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论文范文

2023-09-17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消费;对策思考

绿色消费是以人与环境和谐为价值取向,把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健康作为宗旨,是节约、科学、健康、环境友好、可持续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发展是当代国际社会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的绿色消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予以解决。

1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绿色消费的出现和发展是对传统工业文明条件的以物质主义消费价值观为指导的高消耗、高污染、不友好、不可持续发展消费的深刻反思和超越,是当今国际社会消费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尤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因为我国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和环境承载力水平低,当今快速发展过程中已经遇到了资源短缺的瓶颈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因此,大力推动健康、合理、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绿色消费的发展,有利于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甚至消除环境污染问题,化解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了有效推动绿色消费在我国的发展,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绿色消费的实践活动。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启动了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中国消费者协会把2001年定为“绿色消费主题年”。党的十七大将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目标之一。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培育绿色的生活方式。正是政府强力推行,绿色消费正在逐渐为我国公众所接受,成为人们消费生活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53.8%的人有购买绿色产品意愿;37.9%的人已经购买过有关的绿色产品。

尽管我国绿色消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绿色消费者群体在不断增多,绿色消费数量日益增加,但实际的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能力不强。消费者是消费行为的主体,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能力是实现其绿色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是消费者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绿色知识水平和实际的收入水平是构成绿色消费能力的三大要素。绿色消费对消费者消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消费者有较强的绿色消费意识、丰富的绿色消费的知识、较高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消费者在这三方面都存在不足。在消费意识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消费者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绿色意识越来越强,很多人的消费行为逐渐趋向绿色化、生态化。但绿色消费意识是不是简单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它是消费者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消费社会责任感等意识的综合。因此从总体上讲,人们真正的绿色消费的意识不强。现实的调查也表明,目前我国真正的“绿色消费者”只有四成,“非绿色消费者”有三成之多,甚至“反绿色消费”在现实中还大有人在。在绿色消费知识方面。绿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方式,它不仅要求消费者有较强的消费意识,而且要求消费者要有比较丰富的绿色、环保、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水平。目前我国普通的消费者环保知识、生态学的知识比较缺乏,对绿色消费概念理解比较肤浅,不够全面深入,甚至存在某些错误理解,造成了对绿色产品的识别不够科学,选择比较盲目,使用不够合理等问题。在收入方面,相当多的消费者收入水平低,限制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的能力。一般来讲,和普通产品相比,绿色产品生产的成本高、销售的价格贵,其消费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消费。这必然要求消费者有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而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整体不高,相当多的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属于温饱阶段程度,在此情况下,消费者绿色消费能力受到了收入水平较强制约。

(2)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绿色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发展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产品的数量有限、结构单调、分布不均衡、技术含量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造成了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具有研发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失败的风险大等特点,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势必造成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我国的一些企业目光短浅,仅仅重视短期收效快、收益高的一般性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缺乏对绿色产品发展前景的深远认识,轻视甚至漠视长期前景好、当下投资高、能长久增加社会效益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与开发。

(3)绿色消费市场运作不够规范。绿色消费市场是绿色消费的场所和平台。目前,我国绿色市场动作还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绿色产品准入还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是一些产品,要申请成为绿色产品,手续相当繁杂,另一方面,对于中小型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农民自己生产的不用化肥、农药的蔬菜,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来衡量、规范这些产品。二是绿色产品流通不畅,目前我国还没有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三是绿色产品在实际营销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虚假宣传、欺骗、甚至是欺诈等不法行为,严重干扰了绿色产品市场。

2推进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的几点对策思考

推进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要顺应当今社会绿色消费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

(1)切实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能力。公众是消费市场的主体,普通公众消费者能否变成真正的绿色消费者,公众绿色消费能力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是关键。鉴于我国目前公众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水平的状况,切实提高公众绿色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一是要通过发展经济和改善分配方式,切实提高公众的收入水平,为增加公众对绿色消费产品的购买力打下物质基础。二是要加强对公众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的教育,让消费者了解绿色消费的基本内涵,清楚绿色消费的意义和作用,自觉树立绿色消费的价值观念,增加其绿色消费的意愿。三是要对公眾消费者的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主动学习和掌握绿色消费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生活中不断地增加绿色消费的比重。四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消费等不良消费现象,积极倡导节约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友好消费等绿色消费的形式,使绿色消费在公众社会生活不断得到强化,最终成为公众消费者的一种生活的常态。

(2)切实提高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企业是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绿色产品的供给程度。当前要切实提高企业的绿色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加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既要着力挖掘企业内部的绿色生产潜力又要着力开辟新的产业部门。具体讲,一是企业要树立绿色生产的理念,加快生产水平技术的提升,加大对绿色产品开发的力度,切实保障绿色产品的绿色效果。二是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加工等过程中要严格坚持绿色标准,为社会提供真正的绿色产品。三是企业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力度,不断降低绿色产品成本,使绿色产品在市场更有竞争力,达到广大消费者在现有收入能够接受的价格水平。四是企业要客观宣传绿色产品,科学介绍绿色产品,提供周到售后服务,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消费的满意度,从而不断激发出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热情和愿望。五是企业要不断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大生态旅游、悠闲服务、养生保健等产业投入,不断拓展绿色产品的范围,增加社会有效绿色产品的供给。

