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

2024-05-22

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越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人的了解和喜爱,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盛行的背景条件下,面对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热情,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国的汉语教学。汉语承载着千年发展的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教学,要以中国文化作为理论基础,全方面多角度的渗透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内涵,从而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树立我国的良好文化形象,积极与世界上不同文化交流沟通,让世界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中国,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 汉语教学 文化传播

文化是国家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体现,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推广活动,要将语言教学作为基础,才能让外国学生在了解汉语语言魅力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且语言也是文化历史的见证者,伴随历史每一步发展阶段,同样也是文化的另一种展现形式。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普及也能够相应带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我国的文化地位[1]。为让世界更多的人深入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和中华精神,就要紧随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脚步,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一.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意义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隔断了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往来,使中国文化没有得到展现的机会。现阶段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发展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这种环境背景的推动下,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了解,汉语也自然成为了一门热门语言[2]。语言是文化的精髓和历史发展的体现,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教学过程中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但是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汉语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多数学生在学习阶段都产生消极心理,通过加强文化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角度去学习汉语,将中国文化内容渗透教育给学生,不但可以增加汉语学习的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还能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逐渐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对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有重要作用。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明确的文化教学意识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要将文化传播与汉语教学相互结合,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在文化历史中引导语言学习,才能形成两者的共同发展。但是根据目前对外汉语的教学现状,文化教学逐渐被忽略。而对外汉语也并没有发挥其自身弘扬文化传播文化的优势[3]。对外汉语初期阶段只是单一的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帮助学习语言掌握语法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听、说、读、写的技能练习,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是针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导致严重忽视文化内涵和文化感知能力的培养,没有发挥这一教学活动传播文化的優势作用,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2.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不足

就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说,多数从业教师在教学方面都表现出随意性,因此自身缺少足够的文化修养,认为对外汉语只是一门简单的语言教学,忽视了其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现有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参差不齐,缺少对汉语教学的作用认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问也做不到准确有依据的解答,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到汉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容,这样也降低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受到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有根本上的不同。因此也是增加汉语教学的难度,对待事物或词语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转换进行解释说明,或者是一些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成语、歇后语等,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找出中西文化间的内在联系,不能跨文化给学生明确的解答,完全依靠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因此也就无法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这也是阻碍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原因。

3.文化教材缺乏实用性

我国对外汉语的教学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缺乏时效性,一般在确定教材主题内容后,只会在细节之处做调整,很少会做较大改编。这也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固定化和单一化,不能对课本教材进行内容结构的补充,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另外目前的汉语文化教材中中国名著和名家作品占较大的比重,这的确有利于了解中国文化内涵,但是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却无法反应当前我国的发展状况和思想意识,加上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深入,这也是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文化传播和教学。

4.文化教学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受国内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对外汉语课堂依旧是采用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这种枯燥的课堂授课模式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各国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只会让汉语更加晦涩难懂,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一头雾水,影响文化教学的效果。并且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课通常都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语言教学中,如果不能让学生体验汉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论是对文化传播还是文化交流,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途径

1.提升教师文化教学的自觉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外汉语要以中国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寻找到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渗透间的切入点,重视文化传播的意义,提升教师文化教学的观念和自觉性。只有从教师这一知识传播源头彻底改变,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对外汉语教学的良好模式,潜移默化的地影响外国学生,从而促进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被更多人所熟知[4]。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一个长远的发展进程,我们不能强行将文化灌输给他人,而是在语言与文化的结合教学下,使之逐渐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内涵,激发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兴趣,从过通过这一途径传播中国文化。另外教学中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讲解文化内容,确保叙述的不带有主观色彩,具有真实性,重新树立我国的文化形象。另外面对这一项长远兼具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教学基础,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加深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2.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自身能力水平

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传播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是连接各国文化与中国的纽带,因此提升教师工作者自身的能力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因此教师应该先建立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提升对外汉语的教学技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明内涵,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跨文化展现中国的历史文明与文化内涵,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与文化的有效传播。

