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学法论文范文

2024-03-12

多元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针对传统“书籍装帧”课程教学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书籍装帧”一体化课程设计方案,即整合课程知识结构、项目主题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数字化平台资源、作品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要素,优化“书籍装帧”课程设计。

关键词:整合思维;书籍装帧;一体化;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王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湖北 武汉 43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优质课程项目“书籍装帧”(编号:201515)的研究成果。

一、传统“书籍装帧”课程的教学困境

“书籍装帧”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学科专业课。传统教学围绕“书籍装帧”的内部构成,以讲授书籍封面封底、扉页和内页到最后书籍的装订为主线,强调色彩、图形、排版和字体等相互的搭配关系,书籍被认为是平面的视觉载体,从而被局限在装帧的陈旧思维中。学生在编辑设计和编排设计之间没有找到好的桥梁,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相互割裂,设计重在视觉表现,印后制作单一,设计缺乏情感的投入和细节创新。

从学生作品和教学过程中反映出如下问题。一是学生对于书籍内容的选定及课题较为迷茫,整合资料的能力弱,所选书籍设计课题缺乏新意,与市场脱轨,急于专注书籍的形式而不关心内容的框架,缺乏详细的调研和对项目背景的了解。受限于仅有的图文资料,版式过于老套,装帧不够新颖,形式与内容难以达成统一。二是学生因不了解印刷工艺与材料,给自己设下很多问题,打印出的书籍实物图片质量不高,文字显得过大或过小,与广告公司、印刷公司的商业实际接轨出现问题,对材料的运用较单一或材料选择与内容的关联性不清晰,书籍手工痕迹太重,整体制作粗糙。三是学生对于书籍整体设计意识仅停留在了解教学案例层面,对于想挖掘书籍的互动性、突破平面在立体空间上出彩的学生,面对复杂的立体结构只能望而却步。四是学生不善言谈出了方案有了好想法,却不会用清晰的、有吸引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缺乏勇气声音小,阐述时旁人无法听清,不知道方案的优缺点,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思考较少,团队意识较弱,和教师一对一沟通不够。

二、“书籍装帧”课程的整合思维

学生作品的问题折射出“书籍装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需要整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书籍装帧”课程的整合思维包含整合知识结构,整合了“印刷材料与工艺”课程与“书籍装帧”课程,并以专题形式讲解“书籍立体结构”。理论环节围绕“内容编辑”“版式编排”“书籍装帧”,从书籍设计基础、书籍印刷工艺、书籍视觉化表现、书籍的立体形态、书籍的版面及物化设计展开;整合教科研项目及社会真题,对作业主题进行换血和创新,注重设计过程可视化,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资料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整合实践环节则利用学院数码图文实验室、印刷厂、图书馆实践平台,充分了解印刷承印物和印后工艺;整合数字化平台资源,借助新媒体多渠道推广学生作品或参与设计专业赛事,与广告学专业、设计公司跨界合作;整合作品评价体系,多维度多角度评定学生作品与成绩,积累资源建立“书籍装帧”教学资料库。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采集、调研、分析、思考、设计、解决、反思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于书籍整体设计的意识。

三、“书籍装帧”一体化教学设计

1.第一阶段——选题确立与项目调研。(1)从虚拟选题创作到结合实际项目设计。不限主题创作学生多为虚拟命题设计,学生选取的课题多是对小说、杂志等常规主题的再设计创新性不足,设计重点是书籍封面、内页版式的变化。也有从个人角度表达情感的书籍设计,但内容较为感性和主观,章节安排较空洞,不能通过图文编排和装帧设计充分表达作品思想。通过深入研究课程体系对课题进行再设计,课前积极联系有项目设计需求的企业,以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中,鼓励感兴趣的小组深入调研完成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学生经验值。开发一些全新的选题给课程设计内容换血,内容与教科研项目挂钩,围绕时事话题开展的传统手工艺保护研究、地域城市文化研究、儿童读本改造计划等,开发对传统教科书、工具书、冷门专业书的改造,使功能和美感达到一致。通过对项目引导式“书籍装帧”课程内容的设计,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从二手资料查找到一手信息整合。“书籍装帧”传统教学中学生以课内查找的二手资料为调研主体,对书籍整体规划不够清晰,对所定主题方向内涵、书籍受众人群及选题市场前景了解不够充分,直接进入书籍封面内页的设计。改革后的教學环节教师教方法,整合调研渠道,课堂案例多以业界实例为主,向学生推荐本土艺术相关的实体书店,推荐相关的网络平台信息如书籍设计师微博、书籍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引导学生挖掘市场需求和项目内容。学生依据学习方法自主搜索和查找相关信息资料,收集第一手资料,查阅大量的图文信息对信息进行归纳,提高自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对学生市场考察和书籍调研的全内容进行课堂验收考核,使学生无论在设计理念、设计整体策划、设计能力、与客户交流、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培养设计调研的习惯。

