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社交功能范文

2023-09-18

体育的社交功能范文第1篇

一、 引言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与感召下,学校体育的地位以及被重视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尤其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下,学校体育在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以及目标上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加强对体育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对于完善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及应用价值。

二、 隐性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教育理论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源自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意指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环境影响而学习到的计划外的知识,包括价值观念、规范意识以及学习态度等。我国在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解释为: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2.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

(1)从存在形式来讲,隐性课程集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于一体;

(2)从影响角度来讲,隐性课程具有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两重性;

(3)从内容构成来讲,隐性课程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有机融合;

(4)从作用机理来讲,隐性课程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5)从行为目标来讲,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3.隐性课程开发的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得以日益凸显,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全面推广与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念所彰显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目标,仅靠单一的显性课程是无法完成的,由此引发了对隐性课程开发与运用的思考与研究。隐性课程包含着构成非教学主体内容的各种相关要素,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动机以及态度等心理活动的规范与导向,是人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精神境界、意识品质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隐性课程的开发,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引导下,以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标为依据而开展的,是实现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发隐性课程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是对社会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提取、整合与优化,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化功能的社会文化活动,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与文化精髓伴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进程,而得到有机的传承。学校体育的文化功能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内驱,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必需的原动力。而隐性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实质决定了对于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学校体育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基于内在的影响与熏陶基础上的“唤醒效应”与教育功能,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2.为实现学生健康自主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由于隐性课程不具备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其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显现出的自我意识由自觉接受与自主抵触两方面构成。自主抵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态度的具体体现,是制约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建立的主要诱因。而隐性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等相关因素的培养与促进的功能,是有效消除学生自主抵触意识的重要手段。因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功能的完善,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3.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显性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而隐性课程则注重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自主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与引导。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通过隐性课程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是终身体育思想形成与确立的重要基础。

4.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隐性课程通过自身所蕴含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价值观念,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以及体育理念的培养,使之形成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体育学习的价值取向,并在其促进与引导下,激发体育学习的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5.有效地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与缺陷

由于显性课程过于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在思想、意志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效能则存有一定的偏失。而隐性课程能够从各种角度、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在显性课程中无法实施的内容,得到有机的补充,进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功能趋于完整性、一统性和实效性。

四、 隐性课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途径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构建积极健康的体育环境

体育隐性课程重视体育环境潜在作用,强调对学生生理潜力与心理潜力的开发,进而在体育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下,实现自我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其认知水平,而且,还能够为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地资源。

2.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作为内容主体的显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着对隐性课程的开发,这是因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两者间所具有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就存在形式而言,隐性课程依附于显性课程,并通过显性课程的开展来发挥其影响与熏陶的作用。因而,实现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势必会对隐性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所显现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征,也决定了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对于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机顺延,是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巩固性练习,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这对于维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参与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形成情感与兴趣的互动。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这对于学生实现自我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重要内涵,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而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与管理,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机的呼应,进而构建起具有同步发展功能、相互促进作用的课堂与课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强化体育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优秀品德与高度责任感的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品德以及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缺乏必要道德规范的教学行为,势必会对学生学习动机、价值取向以及学习热情形成严重的误导与制约。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道德规范体系,才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与引导。同时,由于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隐性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感召下,本着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目的,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建设,是实现隐性课程有效开发,育人效应切实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姚蕾.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毛振明,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 姚蕾,等.我国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体育科学,2001(4).

[5] 苏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课程·教材·教法,2003(7).

(责任编辑 任洪钺)

体育的社交功能范文第2篇

【摘要】音乐教学和体育教学都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之美和体育之美。如果将音乐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得阳光体育、健康锻炼的目标真正实现。基于此,本文将对音乐与体育融合激发运动兴趣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音乐教学;体育教学;运动兴趣

引言

在心理发展学看来,兴趣是意识层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是催生动机产生的关键原因。常言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有最原始的动力之源,才会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过程中。由此可见,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功与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音乐能够满足学生运动兴趣激发的一切条件,体育教师将音乐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在体育上的潜在热爱彻底激发出来,使得体育和音乐二者相互融合,难以分开。

