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美术课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按照这一定义,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学活动前的一种教学方案,它同时也包含完成这一方案的全过程。因而教学设计不仅要注重课前预设,更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与反思。笔者现以《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这一点。

课题:《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材:《美术》P14(义务教育七年级,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教学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教学理念,学生能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内化知识、建构知识;着眼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与创新能力的养成。

教学策略:传统的欣赏教师以讲解的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更进行教学,传授美术作品的基本理论。本设计教师以结构化的问题呈现教学内容,以问题挑战学生,学生以探究的天性去探究学习、主动学习,重教学过程的变革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素养。

教学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命的体验初步构建美术的基本理论知识,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点。能基本掌握、运用,奠定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必备素养。

教学内容:齐白石的《虾》,蒙德里安“树的变形”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重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源于生活。

教学难点:艺术高于生活。

(一)课前预设程序

(二)课堂教学程序

教师展示一级问题: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思考约1分钟)

[设计意图]以问题挑战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教师的讲授。

探讨这个问题人们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二是举例与比较。你以为那一种更容易呢?并举例。

教师:现在我们采用举例的方法,先看下面三个例子然后来思考问题1“艺术源于生活”:(要求学生写关键词,思考活动约2分钟)

京剧演员表演骑马的动作;

齐白石画的虾;

相声演员的表演“鸟叫”、“蝉鸣”。

教师:根据上面三例,从题材、内容、技法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分别写出自己的看法。(要求学生写关键词,活动时间约3分钟)

[设计意图]改变提问方式或降低问题难度提供子级问题,有别于教师的提示、点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写关键词独立思考,既不影响自己又不影响同学和老师。

(学生)

题材: “骑马”;“虾”;“鸟叫”、“蝉鸣”; 生活中都有。

内容:骑马动作 ;虾游动;“鸟叫”、“蝉鸣”的声音;反映生活的各个层面。

技法:表演“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教师:看来大家认为“艺术是源于生活”,还有什么感兴趣的吗?(教师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抽象派的绘画是源于生活吗?(教师以学员身份发言,学生思考约2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以学员的身份参与互动,发表观点、质疑。(注重平等参与,不是“裁判员”)

(教师)依抽象绘画写实到抽象的创作过程相反的次序出示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片“树的变形”(约5分钟)

教师:看完之后请您写出看法或结论。(关键词)

(学生)弧线源于树的形变。

学生结论:“抽象艺术也源于生活”。

教师:那么,对“艺术高于生活”您又是如何理解的呢?请结合上述分析比较回答问题1“艺术高于生活”,并写出答案:(1分钟)

比较你所见过的虾,与齐白石先生画的《虾》有何异同?(出示图)

比较抽象绘画的写实到抽象的创作过程?

教师:请认真比较,把您的观点写出来。(写关键词,学生活动时间约12分钟,教师巡视)

(学生)“齐白石的虾眼睛突起”;“虾须像在飘动”,抽象画的线条是“树枝、树干变的”。

教师:“眼睛突起”、“虾须像在飘动”,“树枝、树干变的”意味着什么?

(学生)“夸张”,“生动”,“变形”。

教师:“夸张”,“生动”,“变形”是不是就意味着“艺术高于生活”呢?

(学生)“是”…… “应该是”。

教师:请您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还有问题吗?(自己的观点与课本观点交锋,获得新得认识)

[设计意图]认识自我,提高自信,确立价值观。

学生L:观察真虾图片发现真虾共六条腿,身体一侧仅三条腿;齐白石画的虾只画一侧就五条腿。课本第四自然段讲“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课本这样讲对吗?

教师:很好,质疑反映的是学习品质与态度,对这一质疑大家怎么看呢?(引发学生展开讨论,表扬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

(学生)“课本讲的不妥”,“没有错”。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点有两种。老师的观点是后一种。不过有同学产生歧义,说明教材可能有文字表述欠佳的嫌疑,老师下去会找有关老师进行进一步确认,也请大家进一步思考。(教师以学员的身份发表观点,平等交流)

学生W:真虾的腿生于胸腔两侧部位,齐白石画的虾腿生在腹部,体现了画家的取舍与创造,但课本没有讲。

教师:非常好,太棒了,观察得很仔细。这一点课本的确没讲,只要认真观察我们还会发现艺术家的许多创造(鼓励细心观察)

