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习俗教案范文

2024-05-16

民族习俗教案范文第1篇

摘要:

罗罗濮支系是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风俗习惯和彝族群体一样,但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也有其独特的习俗,从入棺到下葬都有一些独特的仪式,不论是入棺还是守灵,,出殡还是下葬,都体现出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世人的关爱,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感。

关键词: 罗罗濮支系, 丧礼, 文化内涵

一、民族地域简介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彝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多,支系较多,分布地区较广的少数民族。罗罗濮支系是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俗民情与彝族群体大体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以下就是对罗罗濮支系丧礼及其文化内涵的简要分析。

彝族因彝语方言和地域差异,加上社会历史的变化和自身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彝语方言、土语和服饰。操不同的彝语方言或土语的彝族支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罗罗濮支系主要分布于景东、云县、个旧、墨江、双柏等地区,而位于无量山哀牢山附近的景东县和云县较为集中。由于山川相间,峡谷纵深,这里的地形和自然条件极为复杂。闭塞的自然环境和代代相传的风俗民情使罗罗濮支系的丧礼变得更具地方特色。

二、丧礼的过程及其文化内涵

彝族罗罗濮支系完整的丧礼可分为四个部分,依次是入棺前,入棺后至出殡前,出殡及下葬,葬后的祭祀。

(一)、起始阶段——入棺前的精细准备

1、“口福”

为了让死者能安心上路,对其进行精细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在病人咽下 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亲人会在他口中放入一点金银,称为“口福”。金银用红线绑着,放入死者口中,当死者牙齿合拢,双唇紧闭时,金银也就放入死者口中了,而红线必须留在外面。死者口中含着金银预示着来生的辉煌,也预示着黄泉路上少受点苦,这是他人生的终点,亲人用金银为他来生做准备。

2、沐浴更衣

为了让死者能干净整洁地上路,亲人会用柏枝叶给他擦拭身体,以此来驱除人生的污垢,驱除他人生的一切灾难,让他干干净净地离去,清清白白的开始来生。洗好后亲人会为他更衣,衣服上不能有纽扣,不能穿毛衣等网状的衣物,这样的服饰意在防止死者在阴间被纽扣和门锁等锁着,防止被网状物和绳索等物体缠住。不能有金属,陶瓷之类的东西,意在保护后人,若有金属陶瓷类的东西,则其子孙会多灾多病,家庭得不到幸福。死者的脸上也要用白布缠着,留出眼睛鼻子耳朵和嘴的位置,用白布把死者的身体包裹起来,以防止他变为行尸走肉,也防止他被抖动。

3、入棺过程

入棺是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放“口福”,沐浴更衣后,人们会把死者放入已经准备好的棺材中。

棺木一般是红面黑身,正面刻有金黄色的图案。棺木用两条长凳托着,放在正屋的中央,棺口朝门,棺尾对墙,以此来表示逝者已故,头朝外,预示着即将出去,也表示他能在门口就能及时听到上天的召唤。棺木里可放衣服棉絮等物品,但不能放金属陶瓷之类的东西,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后人。准备好棺木后由三到五个亲人把死者抱入棺木中,掌事的男子喊口号“金煞怵,银煞怵,死人入”,放鞭炮,在场的壮年男子需要大声重复最后一个字,女性不能喊,因为要用阳气镇住死者的阴气,让其离去。口号一方面是活人与死者的永别,另一方面也是让活人不怕死者,口号的功用类似于道家的驱鬼咒语。在死者的左手中放五谷杂粮,让他的右手执三炷香,让他在阴间不饿肚子,让他在阴间有粮食贡献给诸神,给神仙上香,以便他一帆风顺。准备就绪后,给死者盖上被子,固定他的位置,把他置于棺木的中央,让其不会随着棺木的移动而移动,也暗示着黄泉路上的他不脱轨,不乱飘。

给死者固定好位置后 ,把绑着口福的红线拉长并放在棺口,在显得尽头绑上一枚铜钱,让死者通过红线与外界相连,意在说明红线牵两头,预示着死者在天上会照看自己的后人,棺木里外各放金属,预示着子孙的兴旺发达。打点好一切后,子女要给死者盖上白布,称为孝布。盖上棺盖,用木楔子把棺木钉严实,入棺也就完成了。

(二)、过渡阶段——死者对家的最后留守

入棺后到出殡前,是死者在家的最后时段,为了让他在自己的家中做最后的留守,亲人会用一系列的方式来拜别他。

1、长明灯与香

入棺后用从棺里放出的红线把铜钱吊在棺口,在棺木的正前方放一盏灯,即长明灯这盏灯至出殡前都不能熄灭,如果熄灭,则暗示着在黄泉路上将看不清道路,要遭遇挫折,长明灯预示着黄泉路上的光明,棺盖上面放一个大碗或者小盆,里面放入大米,米上放一块腊肉,肉上插香,每次插三炷香,且必须保证香不灭,一直到出殡为止,棺上有米有肉,预示着儿孙生活幸福,丰衣足食,不必挨饿受冻。而不灭的香火则预示着有人继承香火,子孙满堂,世世兴旺。棺前摆一些糖果糕点,一些饭菜肉等用来祭奠。

2、升棺

当死者的娘舅家来人时,死者本族人要出门迎接,而娘舅家人必须从门口就放鞭炮冲进灵堂,本族人必须尽力拦阻,同时双方必须抢着给死者上香,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娘舅家来人是最为悲痛的时候,它代表着死者的后家没有忘记他,而双方人共同拜祭死者时也是最为悲痛的。娘舅家人要在灵前拜祭,结束后并开始了升棺仪式,棺木的左边站四个本族人,右边站四个娘家人,如果人数不足时,由他人代替。于是八人同时抬起棺木,在其下方垫些东西(可以是木屑,也可以加小凳子等),把棺木的位置升高。同时在棺尾点一盏灯,也是长明灯,其作用和棺前面的灯一样,于是升棺仪式就结束了。