3.文化教材的编写注重实用性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主要面向外国学生,因此在文化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这一特殊因素,既要能够完成语言教学的目标,还要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语言技能的教学不能去搬运传统语言教材的内容,要结合外国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表达方式,编写具有实践意义和实用性的教材,并且内容的设置不宜过难,要循序渐进,以生动形象为主,进行科学规范化的教材编写。将中国形象客观生动的展现出来[5]。中国文化已经经过千年时间的积淀,但是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全面的讲述,因此教材的内容编写就十分重要,对外汉语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语言沟通能力,能够像使用母语一样进行顺畅地沟通,而文化的传播在其中就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将语言知识与文化内容相结合,从而能够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语言沟通技能的掌握,从而提升学生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元化教学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本身就会存在教学难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真实感受。对外汉语的基础知识教学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授,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文化知识结构。语言技能的教学不同于基础知识内容,需要以培养能力为教学核心,传统的教学内容总是过于强调教师授课的重要性,但是对外汉语教学却不适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在课堂中充分融入文化的部分,文化部分的内容就需要在实践中才能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因此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文化环境当中,去感受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例如可以通过参观纪念馆、去建筑景观游览、参加文化讲座等等教学活动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初期探索,只有親身参与到活动中去,才能更加深入的感受中国文化。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有利于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内容,在提升汉语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加深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同时汉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载体,因此语言的学习要结合文化的背景,增加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升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在汉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国文化内容,更是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小婷.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2]李萍.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4):264-264.

[3]王江.探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J].中外交流,2018,000(052):98-99.

[4]王春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C]//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2020.

[5]勇熠.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传播的方法[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00(003):24-27.

(作者单位:海军潜艇学院)

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教会留学生使用汉语,还要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由于不同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意识,因此常常会导致文化冲突的出现,这就要求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都能够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中西文化 冲突 解决策略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到如今,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然而,由于地域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文化冲突,尤其是中西文化冲突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时有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避免或化解中西文化冲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与文化冲突

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并将人类文明成果的方方面面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民族的文化,根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认为自身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因此,在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或交流的时候,会产生对抗的状态,这就是文化冲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根植于华夏大地,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它要求人谦虚、谨慎,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集体主义。而西方文明则根源于蓝色的海洋文明,在不断对外扩张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独具特色的西方文明。它强调自由与平等,重视个人主义。在中西两种文明的相互接触与交流中,不同的文化意识必然会引起冲突。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意识。因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必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甚至会有人认为某个问题触及到了他们的底线,不能在公共场合谈论。面对拥有不同文化意识的留学生,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传授中华文化,怎样才能使每一个留学生得到尊重,需要引起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的足够重视,并尽力妥善解决。

二、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

(一)时间观念的冲突

西方人很重视时间观念,严格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与个人时间区分开来,并严格执行计划好的事情。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在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教育下,常常为了他人而牺牲自我利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西时间观念的冲突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布置作业和补课。

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在课余时间写作业和补课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西方人则不同,他们认为课堂以外的时间是自由的,是由自己支配的。在老师布置作业或者是要求补课的时候,会认为“不可思议”,他们认为即便是老师也不可以占用他们的个人时间,学习就应当在课堂上完成,课余的时间则是用于休息、娱乐和实践的,不应该总是一个劲儿地学习。

(二)风俗习惯的冲突

中西方文化观念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因而在日常教学中可能会产生风俗习惯方面的冲突。例如,在汉语初级课堂上,老师生日那天,一个外国学生送他一个很漂亮的“钟”作为礼物,希望老师有一个好的时间帮手,时时刻刻都开心。尽管这位老教师从事对外汉语工作多年,知道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让他在心理上仍然对这件礼物感到难以接受。因为在汉语中,“钟”和“终”同音,“送钟”等于“送终”。由于该留学生初学汉语,不懂得其中的内涵,本来是一番好心送礼反而惹得老师不高兴。

