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

2023-09-21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菏泽市是农业保险开办较早的地市。从1982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山东试办农业保险业务到现在的29年间, 前十年业务规模增长迅速, 后19年业务规模逐渐萎缩。1985年~1989年, 全市小麦承保面达到了60%以上, 1994年, 山东省出台了《农村保险互助会管理办法》, 采用互助会的形式, 即政府推动、农民互助、保险服务的模式在23个试点县经营农险业务。在其后的两年内, 菏泽的农业保险业务有了较快发展。1995年, 中央发文禁止政府参与商业保险运作, 结束了计划经济下保险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模式, 农业保险改由保险公司按商业化模式经营。此后, 菏泽市农险规模不断萎缩, 业务急剧下滑。开办险种由最多时的近30个, 萎缩至目前只办理小麦火灾雹灾保险、养殖业险——能繁母猪险等不足5种。

2 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和制度缺失

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关于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 仅在《保险法》中第150条有“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 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暂时也未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予以支持, 没有对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 再加上地方财政保费补贴不具有可持续性、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等原因, 致使农业保险业务在县域推进缓慢。

2.2 农户参保意识不强, 市场需求不足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 菏泽市的农业保险开展程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保险意识不强, 而农民对农业保险普遍缺乏认识和了解, 对其保障、救助功能认识相对模糊, 投保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民认为自己的种植和养殖收入“全凭运气, 如果投保了没有发生意外, 那保费就白交了”, 不大愿意拿钱投保。另外, 还有一些农民将农业保险视为乱收费。这种认识既挫伤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使农业保险业务很难做下去, 也极大地阻碍了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另外, 大部分农民注重眼前利益, 缺少长远打算, 只希望立竿见影短期见效, 而不愿从长计议持续发展。

2.3 保险公司对开展农业保险态度不够积极

据调查, 农业保险赔付率高、风险大、理赔难、营销难, 致使保险公司缺乏开展业务的积极性。

2.4 农业保险费率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需求

当前农业保险费率中设施农业保险费率为4%, 能繁母猪为6%, 这样单一的费率其灵活性较差, 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保险期限制定也不尽合理, 如养殖业保险, 应根据保险标的的风险大小和存活寿命合理制定保险期限。设施农业保险, 保险标的难以确定, 给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农业险种少, 结构不合理, 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3 对策建议

3.1 尽快制定农业保险相关法规

在农业保险立法中, 对政府补贴农业保险的倾斜政策和专项经费问题、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建设问题、国外农业保险机构入境经营问题等等都预先明确规定;要明确“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原则”, 将各种优惠政策与“适度的强制性”有机结合起来, 并贯穿农业保险的方方面面。

3.2 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 增强保险意识

各级保险机构要和政府宣传部门联手, 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宣传工作。利用科教片、宣传专栏等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形式, 重点宣传农业保险在保障经济、稳定社会和造福百姓方面的作用, 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和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同时, 要增强服务意识, 主动了解农村保险需求, 手把手地教给农民选择险种、缴纳保费和受灾理赔方面的知识, 纠正投保人和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不正确认识, 打消他们对农业保险业务的疑虑, 从而促进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3.3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解决农民参保难的问题

因农业保险具有“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 对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保险公司而言, 很难自愿承保这样的业务。所以, 在管理模式上可考虑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 专营农业保险业务;建议把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 组建不以盈利为目的、由各级财政分别给予资金支持、专门经营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调整保险产业结构, 建立农业灾害救助长效机制, 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规模, 尽快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3.4 丰富保险险种, 满足不同人群的保险需求

结合农村实际, 有重点地创新现有保险产品, 开发推广新产品, 满足农民需求。一是以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 确定试点的险种和地区, 如林下养殖保险、农村龙头企业一揽子保险等。二是积极推广“信贷+保险”业务, 促进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三是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 积极开展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等, 强化外出跟踪服务, 丰富保险险种。

摘要: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 加快建立农业保险,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举措, 它对稳定农民生活, 降低经营风险,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极不平衡, 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调研菏泽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现状,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霄震.农村保险存在的弊端及建议[J].浙江金融, 2007 (12) .

