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I电子制造业库存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14

VMI电子制造业库存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电子商务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制造业面临升级转型,这正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契机。但面向制造业的电子商务人才短缺,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培养面向制造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就要既培养复合型的技能,又培养“博专结合”的专门技能。实践能力是制造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关键,需要在课程、专业、岗位三个层面上广泛地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关键词:制造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制约,出口贸易还没有走出低迷,国内市场的发展缓慢。制造业要发展,就要加快产业转型,而信息化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为制造业培养信息化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然而大部分院校着重培养的是制造业设计、制造、生产管理方面的信息化人才,缺乏对流通环节的信息化人才培养。电子商务是制造业信息化流通环节的领域,本文分析了面向制造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

一、电子商务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新契机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47号)提出:“十二五”时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指出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要求坚持把推进“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电子商务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制造业的内涵,更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带来契机。电子商务与制造业已存在两者互相促进和深度融合的强烈内在需求。把握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规律和趋势,加快促进两者深度融合,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市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益于提高经济效益,增进人力资源优势。

制造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取新的利益增长点:

1.敏捷制造

电子商务建立在快速的互联网络上,需要信息传输快速,企业能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迅速设计和制造出新的产品,不断地升级原有产品以满足市场不断提高的需求,延长产品寿命周期,从而实现敏捷制造,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满足客户的要求。

2.精益生产

电子商务可以快速获得客户的订单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减少商品库存量,降低库存成本。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可以减少中间的多重流通环节,降低销售、市场、仓储的费用,削弱中间环节对利润的瓜分,从而提高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电子商务方式下的电子支付可以短时间完成,通过电子商务方式使货款回收快,杜绝资金流的无效损耗,实现精益生产。

3.深度定制

随着多样化社会发展,客户对个性化的要求日益增长,“个性化、小批量”的深度定制成为主流的生产方式。通过电子商务,客户可以详尽并图文并茂地描述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制造业在线客服可以实时与客户进行需求分析。制造业通过电子商务也为潜在客户提供了解企业信息的新机会,从而从网上获得更多深度定制的订单。

二、目前制造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制造业已经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然而他们感到电子商务人才依然匮乏。例如,广东的制造业中心城市东莞,当地媒体报道“目前东莞市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5万人,人才问题将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1]

其实,高等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已超过10年,但目前制造业电子商务人才仍然短缺。调查显示,制造业认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不好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电子商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

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学了许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相关知识,却几乎没有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很少有学生开设网店,甚至有学生连网上购物的经验都没有。

2.缺乏具有制造业知识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电子商务目前广泛应用于各行业,而各行业却各有不同。电子商务是一种经营手段,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也就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然而,现在大部分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基本是计算机技术加市场营销技能的模式。对于制造业来说,需要的是既懂电子商务技能,同时又具备制造专业知识的人才,但几乎没有专门为这个行业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

3.制造业信息化长期以来忽视了电子商务

“制造业信息化”的口号提出多年,许多院校开设了许多培养制造业信息化人才的专业,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基本是针对制造业的产品设计、制造环节,对于制造业产品流通环节的信息化,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个原因是因为以前的制造业大都是承接加工,不需要考虑经营。现在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与人民币的增值,外贸市场不景气。制造业的市场转向内需,电子商务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契机,电子商务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新课题。

4.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实施尚需时间

制造业的产品非常广泛,因此,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也各有差异。对于高校来说,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关键是培养通用的能力,以便学生有适应职场需要的广度。然而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讲,由于各有各的特性,因此毕业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适应具体的工作环境,这样就造成了企业的资源浪费。如果实行校企合作,则可以弥补以上不足。但企业往往认为投入大、收益少,甚至无利可图,因此对校企合作办学并不热心。

三、博专结合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

1.电子商务能力

能全面策划制造业的电子商务项目,能有效管理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能有效实施网络推广,能熟练运用网上金融业务,能有效进行网上营销。

2.制造业知识

了解产品的设计技术、制造工艺、装配技术,掌握一定的产品制造技能。

3.计算机与网络技能

能熟练应用互联网检索相关的商务信息,能充分应用网络从事各项工作,能处理电子商务的图文信息,能高效维护制造业的电子商务网站。

4.管理知识

具有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知识,具有销售管理的知识,具备项目管理的知识。

复合型人才不等于“万金油”式的培养,需要“博专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低年级时围绕上述能力结构,开设相应的课程。高年级时,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爱好等特点,开设不同的实训项目供学生选择,从而强化学生的某项能力。

