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治疗方案范文

2023-09-20

支气管炎治疗方案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91例, 均符合《实用内科学》慢性支气管炎诊断相关症状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症状。其中男57例, 女34例, 年龄15~80岁, 平均46.1岁;病程最短5年, 最长22年。诱因:吸入烟雾、煤气、花粉、冷空气而诱发。9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3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均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 或伴喘息, 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 并连续2年以上, 排除肺结核、尘肺、肺脓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咽疾病等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等, 同时予以吸氧、祛痰、抗生素、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 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减, 基本方:麻黄l0g、杏仁10g、生石膏25g、代赭石15g、旋覆花 (另包) 20g、款冬花10g、桔梗10g、白前10g、半夏l0g、大枣10枚、党参15g、茯苓15g、甘草6g。每日1剂, 水煎服。7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判断标准[2]: (1) 临床治愈:咳嗽、咳痰、气喘基本消失, 肺部哮鸣音消失或减轻者; (2) 显效:咳嗽、咳痰、气喘明显好转或有一定好转, 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或有一定减轻; (3) 无效:咳嗽、咳痰、气喘及肺部哮鸣音无改变或减轻不明显, 以及症状及哮鸣音加重。

注:2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3.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8例中:临床治愈33例 (68.75%) , 显效11例 (22.92%) , 无效4例 (8.33%) , 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43例中:临床治愈16例 (37.21%) , 显效14例 (32.56%) , 无效13例 (30.23%) , 总有效率69.77%。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以咳嗽、咳痰或伴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 严重时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源性心脏病。本病的发生与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因素、理化因素、呼吸道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加之抗生素的长期应用造成人体菌群失调, 免疫功能降低, 导致复杂性并发症, 病情反复发作。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痰饮”等范畴,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多数学者认为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 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内停, 聚而生痰, 又复感外邪, 引动伏痰, 导致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所致。方中麻黄、杏仁解痉平喘。现代药理研究认为[3]:麻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 具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 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增加肺通气量;苦杏仁含苦杏仁甙, 能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而起到镇咳平喘作用;石膏清肺;半夏、党参、旋覆花、茯苓、桔梗理气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化痰平喘、清肺止咳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予以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能控制感染并迅速缓解症状, 合用中药能起到提高疗效、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作用。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故笔者认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等, 同时予以吸氧、祛痰、抗生素、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 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1周为1个疗程, 用药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 (44/48) 、69.77% (30/43) ,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疗程短、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慧, 罗明.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9 (3) :61~62.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58.