教师:我们既然认可“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观点,那就完成最后一个任务。

依据“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经典的概括你能从你生活的范围内挖掘题材并构思一幅作品吗?(15分钟)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所学能否达到掌握运用,重在对知识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与艺术创作者的关系,而非技巧。

(学生构思尝试,教师观察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生活中挖掘题材的能力,创造意识及其表现)

教师:没有技法、画种的要求,大胆尝试。

教师:如还有进一步的探索,课后继续完成。

(依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时提供帮助)

(三)课后思考

本设计通过课前的结构化问题的提炼,教学时间、程序等要求的设计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较好地反映了试行解决方案的动态生成过程。但教学中发现教学过程互动环节的处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应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形成质疑、好问的品质,从课堂实践的情况看学生互动的参与的人数远不够多。一旦所有学生都具有了质疑与好问的习惯,教与学又将如何进行呢?这也正是教学设计最后一环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过程环节的必要所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教学参考用书(第2版)[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美术课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美术课导入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不适合开始上课就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样做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困难,不利于美术课作为一门艺术课程所特有的艺术趣味性的发挥。我们都知道:“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要注意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调动各种有利的因素,设计学生感兴趣、能吸引其注意力的导入方法,为课程的进一步展开铺好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对课堂导入方法进行探讨,力求使课堂导入更具针对性、启发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更好地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服务。

1. 视觉导入

称为视觉艺术的美术,在教学中,“看”的作用非比寻常。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视觉素材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精神和思路较好、较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中来。课堂导入时,首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挑选相关的视觉效果突出、能以点带面的视觉素材让学生观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从非学习状态引导到本课学习中来,再让学生去欣赏和感受,最后教师引导,一步步地使学生从这些视觉素材中发现问题,继而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上八年级《名画中的肖像》一课,我挑选了不同版本的《蒙娜丽莎》和毕加索的作品作为课堂导入,学生观看后,我问:“这几幅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何不同?给你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学生对视觉素材感到新奇的同时,吸引了注意力,启发了他们对绘画艺术的基本感悟,并引发出要探究的问题。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运用视觉导入,使学生对视觉素材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关注,让学生的视觉变得更灵敏和快捷,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最好的铺垫。

2. 听觉导入

音乐与美术被称为姐妹艺术,两者有许多地方是相通的。美术课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艺术特点,合理利用音乐等听觉手段去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引发出本课教学的主要问题,将对课堂教学的下一步展开起到很好的作用。这里要特别注重所选的音乐要跟美术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要根据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能力来选择合适的听觉元素,使所选元素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通过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引发出美术的审美特点。例如,上八年级《点与线的魅力》一课,我先让学生听抒情音乐《秋日的私语》,问学生有何感觉,然后再播放节奏强烈的摇滚音乐《阿拉伯之夜》,又问学生感觉怎样?在学生简单说出感受后,我展示不同点线构成的作品,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图,再问:“为什么呢?”——这样做,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积极地探究问题。

3. 动作导入

美术创作离不开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和感受,因此,每件美术作品就必然带有某种强烈的情感和感受。怎样使学生更易、更好地领会和理解美术作品中艺术家的情感和感受,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我们都知道,“手”是除眼睛之外的“第二心灵窗口”。因此,以手为主有目的的身体动作,往往能表达出一定的情感和感受,这就是所谓的“肢体语言”或“动作语言”。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或 “动作语言”启导学生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体现美术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的注意力能较好地被老师的“动作”吸引过来,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二是“肢体语言”或 “动作语言”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思想内涵,是其它诸如文字语言、口头语言等手段无法做到的表述的有效补充。基于此,美术欣赏教学可运用“肢体语言”或 “动作语言”进行课堂导入。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对美术作品精神内涵有深切的体会,然后合理地用“肢体语言”或 “动作语言”表达出来。从这点也说明:美术教师要有过硬的美术专业素养,要对艺术有深刻、灵敏的感悟能力。例如,上八年级《典雅优美的古希腊雕塑》一课,要介绍《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等的著名雕塑作品。如果直接去说这些作品的形态特征、审美特征等,无疑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同时也不能更好地使学生从作品中获得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这样的课可以说是“艺术”性不强的。我的做法是:

课一开始 ,我在学生面前做出一个僵直的站姿。问:“老师这动态好看吗?”——学生一下子就被老师这“反常”的动作吸引过来,哄堂大笑。这最起码就把学生的眼光集中到自己身上来,引起学生关注。接着,我把身体站成S形的姿态。问:“这样呢?”——这时,学生又大笑。笑过之后,我问:“老师的两种站法给人的审美感觉有何不同?”在学生议论纷纷之时,我再展示出《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图像:“她站得美吗?为什么?”——这样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用极其简单的动作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更关注学习内容,也启发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特点感受,引发出对问题的探讨。

4. 游戏导入

有趣的游戏总能引起学生关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美术教学中,如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游戏,利用做游戏导入新课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上七年级《在生活中发现肌理》一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个包装精美的箱子,对学生讲:箱子里面装了许多宝物,它们会是些什么呢?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盲人”摸物。学生听到做游戏都非常雀跃,学习热情高涨,也都争着参与。我立刻请几个学生出来,要求各人用黑布蒙眼,每人从箱里拿出一件物体,先用手触摸,然后说出触摸到的感觉。(见下图)最后解开蒙眼的黑布,看物体表面的纹理,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通过游戏中的几个环节,带出本课学习内容与问题,为深入学习作好铺垫。可见通过游戏的创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继而产生学习兴趣。

二、小结

美术课无论采用何种课堂导入方法,教师设计课堂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如果课堂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多么精彩、多么吸引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设计课堂导入既要引人入胜,充满趣味,又要有启发性,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还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的时间、节奏和学生的状况。

总之,初中美术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正所谓“教无定法”,教材是死的,教法是活的,因此教师进行课堂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作相应变化,要找准切入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运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导入方法。但是,无论教师用何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万变不离其宗:上课伊始,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整节课开一个好头,这是进行课堂导入所要努力做到的不变的目标。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美术课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相适应,每个社会人也需要具备迅速获取和识别信息的能力,而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少不了大量的图像信息的出现,这就要求人们具备准确识别和解读图像的能力。美术学科有其独特的视觉形象特征,抓住美术学科的特性,使美术学科在培养每个人的视觉识别能力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国家和地方教育系统在这方面切实做出了努力,但是在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所做的远远未及变化来得快,我们还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美术课程;美术教育;视觉形象;视觉识别;美术素养

当今是一个充斥着图像符号的时代,走在大街小巷,从工作到生活中无时无刻都避免不了一些视觉图像的影响,而且在新时代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这种视觉识别能力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在美术教育中也无时不贯穿这种通过审美经验的获得以提升视觉信息获得的能力,在全球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下,对视觉图像的迅速获取和领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通过一定的审美经验的积累才能够达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审美经验获得的主要来源,在我国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阶段都贯穿有一定的审美教育,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更是将美术课程定为必修课程,从这点可以看出国家对国民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学校美术课程设置

学校美术课程在设置上,也在尽量符合这种视觉形象解读能力的要求,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可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审美经验的获得达到美术的育人作用。对视觉醒形象的敏锐解读和识别能力是在美术本体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一个人在没有对美术本体知识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是很难迅速识别图像所要表达的内容的,这对美术学校美术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材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术课程并不是融所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大杂烩,而是通过提取和精炼之后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可操作性意义的课程,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是便于受教育群体理解和吸收的,但不流于低俗,而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和涵养的内容。

美术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一环,要具有很强的视觉识别能力,不仅要求美术教师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功底,而且也要求美术教师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美术教师不再是以前那种只教授美术知识和技能那样简单了,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美术教师与艺术家本质不同,因此培养美术教师的教育与培养艺术家的教育也有区别。师范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素养,这就给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和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为什么说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老师呢?首先应该严肃看待教师这个职业,自古我国就有许多类似于传授技能的师徒制的学校,在课堂中教师只要让学生记住他所掌握的某项技能,或者记住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的知识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而学生各方面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学生习惯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模式,但知识与技能不等于“素养和能力”,这是一个“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艺术家可能拥有很高的艺术技能,但在方法上未必行得通,即便有再高的技艺,如果没有达成一定的教育目的,没有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那也是低效的。

