ。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尽量使学生获得高分。然而加德纳却提出了人具有多种智能,而且人的多种智力都是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相关而独立存在的。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智力的定义: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力的核心和衡量标准并不像传统智力理论所说的那样是语言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使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同时,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同样具有较高逻辑数理能力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同理,两个具有较高身体运动智能的人,其中一个可能是运动场上出色的运动员,而另一个可能是一个舞蹈演员。由于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又有许多表现方式,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聪明与否。因此,我们在回答著名人物丘吉尔、爱因斯坦、巴赫、姚明和苏格拉底谁更聪明时有了截然不同的视角。我们不能说谁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方面聪明,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

二、教师应重新建构学生观、教育观、评价观

1.乐观积极的学生观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学生时代人文素养得到了单方面的高度发展,逻辑智能却遭到了压抑,以至于考大学时数学只能交白卷。近几年名震海内外的少年作家韩寒语言智能非常发达,而其他智能得不到相应的发展,数理化等功课成绩落后,不得不退学回家专心写书。从传统的学生观来评价,这两名学生都属于理科的“后进生”,而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后进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潜能。

2.欣赏肯定的教育观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经画过一幅漫画,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教师常常就是这样凶暴武断地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运用赏识教育,个性化教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应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能特点,促进其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一步发展。

3.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在传统教育中,智力测验分数是评价学生发展的主要指标,而智力测验题目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不仅难以反映多方面的能力,而且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创造出各种产品的能力。我们应摒弃传统的评价观,而应通过多渠道的、发展性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初探

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提倡把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相整合,打破原有框架,进行全新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方式。

1.开发主体的多元

所谓尊重学生个性,所谓因材施教,一定要落实到对每个学生智能特征的了解和尊重上。教师只有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才能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学习资料、档案袋中的成长记录、课内外的细心观察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为开发主体的多元智能奠定基础,同时要不吝啬赞美,通过赞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所在的六(7)班有个小男孩××患有多动症,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需要别人的督促,注意力易分散,爱做小动作,成绩很不理想;但他也不是一无是处,他的语言智能是强项,口齿伶俐,嗓音清脆,发言积极,虽然有时回答得风马牛不相及,爱和同学及老师交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批评只是传递给学生一种消极的信息,而教师不失时机的赞美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增强自信心的最佳方式。于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地请××回答或朗读课文,适时奖励红五星,在别的小朋友羡慕的眼神里,他的自信增强了,同时在医生的治疗和家长的配合下,他的进步非常明显。

2.教材切入的多元

在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在一节短短四十分钟的课里把九种智能全部整合进去显然不可能,而且会令人感到挫折。所以,教师在教学每篇新课文时,应找准教材的切入点,通过三四种智能的切入,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各项智能得到发展。例如,《月光曲》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又涉及音乐,所以我设计了在欣赏《月光曲》的音乐背景中,让学生以故事形式合作表演的教学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又发展了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我爱三峡》是一篇游记,描绘了三峡秀丽的风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欣赏画面后结合想象画出三峡的美景,巧妙地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古诗四首》有写景、有记事、有抒情,在学习中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描述诗中的故事或画出图画,使学生各项智能都有发展的机会。

3.教学手段的多元

传统的教学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呆板,效率低下,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到来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与朝气。

首先表现在新型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上,通过课桌不同形状的摆放,如圆形、弧形、马蹄形等划分自然空间,教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合理安排组员,选举组长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发展人际交往智能,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预习课文阶段请小组合作学习,记记生字,读读课文,效果比教师在黑板上讲要好得多。分析课文内容时,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请小组合作讨论,共战课堂。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提问:蔺相如抱着和氏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渑池之会上赵秦两家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从哪几点看出来?学生马上在小组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小组合作的形式还有利于小组成员间互相竞争,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其次表现在理解课文内容上也有多种的方法,区别于以往单一的讲读法。如课文《买猫头鹰》,由于课文浅显易懂,我摒弃了传统的讲读法,请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先自愿组合成表演小组,接着组内分工,有导演、编剧、演员、道具等,最后各组汇总表演。结果,小演员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让我不由地赞叹孩子们的创造力!

