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论文范文

2023-03-18

美术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美术学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应聚焦适切基层美术文化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该类人才的核心素质乃美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围绕这一点,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只有紧扣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步伐,重点进行文化综合实践类课程群建设并重构教学范式,完善相应评价机制,方可实现美术学人才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课题“应用型美术人才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本科院校就此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办学目标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要求的,具有熟练专业技术的人才。故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非为培养职业美术家、美术史论专家或艺术批评家而设置,而是为中小学校、各类美术培训结构培养教师,为文化企业、文化机构以及社区或乡镇文化站所等培养能从事美术文化品经营、美术文化宣传、创意与传承以及艺术指导与管理等综合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见,文化综合实践能力乃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如何从重艺术技法的学术型或画家型教育模式中走出,并探索一条适切提升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文化综合能力即知识结构复合、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培养之路,必然要从教育观念的破立入手,带动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式以及评价方法与尺度等方面的变革方可奏效。

一、应用型美术学人才

的核心素质是美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

我国的美术学专业涵盖了培养美术史论人才、美术创作人才、美术教育人才三大主要任务,地方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多为师范类。但由于近些年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受重视,美术教师岗位设置有限,加之美术学扩大招生,无数专业美院、师大及综合性大学美术学专业人才参与教师岗位竞聘,地方院校美术学毕业生在教育口就业日渐艰难,故出现部分地方部分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开始走向学术型人才培养之路。然而,事实证明,地方院校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很难担承培养专业美术创作型、研究型人才之大任,美术学办学日现窘况。但是,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审美的需要愈发旺盛,社会对美术学人才的需求也趋向多元,主要体现在地方或地域经济转型发展中所需的基础性的基层美术人才。

(一)艺术市场相关职员。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我国的艺术市场如画廊、艺术品商店、艺术品拍卖公司、美术馆、博物馆、绘画装裱店、文玩收藏店以及售卖艺术品的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潜力巨大的领域需要的美术学人才极多,诸如签约画家、艺术经理人、画廊导购、作品导购、艺术推介与相应的后台服务人员等。

(二)艺术培训机构教师。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因此艺术培训也从单一的升学型转向多元化,既有拓展视野、开发审美能力的少儿艺培,更有启导闲情逸致的成人艺术培训,还有老年绘画培训等,这就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

(三)基层文化管理人员。首先是活跃在城市社区文化工作与管理一线的相关人员,其次是扎根在乡镇文化所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一方面参与社区或村镇文化空间建设、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品牌的塑造,一方面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四)文化创意公司职员。其一是指艺术衍生品的研发者。将著名绘画转画到商品或转换为一般工艺品,如艺术文具、艺术服饰、印有绘画作品的日常生活器具等。其二是指从影视形象中创发造型工艺品的艺术家。其三为从文物或传统艺术中开发新的文化品的美术工作者。其四参与公司重大的文化传意品的研发者。

(五)文化旅游公司职员。我国的文化类旅游方兴未艾,文化类旅游公司不仅需要充分挖掘与塑造文化品牌,更需要相应的视觉传播手段推介,而这两方面都需要美术类人才。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下诸多视觉或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未受过系统的艺术知识训练,况部分非遗出现传承断层,而拥有专业美术素养的大学毕业生在该领域大有可为。凡此种种行业,不但可以成为美术生创业的领域,也确为有着专业修养的美术学人才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

从以上列举的几大领域对美术学人才的需求来看,绝非美术家而是专业化的应用型美术人才。从其职业的角度来看,社会对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素养的要求除了具备一定的绘画、创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更要具备以美术学专业素养为核心的文化综合实践能力,这就包括全面的美术基础知识与理论素养、美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视觉文化阐释与传播能力、视觉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能力、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悟与接收能力、美术类文化宣传能力、美术事业管理能力、视觉类文化调研整理能力、艺术市场经营能力、地方美术传统的发掘能力,等等。当然,作为美术教师还需要教育教学核心素养。可见,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素养应聚焦在以美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为核质的多元化素质,也就是筑基于本专业的“一专多能”,而非单单只具备绘画技能与创作能力。

二、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其次是如何重置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联系的实践课程,最后是教学范式的彻底革新。