一、体育教学中融入音乐的作用分析

(一)融入音乐对学生积极性的促进和提高

进行体育教学时,选择合适的音乐,其节奏可以使学生的运动神经得以调动,使得人的大脑逐渐在这过程中兴奋起来,并与音乐合二为一。学生在音乐环境下轻松愉快地去享受学习,接受体育知识的洗礼,接受新的动作。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这样的心情,势必使形成新动作条件反射的时间大大缩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体育教学中融入音乐能够起到减轻运动负荷的效果

一般而言,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学生都会产生疲劳感,尤其在面对长跑项目训练的时候更加难以坚持。如果在体育训练中引入音乐,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生理肌肉上,很好地降低了学生的疲劳感,使得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体育训练中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也间接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

(三)体育教学中融入音乐能够将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好

相关运动生理学研究显示,进行体育运动时,运动员主要是利用其听觉和视觉神经感觉进行联合作用,从而达到控制运动节奏的目的。对掌握动作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音乐对人还有刺激效果,音乐的类型不同,产生的刺激就不同。因此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音乐,从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四)融入音乐能够使得学生的运动成绩得以提高

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每一个技术动作的完成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性,并且每一个动作节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够反映整个动作进行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时间特征[2]。运动时,节奏对运动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跳远、跳高等,训练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融入一定背景音乐有助于学生找到节奏感,从而提升运动成绩。

二、音乐与体育教学如何更好相融

(一)科学合理地挑选音乐,坚持音乐、体育合二为一的原则

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会从一定的角度对音乐加以欣赏,并且在整个欣赏过程中会有情感体验和感知,音乐所拥有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情感艺术化和对象化,实际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3]。比如,在进行武术或者体操锻炼的时候,配合音乐《男儿当自强》或者《双节棍》这类激情澎湃的歌曲,学生在听到后往往会感到热血沸腾,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真正做到了音乐、体育合二为一。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选择合适的音乐应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体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学同步进行的目的。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奥运会的歌曲,比如《北京欢迎您》,学生在听到《北京欢迎您》这首歌的时候将会联想到很多事物:北京奥运会、我国的影响力、我国的综合国力等等。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加油性、有鼓励性的歌曲,比如《相信自己》等,这些都可以当作合适的音乐背景,融入到体育锻炼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学习到体育知识,还可以通过这些音乐的播放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体育品德,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按照体育锻炼的时机选择音乐类型

进行体育锻炼前,音乐类型应该选择以快速调动运动氛围为主的快节奏音乐,使得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4]。这个时候,音乐的选择就需要慎重,尽量选择节奏感鲜明的音乐,比较合适的有摇滚乐,最典型的就是《健康歌》。如果处于高潮阶段,教师则适宜播放一些能够振奋人心的音乐。但是不同的体育运动高潮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通常而言,体育运动进入到高潮阶段的时候学生将会处于一种激情高昂的状态,此时如果学生听到火爆的歌曲能够更加卖力地完成高潮部分。体育锻炼行将结束的时候,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疲劳感,这个时候体育教师就需要播放一些比较柔和、优美旋律的歌曲,让学生紧张疲劳的心暂时静下来,优美柔和的旋律能够在这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当然,体育老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选择与其相符合的音樂类型。尽量选择该年龄段比较熟悉的歌曲或曲目,可以有效处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其和音乐产生共鸣。当然,也有很多体育项目可以不用配备音乐,如趣味性较大的体育活动就不适合配乐。所以,体育教师在选择音乐的时候应当按照具体情况来决定,尽量选择艺术性、时代性、教育性同时具备的歌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多积累、多收集,熟悉各种音乐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只有体育教师自己掌握了各种类型的音乐才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得音乐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用音乐激发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学生是否对体育教学感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巧,音乐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人的潜力[5]。在体育运动中引入音乐,通过音乐不断变化的节奏实现对学生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的调节,有利于学生的感知觉和时空感的提高,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从而消除人们的疲劳,达到休息的目的。此外,学生还可以可以利用身体去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在轻松、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到体育教学带来的乐趣,使得学生在玩乐中学到体育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信大家都听过《超越梦想》这首歌,同时也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旋律响起时,绝大部分人都会感到热血沸腾,深刻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美妙。当前的体育运动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而是与音乐相结合的动感技能表现。另外,相关研究也表明,音乐能够使人产生兴奋、愉悦、镇静的效果。不同的季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的音乐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比如冬季更加适合激情澎湃的歌曲,夏季更加适合舒缓柔和的歌曲,不同季节配合不同的音乐进行体育教学,真正做到了阳光体育,学生也会逐渐爱上体育运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性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效率的高低。将音乐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在合适的阶段播放合适的音乐,不但能够让学生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发现音乐之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体会运动之美。因此,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合适的音乐引入到体育运动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俞红云.音乐与体育相融合激发运动兴趣[J].未来英才,2015,45(13):142.