另外,利用信息媒体的多样性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学习内容形象直观,在多媒体提供的特有的声、图、文、动的学习环境中,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非常轻松愉快,真正寓教于乐。例如课文《我是一条小河》,“我”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如果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小河来回答,答案可能令人失望。于是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风景在小河中的倒影和小河流经的地方,听着河水的哗哗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根据画面想象回答,答案精彩纷呈。

4.评价方式的多元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可谓是应试教育的写照。而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建了新的评价方式,试卷只是检测学生成绩的一条途径,还可以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外知识的丰富性、课外读物的阅读量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改革试卷题型,加入“画画、编故事”等活泼的题型。如学完《啄木鸟和大树》,可让学生画简笔画,画年轻力壮的大树和年老体弱的大树,通过直观的图形,在有趣的作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了“小病不治,变成大病就危险了”的道理。再如,让学生随意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用几句话进行描写。这些题型无不渗透着多元智能的理念。

5.作业形式的多元

传统的作业通常是抄抄背背,单调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感到乏味,激发不出学习热情。现在进行作业形式的创新,如收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学习《雷锋日记》前先请学生收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网络、录像等收集到很多资料,在班级中交流,资源共享;根据课文内容编绘连环画,如学完《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经历编出多幅画,巩固不同时期小蝌蚪生长变化的知识,发展学生空间智能。

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中,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多元智能理论开拓了我们的思路,逐渐打破原有的框架,正向着全新的、开放的教学迈进。只要我们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认真灵活地与实际相结合,我们的教育必将培养出各级各类有益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新型人才!

(责编陈剑平)

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范文第3篇

多元智能是发展心理学理论, 是研究人的心理生理潜能的,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发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并据此提供恰当的教育服务, 以发展学生智能。

多元智能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学生观。要面向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有差异的学生。现在, 教师不能只问学生是否聪明, 而要问学生到底在哪方面聪明。二是教学观。教师应力图使用不同方法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 也就是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三是评价观。教师不能仅仅用纸和笔, 用一张卷子考核学生, 而要采取多元的手段评价学生。

1 什么是多元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 (Harvard Gardner) 在研究了不同对象的人脑与智能的基础上, 修正了传统的智能概念, 建立了宽泛的智能体系。加德纳把智力界定为: (1) 智力是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2) 智力是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 (3) 智力是人们在发现难题或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多元化和个性化理念突破了传统智力观念的束缚。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是先天存在的, 又是可以后天开发的。每种智能皆有其脑生理基础, 都是其生物的本能。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智能。研究发现人有8种或9种智能。

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八种要素组成的: (1) 言语-语言智能。 (2) 逻辑-数学智能。 (3) 音乐-节奏智能。 (4) 视觉-空间智能。 (5) 身体-运动智能。 (6) 自知-内省智能。 (7) 交往-人际关系智能。 (8) 自然观察智能。

2 从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综合技能看多元智能的应用

2.1 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技能

在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中,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 (小学部分)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我们把它总结为“一专多能”。“一专”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语言综合水平。“多能”指多种教学技能即综合教学技能。

2.1.1 语言的示范能力

(1) 教师应能听辨出每一微小音素的变化与不同并能纠正学生的错误语音; (2) 教师的语音语调要纯正、流利, 对学生有模仿作用; (3) 板书字迹工整、规范, 设计合理并能突出重难点。

2.1.2 综合教学技能

(1) 能画:具有一定的简笔画技能, 在教学中能运用既利于学又能说明问题的简笔画。

(2) 能唱:结合学生学习的进程教唱学生喜爱的英语歌曲。

(3) 能表演:能充分利用体态语, 以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表达意义或情感, 做到有声有色。