在“尊老”问题上也常常会有冲突发生。在中国,称呼年长的同志为“老先生”“老同志”等,在路上搀扶老人以及在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重。而在西方国家,直接说某人“old(老)”则是很不礼貌的,同时他们也很忌讳谈及自己的年龄。在路上,西方老人不希望被别人搀扶,在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们不希望被别人认为是“老人”。

(三)宗教信仰的冲突

在西方国家,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虔诚地相信“神”和“上帝”。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大多是“无神论”者。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宗教信仰,尽量避免有关宗教问题的讨论和争议。

(四)思维方式的冲突

中国人较为含蓄,有问题常常以“迂回曲折”的方式提出,而西方人则喜欢“开门见山”。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别人交往时,常常“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认为这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个性开放,喜欢张扬。例如,当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时,西方学生喜欢用“Thank you”回答,欣然接受老师的表扬。他们对于中国学生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做得不够好,今后还会更加努力”来否定老师的表扬,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认为中国人不诚实。他们觉得努力就应该得到回报,得到别人的赞扬,而接受别人的赞扬是对他人的尊重。

(五)隐私观念的冲突

西方人认为,有关个人的年龄、经济收入、家庭状况等属于个人隐私,不希望他人知道。而中国人有时认为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情况、家庭状况等,是关心他人的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常有师生互动的环节,有时候教师为了关心学生,会不经意地询问留学生的个人情况,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认为教师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六)颜色观念的冲突

在中国,红色是“喜庆”的象征。人们在节日的时候喜欢用“红色”烘托欢乐气氛;在赠送贺卡、礼物的时候喜欢送用红色的包装袋。而“red(红色)”在西方文化里则是“血的颜色”,是“血腥和暴力”的象征。因此,西方人对“红色”在某种程度上是排斥的。西方人喜欢“white(白色)”,认为白色表示“纯洁和圣洁”,而汉语中的白色有时候却表示“丧事”和“贫穷”等。同样,其他颜色在中西文化中所体现的含义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在与留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过节互相赠送礼物,或是在重要日子选择衣服的颜色都是需要考虑的。

(七)师生关系的冲突

在中国,“教师”的地位是崇高的,要求全社会“尊师重教”。西方国家则提倡“平等与自由”“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西方人认为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而不仅仅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争辩,甚至可以直接指出教师的错误,并阐述自己正确的观点。这在中国教育中,则被认为是“不尊师”的表现。

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要求学生“照样学”,这对刚开始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是可行的。而在中高级阶段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改变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被动接受自己的观点,留学生对此会感到难以忍受。他们希望教师做一个“引导者”,希望与教师交流自己的观点,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三、中西文化冲突的解决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解决中西文化冲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养。

(一)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爱德华,1985)。“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邢福义,2000)。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语言学知识以外,还需要熟谙中华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二)具备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

作为一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仅仅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做到“知己知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西方留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教会他们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理解一些问题,减少文化冲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传授中华文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应该避免讨论。

(四)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

学习汉语,学习中华文化,并不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强行灌输”。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学习汉语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开阔眼界。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和立场,在传授中华文化的同时,要客观看待中西文化冲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冲突时有发生。这不仅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效地化解中西文化冲突,更好地传授中华文化,还要引导每一名留学生具有文化宽容精神,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更好地体会到“中华文化和汉语是紧密相关的”,进而提高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中西文化冲突,保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潘文国主编.汉英语言对比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张昀 安徽安庆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246133)

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 交际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沟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 人类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越来越频繁, 语言文化引发的小至笑话大到国际纷争不胜枚举, 比比皆是。人们用本族语表达的内容, 总渗透着或包含着本族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习俗。很平常的一句话, 有时外国人的理解和说话人本意大相径庭, 甚至南辕北辙, 他们用本民族的思维意识和文化观念来理解说话人, 当然无法真正或完全体会话语中的含义。

其次, 语言习得的需要。“一个民族的语言总是反应和表达这个民族的文化的。不学文化, 语言也很难真正学通。同时一个大学也不能只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 而应使他们具有文化素养。” (付克, 1988) 外国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的文化意识和具备中国的文化修养, 阅读和听力理解才能深入、透彻, 口头和书面表达才能确切、得体。

