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范文

2023-09-18

新闻传播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传统新闻;传播影响

引言

自媒体是一种个人化的新闻传播方式,网络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自媒体使人人都能成为新闻内容传播者。特别是各种社交软件的出现,使自媒体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成为了当代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冲击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受众量不断缩减,这严重影响了传统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对此,本人结合了个人经验及相关资料,对如何推进自媒体与传统新闻传播行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探析。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

1.1影响新闻内容

相对于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我国传统新闻传播方式比较闭锁,观众看到的新闻内容,都是由新闻工作人员经过调查与分析后,精心制作与发布的内容,新闻的真实性比较强。但劣势在于新闻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对于新闻的题材内容选取,有着较多限制性要求,只有符合传统新闻播放要求的内容,才能面向观众进行播放。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固定模式,普通民众在发现身边的新闻后,即可通过自媒体软件,快速编辑与制作后,将新闻内容发布出去。加之,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内容比较丰富,受众范围比较广,贴近于人们日常的生活,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情感共鸣。所以,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影响新闻受众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各种新媒体软件不断涌现,而传统新闻传播在社交软件的冲击下,新闻受众群体的角色逐渐发生改变。传统新闻传播十分注重于新闻的真实性,选择的新闻题材多为国家民众安全事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需经过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核实新闻真实性后,再对新闻进行编辑与制作,然后以电视、报纸或广播为媒介,将新闻内容进行传播。但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各种社交软件的功能提供,使受众群体不仅可以作为新闻接收者,也能是新闻发布者,这种双向传播方式,扩大了新闻传播的传播范围,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

1.3影响社会舆论

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下,制作的新闻内容比较单一,传播渠道比较少,观众在观看新闻时,只能被迫在规定时间内观看。且观众对于新闻的内容,若是存有个人的见解,无法通过新闻传播的渠道,对新闻内容进行信息反馈,更不能与其他关注交流与互动。并且,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宣传国家政策理念的重要渠道,制作的新闻内容,多是符合当代主流的价值观念,观众通过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只能观看此类新闻内容,不能获取其他新闻信息。新闻分为正面新闻与反面新闻,长期传播正面的新闻,观众可能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但通过自媒体进行新闻传播,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喜欢,选择观看的新闻内容,并能够通过社交平台的方式,对新闻信息表达个人看法,或与其他观众进行新闻交流。另外,在众多新闻受众的严格监督下,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协调发展的办法

2.1积极创新新闻内容

无论是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还是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影响新闻关注量的原因,为新闻传播的内容,而推进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改革,做好新聞内容的创新十分重要。采用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内容制作时,应当改变以往的制作特点,如长篇大论、题材相似、模式相似等,尽量精简新闻传播的内容。对于新闻的制作方式,可以结合当代主流文化、理念与表达方式,适当插入一些图片、视频,以明确新闻的主题与内容,使受众能够快速了解新闻信息。因当代生活节奏较快,人们对于新闻的接受时间有限,对于枯燥、相似的新闻内容,受众更偏向于观看具有深度的内容。所以,新闻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自媒体优势,搜集更多的新闻素材,优化新闻的整合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对新闻信息额度有效传播。

2.2敢于探索应用先进技术

自媒体作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闻传播方式,传统新闻传播若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应当结合自媒体的优势,做好传播方式与渠道的改进。对此,新闻工作人员可通过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与微博等,创建自媒体帐号,并根据平台的社会主流文化方式,多样化的剪辑新闻内容,以扩大新闻受众群体。也可以通过特色栏目的开设,划分不同的新闻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在利用新媒体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与粉丝的互动,根据粉丝反馈的信息,改进新闻的制作内容、方式,以加强新闻制作质量的同时,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结语:综上所述,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涌现,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发展,难免会产生较多的不利影响。面对新的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带来的挑战,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若想实现长久化的发展,不断的扩大受众群体,应当与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进行融合发展,以通过对内容、制造方式、传播渠道的创新,实现传统新闻传播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受众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新闻内容。

参考文献:

[1]魏华伊.分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传播力研究,2018,(31):16-18.

[2]余润春.浅谈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传播力研究,2018,(33):82-89.

[3]杜娟.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传播论坛,2018,(19):67-68.

[4]孙洋.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7,(7):16-18.

新闻传播学范文第2篇

【编者按】近年来,移动性逐渐成为国内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移动的强调意味着打破对社会的固着性考察,以一种动态的视野重新串联起各种关系、物质、符号、情感的社会性构成,从而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移动样态。为此,本刊就什么是移动性理论、如何理解移动性理论的思想脉络、如何开展与移动性相关的研究等问题对戴宇辰老师进行了采访。

记者:近年来,移动性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热点。那么,什么是移动性,移动性和流动性这二者在概念上有何不同?我们又该如何区分呢?

