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分级护理范文

2024-03-03

耳鼻喉科分级护理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耳鼻喉科护理过程中所发生的120起风险事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回顾式分析。

1.2 方法

在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术的风险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3]: (1) 医疗事故: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操作失误、查对执行医嘱不仔细、擅自离岗导致护理间断等原因对患者造成损害。 (2) 医疗纠纷:护理人员因态度不好或因护理技术不当而与患者发生争执。 (3) 医疗意外: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坠床、摔倒、自杀或输液反应等意外。 (4) 并发症发生:几乎所有疾病均可引发并发症的出现, 一旦出现并发症, 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具体如下。

1.2.1 科室因素

耳鼻喉科为相对高风险科室, 喉梗阻、气管异物、鼻腔大出血的危重病患者较为多见, 治疗与护理风险性大, 一旦出现失误, 即会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 容易出现医疗纠纷事件。

1.2.2 护理人员因素

现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工作态度不端正, 没有责任心, 法律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与患者缺乏充分沟通, 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等专业知识不甚了解, 且在护理过程中, 易出现操作失误, 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2.3 护理制度因素

我国很多医院至今仍采用传统护理理念对患者进行护理, 护理理念落后, 制度不完善, 在护理过程中漏洞百出, 常与治疗脱节, 极易出现护理失误, 造成医疗纠纷。

1.2.4 患者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医疗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 由于耳鼻喉科疾病复杂多变, 患者很难对医疗效果感到满意, 导致医从性下降, 致使患者抵制治疗, 影响治疗效果, 增加风险发生;部分患者因自身经济问题在住院期间因对各种费用的不不理解而发生纠纷;更有不少患者素质极差, 故意刁难医护人员, 不配合治疗, 造成不良后果, 引发医疗纠纷。

1.2.5 外部因素

由于部分媒体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少数医疗纠纷事件进行扩大报道, 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 致使患者从心理上抵制医护人员, 对医疗活动产生质疑, 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甚至有不法“医闹”从中挑唆, 引发医疗纠纷。

1.3 统计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术的潜在风险因素包括科室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制度因素、患者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各类风险因素所导致事故比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由于耳鼻喉科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 且患者基本情况千差万别, 常见喉梗阻、气管异物、鼻腔大出血等危重患者, 且患者在术后多伴有头晕、呼吸受限等现象, 在住院期间较其他科室更易发生摔倒等医疗意外, 同时, 耳鼻喉科的许多护理措施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加之部分患者对医疗护理方法存在质疑, 因此, 在医疗护理过程中, 稍有松懈和失误, 极易引起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的发生, 给医患双方均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要求逐渐提高,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医院护理的高要求, 医院各科室尤其是耳鼻喉科等高风险科室必须引进先进的护理理念, 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护理制度, 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水平, 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拉近医患关系,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尽量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具体而言, 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科室护理制度方面

(1) 应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护理学分册》耳鼻咽喉科疾病护理指南[4]及杨春玲, 张瑞敏主编《临床护理路径》五官科临床护理路径[5], 结合科室特点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 通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可加强医护人员间的沟通, 提高护理效率及护理质量, 及时纠正错误, 降低风险发生。 (2)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加强对护理风险的监控力度, 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结合本科特点, 制定相应的护理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制定风险补救预案, 一旦风险发生, 及时处理补救。 (3) 严格执行执业准入制度, 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坚决不予录用。 (4) 完善护理各项书面记录, 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护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严禁伪造、涂改等, 保证护理记录的质量。 (5) 规范科室仪器、护理用品与急救药物的管理, 派专人管理, 对科室仪器和护理用品的使用做详细记录, 对缺少的物品及时补入。

3.2 医护人员方面

(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充分了解耳鼻喉科常见病与并发症的相关知识, 掌握风险识别方法, 同时, 医师应加强自身诊疗技术的熟练度, 提高治病疗效, 尽量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护理人员则应加强自身护理技术的熟练度, 减少护理操作失误的发生。 (2) 加强自身法律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 不断学习法律知识, 时刻警戒并发症及医疗意外的发生, 从而有效控制医疗意外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3)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护理制度, 严格三查七对,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问题, 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

3.3 医患关系方面

医护人员应加强服务意识, 以患者为中心, 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向患者介绍与病情有关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消除患者顾虑, 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得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并可以恰当的方式解决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4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良好的社会形象对减少风险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耳鼻喉科可通过加大科室宣传力度、推出优惠亲民活动、通过开展义诊等方式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使其正确认识耳鼻喉科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树立耳鼻喉科良好的社会形象, 减少社会不良舆论对科室的影响[3], 同时, 也可依靠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加快科室的发展。