[2]张奇.如何利用音乐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J].考试周刊,2014,37(19):128-129.

[3]吴加兵.音乐在小学体育课堂上的运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17(04):274-275.

[4]范晓燕,龚斌,李明.音乐与体育运动结合之心理因素分析[J].军事体育学报,2014, 20(01):49-50.

[5]张薇薇.浅谈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月刊,2014,21(10):82-84.

作者简介:崔雅(1978—),女,籍贯:陕西汉中人,单位: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学位: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体育的社交功能范文第3篇

中国的学生, 在工作日, 除去吃饭睡眠等时间, 几乎有7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由此可见, 学校对祖国花朵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可从近年国内外数据对比分析看出, 中国的青少年身体素质在急剧下降。为此, 国家出台并实施了“阳光体育计划”, 希望学生能“每天活动一小时”。可见, 国家对校园体育是十分重视的。通过平时的了解发现, 家长也慢慢重视起来了, 很多学生从以前的钢琴班、美术班解脱出来了, 现在家长们比较热衷报一些舞蹈班、篮球班、跆拳道班什么的。可以看出, 家长的观念已经有所转变, 但是家长们对学生的校园体育又有什么样的认知呢?是否能对学校的体育开展做出贡献?我们希望能通过认知指标体系的构建让家长们能更了解校园体育的开展, 提出意见, 以便学校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市北海小学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发放了300份专家问卷, 回收的问卷为263份, 问卷回收率为87.7%。在回收的问卷中, 有效的问卷为240份, 问卷有效率为91.3%。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在写作之前, 查阅了中国知网的一些相应的测评指标, 层次分析类的文章, 也学习一些关于量表的制作与检验方面的资料, 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依据。

2. 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 走访了通化市通化师范学院的教授, 通化市佟江小学的讲师以及长春市北海小学的体育教师, 记录分析获取部分初选指标, 建立初步的初选指标框架, 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3. 德尔菲法

通过多次问卷匿名发放的形式, 经过专家们的数论评估, 让专家们的评估标准趋于一致, 最终使本问卷具有专家效度。

4. 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以问卷的发放到家长手中,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 (5非常重要4重要3一般2不重要1非常不重要) 的形式来表达。

5. 传统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 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 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 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方法给指标分配权重。

6.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对德尔菲问卷专家重要程度进行效度检验, 和因子分析KMO值等统计分析。运用YAAHP软件进行层次分析, 分配权重。再运用统计软件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指标系统的构建

1. 构建一个二级指标结构图

指标体系是指教育活动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具体评价内容的集合, 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标、评价对象和条件以及人们的愿望、需要和意图、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科学理论等进行考虑的评价内容的集合。

所谓指标:评价内容集合中的元素, 一条指标反应评价对象单方面的数量质量单方面的要求, 指标与指标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统一整体指标体系, 它具有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的特性。将其按照指标的特性建立了树状式二级指标系统结构图。

2. 确定询问专家组

杜博思和斯佩斯指出, 专家组的遴选应选择那些被称为领先用户的人。他们是那些研究所关注的使用者, 他们应用产品或服务来满足自身需求。

对于专家组最佳人数并没有定论, 但一般认为在10-30人之间为宜。确定专家组是非常重的一步, 专家组在指标构建中具有重要地位。我的专家组里教授2人, 副教授3人, 讲师5人。

