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范文

2023-09-22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1篇

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家庭教育——广义的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行为辅导——指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预。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

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目标模式——根据课程设计者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点:区分了一般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育目标,并把一般教育目标的分析放在了第一位;同时也把课程与教学区分开,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放在前面,把学习活动或教学设计放在后面,者更符合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逻辑严密性。过程模式——不预先设定目标,而是在设计中详细的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问题解决模式——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困难等,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直接教学(接受式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合作教学——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它主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学时就叫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

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差异,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空等方面的多选择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不同受教育者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个别化教学——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活动。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教育生态学—— 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

创造、操作的激发性。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

的支配自由。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查阅材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学前公共教育——只有家庭之外的社会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学前教育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等理论影响下,以乌索娃为代表的前苏联学前教育研究者经过多年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

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结构——是指评价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衔接方式和相互搭配。

我国学前教育有哪些基本理论?发展的整体观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④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⑤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1). 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 走向多元化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方向性。社区教育的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全面性;平等性;有效性。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全面性、3.情感性、4.灵活性、5渗透性.托幼机构教育原则?1)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4)与教育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5)重视幼儿同伴相互作用的原则。(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1)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2)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简述家庭教育和托幼机构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特点 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家庭教育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终身性潜移默化性④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托幼机构的特点: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简述家庭教育、托幼机构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保让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托幼机构教育的作用: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并带动幼儿教育的发展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教育的作用:为学前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2.帮助家长创设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3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简述时代呼唤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2由课程教材的踏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功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4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知识终身学习者。教师与幼儿之间除了基本的师生关系之外,还扮演着那些其他角色?1幼儿老师是幼儿的养护者;2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3幼儿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辅导者;4幼儿教师是幼儿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5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研究者、诊断者和评价者。 简述活动区创设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简述动物区的创设要求。

1饲养可爱的、易于养活的各种小动物,以便于幼儿了解动物的种类和习性;2在成人的帮助下,让幼儿通过合作来饲养小动物,引导幼儿认真研究各类动物生活的条件、习性和生长特点等,做好观察记录;3注意饲养动物的卫生与安全;4动物房要注意采光。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2)挑战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4)丰富性原则:(5)平衡性(6)系统性原则:(7)动态性原则:(8)主体性原则:(9)效应性原则简述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系统性原则:(1)性、计划性、系统性。(2)要求利用环境提供给幼儿的知识信息、活动材料等要保持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三维空间同时提供的内容要有密切的横向联系,而且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这种联系。(3)前后更替的内容要注意纵向联系,前面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拓展。(4)活动材料的更替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操纵由易到难。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适合性原则:1)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要使环境童趣化,能深深打动和吸引幼儿;其次要体现幼儿的年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2)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要使环境个性化,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是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环境中有令他着迷的食物。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1)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2)儿童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3)幼儿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知识: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 能力:1)了解观察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4)幼儿行为辐射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8)

适应新情况的能力(9)反思能力。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第一他们是反思形的非冲动型的教师;第二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顺应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专业化阶段。各个理论流派关于幼儿教师的基本观点:(1)成熟主义理论(赛格尔):幼儿身心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是适宜的幼儿经验的提供者。(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教师是父母的替代者,是幼儿自我实现和人格建构的支持者和引导着。(3)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4)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幼儿学习的观察者和研究者。(5)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维果茨基)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幼儿学习的扶持者,为幼儿提供支架式教学。简述当前师幼关系单向度的表现。1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虫”2教师——“抛球者”,儿童——“接球者”3教师——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4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具”的操纵者。 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互动性;民主性;互主体性;分享性;激励性。简述班级生活的特点。1生活节律性;2保教教渗透性;3活动多样性;4内外互动性;5班级的组织性。 班级管理的指导策略:1)拟定班级工作计划2)明确保教人员职责3)对幼儿进行编组4)协调相关资源。简述不同年龄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和指导 :特点:小班: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经验而较被动;中班:基本上形成了班级生活规范和制度,形成稳定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逐渐形成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在班级活动中表现较强的主动性;大班: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分化,大部分幼儿形成了稳定的同班朋友关系;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具有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关心班级、小组的荣誉和价值;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各种事物,对班级事务能表达自己的建议和主张。 指导:(1)小班:①进行必要的入园指导工作;②做好入园离园的迎送工作③加强对幼儿的照顾④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减轻焦虑⑤以大带小⑥逐步形成班级活动规则和日常生活的规律 (2)中班:①以游戏为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加强对幼儿游戏的组织与引导,为幼儿在班级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②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③重视幼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表达自我,重视幼儿对班级活动的建议与想法,关注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④帮助幼儿理解自己与班级的关系⑤建立值日生制度(3)大班:①通过维护班级规则和荣誉,引导幼儿集体意识的发展②积极引导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分享③鼓励幼儿负责任地担任