[2] 曹凤鸣.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7 (9) .

[3] 孙宁菂.农业保险的困境与选择[R].行长调研报告, 2009 (67) .

[4] 聂峰.农业保险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模式建议[EB/OL].中国金融网, 2010-11-02.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一、农业电子商务

(一) 农业电子商务的涵义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农业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技术开展农业商务活动, 消除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的一种模式。但是, 实际上农业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层面的现代农业中应用新型商务模式, 因而农业电子商务应该概括为:电子商务是以农业商务活动中交易的产品为对象, 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物流链、运营链和服务链提供服务的, 集产供销服务与一体的综合型商务模式。

(二) 农业电子商务的构成要素

农业电子商务实际上是互联网、农业、贸易、加工、生产的一次跨界与融合, 是将互联网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应用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新型的农业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粗放盲目型耕种、养殖方式, 种什么、养什么、产什么, 如何种、如何养、如何产可以适时动态地获取市场需求, 做到有预测、有标准的多元规范品质化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因而从农业经营整个流程来看, 农业电子商务应该由农业经营主体、运营平台、产品、消费者、物流、服务等要素构成, 如图1所示。

在整个农业经营过程中, 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集合系统, 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消费、服务等各个层面。系统中信息部门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市场需求信息, 以帮助生产经营主体进行预测和决策;科技部门根据食品安全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 为生产经营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以便生产出国标化、高质量、高效益绿色环保的产品;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土地流转、生产、流通等环节提供资金服务;生产经营主体在信息、科技、金融等系统的支持下, 可以精准种植、精准养殖、精准加工、精准投放, 以减少生产的盲目和从众性提高农产品生产、市场投放的目标性;运营机构为产品提供寻找市场、拓展渠道、多元营销服务;物流部门为农业产品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产品转移服务, 为消费者提供鲜活的、原汁原味的高品质农产品;消费者在整个系统中承担着产品检验和反馈的角色, 他们不仅要验证体验产品, 同时会向市场进行反馈, 提出新的需求。

因而农业电子商务有了大数据云计算的保驾护航, 在整个平台上可以方便地通过信息的流动, 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 为农业供给侧的深化改革提供便利。

二、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一) 市场主体之间缺乏粘性

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 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因而, 农业电子商务的主场主体应该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企业或机构、科学技术机构、农业信息共享机构, 金融机构、农产品销售、物流公司企业等相关涉农机构和企业组成。

近年的“蒜你狠”、“蒜苔滞销”、“大葱滞销”, “蔬菜烂地里”, “牛奶倾倒”等现象充分证明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活动主体小而散乱, 农民、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农庄主相互之间在纵向和横向上联系不强, 没有纽带关联, 出于利益和私密问题, 相互之间不能互通有无, 基本单纯停留在网上买卖东西的单一模式, 对于种植养殖层面的预测决策信息、销售渠道的拓展等不会或不知道如何获取, 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去获取。提供农业信息资源、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和配置、农业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扶贫等服务的主体, 在农业产业链上没能建立一个利益共同圈, 各自为战, 自成一体, 形式松散。

(二) 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农业电子商务在我省虽然已有一定成效, 但目前在一些相对闭塞的地方, 涉农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信息基础工作没能普及, 农业信息化标准不完备、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需求渠道狭窄;农业信息化内容仅仅是一些面上的通知、文件、供应和需求信息, 没能融入市场元素, 不能为农业提供实用性服务;农业信息化产品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 对于农产品的市场趋势信息, 农业的种植养殖等预测信息匮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支离破碎, 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不强, 以致电子商务的作用在农业经营过程中发挥不力。