(一)重塑教师观念

近年来,地方院校美术教师基本来自专业美院、艺术学院或者师大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这些年轻教师日渐成为美术教育的主力军。毋庸置疑,这批教师出身学院派,既有浓厚的画家情结,也基本接受了学术型美术教育觀念与方法,教学中强调技法、注重写生、着力创作,但对基层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要充耳不闻,对经济发展中美术事业自身的多元化转型也不甚了解,故而对美术学人才的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认知不够,总认为只要绘画能力强,余者皆不重要。因此,培养应用美术学人才的关键性前提就是重塑教师的教育观念。让老师深入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第一线去了解基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让老师从参与地域文化资源、文化市场的调研与发掘中检视自己的教学观念;让老师在与相关的用人单位和机构直接对话中接受对美术学人才培养的建议,从而全面重塑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刻认识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综合素养、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二)重置课程体系

应用型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合理的课程设置,除了完善并修订绘画技能、技法专业课程群外,应尽可能扩展、引入文化基础及综合实践课程群。1.专业性理论课程。如中外美术史、美学、中西文艺理论、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西方哲学、文学欣赏、艺术创作心理学、美术课程论等传统理论课程。此为完善美术学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人文修养、提升判断及思考问题能力的基石,是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素质的标志,理当成为应用型美术学课程建设的重点,不但不能偏废,而且应该加强,尤其是要确保优秀师资供应与稳定。2.应用型实践课程。这是依据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应用美术项目而增设的动手课程。如公共艺术制作(社区文化空间) 、工艺美术品的制作等。这类课程尽管重在美术制作,但学生自然会与社会生活直接联系,会接受社会对应用型美术的审美旨趣,有利于拓宽其艺术视野。 3.拓展性研究课程。这是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美术史考察、文化或艺术市场调研为内容而设置的课程,它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文化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职业类培训课程。针对多元化的就业方向,从三年级下期开始聘请不同职业门类的从业者或管理人员来校开课或者主题讲座。5.教学类实践课程。除了固定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论及教学法课程之外,还可适当开设社会美术培训机构特殊美术教学实践方法论等课程。6.特色性民艺课程。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地域文化底蕴,一方面常年开设地方民间美术课程,一方面组织师生一起开发、研究民间美术,同时还要经常性聘请当地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来校开课、授徒。

(三)重构教学范式

地方院校美术学学生的文化基础与自我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均一般,但大多数学生情商较高、思维也较活跃、观察力与想象比较丰富,因此,培养其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必然要从传统的学术型、讲座型、教师主导型、背诵型教学范式中走出来,采取适切其学情的实践型、能动型教学范式。

1.课堂随机实践。课堂随机实践主要指专业性的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采取翻转式课堂,即变成以问题探究、思想辩析、艺术批评、实例阐释等为内容,以演说、辩论、论文、报告等为形式的随机性的文化综合能力实践训练过程。这类实践范式既要充分掌握学情而科学设立问题情境,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利用多种学习资源、渠道与工具,允许充分表达。

2.参与项目实训。参与项目实训主要是指学生参与教师工作室项目的研究或制作。工作室教学范式在诸多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采用,但教学重点并非只有主题性绘画创作,还有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些教师项目多来源于地方政府机构或文化企业,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这些项目吸纳学生参与,即便是见习,都是学生综合文化实践实训最为有效方式之一。

3.实题真做历练。近年来,学生热衷参与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大学生艺术节、本地文化艺术节、地方需要院校提供支持的文化服务项目如城市社区公共艺术设计与制作、环境美化工程的设计等项目以及毕业创作与论文等,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更能训练其洽谈、测量、分析、统计、文创等多种综合实践能力。

4.校外兼职拓展。首先是指在学校以及各级各类美术培训机构兼职而锤炼教学能力,其次是在本市的文化机构如博物馆、展览馆、文物市场、艺术品交易店、“非遗”工作室、社区文化站参与多种美术类文化实践活动。

三、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

大学教育评价在人才培养上起着杠杆与风向标作用。要形成应用型美术人才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合力,提升学生对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的重视度及自觉追求意识,同时为社会提供用人的参考,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能力的科学、合理、有效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评价或者评价不当,学生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都会流于形式。