一些班级事物,协助教师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④鼓励幼儿发表对班级的建议与想法,并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⑤合理组织和指导大班幼儿参与幼儿园中、小班幼儿的活动⑥的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教育的形式,理解小学教育活动的要求,并在班级活动中逐渐使幼儿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要求。(4)混合班:①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相互认识和理解,适当参与彼此和活动,鼓励年长幼儿关心年幼的孩子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功能?1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的功能;2幼儿班级执行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活动的功能;3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和价值观。 简述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要求。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幼儿行为辅导有哪些基本原则?:1由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之间的同步教育。 幼儿行为辅导的基本技术:自然后果法;移情训练法;生活锻炼法;同伴交往法;榜样影响法;社会评价法。简述课程模式的含义及主要要素。 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训话方案或框架。主要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及课程评价。多元智慧理论的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它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具有7种智慧: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空间智慧、肢体-动觉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 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观点:皮亚杰的理论观点1)强调课程内容应是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螺旋式课程3)主张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简述HIGH/SCOPE课程模式中PWRE的含义及课程的主要内容:P(plan)制定计划,儿童自己计划在活动中要去做什么;W(work)工作活动,儿童按已作出的计划进行各自的活动;R 描述,儿童以某种方式将自己的活动和结果再现出来;E 评价,即儿童参与评价。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哪些特点?1平等性;2目的性与计划性;3广泛性(生活性);4多样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和实施要点:原则:1)与幼儿支持性的联系比管理的会到的疏远的或惩罚的联系更有利于学习2)幼儿在伙伴关系中的游戏和交流比管理他们或向他们说教能更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3)尊重幼儿的兴趣比忽视破坏或改变幼儿的兴趣更能鼓励幼儿的主动性控制力和能力4)接受幼儿非教师的思维推理方式比希望他们向老师那样思维和推理更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和推理过程5)鼓励幼儿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比为解决问题或企图提供没有问题的环境更能产生更多的学习机会6)确保提供的信息和活动适合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对有效的学习经验来说更重要7)经验和问题解决是幼儿发展对概念和联系的理解的主要过程8)鼓励同伴--同伴游戏和问题增强了幼儿的独立性和胜任感。

实践要点:教师和幼儿一起控制;重视幼儿的能力;与幼儿形成可信任的关系;做出支持幼儿游戏的评论。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几个误区:1)把幼儿园教学等同于上课2)把幼儿园课程替代幼儿园教学3)把幼儿园教学与游戏并列起来。幼儿学习有哪些特点?