(3)加强绿色市场建设,提高绿色市场规范化的水平。绿色市场是实现绿色消费的交换的平台和场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消费市场存在规模偏小,运作不够规范,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加强我国绿色市场建设,要着力解决这四大问题。一是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大力发展各类绿色消费市场。二是在大力发展绿色市场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法规章程规范绿色市场的动作,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绿色产品市场上的违法行为。三是加大对绿色产品认证部门的投入力度,采用最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四是要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尽快建立绿色消费的全国统一的市场网络体系。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绿色消费是新生事物,绿色消费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发挥激励、示范、教育规范引导等主导作用。政府在市场中购买的绿色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绿色消费产品的生产,在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中起示范作用。政府要制定绿色采购制度、订立绿色产品采购的标准、建立专门绿色产品专门机构,优先购买节约、健康环保的绿色产品;同时政府在日常公务中要率先使用健康、环保、节约的绿色产品;政府通过绿色采购成本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绿色产品,再以较低的价格在广大民众中推广使用。政府要通过立法,制定有关安全、健康、环保、绿色消费的法律政策;要改革财税体制、投资体制、市场准入体制、商品流通体制,使之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建立有利于绿色产品流动的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实施激励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对绿色产业和绿色发展通过给予更多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优先上市融资,鼓励其发展壮大;要通过限制性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限制甚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和企业,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环境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和产品生产,不断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绿色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承梁.生态文明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生辉.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务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赵弘志.绿色经济与治理[J].消费导刊,2007,(1).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浙江省能源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统计数据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依靠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双重优化、调整,节能减排技术、管理水平的运用、提升,以提高全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实现浙江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从而促使“线性的、数量驱动”的经济社会节能减排向“非线性的、全方位质量驱动”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非线性四轮驱动;节能减排;政策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省市之一。但浙江的陆域矿产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贫乏,商品能源的95%以上依靠外省调入或进口,这决定了浙江能源对区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浙江一方面是“能源资源小省”,另一方面又是“能源消费大省”,这种能源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特征决定了浙江能源保障的困难性。因此,浙江要解决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克服环境约束,实施“八八战略”,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必须提高能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日益严重的酸雨污染。

那么,当前的节能减排工作有什么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是否得力、得体?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的节能减排形势,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路的进程。这其中有两个情况或问题需要特别予以关注。

(一)驱动浙江节能减排的主导因素发生了逆转

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取得了利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翻两番的巨大成就,1990—2005年能源强度(即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了4.2%。浙江省的情况如表-1所示。

浙江省以往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结构性因素。定量测量的结果是,结构节能对总节能量的贡献率为60%~70%,也就是说,节能结构是以往驱动节能的主导因素。而2002年以后则截然不同,结构性因素不仅不是驱动节能的主导因素,而且成为推动单位GDP能耗提高的主导因素,结构性因素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的作用方向发生了逆转。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浙江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能源消费形成了一个由工业化、城市化和居民消费现代化三大动力推动的超强增势。这一增长势头与浙江人口数量大、人均能源消费基数低的省情叠加,会产生巨大的能源需求冲击。从国际经验分析,处在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率,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节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根源在于驱动因素的变化,是节能内在机制的变化。在新形势下,急需建立新的节能内在机制。新的内在机制将是多方位的,既要考虑结构因素,也要考虑消费环节。概括来说,新的节能机制是综合性、多因素的。

(二)在节能减排管理、政策和法律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系统性缺陷

推进节能减排面临许多障碍,包括观念、体制、财政、法规、技术、政策、信息等。

节能减排的市场缺陷和市场障碍主要表现在:市场价格不能反映长远利益或长期前景;节能减排投资缺乏吸引力,如建筑开发商追求最小的初始投资,能源效率往往不是消费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外部成本,特别是能源生产利用的环境成本,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的代价,没有计入能源价格;政府的某些政策法规如不合理的财税政策和管制政策,妨碍节能减排潜力的充分发挥;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巧,消费者对节能减排产品和服务缺乏信心。

据世界银行以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研究,市场力量对实现节能潜力的贡献率仅为20%左右。节能与环保类似,市场的作用很有限,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必须由政府主导。

分析我省节能减排的现状和未来,制约节能减排进程主要在于结构、科技水平和管理体制方面。

二、浙江省促进节能减排非线性四轮驱动的内涵

传统的线性能源经济环境学理论主要利用能源弹性系数来分析能源与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预测的经济增长率和既定的能源弹性系数来确定能源消费总量,从而测算污染物排放量,体现了依靠提高能源增长和环境代价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思想。实践证明,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持续增长并不一定能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能源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却可以抵御能源对经济的冲击,对环境的破坏。

非线性四轮驱动,即树立依靠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分别优化、调整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管理水平的提升,以提高全社会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实现浙江经济一能源一环境(3E)协调发展的思路,从而促使“线性的、数量驱动”的经济社会节能减排向“非线性的、全方位质量驱动”的方向发展。非线性四轮驱动既可以规避片面发展和重点监管的风险,又可以从主要依靠能源数量增加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为在一定能源数量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双重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笔者从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体系结构角度,提出建立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政府主导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参与为两翼,以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升为非线性四轮驱动的节能减排体系结构。它既有系统性又有演变性,充分揭示节能减排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既分清了节能减排长短期实现路径的结构整合,又分清了层次,明确了“中心”、“两翼”“、四轮”三种定位,在节能减排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与交互关系、节能减排实现途径的结合和节能减排的引导性因素等方面揭示了主要着力点和全面兼顾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体系结构有以下三层含义。

