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经营的概念范文

2023-09-22

多元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1篇

摘要:在“十一五”期间云南烟草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本文考察了云南省烟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在“十二五”期间将可能出现的风险,并给除了相应的建设和对策。

关键词:云南省 烟草产业 风险

有研究表明,云南省工业总产值和GDP都线性依赖于云南烟草业,工业产值每增加2.63亿元或者GDP每增长5.13亿元,烤烟的大规模种植和栽种技术的科学化,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烟草的加工促进了卷烟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工业总产值,烟草的销售、对科技的投入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大大增加了GDP。因此云南烟草产业的发展有着举无轻重的作用,对云南烟草产业的研究也就有了一定的意义。本文对云南烟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浅要分析,并对在“十二五”期间即将出现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1 云南烟草产业发展现状

1.1 云南烟草产业基本发展情况

烟草产业包括从烟叶的种植到加工的流程,还包括烟草机械、包装等,只要与其相关的产业都包括在内。同时认为,烟草产业包含了农、工、商三大产业链条。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400余年的烟草生产历史等等因素都促使该地烟草业的发展,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经历五个阶段、三次技术改造和六次突破,成为云南省的重点支柱产业。

1.2 云南烟草产业的优秀经验

1.2.1 以烟草制造企业为核心、带动烟草农业和烟草配套产业聚集发展。

在云南烟草工业迅速发展的带动下,云南烟草配套产业中的印刷业拥有了云南侨通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昆明伟建彩印有限公司等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同时,烟草配套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卷烟生产和烟草种植业的发展和聚集。

1.2.2 烟叶种植业的发展保证优良烟叶供应。

云南约40%的国土面积属于烤烟种植最适宜区,其经纬度、海拔、土壤、气温、日照、降水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所特有的立体气候也非常适合烟叶生长,云南烟叶生产量基本占全国总产量的1/3。

1.2.3 烟草全行业大规模技术改造的积极作用。

云南省烟草产业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投入了大量资金,在1975年的第一次技术改造中结束了云南无滤嘴生产的历史;在第二次技术改造中,引进了大批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制丝、滤嘴烟卷接包装设备。三次技术改造在云南烟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十二五”期间云南烟草产业发展风险分析

随着中国入世和经济的全球化日剧加剧,云南烟草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冲击和挑战,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 制度和政策风险

目前我国烟草产业仍然处于政企合一的体制中,有政大于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差、对政府的依赖性大、对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危机感不足的缺陷,同时缺乏主动调节、适应市场、用经济手段解决自身发展的动力。目前云南烟草市场对烟草资源的配置和资产的流动、整合都直接受到体制性制约。

同时,烟草产量规模扩展受到国家计划指标的严格管控。虽然可以通过销量内部挖掘,或者跨省联合重组实现品牌扩张以促进销量,但是跨省联合重组的利税和增加值都留在了重组地,对我省的经济和烟草产业促进作用不大;烟草实行专营专卖,又出于政绩和业绩以及利税方面的考虑,政府行为使得本省烟草产业跨地区发展受到约束。

2.2 品牌竞争风险

以优质原料为基础,形成了云南卷烟独特的风格,培育了“红塔山”、“红梅”、“红河”等多个享誉全国的品牌,并有多种卷烟出口到美国、日本、加拿大、秘鲁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烟草的品牌价值为云南烟草产业创造了高额的收益。但是,云南省品牌竞争力尚有待提高。比如我省“玉溪”、“云烟”在全国一类烟品牌中排在第三、四位,与构建烟草强省要求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2.3 技术风险

云南烟草产业进行了三次技术改造。9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改造,技改投资76.8亿元,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全面创云南烟草工业历史最好水平,并跃居全国烟草工业首位,建成云南支柱产业。国外的烟草产业从烟丝加工到卷烟制作都有了一些列重大的技术突破,而云南烟草产业总体上卷烟配方尚未脱离原有的配方方法并且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同时试验周期长。这些都限制了云南烟草技术的进步,技术不能仅仅靠引进,还有待消化吸收以及自我发展。

3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烟草产业风险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云南省烟草产业的现状、风险分析,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以促进云南省烟草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健康发展。

3.1 努力推动品牌发展

努力推动品牌发展,积极实施“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战略,加快推进重点骨干品牌扩张;积极实施减害降焦战略,努力实现产品质量安全稳定;积极实施提质增效战略,持续提高重点骨干品牌产品质量。品牌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要一样的重视起来,不断挖掘和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努力提高品牌的认同感、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注意借用外力的作用,合理扩展品牌联营规模。

3.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

一是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设科技创新和技术传导体系,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形成工商研合作的研发、交流和创新平台。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人员结构,促成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实现多专业、多领域和多层次的人才结构。

3.3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增强优质烟叶保障能力

云南省的气候和自然条件给予了烟草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积极把握住这个优势,按照“一基四化”的要求,加强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探索工业反哺农业新途径。在这个基础上,积极推进生产组织创新,扎实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专业化分工,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3.4 积极发展烟草配套产业,发挥集群优势

鼓励烟草配套企业以优势产品为龙头,以资本和品牌为核心进行重组,尽快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性的烟草配套专业集团,实现生存要素的横向扩张。做大做强新型包装印刷,培育发展新产业,突出优势发展辅料产业。同时,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烟机制造,开展烟机应用技术基础研究,推进工业技术自主创新;加强烟机制造业与烟草加工企业的配合,有针对地开展烟机技术装备的研发。

4 结论

通过前文,浅要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云南烟草产业的发展风险。同时,要注意到,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并给出实际的长期发展战略。在面对国际竞争时,不仅仅是“走出去”,还要能站稳脚步;不仅仅是提高自身品牌优势,还要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伟.论我国烟草业多元化经营策略——以国外烟草业多元化经营的经验为例[J].企业经济,2003,(1).

[2]张毅.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风险与开放型的政企合作网络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0,(6).

[3]杨志军.云南烟草产业市场竞争力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8,(4).