3、拜祭仪式

与汉人一样,儿子辈孙子辈都得戴孝,但不需要披麻,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均戴长孝,也可披着,孙辈戴短孝,以表示对死者的尊敬与哀悼,对来灵柩前拜祭的人们回磕头礼。

4、守棺与哭丧

从死者入棺后到出殡前,其子女亲人必须不分昼夜地守护棺木,保证棺头香不灭,前后两盏长明灯不熄,其用意在于让死者在阴间依旧有光亮,能照亮他的黄泉路。更得注意防止猫狗鸡等动物闯入灵堂,跳上棺木,此举在于防止死者来生变为动物,更为防止死者变为烈鬼危害人间。民间会找一个类似巫婆的老年女子,为死者哭丧,她坐在棺木的旁边,手扶在棺木上,用哭腔的形式把咒语唱出来,一天哭唱四次,分别是呼唤死者“起床洗脸吃早点”,“吃午饭”,“吃晚饭”,“洗脚睡觉”。哭丧意在唤醒死者的灵魂,让死者在阴间也过正常的生活,也是对死者的尊重。当要出殡时还要为死者哭唱离歌,告诉他从此阴阳两相隔,不要惦记阳间,意在防止死者危害亲人。

5、法事

法事是由道士来为死者超度,为生者祈福的过程。不同的道士做不同的法事,但共同特点是都要设坛,都分着东西南北中,且都会画符驱鬼。由于法事花费较大,故一般人家不请道士来作法。农村中最为流行的是请一定的人来吹唢呐,吹一些自编的哀伤的曲调,以此来渲染气氛,制造氛围。

(三)、葬礼阶段——出殡到入土为安

1、坟位的选择

彝族最高的葬礼形式是火葬,而罗罗濮支系与汉人一样,讲究的是入土为安。故坟位的选择也就很重要了。坐北朝南是较为理想的位置,但由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这样的位置并不是很多,最为普遍的是不限方位,但坟头的前面的山峰必须是“凹”型的山谷,以此来预示死者能望远,意在表示子孙兴旺。坟位最好选在山间相对平坦的地方,坟前面略高则最好。这预示着子孙满堂,财源滚滚。不宜选择山坡,具体的位置则会有懂风水的人帮助其家属。

2、亲点刺血仪式

死者出殡前,由掌事者主持亲点刺血仪式,死者的所有儿子或入赘的女婿必须剃光头,且跪于棺木前,掌事者用针在儿子手指上点刺,把刺出的学点在死者的灵牌上。来回三次,孝子喝红色的酒与死者拜别。以此来表达对对死者的尊敬与哀悼。

3、出殡仪式

死者的本家辈(兄弟叔父辈)与后家(娘舅家的人)各出四人,如人数不足时可由他人代替,分别立于棺木的两边,拉下吊棺铜钱,喻示着从此阴阳两相隔,也喻示着给人留下财富。熄灭两盏长命灯,表示死者已经走过了黄泉路,从此进入了阴间。八人把棺木抬至院子里,棺木的尾部左边要挂一只压棺大公鸡,右边绑一小袋五谷杂粮。此时子女后人由于舍不得死者会阻碍他人捆绑棺木,因此需要别人来安抚其亲人。哭丧的人要在棺前为死者做交代,告诉死者准备出山。

儿子亲自背死者棺头上的米和肉,还有那些烧过的香,同时要背给死者沐浴用的柏枝叶。儿子要走在前面,抛洒路钱,为死者引路。为了防止死者带走自己的亲戚,儿子不能回头看后面发生的一切,尤其是棺木。到了坟场后儿子得绕另外一条路回家,且不得参与葬礼,回去时依旧不得回头。女婿则需背给死者立的碑,但没有别的禁忌。

一般棺木动身后,掌事的会把火把或者大刀扔出大门,且大声喊“怵煞”,以此来辟邪驱鬼,也表示把死者赶出家门,一刀两断。一路上要放鞭炮,为死者引路。路途中间要休息一次,休息室哭丧的得告诉死者已到的位置。

到了坟场后,哭丧的人最后一次为死者哭唱,最后一次告诉死者安心走好,勿挂念亲人,勿留念人间,之后执行葬礼仪式的人手执压棺大公鸡从空中到洞穴附近摇动,同时大声喊:“金煞金煞怵,银煞银煞怵,死人入”,旁人重复每一句的后一个字,放鞭炮后,用八人把棺木放入已经挖好的洞中,之后调整移动棺木的位置,当一切固定后,死者的后人会背跪洞穴,向后朝棺木上扔土,意在保佑子孙兴旺发达,多福多寿。最后开始填土垒坟,葬礼也就完成了。

(四)、后续

埋葬好死者后,其子女亲人要把他的所有的东西,包括衣服和日常用品,一律拿到固定的地方烧给他,意在告诉他别挂念家里的一切,他的东西已经全部还给他了。

家中设灵位,放于家中的神台上以便能在家中拜祭他,子女会连续在死者坟前烧三天的火,意在给死者温暖,让其不恋家,也让其能早日投胎重新做人。对子女要进行叫魂仪式,以此来避免子女的魂魄梗着死者走,故在子女衣服的背部缝上一小段红线。

人死若干天后,魂魄返回故宅,有煞神随之,称“煞回”,而煞回的时间一般为三天,或者是七天,十四天等七的倍数。煞回时亲人会在他的灵位前放一些他喜欢的东西,一些地方当鬼魂煞回时要回避,但罗罗濮支系的彝民却持开放的态度,不会回避,如果当天夜里听到一些非人为的声响时,人们并以为是魂魄回来了。

从此以后,除了过年过节要拜祭,清明要上坟外,人鬼殊途,阴阳两隔,丧礼也就结束了。

禁忌:死者入棺时,死者下葬时,与死者同属相的人要回避,与下葬当天的生肖日属相相同的人也要回避,其目的在于保护这些人,让其平安吉祥。

三、综述

丧礼是人生礼仪的最后一个阶段,不论死者生前做过什么,人们都会让他干干净净地回归自然。人生苦短,作为生命的重点,丧礼更给人一种哀伤之感。彝族葬礼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崇奉神灵,讲究因果轮回,认为有来生。罗罗濮支系也一样,丧礼体现出了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

