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

2023-11-15

中职学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设置、实习行业和教学过程及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查找主要问题,以便促进中职会计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主要问题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6.085

中职教育的定位是帮助学生学一门专业技术,以便谋取人生出路。但是众所周知,当前中职毕业生在职场上普遍表现不佳,广为世人所诟病。河南省某省直中职学校招生就业办对近十年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就会计专业来说,学生大都反映:“学习会计专业很美,就业不对口感觉很差”,“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没有多少用”等等。究其原因,中职学校会计毕业生没有足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社会需求正在倒逼中职学校转换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 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

中职学校的专业通常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来开设的,专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基于初中毕业生或具有相当学历的学生。由于近几年高校急速扩招、高中容易考入的连锁反应,导致中职学校招生严重缺额。根据教育制度的改革精神,公办中职学校除了财政教育经费没有别的收入来源,而财政经费又与在校生数量挂钩。他们对于财务会计知之甚少,更没有什么财商。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针对生源情况,有必要探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准确,教学理念陈旧

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目标。2015年3月3日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图看懂全国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如图1。

图1显示,中职生在第三产业就业高达54.17%,在第二产业就业为33.38%。这表明,从就业的角度看,无论是岗位数量还是吸引力,第三产业都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当前第三产业主要有哪种类型的单位,或者是什么行业的企业?所需要的财务人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才?具体的能力标准是什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职教育,具体体现在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上与高校、高职的差别在哪里?实际工作中,许多中职学校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也就不可能将教学和企业等有关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有机结合。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中职教育的软肋

由于师资不足,我国的教育采用插秧式教学形式,学生排排坐,教师是教学主体,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知识——学生,课堂上学生填鸭式被动地接受知识,常常昏昏欲睡,对晦涩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导致学习兴趣下降。这种教学方法成为社会评价效果不高的根由。中职学校很难招聘到工作经验和学历都达标的双师型会计教师。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即使一部分教师取得了会计证,因为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过,欠缺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会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有些中职学校甚至没有设置专职的会计实习指导老师,而是由相应的理论课老师临时充当。实践技能缺失的教育手段,成为中职教育的软肋。

2.3 课程设置不适当,脱离专业实际需求

中职学校教学安排通常是“2+1”模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和第三年顶岗实习。在两年会计专业学习中,教育部对中职课程划分为两大部分:公共基础文化课和专业课,课时数量总要求为1∶1。中职学校课时安排的理念设定:一是当前中职生基础知识较差,可能学不会专业课,不得已;二是大多数学生在中职教育结束后希望升入高一学府去提高,需要基础知识储备。两种原因迫使文化基础课安排较多,由于在校上课总时间较短,总课时量有限,专业课没有太多课时可以安排。需要学习的专业课只能挑选几门:会计基础、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基本技能和出纳会计等。

从课时安排上看,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明显不适当。第一,公共基础课不等同于素质课。公共基础课成绩再好也不一定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恰恰是当前中职生被吐槽最多的方面。第二,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课时比例不合适。专业课是其学习背景里没有过的课程,不会有挫败感,会计专业课在学习过程中,对公共基础课知识量要求不高,并且动手技能部分较多。第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合培养目标。在大中工业企业里,成本核算及核算质量很关键,但在中小型第三产业里,经营业务量少,成本核算简单,更偏重于财务管理。况且成本会计课程复杂,学习起来很枯燥,对于不多爱学习的中职生来说,学习成本会计是个挑战。第四,课程计划中缺乏体现培养管理思想的课程。课程安排主要集中于会计基础中的核算能力,而对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管理类课程几乎没有涉猎。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使得学生缺乏整体财务管理理念,也削弱了会计岗位的分析、监督经营活动功能,难以完成高质量的会计工作,甚至会出于不良动机而有意误判,走上犯法的道路。