该院耳鼻喉科经过护理管理体质改革, 应用全新的耳鼻喉科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 全科医护人员组织学习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 风险防范意识逐步提高, 技术水平更加精湛, 住院患者得到了我科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 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护理风险的发生较前有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 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术风险贯穿于患者住院期间的整个护理过程中, 而护理安全是科室发展的基础, 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提高职业素养, 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更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拉近医患关系, 树立良好的护理服务形象, 在护理中, 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严格三查七对, 已减少护理操作失误的发生,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患者康复, 减少风险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如何防范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潜在风险。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 耳鼻喉科护理过程中所发生的120起风险事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回顾式分析, 重点研究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术的潜在风险因素, 并探讨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结果 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术的潜在风险因素包括科室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制度因素、患者因素, 以及外部因素。各类风险因素所导致事故比例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将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潜在风险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可减少风险的发生。各种风险因素均需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重点关注。同时, 先进的护理理念、完善的护理制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及高度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可大大降低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潜在风险,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耳鼻喉科,护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 马晓惠.护理风险管理在耳鼻喉科病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1, 32 (33) :7612-7613.

[2] 夏旭峰.风险因素管理在医院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8) :66.

[3] 余春华, 李俊英.临床护理中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J].华西医学, 2008, 23 (6) :1469-1471.

[4]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护理学分册 (耳鼻咽喉科护理指南)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22-436.

耳鼻喉科分级护理范文第2篇

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 人们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和就诊环境的要求在不断增加, 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耳鼻喉术后患者的观察和研究, 分析出病患的疾病特征和心理以及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问题, 进一步探讨耳鼻喉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文章抽取的研究对象为耳鼻喉科室86例患者, 男性患者54例, 女性患者32例;年龄范围在6~84岁, 其中喉癌28例, 急性会厌炎4例, 鼾症6例, 突聋10例, 鼻息肉26例, 鼻窦炎12例。

1.2 问卷调查

文章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的调查方法, 向本校附属医院的耳鼻喉科室的护理人员和被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86份, 回收186份, 回收率100%, 其中有效回收率是98%, 回收率达到有效标准。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 所在工作病区、施护人员、患病原因、次数、反复程度、年龄、护理对象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等;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护理对象、护理方案、宣教是否到位等等。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形式表示, 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统计调查问卷与患者沟通、询问和追踪观察, 发现耳鼻喉患者的发病年龄遍布于各个年龄阶段, 根据研究数据总结出患者有焦虑、恐惧、暴躁、抗拒和急迫的心理特征, 文章也针对疾病的特征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 并出现有效的结果。

3 讨论

耳鼻喉科的疾病情况复杂, 涉及听觉、嗅觉、发音3个器官和双耳、双鼻、咽喉五条通道, 表现为多器官性、多通道性、突发多变化性和多疼痛部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部分患者生理机能失常, 且多合并心、脑或其他器官系统疾病, 导致病情更加复杂多变, 患者往往情绪波动较大, 心理状态变化明显。

近年来, 根据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 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案对于改善耳鼻喉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 重视耳鼻喉患者的心理问题, 重视对疾病特征的有效分析, 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对耳鼻喉患者的康复和治愈有重要意义。

3.1 患者的心理分析

(1) 恐惧心理。恐惧是鼻喉患者的首要心理状态, 高达95.8%, 尤其是鼻息肉、喉癌患者, 疾病本身疼痛剧烈, 对患者产生强烈心理刺激, 加之耳鼻喉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低, 对自身出现的一系列身体状况产生巨大的心理恐惧。

(2) 焦虑心理。焦虑的心理是耳鼻喉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一, 占患病比率的87.5%。大多数耳鼻喉患者在手术后都期望能早日治愈出院, 因为耳鼻喉疾病的特点容易出现反复, 所以绝大多数患者又担心病情的复发和恶化, 这样容易引起患者的焦虑心理。

(3) 悲观失望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耳鼻喉患者占调查人员的比率为53.3%, 这部分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 深感成为家庭和他人的负担, 自责心较强, 内心十分痛苦, 自我封闭, 不愿与他人交流沟通。

(4) 多疑心理。研究表明, 在耳鼻喉患者中, 疑心较重, 本研究中这类病人占41.7%的比率, 这与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精神面貌有很大的关系, 他们往往猜疑家属和医护人员隐瞒病情, 过分地猜想病情的严重程度,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5) 抗拒心理。由于耳鼻喉患者的体质处于正常人水平之下, 治愈疗程也较为漫长, 大部分患者都存在拖延病情的习惯, 如病情反复, 病情轻微的患者自动放弃治疗, 更有甚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方案产生抗拒的心理。