(4) 能组织课堂游戏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用恰当的游戏组织教学。

(5) 能制作:能设计制作适用于教学的各种教具;能制作, 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录像、幻灯片、多媒体等) 。

2.2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2.1 言语—语言智能—教师的语言示范能力

指学生对字、词的意义和语句含义有敏感性, 也就是对语言有悟性, 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读、写所学的内容;讲小故事、背诵儿歌、顺口溜等并让学生理解;组织学生做文字游戏让学生进行模仿造句;使学生跟录音或教师进行模仿, 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语言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述给家长、同学等, 这些都有助于语言智能的提高。

2.2.2 逻辑—数学智能—教师的逻辑思维画、演、制作

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及识别模型和顺序能力, 有效地进行推理的能力。

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现语言规则, 寻找适合自己掌握和记忆的方法;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注意逻辑记忆的关系或推理的运用。

例如: (1) 按类别教单词, 水果、动物、人物、食物、颜色等。 (2) 按发音教单词, hat, cat, bad, bag, sad等单词中的字母a的发音都是相同的, 教师教前两个单词后, 学生通过找规律可以学习后三个单词。 (3) 按内在联系教单词, 猫吃老鼠, 小猫钓鱼, 可以教cat—rat, cat—fish, 学习公鸡cock可以教母鸡hen, 可以教鸡蛋egg, 小鸡chick等。

2.2.3 音乐—节奏智能—教师的说、唱、演的能力

指学生对音阶、旋律、韵律和音调具有敏感性, 感受、辨别、内化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教学策略:将英语知识与情绪、音乐和旋律相结合教学;运用歌曲、说唱乐、顺口溜教学;引导学生利用音乐和韵律进行记忆;指导学生按节拍编唱, 增加记忆内容。

例如:学习数字, 可以变成:O n e, t w o, three, four, go to the door;Five, six, five, six, open your books;Seven, eight, seven, eight, don’t be late;Nine, ten, nine, ten, Ihave a blue pen.

还有歌谣:Rain, rain, go away, comeagain another day;Rain, rain go away, little children want to play.

还有歌曲: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How are you!等。

2.2.4 身体—运动智能—教师的运用肢体语言的能力

指学生有技巧地运用身体, 灵巧地操作物体的能力善于运用整个身体的能力。

教学策略:组织触觉或运动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扮演角色或表演模仿;引导学生利用肢体语言表现英语语意, 记忆单词时配合动作加深印象;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身等;TPR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了肢体语言, 面目表情, 协调的动作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例如: (1) 教glad, sad, cat, pat, rat等。这一组可以用动作表达, 而且还生动。 (2) 教snake, cat, bird, fish, dog, monkey等。这一组的动作更便于学生猜测, 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教师的肢体语言非常重要。

2.2.5 视觉—空间智能—教师的画、演技能, 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

指学生准确感知周围环境、改造以及转变环境面貌的能力, 准确感知空间世界的能力, 提高视觉记忆效果。

教学策略:视觉, 让学生通过画图、教具等了解和学习语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是利用简笔画, 辅之以单词进行教学;空间知觉, 主要是进行摸、猜游戏等。

例如: (1) 教单词house, table, TV, old man, teacher等很多单词可用简笔画, 描述一个情景可用简笔画, 叙述一个故事也可用简笔画。简笔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最为实用的教学技能。

(2) 进行画脸谱, 摸物品猜一猜等游戏。

2.2.6 交往—人际关系智能—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 与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

指学生与人相处和交往, 共同解决问题的力, 理解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教学策略:在课堂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两个人一组活动;通过小组比赛;两个人成果展示等体现合作, 培养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例如:信息传递游戏。两个组, 三个组都可以, 教师给出每个组相同的信息, 观察哪一组完成的迅速、准确, 这是非常好的合作、沟通、交往的游戏。课后多布置以小组或几个人可以完成的任务, 锻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2.2.7 内省—自我认识智能—教师的自我认识能力, 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

指学生认识、了解和反省自己的能力, 进入自己的情感世界并理解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的能力。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智能类型, 自我认识、发掘智能特长。