专业课总课时量不足,安排学生实习的课时更少。以某省直中职学校为例,在学校学习的两年期间,会计专业仿真模拟实习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除去节假日,真正实习时间屈指可数,而且集中安排在学生准备离校之前。一面满心憧憬着即将顶岗实习,一面做着离校准备,人心惶惶,难以静心实习。只有理论课的单一教学环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在面临择业时,感到好像都听说过,但实际操作却又不知如何下手,似懂非懂。给学生造成所学知识无用或者学不到实际需要的知识,进而促使其推论出中职教育无用等后续恶劣影响。

2.4 模拟实习行业单一,培养目标与需求错位

历史原因,中职学校选用的教材大多选用以工业企业为主、商业企业为辅的教学内容。根据以上分析,中职生就业主要在第三产业现状,应该根据不同培养目标,选择难度较低、适用性强教材学习,并开展针对性强的专业实训,使学生在就业单位比较轻松的完成自己熟悉的工作,增强岗位的稳定性。其中选择全面、真实的实训资料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复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2.5 教学过程虚幻,教学效果难免空谈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当前的中职课堂上能完整听完一节课不玩一次手机的学生已经很少,尽管学校出台有关学生上课玩手机时老师不处理的处罚规定,但是接二连三的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老师挨学生打的事件以及事后家长护短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使老师在管理学生维持课堂纪律时如履薄冰。挖空心思为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没有或很少学生听讲。时间久了,老师认真备课和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消磨殆尽。

很多中职学校在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时推行平时表现+期末考试(3∶7或4∶6)的评价方式,但多种原因造成的中职生上课在玩、考试靠抄蒙混过关的现象很普遍。如上所述,老师为了教学考核过关,对学生平时表现的成绩也仅仅是落实在学生是否能正常出勤的层面;真正用来检查学生理解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测试模式,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分低能”或者甚至是“低分低能”的非实用型“人才”。这样糊弄式的培养过程,难免落入教学评价“很高”实际效果很差的陷阱。

参考文献

[1]褚文香.中职学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4,(13):103.

[2]黃睿.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导向探究——基于会计专业就业现状和课程优化[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17-21.

[3]沈楠.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3,(23):271-272.

中职学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会计专业,是中职院校的老牌专业,招生热度高,学科体系较为完備,但在教育部进一步强化中职教学质量及企业对人才需求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很多问题凸显出来,亟需中职院校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良、学生实践能力及校企对接等方面找到突破口,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好的承担为各级社会机构输送专业人才的任务。

关键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问题及对策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可衔接高职普本院校,合作企业直接就业,承担着为上级院校和社会输送财务专业人才的重任。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机构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双高”态势,即院校对生源要求高、企业对人才要求高,因此,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成为中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目前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如教师能力不均衡、教学方法陈旧、实践体系不完善、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应采用科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时根据上级教育机构和对口企业需求不断改良教学方法和实践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能力不均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中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瓶颈一直存在,一部分会计专业教师都是从上级高校毕业直接进入中职院校,虽然他们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很多知识都只停留在书本上,在教学中出现了产教脱节的现象。另一部分教师,来自社会招聘,这部分教师多来自企事业单位,他们有着很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的专业理论往往较为匮乏,很难给学生深入的理论指导,遇到需要钻研的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这两种情况造成了中职会计专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提高缓慢。

(二)教学计划的制定缺乏灵活性

受中职院校教学的特殊的学科体系影响,在学科教学层面,教学方法的创新度不足,照本宣科,照搬教案和辅导书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会计专业理论性较强,知识较为庞杂,涉及到数学、经济、计算机、法律、财税多个学科知识,对于刚刚初中毕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合理的教学方法做引导,很多学生就会被知识压垮,甚至放弃对专业课的学习。很多中职院校对会计专业的课程安排较为死板,从会计基础到会计电算化再到财经法规的学习,一整套的课程下来,学生们非常疲惫,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不好,在理论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再盲目的跟进实践课,久而久之产生懈怠心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新变差。