再次, 汉语推广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宗旨是弘扬中华文明,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传播中国文化。” (张德鑫, 1990)

最后, 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无论是什么课型, 所学的新内容总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要想揭示其中的意义, 就要将新内容放置在一个具有中国色彩的大的文化环境或文化背景中, 以便帮助留学生深刻地从中国人所习惯的思维观点和方式来理解新内容。

2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人做过调查, 国内院校开设的文化课基本上以中国概况、文学、历史、艺术、地理、哲学、政治和经济制度等知识文化和节庆、婚姻、丧葬、生日、服饰等习俗文化为主。课堂上老师着重讲解的也是对那些大家研究比较透彻、轮廓清晰明了的文化内容, 对于社会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领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态度、观念等隐性交际文化很少涉及。

3 注重隐性交际文化教学原因

第一, 知识和习俗文化的表现手段繁多, 有形可阅, 有据可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地理、历史、习俗等早已经翻译成各种书面材料, 在各个国家都可以在书店或图书馆买到或借阅, 发达的网络建设随时可以查阅。留学生完全可以自己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这些内容, 不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 也不受教学内容的限制, 对哪方面感兴趣就阅读或研究该领域内容。

第二, 充分利用目的语环境优势, 使留学生习得真正的汉语。留学生学习汉语, 最感到困惑的是深藏在语言形式下的随机性很强的隐性交际文化, 因为仅仅从语言形式表层很难揣摩其中所蕴含的深意。特别是中国人在交谈中的暗示语, 让外国人摸不着边际。如:中国式的送客方式:“你看, 时间不早了, 就在这吃饭吧?”暗示谈话该结束了, 是真心留吃饭还是该离开, 这要看双方关系、主人的行动等因素。中国人有时不好意思当面拒绝, 就说一些模棱两可、搪塞、敷衍的话:“我再考虑考虑”、“我再想想”。还有问候、称呼、感谢、强劝、赞扬、批评等套话或习惯用语。在目的语国家随时会遇到这种情景, 留学生经过多次接触, 逐渐揣摩出真正的涵义, 也就是所说的能看出眉眼高低了, 切实习得中国式的汉语,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这种文化只有在目的语环境下才能做到, 也是留学生纷沓涌来的主要原因。

4 隐性交际文化的教学建议

第一, 课堂教学要重视隐性交际文化。教师针对留学生水平, 要无时不引导学生用中国人的方式去思维、去处理事务。把课堂浓缩成小社会, 创设具体的情境, 营造自然逼真的目的语环境。例如, 打招呼。留学生都学过中国人打招呼的句式, 但很多留学生到毕业了都没用过。原因何在?探究起来有其自身因素, 也有教师因素。我们的教师进教室打招呼的方式很单一, 基本上就是国际通用的方式:“你们好”、“早上好”等, 其实老师完全可以用中国式的打招呼方式:“昨天晚上睡得好吗?”“你们看书呢?”等等, 日久天长, 学生就会习惯, 习得这只是打招呼的方式, 不是真的要答案或明知故问。所有老师都要有这种意识, 无论是教综合、听力、口语还是阅读, 只要有机会, 就以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处理课堂上的一切, 让学生了解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会怎么说, 代表什么意思, 让他们慢慢学习中国人思维模式、揣摩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方式。

第二, 增强实践性。课堂上的小语言环境与课堂外的大语言环境既统一又有区别。统一在于都是汉语环境, 区别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性、秩序性、操作性很强, 还有教师在旁暗示, 是留学生学习的场所。而课堂外是历练培养留学生主观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然而就现有的资料来看, 只有很少的留学生主动去体验, 一般都是吃饭、购物、学习等简单的日常活动。我们要建立一种途径, 用各种实践活动链接课堂内和课堂外。如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去超市搞物价调查, 这其中就包含着要不要与超市事前沟通, 是不是跟普通工作人员说就可以、怎样能使经理同意等文化内容。要完成任务, 学生需要回想课堂上讲的普遍性规律, 还要随机改变自己的策略。安排留学生到中国人家住宿:这种实践要征得双方同意, 并有时间上的要求, 让留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家庭生活, 免得留学生以偏概全。任务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任务领会文化内涵为主动有意识探索。