以人为本。逝者已去,为了让活着的人过幸福的生活,丧礼中体现出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固定死者的位置,不在棺木中放杂物,请人哭丧,念咒语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或者的人。

尊重逝者,为其点亮长明灯,为其守棺等举措,一方面怕死者阴魂不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死者能早日修成正果或者早日投胎重新做人。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不可或缺的民族,彝族已经深深的和其他民族融合在了一起。彝族特有的文明,一定会得到继承和发展,使彝族继续屹立与中华民族之林,罗罗濮支系是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罗罗濮支系这种具有深刻人文主义情怀的丧礼是值得他民族借鉴的。

参考资料:

《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 云南省编辑组 景东信息网

民族习俗教案范文第2篇

回族在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在甘肃、陕西、贵州、青海、云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由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传人我国,在西北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信徒很多,回族各方面习俗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从结婚、婴儿出生、死亡均由阿訇主持。阿訇是波斯文的音译,是对伊斯兰教的学者或教师的尊称,在中国是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统称。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两大节日之一.时间是回历(即希古拉历)的9月29日或10月1日,在我国新疆地区又称肉孜节。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9月为斋月,穆斯林要斋戒一个月,到斋月结束时要寻看新月,见到后次日开斋,如未见到,则开斋顺延,但一般不会超过三日。开斋节前,穆斯林要按本人家中人口向穷人发放开斋捐(相当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钱物均可,并做开斋节的拜功等。节日上午,穆斯林要淋浴、刷牙.穿最好的衣服。去清真寺举行“合礼”仪式等庆祝活动,尔后互祝节日幸福快乐。一般的家庭都备有各种佳肴.宴请宾朋,互相赠送礼物。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

回族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与汉族差别较大。回族日常饮食因聚居各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不同而略有变化,以面粉、大米为主,辅以玉米、豌豆等杂粮。回族人喜欢吃牛、羊、鸡、鸭肉和带鳞的鱼类,爱吃蔬菜。但不吃马、驴、骡、狗的肉,尤其忌食猪肉。不食动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杀的牲畜和牛羊肉罐头.也不吃非清真店制作的食品。

回族人热情好客,总以好茶好饭款待客人,还以给客人加菜加饭为敬。回族一般不嗜烟和酒,喜欢喝茶。回族给客人倒茶、端茶等都使用右手,客人要双手相接,否则视为无礼。

二、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占新疆总人口的3/5.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伊犁等北疆各地也有散居。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家庭、婚姻、饮食等诸方面均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具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所共有的饮食禁忌,禁食猪肉、驴肉、骡肉、狗肉、动物血及自死的牲畜。维吾尔族人讲究卫生,尤其注意饮水清洁。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也不能随便到灶台前面。盛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吐痰,吃剩的残骨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布上.不可乱扔。

维吾尔族饮食很有特色,一种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别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形似面饼被称为“馕”的食品是维吾尔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烤出的肉味鲜、香辣,很有特色。抓饭、拉面也是维族人喜爱的食品。副食品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须加肉。

维吾尔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特别重视三大宗教节日.尤其视“古尔邦节”为大年,庆祝活动极为隆重,沐浴礼拜,宰牛杀羊馈赠亲友.接待客人。节日的筵席上,主要有手抓饭、馓子、手抓羊肉、各式糕点、瓜果等。维族人喜食水果,这与新疆盛产葡萄、哈密瓜、杏、苹果等果品有关,可以说瓜果是维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三、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对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在饮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如马、驴、骡、鸡、鸭、鹅等。大部分地区的藏 1 族也不食海味及鱼类。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动物的肉,如牧养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双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7点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点吃第二餐,午后2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晚8点吃第四餐,食品以粥为主。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经炒熟磨粉而成,再经数道加工调配工序制成粑食。粑食营养丰富,香酥甘美,不仅藏族终生食用,居住在藏区的其他民族也喜欢。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没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过节必备的饮料。习惯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黄绿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规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几乎都喝青稞酒。

四、蒙古族

蒙古族,半数以上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各地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则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吃全羊有两种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为数段煮熟,在大木盘中按全羊形摆放好,就可食用。二是烧全羊,把收拾干净的整羊入炉微火熏烤,最后刀解上席,蘸板盐食用。炒米也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食品,可干嚼可泡奶,是牧民外出放牧的极好食物。

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为蒙古族根据季节变化经常食用和饮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们还喜食酸奶,或拌饭或清饮,以清暑解热。蒙古族牧区夏天还喜欢饮马奶酒。

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因与汉族杂居.所以饮食习惯已逐渐与汉族大体相同。农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杂以大米、白面、黄米、荞面、高梁米。随着温室、塑料大棚的普及,农区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加。在菜肴烹制上,农区以炖、炒为主.也加以烧烤,吃些牧区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蒙古族农民多保留了牧区的好客习俗,来了客人要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皆为不恭,而且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不同于“满杯酒、多半杯茶”的汉族习俗。

蒙古族豪放、粗犷、开朗热情.待人诚恳、实在,处处显现出塞外草原博大的胸怀。

五、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辽宁省丹东地区。朝鲜族比较讲究卫生,讲究礼貌,特别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称赞。

朝鲜族聚居区盛产大米,主食以米饭为主,其次是冷面和米糕。米糕的品种多,有打糕、切糕、发糕等。朝鲜族口味以咸辣为主,咸菜品种丰富,式样美观,非常可口。辣椒是每个朝鲜族家庭必备的调味品,朝鲜族嗜辣,决不比四川、湖南人逊色。