支气管炎治疗方案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 共收集180例确诊为喘憋性肺炎, 1年内喘憋性肺炎发作>3次患儿。随机将病人分为3组:观察组:男40例, 女32例, 年龄最小8个月, 最大3岁。对照组68例, 男35例, 女33例, 年龄最小7个月, 最大3岁, 高剂量组4 0例, 男2 2例, 女1 8例, 年龄最小9个月, 最大2岁, 经统计学检验, P>0.05, 在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2010年1月来确诊为喘憋性肺炎的患儿, 1年内喘憋性肺炎发作>3次者, 随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高剂量组。采用百瑞压缩雾化泵, 药物为布地奈德混悬液, 观察组于出院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0.25mg Q12h, 3个月观察喘憋性肺炎发作情况, 显效者改为雾吸QD, 巩固1个月停药, 有效者改为雾吸QD, 持续3个月, 无喘息发生, 停药, 仍有发生继续吸入3个月, 无效者, 停止雾吸。高剂量组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1mg Q12h, 3个月观察喘憋性肺炎发作情况, 对照组不予治疗, 对3组病人的喘息发生次数, 住院次数, 住院天数进行统计, 并对患儿身高, 体重测量评估1次, 疗程结束后, 取患儿右上肢肘部静脉血2m L, 静置30min后高速离心, 超低温保存待测免疫球蛋白Ig E, 对口腔溃疡, 声音嘶哑等情况进行跟踪统计, 将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表1~表6)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以喘憋为突出表现的呼吸道炎症, 其中部分患儿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30%~70%喘憋性肺炎患儿会发生反复喘息, 甚至哮喘, 喘息的反复发作、预后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资料证实:喘憋性肺炎和哮喘在免疫功能紊乱方面存在许多共同点, 和内在联系, 李成荣、杨锡强等[1]报道喘憋性肺炎患儿血清及外周单个核细胞培养 (PBVC) 上清中IFN-Y降低, 而IL-4、IL-1 0升高, 与哮喘患儿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推测喘憋性肺炎与哮喘两者存在类似的细胞分泌异常;也存在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有相同或相似的发病机制, 若不给予恰当的治疗措施, 往往发展为支气管哮喘[2]。因此, 早期控制气道炎症,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是预防喘憋性肺炎反复发作的关键。国内外已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喘憋性肺炎的干预研究。糖皮质激素能预防和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 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 但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生长抑素增加, 生长激素减少, 而且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也可通过骺板的直接作用而引起生长迟缓, 使骨细胞出现增生缓慢及休眠延长[3~4]。布地奈德系局部应用的强效肾上腺皮质激素, 有较高的糖皮质醇受体结合力, 抗炎效果强, 是丙酸倍氯松的2倍, 地塞米松的900倍。该药对局部炎症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雾化吸入可减少呼吸道粘膜水肿及粘液分泌, 并收缩气道血管, 同时能预防和抑制炎性细胞的激活和迁移,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和降低各种过敏介质的活性[5], 减少气道免疫球蛋白E的分泌, 从而减轻气道的高反应性, 减少喘息发作次数与减轻发作的程度。布地奈德为目前唯一的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混悬液, 通过空气压缩泵的作用雾化颗粒子, 更易沉积于小气道, 呼吸道局部浓度高, 可避免或减少糖皮质激素静脉或口服用药时间, 降低了激素全身性不良反应, 雾化对患儿的协同配合要求不高, 只需被动配合即可, 起效快, 作用强, 用药量少而疗效佳。在一般病例, 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治疗喘憋性肺炎效果优于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6]。因此, 自2010年起, 我们对1年内毛细支气管炎发作>3次者, 随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高剂量组, 给予低剂量吸入布地奈德, 并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发现, 低剂量组与对照组, 其总有效率86.1%, 61.8%, 经统计学检验χ2=14.40, P<0.01, 显示治疗效果显著。2组喘息发生次数, 住院次数, 住院天数比较, t=10.63, 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 其总有效率86.1%, 87.5%, 经统计学检验χ2=0.16, P>0.05, 二者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对身高, 体重影响, 及对口腔溃疡, 声音嘶哑影响, χ2=14.51, P<0.01;有显著差异。低剂量组对Ig E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 t=5.92, P<0.01, 差异显著。综上所述, 患儿喘息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住院次数及住院天数明显减少, 免疫球蛋白E下降, 气道高反应性降低, 而同时对吸入激素进行副作用观察, 结果发现低剂量吸入激素对患儿身高, 体重等未见影响, 认为低剂量吸入激素不除具有上述作用外, 还可以减少全身激素的应用或避免应用, 也避免了全身应用激素的许多不良反应。因此, 应用低剂量吸入布地奈德, 既可以减少毛细支气管炎发作次数, 住院次数, 住院天数, 又不会产生大量吸入激素及全身应用激素带来的副作用, 且吸入技术简便易学, 操作方便, 吸入时间短, 患儿易于接受, 我科拥有雾化泵数台, 可供病人租回家使用,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 研究吸入布地奈德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法 对2010年1月来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 1年内毛细支气管炎发作>3次者, 随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高剂量组, 观察组于出院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0.25mgQ12h, 3、6个月分别观察喘憋性肺炎发作情况, 。高剂量组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1mgQ12h, 3个月观察喘憋性肺炎发作情况, 对照组不予布地奈德治疗, 对3组病人的喘息发生次数, 住院次数, 住院天数进行统计, 对患儿身高, 体重, 口腔溃疡, 声音嘶哑等情况进行跟踪随访, 统计分析。结果 (1) 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总有效率86.1%, 61.8%, P<0.01。 (2) 观察组与对照组喘息发生次数, 住院次数, 住院天数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3) 观察组与高剂量组, 其总有效率86.1%, 87.5%, P>0.05。 (4) 观察组与高剂量组, 对身高, 体重影响, P<0.05;对口腔溃疡, 声音嘶哑影响, P<0.01; (5) 观察组与对照组对IgE的影响, t=5.92, P<0.01。结论 吸入布地奈德可明显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减少IgE产生, 减少喘息发作次数, 减少住院天数及住院次数, 并且避免了大量应用激素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布地奈德,治疗,反复发作,毛细支气管炎

参考文献

[1] 李成荣, 杨锡强, 王莉佳.毛细支气管炎患者细胞因子异常与发病机理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98 (1) .