第三, 采取鼓励性评价机制。学生需要老师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特别是文化休克期,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情感上、行动上进行鼓励。有的学生一次做错后, 就三缄其口, 生怕出错被别人笑话或受到训斥。作为教师, 我们在课堂上要经常灌输“不耻下问”、“熟能生巧”、“不知者不怪”的思想, 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习者地位, 放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所谓“自尊”, 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励志故事, 通过名人效应影响学生的情感策略, 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任务领会文化内涵为主动有意识探索。

总之,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目的语环境这一自然条件, 重视隐性交际文化的疏导和传输, 课内课外都要培养留学生跨文化意识, 使他们学到地道的汉语。

摘要:本文阐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目前文化课开设情况, 提出应注重隐性交际文化教学, 并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关键词:文化,隐性,交际

参考文献

[1] 徐子亮, 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 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教学原则

1) 与语言教学阶段相适应的原则。刘珣先生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谈到文化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 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服务。具体到茶文化课堂教学, 初、中、高三个语言阶段的学生所对应的茶文化知识内容也要与文化教学原则中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繁到简、循序渐进的原则相符合, 使之成为一个量化和序化的对外汉语茶文化课堂教学体系。2)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本身对中国文化就抱有浓厚的兴趣, 希望借助文化课深入地了解中国, 所以在茶文化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特点, 在传授知识和学习者已有的兴趣之上, 增强茶文化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习者增加学习动力, 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愉快。增强茶文化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借助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现代化科技媒体手段。3) 求同存异的原则。每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如果能够在介绍中国茶文化的时候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与所在国家的文化相结合进行对比教学, 会使汉语学习者更有兴趣。通过与不同国家的茶文化进行对比, 可以在异同中找到契合点, 求同存异, 互相学习, 更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 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原则。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将文化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能力。具体到茶文化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习者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对茶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理解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话语或文字, 从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使用语言时不会出现与本土文化不符、语言使用不当情况的出现。

2、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应该怎样应用于对外汉语茶文化课堂教学?在对外汉语茶文化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也应该从“情”和“境”两个方面出发来设计教学。创设情景首先少不了茶乐、茶诗、茶具、茶艺的应用。茶乐可以创造意境、制造气氛, 深化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诗歌不仅仅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并兼具语言的特点, 所以茶诗的运用也不仅仅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美感, 而且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与美感。茶具和茶艺的展示更是将所创情景的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2) 任务型教学法

在设计茶文化课堂教学中, 可以运用体验式任务完成的方式,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 例如:组织学习者进行采茶活动, 要求学习者们完成采茶的任务拿到一定的结果, 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 讲授法

茶文化课堂教学中茶的定义、茶类、茶史等知识性、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讲授的方法来进行。

4) 演示法

茶文化的课堂教学演示法可以分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图表、图画、录像、录音、教学电影等多种展示方式。

5) 操练法

在茶文化课堂教学中, 针对茶艺的部分, 操练法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操练掌握茶艺。

6) 展示法

展示法可以布置学习者对茶史的发展进行归纳总结, 将总结的结果在全班进行演讲展示。

7) 参观法

在茶文化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习者们去茶园、茶馆、茶厂等地方参观, 让学生走出课堂, 身临其境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8) 观察法

在学习茶类时, 可以让学生们观察各类茶的茶样, 并且表述各种茶的外形特点、茶汤颜色等。

二、茶文化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1、教学对象

本教学实例的教学对象为主攻汉语言文化、处在汉语学习高级阶段的学习者, 已经掌握了关于茶的基本理论知识。

2、课堂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我们自己的茶馆, 进行茶艺部分的学习, 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对中国茶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首先, 请大家伴着音乐和诗歌来欣赏一段茶艺表演。