二、“道”与“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可以比作美术教育的内部关系。美术本身比之于器,教育功效比之于道。离“道”谈“器”则盲,境界不高,生发不远;离“器”言“道”则玄,空虚飘忽,缺乏基础。所以,美术教育不能拘于美术自身的目的,否则,其作为教育学科的地位便大可怀疑,但美术教育的教育功效又不能不在美术的基础上生发,否则根基动摇[2]。在视觉时代大量的文化信息与图像相结合,单纯靠美术技艺而不对美术中所渗透的文化、社会、心里等层次做以更深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也是重要的一环,美术作品中往往包含有前人的审美经验、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提取很多文化层面的东西,在积累审美经验的同时情操得到了升华。基于提高审美素养的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的美术培训,前者倾向于将审美的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所具备生活必不可少的素养,并不要求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而后者则是要求受教者能够具有相当高的专业创作的能力,在实施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敏锐地把握这一点,切莫将作为素质能力提升的美术教育看作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美术教育。

三、美术素养的培养

美术素养的提升并不像是一些应用性的知识那样学了就能立竿见影,这些能力和习惯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看重和理解,但正是这些细微的环节在起作用,人们可能在潜意识中并未意识到这些改变,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美术课程的设置在内容安排和结构设置上要尽量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的美术课程更具地方特色,且学生易于接受,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走访沿海地区某中学时,看到这个学校以小幅漆画作为办学特色,并且将这门课程开设得有声有色,以绘画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漆画这门艺术,而且丰富了各方面的知识,在漆画的图案中有很多是花卉、动物、人物等,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时在绘制漆画的过程中许多环节需要他们合力协作才能完成,这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漆画制作完成后会有一些剩余的废料,老师提倡将这些废料通过一定的方式处理之后制作成下次可再次利用的材料,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环保意识,在学校里的走廊、展厅里随处可见学生们的作品,他们在用自己的努力成果美化校园,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员,学校不正是师生共同协作努力的场所吗?学生在这种浓烈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学习主动性增强,各方面成绩又怎么会差呢?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可看作是一个学习生态,只有在各个科目和谐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许多抓应试教育的学校,举全校所有物力、人力、财力在考试科目上,学生知识没有掌握很好,反而开始厌学,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四、美术学科的特性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美术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美术学科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表达作为其根本属性,显示出了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性质表述上增加了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这样的表述,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术课程的唯一性,因为这一表述似乎不能适用于其他学科课程[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视觉形象作为美术的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应该在美术课程中时刻贯穿,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其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视觉形象实际上由一个或多个个体形象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呈现。它具有边界,边界是由轮 廓、色差、质差等呈现的,并显示为二维、三维乃至四维形式。视觉形象除了形式本身之外,还包含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多种意涵[3]。要让学生对这样一个负责的识别系统在段时间内掌握是很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授课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各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适合个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之上提供适当的“支架”式的帮助,当学生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就要慢慢减少对他们的帮助,待学生有能力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再提供更深层次的内容,这样长期下来也能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和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笔者实习的时候曾经有一次班里办黑板报,班里的男生看似一个个调皮捣蛋,但是做起事来很认真,班里最调皮的男生被班主任老师委任负责板报,他来找我帮他找材料,之后笔者搜了一些材料给他,很快便组织了一伙人开工了,笔者正在为这个板报犯愁,因为笔者是他们的名义上的副班主任,笔者总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吧,但是笔者从来都没有办过黑板报,没有信心在黑板上画画,字也写的不好,并且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过了不到半天笔者再去看的时候板报已经办的有模有样了,对笔者来说真的是一个大大的惊喜,笔者真的小看他们的创造力了,他们把笔者给的资料自己改变了一下,创造出了新的图案,班里有写字写的非常漂亮的学生,最后有几位同学意犹未绝的还在继续装饰着黑板,看得出来,其实孩子们都是很喜欢美化做这件事情的,他们对于美的事物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善于创造,他们在成长着,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爱,我真的理解了为什么说老师是园丁,因为孩子们真的就是一个个小苗苗,需要去用心去呵护,他们就是未来的参天大树,看到祖国的下一代正在茁壮成长,笔者真的很欣慰,就像看到了阳光下的树苗正在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因此美术课程在设置和试试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去开展,而且要始终贯穿终身教育的理念,使他们学会学习,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在现今这个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的时代,只有养成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才能不至落后。

在新时代美术老师只有响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明确美术要为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的目的,深刻理解美术的特性,以提升每个人的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切实做好美术课程各个环节的实施,将美术的视觉识别能力做为美术的核心素养,在学校美术课程中一以贯之,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只有拥有了很好的信息获取能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使教师在新时代紧握机遇,视觉识别已然是这个时代的一大重要特征,美术课程在培养每个人的视觉识别能力上义不容辞,建设新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潘耀昌.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 尹少淳.追寻“器”“道”相合的美术教育[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学教育.苏派名师2015(3).