2.第二阶段——理论教学引导设计思路。(1)从装帧到整体设计的转变。传统“书籍装帧”课程关键词是“装帧”,重在书籍版式及装帧形式,部分作品形式大于内容,装饰过度干扰阅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吕敬人教授提出书籍设计是“编辑设计”“编排设计”“装帧设计”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从装帧到整合设计的思维转变,让学生认识到书籍设计不仅仅是封面封底的设计,也不仅仅是在版面里的构成游戏,它是一项整体的视觉传达活动。在完成书籍时不急于设计成型,应先参考调研结果、成本规格和设计要求确定设计定位和风格,再研究表现书籍内容的视觉化创意思路,确定满足印刷条件的图片文字,然后进行内文编排设计和封面设计,选择整体设计的材料方案及装帧印制方式;最后,对书可读性功能进行检验完成书籍设计,思考书籍周边产品及推广营销方式。

(2)从二维到多维思路的转变。二维即强调书籍中色彩、图形、排版、材料和字体等相互的搭配关系,多维思路即通过书籍设计诱导读者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功能挖掘书籍的互动性,从空间上建构书籍立体形态。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列举可以闻、可以听、可以互动的书,引入大量的立体书案例和动态视频,分析立体结构类型及发展前景,从技术上剖解立体纸艺构建方法,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在教学中坚持手工制作与现代装订设备的结合,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纸张结构和制作技巧。从二维到多维思路的转变,开发书籍设计多感官体验的探索,提高立体思维形态的脑手协调能力。如指导学生作品《纸上武汉》项目,通过深度研究各类立体书的表现形式,从技术上攻克制作立体书的各种难题,从内容上实地考察亲自拍摄武汉各个重要景点,从视觉上对景点绘制风格做了多样化的视觉尝试。将武汉的自然景致、风土民情以及多元文化等现场感带进立体画面中,使每幅立体场景都以独特的视角、呈现结构、外貌、内页结构及其他细节呈现,并在各页面安插许多匠心独具的立体小翻页。在设计中把平面的版面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使读者和书籍的内容产生互动,促进书籍的销售。

3.第三阶段——综合实践教学助力项目执行。(1)对外交流学习长见识。针对本课程的需求,有目的性的让学生到印刷厂内部进行参观、培训,工作人员结合具体的书籍印刷、制作和材料应用进行讲解,了解书籍制作的各个组成部分,明白书籍设计过程中如何设置印刷模式,了解印刷和快印的区别。参与“书籍装帧”类学术性讲座,通过一系列的现场学习,使学生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工艺和制作流程,具备应用设计原理与方法解决一系列设计课题的能力,增强设计的适用性。

(2)图书馆或书店实地教学。在图书馆或书店开设第二课堂,把单纯以“听”为主的课堂学习静态模式转变为以“动”为主的实践动态模式,教学生找书、看书的方法,在实地实践过程中获取设计灵感,针对图文逻辑顺序、版式参考、材质表现、装帧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从页眉、页码、目录等细节元素感受书不同的气质,切实感受到纸质书的表达过程与物化结果。有了对同类书清晰的调研了解,会帮助学生建立差异化的思考,促进方案主题的有效落成。

(3)利用图文实验室打样制作。对具体设计选择装帧制作工艺和特殊材料时,应考虑书籍内容与市场需求、材料与印刷工艺属性、制作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结合学院数码图文工作室的设备、材料进行现场讲解,了解各种装订方式的细节特征,做好合理的印后加工设计。把书籍设计数码打样的封面、扉页、目录、正文、插图等运用设备完成书籍样书的成型制作实践,满足专业书籍设计过程中对于不同阶段方案的认识和推敲,通过彩色印刷数码打样、覆膜、胶装、裁纸、压痕以及其他制作工序实现样书的加工,在加工制作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书籍的各种材料、规格、性能以及装订工艺操作过程。学生通过“理论、实训、创作、打样”一体化教学,循序渐进地将专业知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4.第四阶段——作品评估与教学反馈。(1)学生作品答辩式评估。邀请公司设计总监参与课堂作业评审,学生针对自己的书籍实物作品进行阐述,接受老师同学之间的提问和质疑。教师根据学生作品和答辩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促使了教师深入学生设计的整个过程,观察创作过程,获得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