例如:有的学生擅长画, 有的喜欢唱歌、跳舞, 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好, 利用他们的优势设计好教学, 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对于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要多利用, 多表扬, 对于在某方面有进步、有提高的学生多鼓励, 多肯定。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己, 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这体现了我们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2.2.8 自然观察智能—教师的表演能力, 组织游戏能力

指学生辨别生物和自然界其他特征的敏感能力, 动作区分能力。

教学策略:在课堂组织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活动;情景教学活动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并接受知识, 深化并记忆知识。

3 结语

在教法课的不断实践过程中, 我们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我们的示范教学内容, 使其对学生的就业有更实际的意义。通过我们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 使很多用人单位对我们的毕业生给予肯定, 使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参加竞聘。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观点, 使我们的学生观要有所改变, 教师不能只问学生是否聪明, 而要问学生到底在哪方面聪明, 如何利用学生不同的智能优势组织教学。根据不同的智能提出不同的教学策略, 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 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能力,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严明.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学术交流, 2005 (6) .

[2] 孔晓珊.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初探[J].北京教育, 2002 (7) .

[3] 黄远振.论课改新理念在英语课程中的体现[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0) .

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范文第4篇

1 多元智能理论与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教育目标的载体, 是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的体现, 是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经验的总和。由此可见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结合中职学校学生及数控专业特点,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1.1 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加德纳等人创设的发展关系架构, 其中一个用意是教育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 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传统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是: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 学生先被灌输前人的认知和经验, 他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 发现、探究未知的意识被消弱,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打折扣。中职教育课程设置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 依照“先会后懂再提高”的教学理念学习专业技术, 采用“会 (实训) —懂 (学理论) —精 (提高) ”的教学顺序:即在课程安排上, 先安排实践学习, 让学生先看一看、动手干一干, 然后归纳总结, 再开展理论教学。整个教学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直至贯通的过程。这样安排有助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学生学习将变为主动, 有目的的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重建认知结构, 为学好专业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1.2 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开发人的潜能要从学生优势智能为“切入点”,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在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方面为弱项的群体, 如果针对学生的弱项智能拼命地给他补习, 只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无助感, 最后让他的学习兴趣完全消失, 事倍功半。因此, 应侧重发展除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以外的其他智能上, 以强带弱。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控制理论教学总量。数控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要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使教学计划从整体上得到优化。要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准则, 理论教学完全为实践性教学服务的。

(2) 增强实训教学环节。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可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实训教学强调身体性参与, 重视直接经验, 不仅让学生用脑子思考, 而且要用眼睛看, 耳朵听, 用嘴说, 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1.3 为学生获得成功搭建“立体交叉的通道”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招生时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往往受社会和从众心理影响) , 并未考虑自己特长,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智能组合的优势, 利用在校的时间, 找到优势项, 确定发展方向, 培养强项智能和相对应的职业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为其搭建一个丰富的、适合自己智能特色的、立体交叉的“职业通道”, 供学生去选择。为此, 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 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不搞一刀切。构建一个共同的机械制造教学基础平台, 分阶段、分职业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在数控车、数控加工中心、特种加工、数控机床运用与维修、模具制造、CAD/CAM软件应用及普通机加工车、铣、刨、磨、钳、焊接、机械装配、机械设备维修等职业方向全面发展, 建立一种“着眼于时代要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以职业需求为主线”的理论、技能和实践结合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职业方向。推行大专业、小专门化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在每一个职业工种上都能成为精英能手。

(2) 突出“一技之长”。中职生在过去的九年教育中, 已经证明了他们在学习记忆等认知方面的劣势, 来到职业学校是想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潜能, 想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的同时, 会拥有另一方面的特长。术业有专攻, 就是强调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专业方向, 都应在专业方向的范围内将学问做深做精, 成为该方面的行家里手。

2 多元智能理论对中职数控专业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个理念能否得以实施和落实就在于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基于学生智能的多元性, 如何将智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起来, 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 教师是关键。