其一,在节能减排的实践中,应坚持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为中心,因为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平衡经济发展、能源持续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够较好地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其二,应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公众、中介机构等多层次、多途径、深层次的积极合作参与的组织体系来体现节能减排的社会整体性。从历史上看,我国节能减排大致经历了以行政控制和命令手段为主导的一元治理和行政、市场相结合的二元治理,但目前节能减排已超出了个别利益相关者的能力范围,必须寻求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参与合作。

现行节能减排体系主要体现在责任分担上,特别体现在企业基于有限利益驱动和强力政府行政约束下的责任分担。如在千家重点节能示范企业中,政府通过各种行政支持,企业牺牲部分自主权限来分担节能减排责任。而在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体系的过程中,则应当通过进一步增强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性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化和长效化。即应在国家主导之外,大力发挥节能减排中介机构的市场链接能力、提升公众的节能需求

市场以及加大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督力度,通过利益机制来促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的治理应该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也是多元主体追求各类利益,实现共赢,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关系的过程。

其三,从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推动和管理水平提升等四轮全方位整体驱动节能减排。理论上,节能减排的根本措施有三种:结构调整优化、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升。实践上,20%节能降耗的目标,其中30%~40%是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手段来实现的,但有60%~70%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这种结构调整一方面是指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同经济类型的能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是不同的;不同能源类型的利用率和污染物排放率也是不同的。能源结构调整是一种重要的节能减排方式。

三、浙江省促进节能减排的非线性四轮驱动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优化经济结构,驱动节能减排

1.优化经济结构,驱动节能减排分析。从浙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演变来看,未来第二产业在CDP中的比重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贡献,更多的是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结构演进的贡献并不十分明显。从这个角度看,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降低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具有较大的潜力。

从表-2可见,三大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内的结构调整,对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同时,又由于浙江省能源严重匮乏的供给特点决定了浙江省不适宜发展高能耗项目的经济模式。这就要求:浙江省需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以低能耗、高效益,高科技为方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向结构轻型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2.优化经济结构,驱动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1)推进产业升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整轻重工业比重,大力发展轻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结构轻型化发展。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浙江制造业,并对原材料型产业进行有力调整。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制定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2)工业是浙江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节约的重点领域,从浙江省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现状和实际出发,统筹全省经济社会发,对工业进行集约管理,促进浙江工业经济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并着重治理重复建设。(3)浙江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新增投资。当前,国内市场对能源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还在扩大。控制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新增投资,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增量节能是关键。

(二)优化能源结构,驱动节能减排

1.浙江省初始能源结构。由图-1可看出,浙江省煤炭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九五”期间下降5.2个百分点,而“十五”前三年,浙江省发电用煤大量调进,快速增长,使煤炭比重仅下降1.3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0.4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趋缓。

与此相应,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浙江省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致,外来源影响较小。因此,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有效降低浙江省对煤的依赖程度,从而有效控制、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实现浙江省经济一能源一环境的协调发展。

2.能源结构优化的建议。(1)加强采用低碳/无碳能源。浙江主要依赖传统的非清洁能源——煤炭。新兴能源的比重过低,能源结构不合理。世界各国尽管资源状况不同,但都在采取“多元化”的能源政策。浙江能源资源贫乏,绝大部分能源供给依赖区外,更应该顺应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结合浙江实际,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重点发展核电、大力发展天然气发电并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走结构多元化之路。另外,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风能带,海岸线长达1800km,大小岛屿星罗密布,多数海岛平均风速达到5m/s,年平均有效风速时数在6000h以上,相当于每天可发电16h,陆地上潜在的风电装机容量可达100万kW以上。(2)常规能源的优质化、高效化,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浙江省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能源供应从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保障供给、洁净高效、可持续利用等多元目标,并作为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内生决策要素,进而使能源利用达到从“量”到“质”的转变促进浙江省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浙江省必须尤其注意提高二次能源消费比重,树立电力优先的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热电联产的健康发展。热电联产体现的主要是社会效益,浙江在进行新一轮电源建设高潮中,落实政策优惠,以促进浙江热电联产项目的健康发展。

(三)推动科技进步,驱动节能减排

“技术节能”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尽管技术节能发挥的作用只占30%左右,浙江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节能的潜力很大。不同力度的技术节能政策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技术节能量,技术节能政策在中国有很大的作用空间。

科技是浙江省节能减排的强大支撑。技术突破对能源效率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浙江省的节能潜力巨大,但难度也大。其一,浙江省过去的节能成绩是在粗放式经营、浪费较大的基础上取得的,进一步节能的难度必然增大。其二,因国家发展战略改变,经济结构大调整带来的节能“机遇”不复存在;因体制转变、市场竞争带来的节能“红利”不会再有,今后节能将更依靠技术进步。

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建筑节能。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减少住宅外门窗洞开面积;进一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复合墙体技术,采用高效保温材料,提高墙体保温性能,降低建筑耗热量;大力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减少传统化石能源利用。21世纪头20年,是浙江省建筑业发展的鼎盛时期,2020年全省房屋建筑面积估计将达2000年的2倍以上。如果建筑节能停滞不前,势必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大力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刻不容缓。建筑是潜在节能率最高的部门。建筑节能不仅可以大幅度削减能源消费,而且与营造高品质小康生活,改善环境质量息息相关。