(2)开发书籍周边营销产品。帮助学生建立互联网思维和书籍周边产品开发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设计手段如制作含内容梗概的读书笔记PPT或是宣传书籍内容和装帧特点的海报等推广书籍。如学生作品《纸上武汉》除了完成立体书还设计了景点模型及立体明信片,注重了商品营销书籍周边应用丰富,把视觉元素延伸到生活用品的细节,制作精良效果较好。该作品一发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媒体层面做推广,使作品有机会出实际成品。

(3)线上线下齐推学生作品。在课程结束后办课程作品展,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在影像教学实验室拍照、梳理作品,对作品进行综合排版,使学生设计前后的每个环节都有专业表现。学生借助网络工具建立自己的社会化网络,扩大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教师收集行业竞赛信息组织参赛,对有创造性的课题洽谈商业合作,开发学生作品的市场潜力,在微信公众号分享学生优秀作品及历届学生获奖作品。在数字化平台的推广下带来与专业广告公司密切合作,挑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担任商业项目版面和装帧设计,广告学专业优秀学生负责画册文案,完成实际商业项目的插画设计与制作,丰富学生积累实战经历,从而反向指导教学。

(4)建立书籍设计教学资料库。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书籍装帧”课程多为小班制教学,为扩大课程教学改革的受益面,拓宽新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本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化、完善化。分类整理书籍设计教学案例及学生优秀作品资料库,从主题独特、版式新颖、立体形态等方面分类建立文件夹,教师积极对外交流学习,把所看所想带入课堂与研讨会,建立书籍设施教学资料库并及时更新。

綜上所述,整合思维是全面思考、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基于教学课程中各环节的优势与问题整合出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拥有整体的设计观。“书籍装帧”教学改革通过整合课程知识结构、项目主题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数字化平台资源、作品评价体系,形成了从“主题-思路-执行-评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而有启发性的课题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从二维到多维思路的转变让书籍设计形式与内容产生丰富的嫁接,多平台的实践教学拓展学生的专业空间,使项目执行顺利落地,科学有效地评价反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文韬.探索纸质书的形态创新——以立体插图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为例[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2] 冯新玲.基于整合理念构建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514-1515.

[3] 庞瑾.关于“书籍装帧”教学中课题设计的思考[J].美与时代(下),2008,(5):114-115.

[4] 冯蓓蓓.“构造学”视角下“书籍装帧”设计的二重空间构造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79-80.

[5] 王纯.从学院式教学到“学院+”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44.

[6] 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陈 莉

多元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多元智能教育只要是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多元智能教育能促进教育和智能的相互融合,使幼儿发挥最大的潜能。本文主要从多元智能教育的重要性和多元智能教育在幼儿教学中具体应用策略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多元智能教育;幼儿教学;应用体会

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强调知识的一体性,促进幼儿智能朝着多元化平衡发展,转变旧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变革。幼儿教育必须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基础,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多元智能教育渗透幼儿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智能水平,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本文主要探讨多元智能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多元智能教育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加德纳将人的智能分成九种,并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完成不同的任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每个人的在这九种智能上的表现具有差异性,每个人的擅长的智能领域也具有差异性,所以,想要促进人的潜能极大发挥,需要寻找他们智能上的优势,对劣势智能进行有效弥补,为学习者寻找恰当的学习方法。

多元化智能教育应用于幼儿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有利于幼儿形成一定的智能标准,让幼儿在智能发展更具有多样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改进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找出弊端。重新重视幼儿认知能力,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3)多元智能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改变教师的评价观念,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评价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注重幼儿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注意每位幼儿身上的优点,使教师更喜爱幼儿。

(5)多元智能教育着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学生的兴趣以爱好为基础进行教学。

2 多元智能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课堂教学组织要灵活与科学

上课时要进行教学组织活动,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教师依靠自身的语言、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方式使幼儿了解到教师所要传达的信息,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教学组织行为受教师的气质、性格和接受教育的对象幼儿以及教育环境影响,所以是一个比较复杂需要采用正确方法去组织的活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注意实现科学与灵活性。