戴宇辰:流动性和移动性表达的其实是不一样的意涵,从英文语境中这两者的词根就能窥见一二。移动性(mobility)的词根来源是move,有移动、运动、位移之意;而流动性(liquidity)的词根来源是liquid,有液态的、流动的之意。在《流动的现代性》中,齐格蒙特·鲍曼用流动性一词来表达相对于现代性之固态特质的时空软化、规制解除、权力偏移的社会形态;而移动性则并未涉及这种对于固态的现代性的对比和转变。

具体而言,移动性研究是对于主体运动和移动过程(movement)的研究,并且强调的是这种移动过程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意涵。当代新闻传播学研究乃至社会科学需要给予这种“移动转向”(the mobility turn)更多的关注。当现代性介入到都市生活中时,许多移动的过程(movement)所包含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物理意义上的移动,而是成为了一个意义的塑造和生产的过程,并由此表达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的意涵。移动性研究的核心在于“将社会关系放置于移动之中,将不同的移动手段与通过远距离传播而形成的多样化社会经验联结起来”。

记者:在您看來,该如何理解这种新闻传播学研究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移动转向”?如何去梳理移动性的理论框架和思想脉络?梳理这种“移动转向”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戴宇辰: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欧陆社会学研究中,已经发生了这种“移动转向”(the mobility turn),展开而言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移动转向”打破以往研究中的“定着性思维”(sedentary thinking)。在定居主义看来,只有节点才是具有意义的,而移动路线只是穿越无意义空间及通往节点地方之神圣性的方法。相反,移动性研究聚焦于主体如何完成在节点之间的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经济的意涵。因此,我们需要从定居主义的“定着性思维”中解放出来,以一个运动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第二,“移动转向”带来了对象的动态分析视角。我们在人文地理学、新闻传播学中都会强调“地方性”“认同感”等概念。但在移动性转向看来,地方和有意义的活动,其实是沿着流动网络和移动性,通过各种短暂的实践建构起来的。因而,需要有一个动态的思维,这也是与打破“定着性思维”一脉相承的。

第三,“移动转向”开拓了一种去域化(deterritorialisation)的视野。在移动性的视角下,当我们不再关注固定的节点,而是关注节点之间的移动过程的话,便不存在全球与地方的差异、整体与局部的差异、内部与外部的差异。

第四,“移动转向”关注移动生成的物质性基础。传播活动即是一种移动性的过程,它不在于在节点移动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关注在节点之间的传播过程是如何达成的。因而,移动性生产的物质性基础,比如媒介、网络、铁路、公路、交通,这些构成movement得以生成的可能条件。

第五,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移动性的权力进行批判。为何乡村农民,就没有城市的白领这种高强度、高频率、高倾向性的移动呢?这主要体现在移动能力(movement ability)上的差异。而这种移动能力的差异、移动能力分配的不平衡,带来的便是政治、经济乃至阶层上的差异。

记者:对于移动性研究而言,当下的国内外学者主要探讨了哪些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

戴宇辰:“新移动范式”(the new mobilities paradigm)主要区分了五种与移动性相关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分别为: “身体旅行”(corporal travel)、 “物理位移”(physical movement)、 “想象旅行”(imaginative travel)、 “虚拟旅行”(virtual travel)、 “传播旅行”(communicative travel)。身体的、物品的、想象的、虚拟的、传播的,这五个领域构成了“新移动范式”。若通过移动性视角进入,我们所熟悉的传播现象可以得到新的解释,这些看似寻常的现象又被阐释出新的意义。

分别展开而言,“身体旅行”研究的是工作、生活、休闲、社交、移民中身体移动是如何建构不同的“时空情态”(time-space modality)。相关研究主题不乏旅游者、通勤者、移民者等等。就拿本雅明的都市生活中的“闲逛者”为例,闲逛这一行为就不具备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固着性,而是一种即兴、随性的移动过程,由闲逛这一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意涵便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反思的。

“物理位移”指的是流通的各种商品、货物是如何转变人们的空间、居住的社会意义。“物理位移”更多关注的是商品、货物的流动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2020年有学者以物质性视角研究了生活垃圾,探讨北京市的生活垃圾是如何在周边地区流动,并分析其中所构建的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社会意涵。除此之外,相关研究主题不乏货运、跨国污染、二手市场的技术怀旧型商品等。

“想象旅行”研究的是各种媒介表征、幻想、交流所呈现的时-空想象及其文化内涵。相关研究在艺术学、电影研究、文艺研究等领域的成果更为丰富,比如有学者对艺术、影视片、电视节目等展开了研究,并关注其中经由媒介表征所呈现出的想象性的、虚拟性的符号所构建的意义。