朝鲜族的饮食特点之一是每餐必喝汤,最讲究的是汤浓味重的浓白汤。常用于吊汤的原料有牛肉、鸡肉、狗肉、兔肉等。

朝鲜族的烹调方法以煎、煮、炒、氽、烤等为主,菜肴多清淡、软烂、爽脆。朝鲜族对猪肉的消费量相对较少。朝鲜族不喜欢吃羊肉、河鱼,也不喜欢吃馒头。朝鲜族喜欢吃狗肉、牛肉、鸡、蛋品、海味、大酱和泡菜等。常以狗肉招待客人,狗肉的食法极有特色,将煮好的狗肉撕成丝,配以葱丝、姜末、蒜末、香菜、精盐、熟芝麻,食之不腥,香辣爽口。

2

六、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在临沧、大理和丽江等地也有分布。傣族聚居地盛产水稻,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喜欢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米装入香竹中烤制成竹筒饭,用芦叶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浆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欢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调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其中烤鱼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内脏,把葱、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鱼腹内,然后用香茅草包扎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黄。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鸡、煮鱼等视为待客的最佳菜肴。

傣族的“南米”(即酱)风味独特,在用番茄酱及花生、青菜、鱼、竹笋等为主料制成的各种酱中螃蟹酱最为名贵。“南米’’的吃法多种,有的用糯米饭蘸着吃,有的则同时做几种酱,然后备各种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酱吃。傣族人爱饮酒和茶,会自己酿酒。吃饭时不喝酒,而是在饭后或空闲时饮用。

七、羌族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石头多土地薄.气温较低.羌族聚居地主要产玉米、洋芋(马铃薯)、小麦、青稞、荞麦和各种豆类,但产量都不高。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两餐饭,多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焖而成),晚饭多为稀饭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喝白酒。“砣砣肉”用猪膘(腊肉)切成拳头大.与豆菜同煮,吃时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还有金裹银、荞面条、面疙瘩、酸汤面、玉米汤圆、炒面、馍馍等。副食品常见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腊肉等。羌族人吃马肉、狗肉和野兽肉。北川产的“羌活鱼”.形似四脚蛇,羌民也吃。还喜欢吃猪肚子骨头。猪肚子骨头的制作方法是:宰猪时,将猪骨头剔下剁短,装进猪肚里,放火坑上蕉制,再挂户外晾起来,吃时从中取出些骨头熬汤。

羌族著名的土特产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叶。羌族人饮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米等酿制的醉糟酒,饮用时用长竹管咂吸。城镇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习惯。

八、白族

白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昆明、元江、丽江等地。大理自治州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荞麦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烤烟和茶叶。河湖盛产鱼类,山区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白族人以稻米、小麦、玉米、荞麦和马铃薯为主食,蔬菜品种多。还善于腌制肉类和咸菜,还能自制蜜饯、苍山、雪炖甜梅等果品。节庆时,白族喜欢用糯米或小麦、大麦酿造白酒、水酒,平时嗜好酸、凉、辣味饮食。

大理州洱海以产鱼著称,尤以弓鱼最有名。人们喜食沙锅菜。沙锅鱼的做法是将火腿片、嫩鸡块、冬菇、腊肝片、玉兰片、豆腐等十几种原料按比例与鱼放人沙锅内.加上胡椒、八角、盐等调味品,置于火上用微火炖熟,此菜味道极鲜。

“乳扇”是大理州的名特产品。乳扇一般由羊乳制成,制作并不复杂,但要求精细。先将羊乳放在锅中,再点酸水(可用明矾等),当羊乳呈半固态时,用竹筷往上挑成扇状,放在簸箕内晒干,乳扇可以生食或煮食,以煎食最为普遍。

九、苗族

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 3 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爱吃火锅。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

中国56民族的风俗习惯(A)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

4 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附上一句,我就是这其中一员)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5.傣族: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

6 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禁忌

生产禁忌 正月初一至初十忌上山砍柴,下地劳动。祭童期间,忌出工。五月端午忌人畜下田地耕锄。

生活禁忌 腊月三

十、七月十四日,忌与外人共餐。正月初一忌扫地,忌梳头理发,忌串门,忌摸刀动棍,就是当天食用的菜肴也必须在头天备足;严禁出口骂人、教训人和打人,否则年内容易惹事生非;不准偷懒睡觉,否则年内田埂容易塌陷。妇女在正月初

一、初

七、初十五3天忌做针钱活。正月初一至初五灶内火星不能熄;在屋内不能吹口哨,吹者家财败散;扫地从正门口向内扫,谓之财产有入无出。正月初一至十五出门一戴斗笠,晚上不点火把,否则当年会遭火灾。

日常生活中所剩下的饭菜只准畏猪、狗,不能抛撒,违者死后的灵魂过不了金山、银山 。家里短衣缺食,不能串门讨饭吃,否则死后会变成饿鬼。就餐时,妇女忌做上席,以示对长者的尊重。忌扛锄、扛枪、戴篾帽、翻穿衣服进堂屋,只有发丧回来时才这样。空桶、空箩只能用手提进门,忌肩挑进门,否则不吉,将预示钱财两空而归。忌脚踏灶台和火塘内的三角架,只有家人去世,才能将三角架倒过来支锅。

不能坐门坎或站在门坎上谓之堵寨财入福进。不准在寺庙周围拉屎尿,否则会聋哑。神林内的干枝枯叶及桃子树不能作柴烧,否则会得病。屋中的神龛上不准搁放生肉、辣子、污物,放者祖先会作怪。借他人被子要先在家门口用一只鞋或一杆称放在被上才能入屋,谓之压邪。借他人财物在年三十晚前还清,谓之借债过年不光彩。别人借自己的也不能在这个时候去催债,以免对方反感。