[3] 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

[责任编辑:艾涓]

美术课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美术的洪流席卷欧美各国,其后逐渐影响整个世界。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目前只愿意接受传统写实绘画,排斥现代主义美术及其表现形式,现代主义美术是美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世界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使其正确认识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及其表现形式,以包容的心对待现代主义美术,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缘起

“老师,这幅画的名字叫《紫菜蛋花汤》吗?”在欣赏波洛克的作品《秋的节奏》时,笔者的学生这样评价。随后是教室里传来的一阵哄笑!笔者不禁陷入沉思:学生都是这样看待抽象艺术吗?在常规美术教学中,笔者不止一次遇到类似情况。在欣赏写实的具象美术时,学生总是津津乐道。但是,如果欣赏的美术作品有夸张、变形、重组等意象,如果欣赏的美术作品完全没有具体形象,学生就很难接受,也不愿意欣赏这样的作品,从心理上就筑起了一道将自己和现代主义美术隔离的屏障。很多学生往往只愿意欣赏具象的传统写实美术作品,评价一幅美术作品的优劣完全以“像不像”为标准。

这是一种错误的、狭隘的艺术评价方式,这是对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一种误读。其实,每一类美术作品都是世界艺术的瑰宝,都是使艺术缤纷多彩的构成要素。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是世界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看待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如何从现代主义美术作品中获得审美愉悦呢?

二、什么是现代主义美术?

现代主义是指欧美各国相继出现的、与西方传统美术截然不同的美术流派的总称。它更加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绪,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标新立异,甚至从根本上否定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美术中的“现代”要和“现(当)代”有所区分,并不是现(当)代所有的作品都是现代主义美术,也不是所有变形的、抽象的美术作品都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现代主义美术作品中也有写实作品,其判断依据主要是美术作品传达的对传统、对历史的态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科技的突飞猛进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这一切都为现代美术的诞生提供了前提条件。照相技术的发明和发展更是直接催化剂,照相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具象美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可否认,在照相技术发明之前,具象美术在某些情况下扮演着照相机的作用,例如,17世纪的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哈尔斯都是给人画像为生的。当时的有钱人、贵族都喜欢找画家画像,流传后世,因此,当时,具象美术肯定是美术的主流。但是,照相技术出现以后,人们发现照相机在“造像”方面完全可以取代甚至超过传统写实的具象美术,美术不再是单单写实就可以了,美术应当何去何从?

在这些因素背景下,注重主观情感表达和反对传统写实美术的现代主义美术登上了历史舞台。美术作品开始由“客观再现”转变为“主观表现”,因此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离经叛道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可以是夸张、变形的,也可以是完全主观、没有任何客观形象的抽象美术作品,它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体验。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照相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主义美术的洪流已经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已经成为、也应当成为当今艺术的主流。美术作品应当更多地进行主观表现和表达,而绝非仅仅进行客观的再现。

三、正确认识现代主义美术及其表现形式

(一)正确认识现代主义美术及其表现形式就是顺应时代潮流

现代主义美术的诞生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是美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人们要顺应时代潮流,正确认识现代主义美术。欣赏现代主义美术特别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能驱使人们去联想、去理解、去补充、去体味、去深究,能大大丰富有限的具象,能提高人们的综合审美能力,弥补人们长期只会欣赏具象美术的审美真空。

(二)现代主义美术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现代主义美术的核心是主观表现和表达,鼓励艺术家表达自我,这正是学生缺少的。在实际美术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不是没有想象力、创造力,而是不会、也不敢表现和表达,总是觉得自己没有美术基础(具象美术的写实基础)。

现代主义美术思想为人们的创造表现和表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

(三)在看到现代主义美术优点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具有两面性

在肯定现代主义美术的同时,人们还应当认识到,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实验性美术”涌现出来。很多作品和形式还处在实验阶段,这些作品和形式中有精华,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糟粕,人们不应一味排斥,但也不应全盘接受,人们应当充分运用审美知识,客观公正地对待这些作品和实验。例如,在网上看到有些书法家用注射器进行“射墨”、书法表演等,人们应当用包容的心态,辩证地看待这些艺术探索,至于是不真正的艺术,只有等待时间的大浪淘沙。