2.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公共投入,为节能技术的研发提供长期支持。技术研发被看作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手段,研发所推动的技术进步对于能源供给安全、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环境的改善,都是极为重要的。政府应加大对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支持节能技术的发展,尽量降低技术成本,提高效率,为节能技术的基础科学研究提供支撑平台。

3.政府应推进重点节能技术的应用,增加技术投资。政府应加大对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为节能技术的推广创建平台,增强节能技术的市场竞争能力。

4.建立完善、有效的节能技术标准制度。节能标准化是全面、系统节能的重要措施。能效标准与标识是节能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积极采用的重要节能手段之一。

(四)提升管理水平,驱动节能减排

“管理节能”,是指采取法律、战略、政策、管理等制度措施,使得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在微观层次上,浙江省应从企业、社区等着手,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引导公众节约消费,企业集约生产。

在中观层次上,浙江省应注意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充分利用市场引导机制;进行节能减排市场整顿;推行节能减排新机制如能源服务公司(ESCO)、企业能源审计、系统效益收费(SBC)、IRP/DSM(综合资源规划/需求侧管理)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在制订行业技术标准、宣传教育、连接市场和企业间的积极作用。

在宏观层次上,浙江省应宣传绿色消费理念、环境理念和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有效实施节能减排的激励性政策;加大环保等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节能减排中介服务公司的作用,理顺节能减排利益相关者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合作参与节能减排。

从政府层面可以采取三种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制定三类政策(税收政策、补偿政策、优惠政策),通过“三个机制”(市场机制、政策机制、监管机制),来共同促进节能。这些手段、政策和机制,可以从不同层面对节能进行引导和激励,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节能保障体系。

“三个机制”共同构成了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结合能源供求预警机制,建立科学用能与科学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浙江省科学用能、节约用能的目标。全面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完善和落实节能降耗措施,抓好浙江省6000多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监管。

完善和落实污染减排措施,建立健全减排预警制度,加大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快减排工程实施进程,编制实施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完善和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引导和扶持企业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启动建设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基地,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责任编辑:陈雷梅]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您好!我们是四川农业大学的在校学生,想就雅安市雨城区居民绿色消费观现状调查作一个调查。目的是了解雅安市雨城区居民绿色消费观现状,本问卷不属于商业性问卷,所有内容供毛概实践使用。

1.您的性别 [单选题]

A.男B.女

2. 您的年龄是 [单选题]

A.18以下B.18-30C.31-50D.50以上

3. 您的职业是 [单选题]

A.行政事业人员B.教师C.公司职员D.离退休人员E.学生F.个体户G.其他 _______

4. 您知道什么是绿色消费观吗? [单选题]

A.知道B.不知道C.了解一点

5.在消费时,你愿意为绿色消费支付的差价是多少[单选题]

A.0-5B.0-10C. 0-20D. 0-50E.0-100F.只买绿色消费产品G.不愿意

6.你最关注产品的那些特征? [单选题]

A.对人体无害B.对环境有好C.可再生D.易降解E.易维修、维护

7. 您如何辨别绿色消费产品? [多选题]

A.环境标准B.媒体广告C.品牌D.朋友推荐E.其他

8.您是否了解环境标志的含义? [单选题]

A.非常了解B.一般了解C.不太了解D.不了解

9. 您知道“三绿工程”吗?[单选题]

A.很清楚B.知道一点C.完全不清楚

10. 您认为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吗?[单选题]

A.是B.不是C.不确定

11. 您支持少买衣服,不使用空调,随身携带垃圾袋,吃饭不用一次性筷子,乘车或走路时会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的这种生活方式吗?[单选题]

A.支持B.中立C.不支持

12. 您支持下面哪种消费观?[多选题]

A.绿色消费观:百姓参与创造"两型"社会

B.健康消费观:好日子当然要"花钱买健康"

C.务实消费观:物有所值,物尽其用

D.适度消费观:"富裕"背景下的真正美德

E.人文消费观:物质消费奏出的"和谐音符"

13.下面的行为你认为哪些属于绿色消费?[多选题]

A.每张纸都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

B.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减少硬盘工作量,既省电也维护你的电脑;

C.不过量肉食

D.尽量买本地、当季产品

14. 您认为绿色消费观包括哪几方面?[多选题]

A.节约能源,减少污染B.绿色生活,环保购物C.重复使用、多次利用D.分类回收、循环再生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15.您认为提高绿色消费观最有效的方法是?[多选题]

A.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B.调整市场产品结构

C.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D.提高企业绿色生产意识

E.其他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周家庄小学“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即将举行。

1、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参加启动仪式的领导有:晋源区委常委、区政府纪元区长、市环保局、区环保局冯志宏局长、办公室张旭主任、区国土局王海权局长区环卫局肖海珍书记区教育局王吉康局长、、区工商联主席、北方君威集团王君总裁、晋源街道党委李茂生书记、王玲萍主任区实验中学严俊文校长晋源中心学校郭增亮主任、晋源各小学的校长们北河下村、鹅归店村、周家庄村村委支委的领导们、太原齐兴伟业造纸厂

以及电视台和报社等媒体的朋友们。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所有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

下面请少先队员代表为来宾敬献红领巾。谢谢队员们。

2、我校一直致力于绿色环境教育,是山西省绿色学校。本次活动第一项:有请晋源街道党委李茂生书记宣布周家庄小学“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开始。