而“虚拟旅行”就与新闻传播学在赛博时代的媒介研究高度相关,指的是在虚拟环境中的行为如何改变现实行动,转换时空意义,超越物理界限。相关研究主题不乏网络游戏、信息流动、线上背包客、监视科技等。近期学界有不少对饿了么骑手、外卖小哥的研究成果。这也符合了移动性研究的主题,即虚拟数据汇聚如何规制和管控我们的现实肉身,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移動产生影响。虽然在身体上骑手正在进行物理意义上的移动,但在效率优先的算法规制下,骑手的身体不再属于骑手本身,而是与算法高度绑定。骑手也不再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而是成为了机器和算法的附属物,他的移动路线都是由算法和数据预先规定的。

最后一种研究主题“传播旅行”,指的是人际之间通过具身性行为、文本、符号、电子媒介所形成的交流通路。相关研究不乏音乐、舞蹈等线下的、面对面的、具身性的活动所形成的传播行为。

记者:除了理论框架、研究主题之外,研究方法也是一个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与移动性研究相关的研究方法?

戴宇辰:首先就是质性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比如参与式观察、访谈、民族志,都是非常符合移动性研究的研究方法。其次在移动性研究中,“时空日志”(time-space diary)就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比方说,在做关于通勤问题的研究时,可以在固定的时段记录下有关的时间和空间的体验。第三就是移动民族志(mobile ethnography)的研究,当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虚拟空间中某个网络论坛时,便可以采用这种研究方法。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刘海龙老师对于“帝吧出征”事件的研究。最近有一些国内研究采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研究方法,称为“走读法”(the walkingthrough method)。对某个应用软件进行研究时,需要考察每个App中的细节、考察每个App中不同环节的使用方法、考察不同App中信息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研究者的个人移动实践,来汇集其需要的研究资料。最后一类是物质话语分析(material discourse analysis)。我们都知道,话语分析更多的是文本材料,而物质话语则是分析物件背后所蕴含的文本的、情感的和社会的意义。

专家简介:戴宇辰,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上海市“晨光人才”(2019),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要从事文化研究与当代批判理论、媒介社会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上海市“晨光学者”项目,主要兼职有华东政法大学新媒体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传播与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著有《遭遇“视差之见”:齐泽克与文化研究》,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国际新闻界》等期刊,并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作者简介:张梓豪,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新媒体数据研究院学术助理

编辑:徐  峰

新闻传播学范文第3篇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新闻传播学考研概论:新闻事业的性

本章重点:

l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业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l 新闻媒介的共性

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l 新闻媒介的特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现

1、所有制方面:私营、公营、国营

2、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

独立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

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

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

3、阶级性方面: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4、办报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

l 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l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新闻媒介是精神产品,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经济领域。

l 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新变化:

1、 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

2、 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3、 新闻媒介注重受众反馈

4、 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l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申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商业原则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

认识媒介产品的商业性的积极意义有:既然是商品,就要考虑读者需要;考虑营销,参与竞争;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l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 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l 阶级性在一张报纸上的体现: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

l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

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为人民服务。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

1、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新闻事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3、新闻事业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4、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5、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全民所有。

6、新闻事业实行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

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 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

建校历史:机构成立的历史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历史越久,积累的人脉资源更多。例如,凯程教育已经成立10年(2005年),一直以来专注于考研,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线老师或者电话。

有没有实体学校校区:有些机构比较小,就是一个在写字楼里上课,自习,这种环境是不太好的,一个优秀的机构必须是在教学环境,大学校园这样环境。凯程有自己的学习校区,有吃住学一体化教学环境,独立卫浴、空调、暖气齐全,这也是一个考研机构实力的体现。此外,最好还要看一下他们的营业执照。

新闻传播学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得以迅猛发展的同时,在社会各领域内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新闻是传播时事的有效手段,而以往的新闻制作与传播所耗费的资源较多,成本投入与实际收益存在较大差距,在制作与传播方式上也较为单一,这就导致新闻内容的吸引力不足,新闻制作的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对新闻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数字媒体在新闻事业中的应用使得新闻制作与传播走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新闻制作水平不断提升,传播方式越来越便捷,新闻信息的传播更为精确、高效。基于此,有必要对数字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制作与传播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制作与传播中的應用提升新闻制作与传播工作的效率,为新闻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数字媒体;新闻制作;新闻传播;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媒体不再局限于互联网行业,而能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许多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对社会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在新闻行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够实现新闻制作与传播方式的优化,增强传播内容的精确度,提升新闻传播效率,促进新闻制作与传播方面的改革,为新闻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这也说明,当下数字媒体与新闻行业的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助力。因此,有必要强化对数字媒体相关概念的认识,深入理解数字媒体的含义,并结合新闻制作与传播的实际要求,充分发挥数字媒体的优势,将数字媒体融入到新闻素材的采集、节目的制作、节目的设计包装及精确播出中。通过数字媒体的高效应用使传播质量得到保障,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能够实现新闻制作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促进新闻制作水平和传播效率的提升,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1. 数字媒体的含义

