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公共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23

旅游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实现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河南省旅游业的产业化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着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明显存在着旅游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本项研究从河南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选定旅游教育作为旅游产业化的支撑体系之一,这一目前在我国仍相对薄弱的环节加以研究,提出河南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协调

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的河南省,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这里孕育了5000年灿烂的华夏文化,轩辕黄帝诞生于此,河洛文化形成于此。中国七大古都中河南就占有洛阳、开封、安阳三座。河南省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地下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以“古”、“河”、“拳”、“根”、“花”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旅游业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实现旅游产业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河南旅游业发展中明显存在着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发展不协调,旅游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一、河南省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得到发展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旅游教育而言,目前,河南省开办旅游专业的院(校)有近50所,其中举办高等旅游教育的学校近20所,约占40%,中等旅游学校近30所,约占60%。担负着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高等旅游院校总的来说数量还不算多,受过高等旅游教育的人才还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每年大幅增长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之间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旅游教育担负着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岗位职业能力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到2020年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提供人才支撑。旅游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有可能在竞争获胜。河南省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突出问题就是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整体偏低,不能适应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是我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具有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超前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河南社会发展、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在吸引外资、赚取外汇、扩大就业、脱贫致富、拉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河南旅游资源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品位上都位居全国一流水平,但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河南旅游教育在全国整体来看,有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旅游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而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少、质量有待于提高,即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突出。

旅游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模式、专业实践、师资水平、旅游理论研究等方面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之间衔接不够。河南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之间的供求关系仍不平衡,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不够,导致旅游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使得我省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集中体现在从业人员的文明礼貌、道德修养、服务意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等方面。

二、河南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树立现代旅游教育的新观念

随着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地位的确立、巩固和加强,旅游教育的发展前景也非常看好。河南已经把旅游强省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旅游强省提供人才支撑,需要我们树立现代旅游教育的新理念。

要树立“三观”观念,促进协调发展。即树立大教育观、树立开放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观。

旅游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主动争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在政策、人才、资金和物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构建旅游高等教育、旅游中等教育、旅游职业教育和旅游成人教育相结合的立交桥;旅游院校要以开放的姿态走出校门,以至国门,加强与国内、国际有关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掌握旅游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和未来趋势,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旅游教育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成熟理论。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的协调发展;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专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强烈的旅游服务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旅游教育中不仅要体现出能力教育,还要体现出素质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紧紧围绕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做文章,围绕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积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学相结合,形成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教育担负着培养面向旅游企业第一线、掌握岗位职业技能和能力的高级实用型管理和服务人才的重要任务。把旅游教育推向旅游企业生产和服务中去,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和要求。旅游教育在以“必需、够用”为前提的理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应加大实训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紧紧依托旅游行业,充分利用旅游企业的设备设施、条件场地、管理经验、技术力量、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旅游教育服务,为旅游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注意利用旅游院校在理论研究、师资水平、学生生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这种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所在,是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此外,还要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不断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旅游产业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仅有20多年的历史,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没有被利用起来和发挥作用,资源优势没有变为产业优势,旅游产业化水平还很低。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河南省更是如此,这与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把旅游业列为河南“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而要托起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明天,旅游教育是旅游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支撑因素之一,是河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只有教育发展了,旅游业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只有旅游教育与旅游企业协调发展了,旅游产业化的速度才会加快,河南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才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何光暐主编 《新世纪 新产业 新增长》[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

2. 张红专 《创新旅游教育 办出专业特色》[EB/OL] http://www.studa.net/2009-10-10/ 2009-4-14

旅游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旅游业规模的扩张,在过去的近30年里中国成为了全球旅游业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但近年来爆发的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如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2003年的SARS,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对于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如何预防、积极应对并有效管理成为了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公共卫生;危机管理