(三)与上级院校及用工企业的合作模式存在缺陷

中职院与上级院校及企业建立了层级合作关系,但在单一的输送模式下,上级机构对中职院的实际教学和生源情况掌握的并不是十分透彻,往往只是通过以往的升学和就业情况作出判断,即便能够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沟通,也是以中职院方的数据为基准,缺乏真正准确的评估手段,导致实际输送的人才与合作机构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尤其是在校企合作层面,很多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实际工作能力不足,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二、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相关问题解决对策

(一)强化师资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针对目前中职院的师资建设模式,最科学的办法,就是强化校内会计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对刚刚从高校毕业来校的新教师,要组织他们在完成校内正常的会计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后,要分批次的进入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工作实践,补齐他们缺乏工作实践的短板,特别是一些财务软件的应用情况,让教师下基层锻炼,掌握实际工作中突发财务情况的处理方法。对于社会招聘的会计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对他们的教学能力进行规范和强化,要在学科教学组内、校内长期进行会计专业教学知识的系统培训,让他们熟知中职院会计学教学大纲,进行规范的专业教学。

(二)根据学生情况优化教学计划与实施

一线教师要主动对教学方法创新,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计划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必要时可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核查,在核查并评估后,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点,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不同的课程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讲授会计基础知识阶段,教师切记一定不要一味求快,要多运用合作学习、分组学习等方法,将知识点融化分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的指导,更多的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和总结,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正确的学习模式。而在对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践平台,增加实操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练习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进一步优化校间及校企合作方式

针对校间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信息掌握不对等的情况,作为中职院会计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同本校方反应实际情况,在正常的合作模式中,增加彼此的互动和交流的频次和深入度,让用人方较为不止掌握宏观的生源数据,还能够在中职院会计教学的微观层面对整体的生源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估。这种方式虽然增加了彼此的工作量,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特别是校企层面,可以实现精准的人才对接,避免企业校招生能力不足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三、结束语

中职院会计专业教学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但教学、师资等方面的问题经过积极的工作还是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解决,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教学计划,进行更深入的校间和校企合作,都是实践效果非常好的策略,望广大中职院教育工作者勉励实践之。

参考文献:

[1]王雁.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6)

中职学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1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1.1 课程设置陈旧, 教学方式老套

目前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大多数还是沿袭以前的专业课程设置, 没有为中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量身定做课程。现在职业学校实行注册入学, 没有分数限制, 招收的学生基本都是考不上高中, 或是分流下来的学生, 生源素质相对较低, 文化基础薄弱, 有些会计专业课程已经不适合这些学生。比如财务管理, 要求学生数学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 培养的是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而中职专业学生自身薄弱的文化基础很难接受这样的课程。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做的是基础工作, 比如出纳员、记账员等简单的财务工作。企业对这类毕业生的要求是毕业即能顶岗工作, 不要求他们有太高的理论知识, 能胜任简单的财务工作就可以, 在工作后可以再进行进修培训。但现在职业学校好多课程如财务管理等仍然存在却是个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也把培养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但目前大多也就是在原有理论中增加一些片段的实践操作。学一段理论, 这段理论过程中涉及的单据练习填制, 学完凭证就练习填凭证, 学完记账就练习记账, 学完报表就练习做报表。这就是实践操作。至于原始凭证怎么使用, 凭证之间涉及账目如何处理就没有下文了, 仍然是实践围绕理论转, 实践为理论服务, 各环节孤立化, 学生一头雾水。

1.2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理论教师不能胜任实践操作。会计实践操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更要求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能在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融合。目前会计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会计专业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 理论知识很丰富, 但实践经验很少或几乎没有。而实践教学过程中关于会计问题的处理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 更依赖于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高学历的教师甚至连一个小企业的会计都担任不了。自身理论都和实践脱节, 教出的“实践操作”学生只能是理论型的。

1.3 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误区

目前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仍然是从提高教师实践性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出发, 忽略了课程设置改革, 强调的依然是让学生带着会计知识去实训。我们知道,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是持续经营, 讲的是会计的连续性, 在连续经营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与哪些课程有关, 又与哪些会计知识相连, 只靠学生学完理论做些简单的实训是弄不明白的, 真正到了企业工作, 依然手忙脚乱。所以笔者认为, 会计教改的思路要变, 彻底打破固有模式, 进行全新改革。