数字媒体指的是以二进制方式对图形、文字、声音等信息进行处理、记录与传播的媒介方式,是获取媒体信息的一种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将图形、文字、声音等信息资源以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实现抽象信息的具体表达,使抽象的感观变为具体的、能够进行管理的数字信息。这种优势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各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对许多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数字媒体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尤为明显,数字媒体与新闻事业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新闻制作与传播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新闻行业发展的困境,还能够以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增强观感体验,确保新闻的高效传播。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事业中的应用可以确保从新闻采集、制作到节目包装设计、播出等一系列流程都实现数字化,这就使得新闻传播更为准确、及时,提升新闻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增强新闻效果。数字媒体的多样化特征是新闻制作与传播的强大助力,这一优势使得新闻内容的呈现更为生动丰富,也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技术指导下新闻制作的水平和新闻传播的精确性。可见,数字媒体对新闻事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也充分说明,数字媒体在新闻制作与传播中的有效应用是新闻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保障。

2. 数字媒体在新闻制作中的应用

2.1 数字媒体在新闻素材采集中的应用

从前,新闻素材的采集工作中都是用录像带来存储信息,首先是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到现场去对事件进行摄影、录像,采访相关人物,完成录像后再进行录像的整理、修改和播放。而所采集的录像只能使用一次,也就是说,当次所采集的新闻素材录像进行了一次整理、修改,被使用之后就不能再经二次修改和利用。这就导致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所采集到的新闻素材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共享,浪费了来之不易的新闻资源,对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效率产生了严重影响。而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素材采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使来之不易的新闻素材得到更为高效的利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将现场采访的新闻信息录像及时准确地传送到新闻网络中心平台上,再充分发挥数字媒体管理系统的优势,完成录像的整理,将其存储到相应网站。这就便于新闻编辑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节目的特性与实际需要,在网站上选择相应的素材资料进行编辑、修改后播出,真正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数字媒体在新闻资料采集中的应用除了能够满足不同媒体单位对新闻素材的实际需求,也能够对以往存储在磁带、录像带中的新闻实施数字化转换,存储至光盘、硬盘中,在新闻节目中,这些历史新闻资料就可以随时应用,不用再花费时间去采集,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和人力,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数字媒体在新闻素材采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新闻制作的成本,增加新闻资源的利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确保新闻素材的完整性,为新闻节目的高效制作和精确传播提供保障。

2.2 数字媒体在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

新闻节目主要通过电视新闻、视频新闻等方式来呈现,这其中包含声音、图像等多种元素。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一般需要经过现场采访、录像、镜头安排、整体剪辑、写解说词、录影配音等操作流程。在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新闻采访、摄影、书面文字的编写及影像编辑等工作需要记者与摄影师共同完成,编辑人员负责对采集到的新闻信息进行数字化编辑、整理完善,完成新闻节目的制作。需要注意的是,电视新闻的编辑并不仅仅局限于排版、修改,更为重要的是在不脱离事实的情况下发挥数字媒体的优势对新闻素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新闻事件更为具体、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数字媒体技术与新闻节目制作的结合需要专业的视频设备和技术作为支撑,对新闻相关文件、存储介质等进行专门处理,以高效的编辑加工方式打造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数字内容管理平台能够对数字媒体的内容进行统一管理。也就是说,新闻素材能够以不同形式集中到平台上,并根据不同需求用相应的编辑方法进行编辑加工,使素材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体现。已经制作完成的节目也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多种各式转换,媒体单位可以将准备好播放的新闻节目存入光盘或硬盘中,即使临时改变播放计划也只需要在电脑上简单操作修改,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流程,这就便于节目的二次制作。借助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节目制作的效率,实现高水平的新闻节目制作。

3. 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3.1新闻节目的包装设计

新闻节目的包装设计是增强节目效果的重要环节,数字化技术能够使新闻报道更为生动形象,更具现场感。以往的新闻报道多采用口头述说的形式,但由于工作人员的口头表达能力有限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即使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主播人員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在节目中的应变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观众对新闻节目的期待仍然有些差距。何况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观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趋向于多样化,只有创新新闻媒体,强化节目的包装设计,才能给予观众良好的视听感受,促进新闻事业发展。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数字媒体的多样化优势,将数字媒体技术与新闻节目的包装结合起来,使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电视新闻可以听,也可以看,因此,可以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利用动态图片、虚拟场景或动态连线等数字技术使新闻事件更为形象、具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以灵活多样的新闻节目报道形式吸引观众,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3.2 新闻节目的精确播出