旅游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外界瞬息的变故都会牵动其敏感的神经。随着国际旅游大规模发展,到1996年旅游人数达到6亿人次,其中20%~50%的人携带或面临某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由于人口增长、大规模旅行和人类与自然的更多接触使许多疾病产生或重新出现。” 2003年的SARS危机就让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考验,我国多年来塑造的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打击,而我国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公共卫生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步开始了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如何面对各种难以预料的公共卫生危机,如何对其进行预防、控制、管理,将其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才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旅游业公共卫生危机是指由于各种对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的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蔓延,而对全球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业造成损害和影响的旅游危机。其特征为,(1)危害性。旅游带来的大规模人员流动,使疫情容易在较大范围内爆发。(2)突发性。人们对它难以事先预知,危机发生后留给人们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限。(3)不可控性。危机大多并非由旅游业自身造成,并对旅游业的各相关行业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业本身对其难以控制。(4)周期性。危机的爆发会有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循环。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对旅游者而言,客观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其旅游行为模式的改变,并对其精神产生影响,使其对危机爆发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游览环境和居住环境等失去信心。对旅游企业而言,危机会使大量旅游活动停止,导致旅游企业的设施和供给能力大量闲置,加之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特性,会使得旅游企业相对其他行业企业而言,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者往往不会亲自认识和体验危机事件,而是通过接受外界的以负面报道居多的信息来对危机事件加以了解,对旅游目的地形成形象不佳认知,对旅游目的地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尽管公共卫生危机对旅游业的危害确实存在,但面对朝气蓬勃的旅游业,各地的重点主要还是在于如何获得更多的旅游者和旅游收入上,很少将这一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总体来说整个公共卫生体系还很薄弱,旅游业公共卫生危机的风险仍然存在。加强旅游业公共卫生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我们现在刻不容缓的问题。

对旅游业而言,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不仅仅是防止和规避危机,或者危机爆发后的进行被动的补救措施;它还包括了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时及时做出反应,针对危机爆发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使整个旅游市场从公共卫生危机中尽快复原和振兴。

1.酝酿潜伏阶段——做好准备,弱化危机。这一阶段,虽然危机尚未爆发,但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业已存在的危机源经过酝酿后就会渐渐形成具有破坏力的危机。缓解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危机应急预案,建立旅游者信心,是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重点。

2.爆发阶段——积极应对,及时救援。这一阶段,公共卫生危机事态急速发展和升级,负面影响形成,社会和个体开始承受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虽短,但对整个旅游业的冲击最大,引起的关注和恐慌最强。针对所爆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做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对危机进行实时监测,追踪、评估、预测其危害与发展方向,开展危机应急及救援措施,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将物质和精神损失最小化是这一阶段的当务之急。

3.消退和解决阶段——恢复与振兴。这一阶段,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危机给旅游业带来的消极影响逐渐减小,直至完全消除。因此这一阶段应注重开展产业振兴,及时总结危机处理结果,进一步提升危机意识,把握住危机过后市场会进行调整的机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重建目的地声誉;同时,还应对先前的应急预案的效果进行衡量,定期回顾并及时修正、更新应急预案,切实建立起有效的公共卫生危机的防范机制。

旅游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性和敏感性的行业,伴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和现代生物技术等的发展,人口的大规模移动,使得公共卫生危机产生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特别是2003年SARS的肆虐给旅游业这个新兴行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正因为如此,旅游业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才被人们逐渐重视,而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又再一次使人们意识到公共卫生危机的危害性。因此,正确认识公共卫生危机,有针对性的做好应对危机的各项措施,是我们有效开展旅游业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谷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侯国林:SARS型旅游企业危机及危机后旅游业发展新思维[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4(27).

[4]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5]朱延智: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

[6]张骁鸣 戴光全 保继刚:从事件角度对SARS进行“危机管理”[J].旅游学刊,2003(04).

[7] Edgell,D.L.,Sr.Tourism Policy:The Next Millennium.Champaign,IL: Sagamore,1999.

[8] WTO.World Health. January-February 4,1997.

作者简介:周艳(1979-),女,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在读硕士,贵州大学管理学院,教师

旅游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通过总结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和顺序、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训练和提高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指出了高职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会展旅游管理;工作过程;项目课程;任务驱动教学

作者简介:陈菲(1983-),女,湖南祁东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教育;陈平(1964-),女,广西梧州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教育。

随着城市会展业的日益繁荣,会展旅游快速发展,会展旅游项目策划、管理岗位人才严重紧缺,这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也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扩展和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为适应日益发展的高职教育要求,满足会展旅游策划和管理人才严重紧缺这一形势需要,改革《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成为摆在教学一线教师们和研究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是基于会展旅游的策划、管理工作岗位而开设,有明确的岗位对应性,而这些岗位工作通常围绕某个承接项目开展,有固定、清晰的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来确定《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依据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顺序,选择一个真实职业活动中的工作项目为实训载体,用分解的具体工作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能力考核,以达到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教学目的。依据这一创新思路,我们对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尝试。