3、本次活动第二项:请少先队员献辞

4、环保,我们奉为使命,环保,我们身体力行,本次活动第三项:请听全体少先队员带来“低碳生活绿色消费”诗歌朗诵。

5、本次活动第四项:表彰雷锋式好少年和环保好少年,下面请任校长宣布受表彰学生名单。请领导和来宾为这些好少年颁发奖状奖品。(高晓燕负责

6、本次活动第五项:请环保局冯志宏局长赠送“废旧电池收集箱”。环保局一直指导支持我校的绿色创建,给予了大量的财务帮助。请校长代表晋源小学、古城营小学、五府营小学、梁家寨小学、武家寨小学、周家庄小学六所学校的校长接受赠送。今天晋源中心学校“绿色净水行动”正式全面启动,环保从娃娃抓起,我们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将环保意识栽种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7、本次活动第六项:请领导们给环保好少年赠《低碳生活知识小册子》、各年级环保好少年代表上台领取,环保好少年向家长发放《低碳生活知识小册子》。

8、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的环保教育卓有成效,我校任校长被评为太原市首届环保好市民,我校学生的环保征文多次获一等奖。我们的家长也都积极参与环保,涌现出很多的环保好家庭。

本次活动第七项:有请环保好家长代表发言。

9、本次活动第八项:领导讲话 有请为大家讲话。大家欢迎! 有请讲话。大家欢迎! 有请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10、爱心绿丝带,环保接力赛,(全体少先队员齐诵:爱心绿丝带,环保接力赛,环保小卫士们向来宾献礼感谢各级领导参与和支持我们的环保活动,我们将矢志不渝,手拉手,将绿色进行到底。请欣赏《生态健康歌》手语操表演。

11、本次活动第九项:周家庄小学“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全部结束。请领导、来宾和小朋友们共庆六一,观看“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庆“六一”汇报演出。

六月的阳光格外灿烂,六月的孩子分外欢乐。六一儿童节了,看,孩子们的花裙子飘起来了!听,我们歌儿唱起来了!唱起来吧,跳起来吧,让我们尽情放飞我们最美好的

希望!“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首春晓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要是用舞蹈的形式来演绎又是一番什么滋味呢?请欣赏一年级小朋友带来的舞蹈《春眠不觉晓》

我们从小学好武艺,长大保卫祖国!请欣赏武术表演《中国功夫》 下面请欣赏小品《考试的后果》

“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学校的女孩子更是豪气干云天!请欣赏二年级女生表演舞蹈《花木兰》; “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一种崭新的认识正在我们心中形成:广袤美丽的地球,是有生命的,有尊严的,决不容肆意践踏!请欣赏小话剧《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让我们跳起最欢快的舞蹈来庆祝自己的节日,请欣赏独舞《俏花翎》,表演者:五年级宋佳馨

接下来要上场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们,他们为我们到来舞蹈《化蝶飞》 掌声有请一年级同学为我们表演体操《十二生肖》 下面请欣赏六年级同学带来的《健美操》表演。

今天我们要用青春的脚步、青春的热情、展示青春的风采,请欣赏三四年级同学带来的舞蹈《舞动青春》。

下面请欣赏五六年级同学带来的大合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下面请欣赏舞蹈《放飞你的梦想》表演者:张雅婧张紫薇王杜薇。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时代在不断进步,作为一种新颖的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一方面,绿色消费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另一方面,消费者面对眼花缭乱的购物信息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时,意见领袖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决策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探究意见领袖在社会风险感知的调节下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意向的影响。

意见领袖源自Lazarsfeld(1948),他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到这个概念。认为能为他人提供信息并产生影响的一类群体就是意见领袖,他们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中介或过滤的角色,形成两级间的信息传播模式。梦非(2012)分别研究了意见领袖的个人和信息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发现意见领袖的专业度、对产品的涉入程度、推荐信息的视觉性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绿色消费”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风险感知的概念最初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鲍尔(Raymond Bauer)于1960年提出来的。他认为,消费者的任何购买行为都可能产生让他不高兴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可能是他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所以,风险感知的最初概念就是:消费者在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时隐含着对结果的不确定性。继Bauer之后,很多学者对风险感知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大部分的学者认同和遵从Cox和Cunningham对于风险感知的定义,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内心里感觉到的某种不确定性和这种不确定性发生的严重性。

根据以上理论,本文建立了意见领袖在社会风险感知的作用下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意向的影响模型及其研究假设(意见领袖为自变量,绿色消费意向为应变量,社会风险感知为调节变量)。根据理论模型各变量间的影响路径,提出假设:

H1: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意向有着显著正向回归效应

H2:社会风险感知对意见领袖与大学生绿色消费意向之间的回归效应有显著调节作用

二、研究设计及问卷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回收

问卷主要对意见领袖、社会风险感知、绿色消费意向这三个变量进行了测量,量表如表1所示。受访者的问卷回答选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1)很不认同;(2)不认同;(3)一般;(4)认同;(5)很认同,分别对应1、2、3、4、5的分数标记。

本研究通过发放网络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意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问卷于2019年12月18日进行发放,截至2019年12月24日,累计回收2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00份,有效率为100%。

(二)问卷定性分析

根据回收问卷得到的结果,有关意见领袖的两个题中,“我认为师长对自己的消费决策有影响”的得分平均分为3.23;“我最喜欢的偶像对自己的消费决策有影响”的得分平均分为2.93。说明大学生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受到师长的影响比受到自己喜欢的偶像的影响更大,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师长的建议更为信服。