3.2 心理护理对策

耳鼻喉科室的护理人员是能给患者直接身心支持的人, 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直接影响患者康复的因子, 因而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对策,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 对于提高耳鼻喉科患者的治愈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3.2.1 心理疏导

耳鼻喉患者数量较多, 护理人员更要做好候诊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减少因等候就诊时间的延长引起的焦虑、烦躁情绪, 最大限度地争取中老年候诊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保持就诊环境的稳定。

3.2.2 心理沟通

对于耳鼻喉这种慢性病患者, 护理人员应该更加有责任感, 护理人员的真诚、同情和尊重对患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安定作用, 便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发病原因, 帮助患者分析过去的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 找出解决的办法, 为患者战胜疾病增强了信心。

3.2.3 手术患者的心理指导

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 常可导致手术病人产生比较剧烈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 几乎所有的术后病人都有着心理反映。耳鼻喉科进行的手术由于部位特殊, 手术后影响着病人的饮食、呼吸和睡眠, 有50%以上的病人在术后72h疼痛不止, 疼痛引起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护理人员要让耳鼻喉患者在术前对自身的疾病和自身的身体素质都有充分的、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让病人了解自身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介绍手术前的注意事项、手术目的、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意外和术后注意事项, 在主观上即要重视它, 又不要害怕它, 发挥主观能动性, 做好思想准备,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安慰患者术后的疼痛是必然的, 如鼻腔手术后填塞纱布导致头痛、鼻部胀痛等,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打消病人的种种顾虑和紧张情绪, 使病人有一个安全感。另外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护理人员鼓励病人表达其疼痛的感受及对适应疼痛所作的努力, 同时安慰鼓励病人尽量减轻心理压力。

3.2.4 特殊病患的心理护理

耳鼻喉癌症患者的病情较为特殊, 对于这一部分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是要绝对给于保密。重中之重的是给予心理支持, 对焦虑、郁抑的癌症患者可通过暗示或其他手段使其减压、对病情适度保密、严重后果不要使其了解太详细;对恐慌不安的患者要稳定情绪、保证饮食和睡眠;对悲观失望的患者要给予生的希望和引导。

总之, 对癌症病人要针对性强, 指导有方、支持有力、鼓励有效, 给病人一个精神上的化学疗法, 让病人用自己的勇气去同病魔作斗争。

4 总结

随着医学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生命价值的提高, 人们对护理服务和护理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 只有具备精湛业务技能和常识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炙手可热的人才需求。本文的研究对耳鼻喉患者的心理护理具有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有利于指明护士的护理方向, 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 同时有利于耳鼻喉科护理未来的发展, 护理队伍的优良和改进。

摘要:目的 探讨耳鼻喉患者的疾病特征和心理特点, 寻找得以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案的临床依据。方法 对本校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室患者进行随机调查, 总结疾病特征, 了解病患的心理特点, 进行有效的实践护理方案。结果 耳鼻喉患者的就诊心理存在着与其他科室不同的专科特点和疾病特征。针对临床实践采取有效的护理,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降低投诉率, 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耳鼻喉,心理,护理,路径

参考文献

[1] Lehrer S.Life change and gastric cancer[J].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80, 42 (5) :499~501.

[2] 刘启纯.如何做好急诊病人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12) .

[3] 周庚菊, 卢公荣.护理工作中语言艺术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 2006 (7) .

[4] 宋爱玲.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社区医学杂志, 2006 (4) .

[5] 郭继鸿.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J].临床心电图学杂志, 2000, 9 (1) :49.

耳鼻喉科分级护理范文第3篇

年初,卫生部首次作出规定,明确将病人的面部、口腔清洁、喂饭、

翻身拍背等床旁基础护理内容纳入护士工作职责。“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规定,护理的级别分为四级。如对特级、一级护理的患者,护士晨间给他们梳头、面部清洁、口腔护理各一次,晚间还要进行面部清洁、口腔护理等四项服务。每周要帮助患者床上洗头一次,需要时还要进行指、趾甲护理。除了这些日常的清洁外,护士还得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日常护理治疗等,这一话题也由此引发一次关于生活护理的讨论。

有利的一面:1有社会学家指出,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步入,以后一对年轻夫妇要对应双方父母四个老人,很难出现以前一个老人生病,全家几个姊妹兄弟轮班陪护的局面,这样实现“无陪护”病房是大势所趋。而且在医院的医疗服务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最直接。