多元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2篇

摘要:农业上市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原因源于自身的产业背景和行业特性。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风险控制应遵循核心领域与多元化经营的协调,采取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适度多元化战略的指导原则。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过程中,农业上市公司应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立足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应注重多元化后的整合。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对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监管。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风险控制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产业及其子行业的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农业在资本、劳动力、土地等方面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要素贡献。然而,农业发展不足却明显成为中国国民经发展的“短腿”,投入不足又是中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一大突出问题。中国农业发展不足的现实,成为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取向的最大产业背景因素。从中长期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可以看到,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以农补工”优先发展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农业发展严重不足,发展过程中对农业与农民相对微薄的投入和政策补贴,未能对农业与工业均衡发展产生实质性效力,而且政府还通过直接税和间接税(即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从农业、农村攫取剩余资金,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同时,农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部分出口换取的外汇及通过食物品种调剂积累的资金并未投向农业支持自身发展,而是投入到工业领域。据估算,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以各种形式实现的农村资源向城市的无偿转移,归纳起来大约在6000亿元~8000亿元。即使到现在,这种农业和农村资源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也没有扭转过来。这些使得中国农业长期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考察1978年之后的中国农业发展可以看到,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20多年的农业市场化改革消除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存在的条件,促进了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导向、金融部门信贷资金为支柱、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基础的多元资金投入新格局的形成,并由此导致农业直接和间接投入的增加,进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但从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流出和流入的比较来看,直到21世纪初,对农村的征税(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以及对乡镇企业税收的总和)仍然大大高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农村总存款远远高于农村总贷款,这意味着农业和农村资金仍然在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净流出。农业上市公司对于为农业发展筹措资金、促进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受前述背景因素影响的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现象却甚为严重,且其中超过半数的农业上市公司向非农行业拓展,而实行相关多元化的农业上市公司却寥寥无几。国内许多学者对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没有实质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给农业上市公司经营带来了风险和绩效损失,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目标并未实现。基于此,笔者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的风险控制机制。

二、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原因分析

(一)农业弱质性和资本逐利性的矛盾是农业上市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根本原因

农业属于低效产业,其经营业绩受自然环境、消费取向等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抗风险能力也较弱。而以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加工和贸易为主营业务的农业上市公司,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农业弱质性的影响。然而,作为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发展起来的企业,农业上市公司的根本目标是为股东创造最大回报,这是资本逐利本性所决定的。资本逐利本性要求上市公司所募集的资金迅速见效,以最快的方式获取最大的利润。农业天生的弱质性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处于矛盾中的农业上市公司,为了保证一定的收益水平,选择从农业基础性投入中“退出”,转而积极寻求投资于短期内即可见效的非农行业,也是一种经营策略。

(二)主业难以“做大做强”是农业上市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重要原因

相比较而言,中国农业上市公司都是小公司,股本和规模都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农村产权市场发育不健全,许多企业缺乏具有资本运营能力的企业家和财务管理人员,只能依靠企业自身积累这种传统方式,而非兼并、收购、控股经营等现代方式进行规模扩张,难以“做大做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农业企业重组而来,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落后,导致企业市场竞争意识差,科研意识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农业上市公司主业“做大做强”难上加难。

(三)部分农业上市公司主要目的是借助农业“壳”资源,谋取便利和优惠政策

借助农业“壳”资源上市,农业上市公司能获得诸多实质性的好处,比如搞新产品开发时容易争取到开发资金和开发费,容易争取到所得税优惠,能很好地解决公司遗留问题等。在中国,无论上市方式是审批制还是核准制,“壳”都是稀缺资源。借助农业“壳”资源上市,不仅能实现上市融资目的,而且能“合法”地谋取到更多便利和利益。

三、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风险分析

当企业在主业具备足够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为依托实现规模扩张,或者在企业无法选择合适的领域而有意分散投资风险,或者企业从产品(行业)生命周期出发为延续生命线而涉足新领域等,企业均会考虑多元化经营。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拓展企业新的利润源泉与增长点,有效分担企业生存风险,延续企业生命周期。正如管理大师杜拉克认为,多元化是一种战略,没有好坏之分,正确的多元化使企业的业绩与高度集中、单一技术或单一市场的企业绩效媲美,错误的多元化使企业在错误的行业中高度集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现实中的多元化经营风险多来源于盲目的多元化或者低效的多元化。

农业上市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资源分散的风险(影响主业发展的风险)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需要重新分配企业的现有资源,资源的分配容易形成“撒胡椒面”现象,使得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经营领域,既不能继续发展主业,也不能在新的经营领域有所作为,从而影响主业的发展,这一点在主业竞争优势不显著或正在逐渐形成的企业中表现得更明显。

(二)企业资金筹措的风险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往往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并集中表现为对资金的需求。企业的资金需求增加,企业便需要筹集更多的资金,一旦企业不能筹措到所需要的资金,便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时,企业资金的使用是有代价的,即存在着资金

成本,而企业的资金成本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企业筹集资金规模的扩大而不断上升,因此,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会带来能否筹集到企业所需资金及资金成本上升的风险。

(三)企业跨行业运营的风险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意味着企业进入新的经营领域,而新的经营领域对企业来讲,意味着开发新的产品、开发新的市场、使用并创新技术,因此,企业将面对陌生业务能否有效运转的风险。

(四)企业跨行业经营管理风险

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要面对多种产业和多个市场,将形成一个复杂的管理体系,大大增加了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难度,特别是给企业经营决策带来更大的困难和风险。

四、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风险控制机制

(一)总的指导原则

核心领域与多元化经营的协调,采取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适度多元化战略。核心能力是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说只要培育出了核心能力,企业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多元化扩张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过犹不及,多元化经营也不例外。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要把握“度”,在核心能力基础上进行适度扩张,这样才不至于过度分散企业的资源。