数字媒体在新闻节目传播中的应用使新闻播出的形式更为多样化,观众可以通过视听两方面来了解和感受新闻事件,获得事件的更多信息,观众获得了良好的视听体验,也就增添了一份对新闻节目的认同感,这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不只是作为一项科学技术而存在的,更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数字媒体技术指导下,新闻传播有了更高品质的内容,在传播的精确性方面也有了显著提高。以往的新闻报道总是存在不及时的问题,传播效率不高,传播质量也不够精确。而在数字媒体时代,社交软件和自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事件的发生与传播更为便捷、及时、精确,几乎已经实现了发生与播出的同步。而且这种传播也不再是单向的,并不局限于电视新闻形式的传播,甚至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制作新闻,这既促成了多途径传播、多渠道接收的全新局面,扩大了传播范围,也充分体现了新闻传播的精确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闻的制作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只有深入了解数字媒体的含义,才能进一步优化新闻传播内容,提升新闻传播效率。本文解析了数字媒体的含义,然后深入分析了数字媒体在新闻素材采集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媒体在新闻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探讨了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包含新闻节目的包装设计以及新闻节目的精确播出。实践证实,数字媒体与新闻行业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新闻传播质量得到提升和保障的重要途径,希望数字媒体与新闻事业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秋.数字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创新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10):135-136.

[2]师静.传媒转型背景下的美国创新创业型新媒体人才培养[J].传媒,2016(07):55-58.

[3]王倩,陈媛.数字媒体视阈下新闻舆论传播路径探讨[J].采写编,2018(05):33-34.

[4]栾轶玫,何雅妍.融合技能智能素养价值坚守——多元时代的中国新闻教育变革[J].新闻与写作,2019(07):34-42.

[5]史莉.网络背景下数字媒体与纸质媒体的博弈初探[J].科技传播,2019,11(15):155-156.

[6]刘霞非.信息化背景下新闻媒体的大众化传播途径[J].新闻战线,2018(04):45-46.

作者简介:吴小明 江西南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新闻传播学范文第5篇

在我国新闻界有这么一位学者,始终辛勤耕耘在实用新闻学研究的园地上,先后出版了《新闻发现论》、《新闻记者论》、《新闻编辑论》、《新闻典型论》、《论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战》等实用新闻学专著,并且发表了100多篇新闻论文和新闻工作评论,在新闻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他就是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我国唯一的军事新闻学术核心期刊《军事记者》杂志的主编朱金平。

让新闻学的研究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闻研究机构纷纷建立,仅公开出版发行的新闻学术期刊就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家发展到今天的100多家,还有数百家内部发行的新闻学术期刊,每年出版发行的国内外新闻学著作也有好几百种。但是,一些院校和新闻研究机构的人员由于缺乏新闻实践经验,所发表的新闻学术论文和新闻学术著作,要么“前瞻性”太强,不符合中国新闻界的实际;要么堆砌新概念新词语,让人听起来玄玄乎乎却不知所云;要么是胡编乱造不着边际,或者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朱金平的新闻学术研究,既建立在新闻学术前沿阵地上,又紧贴中国新闻界的实际,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

2004年是中国新闻界“抓典型年”,他撰写的《新闻典型论》在2003年底出版了,次年7月被再版。这本书梳理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宣传过的所有重大典型及其特点,总结了典型宣传的基本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受到中宣部有关领导的表扬。

这些年我国突发事件频繁,常常形成舆论的焦点。怎样搞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既体现了各级党委机关与政府各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也反映了各媒体事件性报道的整体水平。通过对中外突发事件报道规律的深入研究,朱金平在2004年12月推出了《论突发事件报道》一书,对各种突发事件报道的重点、采写的方法及遵循的原则等作了深入的阐述,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学专著,并为一些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考试提供了一个题库。

2003年3月20日爆发的伊拉克战争,让世人前所未有地深刻感受到舆论战在现代战争中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为此中央提出要加强舆论战、心理战与法律战的研究。朱金平最早在《军事记者》上发表了《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舆论霸权》的学术论文,并在全国所有杂志中最先开设了“三战”专栏,后来定位成“舆论战”专栏,先后刊发相关论文200多篇,成为我国舆论战研究的重要阵地。2005年,他撰写出版了《舆论战》一书,对舆论战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从战前、战中、战后和平时4个层面上为我国舆论战的深入研究设立了框架结构,成为一些军事院校与传媒学科的重要辅助教材。总政一位领导看到这本书后给他打电话,称赞他为我国舆论战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2006年他出版的《新闻记者论》,由于紧贴中国新闻界与新闻人的实际,被一些新闻院校指定为学生必读教材。而他将编辑工作与编辑人员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新闻编辑论》出版后,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由解放军报社新闻研究所、长征出版社和人民武警报社联合举办了研讨会,《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等都作了报道。