1活动性;2直观性;3兴趣性;4主动性;5广泛性;6游戏性;7模仿性。因人施教有何意义? 1享受适当的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2因为施教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3因人施教是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因人施教的途径与策略:

(一)正规教学活动中的因人施教;

(二)游戏活动中的因人施教。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

(三)生活活动中的因人施教

(四)环境中的因人施教。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1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切入;2从下面提出谈话的主题;3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沟通;4应尽可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有助于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和特点;5与家长一起制定观察研究孩子的具体计划,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

搜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查阅资料法。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一般程序:1)准备阶段。组织准备;评价方案准备2)实施阶段。托幼机构自评阶段;评审机构实地考察3)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阶段。评价结果的检验,分析诊断,信息反馈,评价工作的总结。

NAEYC(1999)提出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6个因素:师幼比例、班级规模、教师资格、教师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日常活动的内容和结构、空间和设备。理论联系实际,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要点:

1、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学前教育功能 的释放并不是无条件的随意行为,它必然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

约。

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个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大家认为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年龄段都有着开发智力的机遇,而非仅仅限于人生的早期阶段。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3岁读书”。与学前期儿童应首先发展口语相违背。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破坏了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3、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2)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幼儿行为辅导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维和创造的能力;8适应新环境的能力;9反思能力。

举例说明,游戏活动中应如何因人施教。要点: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3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4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和材料;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

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进行集体教学活动?要点:1班级管理策略;2尊重幼儿的兴趣;3注重个体差异;4打破讲台——课桌模式。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优质的师幼优质关系:(1)关爱幼儿;(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3)参与幼儿的活动;(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结合实际分析,幼儿教师如何从新手发展为专业化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一般来说,培养新教师宜用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既可以现场观摩,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录像。(2)微型教学。微型教学指以少数幼儿为教育教学对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5-20分钟),让教师尝试做小型的教育教学,并把这种活动过程摄制成录像进行分析。(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事先接受训练的教师提供有关所教班级的各种信息,然后让他们观看教育活动实况录像,从中吸取自认为重要的成分。在此过程中,指导者一面呈现出更恰当的行为,一面加以说明。 (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蒙台梭利教育法(主要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 1)儿童具有天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2篇

2、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初探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理论研究述评

4、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5、史学阅读:我的经历与反思

6、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变革初探

7、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8、英语教学课堂提问艺术简析

9、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不同视角及其内在联系

10、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11、落实课改理念,创新设计高中假期作业

1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综述

13、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思考

14、高技能人才技能获得“师承”规律初探

1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历史梳理与未来展望

16、文化范式的转换与教育学理论的超越

17、“教育原理”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探讨

18、论舞蹈教育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9、探寻导学规律 提高学习效果

20、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1、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合理性

22、煤矿企业诚信缺失现象及解决方法

23、从大学生视角看“翻转课堂”在我国高校的应用

24、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25、PCK理念下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研究

26、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类公共课课堂教学满意度分析

27、让乡村教师培训更接“地气”

28、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

29、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别维度解析

30、但邵义教学理念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31、素质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修养

32、浅谈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

33、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34、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提高

35、浅析网络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6、先秦时期德育对于中国人精神基础建构的作用

37、初探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哲学”使命

38、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思考

39、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

40、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4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改革

42、三年职校生,四十载职业人

4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优化策略

44、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论

45、“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46、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

47、从终身体育思想的角度审视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48、浅析教育学原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49、借助传统文化实现化学学科的情感目标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3篇

2、结合高等教育学原理浅谈高考志愿的填报方法

3、情境认知视域下教育硕士有效教学实践

4、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

5、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6、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不同视角及其内在联系

7、基于教育学原理对舞蹈创作教育的干预研究

8、初探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哲学”使命

9、学生视角下探讨中学体育教学疾病内源性致病因素及对策

10、语文教育教学十六年研究与前瞻

11、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初探

12、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1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14、论舞蹈教育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5、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6、课程思政目标导向下精准教学的设计与实现

17、从移动学习角度探究如何提高《教育学原理》学习效果

1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探析

19、南开大学教育学硕士五大专业热招

20、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理论研究述评

21、优化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

22、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

23、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思考

24、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坚持主体原则

25、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26、思想政治教育与其经济价值

27、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8、论勘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基础

29、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0、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31、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32、当今高校教师形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年级差异

34、PCK理念下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研究

35、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新时期特色幸福观

36、“读书破万卷”与“行路逾万里”