在有关社会风险感知的五个题中,“在进行社交时,我会在意他人的看法”的得分平均分为3.34;“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与他人进行社交”的得分平均分为2.99;“我借钱给他人时,会担心他人不还钱”的得分平均分为3.15;“他人问我借钱,我不借,会担心他人对我的评价不好”的得分平均分为3.17;“我在进行社交时会在意自己的隐私”的得分平均分为4.01。说明大学生对于隐私风险的感知最为敏感,对于时间风险的感知最为迟钝。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隐私的泄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规避隐私风险的能力较低,所以他们对隐私风险的感知很敏感。

在有关绿色消费意向的三个题中,“购买产品时,同等效用下,我愿意为环保产品承担更高的价格”的得分平均分为3.44;“使用电脑时,我中途有事离开,会将电脑直接关机”的得分平均分为2.99;“对于旧衣服,我会通过捐赠或回收等方式使其得到二次利用”的得分平均分为3.44。大学生在绿色消费方面,他们倾向使用绿色环保产品,也愿意在旧产品的处理上采取环保的方式,但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却没有环保措施,说明大学生的思想比较进步,他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强,但是在遇到其他事情时,环保意识就会变薄弱,他们对于资源的点滴节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所谓信度就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包括稳定性和一致性,用可靠性系数来表示。量表可靠性分析一般使用Cronbach'sAlpha系数进行分析,Cronbach's Alpha系数一般在0.60以上即为可以信度可以被接受,通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后得知量表总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9,信度非常好,意见领袖、社会风险感知、绿色消费意向这三个分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676、0.807、0.692,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效度检验的KMO值在0.60以上认为可以被接受,通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后得知量表总体KMO值0.756,意见领袖、社会风险感知、绿色消费意向这三个分量的KMO值分别为0.600、0.717、0.667,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满足对效度的要求。

三、回归及调节效益分析及结论

(一)回归及调节效应分析

从显著性统计量及回归标准化系数来看sig.为.000,假设H1“意见领袖与大学生绿色消费意向之间存在显著且正向回归关系”成立,回归系数为0.282

由表3可知,p>0.05,说明社会风险感知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假设H2不成立。

(二)结论

经过问卷定性分析,得出结论,大学生群体对师长的建议更为信服,他们对于隐私风险的感知最为敏感,他们初步有了环保的意识,却没有对生活中环保的点滴小事引起足够重视。

经过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意向有着显著影响,说明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经验,对绿色消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他们对于意见领袖的建议比较信赖;社会风险感知对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意向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大学生普遍都处于一个较低的年龄阶段,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对风险的认知,所以对于社会风险的感知不够敏感,这会导致大学生在进行绿色消费等环保行为时面临极大的风险隐患,遭遇风险后,大学生对于环保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削弱。

(三)建议

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在高等教育的熏陶下,具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作为绿色消费市场的重要潜在顾客群体,推动大学生的绿色消费对推动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加强绿色消费宣传,通过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提高认知,转变消费观念。

2. 提升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正确认知、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的积极意向。

3. 加强对大学生风险感知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风险感知的敏感度,让绿色消费更安全。

摘要:意见领袖是能为他人提供信息并产生影响的一类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因为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方面的特殊性,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意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社会风险感知的调节下,我们对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意向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意见领袖,绿色消费意向,社会风险感知

参考文献

[1] 梦非.社会化商务环境下意见领袖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2.

[2] 曾宇容,王洁.大学生绿色消费内在机理调查与研究[J].消费经济,2009,25(05):56-59.

绿色消费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内需、构建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基于四川省城乡居民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robit计量模型和图表,从消费主体的观念、能力、层次和环境四个方面,分别对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的差异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化研究

一、引言

消费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力,消费信贷的产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谓消费信贷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等贷款提供者向消费者发放的用于购买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贷款。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扩大内需战略的背景下,消费信贷研究得到了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消费信贷发展的影响因素。边文霞(2002)通过三个模型得出结论:GDP、投资、收入对我国消费需求具有极大的拉动效应。胡志成、唐剑(2010)从金融视角分析了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资金补充不足,农村消费信贷供给品种与需求脱节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后。段小红(2011)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消费信贷的现状,认为消费观念、消费者承受能力、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消费信贷等是影响消费信贷的主要因素。

国外研究消费信贷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消费信贷对解除消费者信贷约束及消费增长的影响,如Cochrane(1991)认为消费信贷可以发挥消费保险的作用。Zeldes(1998)和Ludvigson(1999)都证明了预期的消费信贷增长与消费支出的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针对农村消费信贷的主流观点集中在农村二元信贷结构及用途上(Manfred Zeller,1994;Pham Bao Guong,2002;F.N.Okurut,A.Schoombee,2005),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户对正规信贷的需求主要以生产为主,对非正规信贷的需求以非生产为主。

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化的定性分析

研究城乡居民消费信贷问题,切入点应是消费信贷主体的消费特点,包括观念、能力、层次、环境等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特点不同,从而使得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一)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观念的差异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是中国人崇尚的治家之道,“开源节流”、“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等传统思想早已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但城市居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和新的消费理念,因而在对待消费信贷问题上相对开放,愿意接受信贷消费。相反,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滞后,农村居民受传统消费观念束缚,宁愿将即期的消费能力转为远期的消费意愿,也不愿意超前消费,农村居民的储蓄率相对比较高。