一、在岗位工作分析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课程改革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而这一任务的基础是全面的职业岗位调研和详尽的岗位工作分析。我们通过参观中国第一展——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美食节等著名国际会展和亲身体验会展旅游,走访广交会国际旅行社、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等十多家著名会展旅游策划和服务企业,与他们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会展旅游策划、管理岗位一线工作人员访谈、查阅和分析岗位说明书和岗位工作规范等资料,明确了会展旅游管理岗位人员必须熟悉会展旅游业务的运作,能用会展旅游的策划、管理技巧及管理知识编写一份合格的会展旅游项目策划书,并能成功营销、制订相关有效合同、管理旅游服务、有效救治危机和处理旅游纠纷及客观进行项目评估。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与这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要使学生熟悉会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和重点环节,掌握设计活动主题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活动初步方案的内容;熟悉会展旅游的可选广告宣传媒体、主要公关营销、人员推广方式,直接发函方式中寄给目标公众资料的内容,掌握进行会展旅游广告宣传、公关营销、人员推广的步骤;熟悉常见会展旅游项目的收支科目,掌握收支平衡分析法、多阶段定价法、零基预算方法和编制财务预算的步骤;熟悉编写会展旅游策划书的步骤、基本内容,掌握策划书的编写技巧;了解会展旅游纠纷处理的原则、依据和方式,掌握会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中纠纷处理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会展旅游满意度调查的目的和方法、会展旅游评估的作用,熟悉会展旅游评估的内容,掌握会展旅游满意度调查表的设计方法、意见反馈和改进方法、会展旅游评估的工作步骤。

课程的职业技能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拟定会展旅游活动方案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活动宣传推广、公关营销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项目定价和财务预算编制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项目策划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服务指导和过程管理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纠纷处理的能力;具备会展旅游活动满意度调查和评估的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有计划性、细心、全面考虑问题的职业素质,培养细致到位、针对性服务、合作、高效的工作习惯。

二、依据岗位工作过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和顺序

从《会展旅游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摆脱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式的理论说教,以能力训练为目标,选择一个真实职业活动中的工作项目“一次××展览会旅游的策划与管理”作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大型综合能力训练项目,依据实际岗位对一个会展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顺序,每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项工作任务,对应着一项具体的能力训练目标。如图所示: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左边的表格表示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岗位真实的工作过程,内容涉及策划、财务预算、营销、合同管理、过程管理、危机管理和纠纷处理及项目评估;右边的表格表示的是《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单元,分别与左边对应为拟定某个会展旅游项目的初步方案、编制财务预算、营销会展旅游活动、制定和签订会展旅游合同、管理会展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处理危机和旅游纠纷、评估此次会展旅游活动几个部分,特别的是,我们还在课程最后设置了一个完善会展旅游策划书和进行答辩的教学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学中仿真模拟实践整个项目策划、组织、管理工作过程之后,重新对之前所作的策划书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的课程整体设计,将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与课程教学中的能力目标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真实的岗位工作内容与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即是通过操作一个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实现,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构建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

三、引入任务驱动、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能力训练的目标,我们在单元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例如,拟定××会展旅游初步方案这个教学单元,我们设计了4个学时,要求学生以团队作业(5-6人一组)的形式完成五个具体任务:一是分析相关信息,主要包括会展旅游组织者自身、旅游产品供需和社会背景信息;二是确定一次会展旅游活动及明确活动目标;三是分析目标公众,要求初步圈定活动的参与者,分析目标公众的主要来源地区、行业、年龄和性别结构等群体性情况。四是设计活动主题,要求需要重点考虑几个因素,包括活动目标、信息个性、地方特色和公众需求等。五是拟订初步方案,即要求对整个会展旅游活动的形式、创意、思路及模式进行深入思考,使总体构想细化,具有可操作性。为了让学生顺利地自主完成这五个具体任务,达到能设计出适应、引导、创造消费者需求的会展旅游活动主题、拟定一次会展旅游活动初步方案的目标,由老师先以广交会旅游活动主题和初步方案为例做示范讲解和展示上届学生的作品,然后学生分小组通过上网搜阅资料、“头脑风暴”式的自由讨论、综合分析信息、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期间老师负责回答学生的提问,进行启发和指导,任务完成后安排一个成果交流环节,老师进行点评和知识的归纳,学生课后再进行方案的完善和知识的总结。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方法不再是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而是在确定了一个学习内容和解决具体任务之后,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而老师也不再是作为无所不能的角色,而是由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变为配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线索、思路和支持,因材施教地启发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样,课程的能力目标在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为了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我们还灵活运用了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顶岗实习,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比如充分利用春秋广交会,将教学内容和进度与校外实训基地的用人需求紧密衔接,安排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现场为广交会客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及参与六个要素的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四、采用突出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检验项目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际效果,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项目任务的自主学习和实操中,必须在《会展旅游管理》课程中打破单一的知识考核、笔试等传统考核方式,而应突出能力考核、过程考核、职业现场考核和企业介入考核等科学的新型考核方式。因此,我们将原来《会展旅游管理》课程平时考核(成绩占30%)加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的课程考核方式改为平时考核(成绩占30%)加实训考核(成绩占40%)加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30%)的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综合考核方式,实训重点考核广交会期间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与管理、会展旅游纠纷处理、策划书的编写与答辩三个实训项目。我们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训过程表现和考核实训效果(成果)或测试实操能力来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例如,我们综合考察学生在广交会期间吃住行游购娱服务过程中的态度、综合表现和服务效果来评定该实训项目的成绩。在三个实训项目考核中,始终有企业专家的参与,及时向我们反馈教学效果。