7 食物禁忌 李子入水不沉者不吃,瓜水中不浮者不食,猪着心肺有孔者不吃。

住房禁忌 忌窥视和进主人家卧室。忌在别人家屋内大声说话,吵架斗殴。前门与后门不能对开,谓之相冲不吉。外来借宿的夫妻及女儿、女婿留宿时不能同房,未婚的女儿不能领其对象回家同房。出嫁的姑娘不能回娘家坐月,必要时可在屋桅下搭棚分娩,建房时,前屋不能高于后屋,以免堵住财源。公公一般不进儿媳的卧室,大伯不进弟媳的卧室。订架不遇吉日不搬动。

出门禁忌 男人出远门,遇女人解大小便者,谓不吉利必返回。说亲、狩猎、经商、出远门忌遇狗撒尿、交配,蛇阻路和蛇交配。出门见乌鸦叫,去者凶多吉少。鸟屎淋身,出门不吉利。50岁以后,如遇与自己生日相冲的日子不出远门。带小孩出远门时,要用牛绳系腰间或将柚子树叶装入衣袋。去丧家回来需事先由家人端一盆水置放于门口,盆口放一根燃烧的木柴,防外鬼进屋。男女一方在外乱性,也用此法。

孕妇禁忌 孕妇忌摸柜子,忌人别人家门。孕妇忌探产妇,乳会干。不能攀摘果类,不脚踏在三脚架上取暖,不在灶前赤身裸体洗澡或梳头,不在灶上烘鞋及便布,不用水淋灶内的火,违者灶神责怪。

民族习俗教案范文第3篇

那达慕大会 蒙古语“那达慕”有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一种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内容有摔跤、赛马、歌唱、舞蹈等。内蒙古自治区、盟、旗都举行那达慕大会,一年一次。

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庆祝,又称“浴佛节”。

雪顿节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六月三十日吃酸奶子,又称“藏戏节”。

藏历新年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是一月一日(藏历与农历大致相同)开始过年。藏历年节一般三天至五天。

望果节 西藏人民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从八月一日起举行,为期不等,庆祝活动内容有赛马、演藏戏、歌舞、物资交流等。

达玛节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六月十四日左右举行赛马、赛牛和骑射。

赶秋 苗族传统节日,每逢农历立秋之日,庆贺一年来五谷丰登。

苗族新年 苗族的新年,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丑日,苗语叫“冷酿廖”。

四月八 (1)贵阳市附近各县苗族重要节日之一。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青年着盛装,群集贵阳市喷水池旁,纵情歌唱、凭吊、追念历史传说中民族英雄亚努。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聚会。(2)布依族的节日之一。各地称呼不一,有“牛王节”、“牧童节”或“开秧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吃“牛王粑”或糯米饭,并都休息一天,表示对耕牛的慰劳。庆年节 每年农历十月,是彝族人民的年节。彝族人民在年节中,饮酒、歌唱、互相拜年,祝贺这个节日。

火把节 彝族、白族等的最大节日,广泛流行于云南及四川部分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一至三天的晚间,男女老幼点燃火把,察看田苗,并饮酒欢聚,尽情歌舞(亦称星回节)。

歌墟(哥婆节) 是壮族人民盛大的歌舞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

五、三月初

三、四月初

八、五月十二日举行。

过端 水族盛大节日。水语叫“借端”,意为过年。水历以农历九月为岁首,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各地按习惯顺序先后举行,互相来往庆祝。1959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民把节日定在农历九月的同一个亥日,并举行传统的赛马及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开斋节(德尔节、肉孜节) 是宗教节日。即伊斯兰教封斋月满后开斋的日子。回族又称过小年。每年九月(伊斯兰教历,下同)戒斋(即封斋),十月初开斋。凡是戒斋的人,每天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期满二十日,寻看新月,见月即行开斋(如不见月则封满三十日),次日为开斋日,恢复正常饮食。新疆各族穆斯林称开斋节为肉孜节。

圣纪节 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回族、维吾尔族都叫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他的诞生和逝世均在回历的三月。

达努节 又叫“浪提球”。在农历五月二十九举行,是瑶族人民最大的节日。意思是庆祝胜利和丰收。

三月街 也叫“观音市”。白族地区的重大市集和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云南和邻省各族人民汇集大理(地名),交流物资,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和民族团结庆贺的集会。

哈尼族新年 哈尼族新年有二:一为六月,一为十月。六月的新年也叫祭秋房或祭田节。

傣历新年 傣族度新年是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农历三月的清明节前后。傣历在过年时,由于有一次盛大的活动—泼水,所以也叫“泼水节”。

三月三 是海南黎族中关孚系黎胞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黎族人民举行盛会,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丰收。这一天,又是青年男女寻找自己情侣的欢乐日子。

古尔邦(库尔班)节 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10个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从开斋节那日起,后推70天,即为“古尔邦”节。回族幽称过大年。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也都把“古尔邦”节作为他们的新年。不过,维吾尔族不称“古尔邦”节,而叫“库尔班”。

萨噶达瓦节 西藏喇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的节日和藏族僧俗人民预祝丰收的日子。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举行,已流传了一千多年。

大年节 农历十二月六日普米族传统节日。举行打靶、赛马、荡秋千、对唱山歌、跳锅庄舞。

大十五节 十二月十四日普米族节日。上山露营、篝火晚会。

老人节 十二月十五日哈尼族传统节日。敬酒、跳舞唱歌。

陀螺节 十二月二十八日壮族节日。比赛打陀螺。

舞春牛 十二月二十八日侗族节日,表演农事舞蹈。

过赶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土家族传统节日。聚集一起吃年饭、跳摆手舞。

盍什节 一月间,僳僳族对歌、射弩赛、跳舞。

卡雀哇 独龙族节日。宴饮、剽牛祭、歌舞。

特毛且 基诺族节日。剽牛、备耕打刀、敲牛皮鼓、跳芦笙舞。

春节 农历一月一日,满、白、布依、壮等族传统节日。拜年、贴春联、贴福字、耍社火等。

扩塔 拉祜族节日。祭礼、敬神、歌舞。

新春灯会 纳西族节日。举行灯会竞赛。

畲族节 畲族节日。摇毛竹、对歌。

窝罗节 一月四日阿昌族节日。拜祖先画像、跳舞。

白沙农俱会 一月十五日,纳西族传统节日。赛马、演戏。

目脑纵歌 二月间,景颇族节日。目脑(跳舞)典礼、唱歌。

“四月十八” 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传统节日,祭祖、弹跳唱诵、郊游。

耍海会 八月二十三日,白族传统节日。划船、放生、文娱活动。

羌年 十月间羌族节日。饮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

新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朝鲜节日。吃“打糕”和丰富庆宴、喝酒、跳舞、唱歌、打长鼓、庆祝。