培养学生的“专”,关键是实践教学。提倡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或“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在实训基地里设计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结构,需要建设复合型的教学团队。采取“双向兼职、双向培养”的方式进行师资培养。

利用教学余暇时间,教师进制造业参与电子商务项目营运,这样可以锻炼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假期进企业进行培训,担任企业的电子商务技术顾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

院校要聘请校外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审核专业培养计划,指导课程教学,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聘请企业的专家来校授课,开办讲座,借以拓展学生的技术视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实施三层次对接的校企合作模式

实践能力是制造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关键,培养实践能力的高效办法是校企合作办学。[2]校企合作可以在课程、专业、岗位层面进行实施。课程层次与企业项目的工作过程对接,专业层次与企业培养要求对接,岗位层次与行业实际需求对接。

1.课程层:企业项目驱动

对于本专业的每门技能课程,要以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驱动教学,从第二或第三学期开始,每个学期均有一门集中实训课程用以培养专业的一项核心技能,可以安排在每学期末的最后若干周。第五学期设有一门面向制造业的电子商务综合实训,根据学生的学习专长,给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训项目,用以培养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的实际任务或项目的形式设计每一项实验或实训步骤的内容,在综合实训中将工作任务划分为渐进式的学习情景,并以团队的方式来完成整个实训。

要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学做一体”的实训教学项目,将自己在企业的实践与企业合作专门编写实训教材。

2.专业层:开设学校工厂

高校和企业共同在校内建立学生电子商务工作室,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工作室的总监,教师作为副总监,学生作为工作人员。由制造业引进真实的电子商务项目,让学生进行营运。这样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使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在实践教学中,采取企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做”一体的原则,专业课程均在实验或实训室开展教学。综合实训课程均是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工作任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

3.岗位层:开展顶岗实习

对于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订单培养,定向合作培养面向制造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低年级以学院的教师和企业的专家相结合来进行培养;最后的一学年,学生由院校教师带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施“准就业”计划,促成合格毕业生最终成功就业。

校外企业实习基地是另外一种进行岗位层次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途径,可以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

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 陈晓鑫.电子商务外包潮 席卷东莞制造业[N].东莞日

报,2012-04-13.

VMI电子制造业库存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是国家经济支柱产业,它已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它必将带领其他产业跨越式前进。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信息产业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明确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在分析阐述了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之后,总结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云计算;物联网;核心技术;智能终端

回顾信息产业发展历程,结合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的迅速兴起,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科学发展规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动力不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是否会发生转变,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是否有影响呢?

一、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仍没有走出2008金融经济的影响,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应对经济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尽管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有所放缓,但是,就当前发展趋势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和人们生活方面提供服务功能,促进信息产业和工业的一体化,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和工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这一点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就可以看出。随着当前网络技术、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电子信息产业之间相互融和,产业界限变得不再明显,各种先进技术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着以下发展趋势。

(一)电子信息产业深度深入制造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渗入传统制造业,给制造业添加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当今的制造业向着以下三个发展方向不断进步,这三个发展方向分别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智能制造在制造设备中使用信息技术,比如嵌入芯片、对其进行数字化改造,使电子信息产品向着网络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使生产制造设备之间彼此能够交换信息,从而对设备进行系统综合,充分发挥设备的综合效应,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为了满足未来经济对工业发展的要求,制造产业正向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回收和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现在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为制造业服务时,还有一个趋势就是,电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服务,不仅限于对设备进行改造,而是为制造业提供网络平台、知识平台、支持平台等,向制造企业卖解决方案等服务转变。为了更好为制造企业服务,必须不断加大电子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度,促进信息产业迈向高端。

(二)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

为了应对金融经济危机,各大电子产业设备制造商都对智能终端做成了调整,是智能终端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放方面,各企业间加快并购与强强联合,比如很多硬件企业联合软件企业进行产品联合生产,着一现象在手机制造行业尤其引人注目,在国外有诺基亚与微软的联合,google与摩托罗拉的联合,国内则是联合趋势是更加明显,阿里巴巴与天宇公司的联合,小米与联通、电信的联合等等。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啊。尽管当前我国在电子硬件方面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已奋起直追,相信随着各电子信息企业之间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不断加深,信息产业之间整体效益将不断得到发挥。另外一条值得注意的是,各电子信息产业公司之间逐渐重视电子信息产业运作模式的创新,意图创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三)云计算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云计算技术是最近几年来才兴起的一个新兴词汇,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他实现了计算能力的商品化,行业化和专业化,使传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得到了变革,二是它降低了企业的计算成本,实现了计算资源的积聚,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它对我国的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当前我国的云计算行业存在着以下发展趋势:

1.云计算将显著改变我国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软件企业的商业模式将受到颠覆,比如近年来google推出的play,苹果公司的appstore,以及其他很多公司提供的各种云服务将使现在的软件转变为在线服务、按客户需求快速迭代的模式方向发展,这有利于计算资源和信息数据的有效利用,有利于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使得企业能够有更多的精力用于业务开拓和产品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2.产业规模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由于云计算深入到了国家经济的各个部分,因此,云计算行业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了北京、上海、无锡、杭州、深圳五个城市作为云计算先行试点城市,全国其他大中城市也加快了云计算的产业布局,一时云计算红遍全国,火遍全国,据统计到2015年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将超万亿元,成为国家的重要长夜形态。

3.云计算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不断显现

云计算对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对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芯片等硬件设备,还包括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平台、IT服务业、外包服务等,客户范围则不仅包括企业、个人、还包括政府和一些工业用户。由于云计算正在逐步创建一个计算资源集约利用的社会,对新兴的商业模式起着重要的驱动力,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推进,传统的ICT提供商将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方向转变,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拉近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增加企业的灵活性。

4.云安全不断受到重视,国家将逐步建立云经济立法体现

当前安全问题是阻碍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部门,应尽快立法保证云经济安全,并且并逐步细化,对不同的产业给予不同的安全保护水平,但也应适当给予灵活性,以保证云经济繁荣。同时,应在企业及普通民众之间普及云安全概念,以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内的传播。对于技术上则要建立相应的服务标准而和服务水平协议,同时与客户签订sla协议,以保证客户安全。

(四)LED产业和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仍然滞后

我国的LED产业和平板显示产业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平板产业与日韩等相比整体规模仍比较弱下,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和政府应不断优化产业资源,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自身整体竞争力。其次是LED产业主要生产材料让然要依赖进口,产品让然停留在中低端水平,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以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一定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产业机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的制度建设,推动产品的产业化和多样化应用,不断建立联盟性质的行业协会的联合会,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五)物联网产业,谨防概念炒作

我国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在物联网企业培养十个产业集群和100个骨干企业,随后,全国的物联网产业铺天盖地的建设了起来,掀起了投资物联网投资的热潮,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城市把物联网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全国各地都忙着圈地,忙着投资。不考虑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或者是形象工程。就当前来说,无锡市重在创新示范和成果转化,上海则要建设产业基地,创新产业模式;杭州打造产业体系,推广产业化应用,北京则是推进产业联盟,促进应用示范为主。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科学发展规律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变化规律

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因素,在就是90年代以前是以技术驱动为主,90年代以后,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为驱动的发展变化模式。1904年第一只电子管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子时代,随后出现的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在经过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特别是80年代的快速成长,使得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然而,进入90年代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有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在这一时期,虽然技术仍然在进步,但缺乏重大原创性创新,同时许多国家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纷纷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此以后,整个信息产业的进步,逐步由原来的技术驱动逐步向以市场驱动转变,欧美等国家纷纷转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成长规律

电子信息的成长本身呈现一些规律,首先是他的成长性非常的强,从20世纪70年代起,直到现在,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率,大大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不过这些增长过程也有波折性,主要原因是他的增长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比如由于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1981年与1982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只有3.75%,而1984年和1987年,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率则分别达到了27.77%和20.26%,21世纪的网络泡沫更是让世界经济出现大规模的负增长。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与国家经济发展态势基本成正相关的关系,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形态。

三、结束语

推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建立在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充分把握上,只有充分认识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真正制定出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智勇,徐云喜.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1(26).

[2]娄策群,王方.信息产业集群结构形态及其运行效率分析[J].情报科学,2010(5).

[3]蓝庆新.全球价值链下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1).

[4]曾剑秋.十大振兴规划之首-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J].经济规划,2009(2).