(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能力的差异

消费信贷的实质是将远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真正意义上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因此消费信贷发展的前提是要有收入持久增长的预期。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薪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工作稳定,有能力进行消费信贷。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同时,由于农业劳动有着显著的周期性,农产品价格波动性大,农村居民对未来没有稳定的收入预期,由此导致农村居民谨慎性消费和预防性储蓄,消费能力不足,不敢轻易举债消费。

(三)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层次的差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主要用于满足各种不同的消费需求,如以享受生活质量为目的的购房信贷消费,以发展为目的的高学历教育信贷消费,以体现自身价值为目的的购买汽车和旅游信贷消费等。而农村居民则仍然处于以满足基本的吃、穿、住、行等传统消费信贷需求为主,如生产性消费品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子女教育消费贷款等。

(四)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环境的差异

目前我国总体消费信贷环境较差,从硬环境来看,消费配套基础设施的城乡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金融机构的城乡分布不均衡有目共睹;从软环境来看,相比城市居民大多可以享受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和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和完善,使得储蓄仍然成为农村居民应对未来不测之需的首选,造成现实消费需求不足,从而阻碍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此外,农村的信用环境、金融环境不如城市,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差,货币化程度低,这些都制约了农村消费信贷的拓展。

三、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化的实证分析

从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后,我国消费信贷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四川省消费信贷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数据资料显示,四川省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从2007年的43,017,327万元上升到2011年的150,131,993万元。由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差异明显。

为了更好地进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差异化研究,本课题结合四川省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robit计量模型和相关图表,对消费主体的四个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具体差异,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观念的差异

根据调研问卷统计,有71.88%的城市居民愿意使用消费信贷业务,45.16%的农村居民愿意使用消费信贷业务。为了更进一步挖掘城乡居民对待消费信贷问题的差异,我们将居民接受消费信贷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影响居民接受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年龄、婚姻、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家庭支出、信用卡、收入预期等7个具体变量,使用stata软件,采用probit模型对调研所得的315个截面数据(农村155个,城市160个)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城乡消费信贷观念的显著性因素(如表1、表2)。

从两个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收入预期对被访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信用卡对被访城市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如果将P值放开到10%,年龄、家庭支出分别也是影响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的重要因素。

1.年龄这一解释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城市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的年龄对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可见农民消费观念随着年龄的上升而越来越趋向于保守,不愿意通过消费信贷打破预算约束进行提前消费,年龄增大也意味着未来还款年限变短,还款能力下降,不愿意在未来背负更多的债务。

2.婚姻状况对农村居民使用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城市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的婚姻状况对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农民在已婚的情况下,更愿意使用消费信贷。结婚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心智趋于成熟,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也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愿意利用各种潜在的资源去改善生活,为整个家庭创造价值。

3.受教育年限对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受教育年限对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思想观念越开放,接受消费信贷的意愿也就更为强烈。

4.家庭收入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消费信贷意愿都影响显著,这符合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的主流观点。不过,通过对比表1、表2,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收入对农民消费信贷的意愿是正向影响,对城市居民则为负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在农村,收入越高的人群,贷款的门槛较低,还款能力相对较强;而在城市,越高收入的人群,根本不需要使用消费信贷,相反,城市中收入越低的居民,使用消费信贷业务进行资金周转和满足临时性需求的愿望更为强烈。

5.家庭支出对城市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按照常理,支出越大,对消费信贷的需求越多。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消费信贷的接受意愿是符合的,但是在农村却与此相反。这可能是因为当家庭有临时资金周转需求时,相比消费信贷业务,农民更愿意通过亲朋好友进行融资,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6.67%的农民近年来与亲朋发生过借贷关系。

6.信用卡对城市居民使用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理论上讲,信用卡业务是消费信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信用卡的人相对更愿意借贷消费。从表2可以看出,信用卡对城市居民的消费信贷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什么信用卡对农民而言不显著呢?我们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此次调查的样本中,使用信用卡的子样本容量太小造成的偏差;另一反面也说明信用卡在农村消费市场的普及率太低。

7.收入预期对农村居民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显著,而对城市居民影响相对不显著。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精神面貌的象征,相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可能会更加保守和稳健,只有在对未来的收入能相对确定下,才愿意提前消费。因而,当农民相对肯定未来的收入会提高时,就更加愿意使用消费信贷。

(二)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能力的差异

居民消费信贷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在收入水平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四川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见图1)。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08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4:1,绝对数相差4503元;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29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92:1,绝对数相差11770元。虽然2011年比2002年的收入差距缩小了0.22,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数差距仍然很大。

根据调研结果统计,在城市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达到85.34%,在10万元以上的达38.75%;而在农村居民中,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不超过20%。由此可见,较低的收入增长水平限制了农民的消费支出,多数农民消费信贷能力依然较弱。此外,对于未来的收入预期,有41.62%的农民表示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不确定自己的收入是否会增长,仅有27.23%的农民表示自己的收入会越来越高,而超过50%的城市居民对未来的收入充满信心。消费信贷的前提是要有收入持久增长的预期,预期收入可以通过消费信贷转为现期收入,影响当前和未来的消费。四川省城乡居民显著的收入差距以及对收入的不同预期,决定了他们消费信贷能力的差距。