[2] Openshaw PJ.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s and lung inflammation after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J].Proc Am Thorac soc, 2005, 2 (2) :121~125.

[3] 黄灵.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3 (3) :363~364.

[4] 王慧涵, 梁宏元, 张丽华.糖皮质激素对儿童生长发育及骨骼健康的影响[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 2003, 30 (5) :972~973.

[5] 杨丽莉, 许建英, 吴世满, 等.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溶液联合吸入对哮喘呼气流速改善的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21 (3) :166~167.

支气管炎治疗方案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 本组共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00例, 均为住院病人, 诊断标准“内科学”叶任高主编,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6版, 分氨溴索组及常规治疗组。氨溴索组54例, 男28例、女26例, 年龄40~61岁, 平均55岁。病程6~13年, 平均9年。常规组46例, 男27例, 女19例。年龄41~63岁, 平均53岁, 病程5~11年, 平均8年。2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g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100m L1d1次静脉滴注, 同时给予支持对症治疗。氨溴索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溴索 (盐酸氨溴索为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41473) 注射液30mg, 每8小时静脉推注1次, 共用7~10d。

1.3 疗效评定

显效:用药3d内咳嗽、咳痰、喘息明显减轻, 10d内上述症状消失。有效:用药3d内咳嗽、咳痰、喘息减轻, 10d内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用药3d咳嗽、咳痰、喘息无减轻或反而加重、或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2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总有效数 (包括显效及有效) 共52例, 对照组总有效数 (包括显效及有效) 共35例, 2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特征。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气道分泌物增多, 导致气道相对狭窄, 弹性减退, 纤毛运动差, 痰液阻塞不易咳出, 细菌极易在气道生长, 发生感染, 导致炎症加重, 使病情反复及病程迁延[2~3]。因此, 氨溴索注射液的应用对有效控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具有重要意义。而氨溴索注射液为粘液溶解剂, 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 减少粘液腺分泌, 从而降低痰液粘度;还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 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 使痰液易于咳出。其次是抑制粘液腺和杯状细胞中酸性糖蛋白的合成使唾液中的唾液酸含量减少, 痰液粘度下降, 利于痰咳出。还具有促进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及具有恶性祛痰作用, 还能增加抗生素在肺组织中的浓度, 提高疗效, 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疗效且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效果。方法 随机分组:把100例分为治疗组 (54例) 和对照组 (46例) , 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30%, 对照组总有效率76.0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具有良好的效果, 缩短了疗程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关键词:氨溴索注射液,慢支急发,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 罗慰慈.现代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495.

[2] 张生大, 丁洁卫, 唐志华.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J].海峽药学, 2009, 21 (9) :81~82.

支气管炎治疗方案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11月, 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儿科收治≤7月的RVS呼吸道感染患儿57例, 首次发生喘鸣并经临床确诊为细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根据临床包括顺鸣、呼吸道窘迫和肋间下陷。伴有心脏、慢性肺疾病者予以排除。

1.2 诊断和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患儿根据相同的临床途径进行处理。采集鼻咽吸引标本 (NPA) 检测RSV。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NPA确定RSV感染。氧饱和度 (oxygen saturation (SPO2) <94%者需要氧支持治疗。患儿呼吸频率>60次/min或不能经口进食者进行静脉液体治疗, 一旦患儿可经口进食即停止输液。β2受体激动剂应用根据患者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呼吸费用等。当患儿氧饱和度<94%、呼吸>60次/min、出现喘鸣或呼吸窘迫时即应用β2受体激动剂。

NPA检测证实RSV阳性患儿给予克拉霉素15mg/kg或安慰剂共3周。主要结局为LOS, 将要结局为IL-4, IL-8, 和IFN-c水平。

1.3 临床数据收集

记录住院时患儿症状、用药情况、饮食情况、先前病史、父母吸烟史和家族病史, 观察指标包括呼吸和心率、体温、呼吸用力、SPO2、胸部听诊有无喘鸣音或罗音。根据疾病严重度记分患儿病情分级为1级、2级或3级。随访6个月观察是否有喘鸣症状。