在新闻学术研究的课题上,朱金平总是善于选择那些新闻人关注的新话题。他说,采写新闻需要抓问题,搞新闻研究同样需要抓问题,只是“问题”不同而已。所以,他的学术论文和新闻工作评论,尤其注重实用性。在相对和平时期,有些人对军事新闻不再感兴趣,于是他在《中国记者》杂志上发表了《让军事新闻走进寻常百姓家》;当20世纪90年代初深度报道普遍受到媒体重视时,他发表了《军事深度报道写作探析》与《分析性新闻之分析》的论文。针对有些媒体片面强调“专家办报”理念,忽视读者自然来稿来信的问题,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经验,在《新闻战线》上发表了论文《读者来信,新闻的矿床》。为什么现在的报纸越来越厚而读者越来越少?许多人将其归咎于网络的冲击,而他则认为时下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报纸上的许多稿件质量太差,缺乏新闻性,所以他发表了《伪新闻——报纸的第一公害》和《新媒体时代报纸生存和发展策略》的论文。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引发了人们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思考,他就在《军事记者》杂志当年第11期发表了《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探索》的论文,受到军内外新闻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人将假新闻与失实报道混为一谈,他在新闻界首次提出将这二者区别开来,发表了《假新闻≠失实报道》的论文,认为二者虽然都是新闻的大敌,但表现形式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因而纠正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对有关部门处理一些虚假报道提供了理论依据。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他在2010年第8期的《军事记者》发表了《怎样成为一个全媒体型的新闻人》。2011年他发表的《传媒公信力与受众忠诚度》及《微博时代的典型宣传策略浅谈》等论文,紧贴中国新闻界的实际,受到广泛好评。

近10年来,他发表的论文有20多篇被收入《中国新闻年鉴》与《中国出版年鉴》等各种文集,还有多篇被其他媒体转载。他编发的论文,有10多篇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等奖项。

将新闻研究的根基扎在新闻实践的土壤里

为什么我们一些新闻学术期刊发表的许多论文无人问津?为什么一些出版社出版的许多新闻类书籍备受读者冷落?关键是那些理论研究者的高论,与新闻实践相脱离。有些论文与论著的作者没有或严重缺乏新闻从业经历,理论研究空对空,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而朱金平的新闻研究成果,完全建立在新闻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都较强。

这首先得益于他本人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朱金平出生在江苏南通市,家乡的教育、文化与新闻事业一直比较发达。1974年正在上高中二年级的他,就在市广播电台发表了第一篇新闻稿件《这个照顾不能要》。那年,他才16岁。高中一毕业,他就被推荐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新闻学习班,由此进一步激发了他新闻写作的热情。1978年他作为特种兵入伍到海军后,在基层部队当了4年业余通讯员,在报纸发表了许多稿件,因此被破格提干。1984年10月,他就被正式调到人民海军报社记者处当记者。1985年10月25日,山西晋城朝阳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22名矿工生死不明,海军北海舰队防救船大队的潜水员奉命前去营救。他得知情况后,迅速前往事发地点采访,采到了15名矿工被困井下11天获救的独家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全国主要媒体都先后刊发了他采写的消息与通讯,国外16家通讯社转发了他采写的稿件,美联社记者追踪他到人民海军报社采访他。他在现场组织拍摄的相关新闻照片,获当年全国摄影界金像奖。后来,他又参与我国第一支海上联合编队首赴太平洋合成训练的采访,采写的消息、通讯和拍摄的图片被多家媒体刊用。

在人民海军报社担任编辑期间,他就先后担任政治工作、军事工作、后勤工作与文化工作等多个部门的编辑。他担任责编的《水兵与法》、《导航鸟》和《大视野》专版,都深受部队官兵喜爱。1995年他调到解放军报社任《读者之友》专版组组长。他在这个专版上编发的稿件,有50多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摘播。他编发的1篇稿件获五四新闻奖一等奖,采写的稿件1篇获五四新闻奖二等奖,1篇获全国省以上党报舆论监督好新闻二等奖。《读者之友》版当时被认为是军报最受欢迎的专版,每个月收到的表扬信就有几百封。1996年初,他从一张通讯员自发寄来的照片说明词中,发现了兰州军区某部班长彭光荣爱兵带兵的事迹,经过深入采访,挖掘报道出一个全军重大典型,受到上至军委领导、下至普通士兵的热情赞扬,仅表扬信就收到7000多封,为此,兰州军区授予彭光荣“模范班长”荣誉称号,将其破格提干。1998年长江一线发生特大洪灾,他主动请缨到抗洪一线采访,采写的长篇通讯《独生子女兵抗洪风采录》与《抗洪烈士遗属的高风亮节》受到广泛好评。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他先后发表了2300多篇(幅)消息、通讯、评论及图片。丰富的新闻报道实践经验,为他从事新闻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思考的依据。