(三)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层次的差异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民众生活水平、体现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使用消费信贷进行消费的层次不同。

根据表3对比可以看出,2002—2011年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波动的,不过每一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远远小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说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均高于农村居民,这就使得二者使用消费信贷的用途有显著差别。根据调研结果统计,在使用消费信贷的城市居民中,有51.23%是用于购房和购车,18.39%是信用卡,还有30.38%主要是一般用途,如教育助学、旅游贷款等;在使用消费信贷的农村居民中,有44.68%是用于建房贷款,17.02%是用于子女教育贷款,有29.78%是用于耐用消费品贷款,剩余的用于其他方面。由此可见,四川省城乡居民在消费信贷层次方面差异显著。

(四)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环境的差异

由下图可以明显看出,除了2009年外,四川省城乡消费差距曲线都在城乡收入差距曲线上面,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收入高者边际消费倾向偏低,那么消费曲线应该在收入曲线之下,但为什么会出现城乡消费差距比收入差距更大的现象呢?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和农村拥有不同的消费环境,导致农民收入不能同城镇居民收入一样顺畅地转化为消费,这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差异的原因。

调研数据显示:四川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一,基础环境差异。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四川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相对较为贫困的甘孜地区,用水、用电、交通、通信等基础环境相当差,这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和消费信贷的发展制约明显。其二,金融环境差异。通过调研发现,为四川省农民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而对于城市居民,各种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锦城消费金融公司等竞相提供种类丰富的消费信贷产品。农村消费信贷机构不健全,在功能设计上对农村市场的针对性不强,客观上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实现。其三,社会环境差异。现在四川省的农村居民基本上已经享有了农村医疗保险,新农合也基本覆盖农村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和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和完善,而且预期支出不断增大,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农村居民不得不压低当前消费,提高储蓄。其四,信息环境差异。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是产生逆向选择的主要原因。根据我们的调研,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四川省的城市消费者往往借助于网络来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而农民获取消费信贷方面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农村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内城市、农村居民的实际问卷调查,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消费者视角对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差异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在消费信贷观念、能力、层次和环境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四川省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比农村居民更为开放,对消费信贷的接受意愿更加强烈。影响农村居民接受消费信贷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收入预期,而影响城市居民接受消费信贷的因素主要有: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家庭支出、信用卡。

2.无论从收入预期还是收入水平看,四川省城镇居民都优于农村居民,这就决定了城镇居民的消费信贷能力比农村居民更高。农民收入预期不稳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限制了消费信贷规模。

3.从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距知道,四川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都高于农村居民。因而,在使用消费信贷进行融资的目的和用途也大都不同,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层次的差距明显。

4.从基础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四个方面都显现出四川省城市环境优于农村环境,这就为消费信贷在城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相对而言,这也是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

(二)政策建议

基于对四川省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影响因素差异的分析,结合调查中反映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我国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1.改变居民消费信贷观念。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应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先导。要鼓励消费者树立新型的现代消费观,提倡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从无债消费转变为适度负债消费,从滞后型消费转变为适当超前型消费。一方面,消费者应该主动积极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宣传广告等了解消费信贷的基本知识及重要性,不断破除心理障碍,提高消费觉悟,真正懂得国家推行消费信贷,并不违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而是一种文明的、正当的、科学的消费,目的是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根据城乡居民的不同消费需求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宣传消费信贷知识,开展城乡金融服务教育。同时,通过在柜台摆放宣传资料供农户传阅,信贷员深入农户开展信贷工作,以及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金融知识在农村的宣传覆盖面,尽快转变农村消费信贷观念,并使有条件的农民能够取得消费贷款的支持。

2.提高居民消费信贷能力。消费信贷的能力既受居民即期收入的预算约束,也受居民持久收入预期的制约。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预期的长期机制。首先,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政府决策部门应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同时,鼓励城乡居民积极创业,政府应对城乡居民创业给予财政支持,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以创业带动就业。其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国家对“三农”的各项政策补贴,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和预期。最后,在农民收入低且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和优势,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搞好农产品精细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预期。

3.完善居民消费信贷层次。在城市地区,建立专门的消费信贷机构(例如目前试点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优质的金融服务。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贷款手续,实行无纸化审批,缩短贷款评估和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允许、鼓励更多的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丰富消费信贷品种,创造一种竞争性的消费信贷体系,使个人消费信贷的方式和发放模式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合理性和针对性。在农村地区,针对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匮乏的局面,商业银行可以在无网点地区先行设立“金融事业部”,给予当地信贷支持。政府应该努力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依据重点消费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重要消费倾向,积极发展教育、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信用消费,使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有选择地扩大消费支出。还可以“家电下乡”等扩内需政策为契机,稳步推进“家具下乡”、农机具、耐用消费品等消费贷款业务,增加信贷品种,帮助农村居民合理运用金融工具,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层次。

4.优化居民消费信贷环境。一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政府应集中改善农村的水、电、通讯、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条件,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创造条件。二要加速农村金融发展,发挥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农村消费领域进行开拓,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为农民生活消费提供信贷支持。三要统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减少居民对预期支出增大的后顾之忧,增强居民对未来的安全感和消费信心。同时,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在不同地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要优化个人信用信息环境,政府应加快个人信用立法,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档案库,建设覆盖全国的信用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把有关消费信贷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降低农民进行消费信贷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等。

上一篇:建筑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学风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