1、多元化扩张前的核心能力基础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是必须在原有领域内已经站稳脚跟,如果企业原有的经营领域都不能守住,再开辟一个市场,就会“腹背受敌”,疲于奔命。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扩张前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要识别自身所拥有的核心能力。自己在现有市场中哪些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好,自己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存在于管理、技术、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还是其他方面,然后才能将核心能力用于竞争以获得竞争优势。其中,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核心能力,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是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基础,核心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是企业顺利开展多元化经营的重要前提。其次,分析要进入的新业务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需求情况。企业多元化进入一个新领域,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不同的业务对企业核心能力的需求不同,一些业务需要相近的核心能力,而另一些业务则需要完全不同的核心能力。而且,新业务与原有业务会同时争夺企业的资源。因此,企业应当分析要进入业务对企业资源及核心能力的需求以及企业是否拥有该种资源及核心能力。在企业拥有剩余资源时开展多元化经营成功率较高。第三,企业要分析自己所缺少的资源和能力,对于这些能力,企业是要自行开发,从其他企业中获得,还是通过制定新的行业竞争规则而跳过该种资源或能力。同时,企业要考虑新业务的发展是否会使企业的战略资源和能力受到削弱。第四,企业在新业务中能否获得竞争优势,该种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如何。企业应当考虑,在新市场中,在与竞争对手的游戏中,企业能否赶超它们。第五,企业是否具有进入新业务所必需的管理能力。由于不同的业务所要求的技术手段和营销手段不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在管理模式上企业不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企业要分析是否具有在新领域进行经营的管理能力,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企业达不到相应的管理水平,企业多元化经营将会导致管理混乱,甚至会出现管理失控。第六,企业应当考虑多元化是否会破坏原本一体化的战略资源。许多企业在将其战略资源引入到新市场后却遭到失败,主要是因为多元化将企业原本一体化的战略资源拆散了,破坏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中很多资源只有相互依赖才能发挥出其效力,如果多元化需要拆散本该集中在一起的战略资源,那多元化往往会使企业原本具有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这样的多元化是不可取的。

2、多元化经营的“适度”

由微观经济学边际分析理论可知,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点位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即MR=MC。同理,多元化经营最优程度位于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与所产生的边际成本相等的点。(1)多元化经营的边际收益。多元化经营的边际收益(MR)是指企业由于进行多元化经营而带来的整体收益的变化。多元化能使企业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费用、充分利用剩余资源、抓住诱人的发展机会、获得范围经济等,这些都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但是,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的增大,边际收益呈下降趋势。正如蒙特格利所说的,打算多元化的企业开始时将其剩余资源用于它可进入的最近市场,如果资源仍有剩余,企业会进入更远的市场领域,但是,当这些资源用于更远的领域时,他们将失去竞争优势而获得较低的租金,这意味着随着企业多元化发展,其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将趋于减少,即多元化的边际收益与多元化程度之间是反向关系。而且,随着多元化水平的提高,企业非系统风险会随之提高,导致企业整体经营风险提高。(2)多元化经营的边际成本。多元化经营的边际成本(MC)来自于多元化经营对企业能力的需要与企业能力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首先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滞后所产生的成本。企业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家不仅应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还应当具有相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家或决策者越能尽快弥补多元化经营对企业能力的需要与能力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使企业顺利进入多元化领域。其次,由组织结构的变化所产生的成本。企业多元化经营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要进行适当的分权,以增加组织的灵活性。但是,分权管理模式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而且,分权式管理中存在更多的代理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企业的监管成本会相应提高。再次,随着多元化水平的提高,高层管理者做决策所需信息的获取将更加困难。多元化水平增加将使来自于基层的信息不足或扭曲,从而产生经营成本。以上所说成本会随着多元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多元化边际成本与多元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3)多元化经营的“度”。1995年,马其茨(c.c.Markides)通过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证实,任何企业都存在一个最优的多元化水平,他通过边际分析指出,企业最优的多元化水平是企业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之处,企业只有达到最优的多元化水平,才能取得最好的经营绩效。为使企业多元化经营产生的利润最大,企业应当在MR=MC处进行经营。

企业基于自身核心能力进行适度多元化发展,才能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抓住机遇,规避风险,获得多元化扩张的成功,赢得竞争优势。

(二)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第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农业上市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能落到实处,使进入上司公司的资产完全按“企业法人财产权”管理。此外,政府和社会各方应努力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营造企业家成长的优良环境,建立和完善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的高级管理人员考核

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管理者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

第二,引入战略机构投资者,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入战略机构投资者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资金瓶颈问题。农业类上市公司大部分具有自然资源的垄断优势,但开发成本较高,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如果引入战略机构投资者,可以为公司提供开发资金,同时,也可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管理效率。

第三,立足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对选择多元化战略的农业上市公司来说,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农业上市公司的利润源泉和生存基础,也是多元化经营的基本前提。因为多元化意味着进入新领域;由于缺乏新领域必要的知识、信息和专长,进入风险往往较高,至少要承担比在熟悉的主营业务领域更高的风险,加之企业不可能在新领域迅速取得可观的回报,以平衡新领域的高风险,所以,多元化经营之初格外需要稳定的保障和雄厚的实力支持,这不仅是多元化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农业上市公司避免因多元化风险而受到致命打击的客观要求。如果主营业务经营状况不佳,农业上市公司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存新领域建立新优势,甚至会使原有经营领域受到牵连而直接威胁到农业上市公司的生存。所以,主营业务领域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主营业务的增长机会已经明显消失的情况下,多元化才有可能成为有意义的战略选择。那么,如何巩固并加强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多元化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农业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多元化经营的深度和广度。成功的多元化经营应是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机会的良好结合,企业若是没有考虑其核心竞争力而盲目扩大经营范围,不但新业务难以取得成功,其原有主业也有可能被削弱,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损,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积累、保持、运用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的根本性战略。目前中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可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注重多元化后的整合。多元化战略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多元化进入的方向及进入的方式是否正确,还取决于多元化进入以后不同业务之间的整合。因为产业吸引力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即使是经过缜密考虑的多元化战略,也可能在运作过程中偏离计划,导致经营业绩不佳或整体协同存在问题。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后,要对企业全部的业务进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业务重组。企业需要分析哪些经营业务拥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形成整体协同效应,而哪些经营业务已不代表企业的发展方向,可能会制约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需要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不适合的经营业务进行重组,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政府部门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对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监管

1、加大对农业的基础性科研投入

农业基础性科研项目往往具有很大社会效应。而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由于农业科技开发见效期长,不愿主动承担农业研发成本,大都对内较少进行基础性研发投入,所以,中国应该学习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大对农业的基础性科研投入,补充农业上市公司的投入“缺位”。另外政府在给予农业上市公司资金投入的同时,可以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科研开发,给企业以技术支持。