1.4 实验室检查

NAP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查RSV。治疗前和治疗3周采外周血 (5mL) , 离心30min (2000转/min) , 血清保存于-20℃以进行ELISA分析, 检测IL-4, IL-8, 和IFN-c水平。检测免疫球蛋白 (Ig) E和嗜酸细胞计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趋化因子水平, 性别、父母吸烟史、再入院、住院期间喘鸣时间、疾病严重程度、氧支持治疗、过敏家族史、皮肤试验阳性等比较采用Chisquared检验。取P<0.05。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克拉霉素组29例, 平均年龄3个月, 男17例, 女12例, 父母吸烟9例, 喘鸣<3d23例, 喘鸣36d6例, 疾病分级1级6例、2级17例、3级6例;对照组28例, 年龄3个月, 男15例, 女13例, 父母吸烟7例, 喘鸣<3d21例, 喘鸣36d7例, 疾病分级1级7例、2级15例、3级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主要终点:克拉霉素可显著降低LOS时间[5]1h比88h, P<0.05。需要氧支持治疗时间和静脉输液亦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32h比76h, P<0.05;28h比57h, P<0.05) 。β2受体激动剂治疗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次要终点:治疗前血细胞因子水平比较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3周后, 克拉霉素组血细胞因子水平有显著变化, 表现为IL-4, IL-8水平降低, 对照组则显著变化。全部患儿的血IFN-c水平均为低限值。10例患儿出院6个月内再次因喘鸣住院 (对照组8例, 克拉霉素组2例, P<0.05) 。其余患儿经随访均无喘鸣症状。克拉霉素组LOS 55h, 氧疗时间为34h, 静脉支持时间31h, 再入院2例;对照组LOS 88h, 氧疗时间为73h, 静脉支持时间57h, 再入院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3 讨论

克拉霉素治疗RSV感染性细支气管炎的报道较少。为了观察克拉霉素治疗RSV感染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和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影响, 本文对患者的血IL-4, IL-8, 和IFN-c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克拉霉素组患儿对上述参数如LOS、β2应用、血IL-4和IL-8有显著影响。急性细支气管炎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 其中RSV感染者占50%左右[1]。其他病原包括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其他少见的病毒种类, 而细菌感染的证据较少[2]。本次研究中在所有RSV阳性患儿亦未检查到细菌感染的证据, 白细胞计数正常, C反应蛋白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克拉霉素短期治疗可改善患儿临床愈后可能与克拉霉素对血IL-4、IL-8的抑制作用有关, 由于IL-4、IL-8水平降低而使气道高反应性得到抑制, 从而气道平滑肌胆碱神经受体的传递受到影响, 改善气道的张力。RSV感染可增加气道对副交感信号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反应[3]。已有证据表明,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离体支气管的电刺激收缩反应有减弱作用[4], 因此推测其对支气管张力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抑制气道平滑肌胆碱神经受体的传递。

总之, 应用克拉霉素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细支气管炎对住院时间、需要报送疗时间、再住院率有显著影响, 尤其是患儿出院头6个月内。克拉霉素对血IL-4、IL-8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对气道高反应性的抑制和上皮细胞损伤的修复、减少后期症状和过敏致敏反应的主要原因。短期治疗RSV感染性细支气管炎的效果主要是降低继发性患病率。但本文的结果需要进行大踪病例、多中心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 呼吸道合胞病毒细支气管炎是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目前仍无特异性治疗。本文目的在于观察RVS细支气管的效果。方法 57例婴幼儿确诊为RVS细支气管炎, 加或不加克拉霉素治疗3周, 检测白细胞介素 (IL) -4和IL-8, 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应用克拉霉素患儿住院时间、氧疗时间和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IL-4和IL-8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克拉霉素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细支气管炎有显著效果, 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细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小儿

参考文献

[1] 刘永仙, 王亚萍, 刘晓斌, 等.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婴幼儿急性细支气管炎呼吸道症状和肺功能变化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 2008, 37 (7) :18~20.

[2] 饶小春, 刘玺诚, 江沁波, 等.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婴的肺功能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2, 82 (3) :182~185.

[3] Welliver RC.Review of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infection[J].J Pediatr, 2003, 143:S112~S117.