(一)明确既有教师也有学生的评价对象。学生文化综合实践能力评价的主要对象当然是学生,但如果缺少了对各类课程中教师开发学生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教师联系、引进、指导、开发文化综合实践类课程工作的评价,教育效果亦会大打折扣。

(二)确定既有内容也有形式的评价方法。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内容除了专业理论性课程的基础知识外,重点评价学生美术调研方法、艺术创意、视觉文化理解、美术文化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美术文化管理一般规律与方法、文化政策、本土文化素养、文化传播、艺术品经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等。当然以上内容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能力而选择。评价的形式可以通过作业、论文、演讲、调研、会议、科研、文化建设与开发、课堂研讨、艺术沙龙等。

(三)核定既有刚性也有柔性的评价标准。刚性评价标准一是体现在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在毕业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二是体现在它于各类专业课程结业考核中所占的比例;三是固定的文化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评定。这些评价通常以达标性评价形态呈现。柔性评价多体现在学生参与各级文化实践类比赛、科研、艺术创作、社会性文化管理与传播等临时性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通常以奖励性评价形态出现。

(四)选取既有过程也有结论的评价手段。文化综合能力本身就呈现为一定的动态性,因此,对其评价不可忽视过程性评价,诸如在评价主体上的角色多变,既要有各课程教师,也要有社会、企业、社区工作人员,同时还要同学间展开相互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培养时段、完成的不同实践训练或者项目为学生建立动态的评价记录,并将课程考核评价与日常评价有机结合。结论性评价除了量化评价外,更多地采取评语式的定性评价。

当然,公正、公开、科学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也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评价中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转型,以及对美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与多面性,培养服务基层美术文化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故而,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改革要紧扣时代需要、紧跟地方或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步伐,重塑教育观念,将美術文化综合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心,围绕它展开课程体系重置与教学范式重构,并将之纳入教育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唯有如此,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培养才会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并产生长期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家琪.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状解析与思考[J].装饰,2007(4):112-113.

[3]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81-86.

作者简介:袁志准,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美术课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相适应,每个社会人也需要具备迅速获取和识别信息的能力,而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少不了大量的图像信息的出现,这就要求人们具备准确识别和解读图像的能力。美术学科有其独特的视觉形象特征,抓住美术学科的特性,使美术学科在培养每个人的视觉识别能力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国家和地方教育系统在这方面切实做出了努力,但是在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所做的远远未及变化来得快,我们还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美术课程;美术教育;视觉形象;视觉识别;美术素养

当今是一个充斥着图像符号的时代,走在大街小巷,从工作到生活中无时无刻都避免不了一些视觉图像的影响,而且在新时代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这种视觉识别能力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在美术教育中也无时不贯穿这种通过审美经验的获得以提升视觉信息获得的能力,在全球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下,对视觉图像的迅速获取和领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通过一定的审美经验的积累才能够达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审美经验获得的主要来源,在我国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阶段都贯穿有一定的审美教育,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更是将美术课程定为必修课程,从这点可以看出国家对国民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学校美术课程设置

学校美术课程在设置上,也在尽量符合这种视觉形象解读能力的要求,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可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审美经验的获得达到美术的育人作用。对视觉醒形象的敏锐解读和识别能力是在美术本体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一个人在没有对美术本体知识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是很难迅速识别图像所要表达的内容的,这对美术学校美术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材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术课程并不是融所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大杂烩,而是通过提取和精炼之后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可操作性意义的课程,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是便于受教育群体理解和吸收的,但不流于低俗,而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和涵养的内容。

美术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一环,要具有很强的视觉识别能力,不仅要求美术教师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功底,而且也要求美术教师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美术教师不再是以前那种只教授美术知识和技能那样简单了,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美术教师与艺术家本质不同,因此培养美术教师的教育与培养艺术家的教育也有区别。师范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而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素养,这就给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和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为什么说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老师呢?首先应该严肃看待教师这个职业,自古我国就有许多类似于传授技能的师徒制的学校,在课堂中教师只要让学生记住他所掌握的某项技能,或者记住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的知识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而学生各方面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学生习惯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模式,但知识与技能不等于“素养和能力”,这是一个“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艺术家可能拥有很高的艺术技能,但在方法上未必行得通,即便有再高的技艺,如果没有达成一定的教育目的,没有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那也是低效的。