五、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总结

通过以上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改革实践,我校06级、07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体验完整的“一次××展览会旅游的策划与管理”工作过程,在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之后,对现实会展旅游管理岗位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真正的了解和掌握,与05级学生相比,实操能力大大增强,《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校外高职教育教学专家的好评。因此我们认为,与职业岗位对接、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的高职课程依据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顺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引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会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尝试还表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做好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把握好项目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中,始终应该有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岗位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这样才能使课程得到科学地设计、高效地实施,同时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保证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2]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3]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4]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责任编辑谢荣国

旅游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从竞争环境、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总体评价四个方面对甘肃省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此加深旅游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为研究核心竞争力增强对策起到理论铺叙作用。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旅游企业;甘肃

核心竞争力是伴随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是传统竞争概念的深度发展。它帮助企业创造出独有的、可以实现赢利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持续发展。甘肃省旅游企业长期以来发展不足,关键是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与国内外其他大型企业相抗衡。

一、甘肃旅游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30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促使中国旅游企业实现了四个转变,即政治性向经济性转变,领导决策型向市场服务型转变,单一国有经济向经济成分多样化转变,封闭式经营向开放式经营转变。在这一大环境下,甘肃旅游企业也发生了实质性转变,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一)甘肃旅游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1.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着力建设一个经济发展快速、政治民主文明、法律规范有序的环境。加入WTO后,经济自由化从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与贸易相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本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的原则,我国提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旅游行业,完善服务装备,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多元开发旅游产品,形成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红色经典、农村体验、康体保健等新型旅游,全面提高了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将旅游企业培育成新型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或先导产业。

2.经济环境因素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受到经济环境的重要制约。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央行准备金率的提高、投资方向的驱动,甚至石油价格的变化,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互动链条。甘肃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重要的引进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企业的发展。

3.社会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实力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升,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4.技术因素

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手段和营销方式发生了导向转变,从产品转向需求,顾客价值的创造和满意度的提升成为企业服务的主要目标。作为旅游服务的重要媒介,网络促使传统旅游营销手段发生变革。信息技术在现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大幅拓宽销售渠道的深度和广度,扩大资金来源,降低促销成本,完善服务质量。

(二)旅游企业发展的行业环境

1.旅游消费者

旅游需求满足的是消费者心理、生理和精神的需求。人们只有在生存需要得以满足后方能产生旅游消费意愿。旅游者选择消费时,首先要收集相关信息,比较综合因素,参考其他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决定自己消费行为的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旅游企业发展迅速,出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人数逐年提高,对本区GDP贡献率较大。从甘肃省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可以总结以下特点:第一,就客源市场结构而言,民族地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以本省及国内邻近地区最多,海外客源市场以港、澳、台地区和日本游客居多,其次为东南亚、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第二,从年龄结构看,以20~40岁的中青年和已婚但无子女者居多;第三,从旅游目的地看,以到甘南和临夏相关景点的游客居多,到其他相关民族自治县的次之。根据这一发展现状,甘肃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短期内应以本省及临近省区为重点,进一步开发港、澳、台和日本等地市场,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的文化、科技考察团及休闲旅游团等高层次、大规模的市场。

2.供应商

一方面甘肃各类旅游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参组团旅游者所占份额较低,仅为19%左右,供需不均。而出入境和国内旅游批发商往往通过选择地接团和压低旅游价格的方式降低成本。同时,部分批发商拖欠团款,加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本省处于西部落后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旅游价格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波动较大,缺乏稳定性。