37、落实课改理念,创新设计高中假期作业

38、论新时期高校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必要性

39、论美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40、借助传统文化实现化学学科的情感目标

41、浅谈高校校园环境及其优化

42、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思考

43、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研究

44、论农民工培训质量监管机制建设

45、高职渗透教育理论探析

46、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47、少数民族教育中应厘清的几个基本概念

48、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综述

49、数学教师更要注重课外阅读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4篇

1.迟滞

2.分辨率

3.重复性

4.间接测量

5.不等精度测量分辨力

6.静态误差

7.重复性

8.直接测量

9.等精度测量

10.电容式传感器

11.线性度

12.静特性的主要技术指标为

13.动态特性是

14.传感器的三个组成环节

简答

1.请写出金属电阻应变效应的全微分方程,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2.什么是横向效应

3.形成零点残余电压的原因及减小其影响的方法是什么

4.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

5.什么是霍尔效应

6.光电倍增管如何起放大作用

7.热电偶中间定律?

8.传感器特性技术指标包括几个方面

9.迟滞是指什么

10.光电式传感器的原理

11.什么是逆压电效应

12.产生机械滞后的原因是什么

计算

1.已知材料A与材料C的热电动势为13.967mv,材料B与材料C的热电动势为8.345mv,用参考电极定律求材料A与B的热电动势

2.变面积型圆柱(单组式)电容式传感器,两极板互盖长度为1mm,可动极筒外径9.8mm,定极筒内径10mm,极筒间介质为空气ε=8.25*1012F/m,求C?

实例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5篇

1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培养人才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 我们发现对于PLC教学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教授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及程序设计思想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同时能够寻找学校和企业的结合点,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实践平台, 进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下面以教学中用到的S7-300设计移动应急电源的项目为例, 来说明创新教育的组织实施过程。

一个完善的应急电源供电系统有两个供电通道向负载供电, 市电电源直接经过旁路向负载供电;在市电中断或不正常时由应急电源向负载供电, 这两个通道通过切换开关控制。现有移动应急电源主要依赖柴油机发电, 存在噪声大、污染环境, 以及输出波形电能质量差等问题。根据项目要求,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风能、光伏发电等的多种新能源的高可靠移动应急电源控制系统。利用西门子S7-300 PLC和MP1776彩色触摸屏, 设计现场监控及数据采集平台, 并采用Step7-5.4编程软件及Win CC flexible 2008组态软件编程, 设计控制及监控程序。触摸屏与PLC通过MPI电缆连接, 能够实时监视和控制移动应急电源的工作状态。

系统中电能可来源于太阳能、风能、市电、柴油机, 并预留有其它形式电能输入接口 (备用) 。系统输出可对外提供单相或三相工频交流电及2 4 V和1 2 V直流电。系统中DC/DC变换模块主要用于升、降压变换, 使各环节直流电压能够相互匹配。PWM变流器环节用于电能变换, 主要包括整流和逆变两部分功能, 作为各种电源、蓄电池和交流负载之间的接口。若增加负载电压、电流检测装置, 该变流器还可工作于有源滤波 (APF) 状态, 提高电网电能质量。为保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作为主控系统的P L C及触摸屏用UPS电源供电, 以保证其稳定工作。

2 控制系统设计

根据项目需求, 系统主要包括三种工作状态, 应急供电、备用状态和有源滤波, 另外还具有数据检测、故障保护和通讯功能。其中备用状态时, 系统优先保证蓄电池为充满状态, 在此基础上还作为风能或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并网变流器使用。