正月十五 朝鲜族节日。吃“五谷饭”。用凌晨鸡叫时分挑的水做“五谷饭”,吃早饭。妇女们做踏跳板游戏。

端午节(五月初五) 朝鲜族节日。(1)举办群众性运动会;(2)妇女组织跳板、荡秋千比赛游戏活动;(3)扫墓:给故人坟墓培土祭奠。

民族习俗教案范文第4篇

那达慕大会 蒙古语“那达慕”有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一种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内容有摔跤、赛马、歌唱、舞蹈等。内蒙古自治区、盟、旗都举行那达慕大会,一年一次。

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庆祝,又称“浴佛节”。

雪顿节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六月三十日吃酸奶子,又称“藏戏节”。

藏历新年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是一月一日(藏历与农历大致相同)开始过年。藏历年节一般三天至五天。

望果节 西藏人民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从八月一日起举行,为期不等,庆祝活动内容有赛马、演藏戏、歌舞、物资交流等。

达玛节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六月十四日左右举行赛马、赛牛和骑射。

赶秋 苗族传统节日,每逢农历立秋之日,庆贺一年来五谷丰登。

苗族新年 苗族的新年,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丑日,苗语叫“冷酿廖”。

四月八 (1)贵阳市附近各县苗族重要节日之一。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青年着盛装,群集贵阳市喷水池旁,纵情歌唱、凭吊、追念历史传说中民族英雄亚努。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聚会。(2)布依族的节日之一。各地称呼不一,有“牛王节”、“牧童节”或“开秧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吃“牛王粑”或糯米饭,并都休息一天,表示对耕牛的慰劳。庆年节 每年农历十月,是彝族人民的年节。彝族人民在年节中,饮酒、歌唱、互相拜年,祝贺这个节日。

火把节 彝族、白族等的最大节日,广泛流行于云南及四川部分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一至三天的晚间,男女老幼点燃火把,察看田苗,并饮酒欢聚,尽情歌舞(亦称星回节)。

歌墟(哥婆节) 是壮族人民盛大的歌舞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

五、三月初

三、四月初

八、五月十二日举行。

过端 水族盛大节日。水语叫“借端”,意为过年。水历以农历九月为岁首,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各地按习惯顺序先后举行,互相来往庆祝。1959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民把节日定在农历九月的同一个亥日,并举行传统的赛马及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开斋节(德尔节、肉孜节) 是宗教节日。即伊斯兰教封斋月满后开斋的日子。回族又称过小年。每年九月(伊斯兰教历,下同)戒斋(即封斋),十月初开斋。凡是戒斋的人,每天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期满二十日,寻看新月,见月即行开斋(如不见月则封满三十日),次日为开斋日,恢复正常饮食。新疆各族穆斯林称开斋节为肉孜节。

圣纪节 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回族、维吾尔族都叫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他的诞生和逝世均在回历的三月。

达努节 又叫“浪提球”。在农历五月二十九举行,是瑶族人民最大的节日。意思是庆祝胜利和丰收。

三月街 也叫“观音市”。白族地区的重大市集和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云南和邻省各族人民汇集大理(地名),交流物资,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和民族团结庆贺的集会。

哈尼族新年 哈尼族新年有二:一为六月,一为十月。六月的新年也叫祭秋房或祭田节。

傣历新年 傣族度新年是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农历三月的清明节前后。傣历在过年时,由于有一次盛大的活动—泼水,所以也叫“泼水节”。

三月三 是海南黎族中关孚系黎胞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黎族人民举行盛会,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丰收。这一天,又是青年男女寻找自己情侣的欢乐日子。

古尔邦(库尔班)节 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10个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从开斋节那日起,后推70天,即为“古尔邦”节。回族幽称过大年。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也都把“古尔邦”节作为他们的新年。不过,维吾尔族不称“古尔邦”节,而叫“库尔班”。

萨噶达瓦节 西藏喇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的节日和藏族僧俗人民预祝丰收的日子。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举行,已流传了一千多年。

大年节 农历十二月六日普米族传统节日。举行打靶、赛马、荡秋千、对唱山歌、跳锅庄舞。

大十五节 十二月十四日普米族节日。上山露营、篝火晚会。

老人节 十二月十五日哈尼族传统节日。敬酒、跳舞唱歌。

陀螺节 十二月二十八日壮族节日。比赛打陀螺。

舞春牛 十二月二十八日侗族节日,表演农事舞蹈。

过赶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土家族传统节日。聚集一起吃年饭、跳摆手舞。

盍什节 一月间,僳僳族对歌、射弩赛、跳舞。

卡雀哇 独龙族节日。宴饮、剽牛祭、歌舞。

特毛且 基诺族节日。剽牛、备耕打刀、敲牛皮鼓、跳芦笙舞。

春节 农历一月一日,满、白、布依、壮等族传统节日。拜年、贴春联、贴福字、耍社火等。

扩塔 拉祜族节日。祭礼、敬神、歌舞。

新春灯会 纳西族节日。举行灯会竞赛。

畲族节 畲族节日。摇毛竹、对歌。

窝罗节 一月四日阿昌族节日。拜祖先画像、跳舞。

白沙农俱会 一月十五日,纳西族传统节日。赛马、演戏。

目脑纵歌 二月间,景颇族节日。目脑(跳舞)典礼、唱歌。

“四月十八” 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传统节日,祭祖、弹跳唱诵、郊游。

耍海会 八月二十三日,白族传统节日。划船、放生、文娱活动。

羌年 十月间羌族节日。饮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

新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朝鲜节日。吃“打糕”和丰富庆宴、喝酒、跳舞、唱歌、打长鼓、庆祝。