例如,在有关的多元智能课程中,当讲到“小恐龙”生病了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认识数字时教学生会1-10的顺数或倒数。传统的教材会让幼儿按照卡片的顺序进行正数或倒着数。而在多元智能教学中,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幼儿的心理特征为基础,将数字与幼儿生病吃药打针相联系。由于幼儿对吃药这件事比较敏感,因此,幼儿在上课时会更加的集中注意力,促使教学效率提高,并创造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

2.2 创设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情境

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展开情境教学,因为,情境教学能够促进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使教学活动更具乐趣化。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在选用合理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解《圆形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以往,教师一般会在纸片上画出一些图形,并且将其穿起来挂在幼儿的脖子上,并把它称为图形宝宝,然后开展游戏活动,让幼儿帮图形找到家。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很开心,教师也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认为这节课已经是一节比较有创意的课堂。但是,将多元智能教育渗透于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向学生们表演魔术,分别变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这便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认为很神奇,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增强。接着教师将手帕发给幼儿,让幼儿亲身实践,使他們在自己变图形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提出疑问并自己解决。教师以模式表演的形式感染了幼儿,幼儿便更迅速地进入了教学情境中,使得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情境的创设体现了艺术性。

2.3 课堂教学注意提问的艺术性

为掌握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必然会对幼儿发起问题。所以,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问问题时,尽量避免问幼儿“对不对,是是不是”等问题。提问的内容要以幼儿的经验和知识水平为基础,并且注意提问时的语气,要温柔多加些语气词或增添一些形象性的语言。

多元智能教育御用于幼儿教育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地了解教材知识,将教材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设计注重创意性。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进行多元性的评价。关注幼儿的真实情况,从多个角度关注幼儿的成长,以幼儿为主体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并且使幼儿家长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比如: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可以通过在卡片上勾对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以及学习成果,明白幼儿多元智能学习的具体情况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教育应用于幼儿教育中,需要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为基础。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以实现幼儿的多元化发展,教学组织形式要具有灵活与多样性,促进幼儿氢能的激发,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注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幼儿家长参与评价中来。在幼儿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元智能的理论内容,以此为教学的指导方针,转变教育的观念,更新思想,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秀明.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刘海燕.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1(20):106.

[3]李丹.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21):13.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幼儿园 江苏省泰兴市225400

多元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由于社会现代化极速的发展导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而全球化又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多元化。本文将介绍多元文化的内涵,以及在全球化视野下多元文化的利弊。多元文化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建构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因而促进了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方向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学与文化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应理顺文化多元性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扎根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结合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包容度,提高文化创造力。

【关键词】:多元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英语教学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解读

多元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一种极为引人注目,又充满争议的现象。那么什么是“多元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描述人类的多元起源于发展时采用了“多种文化的星球”这样一个比喻,意指人类文化的多元起源、多元发展和与多元未来。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其历史、地理、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凸显,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影响、冲突与融合变得更加激烈。

在多元文化的内涵当中,首先文化是平等的。社会是由不同民族、群体组成的,社会成分如此多元就决定了文化的多元,现今存在的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文化并无优劣贵贱之分,因而所有文化都有其生存权和发展权。再次文化是需要交往的。多元文化是在一个区域联合体、社会共同体和集体群体中共存的,并且是有一定相互联系的文化,交流和交往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它存在的基础。再次是文化的差异性,各民族或者集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过程而逐渐确立起来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或者集团的文化各具特色,表现出多元发展的特性。第四就是文化的内聚性,不同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共存于一个共同体内,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各种文化不仅承认了彼此的差异性,更重要的是它们也发现了彼此的共性和各种文化间相互借鉴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元文化的实质就是提供处理两种以上文化间相互关系的态度,维护多元文化赖以存在同一体的手段和方法。

二、英语教学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关系

英语教学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历年的英语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学习英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语言课程,同时也是拓展知识、了解和认识世界文化的一门教育课程,具备了工具性以及人文性,英语教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要时刻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传授国际文化知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通过英语教学来实施,这样充分体现了外语学科 “文化” 育人的专属特点以及教学中英语特有的文化内涵优势以及特点。英语教学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英语作为我国一门语言学科, 承载了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奠定了文化中丰富的内涵,体现出英语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生活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行为礼仪等方面。因此,运用多元文化方式开展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细致的了解世界上运用英语的国家,了解各国家文化差异, 理解不同国家所产生的文化差异和相互联系及作用。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时代、社会和学生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英语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