2、给农业投资以更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吸引资金向农业产业转移

农业上市公司虽然正在享受着多项优惠政策,却普遍由于投资农业这一弱质产业而利润率偏低,导致本已承诺投资农业的募集资金流向非农产业,如果国家能够给农业投资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农业投资的利润率得到提升或相当于非农投资的利润率,农业上市公司必然不会再冒各种风险和争议进行非农扩张,更多资金将会被吸引到农业投资上来。

3、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认定的三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上市公司共48家。农业上市公司属于农业行业的优质群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阶段在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应优先投入到龙头企业,根据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对龙头企业给予进一步的政策倾斜,更好地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比较优势,通过龙头企业的先锋带头作用,促进农业上市公司乃至整个农业行业的发展,增强农业投资的吸引力。

4、加强政府协调服务功能,引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加强的环境下,农业产业内部仍普遍存在行政管理方式形成区域分割的畸形市场,政府应发挥协调服务功能,打破地方行政性垄断或限制,形成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市场格局,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尊重上市公司自主决定募集资金运用、资产重组等活动的前提下,政府对募集资金投向应该有所作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对农业上市公司资金的募集和使用进行产业引导和指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制定限制资金投向的相关政策并进行监管

农业上市公司虽然“背农”却无相应制裁并仍能享受着相应的优惠政策,使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纷纷效仿,“背农”问题愈演愈烈。所以,应该从政策上制定农业上市公司资金投向的有关规定,按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和农业各子业(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实际情况制定比例,同时证券市场应该进行严格监管以确定农业上市公司将一定比例的募集资金投向农业产业,才能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

总之,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风险控制要遵循核心领域与多元化经营的协调,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适度多元化战略的指导原则。农业上市公司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过程中应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立足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应注重多元化后的整合。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对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监管。政府的监管有利于农业上市公司在考虑多元化战略时量力而行,而不是进行盲目多元化。

多元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3篇

二、评价性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中肯评价。“你读得很有感情!”、“在这篇作文中,描写环境这段话最优美。”、“这个比喻句用得非常贴切!”“你们组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了!”。。。。

三、价值性教学语言。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并清楚要努力的方向。 如:“你读得很流利,把生字都读准了。但是如果你把李四光的话读得更坚定些就更好了。”、“这篇文章写得很生动具体,用词很准确。如果能加上环境衬托就更妙了!”、“不错,你能把声音亮开一些吗?”。。。。。。

四、声东击西性教学语言,有助于教师把学生的视线或教学任务巧妙地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或其他问题上。如:“你完成得很好,能邀上你的同桌一起来表演一次吗?”、“张影读得不错,你们能把它变成一幅画吗?”、“读得真好,谁敢挑战他?”

多元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开放 多元 融合 中小学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发展理念

分类号 G258.6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6.002

2015年5月20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家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这是继200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图书(室)规程(修订)》后,又一次统领全局,聚焦中小学图书馆深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在思想和内容上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中小学图书馆文件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必将成为中小学图书馆在新时期未来发展的总目标。

1 《意见》阐释的新理念

1.1 开放,释放中小学图书馆办馆活力

中小学图书馆办馆活力主要体现在中小学图书馆的利用率上,涉及师生到馆率和文献使用率两个维度指标。长期以来,中小学图书馆受到应试教育和以馆为本的思想束缚,使图书馆固步自封,失去了原本可以在校园里成为师生知识的伙伴、精神的导师、智慧引路人的地位,师生到馆率、文献资源使用率均呈下滑趋势,使得陷入门庭冷落的僵局。中小学图书馆唯有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勇敢地敞开封闭已久的馆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方可为中小学图书馆寻找到一条新生的发展道路。

新颁发的《意见》分别从延伸空间、扩大服务半径、拓展服务功能、充实人员队伍四个方面启迪中小学图书馆在困境中焕发生机,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如《意见》中指出:将中小学图书馆的地理空间由馆内延伸至馆外,触及至学校、教室、走廊等边角空间,使整个学校都成为图书馆可以使用的空间,实现师生时时阅读,处处阅读;扩大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范围,由向本校师生开放扩大到向社会、社区及学生家长开放,通过扩大学校图书馆的受众来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壮大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通过引入志愿者,本校教师及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各类型人群,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共同参与图书馆的建设;拓宽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由单一的阅读功能,拓展到学术讲座、师生作品展示、开展教师交流活动及师生信息素养培养等功能,使图书馆与更多的师生建立联系,提高师生对图书馆的关注度,进而吸引更多师生走近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1.2 多元,夯实中小学图书馆的办馆基础

中小学图书馆馆藏结构的优劣及馆藏资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师生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在众多中小学图书馆调研与访谈中发现,师生在学校图书馆中查找不到自己所需的图书是师生不再愿意使用图书馆的主要原因之一。构建优质而丰富的图书馆资源,改变由中小学图书馆单方决定图书采购的现状,建立以师生为本的资源建设体系,是中小学图书馆亟待突破的瓶颈。

《意见》分别从采购主体、采购渠道、文献载体、资源评价及资源建设格局五个方面为中小学图书馆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资源保障体系。在采购主体上,打破以往图书馆一言堂的采购模式,积极吸纳师生、家长、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共同为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出谋划策;在采购渠道上,中小学图书馆除了常规的采购方式外,还应通过社会捐赠及收集校本资源等方式,以形成本校的特色馆藏;在文献载体上,形成实体馆藏与虚拟资源相互补充,多元统一的馆藏资源;在图书评价上,建立师生读书反馈和评议推荐制度,广泛收集师生对图书馆图书采购的意见和建议,以便随时调整采购策略,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图书采购;在图书资源建设格局上,建立起省、市、县级的中小学图书馆网络体系,不仅要在纵向上实现教育系统内中小学图书馆馆藏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还要在横向上实现与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等馆际资源的对接,从而为中小学图书馆构筑起强大的资源保障体系。

1.3 融合,突显中小学图书馆的价值

中小学图书馆立身安命之本便是实现其育人价值。长期以来,中小学图书馆在以馆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始终立足于自身的建设环境中,管理模式、服务手段均落后于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的发展需求,导致其在学校中作用发挥有限而被逐步边缘化。