2基础护理不只是简单的生活护理;而是要以专业能力和专科知识做支撑来从事基础护理。另外,做好基础护理是落实整体护理的切入点,是促进医患和谐的重要途径。做好基础护理,不仅能拉近护士与患者空间上的距离,更可以拉近护士与患者情感上的距离。

3如果实施后探视病人与护理病人的家属减少了,可使病区更安静,有利于护理人员集中精力制订治疗方案,实施护理操作,书写护理病历等,还可以减少病房中的致病菌,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4可以 解决“一人住院、全家上阵”的难题, 以前家人住院,家属要送菜送饭、请假陪护,如果家属没时间照顾,病人生活又不便的,还要请人照料。“无陪护”的试行,给家属减负,让“一人住院、全家上阵”之难成历史。

5护士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进行生活照顾,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效掌握病人第一手病情资料,及早发现患者的临床病情变化,并提请医生进行及时处置。另外,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也渗透在护士对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中。 不利的一面:1是“生活护理”中包含的“无性别护理”内容。根据“无性别护理”的要求,给男病人洗澡擦身、解决大小便等也是护士服务的内容。这会使一些女护士感到无法接受。

2人手不够以前一个病区只要

7、8个护士就足够了,现在如果增加了生活护理一个病区10来个护士还可能觉得人手紧张。”

再次不少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护士表示,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从事病人生活方面的护理,跟人洗脸刷牙“有点大材小用,甚至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3会有一些家属的不信任,觉得自己不在病人身边护士工作会偷工减料

耳鼻喉科分级护理范文第4篇

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 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 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

八、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九、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十、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

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线药物(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三线药物(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一般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物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二线或二线以上药物治疗。 (2)根据病情需用二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结果作依据。若无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无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

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3)根据病情需用三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致病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药敏报告,若无药敏报告,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科室主任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4)根据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药物轮换使用。 (5)感染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原则

一、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一线药。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经具有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

二、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需要联合应用的,只能选择两种一线抗菌药物。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三、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使用时间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四、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

一、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原则:

(1)预防用药指征:患者具有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如果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

(2)应在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基础上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

(3)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新品种、价格昂贵品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联用作为预防用药。

(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范围、手术部位与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原则是: A、广谱、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手术部位大多数病原菌。 B、杀菌剂剂量要足够。

C、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

D、宜静脉给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E、清洁手术(分甲、乙两类):

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不用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的大型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参照此类用药。

F、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如胃、肠、肺、耳鼻咽喉科、妇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如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可用至术后2~3天。

G、污染的手术:

如脓疡切开引流、化脓性胆管炎、骨髓炎、肠穿孔、腹膜炎等术前已明确感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用药。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注意事项:

(1)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

(2)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便宜。 (3)预防用药应有目的,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的感染菌选择药物,不能盲目采用广谱抗菌药或联合用药以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4)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不能放松严格的手术操作及无菌技术,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消毒隔离措施。

(5)清洁肠道用药:施行结肠、直肠手术,于术前2-3天开始口服肠道制菌药物,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

一、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二、联合用药一般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可联用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

三、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 (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难以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耐药菌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 (4)为减少各药物单一使用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5)需长期用药,有利于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如抗结核治疗。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1)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如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

(2)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二、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

三、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

四、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

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五、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六、哺乳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

七、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

一、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遵循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在病历中有相关性记载,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二、检验科加强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工作。协同院感办定期公布致病菌,细菌药物试验及耐药情况,并向全院发布相关信息。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做到以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为依据。

三、药剂科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深入临床、监督临床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调配处方时发现抗菌药物滥用应拒绝调配。协同有关部门收集、整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技术信息,定期向全院发布。

四、实行抗菌药物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每季度对用量较大、用药总金额畸形和异常增长的品种,组织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全面分析,经认定为不合格的品种,医院对其进行调控(限量或淘汰)。对确定为临床需要的品种,将采取临床科主任负责制,所属科室医师开具该品种,都需科主任签名同意。

五、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对临床医师和各科室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价。每季度抽查10%以上医师用药情况,定期对门诊处方及归档病历进行审查、定性和质量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定期公示、通报。

耳鼻喉科分级护理范文第5篇

护理指征:

1、重度妊高症,宫外孕出血性休克,胎盘早剥出血性休克,中央前置胎盘、妇科癌症晚期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羊水栓塞的患者

2、子宫脱垂悬吊术或经阴道修补术、外阴广泛性切除及腹股沟沭巴清清扫术等术后24小时内。

3、盆腔清扫术、会阴Ⅲ度裂伤修补术、剖宫产术48小时内。

4、毁胎术、产钳术、子宫肌瘤核除术、娠合并卵巢蒂扭转24小时内。护理要点:

1、 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监护并做好记录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和用药后的效果,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对重度妊高症,宫外孕出血性休克,胎盘早剥出血性休克,中央前置胎盘等重症患者协助床上使用大便器,会阴清洗2次/日,给予心理护理。

4、维护病人的卫生,仪表仪容,做好晨、晚间护理每日1次。

5、 给孕妇讲解围产期保健知识, 协助新生儿母乳喂养,吸吮率100%。

6、了解孕产妇心理需求,建立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做好产前及产后的心理疏导。

7、满足孕产妇营养需求,协助其科学进餐

8、保证病房环境清洁整齐、空气新鲜,帮助整理私人物品,按需及时整理床单元用物。二级护理

护理指征: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孕产妇;生活部分自理的孕产妇。

2、各类妇、产科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护理要点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孕产妇病情变化;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2、根据医嘱,正确按时实施药物治疗;

3、根据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实施安全措施;

4、协助新生儿母乳喂养,吸吮率100%。

5、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基本护理技能培训和指导。

6、维护患者卫生、仪表及仪容。根据其要求协助更换衣裤、刷牙漱口、洗脸、梳头、洗头、擦身、剪指甲等。

7、满足孕产妇营养需求,协助其科学进餐。

8、了解孕产妇心理需求,建立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做好产前及产后的心理疏导。

9、保证病房环境清洁整齐、空气新鲜,督促整理私人物品,定时整理更换被服。三级护理

护理指征:

1、病情稳定,生活完全自理的孕产妇。

2、生活能自理,择期手术的患者。

3、 生活能自理,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护理要点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孕产妇病情变化;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2、根据医嘱,正确按时实施药物治疗。

3、根据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实施安全措施;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4、指导新生儿母乳喂养,吸吮率100%,对妇科择期手术的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健康教育。

耳鼻喉科分级护理范文第6篇

2018年3月片区业务学习

科室

_____

姓名

_____ 得分_____

一. 简答题(10分/题)

1. 什么是护理分级?

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

2. 什么是Bartherl指数?

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进行测量,个体得分取决于对一系列独立行为的测量,总分范围在O~100。

二、填空题(2分/空)

1. 自理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个体_____(照顾)自己的_____(行为能力)。

2. 日常生活活动(ADL)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适应生存环境)_____而每天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活动。

3. 护理分级通过________(患者病情)和/或______(自理能力)来确定。

4. 我院规定(≤6)_____岁者不需要进行护理分级评估。

5. 护理分级新标准理解与实施的关键就在于:依托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治过程、凭借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利用有效的评估工具,通过评估对不同的患者提供有助于疾病治疗、缓解、康复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__________(护理服务)。

6. 护理分级间接的反映了患者所需照护的_____(难度)_____与(强度),所以管理者在保障患者安全诊疗的情况下,如何依此来调配护理人力包括护士的数量、专业技能、应急能力及身体素质等,这也是管理者进行__________(护理人力配置)、合理结构调配、完善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7. 护理分级于(2013年11月14日)__________国家卫计委发布。 8.自理能力是通过对住院患者_____(进食)、_____(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个项目进行评定,将各项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根据总分,将自理能力分为__________(重度依赖)、(中度依赖)__________、(轻度依赖)__________和(无需依赖)__________四个等级。

9.正确认识护理分级标准在临床的实际意义。结合本医疗机构的实际状况逐步建立、完善操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在正确认识患者疾病的基础上,_____(客观)、综合、_____(动态)评估患者整体情况,为不同疾病护理需求的患者提供及时、正确、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真正提高护理______(内涵),体现护理学科的专业性、科学性。 三.简答题

实施分级护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它遵循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准则。

2.它不仅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护理级别的综合依据,同样是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相应护理服务的规范实施护理的依据。

3.该标准与卫生部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不代替,但它是在卫生行政和法律法规规定下的技术支撑的行业规定。 4.他不仅能客观界定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与自理能力和对护理的不同要求,同时也是反映护理工作的风险、责任、技能、与工作量多少的依据。

5.它不仅对临床护理以及管理工作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对护理工作进行轻、重、缓、急分类,做好合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重要依据。

6.根据患者病情分成1—4级和每项护理操作所需时间,经科学测算得出每班所需护士数。护士长根据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能力和患者的需求分配分管护士,有效保证了分级护理质量的落实。

上一篇:儿童画油画棒教案范文下一篇:读组织行为学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