四、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主义美术

(一)引导学生转变思想,正确认识现代主义美术

首先,教師应当转变思想,认识到现代主义美术是当今艺术的主流。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传统具象美术的“像不像”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主义美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想、多看、多悟,从心理上接受这种艺术形式,而不是一味排斥。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任其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教给学生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以感悟式鉴赏方法为主,多种鉴赏方法并用,引导学生主动去欣赏、去感悟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能够从中切实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喜欢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教师应当教会学生鉴赏方法,至于个人偏好由学生自己决定。

(三)使用现代主义美术理论,指导学生创作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

学习、欣赏、理解现代主义美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学生不是艺术表达能力不强,而是不敢想、不敢表达。现代主义美术为人们的表现表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使用现代主义美术理论,指导学生的创作和实践,鼓励学生去创造、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作习惯和创造性思维模式。

总而言之,现代主义美术及其表现形式是美术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人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而不是一味排斥和嘲笑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当然,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和形式有精华也有糟粕,人们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正确看待现代主义美术。

五、结语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教会学生一些鉴赏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但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一定接受或喜欢现代主义美术。美术作品具有时代性和个性化特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喜欢传统具象美术,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只会欣赏传统写实美术,这就是育问题了。当然,美育不仅仅只是学校教育,也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应当做的是将不同形式的美术交给学生,至于学生选择哪一种,哪一种是他发自内心喜爱的,就要看学生的自我内心需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美术课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美术学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应聚焦适切基层美术文化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该类人才的核心素质乃美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围绕这一点,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只有紧扣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步伐,重点进行文化综合实践类课程群建设并重构教学范式,完善相应评价机制,方可实现美术学人才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课题“应用型美术人才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本科院校就此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办学目标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要求的,具有熟练专业技术的人才。故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非为培养职业美术家、美术史论专家或艺术批评家而设置,而是为中小学校、各类美术培训结构培养教师,为文化企业、文化机构以及社区或乡镇文化站所等培养能从事美术文化品经营、美术文化宣传、创意与传承以及艺术指导与管理等综合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见,文化综合实践能力乃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如何从重艺术技法的学术型或画家型教育模式中走出,并探索一条适切提升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文化综合能力即知识结构复合、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培养之路,必然要从教育观念的破立入手,带动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式以及评价方法与尺度等方面的变革方可奏效。

一、应用型美术学人才

的核心素质是美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

我国的美术学专业涵盖了培养美术史论人才、美术创作人才、美术教育人才三大主要任务,地方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多为师范类。但由于近些年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受重视,美术教师岗位设置有限,加之美术学扩大招生,无数专业美院、师大及综合性大学美术学专业人才参与教师岗位竞聘,地方院校美术学毕业生在教育口就业日渐艰难,故出现部分地方部分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开始走向学术型人才培养之路。然而,事实证明,地方院校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很难担承培养专业美术创作型、研究型人才之大任,美术学办学日现窘况。但是,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审美的需要愈发旺盛,社会对美术学人才的需求也趋向多元,主要体现在地方或地域经济转型发展中所需的基础性的基层美术人才。

(一)艺术市场相关职员。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我国的艺术市场如画廊、艺术品商店、艺术品拍卖公司、美术馆、博物馆、绘画装裱店、文玩收藏店以及售卖艺术品的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潜力巨大的领域需要的美术学人才极多,诸如签约画家、艺术经理人、画廊导购、作品导购、艺术推介与相应的后台服务人员等。

(二)艺术培训机构教师。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因此艺术培训也从单一的升学型转向多元化,既有拓展视野、开发审美能力的少儿艺培,更有启导闲情逸致的成人艺术培训,还有老年绘画培训等,这就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

(三)基层文化管理人员。首先是活跃在城市社区文化工作与管理一线的相关人员,其次是扎根在乡镇文化所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一方面参与社区或村镇文化空间建设、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品牌的塑造,一方面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四)文化创意公司职员。其一是指艺术衍生品的研发者。将著名绘画转画到商品或转换为一般工艺品,如艺术文具、艺术服饰、印有绘画作品的日常生活器具等。其二是指从影视形象中创发造型工艺品的艺术家。其三为从文物或传统艺术中开发新的文化品的美术工作者。其四参与公司重大的文化传意品的研发者。