2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模式

2009年笔者参与校本课程改革, 编写《出纳实务》, 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原始单据的操作和使用。最近两年学校作为会计专业学生课程补充以选修课的形式实施。在实施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不断地调整思路, 从最初的理论实践各半的时间安排到理论1/3实践2/3, 调整的效果促使对会计教学改革做出一些新的思考。

2.1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职业学校为会计专业分别建立模拟银行、模拟企业财务室、模拟综合室等实训室。学生入学先进行岗位工作介绍, 然后分角色进入工作岗位, 小部分同学在模拟银行工作, 一部分同学先以出纳员的身份从原始单据业务入手, 直接接触企业业务, 还有一部分同学做采购、入库、出库等辅助财务工作的散活, 做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之间岗位轮换。教师的工作从填鸭式进入指导式, 每天指导学生工作, 指导过程中发现问题统一汇总, 在当天业务结束后开个小会统一讲解强调。每天学生就和工作一样, 正常上班, 该跑银行跑银行, 该做业务做业务。练习几天后进行一天业务培训, 相当于我们平常教学, 只不过教学内容要配合业务工作需要。所有会计工作涉及的专业课程都以培训的形式插入, 比如业务中涉及的常见的税种就可以作为税法知识讲解, 涉及的营业执照等问题可以在经济法课程中寻找。这样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生动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置身其中, 享受动态的知识, 比如买材料之前需要什么样的审批手续, 买来之后凭哪些原始单据付款, 材料入库需要哪些原始凭证, 经过反复熟练的操作, 头脑中已经有了业务处理的常式, 再理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会自然和实际联系起来, 学习效果是不错的, 应该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2.2 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设计

按照上述思路, 就需要专门设计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这是一项大的工程, 它几乎颠覆了几十年来的教学模式, 所有的课程都需要融入模式中。教学模式改变, 配合的教材也需要改变。工程是浩大的, 需要人力、物力、财力配合。这种模式需要请企业会计方面的实践专家和教学方面的理论教授共同探讨研究设计教学流程。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大多是3年制的, 留出半年的实习时间, 剩下的2年半可以以两大行业商业企业和服务业为例设计业务流程、岗位流程。从企业成立初建账开始设计每天的业务, 业务量也从少到多逐渐加大, 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 以扩展学生对业务的认识, 所谓见多识广, 见的多了, 处理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理论知识在适当的时候插入, 比如开业之初建账的时候, 可以插入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的办理程序和注意问题, 营业范围和发票之间的重要关系;发工资时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这时就可以讲个人所得税如何计算的税法知识等。理论知识设计的时候不要太深奥, 尽量简单通俗, 使中职学生能够接受, 只要能满足将来实际工作需要就可以了。

新的教学模式制定下来后, 还要有职业实践, 这个问题应该好解决。好多职业学校都在探求新模式, 只要新模式设计得好, 推行起来就相对容易。推行的过程中要检查教学效果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并不断改进调整, 使之日臻完善和成熟。

摘要:针对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陈旧, 教学方式老套,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误区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新的观点, 对传统的会计教学改革诠释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滕为.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 2006 (5) .

[2] 陆萍.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8 (5) .

中职学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中职教育;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会计行业一般人才的就业率远低于其他行业,普通财会人员供过于求的状况较为明显,高校扩招后向市场投放的大量毕业生进一步压缩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加之经费投入不足、生源质量下滑的现状,使中职会计教育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在竞争中找准定位,谋求中职会计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中职会计教育现状

中职学校如何面对困境,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办学质量,拓展就业渠道,最根本的是要正视现实,认清形势,找出差距与不足并加以改进。

(一)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

在高校扩招,社会上学历追捧,普高热持续升温的情况下,中职学校普遍面临着招生难、生源质量下降的困境。按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普通高中还将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相当一段时期内,中职教育还将继续适应接收普通高中挑选后剩下的初中毕业生,生源数量和质量短期内都不可能有大的改观。