1) 导入

生:观看茶艺录像

2) 讲解

教师依次介绍器具:茶盘、茶托、茶荷、茶道组、公道杯、紫砂壶、品茗杯、滤网、茶巾、随手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听教师介绍这些器具。

3) 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茶具的摆放以及基础泡茶程序。第一步, 示范温杯的步骤。第二步, 示范洗茶的步骤。第三步, 示范泡茶的步骤。第四步, 示范分茶的步骤。第五步, 示范敬茶的步骤。

4) 学生操练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 按照步骤进行练习。教师来回观察各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并且及时指导和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 以自愿报名的方式请几位同学为大家表演茶艺基本泡茶程序, 教师与全班同学在观察和欣赏后, 对表演者进行点评并鼓励。

5) 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复习茶艺的基本泡茶程序, 熟记操作流程、动作要领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再将整套程序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6)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运用合理标准和有效技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本文中, 我想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方面来对本课进行教学评价。在实施教学前, 进行诊断性评价, 摸清楚学生学习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安排学习。在本堂课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茶的定义、茶类、茶史等理论性内容,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形成性评价, 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多讲内容的课堂反应, 了解学生对茶艺操作过程的接受程度, 通过观察学习者的操作熟练程度摸清楚哪一部分对学习者来说是难点, 需要进行重复讲解及巩固。在课程结束后, 进行总结性进行总结性评价, 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作业质量, 确定教学效果并且及时调整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以上, 我们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只有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才能让留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潜移默化的理解那些隐形文化。这种专门性文化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可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点及面, 使语言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达到培养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的根本目的。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代表之一——茶文化作为切入点, 在相关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教学设计研究以及茶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 阐述了茶文化课堂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 找到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进行茶文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 通过对茶文化课堂教学中教学目的、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最后以《茶艺之基础泡茶程序》为例进行系统的实际课堂教学设计, 形成了一篇对对外汉语专门性文化教学具有补充和完善意义的论文。

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辞就是叫人如何把话说好。”然而把话说好并不是容易的事, 它不仅要求我们掌握正确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知识以便讲出的话能够被他人听懂, 而且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后还需要我们讲出的话得体、生动, 使他人易于接受, 比起听懂就上升了一个层面;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话语一定要符合所处的文化背景, 这是贯穿我们“把话说好”整个过程始终的, 只有符合了文化背景的话语才能使他人听懂、接受。

我们应该认识到修辞与文化是有着对应关系的, 可以说不同形式的修辞体现了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也限定了这种文化下修辞的方式和效果, 是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修辞的差异, 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词语文化差异、语用文化等一系列差异, 这些会体现在修辞的选择上。“言语的使用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 言语行为也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在修辞上, 人们的表达方式受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思维模式等文化因素制约, 而表现出差异。”可见修辞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修辞中对于文化的注重也是必不可少的。黎运汉先生曾在《修辞与文化背景》一文中指出:修辞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 它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其他文化因素的载体和表征“修辞现象与文化现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二者间的影响制约与渗透是双向的。”

2 从文化背景看对外汉语修辞学与汉语为母语的修辞学之间的差异

以汉语为母语的修辞学也可以称之为现代汉语修辞学, 它与对外汉语修辞学是有差别的。我们知道, 修辞学是人们依据具体法人语言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构建和理解话语, 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包括了修辞主体、修辞手段、修辞方法、修辞的动机、修辞的效果、修辞的规律以及语境七个方面。相映的, 对外汉语修辞是在汉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 由于对外汉语修辞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它有着特殊的一些方面:交际主体跨文化性、修辞手段带有汉语特性、语境带有汉民族性、修辞规律跨文化性。本文认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修辞学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而对外汉语修辞学是以文化交流为中心的。

从“修辞”一词表面来看, 它是述宾结构, “修”乃修饰调整适用之意, “辞”即文辞, 言辞、语辞之意, 修辞的目的在于对文辞、言辞的修饰调整之上, 语言运用的技巧自然成为其核心。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认为“修辞原是传情达意的手段, 主要围着意和情, 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体现了修辞目的上对语言运用的重视。