[5]宋俊德.产业振兴,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电子信息产业专家[J].2009(4).

VMI电子制造业库存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传统技术状态管理方法局限性

传统意义上对技术状态管理的定义显然是面向着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过程, 产品制造过程的技术状态管理被严重的忽视, 对于研批融合过程就更没有明确的定义了, 产品研批融合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产品基线未明确

研批融合阶段, 产品在没有定型的状态即转入批产, 产品的技术状态未完全确定, 所以没有明确的、冻结的产品基线。

(二) 技术状态变更入口多

由于产品未定型, 一方面考虑产品本身的性能特性是否满足指标要求, 另一方面, 针对产品可生产性、可维护性的设计更改、工艺更改增多, 导致技术状态变更入口多, 控制困难。

(三) 台套与技术状态缺乏对应关系

批产过程在产品技术状态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保持着产品交付, 交付台套的技术状态一致性依靠在为用户进行售后服务保障活动中进行整改来实现, 交付用户的产品各台套的状态不一致而且没有与之对应的技术状态标识, 使得整改工作缺乏依据, 徒增许多工作量。

(四) 文实一致性无法保证

研批融合过程涉及设计、工艺、制造、调试等多方介入, 技术状态更改需要通过文件图纸、更改通知单等方式及时知会后端链路上的所有节点, 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支撑, 难易达成, 文实一致性无法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 研批融合过程亟需有效的技术状态管理手段。

二、研批融合阶段的技术状态管理方法研究

作为对标准技术状态管理体系的有效补充, 研批融合阶段的技术状态管理沿用原有定义与阶段, 并提出批次基线的概念, 在基线的基础上引入单向上行分层级版本控制, 采用版本号对研批融合过程中的技术状态变化进行控制, 并对应相关台套, 明确各台套出所状态。管理过程按照实施步骤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 体系建立阶段, 该阶段建立技术状态管理体系, 明确管理范围、控制目标、纪实方法及批次基线;其次, 实施阶段, 应用技术状态控制体系, 明确技术状态管理方法, 在研批融合过程中持续有效的对产品技术状态进行控制与管理。

(一) 控制体系建立

体系建立分为4个步骤实施, 首先确定技术状态管理项目, 其次确定版本标识方法, 再次设计技术状态纪实模板, 最后建立批次基线, 即完成体系建立。

1. 确定技术状态管理项目

技术状态管理的对象为技术状态项目, 技术状态管理应对每个技术状态项目进行版本编号控制。

根据产品组成特点, 技术状态管理分为3级:整机级、单元级、组件级。组件为技术状态管理最小项目。整机的技术状态由各单元的技术状态组成, 单元的技术状态由各组件的技术状态组成。单元级与组件级的技术状态项目划分应该明确无交叠, 并全面反映整机与单元技术状态的各个方面, 并适当考虑实际调试状况, 合理分类。

2. 明确技术状态标识方法

版本号由标识位、重大变更位、修订变更位组成。

标识位由字母与数字组成, 是技术状态项目简称, 各级技术状态项目的标识位应具备唯一性, 层级之间具备继承性。

重大变更位升级发生在设计改型、工艺升级等重大变更时, 比如增加构件或者整体架构发生里程碑式变化时;修订变更位升级发生在设计细节、工艺流程、测试指标等发生修订改进时。

重大变更位从1开始, 变更时逐次加1, 修订变更标识位归0, 如版本从V1.4升级为V2.0。修订变更标识位从0开始, 变更时逐次加1, 如版本从V1.4升级为V1.5。

3. 设计技术状态纪实模板

技术状态纪实需要对产品变更情况、技术状态文件更改情况、变更过程与进度予以记录, 应包括如下几个关键元素:版本, 变更类型, 变更内容, 变更时间、产品编号、文件更改落实情况等。技术状态管理要求技术状态文件变更闭环, 保证后续节点第一时间看到产品最新的技术状态。

变更类型包括设计变更、工艺变更、调试验收文档变更。 (1) 设计变更:设计变更需落实到设计图纸, 凡是落实到图纸更改的项目均具备更改通知单。在表格中记录对应图号、变更时间及变更通知单号。 (2) 工艺变更:工艺变更应落实到工艺文件中, 查询工艺文件、工艺更改通知单等文件, 查询文件是否落实。在表格中记录对应图号及变更时间。 (3) 调试验收文档变更:调试验收文档变更在闭环后均有对应更改通知单。在表格中记录对应文件编号、变更时间及变更通知单号。