3.潜在竞争者

国家宏观政策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差异化、资金渠道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使得甘肃旅游企业潜在竞争对手不断增加。外部企业的涉入给本来就实力薄弱的省内旅游企业形成了严重的冲击。目前,甘肃省由于旅游企业制度还不规范,市场秩序略显混乱,规模较小,组织松散,产品质量不高。多数企业内部机制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不高,未形成竞争力强的集团作战。所以,尽管甘肃旅游发展迅猛,但大多数旅游企业的规模、管理、实力、业绩远不及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游企业,也无法与用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管理先进的旅游企业竞争抗衡。同时,甘肃旅游企业还未形成竞争机制,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员工良莠不齐,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短期行为意识根深蒂固,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和目标,对品牌、质量、信誉、形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4.旅游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已成为居民追逐生活质量,满足精神追求的时尚与潮流,产品的开发向人文化和独特性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促使甘肃旅游企业立足市场,改进促销宣传手段,变化服务方式,降低旅游成本,加强企业竞争力。在现代营销理念的指导下,以企业文化、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吸引消费者,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

二、甘肃旅游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甘肃旅游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旅游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专项于外事接待,资源开发和产品培育层次很低;二是上世纪90年代,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但产品开发仅依托于地域文化、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结构欠合理、产品单一;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旅游产业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企业管理现代化、产品服务多元化、宣传渠道信息化,研发出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新产品,开发出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

(一)甘肃旅游资源优势

1.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

甘肃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为主要特色,内涵丰富。古迹与建筑类资源占总资源的42.2%,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6处,馆藏文物总数达42.85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1.0985万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

2.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地貌景观类、水域风光类、森林生态类资源占总资源的17.8%,其中国家地质公园4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5处,省级森林公园55处,绝大多数已开发成或正在开发成生态旅游景区。

3.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甘肃省有可识别的民族44个,其中43个是少数民族,各民族分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适应和利用各种不同的自然资源,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类资源占总资源的16%。旅游业是文化特性很强的产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情趣的旅游资源。

4.特色旅游资源种类众多

甘肃省建立起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区3个,农业旅游示范区3个,通过国家旅游局的正式验收,成为首批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区。而其他工农业旅游项目正在开发,前景广阔。

(二)甘肃旅游资源劣势

横向比较,甘肃旅游缺乏强劲竞争力,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在全省GDP中所占的比重甚微,远未将独特的天然资源转化成市场优势,大多数旅游资源缺乏纵深和多样化的市场开发,旅游发展后劲明显乏力。旅游产品单一、老化,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在甘肃境内,但全省至今还无一在全世界叫得响的丝绸之路旅游品牌,除了敦煌莫高窟知名度较高外,其他景区、景点如藏深闺,外人知之甚少。实际上,甘肃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沙漠、戈壁、森林、高山、草原、牧场、冰川、雪山、丹霞地貌、生态农业等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对国内外旅游市场都 有极大的吸引力。目前,这些潜力的开发尚处空白或初级阶段,尤以甘肃独特的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专项旅游产品培育十分欠缺。现有景区缺乏好的项目,游客参与度普遍较低, 娱、购环节薄弱,尤其对民俗风情这样有很强参与性的产品的深度开发还远远不够。

三、甘肃旅游企业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分散,促销力度不够

甘肃旅游资源分布在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带上,景区过于分散,资源密度较低,在全国省市区中列17位,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而且旅游的旺季主要集中在4~9月份,旅游淡季过长,造成旅游的可入性差。同时,宣传手段相对落后,促销方式缺乏创意,使得许多景点鲜为人知。部分地区传统观念也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此,要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起市场导向意识;其次,要政府、社会、群众高度重视共同参与,集中全部力量共创民族特色旅游形象。

(二)旅游景点单调,开发程度低

甘肃省大多旅游景点基本上仍处于观光的最低层。旅游资源认识滞后,忽视了特有文化内涵的挖掘,使民俗文化开发既缺质又缺量,形成了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产品的现状。

(三)求胜心切,淡化了原生态文化的保护

甘肃旅游资源最大特色是文化,保持文化的原生态、多样性和独特性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当民族文化被同化和渗透时,就将意味着文化特色的消失,而文化成本的付出将是不可逆的。为此,要严防旅游资源开发时的小利大失。

(四)综合实力薄弱,缺乏合理规划

甘肃省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管理混乱,行业多无序发展;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层次营销管理人员;服务定位缺乏差异化,服务水平质量不高;旅游设施不健全,部分地区还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旅游企业有待制定合理的整体旅游资源发展规划。