二、“道”与“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可以比作美术教育的内部关系。美术本身比之于器,教育功效比之于道。离“道”谈“器”则盲,境界不高,生发不远;离“器”言“道”则玄,空虚飘忽,缺乏基础。所以,美术教育不能拘于美术自身的目的,否则,其作为教育学科的地位便大可怀疑,但美术教育的教育功效又不能不在美术的基础上生发,否则根基动摇[2]。在视觉时代大量的文化信息与图像相结合,单纯靠美术技艺而不对美术中所渗透的文化、社会、心里等层次做以更深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也是重要的一环,美术作品中往往包含有前人的审美经验、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提取很多文化层面的东西,在积累审美经验的同时情操得到了升华。基于提高审美素养的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的美术培训,前者倾向于将审美的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所具备生活必不可少的素养,并不要求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而后者则是要求受教者能够具有相当高的专业创作的能力,在实施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敏锐地把握这一点,切莫将作为素质能力提升的美术教育看作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美术教育。

三、美术素养的培养

美术素养的提升并不像是一些应用性的知识那样学了就能立竿见影,这些能力和习惯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看重和理解,但正是这些细微的环节在起作用,人们可能在潜意识中并未意识到这些改变,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美术课程的设置在内容安排和结构设置上要尽量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的美术课程更具地方特色,且学生易于接受,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走访沿海地区某中学时,看到这个学校以小幅漆画作为办学特色,并且将这门课程开设得有声有色,以绘画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漆画这门艺术,而且丰富了各方面的知识,在漆画的图案中有很多是花卉、动物、人物等,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时在绘制漆画的过程中许多环节需要他们合力协作才能完成,这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漆画制作完成后会有一些剩余的废料,老师提倡将这些废料通过一定的方式处理之后制作成下次可再次利用的材料,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环保意识,在学校里的走廊、展厅里随处可见学生们的作品,他们在用自己的努力成果美化校园,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员,学校不正是师生共同协作努力的场所吗?学生在这种浓烈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学习主动性增强,各方面成绩又怎么会差呢?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可看作是一个学习生态,只有在各个科目和谐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许多抓应试教育的学校,举全校所有物力、人力、财力在考试科目上,学生知识没有掌握很好,反而开始厌学,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四、美术学科的特性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美术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美术学科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表达作为其根本属性,显示出了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性质表述上增加了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这样的表述,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术课程的唯一性,因为这一表述似乎不能适用于其他学科课程[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视觉形象作为美术的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应该在美术课程中时刻贯穿,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其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视觉形象实际上由一个或多个个体形象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呈现。它具有边界,边界是由轮 廓、色差、质差等呈现的,并显示为二维、三维乃至四维形式。视觉形象除了形式本身之外,还包含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多种意涵[3]。要让学生对这样一个负责的识别系统在段时间内掌握是很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授课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各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适合个阶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之上提供适当的“支架”式的帮助,当学生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就要慢慢减少对他们的帮助,待学生有能力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再提供更深层次的内容,这样长期下来也能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和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笔者实习的时候曾经有一次班里办黑板报,班里的男生看似一个个调皮捣蛋,但是做起事来很认真,班里最调皮的男生被班主任老师委任负责板报,他来找我帮他找材料,之后笔者搜了一些材料给他,很快便组织了一伙人开工了,笔者正在为这个板报犯愁,因为笔者是他们的名义上的副班主任,笔者总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吧,但是笔者从来都没有办过黑板报,没有信心在黑板上画画,字也写的不好,并且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过了不到半天笔者再去看的时候板报已经办的有模有样了,对笔者来说真的是一个大大的惊喜,笔者真的小看他们的创造力了,他们把笔者给的资料自己改变了一下,创造出了新的图案,班里有写字写的非常漂亮的学生,最后有几位同学意犹未绝的还在继续装饰着黑板,看得出来,其实孩子们都是很喜欢美化做这件事情的,他们对于美的事物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善于创造,他们在成长着,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爱,我真的理解了为什么说老师是园丁,因为孩子们真的就是一个个小苗苗,需要去用心去呵护,他们就是未来的参天大树,看到祖国的下一代正在茁壮成长,笔者真的很欣慰,就像看到了阳光下的树苗正在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因此美术课程在设置和试试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去开展,而且要始终贯穿终身教育的理念,使他们学会学习,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在现今这个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的时代,只有养成不断自我更新的习惯才能不至落后。