(二)教育目标模糊,教学方式陈旧 1.教育目标定位不清

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目标与高校教育基本没有差异,孰不知中职学校学生知识结构、基本功底、思维能力与高校学生存在不小差距,毕业后且不说理论和文凭不如高校毕业生,就是实践动手能力也可能因目标定位不清,没有得到充分锻炼。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远远超出了中职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范围,有些课程对高校学生来说也有难度。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性和业务技能培养为主,加上中职学生缺少社会生活经验,一些常识知之甚少,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都受到限制,对他们来说开设一些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适应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走进社会所需才是最佳选择。 3.教学方式陈旧

尽管中职学校普遍接受自身的生源结构与素质与高校学生无法相比,也确实做出了各种尝试希望培养出与高校毕业生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毕业生。但实际情况是,传统理论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课程设置呆板,教师被动教学,不愿做出改变。部分学校虽然配备了网络、多媒体、模拟实验室等,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满足,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未得到很好锻炼。

(三)教学环境落后,师资队伍薄弱

1.教学软硬件条件差,实践操作得不到保障 受办学规模和条件的限制,中职学校往往没有能力像高校那样提供足够的场所、齐全的设备。由于经费短缺,教学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往往滞后于社会和行业的实际发展,许多学校的会计模拟实训实验室与实际脱节,达不到仿真教学的效果。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部分学校缺乏会计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比例小,“双师型”教师资源的匮乏。同时,教师后续教育培训跟不上,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教师没有财会实际工作经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教学过程难免照本宣科,枯燥呆板,学生理解和接受困难,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毕业生竞争力弱,对口就业率低

由于文凭问题,很多时候中职学生只能看着用人单位的高学历门槛叹息,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困难,中职会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不容乐观。对口就业困难,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无法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用在工作岗位上,

二、对策与措施

寻找出路首先要先找准定位,作为中职学校一方面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另一方面要从为学生安排规划未来的角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职会计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

(一)做好宣传推介,吸引生源

如何规范中职教育招生市场,正确引导中职教育招生工作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1.加大新政策、新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

2012年开始,国家将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实行国家助学金制度,资助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应该说近年来,国家的支持使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发展,中职学校应当大力推广新政策、新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让新的助学政策家喻户晓,让众多困难家庭了解城乡义务教育和农村中职教育的免费措施。

2.全方位展示教育特色和成果,扩大社会认可度

中职学校招生困难也有部分原因是社会对中职学校的了解不够,存在认识误区,特别是会计行业中低职位相对饱和,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家长对孩子未来就业期望较高。中职学校要想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必须拓宽渠道,多途径宣传和展示自己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办学优势、扶持政策、就业前景、创业成功典型等,让人们对中职学校有全方位的了解,促进学生和家长改变观念,消除偏见,更新传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二)重新定位中职会计教学培养目标

重新定位会计教学培养目标,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改变教学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会计人才,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学观念,会计学科理论知识枯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可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1.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大多数单位已经从原有的手工处理会计信息过渡到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原有的部分课程与现实存在脱节现象。学校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一些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相对前沿的专业课程,注重强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毕业学生对口就业率高,所开设的专业才能具有的生命力。

2.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观念,营造学习氛围

一是要正确引导,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课堂教学要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增加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二是要充分把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不到实地就对教学内容有感性认知。三是要因材施教,科学采用授课模式。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讲究授课层次,教学应有从易到难的过程。四是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会计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相关制度、法律法规和会计理念不断推陈出新,没有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很难及时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加快软硬件升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和改革,提升综合竞争力

一是从学校自身出发,积极探求改革方案,加强内部管理。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改变单一办学模式,加大校企合作,拓展毕业生就业和深造的渠道,将中职学校建设成具有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培养基地。二是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完善和升级改造校园基础设施、设备。 2.加快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培养,提高综合软实力 近年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中职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把培训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训练方面,创造条件让会计专业老师到第一线亲自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熟悉会计各环节业务,掌握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在实践积累经验,并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同时,积极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取相应资格证书,争取达到更多的专业教师达到中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三、结束语