四、目前甘肃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体评价

(一)企业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整体低下,旅游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提升不足。相当部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数量、质量、类型和分布尚不清楚,已开发的又利用不充分,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效应,这样势必降低企业的总体形象,进而影响该地区企业的发展。旅游产品(服务)以传统为主,缺乏创新,企业未能给当地经济带来“乘数效应”和联动效益。

(二)企业战略能力

战略能力有待提高。甘肃具有多元文化兼容的文化特征,旅游战略选择应以自然禀赋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服务和产品为载体。然而本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忽视民族丰厚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展示,以眼前经济效益为目的,盲目开发,以量代质。

(三)企业营销能力

营销能力尚未充分体现。对销售网络与渠道未建立起系统有效的控制,产品(服务)营销能力急需提高。旅游服务缺乏规范,接待设施有待完善。

(四)企业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急需加强。企业资源有待合理配置,领导能力、资本运作能力、资源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如今,只有企业转变观念,科学管理,树立市场导向意识,才能有效地保障组织能力的加强。

(五)企业界面能力

界面能力尚需培育。信息技术在企业内外部各界面的交流和沟通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技术和管理效率。只有在企业运营中提升职能专业化、信息黏滞、目标差异和文化冲突等问题的协调解决能力,才能有效促进企业技术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的转换。同时,良好的企业界面能力有助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成本,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创新不确定性。为此,有效提高企业运营中的信息化水平,将极大限度地促进企业效率,提升企业决策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美·哈默,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英·菲利普·赛德勒.持续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邓艾.1980年以来的甘肃民族经济问题理论研究[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1):28 .

[5]李泉.论甘肃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J].社科纵横,2003,(2):2.

[6]张永华.浅析21世纪甘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C].历史文化论丛(第1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旅游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要,十分必要,尤其是在如今的时代,只有不断发展旅游业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城市经济的水平。承德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了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有必要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发挥文物作用,诠释文物价值,以科学的文物保护管理促进承德市旅游业的持续进步,避免发生文物损坏的问题。据此,本文分析了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物保护;承德市;旅游业

0引言

文物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些城市发展旅游业的趋势,其中承德市具备一定的代表性。承德市具有很多传统文化资源,引申在文物保护管理方面,基层文物工作者承担着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只有合理开展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对文物进行展示和研究,促进旅游持续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承德市文物保护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问题,一些工作人员没有从意识上认识到文物保护管理的重要性,仅仅是按部就班的机械式工作,没能注意文物保护管理的细节。据此,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1]。

1文物保护管理在承德市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文物主要就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遗存,同时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由于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文物资源较为宝贵,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管理。承德市作为文物大市,文物的存在为其旅游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承德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五百余处,同时还有两处世界级文化遗产,八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则达到了三十五处。随着广大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承德市文物保护工作落到了实处,政府部门对这一工作进行了重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恢复景观,累计投资近亿元。以避暑山庄为例,早在1976年承德市政府就实施了避暑山庄整修十年规划,对古建筑等进行了主体抢先维修,同时复建了很多景观,包括旷观、清晖亭、永佑寺等。除此之外,承德市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对资金进行筹措,陆续复建了市区内的魁星楼,宽城的万塔黄崖等,这些古建筑的整修与开放,对承德市的历史文化氛围进行了树立,不仅较好地扩大了文物开放的规模,同時也对承德旅游业的素质进行了提高。2018年,承德市陆续举办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投资300亿元左右,加强了旅游景区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经济带,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文物优势,承德市与上海、长春等地区合作,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宫廷文物精品展,展示了多元化的文化内涵,进一步的扩大了宣传的范围。事实证明,承德市一切旅游规划与建设工作的开展都有赖于文物资源,如果没有文物资源,承德市很难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载体,正是因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承德市的经济发展相比较于很多城市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所以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2]。

2承德市在文物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专业队伍

承德市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清代皇帝消夏避暑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承担着接见外国使节的重任。可以说承德市见证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发展的重要历史。中共历史文化在承德市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同时也给现代人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几年来,承德市政府部门一直将发展经济作为第一产业,确立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承德市以打造文明旅游新城市为基本目标,希望能够高质量地将承德市建设为国际化现代旅游城市,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就是因为承德市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这也代表着承德市旅游业的特色和基础。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单位开展了具体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但是在细节方面,具体的实践人员往往没能够承担好自己的责任。负责文物保护与管理的人员队伍构成较为复杂,无论是在专业能力方面还是在业务能力方面都参差不齐,导致这一群体的工作能力无法全都达到应有标准,同时由于相关部门缺乏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人员也缺乏自觉学习的意识,导致专业素质无法适应新时代文物保护管理的要求。为了避免承德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处于不合理的状态,相关部门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加强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3]。