3. 以及指标初选

通过资料查询, 参考别人的评价指标, 也通过走访从事实习工作的专家老师结合学校教育实习现状, 初步拟定4项一级指标:知识层面上, 技能层面上, 兴趣培养层面上, 社交层面上。二级指标9项, 问卷的选择答案分为五个等级, 即: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并且按照重要的程度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

4. 第一轮专家问卷的结果

专家对一级指标的认同比较高, 都保留并且通过了。

5. 第二轮专家问卷的结果

专家认为二级指标的总体设计是合理的, 都选择了保留并通过。

并且从知识、技能、兴趣、社交4个1级指标, 基础健康知识、体育运动知识、基础运动技能、较高运动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提高交往能力、加强竞争合作意识、提高孩子自信力10个2级指标构建出的完整指标体系。

6. 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因子分析结果的共同度是指各评价项目解释方差的比例, 反映了指标体系的效度, 取值0—1, 0为评价项目不解释任何方差, 1为所有反差均被评价项目解释, 当共同性系数大于0.5时, 指标体系具有高效度。

当KMO趋近于1时, 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 越适合于做因子分析;当KMO小于0.5, 不适合做因子分析, 计算得出KMO=0.875, 指标体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考虑到因子分析的可靠性, 变量的数量不应太多, 对第2轮6个二级指标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 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得到3个公因子, 累计贡献率为83.658%。总方差可由3个公因子解释。提取方法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 同时通过总方差也可以看出, 3个因子都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 指标体系的权重确立

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学者萨蒂首先引入评价领域以解决权重的确定问题。权重依附于指标内容而存在, 是某个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整体中相对重要程度的客观反映和定量分配, 也是构成对校园体育功能认知指标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AHP的权重赋值方法, 层次结构模型绘制以及下面对指标权重的赋值, 按照AHP方法的步骤, 由相关专家按1-9标度对各个层次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 运用AHP软件进行计算。最终通过软件计算结果得出各层次各指标所占权重值, 根据该权重值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在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运用层次分析法, 建立指标阶梯层次结构图, 其模型如下, 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

2. 指标体系权重分布

数据得出, 中间层评价指标权重排序依次递减是:社交层面权重为0.4294, 兴趣培养层面权重为0.3461, 知识层面权重为0.1723, 技能层面权重为0.0521。可以看出体育在人成长过程中对人的交流起着很大作用。

从次级权重可以看出体育对于青少年自信力的培养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其排序权重为:提高孩子的自信力权重0.2837, 培养运动兴趣权重0.1731, 培养锻炼习惯权重0.1731, 基础健康知识权重0.1292, 提高交往能力权重0.0894, 培养竞争合作权重0.0563, 体育运动知识权重0.0431, 基础运动技能权重0.0417, 较高运动能力权重0.0104。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通过专家访谈初步确定一级指标, 运用德尔菲法, 让专家们多次进行匿名评估, 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 9个二级指标, 并且具有足够的信效度。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校园体育认知功能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并做了权重排序, 发现体育对社交生活的权重更大, 更注重于对孩子自信力的提升。

(二) 建议

在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情况更加重视的大环境下, 学校应该更加开放, 组织能进行学生和家长互动的实践活动, 让校园体育能真的起到作用, 让孩子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摘要:校园体育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校园体育的发展关系着广大学生的素质与健康, 而学生家长的认知对于校园体育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只有通过正确定的方向上去看待评价, 才能让学生家长们更好的了解校园体育。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 传统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一个家长对学生校园体育认知指标体系, 并确立权重。在确立指标的过程中, 建立了4个一级指标, 9个二级指标, 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进行了效度检验。并进行了层次分析。

关键词:学生家长,校园体育,功能认知,指标构建

参考文献

[1] 威廉·维尔斯马, 斯蒂芬·G.于尔斯.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 陈世彩.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 孙国良.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09.

[4] 翟华楠.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管理探索[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6.

[5] 郭金玉, 张忠彬, 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运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05) :148-153.

[6] 霍海峰, 温鲜.层次分析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 2012 (28) :48-49.

[7] 刘志波.网络课程评价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3.

[8] 黄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2.