2002年初,组织上调他到《军事记者》杂志担任主编。虽然从事新闻业务研究,但他始终没有离开新闻报道的实践岗位,这是他的新闻研究区别于其他一些新闻研究者和新闻学者最重要的方面。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无论是2009年的国庆大阅兵还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他都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文字与图片报道。2008年的年初,他还冒着严寒来到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漠河某边防连采访,并在凌晨零下46℃的低温下与执勤战士一道站岗。回报社后,他共发表各类稿件23篇,其中多篇被评为军报当日好稿和全年优质稿件。2009年盛夏,他随报社领导参与了“东北边防记行”系列采访报道。这些新闻实践活动,不断给他的新闻研究提供新鲜素材、注入新的活力。

在他主编的《军事记者》月刊上,每一期都会根据当时新闻界有关情况,精心策划一期“专题研究”,注重实用性与指导性,受到新闻采编人员重视。为此,他先后在全国新闻期刊主编年会和全军社科期刊主编培训班上介绍了经验。实际上,他把刊物每期策划和组织的稿件,都当做学习的过程,并以此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他利用《军事记者》杂志这个平台,借助军报的力量,每年组织一次“军事新闻论坛”,将全军各新闻媒体的老总们集合在一起,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为杂志获取高质量论文的同时,也启发了读者思维,开阔了读者眼界。

这些年来,他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及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硕士与博士论文的评阅或答辩工作,并为军地各类新闻学习班及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学子们讲课。同时,他还参加总部机关舆论战和对外军事宣传的实际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参与了我军外宣的第一部教材《军事对外宣传概论》的撰写。这些广泛的涉猎,使得他的实用新闻学研究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全局性问题,又使其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把新闻学术研究的文字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打开一些新闻学专著或翻阅一些新闻学术论文,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其语言的枯燥乏味。要使新闻学术研究的成果受到读者的青睐,体现在文字上就是要尽量通俗一点,做到生动活泼。这一点,朱金平在他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中做得很好。读他的学术著作,就像一位长者在与一位朋友进行亲切的谈话,寓事于理,娓娓道来。无论是各章节小标题的制作,还是段落行文,他的学术论文都能做到通俗易懂,充满新意。

“从火山爆发、地震降临、海啸逞威、洪水泛滥、森林大火、热带风暴、瘟疫流行等自然灾害,到飞机坠毁、轮船翻沉、火车出轨、恐怖袭击、种族格斗、邪教逞凶、政治谋杀、矿井透水、瓦斯爆炸、桥梁垮塌等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在为新闻人提供大量新闻报道素材的同时,也使受众从这一篇篇突发事件报道中加深了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认识。”这是朱金平在《论突发事件报道》一书中的一段话,平实而不平庸,既有文采又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像躲藏在茂盛草丛中的狡兔,需要猎鹰睁大锐眼;像徜徉在密林深处的猎物,需要猎豹施展敏捷的身手;像游弋在大洋深处的潜艇,需要声纳不停地搜索;像隐藏在大地深处的矿物,需要勘探者艰苦地探寻。新闻,需要媒体人用全部身心去寻找和发现。”这段话出自朱金平的《新闻发现论》,一组排比句,洋溢着文采,生动形象。

“伪新闻,就像小沈阳扮演的一个娘娘腔十足而嘴里又声称自己是个‘纯爷们儿’的餐馆服务员一样可笑,又像一个旧时街头拉客的风尘女子身上却披挂着‘我是一个处女’的牌子那样滑稽。”这是朱金平在《伪新闻——报纸第一公害》的论文中,对伪新闻做的比喻,非常形象,又轻松幽默,读来如清风拂面。

朱金平无论在新闻学术著作还是在新闻学术论文中,都能做到以事明理,行文流畅,充满文采。这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从中学毕业开始,它就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和各种“杂七杂八的书籍”。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朱金平,当战士时就获得了黑龙江大学中文系首届函授大专文凭,提干后又取得海军政治学院政工专业的大专文凭,后来结合工作又获得法学本科文凭,2001年取得海军指挥学院战略学的研究生学历。

这样的学习,铺就了他厚实的知识根底。他从中学时就开始了对口词、三句半、表演唱等文艺演唱材料和小说、诗歌、散文、话剧的创作,至今先后发表了300多万字长、中、短篇报告文学作品。他创作的唯一反映我国申办奥运会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打开奥运之门》获全国畅销书奖,《今生无悔》获全国短篇报告文学一等奖,《一个超极限生命的追问》被解放军报社评为2008年度唯一获一等奖的报告文学。其哲理性摄影散文集《风景中的哲理》,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主席邵华认为是中国摄影界、文学界和哲学界独一无二的作品集,获得全国书评二等奖和全军文艺优秀作品二等奖。他在1993年成为首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来他又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正因为如此,他撰写的新闻学著作和新闻论文,在语言和行文上才如此通俗流畅、形象生动,并令人回味。