新颁布的《意见》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环境打开了思路,启迪中小学图书馆需要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去,通过挖掘自身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实现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与图书馆行业相对接、与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相贯通、与出版领域相协调的建设环境中。如《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图书馆要围绕深化课程改革目标任务,推进图书馆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深度融合,将图书馆资源纳入到教学资源中;基本形成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格局,带动全民阅读,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会建设;加强中小学图书馆适应相关出版领域的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的执行工作,不断推进图书馆建设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让中小学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和空间。

2 落实《意见》需要克服的三种心理

2.1 守旧心理

长期以来,中小学图书馆留给师生的印象就是死板、保守,图书馆人员安于现状,工作方法、管理模式、服务内容常年累月保持不变,“以馆为本”“被动等待”“功能单一”的服务理念让中小学图书馆与学校师生的需求、期盼渐行渐远,图书馆却依然我行我素。

《意见》阐释的开放、多元、融合的理念是对中小学图书馆原先僵化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的一次强有力的突破,使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原有的工作状态、工作模式、工作方法面临着瓦解与崩溃,让原本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图书馆人员失去了旧有的工作环境,并与长期形成的守旧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冲突,给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笔者认为,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应坦然直面《意见》,加强中小学图书馆专业理论修养,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同行图书馆的经验与成果,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整合和利用与自身发展相关的资源与技术,按照《意见》指引的路线与方向,化繁为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改变中小学图书馆一成不变的工作作风,使中小学图书馆人员的守旧心理随着中小学图书馆发展所呈现出的新面貌、新形象得以舒展,负面情绪得以缓解,推动中小学图书馆迈上奋进的轨道。

2.2 畏缩心理

害怕困难、害怕失败、害怕承担风险与责任是实施《意见》常见的心理阻碍,也是当下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在守旧之外,影响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第二大心理因素。畏缩心理让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失去了挑战自我的勇气与毅力,失去了原本可与中小学教育发展随影同行的机遇。

《意见》提出的开放、多元、融合的理念为中小学图书馆今后的发展开启了许多先前尚未涉足的领域与项目,如网络图书馆建设、与其他类型图书馆开展协作建设、为学科服务等都有待于中小学图书馆人员积极地探索与尝试,并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正确认识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风险,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贯彻和落实《意见》的精神和要求。

中小学校也需要向本校图书馆这场改革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给予中小学图书馆宽松、包容的改革氛围,使中小学校成为本校图书馆改革的实验场所,允许试错,包容失败,从而让中小学图书馆人员放下思想包袱,减少畏缩心理,进而在工作中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勇于实践,促使《意见》提出各项精神和要求逐步落地、生根,成为现实。

2.3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中小学图书馆赖以生存的母体环境是基础教育[2],这也决定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要紧紧围绕与贴合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然而,现实中的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普遍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倾向,图书馆人员一心专注于馆内建设,全然不顾教育环境的变化,致使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偏离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轨道。

新出台的《意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图书馆在学校内发展的价值取向,“使图书馆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成为学校信息资源高地和师生智慧中心、成长中心、活动中心”,这就要求中小学图书馆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全面融合于教育教学环境中,浸润于师生的需求之中,嵌入到课堂教学主阵地之中[3],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资源、人力与专业优势,开展个性化、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使中小学图书馆在学校中逐渐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幕后走向前台、由边缘走向中心。

中小学图书馆在开展工作中,不仅要关注本馆的建设,还要关注与中小学图书馆相关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校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教学改革、科研需求等,以主人翁的姿态深入到学校的各个领域中,使中小学图书馆的工作重心由馆内向馆外拓宽,由注重资源收藏向资源利用转移,由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转移。

3 落实《意见》需要的保障措施

人、财、物是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保障,也是中小学图书馆再发展的关键要素,落实与《意见》相配套的人、财、物,有助于提高中小学图书馆贯彻与推进《意见》目标的达成,提升各项改革举措落实的质量。

3.1 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主体

任何改革都离不开人的关键因素。新颁布的《意见》促使中小学图书馆从内涵发展和跨界发展两个维度上进行深入地探索,无疑对中小学图书馆人员队伍的构成和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小学图书馆人员队伍构成不能局限于馆内人员,不能局限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能囿困于低学历、低职称的水平线上,而应积极构建人才梯队,各施其长,各展其职。

3.1.1 馆长

馆长,是落实《意见》的主要责任人,承担着学校图书馆工作的策划、协调、组织之责,需要具备纵观全局、注重统筹与整合各方资源、善于发挥图书馆优势的能力。在中小学校中,馆长最理想的人选是由校长担当,站在学校的高度,在学校中践行书香校园,同时也为中小学图书馆助推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会建设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3.1.2 馆员

馆员,是落实《意见》的骨干力量,承担着为师生提供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之职。可以通过建立资格准入制,提升入职门槛;设立中小学图书资料系列职称,给予在岗人员应有的专业地位和相应的待遇;制订专职人员配比数,保证中小学图书馆人员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实践,从而使新时期赋予中小学图书馆的职责更好地得以贯彻。

3.1.3 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是实现中小学图书馆核心服务的中坚力量[4],承担着开展学科教学和为学科教学服务双重的任务[5]。中小学校的学科馆员最合适的人选是让学科教师兼任,由图书馆和教学处加强其业务培训、实行教学管理与考核,并给予学科馆员在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的优先,使学科馆员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教学与服务之中,提升学科教学的质量。

3.1.4 志愿者

志愿者,是中小学图书馆充实队伍,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6]。中小学图书馆的志愿者可由在校师生逐渐向家长、社区、社会扩展。活动的项目可从阅读做起,通过阅读项目的引领,让志愿者了解中小学图书馆,熟悉阅读活动的推广与组织形式[7],并充分利用志愿者的口碑传播阅读活动的效果,扩大阅读活动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中,最终在全民阅读中发挥图书馆独特的作用。

3.2 财,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经济基础

财,是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充足的财力投入有利于《意见》目标的达成。中小学图书馆的财源主要包括人员收入、采购经费和图书馆建设经费等。