[9] 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体育的社交功能范文第4篇

(一)见面礼节去繁就简 西方国家人民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互相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相形之下,美国人在人与人间的交往上就比较随便。在美国,朋友之间通常是熟不拘礼地招呼一声“哈罗”,哪怕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热。 但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就要讲究礼节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在美国,握手时,男女之间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紧,如果对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主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 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掐下手套。如果因故来不及脱掉手套,须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还应注意人多时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见面时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后顺序一样,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二)称呼随便舍姓喊名 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过于郑重其事了。美国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视为亲切友好的表示。 人们初次见面,往往是连名带姓一起介绍,譬如说:“我叫玛丽・史密斯。”这时对方可以随便叫她“玛丽”或“史密斯小姐”。常见的情况是,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过不了一会儿就改称名字了。 有时刚同一个美国人结识,不知如何称呼好,你可以只称先生或女士。这时,对方会很快理解你的心理。热情地告之:“我叫詹姆斯・威尔逊,叫我詹姆斯好了。” 或者“别叫我史密斯夫人,叫我萨利好了”。 的确,美国人之间,不论职位、年龄,总是尽量喊对方的名字,以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美国有家刊物曾专就称呼问题在150种工商行业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之中85%的称呼是只喊名字。 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例如:哈利法官、史密斯参议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教授、怀特主教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

(三)与人交谈莫问私事 在美国社会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 美国入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去问价钱多少?见到别人 外出或回来。也不会去问上一句“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至于收人多少,更是不能随便问的事,谁想在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定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往往用 “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入的轻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对年龄的看法同我们大不相同。在我国,老年人受到尊敬,而在美国却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因此在美国,老年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有一次,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城市举行盛大聚会,宾客如云。当地一位名牌大学的校长与其母亲也光临盛会。留学生在欢迎辞中说:“××老夫人的光临使我们全体同学感到荣幸。”“老”字在中国是尊称,不料却触痛了这位老夫人,当时她脸色遽变,尴尬不堪,并从此再也不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露面了。 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和美国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为宜。平时无论到饭馆还是图书馆也要尽量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得已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着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里吗?”得到允许后再坐下。

(四)社交场合 女士优先 美国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这里姑且不论。但在社交场合中,她们总是会得到格外的优待。尊重妇女是欧美国家的传统习俗,从历史角度分析,是受到欧洲中世纪骑士作风的影响;若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它是出于对圣母玛利亚的尊敬。 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都要谦让妇女,爱护妇女。步行时,男子应该走在靠马路的一边;入座时,应请女子先坐下;上下电梯,应让女子走在前边;进门时,男子应把门打开,请女子先进。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子却应走在前边,以便照顾女子;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子可以走在前边,为妇女找好座位;进餐时,要请女子先点菜;同女子打招呼时,男子应该起立,而女子则不必站起,只要坐着点头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时,男子必须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东西掉在地上时,男子不论是否认识她,都应帮她拾起来。 总之,美国男子在社交场合同女子接触时,一方面事事尊重她们,另一方面又要处处以保护人的姿态出现,以显示男子的地位。

(五)礼貌用语多多益善 不少到过美国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印象:即美国人讲话嘴很甜,他们对好听的话从不吝啬,常令听者心舒意畅。的确,在美国“请”、“谢谢”、“对不起”之类的语言随处可闻,不绝于耳。 在美国,不论什么人得到别人的帮助时都会说一声“谢谢”,即使总统对待者也不例外。在商场里,售货员的脸上总是堆着笑容,当顾客进门时,他们会主动迎上来,问一声“我可以帮助你吗?”当顾客付款时,他们会微笑着道谢。最后还会以谢声送你离去。同样,顾客接过商品时也会反复道谢。 美国人在一家人之间也是客气话不离口,不仅夫妻之间如此,对小孩子们说话也常带“请”和“谢谢”,这样,孩子便自然地养成了讲礼貌的好习惯。 美国人还习惯于对别人道“对不起”。当人们发生小摩擦时,一声“对不起”,常使芥蒂烟消云散。就是遇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向别人问路、在剧场中从别人座位前走过等,美国人也会连声表示歉意。美国人把在公共场所打嗝或与别人交谈时打喷嚏、咳嗽都视为不雅,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就会说声“对不起”,请对方原谅。