2.2法规政策执行力低

文物管理保护工作的职责在于不断的整合文物旅游资源,对宣传力度进行增加,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这也证明文物保护管理同时涉及业务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由于这一系列工作很少有其他机构进行分担,导致出现了资源紧张的情况。一些单位的人员编制不足,无法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需求进行适应,工作人员不仅仅担负着数据处理、政策执行等具体工作,同时一部分工作还需要在室外进行,每年都需要投入一定经费,但是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在现实情况中,相关单位往往难以有效开展工作。虽然我国已经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文物保护法规和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导致在经费投入的支持方面无法满足开展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需求。

2.3开发与保护的力度不足

文物管理保护能够更好地对文物价值进行诠释,同时文物旅游融合发展是近几年来承德市重点关注的工程,通过文物管理保护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必须要在保护文物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开发。文物资源是本地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需要完整的保护文物资源,然而,随着旅游业发展的热潮,在对文物进行管理和保护的同时很可能会受到政府部门行政干预的影响。例如,为了发展本地的旅游业,强调文物的开发,而忽视了对文物的保护,没有严格的执行文物保护法规和政策,导致文物管理失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降低游客的体验,因此必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重视[4]。

3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措施

3.1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

目前承德市一些文物工作者强化了思想,深化了理论,结合现有文物工作的方针,提升了承德市文物工作的成绩,但不得不说部分工作人员在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较为欠缺,无法满足工作的实际需求。结合这个情况,必须要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引进高素质的文物保护管理专业人才,通过为其提供良好的待遇避免人才流动,保证文物保护管理专业队伍的稳定性。对于现有的工作人员,应定期开展专业培训,通过多种手段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最后,应该对后备人才进行培养,加强对后备人才的选拔,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提升承德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

3.2加强对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必须要在工作过程当中杜绝形式主义,避免空喊口号,需要对多层次的执法队伍进行建立,加强对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保证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对文物进行保护并不是文物部门自身的工作,其需要全社会的协助和支持。事实证明,依法对文物进行保护是最合理、最科学的形式,因此在承德市内必须要加大文物法规的宣传,对执行力度进行加强,尤其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省、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通知》等文件,必须要合理地进行宣传,如此才能对全民文物保护意识进行提升,让每个人都能够自觉保护文物。另外各级政府还需要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到当地社会治安责任体系当中,加大投入,打击文物犯罪行为,取缔非法文物经营活动,依法保护,依法利用,文物相关部门需要与旅游部门、公安部门等进行合作,积极参与保护文物工作,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并将这一工作的思路融入到各个部门的工作計划当中。无论是政协还是人大都需要对文物保护法的具体执行力度进行检查,同时将具体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5]。

3.3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在全省范围内,承德市的古建筑数量及文物数量均名列前茅,在丰富文物资源的帮助下,承德市的旅游经济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提升了游客对承德市的认同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当属承德市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离宫别苑,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概况进行了总结,每年都吸引了很多国内外观光者来此观赏、游玩,给承德市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这些文物资源进行保护,是承德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但是,仅仅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没有意义,只有合理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承德市旅游业的发展。在文物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承德市相关部门必须要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将开发与保护完全的结合起来,明确满足本地经济需求的方式,结合承德市文物的具体情况,区分主次,不断探索开发保护的经验,推进基层文物保护工作。

4结论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文物资源,承德市很难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载体,正是因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承德市的经济发展相比较于很多城市才出现了一定优势,所以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此外,基层文物工作者承担着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必须要合理开展工作,更好的对文物进行展示和研究,促进城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彩花.浅谈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困境及对策:以古县文物旅游服务中心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8): 160-162.

[2]侠名.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文物局关于印发《江苏省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J].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2021(3):39-41.

[3]于冰.文物日常管理体制特征与制度成因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运行层级流程再造与实体化改革[J].中国文化遗产,2021(1):55-65.

[4]张俊.基于旅游服务的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需求探析[J].当代旅游,2020,18(32):47-48.

[5]徐舒.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6):226-227.