3.2.1 人员收入

中小学图书馆在中小学校中处于教辅地位,使得中小学图书馆人员在职称的评聘、绩效的考核都逊色于教师,甚至出现了等同于后勤人员的待遇,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新颁布的《意见》在开放、多元、融合的理念指导下,需要中小学图书馆人员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劳动的收入和付出的成本不对等时,将会使中小学图书馆人员放弃改革的念头。中小学人员的收入分配需打破教师与教辅人员二元体制的束缚,应按照岗位贡献的大小、付出的多寡、效益的高低来设定收入,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从而激发起中小学图书馆人员的内生动力,促使中小学图书馆向《意见》所要求的方向转型。

3.2.2 采购经费

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图书采购经费是依据上海市中小学生公用经费中列支的学生人均图书经费乘以在校学生数换算而成。据统计,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每年可支配的购书经费在10 000~60 000元不等。就目前看,这笔经费能基本满足师生对纸质图书的需求,但要建设数字图书馆,尤其是引进、开发特定阅读需求的数字资源产品,经费还捉襟见肘。因此,大幅度增加中小学图书馆可支配的数字资源采购经费,才能让中小学图书馆自主引入数字图书产品,有机会与数字资源商开发适合本校需求的数字产品,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让中小学图书馆能更好地服务于本校师生,更好地向社区、社会开放,助推书香社会的建设。

3.2.3 图书馆建设费

图书馆建设费主要用于中小学图书馆空间改建、设施设备的添置、软件的更新与维护等。中小学图书馆由于长期缺乏建设专用经费,使中小学图书馆在空间改造、设备投入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建设缓慢。增设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专项经费,采用集约化的供给方式,由市区统筹,以项目申报的形式,加强项目实施前后的监管,最大化地发挥建设经费的效益。

3.3 物,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物质保障

物是指中小学图书馆在建设中所添置的各类设施设备。中小学图书馆在开放、多元、融合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将实现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的建设格局,不断拓展图书馆功能,满足师生个性化、多样化和泛在的阅读需求。

3.3.1 实体图书馆建设

实体图书馆是中小学图书馆的主阵地。开展实体图书馆的建设首先要配足配齐书架、书橱、报架、阅览桌椅等常规物件,并在颜色、形状、高度、大小的选取上满足师生良好视觉效应和舒适的阅读需要。其次,在开放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将得到拓展,中小学图书馆还需增配电子白板、投影仪、音响、电子屏等满足中小学图书馆多功能的发展需要。再次,为突显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小学图书馆还需充分利用墙体、墙角、桌面等空间配置字画、名人名言、花草、艺术品、沙发、空调等以更好吸引师生来馆阅读。

3.3.2 虚拟图书馆建设

虚拟图书馆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师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中小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首先需要建设流畅的网络环境,配置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施;其次,配备满足需求的电子阅览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IPAD等实现在线或移动阅读;再次,增设用于师生自助服务的终端,如电子触摸屏、电子书借阅机、打印机等为师生提供使用虚拟图书馆的一站式服务,满足师生多样化的阅读需要[8]。

4 结语

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家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所折射出开放、多元、融合的发展理念将使中小学图书馆由原先在馆中办馆的模式向在学校中办馆、社会中办馆的模式转型,必将对中小学图书馆原有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产生深刻地影响与变化。中小学图书馆唯有正确认识自身的发展状态,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深刻领会《意见》所蕴含的理念,用新的理念统一思想、指导行动,克服思想上、心理上的不适应期,以扎实的专业理论、宽广的视角、勇于探索的精神,把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成为与现代中小学教育相匹配、与图书馆行业相融合,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社会化转型,助推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会目标的达成。

各级政府、机关团体、学校也要在这场触及中小学图书馆深层次的转型与改革的进程中,积极地为中小学图书馆创设条件,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相关领域的协调与沟通,切实保障中小学图书馆人、财、物的落实,加强监督检查,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再上台阶保驾护航[9]。

参考文献:

[ 1 ] 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EB/OL].[2015-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moe_1793/201505./t20150520_189496.html.

[ 2 ] 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250.

[ 3 ] 罗亚泓.国内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研究及主要观点[J].

图书情报工作,2014(6):124-129.

[ 4 ] 许思茵.国内外学科馆员制度比较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5):65-66.

[ 5 ] 李金芳.美国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典型案例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11):75-79.

[ 6 ] 白兴勇.关于图书馆志愿者的理论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5(2):40-45.

[ 7 ] 张丽萍,王延萍,杨琳,等.基于行业视角的图书馆志愿者行为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90-94.

[ 8 ] 魏大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十三五”规划思考[J]. 图书馆杂志,2015(6):10-16.

[ 9 ] 柯平.图书馆战略管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10-12.

吴 玥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图书情报中心主任、馆员。上海,200070。

(收稿日期:2015-12-10 编校:刘 明)

多元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5篇

1.1 理论定义

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 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战略。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企业专业化经营而言的, 其内容包括:市场的多元化、产品的多元化、资本的多元化和投资区域的多元化。

1.2 模式

多元化战略的模式分为横向多样化、多向多样化和复合多样化。横向多样化是以现有的产品市场为中心, 向水平方向扩展事业领域, 也称水平多样化或专业多样化。多向多样化指虽然与现有的产品、市场领域有些关系, 但是通过开发完全异质的产品、市场来使事业领域多样化。复合多样化是从与现有的事业领域没有明显关系的产品、市场中寻求成长机会的策略, 即企业所开拓的新事业与原有的产品、市场毫无相关之处, 所需要的技术、经营方法、销售渠道等必须重新取得。

1.3 类型

1.3.1 相关多元化战略。

相关多元化战略是指进入与公司现有业务在价值链上拥有竞争性的, 有价值的“战略匹配关系”的新业务。虽然企业发展的业务具有新的特征, 但它与企业的现有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 他们在工艺、技术、产品、销售渠道、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根据现有业务与新业务之间“关联内容”的不同, 相关多元化又可以分为同心多元化与水平多元化两种类型。

1.3.2 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非相关多元化, 又称离心多元化。它是指企业新发展的业务与原有业务之间没有明显的战略适应性, 所增加的产品是新产品、新服务领域。企业采用该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从财务上考虑平衡现金流或者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