正月十五 朝鲜族节日。吃“五谷饭”。用凌晨鸡叫时分挑的水做“五谷饭”,吃早饭。妇女们做踏跳板游戏。

端午节(五月初五) 朝鲜族节日。(1)举办群众性运动会;(2)妇女组织跳板、荡秋千比赛游戏活动;(3)扫墓:给故人坟墓培土祭奠。

民族习俗教案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 少数民族自身也在发展, 也在不断地融入现代社会, 因此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是必然的。在现实中, 少数民族一是要走入现代社会和跟上社会发展步伐;二是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良好传统;三是要民族文化也要不断进步, 但是这也导致了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的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和生活风貌等传统却面临着融化消失的危险, 保护和传承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科研课题。

目前我国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主要还是以艺术提炼 (像杨丽萍的云南映象) 和口口传承为主 (云南各地建立的文化传习所) 。但是这些方法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反映只是代表性的不够全面, 这种依赖人的再现方式使得文化习俗的传承受到很大的约束。

利用数字的方法也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资料保存起来, 供今后各种研究工作使用, 提供研究的数据和再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 这不但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最好方法, 也是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1~9]。

虽然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保存少数民族生活习俗是一个公认的可行方法, 但是当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一种构想, 还只是对文字、音乐和舞蹈等单个领域进行研究。本文给出了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实现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以及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 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的组成

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1 原始资料输入

要用计算机技术传承文化习俗, 首先要将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现状和生活物品, 将生产工具和各种器皿等实物, 将节日、祭祀、婚嫁、集体生产和家庭生活等资料信息, 通过文学、美术、摄影、摄像等手段记录下来。

然后再通过对文字进行录入、对文件照片进行扫描、对音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以及对各种实物进行立体测量等方法将这些原始素材输入计算机中。

1.2 平面图象处理

原始的文件照片等, 可能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 需要进行复原、增强和艺术提取等加工, 产生出最能代表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特征的资料。

1.3 音频视频处理

通过现场录音摄像得到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包含了很多多余的信息和不需要的背景噪音等, 因此需要用剪辑、合成、增强和降噪等技术手段来进行处理, 得到最佳的效果。

1.4 三维造型建模

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和一般资料管理系统最大的不同就是要用三维造型的方法来提取原始资料中所包含的生活习俗特征, 然后进行艺术技术再塑, 更好地再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完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知识提升。

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各种物件、器皿、服饰和人体外型等静态信息, 还是像劳动、生活、庆典和婚嫁等动态信息都应该使用三维造型的方法来建立计算机模型, 然后使用各种虚拟现实来再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

1.5 三维动画制作

生活习俗是最能表达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但是文化是需要提炼, 需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 而且文化的传承必须有文化工作者的参与才能有活力和生命力, 因此就需要进行艺术提炼和艺术创作, 然后制作三维动画等来表现其文化灵魂。

1.6 生活习俗资料管理

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资料是多方面的, 从生活形式可以是衣食住行等类型, 从艺术领域可以是文学、美术、摄影、摄像, 从资料形式也可以是文字、照片、视频和动画等, 因此必须利用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管理, 才能让用户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料。

1.7 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虚拟博物馆

建立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的目的不仅仅将资料保存在计算机中, 而是要使用网络等计算机手段让更多的人们来了解少数民族、来研究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特色, 最重要的是通过像生产、生活、婚嫁、节庆和艺术剧等各种活动的过程来表现, 对于一般的宣传交流可以用视频和三维动画的方式来进行, 但是这两种方式难以实现用户和计算机的互动交流, 因此应该利用虚拟显示技术建立一个虚拟博物馆, 让用户如临其景地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感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2 实现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生活习俗数据采集体系

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信息涉及到许多方面, 资料非常丰富, 每一件资料包括照片、文件和视频都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但是建立一个大型的资料数据库, 不仅仅是容纳资料和管理资料, 而且应该方便从资料中提取信息。对于建立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首先要建立生活习俗数据采集体系, 解决哪些数据是必须采集的和如何采集的问题。建立数据采集体系可以采用首先广泛听取各类专家意见, 听取他们关于的如何表现少数民族历史、现状、演化和特色的方法, 然后收集和调查现有数据、实地了解数据来源、制订数据的采集范围、采集方法和采集标准, 最后根据数据的类型、用途和表现方法, 制订不同数据的存储格式、建立数据库方法和显示方法和程序接口。

2.2 三维自动造型技术

原始的素材并不能完整表达生活习俗的民族特色, 还需要研究人员用艺术加工的方式提取典型特色, 然后用三维造型和三维动画等计算机数字艺术的方法再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提供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 为社会民族学研究提供资料, 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计算机技术基础。

普通的三维造型是使用手工的方式一一进行制作, 虽然技术成熟但是工作量巨大。手工造型适合一次性制作动画这样的任务, 不适合承担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任务。例如作为科学研究需要从生活中提取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比如像从个体的服装照片中提取民族服饰特征和图腾这样的研究工作。例如作为文化传承则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创造, 比如创作表现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敬之情的祭祀舞蹈。

因此建立数字少数民族生活系统应该研究三维自动造型技术和数学方法, 采用该技术研究者就可以根据收集的民族资料, 提取民族特色, 建立少数民族形体、服饰、建筑、器皿的基本三维造型库和软件模型, 然后使用者只要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输入尺寸风格等个体特征, 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建立该个体的三维模型, 实现个体模型的自动造型。

2.3 虚拟实现技术

民族生活习俗是生活场景的反映, 其中许多资料数据都是活动的和三维立体的, 而要表现生活习俗, 最好是通过各种活动的场景, 因此在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中利用各种人机交互设备和数据可视化技术来实现对各种数据的全方位观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基本功能。