(五)文化旅游公司职员。我国的文化类旅游方兴未艾,文化类旅游公司不仅需要充分挖掘与塑造文化品牌,更需要相应的视觉传播手段推介,而这两方面都需要美术类人才。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下诸多视觉或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未受过系统的艺术知识训练,况部分非遗出现传承断层,而拥有专业美术素养的大学毕业生在该领域大有可为。凡此种种行业,不但可以成为美术生创业的领域,也确为有着专业修养的美术学人才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

从以上列举的几大领域对美术学人才的需求来看,绝非美术家而是专业化的应用型美术人才。从其职业的角度来看,社会对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素养的要求除了具备一定的绘画、创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更要具备以美术学专业素养为核心的文化综合实践能力,这就包括全面的美术基础知识与理论素养、美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视觉文化阐释与传播能力、视觉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能力、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悟与接收能力、美术类文化宣传能力、美术事业管理能力、视觉类文化调研整理能力、艺术市场经营能力、地方美术传统的发掘能力,等等。当然,作为美术教师还需要教育教学核心素养。可见,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素养应聚焦在以美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为核质的多元化素质,也就是筑基于本专业的“一专多能”,而非单单只具备绘画技能与创作能力。

二、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其次是如何重置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联系的实践课程,最后是教学范式的彻底革新。

(一)重塑教师观念

近年来,地方院校美术教师基本来自专业美院、艺术学院或者师大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这些年轻教师日渐成为美术教育的主力军。毋庸置疑,这批教师出身学院派,既有浓厚的画家情结,也基本接受了学术型美术教育觀念与方法,教学中强调技法、注重写生、着力创作,但对基层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要充耳不闻,对经济发展中美术事业自身的多元化转型也不甚了解,故而对美术学人才的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认知不够,总认为只要绘画能力强,余者皆不重要。因此,培养应用美术学人才的关键性前提就是重塑教师的教育观念。让老师深入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第一线去了解基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让老师从参与地域文化资源、文化市场的调研与发掘中检视自己的教学观念;让老师在与相关的用人单位和机构直接对话中接受对美术学人才培养的建议,从而全面重塑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刻认识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综合素养、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二)重置课程体系

应用型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合理的课程设置,除了完善并修订绘画技能、技法专业课程群外,应尽可能扩展、引入文化基础及综合实践课程群。1.专业性理论课程。如中外美术史、美学、中西文艺理论、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西方哲学、文学欣赏、艺术创作心理学、美术课程论等传统理论课程。此为完善美术学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人文修养、提升判断及思考问题能力的基石,是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素质的标志,理当成为应用型美术学课程建设的重点,不但不能偏废,而且应该加强,尤其是要确保优秀师资供应与稳定。2.应用型实践课程。这是依据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应用美术项目而增设的动手课程。如公共艺术制作(社区文化空间) 、工艺美术品的制作等。这类课程尽管重在美术制作,但学生自然会与社会生活直接联系,会接受社会对应用型美术的审美旨趣,有利于拓宽其艺术视野。 3.拓展性研究课程。这是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美术史考察、文化或艺术市场调研为内容而设置的课程,它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文化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职业类培训课程。针对多元化的就业方向,从三年级下期开始聘请不同职业门类的从业者或管理人员来校开课或者主题讲座。5.教学类实践课程。除了固定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论及教学法课程之外,还可适当开设社会美术培训机构特殊美术教学实践方法论等课程。6.特色性民艺课程。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地域文化底蕴,一方面常年开设地方民间美术课程,一方面组织师生一起开发、研究民间美术,同时还要经常性聘请当地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来校开课、授徒。

(三)重构教学范式

地方院校美术学学生的文化基础与自我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均一般,但大多数学生情商较高、思维也较活跃、观察力与想象比较丰富,因此,培养其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必然要从传统的学术型、讲座型、教师主导型、背诵型教学范式中走出来,采取适切其学情的实践型、能动型教学范式。

1.课堂随机实践。课堂随机实践主要指专业性的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采取翻转式课堂,即变成以问题探究、思想辩析、艺术批评、实例阐释等为内容,以演说、辩论、论文、报告等为形式的随机性的文化综合能力实践训练过程。这类实践范式既要充分掌握学情而科学设立问题情境,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利用多种学习资源、渠道与工具,允许充分表达。