而对外汉语修辞学, 它的跨文化性是其之所以与传统修辞学不同的根源, 这里将对前文提到的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特点进行解释。第一, 是交际主体跨文化性。在进行对外汉语修辞的过程中, 交际主体必然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者, 因而交际双方是带着他们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交际的, 不仅要突破语言上的障碍还需要将彼此的文化背景考虑在内。第二, 修辞手段和方法带有汉语特性。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会导致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含蓄、谦虚难以理解。螺旋式思维的中国人在表达上往往会让外国人觉得绕弯子:发表意见时先表示对他人观点的认同、被邀请吃饭或接受礼物时先推辞一番等。第三, 语境带有汉民族性。汉民族的语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以及交际者的民族文化心理, 比如重视长幼尊卑吃饭、照相时会把上座留给年长或地位高的人。这种观念反映到语言表达的顺序上就出现了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第四, 修辞规律跨文化性。这就要求修辞过程中话语要符合汉语的结构组织和语体规范, 例如汉语中“大妈”和“夫人”都是用来称呼中年女性的, 但是使用这两个词的交际目的和语境是不同的, “大妈”这个称呼可以显得亲切拉近距离、一般用于层次比较低的对象上, 而“夫人”则体现了一种尊重, 用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对象上。从这几点上我们可以认识到对外汉语修辞学以文化交流为中心的特征。

上述两者之间的差异, 陈汝东先生在他的《对外汉语修辞学》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对外汉语修辞学与汉语作为母语的修辞学有些不同。前者是针对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的, 后者是针对母语教学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 两者研究的都是以汉语为手段的修辞它们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内部的侧重点不一样, 研究角度不同, 研究目的不同。对外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以及外国人之间的汉语修辞交际, 汉语作为母语的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人之间的修辞交际。这两种修辞交际的主体的汉语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民族心理是不一样的。”

3 以跨文化性为侧重点的外汉语修辞学

从上文修辞与文化的关系分析以及文化背景差异下对外汉语修辞学与汉语为母语的修辞学之间的差异, 我们可以得出跨文化性是对外汉语修辞学重要特性与对比的认识与理解, 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修辞能力相结合的。因此, 可以认为对外汉语修辞学不单单是属于修辞学一类的, 它还带有文化学的特征, 这与陈炯先生对于文化修辞学的定义相一致:“文化修辞学介于文化学与修辞学之间, 它既不研究修辞本身, 也不研究文化本身, 而是着眼于两者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它不是以语言运用的技巧为研究点, 而是着眼于文化, 所以修辞学课程与文化课程的结合将是对外汉语修辞学授课的必然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对母语文化的依附, 解决修辞教学中的文化接受问题。

同时, 注重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时不能忽视了其他修辞的构成因素, 在教学中修辞手段、修辞规律、语境等修辞基础知识的讲解也是也是需要重视的。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只是文化应作为对外汉语修辞学的侧重点, 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进行对外汉语修辞的重要策略, 而不是将文化与对外汉语修辞学等同起来。

摘要:本文着眼于从修辞与文化的关系分析文化差异在对外汉语修辞学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对于跨文化性的重视是对外汉语修辞学教学中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修辞与文化,外汉语修辞学侧重点,文化性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谈语法修辞[M].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 陈汝东.对外汉语修辞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4] 黎运汉.修辞与文化背景[J].暨南学报, 2001 (4) :108~115.