经过深入调研, 在河南省的18个地市中不同程度地均有农业信息平台, 但多数县的农业信息平台结构不全, 内容适时性和适应性差, 信息平台从县到乡, 再到村不是一个完备的纵深垂直体系, 不能服务三农的生产、经营和销售。而且在一些住户稀少, 贫穷山区, 宽带光纤和光缆没能铺设到村, 宽带网络和移动网络应用不高或零使用率, 这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增加了屏障。

(三) 乡镇物流薄弱

现阶段, 由于农村人口分布的分散性, 对农业电商物流布点带来了一定难度, 增加了每单次包裹的配送成本高, 由于利益所致山区村落快递网点设置密度过低, 在偏远山区甚至零网点。直接出现的问题就是下行产品配送不及时, 上行的农产品不能保质保鲜地适时发出。加上农村道路质量问题特别是山路的崎岖性, 为农产品物流增加了运送成本。农村的物流配送人员多为农民出身的临时人员或者农村供销点人员, 大都缺乏储存、运送、保护、管理知识和经验, 造成物流配送商品效率低下、质量没有保障。

(四) 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大

目前, 以农产品为主的线上线下商品多为处在产业链最低端的非标原始产品或初加工产品, 其投资少、成本低、收入低, 这些产品与现时代需求端的消费需求存在偏差, 一方面没有需求不能规模化大量生产, 另一面, 供给端不能按照需求种植养殖和加工, 刺激不了更多的消费量, 也影响了农产品的大量生产, 实现不了规模化;同时, 农民不会发挥品牌价值, 许多地方的特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 影响力小, 低需求量, 也使其不能规模化生产;再者, 农庄、产业联盟、生产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土地承包责任制的革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探索、农业资本注入形式尝试、产品标准体系的建立等缓慢推进, 对农业规模化生产、种值、养殖、加工来说都是短板。因而, 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化不具备规模效应。

(五) 农业电商从业队伍力量单薄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需要专业的素质高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士支撑, 需要他们通过农产品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运营, 农产品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工作来完成。目前, 虽然在广大农村都在尝试通过电子商务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但受待遇、发展环境、成长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愿到农村工作, 在现有农民中培养的电子商务人员尚没有成长起来, 因而农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据调查在登封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村淘的时候, 在一千多人中, 经过测试仅遴选了36名合格人员, 在当地扮演农业电子商务操作人员, 他们在运营管理方面毫无经验。另据统计, 河南省高校电商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大约四千人左右, 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受利益和自身发展的影响, 他们大都选择到大企业、知名商业等单位就业, 到北、上、广和杭州等电子商务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工作, 鲜有到农村将电子商务与农业融合发展创业就业的。据阿里研究院与淘宝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县域电子商务人才研究微报告》预测, 未来两年, 全国县域网商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超过200万人。再加上, 河南省大部分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 只是宽泛的面向全行业的电子商务, 没有农业电子商务专项教育和培训, 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的输出与输入存在较大缺口, 制约着河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河南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一) 培育复合式的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鼓励电商运营、农产品流动、国内外贸易、金融机构和售前售后服务等类型的主体参与农业电子商务, 在支持第三方平台创新和优化涉农电商业务的同时, 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 催生现代化专业数字化运营服务机构, 为借助电子商务的现代农业提供信息共享、种植养殖精加工技术、平台建设优化、现代化营销、物流仓储配送等专业化服务。拓展农业电子商务产业链, 培育一批具备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农业电子商务市场参与主体, 从技术、运营、服务、物流等层面多个角度入手武装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在引导农民网络购物的基础上, 培养农产品上行的意识,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积极推进农业新零业态, 建立多元经营渠道, 线上线下双线并行, 构建懂技术、有知识、能创新、会服务的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二) 持续完善农业电商发展环境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必须要有宽带网络、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因而, 在农村建立光纤光缆网络, 4G网络, 实现村村通网, 家家有网, 人人用网的愿景。加快农村生产、加工、生活、娱乐的数字化进程, 开发针对“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具体来说, 要做好以下几点: (1) 以农村宽带网络、移动和联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重点, 推动农村互联互通的进程, 提高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4G网络的覆盖面, 促使网络运营商“提速降费”, 开发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 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 (2) 政府与“三大”运营商联手实现“精准扶贫”, 政府补贴、政策扶持、运营商让利, 对基础实施的铺设和建设实行减免, 实现网络服务对广大农村特别是穷困地区的精准扶贫, 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经营进行服务。 (3) 做好整体规划设计, 科学地设计农业物流布局。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企业、“三通一丰”+邮政物流快递行业等主体间合力协同, 共同打造河南省农村的物流网点, 在尽可能低压缩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 共享资源, 节省成本。 (4) 搭建多层次发展平台, 借助“阿里巴巴、中华粮网”等第三方平台, 联合自建商城, 发挥微商的作用, 多元化多维度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民间资本的投入, 扩大农业投融资渠道, 为农业电商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本;引导约束规范电商运营, 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 筑巢引凤, 引领回归, 营造政府支持、企业投入、农民加入的全社会关注、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氛围。