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应该是一个网络的系统, 可以让广大的用户通过互联网来访问、来了解和来研究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通用平台, 这样一个系统需要采用虚拟实现技术来支持。研究可视化数据的立体实时产生技术和通过网络的快速动态显示技术、研究通过建立双层或者三层服务器来提供数据可视化服务的方法以及研究虚拟数据交互式显示方法, 解决各种动态数据的显示, 观察、研究、分析和再现方法, 这些都是建立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3 展望

目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 海量存储技术、虚拟实现技术和云计算已经走向普通应用, 网络的发展大大地改善了人人之间、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途径, 成为了人类的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数字动画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 可以很好地表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

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将是一个从包括环境、生活、历史、现状、个体、社会、文字、语言、文化艺术和风景场景等方面用完整的角度建立的供传承、研究、展示和发展的网络海量数据平台。

该系统将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的数据可视化技术、三维景观和实体造型技术以及动画技术, 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示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

在建立该系统的研究过程中, 可以给出生活习俗的数据规范、采集方法和标准、系统的框架结构, 可以给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技术方案, 这些成果将为开展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研究和数字文化传承打下基础。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的人类遗产, 生活习俗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目前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和生活风貌等传统却面临着融化消失的危险。本文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给出了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实现数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以及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数字化,三维造型,虚拟实现

参考文献

[1] 洪江.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民族音乐, 2010 (2) :21.

[2] 普丽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构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27 (1) :46.

[3] 庞英姿, 刘云.云南少数民族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0 (1) :81~83.

[4] 吕榜珍, 胡莹.云南省少数民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策略[J].档案学通讯, 2010 (2) :4 5.

[5] 李学术.云南省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8) :163.

[6] 冯晓宪, 舒瑜, 彭秀英.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 2010, 3 (243) 3:30.

[7] 卢红雨.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建设的管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0, 23 (5) :131.

[8] 包和平.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数字化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4, 12, 24 (6) :125.

民族习俗教案范文第6篇

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你们知道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多少个吗?(56个)对,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一朵花都娇艳无比,绚丽无比,但每一朵花也都有她的独特之处,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俗习惯,好,下面我们就来个知识大比拼,看谁知道的多,谁回答得又快又好!好,看图片,请听题:

1、这是我国那个少数民族在欢度什么节日?(傣族,泼水节)

2、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什么乐器?(阿昌族、德昂族、白族)

3、这些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4、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体育盛会?(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

5、元朝和清朝分别是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蒙古族和满族)看来同学们对少数民族的知识了解的还真不少。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唱响团结、进步的主旋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途径,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民族团结”。 讲述新课:

那我再给大家出一道题,除了上面提到的你能快速的说出六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吗?(展示五十六个民族名称)

一、 我国的民族构成与分布特点:

1、民族构成: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民族分布:(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

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刚才说到历史上,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示图片资料)

(1)友好交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了天可汗。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唐文化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达到封建文化的高峰)

(2)管辖:汉代设西域都户,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汉、蒙、维杂居通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臵驻藏大臣与****共管西藏。

(3)反抗斗争:1840年开始中国遭受列强入侵,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并肩反抗外国的入侵。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争。英勇的西藏军民奋起抵抗,连僧人都行动起来,他们用土枪、大刀、长矛等落后武器,同用快枪、火炮武装起来的英国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族子弟积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奋战。当地鄂伦春族人民不顾日本侵略军的残酷迫害,为抗联带路、送信、运粮、侦察敌情,配合抗联攻打据点,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宗教领袖**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

以上这些史实说明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过渡:的确,无数民族团结的故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新中国成立后 又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呢?

展示《共同纲领》内容: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各和区域大少,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在当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说明在当时,准备建国的时候,党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那么从共同纲领的内容来看,我当采取的是什么政策来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区域自治)是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我们来学习本课的重点,民族区域自治。

二、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民族区域自治

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自治机关: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相应的人民政府

3、民族区域自治权,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安排管理地方经济; 3)安排使用地方财政;

4)依法组织地方的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5)管理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事业; 6)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其自治权是在执行宪法、法律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下的自治权。 展示宪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此项制度已被写入宪法,证明其地位非常的重要,已经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播放五十年来西藏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感受。

启发学生发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呢?

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更好地照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A.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例: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的构成中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上。西藏的门巴族虽然人口极少,但在全国人大中还有自己的代表。这表明西藏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也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例:西藏立法和行政机关在执行全国法定节日的基础上,还将“藏历年”和“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地理因素,自治区把职工的工作时间每周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职工周工作时间少5个小时。西藏自治区还有变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权利。如西藏人大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西藏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准予维持,不定为重婚罪。)

C.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D.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过渡: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了已经五十多年了,在这一政策下,我国是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呢?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 各民族共同发展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各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1、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在政治上有什么样的表现?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还处于封建制、农奴制,甚至是原始公社制度等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经过广泛深刻的民主改革,各民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你能举出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吗?

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时期修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学生观看川藏公路图片)看这条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间,人民解放军在修筑这条公路时,克服了高原冻土、泥石流、雪害、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条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它们为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举出课本中及你了解的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例子。 进入九十年代后,国家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那么你知道西部大开发包括哪些省、市、自治区?又有哪些重点项目吗?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如果上述目标如期完成,西部将实现质的飞跃,东西部的差距将日渐缩小,西部将成为企业淘金的乐园,也会成为许多人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希望在座的同学将来也能为西部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

4、你能举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例子吗?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其中壮、布衣、苗等十多个民族的文字都是由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的。

在我国无论是在司法、行政和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应用。(如:毕业证,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所有商店、工厂牌匾都用两种文字标识;考试有少数民族语文、电台电视台播放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节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全国或地区性重大活动,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

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实行照顾的政策。很多大学设民族预科班。

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学生讲孔繁森的事迹。)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

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臵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

上一篇:梦想主题作文范文下一篇:民政扶贫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