中职学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较旧制度内容发生很大变化,对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人员配置和体系设置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本文从高校现行财务内部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提出完善高校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关键词:新高校会计制度 完善会计集中核算 对策

一、引言

根据财政部相关文件,《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较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发生了6大变化:(1)增加了财政预算体制改革部分内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公务卡结算;(2)会计核算基础发生变化——实行修正的收付实现制;(3)资产价值更加准确、合理——实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4)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将基建会计财务信息纳入大账;(5)会计科目总体增加12个——由《旧制度》的38个增加到54个;(6)会计报表体系变动——增加财政补助收入明细表,并且资产负债表、支出明细表内部结构变动。这些变化对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使《新制度》在高校全面贯彻实施,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现行高校会计集中核算体系更好融合运转,需要财务人员认真总结现行会计集中核算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借《新制度》实施之机,一并解决,争取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运行效益。

二、现行会计集中核算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是前期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它对规范高校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行政成本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执行过程中,各高校由于具体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大学撤销二级学院财务,统一归并到大学一级财务,由财务处统一领导;有的大学仍保留二级学院财务,实行财务处统一领导分级核算的两级财务管理体制。

我校在2005年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撤销各学院、后勤财务,纳入大学财务处统一领导,大学财务处分科室管理科研、后勤、学院的会计核算。各科室分派财务人员承包性的固定核算几个学院或机关部门、后勤的经费账。这种财务分科室、分部门、分学院固定专人专管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各科室工作量不均匀,核算学院经费的科室工作量相对较小,核算科研经费的科室工作量相对较大。二是固定专人核算固定学院、部门的经费,财务人员与单位人员长期接触,不利于防止腐败、舞弊、渎职等行为,虽然核算基建、后勤账的科室财务人员每隔几年也进行轮岗,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是经费增长与人员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学校教学、科研经费年年在涨,而财务人员没有增加。2013年我校各类在校生人数37 683人,在册教职工2 522人,核定财务处28人编制,人员不足矛盾急需财务内部改革解决。针对上述三个问题,2010年开始实行报账大厅柜台式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与核算有关的科室全部纳入计财处报账大厅,大厅实行叫号机摸号报账,柜台分组设岗,两核算中间一复核,所有核算业务打通,大厅可容纳24人座位,已就位20人,核算、复核、结算业务一条龙服务,财务会计核算效率明显提高。报账大厅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提高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准,大大提升了财务处的综合服务水平。

然而,随着大学内外环境的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大厅式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弊端又显现出来。一是个别或特殊核算业务不适宜所有的柜台窗口都办理,如教职工借款、还款业务,流动窗口核算是造成长期挂账和重复汇款的主要原因,这个窗口借,那个窗口还,报账人员拿出签批完备的票据递给窗口财务人员,不是经办借款的财务人员审核手续齐全可能会发生再次报销,已经汇过款的再次汇款的情况,给学校造成财务损失。此外,国家民口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专户支出附加支付令(信息编码),和其他科研经费核算不一样,稍不注意很容易窜户(实体账户和专户),编错信息码。二是大厅集中核算模式易形成财务人员吃“大锅饭”现象,有些财务人员消极报账。三是固定复核形成大集中下的“小气候”。大厅集中核算,柜台上两个会计中间夹一个复核为一组,复核为原来的科长,业务处理科长说了算,科长的理解不同,造成这个柜台报不了的业务换个柜台就能报,有的报账人员或部门总是能在固定的柜台经办业务。四是大厅大集中核算造成会计核算月底结账不及时甚至不结账。大厅大集中核算,科长职责是复核,由于权限相同,再加上月底结账由谁负责不明确,造成有的一学期都结束了,但尚未结过账,每月出纳对账发现问题时,不是在当月更正,而是让科长取消上月复核、会计修改上月的会计凭证,然后科长再复核,银行日记账期末数都要变,会计报表上相关数据也要变,很不严谨。五是大厅大集中核算使会计核算职能加强,监督职能使矛盾集中于财务,财务风险加大。