(责编:王锦)

旅游公共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优化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满意度评价体系设计原则和数据来源,并对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数据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课程设置

一、概述

中共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劳动大军。[1]建设应用型高校,就是推动高校办学思路、办学模式、人才培养重心的转型,明确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思路,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真正提上高校教育日程,着力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操作性非常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很高。在实操中,旅游管理行业要求管理人员从服务员做起,从端盘子倒水做起,只有具备了基层经验,才能做到管理高层,发挥更大的智慧和作用。当前,我国着力推动与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但面临着外向型人才紧缺的瓶颈。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而课程优化设置更是关键。

二、研究价值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需求,推动应用型高校积极响应“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要求,真正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研究,推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就业质量的关键抓手

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并进行实证,对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就业态势连续性、内容全面性等内容进行科学探索,可以真实反映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涉外就业能力的情况,也有助于倒逼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

(二)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教学质量真实反馈的要求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对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也是评价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之一,是相关专业学生、家长关心的要素。依据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满意度分析成果的深入研究,形成科学的课程设置反馈信息表,助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探索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藉此优化课程设置。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带一路”发展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要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优化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这就不能回避从注重教育数量向注重教育质量的转型。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旅游产业成为世界最大产业,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中国旅游业发展更是引人注目,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将达到1.37亿人次。由此可见,旅游管理外向型人才需求缺口非常大,必须深入推进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深度激发教学活力。

(四)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与社会紧密契合的关键之路

构建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满意度分析评价体系,分析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毕业生的评价,助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供需对接,推动应用型高校依据涉外旅游发展的现实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三、研究设计

(一)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满意度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涉及多类指标,内容丰富,其评价结构完整及其指标选取的科学性非常关键,这就要紧扣涉及到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矛盾,评价指标设置要合理,评价结果应该要满足社会公信。

2. 系统性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指标应涵盖各个方面,要从全局上考虑准则层和指标层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科学合理设置评价层级和指标数量。基于系统性原则,《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体系内容的选取应聚焦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与此同时,充分吸纳应用型高校行政、教学、教辅部门有关人员的合理意见。

3. 特色性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指标应准确反映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建构客观呈现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指标,尤其是评价指标要有效呈现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适应“一带一路”发展对外向型人才需求过程中的特色和经验做法。

4. 可操作性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体系应具有行动上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选择指标时,应选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可操作性原则注重评价内容的完整性、评价数据的可得性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评价内容应完整反映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就业状况,能够为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5. 前瞻性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评价体系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要能反映編制的真实情况和编制水准,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就业质量的提升,进而助力应用型高校就业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满意度评价体系数据来源

课题组以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满意度分析为核心,在充分研究和广泛听取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调查问卷并组织了问卷调查。《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收到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5.3%。学校中6.01%是中央直属高校(985/211),33.78%为省属一本,60.21%为省属二本。问卷的调查对象包括行政部门(14.06%)、教学部门(15.92%)、教辅部门(19.92%)、本科生(50.1%)。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问卷设计中,被访问对象(教师、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关注点设置为7个,如表1所示。

从分析情况来看,各类被访问对象(教师、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满意度总体上是满意的,显示有以下特征:第一,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表现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性,课程设置考虑到了实操技能和实用性知识的教学普及。第二,比较来看,教师主体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要相对高于学生主体,这表明,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善空间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二)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方法满意度分析

问卷设计中,被访问对象对课堂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关注点有4个,如表2所示。

对课堂教学方法满意度分析表明,尽管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努力适应市场需求,教学方法取得进步,教改成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对此项调查的满意度存在较大偏差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说明:第一,课堂教学增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活跃的教学环境,俨然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能够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去获取知识,学生相比以往更具有主动性,要求积极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调查结果表明,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加快推进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满意度分析

问卷设计中,被访问对象(教师、学生)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的关注点设置为4个,如表3所示。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强化理论学习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实操能力的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表明:被访问对象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学生对实践教学总体上是不满意的,显然,学生迫切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创新。未来一段时期,加快推进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是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重点内容。

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策略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提出四点提升策略,强化教学质量。

(一)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对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推进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实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着力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应用型高校应以“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建设为目标,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一方面,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积极聘请旅游管理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优化教师培训体系,延伸教师培训网络,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育。

(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管理体系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水平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优化专业建设管理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特别是要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对俄语、哈萨克语等小语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形成多语种协调发展的专业培养结构。

(三)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结构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课程教学内容要能及时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前沿,能充分体现旅游管理学科的最新成果。第二,课程内容设置应实现“专业性”、“应用性”的协调。[2]第三,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善于建立科学的课程库,以微课、精品课程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立体式建设。

(四)着力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随着基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新媒体的发展,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务必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交化的客观需要,要大力开发应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管理系统,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

[2]周周,李旭旦.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教学质量改进策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3):101-112.

上一篇:经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新时代大学生奋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