[4] Glezen WP, Greenberg SB, Atmar RL, et al.Impact of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s on persons with chronic underlying conditions[J].J AMA, 2000, 283 (2) :499~505.

支气管炎治疗方案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我科住院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病人100例, 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1], 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除外先天性心脏病, 支气管异物, 结核感染等。将其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2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抗感染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4%高张盐水10~20mL与病毒唑注射剂50~100mg, 由氧气为驱动力雾化吸入, 氧流量5~6L/min, 每次吸入15~20min, 每天2次, 疗程5~7d, 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各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治疗组在缓解憋喘及咳嗽, 促进肺部啰音消失, 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见表1。

(2) 不良反应。

2 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以喘憋为主要特点的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引起, 副流感病毒、鼻病毒、人类偏肺病毒 (HMPV) 、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2]。病原体主要侵犯直径为75~300um的细支气管, 可直接损害呼吸道黏膜导致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黏膜下的敏感神经元暴露, 引起气道的高反应性。同时可通过免疫损害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导致炎症, 在患儿气道分泌物及血中发现了大量类似哮喘病人所特有的炎症物质, 如病毒特异性IgE、组胺样物质、花生四烯酸等。这些炎症物质促使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舒张血浆渗出、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高, 管腔狭窄堵塞痉挛导致下呼吸道梗阻, 肺气肿及肺不张, 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患儿CD4水平及Th2分泌的IL-4均高于正常同龄儿提示其发病与Th2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3]。

婴幼儿呼吸道较狭窄, 排异能力差, 痰多不易咳出, 易发生气道梗阻, 引起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肺小动脉痉挛及心肺循环功能障碍等危及生命。因此, 积极抗感染的同时需保持呼吸道通畅。而氧驱动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高速氧气把药物变成细微的气雾, 给患者吸入进入气管、支气管和肺泡, 直接作用于气道的病变部位, 起到稀释痰液、祛痰、消炎、镇咳作用, 从而解除支气管痉挛, 消除鼻、咽、喉部炎症的充血、水肿状态, 抑制分泌物渗出, 改善通气和发声功能。同时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持续得到充足的氧气供给, 在雾化吸入治疗同时SaO2上升, 减轻了缺氧症状。由于雾气大小可以自行调节, 雾气分子小, 易于黏膜吸收, 与其他用药方法相比具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

病毒唑又名三氮唑核苷, 利巴韦林, 为合成的核苷类药物, 为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抑制剂, 抑制细胞鸟苷单磷酸的合成, 降低鸟苷三磷酸化, 阻断病毒核酸的合成, 抑制转录酶, 使病毒DNA和RNA链合成中断, 从而抑制DNA和RNA病毒。病毒唑具有广谱抗病毒性能, 可抑制多种DNA和RNA病毒增殖, 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治。病毒唑雾化吸入能直接进入呼吸道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抗病毒, 药物吸收后经支气管直接到达肺泡, 通过肺泡扩散和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而较快的吸收到达靶细胞, 局部药物浓度也较高, 是治疗RSV最有效的药物。雾化后呼吸道分泌物中浓度迅速达到高峰 (约为血浆高峰浓度的500~1000倍) , 而在血浆中浓度很低。气道分泌物中半衰期为2h (血浆中为9.5h) , 气道分泌物中的病毒唑浓度是抑制最低浓度4~8ug/L的许多倍。雾化吸入病毒唑在抑制RSV的程度和减少了其副作用方面都大大优于注射用药途径。

高张盐水雾化吸入对呼吸道黏膜有一定的湿润作用, 同时暂时性的高张状态能减轻气道壁的水肿, 刺激黏膜杯状细胞分泌黏液, 使痰量增加, 帮助排痰。因此, 高张盐水雾化吸入可以缩短毛细支气管炎的病程, 减少住院时间。体外实验表明, 高张盐水能激活蛋白激酶A, 增加细胞内cAMP的含量, 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信号传递, 降低过氧化物的形成。同时诱导处于静息状态中的中性粒细胞酪氨酸磷酸化, 减少弹性酶的释放和超氧阴离子的产生, 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和裂解[4]。近期, 有学者研究了高张盐水对炎症反应中的多形核白细胞 (PMNs) 的作用及在炎症不同阶段高张盐水的不同治疗作用, 发现高张盐水有选择性中性粒细胞抑制作用。高张盐水可改善和增强受到抑制的免疫功能, 减少激活的PMN数目及呼吸爆发, 抑制PMN的化学趋化, 降低PMN表面CD11b分子水平, 减轻肺部PMN的浸润, 对肺组织产生保护性抗炎作用, 高张盐水可抑制PMNs的细胞毒性反应, 减少受体介导的PMNs黏附分子表达, 蛋白分解酶释放和反应性氧代谢物产生, 减轻炎症反应, 起到抗炎作用。