在新时代美术老师只有响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明确美术要为培养新时代所需人才的目的,深刻理解美术的特性,以提升每个人的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切实做好美术课程各个环节的实施,将美术的视觉识别能力做为美术的核心素养,在学校美术课程中一以贯之,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只有拥有了很好的信息获取能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使教师在新时代紧握机遇,视觉识别已然是这个时代的一大重要特征,美术课程在培养每个人的视觉识别能力上义不容辞,建设新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潘耀昌.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 尹少淳.追寻“器”“道”相合的美术教育[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学教育.苏派名师2015(3).

[3] 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

[责任编辑:艾涓]

美术课论文范文第3篇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按照这一定义,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学活动前的一种教学方案,它同时也包含完成这一方案的全过程。因而教学设计不仅要注重课前预设,更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与反思。笔者现以《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这一点。

课题:《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材:《美术》P14(义务教育七年级,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教学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教学理念,学生能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内化知识、建构知识;着眼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与创新能力的养成。

教学策略:传统的欣赏教师以讲解的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更进行教学,传授美术作品的基本理论。本设计教师以结构化的问题呈现教学内容,以问题挑战学生,学生以探究的天性去探究学习、主动学习,重教学过程的变革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素养。

教学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命的体验初步构建美术的基本理论知识,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点。能基本掌握、运用,奠定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必备素养。

教学内容:齐白石的《虾》,蒙德里安“树的变形”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重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源于生活。

教学难点:艺术高于生活。

(一)课前预设程序

(二)课堂教学程序

教师展示一级问题: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思考约1分钟)

[设计意图]以问题挑战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教师的讲授。

探讨这个问题人们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二是举例与比较。你以为那一种更容易呢?并举例。

教师:现在我们采用举例的方法,先看下面三个例子然后来思考问题1“艺术源于生活”:(要求学生写关键词,思考活动约2分钟)

京剧演员表演骑马的动作;

齐白石画的虾;

相声演员的表演“鸟叫”、“蝉鸣”。

教师:根据上面三例,从题材、内容、技法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分别写出自己的看法。(要求学生写关键词,活动时间约3分钟)

[设计意图]改变提问方式或降低问题难度提供子级问题,有别于教师的提示、点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写关键词独立思考,既不影响自己又不影响同学和老师。

(学生)

题材: “骑马”;“虾”;“鸟叫”、“蝉鸣”; 生活中都有。

内容:骑马动作 ;虾游动;“鸟叫”、“蝉鸣”的声音;反映生活的各个层面。

技法:表演“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教师:看来大家认为“艺术是源于生活”,还有什么感兴趣的吗?(教师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抽象派的绘画是源于生活吗?(教师以学员身份发言,学生思考约2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以学员的身份参与互动,发表观点、质疑。(注重平等参与,不是“裁判员”)

(教师)依抽象绘画写实到抽象的创作过程相反的次序出示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片“树的变形”(约5分钟)

教师:看完之后请您写出看法或结论。(关键词)

(学生)弧线源于树的形变。

学生结论:“抽象艺术也源于生活”。

教师:那么,对“艺术高于生活”您又是如何理解的呢?请结合上述分析比较回答问题1“艺术高于生活”,并写出答案:(1分钟)

比较你所见过的虾,与齐白石先生画的《虾》有何异同?(出示图)

比较抽象绘画的写实到抽象的创作过程?

教师:请认真比较,把您的观点写出来。(写关键词,学生活动时间约12分钟,教师巡视)

(学生)“齐白石的虾眼睛突起”;“虾须像在飘动”,抽象画的线条是“树枝、树干变的”。

教师:“眼睛突起”、“虾须像在飘动”,“树枝、树干变的”意味着什么?

(学生)“夸张”,“生动”,“变形”。

教师:“夸张”,“生动”,“变形”是不是就意味着“艺术高于生活”呢?

(学生)“是”…… “应该是”。

教师:请您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还有问题吗?(自己的观点与课本观点交锋,获得新得认识)

[设计意图]认识自我,提高自信,确立价值观。

学生L:观察真虾图片发现真虾共六条腿,身体一侧仅三条腿;齐白石画的虾只画一侧就五条腿。课本第四自然段讲“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课本这样讲对吗?