PLC程序是整个控制系统的关键。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 基于STEP-7 V5.4编程环境, 分别设计主程序及各子程序。其中: (1) 主程序首先调用数据采集模块, 检测系统中各模拟量数据, 并完成数据转换和计算功能, 以实现相应控制功能及状态监控。根据实际情况及指令信号 (主要来自触摸屏操作) 进入相应的工作状态。其中“手动”过程, 可通过上位机触摸屏控制系统中所有接触器的分、合及各子设备的启动、停止。故障检测部分主要接收系统中柴油机和各种变流器类设备的故障信号, 给出报警信息, 并执行相应的保护动作。 (2) 应急供电状态子程序中, 系统首先判断风能或太阳能等新能源是否满足发电要求, 若可用, 则启动变流器等设备进行应急供电, 否则先利用蓄电池对外输出电能, 待柴油发电机启动完成后由柴油机经变流器或独立对外供电。 (3) 系统检测到蓄电池电量低于额定容量的50%时, 启动蓄电池充电子程序, 当蓄电池电量大于90%时停止充电, 充电过程中, 优先利用风能或太阳能等新能源为蓄电池充电, 其次考虑使用市电, 上述能源均不可用时, 使用柴油发电机保持蓄电池电量。 (4) 新能源并网子程序中, 当蓄电池充电完成后, 经系统判断若有风能或太阳能满足并网要求, 则系统可作为一台并网变流器使用, 将新能源经PWM变流器并入三相交流电网。由于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主电路结构与PWM变流器相似, 因此所设计系统还可作为APF使用, 工作于该种状态时, 交流负载的输出侧需根据补偿容量, 连接三相电抗器, 与负载构成并联型有源滤波结构, 通过检测负载电流, 经运算后输出补偿电流, 可避免个别设备污染电网。

数据采集子程序主要完成系统模拟量的检测及转换。一般情况下, 接入模拟量输入模块的信号大小为标准的4 m A~2 0 m A电流信号。输入模块对信号进行采集并进行A/D转换, C P U从模拟量输入模块得到的即为转换后的数据。显然, 转换后的数字量不能直接反映设备的状态, 如要显示, 需要再次转换以表明实际输入工程数值的大小。模拟量输入的工程量化转换一般通过STEP7编程软件自带的功能FC105来实现。它用以将输入P L C对应的数据转换为直观的实际工程值, 对应的数据类型则从整型转化为实型。

系统人机界面部分利用西门子触摸屏实现, 根据上述程序结构分为主界面、系统状态监控、手动控制、自动控制及报警等。

3 在实践性教学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PLC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PLC实验要求学生调制现成的或自己编制的程序, 进行模拟实验和带负载两种层次的训练, 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还能培养其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将P L C教学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 使学生能够立足于实际, 熟悉实际生产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和应用能力,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给出课题中的PLC程序, 而是只给出控制要求、I/O分配, 引导学生尽量自己完成程序的编写、输入、接线、调试及运行,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或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作用。学生在编写或调试程序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很正常, 通过查资料或问老师,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学到新的东西, 并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4 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 各个学校都在进行项目教学的改革, 实践证明, 通过实际项目进行教学, 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了知识,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学校的“双师”队伍建设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可谓是一举多得。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 高职教育改革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文章针对PLC原理及实训教学, 论述了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组织实施的过程, 校企联合的重要性及在实际项目中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PLC,校企联合,项目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可富.欧姆龙PLC系统下的流水灯设计——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机电信息, 2011 (6) :9~11.