2 海尔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目的

2.1 追求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指多个事物结合在一起, 能产生大于多个事物简单相加的效果, 即“l+1>2”。多元化发展能帮助企业获得销售、产品、商誉、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效应, 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外, 多元化经营可以让企业获得批量采购原材料、设备等的规模经济, 使企业具有成本优势。

2.2 降低经营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需要自负盈亏。如果企业经营的产品过于单一, 经营领域过度集中, 就很难灵活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所以, 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 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有助于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 很多企业选择进入更多的行业、提供更多样性的服务、生产更多类型的产品, 以确保企业经营“东方不亮西方亮”。

2.3 充分利用富余资源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员素质的提升、管理理念的改进, 一般都会产生包括设备、信誉等在内的富余资源, 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富余资源, 才不会造成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就有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3 海尔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历程

从1991年开始, 海尔从单一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 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作、合资的手段, 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空调、洗衣机、冷柜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 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 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军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 海尔又涉足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 开始进军知识产业。2001年, 海尔通过其树立的品牌信誉进入金融行业, 构建了包括长江证券、青岛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在内的金融框架, 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做好了准备。

4 海尔集团相关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原因

4.1 领导者的卓越才能

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 领导者具有远见卓识, 具有国际性的视野和全球化的眼光, 善于抓住机遇, 往往会使企业实现关键性的转型, 大大促进企业的发展。1991年, 海尔进入多元化战略阶段。海尔借着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机遇, 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 从只干冰箱一种产品发展到多元化, 包括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等。那时, 舆论称“海尔走上了不规则之路”, 行业也认为企业要做专业化, 而不是“百货商场”, 而海尔则认为他们的冰箱已经做到第一, 在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有了可移植的模式。另外, 不管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本质在于有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4.2 良好的品牌形象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对消费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吸引作用。品牌形象的有形要素包括产品及其包装、生产经营环境、生产经营业绩、社会贡献、员工形象等。品牌形象的驱动要素包括产品或服务自身的形象、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形象、使用者的形象。海尔集团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这一块也是做得相当出色的。例如, 海尔的产品质量有保障、性能优良、造型美观, 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经营业绩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业内遥遥领先。另外, 海尔还特别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 目前海尔集团已经成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的社会力量, 至今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和物品总价值已达5亿余元。

4.3 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初期, 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 那时, 家电行业供不应求, 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 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质量。海尔却坚定地实施名牌战略, 严抓质量,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提出了“要么不干, 要干就干第一”的口号。在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 海尔凭借其差异化的质量赢得了竞争优势。1985年, 一位用户来信反映海尔冰箱有质量问题, 张瑞敏让员工用大锤亲自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 砸醒了员工的质量意识。

4.4 良好的企业文化

海尔集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其文化核心就是开放式创新的基本理念, 即“世界就是我们的研发中心”, 其本质是全球用户、创客和创新资源的零距离交互, 持续创新, 旨在建立全球资源和用户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 持续产出指数科技产品。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 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同时, 海尔的企业文化还包括了它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发展观念。

5 海尔集团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失败的原因

5.1 原有核心能力支撑作用有限

虽然海尔集团拥有强大的核心能力, 但这种竞争能力主要是指在家电行业所获得的对经验、技术、知识的整合能力, 而当这种核心能力延伸到金融、手机、药业、家居等行业时, 就很难再发挥其原有的作用。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文化, 而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是有限的, 并不能适应每个行业的消费需求。

5.2 扩张过程中缺乏理性分析

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而海尔在这个过程当中, 没有找准时机和切入点, 在扩张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1995年, 海尔开始进入医药领域, 但由于其在这方面缺乏核心技术, 在将近十年的发展中损失惨重, 最后不得不退出该行业。

5.3 非相关行业人才不足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主力军, 虽然海尔在其相关领域有着很多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但在非相关行业却不得不面临高端人才紧缺的状况, 这就导致海尔在非相关行业中缺乏战略性的目光, 没有完善的战略体系做支撑, 也缺乏核心技术, 从而在这些行业中处于劣势。

6 海尔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宽度和深度, 拥有核心能力才能让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可以通过对质量的严格把关, 塑造品牌和商誉;也可以促进技术体系的完善, 申请技术专利。同时, 企业要维持稳定的核心业务, 敢于创新, 通过不断创新来扩大市场占有率。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6.2 理性分析, 找准时机和切入点

企业在进入某个行业之前, 应该对该行业进行全面的分析, 了解该行业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同时, 还需要了解它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全面分析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6.3 实施人才储备战略

运用人才强企战略, 加强对企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企业一方面可以选择与各大高校合作, 通过建立实践基地来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在毕业之前, 允许他们到企业观摩实习, 积累经验, 表现优异者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接受上岗培训。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 如海尔集团就建立了海尔大学, 通过搭建并联的培训平台, 持续为员工提供开放的学习资源。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差距和实际需要,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6.4 选择合适的多元化战略实施方式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方式包括了自建、并购和战略联盟。自建要求企业要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 并能实现有效的竞争。并购要求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 并能进行有效的整合。而战略联盟就需要联盟一方对另一方的企业资金状况、运营状况等有全方位的了解。所以, 企业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来选择合适的实施方式。

结束语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从现有水平出发, 才有利于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如果只是为了寻找利润增长点而盲目进行扩张, 只会让企业遭遇到更大的困境。

摘要:自从加入WTO以来, 我国家电企业在拥有众多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企业开始由单一经营模式转向多元化经营, 以顺应企业界多元化发展的热潮。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 分析了海尔在实施多元化战略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历, 从而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海尔集团,多元化战略,成败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帅晓林.大型家电企业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遇到的困境及其对策探析——以海尔集团为例[J].社科纵横, 2008, 29 (8) :42-45.

[2] 高雪桃, 张涛.浅析企业多元化战略——以海尔集团为例[J].民营科技, 2015 (3) :239-241.