2.1 转变理念

传统的灌输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主要包括: (1) 新的教育观, 从重视选拔到重视培养; (2) 新的评价观, 从重视考试到重视评估; (3) 新的质量观, 从重视单一智能到重视多元智能。只有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形成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 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 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取得实效。

2.2 承认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作为教师应该“承认差异、理解差异、善待差异”, 尊重孩子的智能差异, 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2.3 善于发现

多元智能教学下的教师有点类似于经纪人或星探的角色, 他的职责在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要适时适度地创造智能发展的环境与空间, 为其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其智能特色的职业和学习目标。

2.4 加强自省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教师自身的自省, 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上, 教师并不是无所不能, 同样也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势, 由此可见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智能也不近相同。如果多个教师进行合作, 每位教师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 相互学习, 就会成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通才, 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即多元对多元。

3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教育重心应是如何获得知识,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是发展这些智能的关键。

3.1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多元互动、协同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 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 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 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同时在争执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也得到了提升。

3.2 因人施教, 个性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课堂上, 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并予以赞赏, 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勇于参与的精神, 采用赏识教育激发其学习的信心。因此,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而言,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 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 从而有效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

3.3 多方合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德纳的社区职能理论是将社区环境引入学习地点, 使学生可以在学校、社区、家庭等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一是学校应注重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室以及教师等教育资源, 并对现有的设备、信息技术手段等进行改造, 增加投入, 以保证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二是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 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职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在市场需求、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总之, 多元智能理论不仅诠释了素质教育, 给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而且为智能的培养提出了方法论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激发我们对于人的智慧品质和教育如何开发人的潜能的深层次思考, 结合我国国情和职校资源实际情况, 努力探索出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特色之路。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呈多元发展且存有差异, 中等职业学校在数控专业教学中, 应该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及现状, 科学设置课程,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因人施教, 开发提高学生的各项潜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数控专业教学,启示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00 (9) .

[3] H·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范文第5篇

1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 他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 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该理论经不断充实完善, 按加德纳的说法, 每个人的智力=智能都是由10种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多种能力组合而成。包含如下10种: (1) 数学智力 (2) 空间智力 (3) 语言智力 (4) 自然智力 (5) 音乐智力 (6) 身体运动智力 (7) 存在智力 (8) 人际交流智力 (9) 个人内在智力 (10) 情感智力。根据该理论, 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 而传统理论则是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 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 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该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 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 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 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职业, 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 却在2001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因此, 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 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 培养人才。

2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启示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经画过一幅画, 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 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 老师常常就是这样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我们应意识到, 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和智能结构, 也就是他的特殊禀赋或者天性, 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既要懂教学理论, 又要懂教学方法。

(1) 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每个学生。

人才是智能之士。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 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只要教育与学习得法, 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 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 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 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在评价学生时, 我们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 使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也得到应有的体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客观全面, 要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 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 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 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争取给学生一个令他自己满意的评价。

(2) 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 教师的教学应该改变原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方法, 促进学生的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在教学的形式方面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在教学的延伸过程中, 应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使他们不断的进步。

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 应更加注重不同个性的发展, 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统合起来。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意一种智能, 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 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3 对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启示

(1) 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

必须率先不断优化教师自己的智能结构, 使之成为学生优化智能结构的楷模。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既要重视个体智能结构的优化, 又要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 使具有各种智能强项的教师组成一个最佳的团队, 如建立理论型、技能型、双师型团队, 能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2) 结合行业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方向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大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 有大批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 但实践能力却落后于人。要通过强化实验实训教学, 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 引导学生发现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矛盾, 同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其中, 要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 向善于创新转变。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对待部分理论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引导他们开展学历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 要重新安排教学内容, 使教材难易适中。