教师:很好,质疑反映的是学习品质与态度,对这一质疑大家怎么看呢?(引发学生展开讨论,表扬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

(学生)“课本讲的不妥”,“没有错”。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点有两种。老师的观点是后一种。不过有同学产生歧义,说明教材可能有文字表述欠佳的嫌疑,老师下去会找有关老师进行进一步确认,也请大家进一步思考。(教师以学员的身份发表观点,平等交流)

学生W:真虾的腿生于胸腔两侧部位,齐白石画的虾腿生在腹部,体现了画家的取舍与创造,但课本没有讲。

教师:非常好,太棒了,观察得很仔细。这一点课本的确没讲,只要认真观察我们还会发现艺术家的许多创造(鼓励细心观察)

教师:我们既然认可“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观点,那就完成最后一个任务。

依据“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经典的概括你能从你生活的范围内挖掘题材并构思一幅作品吗?(15分钟)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所学能否达到掌握运用,重在对知识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与艺术创作者的关系,而非技巧。

(学生构思尝试,教师观察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生活中挖掘题材的能力,创造意识及其表现)

教师:没有技法、画种的要求,大胆尝试。

教师:如还有进一步的探索,课后继续完成。

(依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时提供帮助)

(三)课后思考

本设计通过课前的结构化问题的提炼,教学时间、程序等要求的设计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较好地反映了试行解决方案的动态生成过程。但教学中发现教学过程互动环节的处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应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形成质疑、好问的品质,从课堂实践的情况看学生互动的参与的人数远不够多。一旦所有学生都具有了质疑与好问的习惯,教与学又将如何进行呢?这也正是教学设计最后一环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过程环节的必要所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教学参考用书(第2版)[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美术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国画教学 策略

在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中,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想要实现小学国画教学目标,就需要优化教学思路,根据小学生的具体学情,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最优。

一、明确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思路

(一)与小学生绘画水平相适应

在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小学生的美术绘画水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要结合人的认知发展来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国画,因此在教学中也应遵循一个逻辑,从简单开始,从国画体验开始,再去学习国画的美术语言表达,再到国画美术创作,遵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基于小学生绘画水平开展国画教学。

(二)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

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开展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从三年级国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是水墨画的游戏体验,教学目标要求小学生通过参加游戏活动体验水墨造型活动,对国画产生浓厚兴趣,并在游戏中尝试了解水墨和宣纸的特性,可以选择游戏体验为主的教学策略,让水墨画教学更具趣味;四年级教学内容主要是写意国画和诗情画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界定教学目标,关于写意国画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国画用墨、用笔基本技巧,学习国画构图基本要求和国画基本技能,可以选择写生观察的教学策略;诗情画意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进行诗画合一审美学习,用学过的国画色彩知识、构图知识以及表现手法来表达古诗词的意境,热爱传统文学艺术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可以选择文学想象进行诗画合一国画教学;五年级教学内容主要是延续四年级的写意教学和彩墨国画内容,其中彩墨国画教学目标是鼓励学生尝试彩墨渲染的创新画法,进行彩墨个性创作,让学生自由绘画,可以采取彩墨创作的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根据学习水平,根据各个阶段国画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国画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并提炼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即: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国画时,从欣赏国画、游戏体验入手,培养对国画的兴趣;四年级接触国画后,我们努力向学生传授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把学生引入中国画的大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的意境,并尝试从写生观察和文学想象中学习;在五年级的彩墨国画学习中,我们在三、四年级国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作彩墨国画,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审美中创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在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策略

综合考虑三年级学生绘画水平、“水墨游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游戏是小学生的“挚爱”,从游戏入手,能够满足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需求,解决小学生注意力不持久的问题。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创设国画游戏,将国画教学內容融入游戏中,巧妙地将玩和学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在玩耍中掌握国画绘画技巧。