2.参与项目实训。参与项目实训主要是指学生参与教师工作室项目的研究或制作。工作室教学范式在诸多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采用,但教学重点并非只有主题性绘画创作,还有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些教师项目多来源于地方政府机构或文化企业,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这些项目吸纳学生参与,即便是见习,都是学生综合文化实践实训最为有效方式之一。

3.实题真做历练。近年来,学生热衷参与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大学生艺术节、本地文化艺术节、地方需要院校提供支持的文化服务项目如城市社区公共艺术设计与制作、环境美化工程的设计等项目以及毕业创作与论文等,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更能训练其洽谈、测量、分析、统计、文创等多种综合实践能力。

4.校外兼职拓展。首先是指在学校以及各级各类美术培训机构兼职而锤炼教学能力,其次是在本市的文化机构如博物馆、展览馆、文物市场、艺术品交易店、“非遗”工作室、社区文化站参与多种美术类文化实践活动。

三、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

大学教育评价在人才培养上起着杠杆与风向标作用。要形成应用型美术人才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合力,提升学生对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的重视度及自觉追求意识,同时为社会提供用人的参考,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能力的科学、合理、有效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评价或者评价不当,学生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都会流于形式。

(一)明确既有教师也有学生的评价对象。学生文化综合实践能力评价的主要对象当然是学生,但如果缺少了对各类课程中教师开发学生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教师联系、引进、指导、开发文化综合实践类课程工作的评价,教育效果亦会大打折扣。

(二)确定既有内容也有形式的评价方法。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内容除了专业理论性课程的基础知识外,重点评价学生美术调研方法、艺术创意、视觉文化理解、美术文化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美术文化管理一般规律与方法、文化政策、本土文化素养、文化传播、艺术品经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等。当然以上内容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能力而选择。评价的形式可以通过作业、论文、演讲、调研、会议、科研、文化建设与开发、课堂研讨、艺术沙龙等。

(三)核定既有刚性也有柔性的评价标准。刚性评价标准一是体现在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在毕业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二是体现在它于各类专业课程结业考核中所占的比例;三是固定的文化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评定。这些评价通常以达标性评价形态呈现。柔性评价多体现在学生参与各级文化实践类比赛、科研、艺术创作、社会性文化管理与传播等临时性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通常以奖励性评价形态出现。

(四)选取既有过程也有结论的评价手段。文化综合能力本身就呈现为一定的动态性,因此,对其评价不可忽视过程性评价,诸如在评价主体上的角色多变,既要有各课程教师,也要有社会、企业、社区工作人员,同时还要同学间展开相互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培养时段、完成的不同实践训练或者项目为学生建立动态的评价记录,并将课程考核评价与日常评价有机结合。结论性评价除了量化评价外,更多地采取评语式的定性评价。

当然,公正、公开、科学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也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评价中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转型,以及对美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与多面性,培养服务基层美术文化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故而,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改革要紧扣时代需要、紧跟地方或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步伐,重塑教育观念,将美術文化综合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心,围绕它展开课程体系重置与教学范式重构,并将之纳入教育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唯有如此,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培养才会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并产生长期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家琪.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状解析与思考[J].装饰,2007(4):112-113.

[3]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81-86.

作者简介:袁志准,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美术课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以作品展示为主的欣赏课

通过欣赏原始剪纸、民间剪纸、现代剪纸、学生作品等作品,了解其历史、技法、装饰等等,让学生模仿并创新作品。如《剪纸艺术欣赏》一课,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和适当的图片、音乐相结合,将剪纸的种类、语言符号、剪纸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娓娓道来,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了剪纸文化,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剪纸,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以基本技能练习为主的训练课

重点对学生进行剪纸制作的步骤、要求、技法进行教学与训练。上课以教师的多媒体演示、作品展示为主,向学生介绍剪纸的步骤,提出剪纸造型的基本要求。制作剪纸的过程,一般应遵循“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繁后易,先主后次,先里后外,只有这样有秩有序,才能顺利地完成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

三、以主题拓展为主的创作课

设立一个主题,鼓励学生用剪纸的形式来大胆创作,技法不限,随意创作,目的是要启发学生自由发挥,如果学生把握不好,可以参看名家作品,这样便于学生根据主题进行大胆的自主创作。如《青花瓷剪纸》,教师以“青花瓷”为主题,通过欣赏青花瓷器上的图案,观察青花瓷的纹样和剪纸纹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引入团花的教学,将青花瓷和剪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化工技术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生物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