(三) 做好农业电商人才队伍建设

(1) 营造现代化农村环境, 创造条件引进有技术、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端电商人才, 为农业电子商务运营提供技术支撑、运营保障、方案策划和问题解决等服务, 促进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的快速高效发展。 (2) 内生农业电子商务专才, 当今以农村联盟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多具备大学经历、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拥有运营经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对他们进行电子商务运营认知和应用, 为他们输入网络技能, 装备网络营销能力, 训练网络平台优化, 可以尽快地掌握电子商务运作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快速建立一支潜在的农业电子商务从业队伍。同时, 成立农业电子商务技校, 将没有进入大学深造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集合起来进行培训, 引导他们在家乡利用电子商务创业就业, 一方面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素质, 另一方面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再者还可以让农村实现安居乐业。 (3) 积极设立县域电商创业孵化园区, 免费或低投入地提供创业空间, 提供种植、养殖、深加工技术服务, 提供物流、仓储、金融服务, 为企业量身订做电子商务方案, 引领广大农村青年回归农村, 挖掘农业资源的最大优势, 以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创业。 (4) 政府对农业院校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鼓励已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增设农业电子商务, 以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农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突出三农特色, 在专业核心课的设计、内容选取、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以“三农”为对象,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农业电子商务运营的元素。

(四) 探索创建省县垂直型农业电子商务模式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意见》要求, 拓展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的功能和作用, 打造河南省农业电商省级+县级的“互联网+合作社”的运营体系统。

省级农业电子商务运营中心, 借助云服务、数据式信息化服务和智慧农业等新型业态, 改造优化提升已有服务形式, 组建集商务、融资、预测分析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系统, 与新型农业合作社、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联合, 充分发挥平台上各个主体的作用, 辅助农业经营主体有目的的种、有目的的养、有针对性的生产、有标准的加工。

县级运营中心、村级服务站等由县乡供销合作社牵头, 利用现有经营服务网点, 成立网上供销合作社。在实际经营中线上线下融合, 一方面网络+实体开展O2O式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增加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 整合技术含量少、服务内容不全、质量不高的实体营业连锁点。同时投资建设具有农产品特色的物流仓储中心, 在各乡镇村设立分拣配送中心, 提高二次派件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 开展农村快件派送服务, 解决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总之, 对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提出的“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成为促进创业、稳定就业、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平台, 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个目标, 打造河南省的包含新理念、新要素、新动力和新转型的农业电商, 一定能够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华丽转型, 快速升级增长的助推剂。