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汉语熟语;熟语性质;熟语特点;教学方法

一、汉语熟语的性质与特点

熟语,即人们熟悉的语言,是时代的产物,它体现着这一时代人们的思维走向和生活习惯。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接触到熟语这一特殊词汇,它的出现是人们对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的结果。

首先,汉语熟语在语音上具有高度的声韵美,这与汉语自身的语音特点有关,群众在制造熟语时,即便不懂得音韵知识,也能自然地讲求押韵。因此汉语熟语读来通常是朗朗上口、押韵响亮的,如“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哭二闹三上吊”、“谷雨前,去种棉”等等。

第二,汉语熟语在形式上一般是固定的。熟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形式上的定型性,也使得它能够被人们熟知、熟记、熟用。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左右对称。这一审美心理体现在熟语上,便是熟语在语言形式上的高度凝练匀称,如“旱瓜涝枣”、“莺歌燕舞”等。

第三,汉语熟语是修辞学的重要手段,在意义上大多具有各自的修辞义,字面意义往往和实际意义不一致,不能直接地看到其中的含义,且一般具有强烈的褒贬色彩,如“对牛弹琴”比喻在不懂事理的人面前讲道理或说事,常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再如“歪瓜裂枣”,比喻相貌丑陋的人或物。

二、教学方法

(一)直观法

对待成语,我们可以通过音像、图片等直观可感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了解这些熟语的含义,如播放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等。直观法与教师释疑法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我们在教授“守株待兔”这一成语时,可以提供“守株待兔”成语故事视频,看完视频,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复述故事内容等。

(二)理据法

在熟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先说明熟语中的每个字的意义、内部结构以及构成熟语的意义,再指出引申义和比喻义,显示抽象义的理据,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例如在教“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图片解释成语每个部分的意思:守,在一个地方看管、保护,例如足球比赛里的守门员;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图片);待,等待。然后指出成语的结构:V1+N1+V2+N2。

(三)对比法

在进行汉语熟语的教学中,汉语熟语与外国熟语的对比都能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语言的熟语有时有着相似或相近的语义蕴涵,这可以给学生学习汉语熟语带来正迁移的影响,有时甚至不需要過多讲解,学生便可以自己领会到意思。

例如成语“爱屋及乌”,在英语中就有“love me,love my dog”的对应。再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词,在英语中便有“a cat on hot bricks”。

(四)归类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汉语熟语进行一系列的总结和分类有时能够更好地帮学生理清思路,体会其中的文化含义和感情色彩。

例如汉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熟语都是贬义的,那么我们在教授关于狗的熟语时,便可以放在一起。如,“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痛打落水狗、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再如,成语中有许多描写人心理状态的词语,如“心满意足、不屑一顾、惊慌失措、如释重负”等。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把他们组成语段,让学生在篇章中学到这一类的熟语。

(五)语境法

语境法的主要作用是显示熟语的语义、体现用法和语用条件,因为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消的差异,熟语都具有字面意义之外的文化含义,语用也有较强的条件性。同时,我们在课堂练习或课下作业的布置中,语境法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各种类型的错误,进而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例如在高级班教授“打交道”这一惯用语时,有学生就举例说“我在宿舍经常用SKYPE与弟弟打交道”。这时教师应对这一词语做出限制性更强的条件,如“打交道”在表示“交往、交流”义的时候,不可以是亲人之间。

(六)活动法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课堂,都应当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对外汉语课堂更是如此,学生到了中高级,对于汉语的运用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与中国人进行真实的交流沟通。我们在汉语熟语课的课堂上,应当让学生在学会认识熟语之后,当堂去试着使用。由于课堂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设计完全真实的交际活动,但是应当追求真实性的交际,尽量创造条件、机会让学生去使用熟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上的练习上。

如,在教授“少来夫妻老来伴”这一谚语时,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一对从年轻时认识到结婚,然后年老的夫妻。再如教“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一歇后语时,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总结出以前学过的汉语中的祝福语(最好是熟语),并在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亲口祝福其他同学,祝福时应该结合该同学特点。课后可以让学生在正确的情景下对5个以上的中国人亲口说出这句俗语。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4.

[2]姚锡远.熟语学纲要[M].大象出版社,2013.

[3]王德春.词汇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4]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5]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6]王岩.汉语熟语的文化认知[M].大象出版社,2012.

[7]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

[8]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10]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上一篇:公路路面工程施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证券公司组织结构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