多元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6篇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种因素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方式一般可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类。

终结性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它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结论和判断或者用于证明和选拔。

形成性教学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能力发展等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完成一个形成性评价任务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学生学习与锻炼的整个过程,因此又称为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终极目的不仅在于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还在于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学生所运用的学习方法进行反馈评估,指导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培养钻研精神。

目前的实验教学评价是以知识考核为主,辅以期末的实验考试成绩,这两种手段均属于终结性评价。随着社会对人才的新的需求,在升学考试中具备突出选拔功能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作为实验教学唯一的评价方式,其弊端非常明显,它单凭考试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劣,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最重要的是它无法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并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实验教学目标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在评价观念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互补的综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通过师生共同来监控、反思与调节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学保持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实践实验教学中多元化评价实践

实验教学是我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活动,但实验教学评价也一直是教学评价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尝试对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实施以及对评价指标的分析等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方法,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获得主动、全面的发展为评价目的的最高追求。

实践的相关课程由“电工基础”、“电子技术 (模拟电子部分和数字电路部分) ”、“电工电子实习实训模块”、“传感器及其应用”等实践教学单元构成,各单元既有各自的教学实践要求,又相互呼应,根据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在进行教学评价前,我们以一系列的课程实验为载体,将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贯穿在各个教学单元之中。

首先将实验教学划分成既连贯又独立的实践教学单元,对各个单元提出各自的教学要求,并将电子信息和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引入教学,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传感器及其应用》理论知识的要求之一就是对不同工作原理的传感器的识别和观察,并作为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要求。

在实验前的理论分析阶段,让学生借助相关电子电路的知识,尝试通过自上向下的系统设计方法,根据理论学习中传感器的特点,利用电路的分析、连接,将传感器连入相关的电子电路中,完成构思、模拟、实现的完整设计过程,并与正确的实验电路进行对比,使学生能融入到实验中,同时提高学生对实验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不同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尝试把各种不同的仪器设备引入实验中,如双踪模拟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让学生了解不同仪器的特点和用途。

在实验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单元教学目标作为载体,要求每个学生充分预习有关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的资料,制作实验预习报告和概念图。概念图是一种基于概念间关系的一种可视化图表,以实验活动为平台,概念图法可以应用于积极的实验教学评价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简单的概念构图,将实验课所需的知识准备以概念图形式完成。

实验开始前对学生制作的概念图以及准备的情况进行教学评价,概念图评价按照Novak等人提出的方法,包括:命题 (每个有效命题记1分) 、层级 (每个有效的级为5分) 、交叉连接 (每个有效的、有重要意义的交叉连接记10分。虽然有效,但不反映命题或相关概念组之间的综合则记2分) 、例子 (概念图有效的例子记1分) 。例如,对于传感器课程中热电式传感器的有效概念及概念间正确的相互关系给1分,讲概念对应用于有效的具体事例给1分,每个层级给5分,层级间的交叉联系给10分。由此来确定学生概念图的具体得分。

学生的准备情况按照表现性评价方法,抽查部分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学生实验的基本原理的知识准备、对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实验前模拟实验过程得出的可能结果和误差、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异常和问题等等,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或过程,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实验前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评分,而是了解学生掌握实验知识、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反馈的情况进行纠正,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思考习惯和提高自学能力。评价方式采取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同时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评价的参与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式之一是成长记录袋评价,成长记录袋有利于完整的记录学生学习态度及技能的变化和发展。在实验单元教学中,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分组,同时进行的方法,在各个实践环节都对学生实验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对实验项目的掌握程度及实际操作水平,每次实验课都有实验内容记录,并进行实验小结,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将收集的成长记录袋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自我评价则是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中途做单元小结时完成,这样既可以不加重学生负担,同时又能较好的完成评价实践。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评价自己学习的不足点,可以评价自己掌握了什么,或者评价自己能够做什么,还可以评价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的态度。

自我评价结束后,再进行他人评价。他人评价是实施实验态度评价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也是成长记录袋收入的内容。实施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形成性的评价方式。他人评价包括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通过提问仔细观察学生进行实验的态度。他人评价采取分组形式,每小组为一个单位,参考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并指定一名成员当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小组反思,制作表格,填写姓名、每个成员发言次数、实验独立完成情况、实验记录情况、实验创新能力、实验态度是否认真等内容,组长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逐一评定,给出每个学生的参与统计,最后集中各成员的评价结果,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论,由教师认定最终结果。

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实验教学的评价指标分为三个部分: (1) 基础性知识考核及能力性知识考核 (40%) ; (2) 研究性学习能力考核 (30%) ; (3) 学习态度考核 (30%) 。

实验教学评价分两方面考虑,一是基本技能的操作评定。例如,对于传感器应用技术中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单臂电桥实验,其操作程序应该是先对差动放大器调零,再连接实验线路,最后对应变片加不同质量的砝码来记录电桥的输出情况。评价过程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二是创造性实验或研究性实验的开展。例如,对于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验,除了书本提及的作用,还有学生提出信号衰减是正弦波型的观点,并展开实践。

教学评价的方法采取平时考勤、学生的闭卷考核与动手操作考核相结合,其中闭卷考试和操作考核采取的都是终结性教学评价方法,以量化评价为主,量化评价的优点是逻辑性强,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能对课程现象的因果关系做出精确分析,结论也更为客观和科学。实验实际操作成绩由实验最终作品、学生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评分构成。创新能力考试成绩采取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 (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观察) 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从不同角度不断了解学生,进而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评价内容由学生的所有研究成果及研究的前瞻性和学科价值评分构成,交付教师审查完毕后立即打分,当即给出成绩。对平时实验过程中表现特别突出、成绩特别优秀、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型实验特别有创意的实行免考。

在实验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效运用多元文化的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且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评价的聚焦点集中于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得的能力开发和成就欲望,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评价方法,使评价体系更符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健康和谐发展。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创新意识的潜能。在实验教学中,只有不断进行评价方式的探索,不断吸收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方法,才能有力地推动和教学规范教学改革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实验教学中评价方式的实践, 从实验教学评价现状出发, 对实验教学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多元化评价探索和实践, 不断吸收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方法, 希望能借此推动和规范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实验教学,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2] 夏正江.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的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5) .

[3] 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47~51.

[4] Novak, J.D., Gowin, D.B.Learning howtolearn.NewYork[M].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4.

上一篇:物理校本研修总结范文下一篇:节能减排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