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当中,“教师正与一群来自多元化背景和有着不同的广泛经历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那么首先,教师就应该是所有孩子的关怀者,教师有责任去关怀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所有学生。将学生的学业、情感和社会需求置于教學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如何唤起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具有多元文化的运作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教师需要摒弃狭隘的文化本位思想,树立一种多元文化视野,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只有具有一种对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倾听一切文化群体的需求,才可能在教育中不埋没任何一个人,提供平等学习的环境。

多年来,通过实践对英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很容易发现, 英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元文化教学是否得以顺利开展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同时这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顺利开展的前提。部分教师文化程度不够,导致难以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进行教学活动、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此外,部分教师将英语教学变成了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们学的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英语文化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将中西方文化结合带入教学中。第二是在英语教学中确立多元文化教学目标。英语教学就是通过对外国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拥有一种新的文化意识,能够在充分知晓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认识世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了解和掌握外国语言的学习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外国语言学习的习惯,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也正是当代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综上所述,多元的英语教学目标是理想而又科学的。第三要采用丰富的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采取丰富且多样的教学策略,这是通过多元文化教学英语关键。枯燥单调、死板的课堂不仅是降低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效率, 还会减弱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运用丰富的教学模式来传播文化,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多元文化内涵的解读,对多元文化实质意义的理解分析,探究当前多元文化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的生存现状。从而浅析在其视野下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改变措施。以及我国英语教师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与进步。更为全面以及深入的研究是留给笔者今后要做的工作。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多开展讨论此类的研究,为我国英语文化教学工作的改进献计献策,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 欧文拉兹洛 . 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阅际专家小组的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陈时见 . 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J]. 比较教育研究,2005,(12):187.

多元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BB平台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中的使用效果,为中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法:在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参与下,对BB平台从课程设计、课程信息平台研发、课程资源建设、平台测试评估等四方面进行建设使用,然后听取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反馈。结论:BB平台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延伸了课堂教学,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更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因此,BB平台的引入,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值得深入推广和更多尝试的。

关键词:BB平台;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各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入门课,并具有哲学化、人文化的特点,导致其内容抽象深奥难懂。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各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现代化中医药人才是我们当前的紧要任务。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BB平台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应用的体会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叙述性均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下降。虽然目前多媒体技术也已经引入到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当中,但是大部分中医院校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没能把多媒体的动画、视频、音频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课堂延伸不够,师生交流受限。由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住房政策的改革,以及社会和经济等综合因素影响,大部分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教师不住在学校,教师每天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占用很多,这样既消耗了老师们的精力,同时也阻碍了课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严重影响了师生间的有效交流,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对学生平时成绩缺乏监控手段。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普遍采用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两考,即每学期中期的期中考试和学期末的期末考试,两个成绩按不同比例折合最后的得分记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种终结性评价的方法不能及时为教师反馈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困难、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等更加细化的东西,影响教师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评估。

二、BB平台的背景分析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简称BB平台),是一套专门用于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它具备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1)内容资源管理: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发布、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2)在线交流功能: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异步(讨论区)和同步(虚拟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学习效果。(3)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创建学生答案的数据统计报告;对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考试等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计算,自动生成综合测试分数。(4)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可方便地注册或注销学生团体或个人的信息;通过自动设置讨论板、评定和其他内容区域可在不同学期循环使用课程;跟踪统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数,生成统计报告。目前,BB平台已被国内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

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BB平台建设的探索

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BB平台的建设构想。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尝试使用BB平台,其建设思路具体可分为课程设计、课程信息平台研发、课程资源建设、平台测试评估等步骤。首先是课程设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主要是制订中医基础理论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宗旨。具体包括:(1)课程需求分析:采用向任课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重点与风格特色;(2)课程设计:采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设计,包括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3)功能确认:确定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课程的各项功能,如查询检索功能等;(4)方案确认:研究形成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开发方案。其次是信息平台研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研发主要是对课程的网络平台系统进行研发。主要包括:界面设计: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方案,设计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各级界面;代码编写:根据课程设计和功能,进行程序代码编写与开发;框架搭建:制作功能链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网络平台主体框架;功能完成:完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信息查询、浏览等各项功能。再次是资源建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资源建设即是在BB平台系统上完成教学资源的上传工作。主要包括:资源采集:获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所需的文、图、声、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资源整理:对收集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与格式转换;资源上传:按照BB平台设计要求,上传各类教学资源;资源完善:根据教学需要,修改完善教学资源。在设立多维链接的基础上,使重点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简介、课程基本信息、教师信息、教学大纲、课程文档、教学日历、教学讲稿、多媒体库、课后作业、综合练习、讨论版、外部链接等信息模块。最后是测试评估。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测试评估即对已建好的BB平台系统进行检测,测试其各项功能与技术是否达到方案要求,并对数据的科学性、完整性等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技术检查:从信息技术角度,对BB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内容检查:从专业角度,对BB平台内容的正确性进行检查;课程运行:在教学工作中,开展BB平台试运行;验收评估:根据以上检测情况,修改完善BB平台。