朱金平,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大校军衔。在26年的专业新闻生涯中,他先后发表消息、通讯、评论和新闻图片等稿件2000多篇(幅);编辑的《军事新闻有效传播与我军软实力建设》等5篇新闻论文分获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出版《舆论战》等著作22部;出版《“9·11”事件与阿富汗战争》等10多部长篇报告文学,30多篇中短篇报告文学。

新闻传播学范文第6篇

一、自媒体的定义

自媒体又叫做公民媒体 (大意指网络技术) , 就是具备传统媒体功能但是不采用传统媒体运行模式的个体网络行为。自媒体的表现方式:博客、微信、微博、QQ、论坛等。自媒体信息传播模式本身特有的开放性特征, 可是自媒体平台用户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自由发表新闻信息。自媒体平台通过视频录制, 文字编辑, 图片等方式将第一手新闻资料记录下来, 分享到自媒体平台。快捷的自媒体新闻信息传送, 可以快速引起自媒体平台强劲的网络舆论, 迅速引起传统媒体对该新闻信息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也为政绩观以及其他类部门决策的正确性发挥导向作用。

二、如何区别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

首先, 在发生各类新闻事件后, 无论是自媒体新闻传播, 还是传统新闻传播, 都会对新闻本身进行深度剖析, 充分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引导公众更清晰的了解新闻信息的因果。当发生一件新闻事件时, 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 不论是多元化的自媒体, 还是传统新闻媒体, 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分析, 要运用平台的各种呈现形式和自身的深度剖析做出见解独到的新闻, 将新闻报道的自身价值体现出来。其次, 娱乐化是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另一特点。这种轻松惬意的表现形式更易获得广大受众的青睐, 符合手中的内心需求。这是两者的相同点。相比而言, 报纸, 期刊, 还有比较刻板的新闻事件播报形式已经渐渐丢失市场份额。现如今, 所有的媒体形式都在为了解受众需求, 扩大受众人群, 增加受众粘性而努力。

再来简述自媒体新闻媒体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点。在新闻事件发生后, 同一空间的任何传播者都可以即时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 吸引广大受众, 传播速度相当迅速, 快速引起受众的围观, 评论, 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该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监督力度。时效性这一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传统媒体也有自媒体无法比拟的权威性。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引导受众走向正确的舆论方向。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是公众更信服的。相比之下, 自媒体很多人云亦云的新闻事件没有得到传统新闻的确认及播报的情况下, 会出现错误的舆论倾向, 造成公众心理被蒙蔽, 受到不公正的伤害。

三、自媒体对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各方面的冲击及影响

(一) 自媒体环境下, 主流媒体媒介职能的改变和影响

在自媒体不断冲击下, 主流媒体不断完善信息功能、协调管理功能、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这四个媒介职能模块, 丰富多彩的新闻传播内容, 多元化的呈现形式, 使得传统的新闻信息更具有看点。其中日益凸显的舆论引导功能也肩负起了“辟谣”的重任。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不得不把新闻内容放在第一位, 并第一时间向民众还原真相, 以正视听。

(二) 自媒体环境下, 主流媒体传播渠道的改变

主流媒体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对报纸、广播、电视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和话语权。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渠道广为人知, 且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近年来, 自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挑战了主流媒体, 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给了主流媒体深刻的危机感。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大环境, 主流媒体不得不在自媒体领域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即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

(三) 自媒体环境下, 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

在自媒体传播环境下, 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消失了, 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 同步的双向传播成为自媒体传播的一大优势, 能够及时、全面、有效地了解受众所反馈的信息。主流媒体的单向传播特点限制了受众主动参与传播, 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在主流媒体中, 许多新闻节目叙事后都会加入网友点评的新闻评论, 借用网友的观点点评新闻事件, 以此来拉近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引导舆论。

四、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时代, 媒介也许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地创新, 满足受众需求。自媒体的自由不受限, 使得个体在传播者和受众两个角色之间随意切换, 丝毫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在自媒体的冲击下, 及时革新, 传送的新闻信息也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和喜欢。总之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才是新闻媒体立足新闻行业的关键。

摘要:目前, 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平台快速普及和迅猛发展得益于网络的广泛普及。急速膨胀的网络消费者数量使得自媒体新闻传播速度更快, 效率更高。也正是因此极大限度考验了传统新闻应付创新科技冲击的能力, 同时也给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传统新闻传播立足本身优势, 如何吸收利用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优势来化解自媒体新闻传播带来的威胁,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所以不断了解受众需求, 扩大受众人群, 增加受众粘性, 传统新闻传播才能立足新闻行业而不衰退。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统新闻,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艳艳.自媒体新闻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22) :214.

[2] 计冬梅, 高丽凤.论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J].才智, 2014 (26) .

[3] 肖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 2016 (03) :59-60.

上一篇:谢谢你我的爱人范文下一篇:儿童教育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