摘要:农产品贱价销售、牛奶倾倒、蔬菜烂掉等事件的发生, 使得产品输出量大于需求量出现了“伪过剩”, 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农业经营模式, 使得供需双方信息失衡造成的, 因而通过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打破农业经营失衡壁垒, 是助推农业健康发展的法宝。论文首先在分析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主体间粘性少、农业信息化程度低、乡镇物流薄弱、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大、电商人才匮乏等问题, 然后以河南省区域为定位, 河南省农产品为特色, 描绘了培育复合式农业电子商务主体、完善发展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探索省县垂直型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策略。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1 农业规模经营理论分析

1.1 适度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

在农业生产一般经营中, 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提升, 农业生产成本也会随之下降、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但同时也能发现, 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样也会出现高额管理费用、价格制定不合理、供给大于需求等问题。因此, 规模经营并不只是意味着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而更是应该在实际经营中找寻“最优节点”, 即为“适度规模经营”。

图1主要通过一定量长期成本曲线反映了适度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在规模区间上的关系。其中, LAC为长期成本曲线;Q为生产规模;P为农产品价格线 (在此假定为一定量值) ;C为生产成本。在本图中, E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的生产成本最低点, 与之对应的Q点左边与右边分别是规模经济区间与规模不经济区间, 当经营规模处于Q0时, 农产品生产成本远高于假定产品价格P, 此时生产经营单位处于亏损状态, 但存在有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若经营规模扩大则必然使得农产品成本得到下降。而当经营规模由Q0扩大至Q1时, 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则从原来的亏本转变向保本, 即在这一阶段的农产品生产成本等于产品价格, 这种保本经营规模也是实际生产中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起点。随着经营规模继续扩大, 单位农产品成本逐渐低于产品价格, 也就是说收益不断在增大, 而当经营规模到达Q时, 单位农产品成本也达到最低水平, 规模经济效益达到峰值, 因此Q点即为最佳经营规模。在达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础上经营规模继续扩展, 则进入规模不经济区间, 由于此时单位农产品成本仍然低于产品价格, 所以仍会有收益, 直到经营规模达到Q2点则农业生产收益达到最大值, 如若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则会出现亏损状态。

由此可看出, 在生产实践中因多种影响元素混杂, 所以无法真正达到最佳经营规模, 因此最佳规模点仅仅是理论上抽离出来的结果。而规模效益的实现只需在两个临界规模点之间即可。

1.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对最佳经营规模的逼近, 核心思想是通过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确定生产投入和成本间的最优或次优关系, 从而使平均成本最小, 达到最佳或次佳效益[1]:

参考钱贵霞的计量模型, 采用C-D函数分析:

其中:TR为农产品总收益;P为农产品价格;Q为农产品数量;C为农产品生产成本。

其中:A为其他影响因素;L为劳动力投入量, α为劳动力产出弹性;K为资本投入量, β为资本投入量产出弹性;H为土地投入量, γ为土地产出弹性。

其中:ω为劳动力工资;τ为资本价格;η为土地地租。

将 (2) (3) 代入 (1) 中, 得:

根据总收益最大化, 得:

通过计算, 可得出均衡解:

即为:

由式 (6) 可以分析出经营规模的最佳状态主要取决于土地产出弹性γ、劳动力产出弹性α劳动力工资ω和和土地地租η, 且与劳动力产出弹性α、土地地租η成反比, 与土地产出弹性γ、劳动力工资ω成正比。

2 山西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分析

山西省素有“杂粮王国”之称, 高品质的农产品使得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是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力的要求, 因此山西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必要性:

2.1 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中, 劳动生产效率普遍较低、农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更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2], 使得山西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更是农民规避风险的自觉选择。

2.2 促进城镇化和农业快速发展

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农村有大量的土地被释放出来, 这既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 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产生了基础条件。受“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影响, 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所有权和承包权被分置开来, 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给新型经营主体而自己去城镇中务工, 既促使城镇化快速的发展, 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2.3 规范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