教育学原理范文第6篇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一种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对分课堂时间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将原本课堂全程由教师为主要讲解课程知识的形式改为课堂时间由教师与学生对分, 教师使用一般时间进行课程讲解, 另一半时间则交由学生自主讨论。此种教学模式强调先让教师讲解课程内容, 之后再让学生自由互动、讨论, 能够使课堂氛围更为活跃, 师生之间交流的频繁度增加, 有益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并引导其优化学习方案, 同时, 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兴趣得以提升, 有助于其个人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高。此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师的课堂精讲 (Presentation) , 即先由教师精练讲解课堂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内容基本框架, 掌握学习重、难点, 并非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将所有知识一股脑的强塞给学生, 如此一来, 学生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 积极探索, 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二是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 (Assimilation) , 即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及教材, 利用自身的认知方式, 重构所学知识, 并从中总结启发, 转变思维, 将课堂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 此过程需要学生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 进而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的课堂讨论过程 (Discussion) , 其侧重于“隔堂讨论”, 即要求学生针对知识中存在的困惑及探索中面临的难题, 积极与班级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亦可采取组组之间讨论的方式。在互动讨论期间,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并积极发表不同的学习看法与心得, 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不断探索与挑战, 促使其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激发其学习自主性。[1]由此可见, 在此三个环节中, 对分课堂时间是关键所在, 即一半时间由教师进行讲解, 另一半时间则留着学生自由探讨, 在课后复习时段, 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内化吸收, 然后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练习的形式增强其学习效果, 这正是“对分课堂”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二、“对分课堂”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尤为关注, 由此各高校采用一系列举措进行创新教改, 旨在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例如, 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形式、从校外引进各类专家走进课堂进行指导教学、大力推广通识课程, 注重多学科交叉性知识的综合学习、开展小班化教学等。[2]从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形式上来看都是为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营造个性化、新颖化的学习环境, 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然而, 由于实际操作的偏差, 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据多数教师反映, 各校普遍存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较弱, 其在新型教学形式中的参与度不高, 致使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滞缓了教改进程。同时, 高校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事实已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由此, 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推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形式, 侧重于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指导教学, 全面提升其学习信心及兴趣, 进而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分课堂的实施, 学生能够在各环节充分参与其中, 通过相互讨论以及完成作业等复习形式, 促使学生积极应对学习“压力”和“责任”, 由此, 促使其确立主动学习意识。同时, 对分课堂还可以使懒的学生被“推”着学、勤的学生“领”着学的良好学习状态和环境, 进一步营造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从而引导大家共同进步, 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3]因此, 对分课堂从一定程度上讲, 满足了强制学生参与教学、进而主动参与学习的目标, 这个模式比较适合用来扭转现在不良的大学学习环境, 非常有尝试的必要性。

三、《教育学原理》教学中对分课堂的应用

(一) 精讲 (Presentation)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非常注重精练。《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专业性均极强, 如何准确把握教学大纲要求, 这是教师首先应了解的, 只有掌握教学的难重点及教学目标, 方能具有针对性的调整、改进教学内容, 同时,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应详细解说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 使学生能够明确掌握知识框架。在经过教师的详细解说后, 再鼓励并引导学生勇于积极探索, 其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塑造并提升,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很大助益, 进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创新潜能。例如, 在开展《教育学原理》这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其中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地位、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本质特点、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师生关系的合理建立、教师职业概述等。据教学大纲要求, 本章内容需要用6学时完成, 根据对分原则, 应先安排3学时让教师进行讲授, 再留出3学时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研讨。在讲授的这3学时内, 教师可先简要介绍此章节内容, 让学生能够明确掌握该章节知识点的主要框架, 然后再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相互对接, 精辟的总结并讲解教师应如何实现个性化发展、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自身在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养, 课后再叮嘱学生认真回顾所学内容, 将之内化为自身经验。另外, 还可引导学生课后尽量多搜寻一些与学生发展、教师自身发展及师生关系构建的材料或教案, 认真、深入研读, 将之与课堂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不断拓展自身所学, 激发其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除此之外, 针对学习中及自主学习中面临的难题及疑问,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讨论, 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寻找解决之法。

(二) 内化吸收 (Assimilation)

内化属于一种心理认知过程, 不同个体内化的形式及速率均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内化吸收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 在完成授课环节的一周内, 教师应要求学生自主寻找相关资料, 自主学习, 独立完成个人作业, 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逐步实现内化。可采取“亮考帮”的方式来帮助学习内化所学知识, 即“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亮闪闪”是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将其学习中自认为体会最深刻的内容一一列举出来, 不可少于一条;“考考你”即要求学生将自己已掌握, 且其他同学可能并不理解之处列举出来, 用以考验他人, 不可少于三条;“帮帮我”即将自身未掌握之处罗列出来, 积极向他人请教, 不可少于三条。由此可见, 此种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每一章节的学习情况, 不断改进自身学习方式, 且在此环节中, 学生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过“亮考帮”这一学习互动模式, 学生可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自身的优势, 取长补短, 促使其积极向其他同学学习, 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此学习方式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 在学生的内化吸收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理解课程相关内容, 才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学习与独立思考, 避免学生盲目思考, 致使学习方向发生偏离。