4. 确定产品批次基线

产品工程研制阶段没有结束所以无产品基线, 为更好的控制研批融合状态下的产品技术状态, 提出批次基线的概念, 旨在为版本管理提供基础。以研转批第一套雷达出所状态为批次基线, 划清基线前后的技术状态变更, 记录00-D1出所时的各组件版本, 组成单元初始版本;各单元初始版本, 组成整机初始版本。至此, 批次基线确立完毕。

(二) 控制过程

利用体系建立阶段形成的模板及方法, 在研批融合过程中持续、有效、分层级的对产品硬件技术状态进行控制与管理。实施过程分三个层级进行管理, 从组件至单元至整机为一个单向上行关系, 下行方向无关联, 即单元版本升级不影响组件版本编号, 整机版本升级不影响单元版本编号。下级在上级齐套时需提供产品技术状态版本号, 当产生版本升级时还需提供变更条目, 上级在验收通过后进行相应的版本升级工作。下面分别介绍组件技术状态管理方法、单元技术状态管理方法以及整机技术状态管理方法。

(1) 版本升级原则如下:

A.整机版本以产品验收为节点, 若产生硬件技术状态变更, 所检通过后版本升一级。

B.单元版本以单元验收为节点, 若产生硬件技术状态变更, 验收通过后版本升一级。

C.组件版本随组件变更自动升级, 每一次组件变更对应一次组件版本更新

(2) 组件技术状态管理

组件调试人员需及时记录组件技术状态变更情况, 及时更新版本, 正确命名, 填写组件级技术状态控制表, 记录变更并跟踪技术状态文件更改闭环情况, 若发现未闭环, 应及时向单元负责人反馈。

在单元齐套时, 组件调试人员向单元负责人提供该组件目前硬件版本与变更条目。

(3) 单元技术状态管理

单元齐套时, 单元台套负责人需记录各组件的硬件版本编号。单元验收时, 将各组件硬件版本与上一版本对比, 若无变化, 即各组件均无技术状态变更, 则单元版本号延续, 无需进行版本升级;若有变化, 则升级单元版本, 填写单元级技术状态控制表, 包括单元版本组成, 技术状态变更明细等, 并在验收时将硬件版本号与变更明细提报产品质管员与分管领导, 验收通过、领导批准后新版本确定。在整机齐套时, 单元台套负责人向整机负责人反馈单元版本与变更条目。

(4) 整机技术状态管理

整机齐套时, 整机台套负责人需记录各单元的硬件版本编号。整机验收时, 将各单元硬件版本与上一版本对比, 若无变化, 即各单元均无技术状态变更, 则单元版本号延续, 无需进行版本升级;若有变化, 则升级整机版本, 填写整机级技术状态控制表, 包括硬件版本说明、整机版本组成, 技术状态变更明细等, 并在验收时将硬件版本号与变更明细提报产品质管员与分管领导, 验收通过、领导批准后新版本确定。

三、总结与展望

目前, 该方法已在某型电子装备的研批融合过程中试用推广,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交付用户的的二十余套整机中, 共产生14条技术状态变更, 导致单元版本升级共7次, 整机版本升级5次;以批次基线为基础的产品版本管理方法使研批融合过程中的每一条技术状态变更都可追溯、可查询, 落实到技术状态文件, 并关联相关组件、单元及整机, 使每一台套的技术状态都明确清晰, 该方法有效的解决了2.3节提出的局限性, 拓展了技术状态管理方法的适用范围。

电子装备的研制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研制周期长。跨单位、跨部门研制的产品, 其技术状态是不断变化、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 基于批次基线的版本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控制研批融合过程中的技术状态变更, 并且具有通用性与可推广性, 在正确定义产品分级与产品组成后, 均可搭建相似体系完成技术状态控制, 以此保障产品在研批融合过程中的质量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

摘要:本文分析了产品研批融合阶段技术状态特点, 介绍了一种基于批次基线的技术状态版本管理方法, 对研批融合过程中的产品技术状态实施单向上行分层级管理, 实现技术状态变更、技术状态文件的清晰管理, 并与台套关联, 有效保障产品在研批融合过程中的质量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

关键词:研批融合,技术状态,基线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民商法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UG三维模型中机械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