近年来职业学校学生生源的差异, 要求在教材的选用上不能偏难。各个学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 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既体现本校的特点, 又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的特点;同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与具体性,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在教学计划允许的范围中, 理论教学对教材中偏难和脱离学生现实的内容应适当删减, 做到依据大纲, 面向全体, 突出中间, 照顾后进;对实习实训教学, 可采用模块式教学, 分为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 使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必须学好的模块, 而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增学与所学专业相联系的其他模块, 拓宽专业范围。这既保证了本专业的学习, 又为一专多能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社会的和谐关键是人的合作, 各有所长的人形成互补, 这样才有合作的愿望和可能;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观。通过不断探索, 我们的职业教育一定能对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观,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 作为职业教育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 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范文第6篇

一、在数学教学中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语言智能培养不只是语文课的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时地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争辨和汇报等行为也可使语言智能与思维共同发展。现今课堂上学生不开口不说话, 怕开口怕说话的情形很多, 但凡开口也很少有机会说自己的话。为此教师要创设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发表独特见解, 积极讨论、提出问题和争辩观点。同时要教给学生倾听的策略, 如边听边想, 带着问题去听, 带着思考去听。更要让学生明白如果一个人不会听就意味着缺少一个从外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只有在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 学生才会更深入倾听和思考别人的观点, 更深刻地理解教学的内容, 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用语言引导思维, 用语言表达理解感受, 实现语言与数学思维共同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开发数理逻辑智能

加德纳把数理逻辑智能定义为:“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包含多种思维的构成要素, 如数字计算、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归纳和演绎推理、对模型和关系的辨认与建构,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学校课程中所有学科都离不开逻辑, 然而数学与逻辑之间的关系犹为密切,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智能智能的最佳途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创设利于培养数理逻辑智能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沟通的能力, 在理解意义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逻辑法则, 并把数学知识和逻辑法则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用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因为疑问最容易引起人的探究反应, 思维也就应运而生。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学生提出问题比要他们回答问题, 更要学生动脑筋。”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说出猜想和积极验证, 从而激活思维引发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边角的特征时, 教师用一句“你想了解这些图形的哪些知识?”来启学生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后, 又让学生猜想: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通过拼一拼, 比一比, 量一量验证并获得正方形边的特征, 实现问题解决。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开放性问题, 而不是填空式的问题。如将“这道题这样做可以吗?”改为“这道题该怎样做呢?”“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样能用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提出问题后要采用延时回答, 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采用延时评价方式, 让其他同学有时间发表不同的见解。并经常反问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不这样做, 那你看如何做呢?”这样会促使学生去想另类的办法, 获得更多思考的机会。

三、运动智能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 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对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就忘了, 看过了, 就明白了, 做过了, 就理解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触摸和操作物体、教具学具的机会, 让学生身体运动智能在知识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同时也得到锻炼和发展。例如建立“圆”的概念时, 就让学生用一段绳子摆成圆的形状或用一张纸剪成圆形或者用一根线和一支笔配合画一个圆来领会圆的概念。又如教学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 先让学生猜想:将这个新图形转化为哪一种已知图形来计算面积, 然后把这个抽象的数学转化思想方法化为具体的操作, 通过剪、拼等动作获得实现。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21世纪的教育提倡“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为了学会共同生活, 学生必须养成良好品德和从反思中认识自我的能力, 并掌握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人际交往行为。数学课堂上常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正好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的有效形式。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长将全班学生配搭分组, 一般每小组3-4人, 先由人际交往智能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工作;记录、表达等任务由语言智能良好学生完成;作图则由空间智能发达的学生负责……并在一段时间后组内外人员交流和组内成员轮流担负职责, 促使成员各项智能协调发展。

小组学习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促使同学间相互配合, 彼此理解。这有利于众多的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 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自尊心;也有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步;有助于学生学习基本的社交技能, 如倾听、交流、解决冲突。习得未来社会需要的交际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反思, 培养反思意识。适时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进行反思, 对活动的氛围和同学间友好的交往进行回味。以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上得到提升, 同时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也得到发展。

上一篇:德育实践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地震消防演练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