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术的潜在风险与防范

2022-09-12

耳鼻喉科患者的疾病千差万别, 病种复杂, 危重症患者较多, 且住院周期短, 出入量大[1], 因此, 耳鼻喉科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 且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风险。临床护理风险即在临床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中出现的直接或间接损坏患者的危险事件[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要求逐渐提高, 但现阶段我国大多医院护理制度不完善, 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高, 因此, 护理风险逐渐加大。而耳鼻喉科本身即为高风险科室, 在护理过程中, 稍有不慎, 即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对患者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因此, 如何防范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潜在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成为目前耳鼻喉科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为了研究如何防范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潜在风险, 该研究通过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耳鼻喉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防范, 最大限度的降低耳鼻喉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耳鼻喉科护理过程中所发生的120起风险事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回顾式分析。

1.2 方法

在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术的风险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3]: (1) 医疗事故: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操作失误、查对执行医嘱不仔细、擅自离岗导致护理间断等原因对患者造成损害。 (2) 医疗纠纷:护理人员因态度不好或因护理技术不当而与患者发生争执。 (3) 医疗意外: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坠床、摔倒、自杀或输液反应等意外。 (4) 并发症发生:几乎所有疾病均可引发并发症的出现, 一旦出现并发症, 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具体如下。

1.2.1 科室因素

耳鼻喉科为相对高风险科室, 喉梗阻、气管异物、鼻腔大出血的危重病患者较为多见, 治疗与护理风险性大, 一旦出现失误, 即会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 容易出现医疗纠纷事件。

1.2.2 护理人员因素

现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 工作态度不端正, 没有责任心, 法律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与患者缺乏充分沟通, 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方法等专业知识不甚了解, 且在护理过程中, 易出现操作失误, 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2.3 护理制度因素

我国很多医院至今仍采用传统护理理念对患者进行护理, 护理理念落后, 制度不完善, 在护理过程中漏洞百出, 常与治疗脱节, 极易出现护理失误, 造成医疗纠纷。

1.2.4 患者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医疗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 由于耳鼻喉科疾病复杂多变, 患者很难对医疗效果感到满意, 导致医从性下降, 致使患者抵制治疗, 影响治疗效果, 增加风险发生;部分患者因自身经济问题在住院期间因对各种费用的不不理解而发生纠纷;更有不少患者素质极差, 故意刁难医护人员, 不配合治疗, 造成不良后果, 引发医疗纠纷。

1.2.5 外部因素

由于部分媒体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少数医疗纠纷事件进行扩大报道, 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 致使患者从心理上抵制医护人员, 对医疗活动产生质疑, 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甚至有不法“医闹”从中挑唆, 引发医疗纠纷。

1.3 统计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术的潜在风险因素包括科室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制度因素、患者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各类风险因素所导致事故比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由于耳鼻喉科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 且患者基本情况千差万别, 常见喉梗阻、气管异物、鼻腔大出血等危重患者, 且患者在术后多伴有头晕、呼吸受限等现象, 在住院期间较其他科室更易发生摔倒等医疗意外, 同时, 耳鼻喉科的许多护理措施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加之部分患者对医疗护理方法存在质疑, 因此, 在医疗护理过程中, 稍有松懈和失误, 极易引起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的发生, 给医患双方均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要求逐渐提高,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医院护理的高要求, 医院各科室尤其是耳鼻喉科等高风险科室必须引进先进的护理理念, 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护理制度, 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水平, 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拉近医患关系,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尽量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具体而言, 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科室护理制度方面

(1) 应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护理学分册》耳鼻咽喉科疾病护理指南[4]及杨春玲, 张瑞敏主编《临床护理路径》五官科临床护理路径[5], 结合科室特点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 通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可加强医护人员间的沟通, 提高护理效率及护理质量, 及时纠正错误, 降低风险发生。 (2)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加强对护理风险的监控力度, 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结合本科特点, 制定相应的护理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制定风险补救预案, 一旦风险发生, 及时处理补救。 (3) 严格执行执业准入制度, 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坚决不予录用。 (4) 完善护理各项书面记录, 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护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严禁伪造、涂改等, 保证护理记录的质量。 (5) 规范科室仪器、护理用品与急救药物的管理, 派专人管理, 对科室仪器和护理用品的使用做详细记录, 对缺少的物品及时补入。

3.2 医护人员方面

(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充分了解耳鼻喉科常见病与并发症的相关知识, 掌握风险识别方法, 同时, 医师应加强自身诊疗技术的熟练度, 提高治病疗效, 尽量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护理人员则应加强自身护理技术的熟练度, 减少护理操作失误的发生。 (2) 加强自身法律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 不断学习法律知识, 时刻警戒并发症及医疗意外的发生, 从而有效控制医疗意外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3)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护理制度, 严格三查七对,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问题, 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

3.3 医患关系方面

医护人员应加强服务意识, 以患者为中心, 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向患者介绍与病情有关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消除患者顾虑, 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得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并可以恰当的方式解决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4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良好的社会形象对减少风险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耳鼻喉科可通过加大科室宣传力度、推出优惠亲民活动、通过开展义诊等方式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使其正确认识耳鼻喉科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树立耳鼻喉科良好的社会形象, 减少社会不良舆论对科室的影响[3], 同时, 也可依靠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加快科室的发展。

该院耳鼻喉科经过护理管理体质改革, 应用全新的耳鼻喉科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 全科医护人员组织学习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 风险防范意识逐步提高, 技术水平更加精湛, 住院患者得到了我科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 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护理风险的发生较前有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 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术风险贯穿于患者住院期间的整个护理过程中, 而护理安全是科室发展的基础, 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提高职业素养, 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更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拉近医患关系, 树立良好的护理服务形象, 在护理中, 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严格三查七对, 已减少护理操作失误的发生,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患者康复, 减少风险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如何防范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潜在风险。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 耳鼻喉科护理过程中所发生的120起风险事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回顾式分析, 重点研究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术的潜在风险因素, 并探讨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结果 耳鼻喉科护理操作技术的潜在风险因素包括科室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制度因素、患者因素, 以及外部因素。各类风险因素所导致事故比例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将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潜在风险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可减少风险的发生。各种风险因素均需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重点关注。同时, 先进的护理理念、完善的护理制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及高度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可大大降低耳鼻喉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潜在风险,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耳鼻喉科,护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 马晓惠.护理风险管理在耳鼻喉科病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1, 32 (33) :7612-7613.

[2] 夏旭峰.风险因素管理在医院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8) :66.

[3] 余春华, 李俊英.临床护理中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J].华西医学, 2008, 23 (6) :1469-1471.

[4]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护理学分册 (耳鼻咽喉科护理指南)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22-436.

[5] 杨春玲, 张瑞敏.临床护理路径:五官科临床护理路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9:480-5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天然气长输管线设计方案优选方法研究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