二、送礼・约会・作客送礼、约会和作客,这是人与入交往中的常事。美国也有自 己特有的风俗习惯。

(一)送礼 一般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有的在接到礼物时常常显得有些难为情。如果他们凑巧没有东西回礼,就更是如此。但是逢到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的。 美国人最盛行在圣诞节互赠礼品。圣诞节时,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为收到各种新奇玩具而兴高采烈,以为这是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大人们之间常送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礼物多用花纸包好,再系上丝带。按照美国传统,圣诞节的前几天还有个“白圣诞节”,届时,人们用白纸包好礼物送给附近的穷人。 探病大多是赠鲜花,有时也赠盆景。芬芳的花朵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使病人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在习惯上,如果自己亲自去慰问,通常送插瓶的鲜花,不必附名片;如果请花店直接送去,就须附名片。 送朋友远行时,也常赠礼品。礼物通常是鲜花、点心、水果或书籍杂志等。礼品上也附有名片,祝他一路平安。 此外,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个梨也不感到菲簿,不同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收到礼物,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入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 礼物包装讲究,外表富丽堂皇,里面却不一定是太贵重的东西。有时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的精美包装,露出来的只是几颖巧克力糖而已。

(二)约会 美国人办事讲求效率,重视有计划地安排自己每天的时间。什么时间做什么,一般已预先安排妥当。因此他们绝对不希望有人突然来访,打乱他们的计划,只有至亲好友才可以例外。不仅平时这样,星期天也如此。美国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战场,美国人在紧张工作之余,节假日照例要同妻子、孩子们一起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如果外人不打招呼,贸然前去,必定不受欢迎。因此要拜访一个美国家庭,事前约会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被当成不速之客,甚至吃闭门羹。 到别人家作客,坐在那里海阔天空地闲聊是惹人厌烦的。如果不是熟朋友,往往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要去,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电话预约,如果对方有事,便会主动和你另约时间。有些礼貌周到的入在写信通知对方时,还把写好自己姓名和地址的信封贴足邮票,附在寄去的信中,以便使对方不必费事就可以寄出回信。如果到不熟的人家去作客,在收到对方的答复时,往往还要再回一封信,表明自己将准时赴约。约会之后不得失约,失约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一旦临时有事不能赴约,就要尽早通知对方,并表示自己的歉意。前往赴约时,最好准时到达。如果迟到,让人等侯你,显然是不礼貌的;去得太早也不好。因为在美国有佣人的家庭很少,收拾房间,准备饭菜都是主妇亲自动手。每逢有客来,主妇就要布置客厅,准备茶点。如果去早了,主妇尚未准备好,可又要出来接待你,就会造成许多不便。在那些规模较大的正式场合,守时更为重要。万一去早了,应在外面等几分钟再进去。

(三)作客 约会要周到,赴约要守时,作客时更要彬彬有礼,自然大方。首先要敲门或按门铃,得到主人允许之后才进门。有些人家门口放有擦鞋的棕毡。就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免弄脏主人的地毯。戴帽子的人进门后要摘帽,在房间里戴着帽于是很不礼貌的。如果是雨天走访,应该注意把雨伞、雨衣放在室外。大衣、外套脱下后,主人一般会主动为你接过去挂起来,这时可以不必客气。进屋后,要先向女主人间好,此后向男主人间好。如遇主人家宾朋满堂,那么只需同主人和相识者握手,对其他人点头致意即可。

体育的社交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狂人时代内涵

《狂人日记》是作者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的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文小说,意在“暴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病”。通过狂人的自述,展现其内心世界,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已经觉醒而受迫害的“狂人”所发出的悲愤控诉和勇猛挑战,强烈反映了”“五四”时代彻底的反封建的战斗要求,对“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学运动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意义影响的深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度。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在其特定的环境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着墨不多,却能生动、深刻地反映时代、反映环境;并且许多是通过“我”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表达情绪和判断,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谁也不能置身事外。《狂人日记》,一开始,就跟“我”有关,“我”是小说开头的“余”,“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几句话说明,“狂人”不是天外来客,不是神仙鬼怪,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熟人、朋友,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于是“我”便进入了“狂人”的自述。

鲁迅利用早年的医学知识,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描写了一名“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的内心感受,艺术地贯穿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狂人的没一句话都是疯话,而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