水墨画的泼墨教学,是基于浓淡不同的墨色在纸上产生的不同效果,利用水墨的张力以及纸张的特性产生水墨晕染的不同效果。教师可以创设游戏,让学生尝试在游戏中如何“泼墨”会有水墨画的艺术效果,这样学生就会跃跃欲试。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可以遵循“游戏导入—问题探究—知识建构—游戏创作—总结升华”的思路进行国画游戏教学。国画游戏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大体的教学思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水墨游戏”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水墨晕染效果的表现方法。以泼墨画为案例,将湿湿的淡墨甩在宣纸上,在淡墨未干的时候泼上浓墨,浓墨随着水分开始渗透开来,就可以看到宣纸上的晕染韵致效果。在这样的游戏带动下,小学生对水墨游戏学习充满兴趣,在不同的趣味泼墨游戏中体会水墨韵味,在动手实践中积极思考水墨晕染效果的不同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游戏体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游戏中掌控国画教学过程。因为小学生天性好玩,很可能“玩过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定好教学计划,明确“玩”的指导要求,告知学生“玩”的程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玩回归到国画的技法教学。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历史的积淀成就了中国画艺术的独特性。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化媒体和信息系统的影响下,其发展与新的社会观和人文思想息息相关。国画艺术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我们展示中国画多姿多彩的世界,以属于中华民族的艺术美学走向更高、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在新形势的冲击下,我们要与时俱进,勇担民族艺术传承教育的重任,顺应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和国画教学潮流,基于小学生对小学美术创新性学习的要求,呈现出国画艺术以及更符合当前国画艺术形式创新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晓.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国画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

[2]李璐.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国画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

美术课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媒体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教学应用,使虚拟教学环境和物理环境无缝融合,推动了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发展和创新。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改变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泛在学习创新的美术课堂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凸显了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愉悦性。

[关键词]无线网络 美术课堂 泛在学习 实践创新 审美情趣 课堂结构

2013年我校独立承担了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十二五”教育技术课题《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泛在学习课堂创新研究》,美术课堂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探索教育新技术的应用和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创新,构建了智能教室和虚拟美术教学空间、多元化和智能化的美术课堂,让泛在学习和知识分享变得简单、轻松,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和无线网络的完美组合,给美术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构建

1.无线网络和泛在学习的内涵

无线网络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的网络。随着802.11系列标准为代表的无线网络技术在全球的逐渐普及,国内无线网络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全面深入我们的美术课堂,既为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又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所谓的泛在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无线网络支持下的泛在学习,是计算环境下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正在引起一场教育教学的变革。

2.美术课堂泛在学习平台的配备和搭建

我校无线网络的全校园覆盖,为打造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环境提供了保障。基于校内局域网构建的FTP共享平台和信息仓拥有海量资源,校内终端直通互联网,随时可以汲取养分,也可以随时分享、互动,使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和惬意。

作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学的硬件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课题开展前期美术教师做了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课题班的90%的学生家庭有电脑,82.5%的家庭有网络,68.3%的学生经常利用电脑绘画和学习,具备了实验研究条件。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创新,学校对参与课题的教师和学生开展了培训(如图1),既提升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实验教师根据课题要求进行美术课堂教学创新设计,为课题实验做好了前期准备。课题研究班的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同时我校的课室全部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化、立体化的网络教室就这样构建起来了。在无线网络中转站E课堂虚拟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登录,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讨论,软硬件的完善让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实践与创新得以开展。教师和学生在美术课堂泛数字化发展中改变着自己,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世界。

二、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实践

1.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任何一类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曾对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以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更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改变了整个教育教学的模式和顺序。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泛在学习课堂创新后,师生互动性加强了,课堂变得更加立体了。在美术课堂中,通过教师以FTP共享资源导学——师生利用电子白板研学——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自主探学——学生美术作品在课堂平台展学——个性化课后拓学的方式(如图2)的过程,构建了无线网络环境下泛在学习的美术教学新模式。

2.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兴趣激发

在高效互动的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被新媒体技术创新的美术课吸引,从而保持了对美术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情意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而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泛在学习,正是由于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丰富的共享资源、选择层次的多变以及课堂教学的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美术创新课“象形文字的联想”教学中(如图3),教师通过平板电脑在交互式白板上展示一个象形文字的动画,直观有趣的动画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使他们被象形文字的魅力所吸引,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三、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创新