三、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2014年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实施,使这些问题“雪上加霜”,解决问题迫在眉睫。对此,笔者提出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一)报账大厅方面。《新制度》增加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内容,大厅结算科应配备专用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和专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电子支付凭证制作人员一名,在结算科出纳岗中设立唯一一个会计岗。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在不改变现有的大厅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嵌入在现行会计核算方式中,与现行会计核算并行运转,形成高校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财政资金从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和自有资金从实体账户并行分流核算的独特方式。财务只需在核算大厅结算科内部增设一会计岗,增加一专职会计,只负责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电子支付凭证的制作,成为结算科出纳岗中的唯一一个会计岗。国库支付系统的复核和出纳可以由原结算部门的复核岗、出纳岗人员兼职。

大厅会计核算人员对《关于中央预算单位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财库[2011]160号)中规定的16项公务支出费用必须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在会计核算业务时需检查发票、POS小票是否齐全,每笔公务卡刷卡POS小票单独作一笔分录,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电子凭证编制人员查找消费记录和出纳编制公务卡还款明细表、对账提供便利。

针对《新制度》增加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核算,大厅会计核算应固定窗口指定专人核算。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不是支出业务,不经常发生,每月末一次。固定的好处是防止遗忘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不连续。

财务应安排专职核算科长固定负责每月的会计核算结账工作,授予结账权。《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周期12个月。

财务应按照《新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第七条第二款:“高等学校的财务报表应当按照月度和年度编制”的要求,固定专职财务人员编制。

(二)个别或特殊的会计核算业务应固定在专门区域、专门窗口,专人经办。如个人借款、还款业务;科研的国家民口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业务等。

(三)建立大厅会计集中核算下按功能分区域的核算模式,打破固定复核下的“小气候”。将报账大厅按功能分块,所有核算会计在一个区域,所有复核在一个区域,结算出纳在一个区域,特殊业务的固定在一个区域的一个窗口,本着科学化、人性化、优质服务原则合理划分。会计作完会计凭证可以到任何一个复核窗口复核,避免了固定复核下对科长(复核岗)业务量的考核依赖于同组两个会计的业务量和个别柜组“小气候”的形成。

(四)进一步完善大厅会计集中核算考核机制,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不能只考核大厅核算会计,不考核其他人员,会计人员的凭证数、分录数、附件张数,科长的复核数都是电脑自动统计的,更客观些,其他人员电脑也有记录,只不过考核标准不一样,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考核指标,要在考核指标上下功夫,每个岗位都可以考核。

(五)完善大厅会计核算中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运作程序,由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提高中心财务抗风险能力。制定大厅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操作流程,对流程各环节进行规范,统一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提高核算中心财务规范化、一体化管理水平。利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的管理和方法,建立大厅核算中心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坚持不相容业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对不同岗位上的财务人员授予不同的职权,相互制衡。定期组织大厅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学习财务、会计新制度、新规则、新业务,提高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增强大厅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效率和集体抗风险能力。

作者简介:

潘恒飞,男,石河子大学计财处会计师;研究方向:高校会计核算。

三部委联手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

中职学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第6篇

1 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正确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 中职学校应该走实用化的道路。我们的目标是就业, 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目标是适用, 那我们就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现在大多中职学校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 也把实践看得很重, 但确多是在表面或者说是纸面上做文章, 并没有把真正的实用当成目标。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学生考会计师证做为目标,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1.2 会计教学方法缺乏实用性

实践性教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我们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但是凭心而论, 现在进行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 还停留在纸面上, 没有质的改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的运用, 使得教与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学习与就业的距离也就越拉越大。

1.3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 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 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 实施的课程不是高职课程模式的照搬, 就是大学本科课程的翻版, 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这样的教学计划势必使得会计教育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 导致课程体系内容达不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 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1.4 教师水平制约教学效果