3.BB平台应用效果评价。(1)学生反馈教。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兴趣提高,我们教研室进行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BB网络平台建设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多媒体资料更加的丰富多样。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教师课堂使用的幻灯片,也包括相关录像片,某个专题设计的文献资料等,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通过BB平台的建设,使得以往抽象繁杂的理论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互动式学习,延伸课堂教学。依托BB平台,98%学生可以在课余以小组或其他协作形式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基于BB平台的崭新学习方式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BB平台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进一步增强,教师能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也可以通过BB平台给学生留预习、复习作业,并可以随时进行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同时也畅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2)教师反馈。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在没有BB平台辅助教学以前,教师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占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测试,甚至答疑也需要占用课上时间,无形当中就挤占了学生的课堂时间。BB平台方便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课堂只留给教学,而测试和答疑随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既保证了教学进度,也保证了教学质量。(3)及时了解动态,做到因材施教。建立BB平台之后,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可以通过作业、测试、讨论等环节全面掌握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针对重点、难点能够更好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中医基础理论BB平台的建设一方面缓解了课堂内容多、课时安排少的矛盾,又克服了远程网络教学师生交流不足的缺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是我们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点而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这对促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建材.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报,2007,(2810).

[2]何敏媚,曾光,洪宝林.BB平台在卫生经济课程中的运用与评价[J].教育论坛,2011,8(4):114-115.

[3]李冬华,邹志东,段延萍,等.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111-112.

[4]吴嘉瑞,张冰.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5):8-10.

[5]高汝杰,常惟智,赵文静.多媒体技术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中医药信息,2008,25(2):76-78.

[6]陈芳.中药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5,12(7):971-973.

[7]洪寅.中药学教学内容的深化[J].药学教育,2008,24(1):32-33.

[8]曹岩,郑铮.BB平台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1).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化学说与藏象理论研究创新团队(编号:522/0100603001)资助。

作者简介:徐雅(1971-),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多元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往往都缺乏问题意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构建问题平台,不断更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思维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通常对历史知识只是进行机械训练,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历史知识,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地位,主要跟着教师的节奏来学习,几乎很少能发现问题,也不会主动质疑,不愿意自主思考和提问,即便内心存在质疑,但因担心被同学取笑,害怕受到老师批评,很多学生也不会提出问题,再加上许多教师片面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模式,学生基本没有表现和质疑的机会,进而制约了他们问题意识的增强,这就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低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和方法一直在进行不断地优化和革新。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指出:只有重视对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不断培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充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以史料为载体,在大量的历史知识中或缺有用的信息,并从多个角度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细致的探索,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通读大量的历史材料,对所需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整合。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才能将问题思维作为起点,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自主探讨和自我反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一定要重视史实,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鼓励学生善于提问。

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成果,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教师还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以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着的身份出现。例如:学生可以大胆假设“公元105年蔡伦没有发明造纸术会怎么样?”学生间和师生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并解答历史问题。

2.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自己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学习中,教师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领导者,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激励,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历史歌曲和影像,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想象力更加丰富。教师在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历史材料和图书,供学生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优化初中历史教材。

要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设计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卢沟桥事变”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具体事件,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开始。日军于1937年7月7日夜炮击宛平城,并调兵一营,偷渡到运河以西,从东西两面夹击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二一九团在团长吉星文带领下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爆发。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对其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并使学生通过联想法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问题平台,从根本上实现印度哦啊学生质疑、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教学目的。

总结: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学生的问题意识状况直接影响历史教学的开展情况,决定着历史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应掌握学生当前的问题意识现状,全面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升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鼓励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翠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才智,2014,30.

[2]边纳.浅谈历史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5,10.

[3]黄香萍.关于初中历史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作用的探讨[J].公试周刊,2015,22.

[4]官财林.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有效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

上一篇:改造工程论文下一篇:现场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