1.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改变了知识呈现状态

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改变了传统媒体教学的局限,不再受限于场地,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使美术学习变得“移动”起来了。同时,知识的呈现不只局限在书本上,更丰富的共享资源和网络素材供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在学会知识提取后,学习变得更轻松愉悦了。学生的发展是立体动态的过程,小学美术课不单纯是知识技能的构建,而是对学生生命完整的关注与教育。在美术课堂泛在学习中,教师应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提供人文性、现代性、广博性、审美趣味性等特点的内容和知识,启发、引导他们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感受和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知识呈现的状态,注重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2.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优化了课堂结构

新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提倡学生在课前自主收集资料和整理知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解决绘画和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再是教师的单一讲授知识,教师更多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绘画创作的时间多了,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在泛在学习的课堂上,媒体信息通过网络终端传到平板电脑和电子交互式白板,给学生提供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形象感染,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达到高度和谐的状态,伴随着的思维活动也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从而让整个课堂“活”起来了,变得更有滋味了。优化后的美术课堂,学生绘画创作通过平板电脑软件(如colorpencil、奇奕画王等)表现得更直观、更快捷,显现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美术“家乡绿梦”一课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学生平板电脑端播放了柴静制作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这种以最简洁、明确的方式传达出的信息,给了学生很大触动。就这样,一堂剪纸课变成了绘画课,学生纷纷在平板绘画出自己的想法,一幅幅环保绘画作品(如图4)表达了大家的环保行动和决心。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有效教学唤起了学生的知觉体验,由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发展到美术创作、作品展示,使学 生的情感得到了自由抒发。

3.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凸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最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特点在于资源共享,学习自主,时间自由。学生学习时根据教师提供的不同资料,有选择地去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转变评估和激励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确立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中心的目标体系,推动学生泛在自主学习的持续发展。

美术泛在化视野下的个性化学习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无比便捷的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契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指出:“儿童是具有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发展方向的个体。”而美术课堂泛在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提供了平台,注重学生的个性探究,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和感悟。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遵循培养学生个人自由的理念,追求培养学生个人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和美感都得到顺利发展。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始终把培养学生个性放在首位,这是艺术创造的真谛和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特点。

微课是建立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交互性强等特征,特别适合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给学生提供了美术泛在学习的良好体验,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教研方式,又突破了教师听评课的模式。我校美术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泛在学习实践中创新设计出多节微课(如图5),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4.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实践创新,具有无限宽广的空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教学活动。泛在学习的美术课堂建设是以人本主义、批判理论和构建主义为理论依据。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文化价值,学生在美术泛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培养相互关怀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充分感受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和愉悦性。

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和审美经验,提升了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及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泛在学习的资源分享,有利于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中感受美、创造美。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感悟和感受为主要启发线索,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在学生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5.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评价

美术课堂泛在学习平台的搭建,依托于学习FTP局域网和校园信息仓互动平台,学生随时随地可以美术作品和个人心得,在虚拟美术教室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如图6:学生利用视频与同伴互评)。相比传统的教学,美术泛在学习的课堂反馈及时、方式多元,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美术评价形式多样化,而且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一个关注点就是对于学生美术活动的评价,包括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意识、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美术操作技能、创造中思维活动等维度的评价。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平台建立了网络学习档案,让学生在平台上随时能看到自己的表现和进步,增加了成就感。此外,无线网络环境下的评价更具有人文性、有效性和综合性,能更准确、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表现。

四、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前景展望

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实践和创新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深深地被教育科技的力量所吸引,被教育技术的魅力所打动,秉承着创新的科研精神,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泛在学习将是未来美术学习的主流,未来发展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当前,诸多教育家和技术专家已在纷纷构想,建立基于无线网络、云服务条件下的广泛学习场以及未来智慧学校的概念等等,可以想象未来学生能在任何时候和学习同伴保持连接,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进行美术交流、深入创作沟通,可以接触到一个更充盈的艺术世界。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借助无线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应用,推动了泛在学习的实践和创新。美术课堂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学设计遵循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突出美术学习的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

总之,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优化了课堂结构,改变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创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是美术教育的另一条有效途径,为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景芝,黄欢.《从直觉到理性:青少年艺术发展中的转型教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12-34.

[2]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9.

[3] 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37.

[4] 孙刚成,王莹,杨眉.《泛在学习视野下的个性学习取向》[J].教学与管理,2014(7):132-134.

[5] 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8-22.

(特约编辑 木 清)

上一篇:新美术论文下一篇:艺术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