在会计教学中, 很多教师多年来都是从事一门专业课的教学, 对其它专业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导致大多数教师教什么课通什么课, 相关课程知识缺乏。会计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也会制约会计人才的培养。学校中大多数会计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 缺乏实践经验, 在会计教学中, 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展开讲授, 空谈理论, 不能引入企业实际案例, 讲解不够透彻;在指导会计实践教学中会感到力不从心, 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1.5 缺少必要的实习环境和实习过程

对于中职学生, 最重要的莫过于实际操作。而绝大多数的中职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环境, 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这势必要严重影响学生的实习过程, 使得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练, 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当数量的中职学校把第三年的实习也与就业相混淆, 干脆在第三年把学生放羊式的推到企业, 说是实习, 其实就是就业。这样就造成了, 学生没有在真正的会计岗位上得到应有的学习机会。绝大多数学生根本到不了财务岗位, 甚至跟财务没有任何的联系。

2 会计教学改革方案

2.1 适应时代需求重新定位会计教学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走实用性的道路,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放在首位。以“强化实践模块教学, 突出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在校内实训方面, 除了进行珠算操作技能、点钞操作技能、商务书写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基本技能之外, 还要通过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帐簿的登记、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核算流程的模拟实训, 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有机结合的训练, 掌握以下核心技能, 如会计核算技能、会计分析技能、财务管理技能、会计电算化技能、纳税会计技能、通用财务软件应用技能等。

2.2 加强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会计教学在课堂上必须要使用安例教学或者项目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和社会实践零距离接触。让他们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知识, 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怎么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 要时时把实用放在主导地位。在教学手段上, 必须要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大面积引进多媒体教学, 把实际财务操作移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如临其境, 真正懂得会计操作、会计方法、会计手段。

2.3 精心设计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 一方面我们要彻底改进原来的教材, 采用适用模块式教学的新型教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大量使用校本教材, 把社会安例、生产项目引入课堂, 让学生多一些实操训练。教学计划是教学的主导文件,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把突出社会实践作为核心、作为纲领, 不能脱离这个主题, 也决不能走纸面上的形式主义, 既要有新意, 又要有可操作性。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一定要做到突出实践, 要大于1∶1。

2.4 全面提高教师水平

第一, 走出去。教师必须要参加社会实践, 进入企业。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没有社会实践经验, 那学生的经验从哪来?教师如果不懂得社会需要什么, 那又怎么来教学生?只有我们的教师通晓企业会计流程, 懂得企业所需, 那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才能教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

第二, 请进来。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企业的会计师、出纳员等人员请到学校来给教师和学生做讲座、做指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进项目, 召开业界交流会, 和外界接轨, 掌握最前沿的会计理论和法律法规, 这样我们的知识不落后, 这样才能在与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5 加强会计实习

在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设计一定时间的阶段实习, 让学生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掌握社会, 懂得会计的适用流程和操作手段。在第三年的顶岗实习阶段, 不忙于让学生就业, 要真正把学生送到账务相关的岗位上, 让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锻练和提高。会计教学如果没有大量的实习时间, 那就绝对谈不上获得实践经验。学生在就业时也就成了大缺陷、大失败。学校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去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寒署假的时间。在寒署假期间, 我们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给学生提供实习单位; (2) 给学生布置合适的作业; (3)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4) 回校后进行必要的考核。

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会计教学改革, 我们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会计教学, 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 把中国的会计教育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定位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 为达到这一目标, 学生的实践活动充足与否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中职学校必须重视实践型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学生合理的、有序的实践培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此满足学生自身与社会相适应, 并推动职业院校实践型会计专业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

摘要:企业招聘会计人才要求应聘者要有至少两年以上会计岗位工作经验, 而这正是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软肋。教师抱怨缺少实践教学的环境, 学生苦于学习与实践脱节。所以, 要想学生能够好就业, 那就必须要对会计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增加实践环节, 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 在就业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上一篇:电站施工设备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森林生态旅游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