“狂人”的形象生动饱满,时代特征鲜明,读后给读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那个年代时代主题的认识。他的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鲁迅善用“画眼睛,勾灵魂”的手法,寥寥几句,便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说一开始使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人对狂人常有的围观、注视、谈论来激起“迫害狂”自己内心的恐惧,逐步引起主题。“狂人”看到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人们交头接耳的议论、街上女人说的“咬你几口”的话,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人吃人的故事。从他大哥平常的言论开始怀疑到当前的安排。他把医生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如果肥了,便可以“吃”了,嘱咐吃药的“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然后,归结到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的深刻道理。长期以来,这个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这是明摆着的,而相当多而普遍的国人却不知道。愚昧、麻木、甚至有意无意帮助着“吃人”而不知道。日记里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没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从而认识到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鲁迅常把感情浸透在对人物命运的叙述中,“连自己也烧在里面”。从这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勾画,借实引虚,以虚证实,确实是“匕首投枪”,是有的放矢。《狂人日记》的发表,表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深广、犀利的批判,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特征,“让人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中国旧知识分子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

小说选取“狂人”为主角,独具匠心,是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像乌云一样层层压在人们头上的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一切都视为当然,民众在黑夜里,找不光明的前途。《狂人日记》的发表,使人耳目一新,影响极其深远广泛。

狂人: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敢于向世俗社会挑战的民主主义者形象。狂人的“狂”是由于其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作者是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塑造人物的。狂人的语言、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逻辑也不清晰,但是含意丰富而深刻。作者着意表现狂人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表现出清醒地认识、深刻的思想和惊人的洞察力。狂人还敢于说出了人们不敢说或者还没有说出的话,从写满了“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字缝里发现的吃人本质,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面纱和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度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他的话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狂人的批判精神是人类社会前行进程的动力。

体育的社交功能范文第6篇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成。”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节”是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恰到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可见,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家间的交往,都必须遵守社交礼仪规范,否则就会失礼失态。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大力提倡注意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体的社会公德。本文是阅读关彤编著的《社交礼仪》后,对书籍中关于“社交装束”“社交惯例”“社交语言”“社交礼节”“社交工具”“交际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内容的总结和反思,着重探讨社交礼仪对当代 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现实意义。

西文中“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etiquette,原意长方形纸板上面书写进入法庭所遵守的规则秩序,因而这种纸板被视为法庭上的通行证。巧合的是,“礼仪”正好成为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可 见社交礼仪对大学生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交礼仪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 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社交礼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 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

第三,社交礼仪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 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 第四,社交礼仪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 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

第五,社交礼仪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交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 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社交礼仪尤其重要。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大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因此,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对外开放的国策打破了长期封闭的环境,使得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坐井观天已难以适应形势,惟有从井底跳出,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方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意识。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和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社交礼仪。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顺利的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他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 美好形象。

其次,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这对于企业和服务行业而言,就更需要积极的适应这种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总是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操作的,这些实践者如不懂得现代的社交礼仪,那么就很难在市场上立稳脚跟。比如说一个供销员上门推销产品时,如事先不敲门径直而入,那是不礼貌的,甚至会被人误解。所谓“礼多人不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仅为自己也为组织均应更多地了解学交礼仪的知识,帮助自己顺利走向市场、立足市场。作为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理应在此方面走在前列。

再次,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正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了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社交礼仪的内容和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沟通的条件下,实现有礼有节的交往,去实现创造“人和”的境界,就必须学习和运用礼仪。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际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交流,而信息乃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由此可见,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学习礼仪是争做“四有”新人的需要。党和国家号召每个大学生均应争做“四有”新人,即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要争做“四有”新人,那么学会必要的礼仪知识也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经常会对擦肩而过的一位教师或同学行注目礼,这是因为他们高雅的气质或潇洒的风度深深吸引了我们。那么如何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好印象呢?起码的一点就是多学一点社交礼仪,它可以免除你交际场上的胆怯与害羞,它可以指点交际场中的迷津,它可以给你平添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做一个有教养的、有礼貌的、受人欢迎的现代人。因此,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范文下一篇:章程修订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