综上所述, 联合应用高张盐水和病毒唑由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以充分发挥其抗炎, 抗病毒及化痰作用, 改善缺氧症状, 促进病情尽快恢复。本实验通过对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组治疗, 结果表明应用高张盐水与病毒唑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使症状体征减轻, 治疗时间缩短, 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目前应用高张盐水与病毒唑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较少, 笔者认为其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高张盐水与病毒唑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4%高张盐水与病毒唑雾化吸入治疗, 观察2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 2组在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高张盐水与病毒唑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使临床症状体征缓解, 病程缩短, 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张盐水,病毒唑,雾化吸入,毛细支气管炎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71~1200.

[2] 沈晓明.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5~266.

[3] 杨康治, 吴少华, 陈正珊, 等.普米克令舒联合西咪替丁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 (12) :940~941.

支气管炎治疗方案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6例。其中男62例, 女34例, 年龄6个月~2岁, 平均1岁。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1]。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 经统计学处理, 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包括利巴韦林抗病毒, 雾化吸入特布他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止喘、祛痰治疗, 病情严重者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加服孟鲁司特钠颗粒剂 (商品名:顺尔宁, 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年龄>6个月者, 每天4mg, 年龄≤6个月者, 每天2mg, 每晚顿服, 2组疗程均为7d。治疗期间, 观察2组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消失、心率恢复正常、呼吸恢复正常时间。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7d以内, 喘憋及肺部哮鸣音消失, 心率、呼吸恢复正常;好转:治疗7d, 咳嗽喘憋减轻, 肺部哮鸣音减少, 心率、呼吸基本正常;无效:治疗7d, 咳嗽喘憋、肺部哮鸣音等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44例 (91.7%) , 好转4例 (8.3%) , 对照组治愈29例 (60.4%) , 好转17例 (35.4%) , 无效2例 (4.2%) , 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患儿在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消失、心率、呼吸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2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以病毒感染为主, 多数研究认为RSV是最常见病原[2], 但也有学者认为流感病毒是主要致病原, 其他如副流感病毒、鼻病毒、人类偏肺病毒、某些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本病[3]。主要病理变化为气道粘膜充血水肿, 粘液分泌物增加, 坏死细胞脱落所致的炎性坏死, 加之此年龄段的婴幼儿支气管平滑肌发育不成熟, 导致气道阻塞、狭窄。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憋、呼吸困难及肺部哮鸣音, 重者可以出现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大量研究显示, 毛细支气管炎的症状可能与其免疫病理学机制有一定的关系。白三烯是近年来发现的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重要的炎性因子, 国外已有相关文献报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痰液、尿液半胱氨酸白三烯明显升高, 白三烯通过与白三烯受体结合增加血管通透性, 平滑肌痉挛、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水肿, 降低纤毛运动能力, 导致清除异物能力下降, 气道黏液增多, 气道阻塞, 募集炎性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 导致毛细支气管炎发病[4]。孟鲁斯特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具有高选择性, 能竞争性拮抗白三烯D4与Cys LTs受体的结合, 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 降低呼出一氧化碳含量, 抑制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 有支气管扩张和保护作用。从而减轻粘膜水肿, 减少气道分泌物, 缓解平滑肌痉挛, 减少炎性细胞在气道壁的浸润, 改善气道高反应性。

摘要:目的 探讨孟鲁斯特钠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斯特钠治疗, 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为91.7%, 对照组治愈率为60.4%, 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患儿在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消失、心率、呼吸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2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孟鲁斯特钠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 且安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顺尔宁,婴幼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99~1201.

[2] 邓洁, 钱渊, 朱汝南, 等.2000年冬至2006年春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监测[J].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 (12) :924~927.

[3] 王亚杰.毛细支气管患儿血清病毒抗体检测及意义[J].中国医药导刊, 2008, 10 (6) :918~919.

上一篇:民办教育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市场监管工作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