(三) 讨论 (Discussion)

在对分课堂中, 讨论尤为关键, 同时也是对分课堂模式的最后部分, 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采取组内讨论-组间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开展课堂讨论, 先由学生们组成多个小组, 针对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 再由教师随机抽取小组上台进行解说, 每组再派遣代表参加答辩, 让各代表针对上一环节中小组内讨论的要点, 或者对上一环节中存在的疑惑进行总结、分析, 最后, 教师针对学生们的解说进行概要总结, 并指出学生们并未谈及的知识重点及要点, 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内容。

四、对分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的保障

(一) 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

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将课堂知识讲解划分为教师全程讲解与学生讨论进行对分,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同时, 教师用于课堂知识讲解的时间缩短, 其讲解精炼性与准确性的要求更高, 因此, 教师的综合素养必须得到提升, 才能适应此教学模式, 以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要求教师能根据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趋势及时优化教育观念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 秉承严谨的治学作风, 致力于推进教改进程, 注重学生的发展, 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及能力。由于高校知识的专业性、前瞻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 高校教师除了需要讲解课程相应的基础知识点, 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 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 并能够根据其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与研究充分结合, 二者相互衔接, 使其教学能力与时俱进。[4]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对课堂知识及方法进行深入探索, 更具课程内容设定系统性、灵活性的教学设计即超越客观主义直接投射的程序化的教学设计, 使其教学形式更为弹性、灵活和递归。[5]

(二) 课程管理的过程性考核

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 现阶段, 大部分高校的课程, 特别是必修的专业课程, 使用的教学测评方式基本都是闭卷考试。教师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对课堂重点知识是否掌握, 根据其考试成绩判定具体的掌握情况。事实上, 对专业课程而言, 教学测评不应该只是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结果, 而应充分关注其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因此, 其过程考核非常有必要。不但要评估学生知识, 还要考核学生能力。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 (50%) 、期末考试 (40%) 和学生报告 (10%) 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课下完成课程作业情况决定, 在批改平时作业时可以按照“完成”“中等”和“优秀”等级别来判分, 重点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性进行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可以由闭卷考查课本知识与开卷考查理论应用实践相结合, 学生报告可以是书面形式, 也可以是口头演说。

高校将“对分课堂”运用于《教学原理》教学, 此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有助于教育教学以教师授课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互动, 极大程度的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本质, 致力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 有助于提升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使其更富有研究和探索的实践意义。同时, 要使得新型的教学模式更为高效, 需要遵循“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的原则, “对分课堂”更应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效果, 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应注重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及多媒体技术, 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 增强教学趣味性,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落实合理、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 除了要重视教学改革, 加大其改革力度, 还需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更为科学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在当前教育新形势下, 培养应用型人才须要更加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环境。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 把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讲授、学生课下自学、学生分组讨论三个环节, 这种模式更适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讨论式互助学习的优势。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完美实施, 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建设尤为关键, 同时, 教师对教学模式予以优化改革并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落实有效地监督和评价机制。本文意在立足于本科“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改革设计, 来探索在“对分课堂”模式下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德江.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0) :38-40.

[2] 万传云, 蒋继波, 王振卫.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J].电镀与环保, 2016, 36 (03) :58-59.

[3] 王振卫, 万传云.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对分教学[J].广东化工, 2017, 44 (11) :290+294.

[4] 魏屹东.“和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哲学图示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1) :53-56.

上一篇:乡村扶贫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以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