传统农业经营中, 由于生产过于分散, 生产过程也难以控制, 所以农产品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如单个生产者为了确保农产品高产、多产而过量使用农药而导致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3]。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存在天然弱质性, 使得生产者很难抵抗市场与自然双重经营风险。而新型经营主体在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后, 能提高对农业市场的敏感性, 甚至对生产风险可以进行预测, 从而及时调整生产项目, 确保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

3 山西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建议

针对山西省的农业经营现状, 本文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

3.1 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培育

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 应主要集中在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主上[4]。由于农民是进行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 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恰好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 而不是简单通过技术员、管理者派遣来进行直接管理。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中, 也应该注意对农民思想观念的解放, 改良具有局限性的传统小农思维。

3.2 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原则

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间, 中国通过逐步确定承包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探索出了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在当前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转移, 空心村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 又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原则。对于农民向第二、三产业积极转移, 集体经济实力较强, 也能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加快形成。

3.3 不断加深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

具有现代意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不可分割的过程[5]。传统分散式的农业小户经营因为生产规模有限所以不需要更为专业、具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而在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中, 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灾害预防、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更为重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提供不但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更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

结束语

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也是农村日益空心化的有效解决措施[6]。因此, 不断引导和规范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者的直接切实利益, 更关系到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

摘要:长期以来, 土地流转效率较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提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一建议, 在国家精准扶贫大背景下,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更是可以稳定解决贫困的办法。本文从规模经济理论出发, 在分析山西省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要性的同时提出发展建议, 以期对山西省农业发展现代化提供一定思路及参考。

关键词:山西省,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 陈秧分.粮食适度经营规模的文献评述与理论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 2015 (5) :8-15.

[2] 谢周文.坂面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 2015 (7) :68-69.

[3] 詹帅.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 (10) :58-60.

[4] 孟俊杰.河南省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扶持对策[J].农业经济, 2014, (4) :7-8.

[5] 葛志华.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J].中国合作经济, 2013, (12) :49-52.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1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城市化发展进程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农业农村经济问题,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也阻碍着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经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城乡二元化问题突出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 , 这个城乡二元结构一定程度制约着农民的流动。农民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 又可以参与城市的发展, 但身份定位问题, 导致劳动力流动受到影响。此外, 由于市场农产品价格低, 导致农民都不选择在农村务农, 农业经济效益非常低。

1.2 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

我国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较为落后, 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较晚, 呈现后劲不足情况。整体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够, 农业资源最大化利用不够, 整体农业的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率较低, 还不能形成大面积、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农业经济模式, 从而导致农村还是农村或者农村过渡到真正城镇化的步伐缓慢, 农业经济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

1.3 农村融资难度大

农村具有丰富的土地、山林、滩涂和水面等资源, 部分简单的种植、养殖等投资较少的、经济效益见效快的较容易融资。有些需要投资大、回收期长、见效慢的, 但却是长远规划需要的农业项目吸引外资注入投资难度就大, 比如:现代农业产业园、贵重苗木、荒山改造等。

1.4 农业科技转化和产销对接不够

真正能促进农业成果转化的农业科技技术不多, 很多国内农业科技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 或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 真正具有知识产品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农业技术较少, 从而导致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率低, 从而导致单位面积农业经济效益不高。此外, 由于市场化条件下, 农村信息闭塞, 廉价的农产品不能很好与需求量大的城市进行信息化的“产销对接”, 从而阻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2 建议与对策

2.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镇化建设, 逐步取消户籍制度, 形成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夯实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推进惠农政策落地生根, 让农民真正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权利, 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潮流中, 真正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 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2 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引进力度

在政府层面加大农村基层设施财政资金投入, 给予政策支持来完善农村农业公共服务配套, 从财政资金和政策推进“两架马车”夯实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基础, 全方位带动农村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改善, 为引进“金凤凰”铺垫。出台农业农村扶持政策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 多渠道为农业引进社会资金提供政府信贷担保, 真正让有实力的资本进入投资大、回收期长、见效慢的, 但却是国家战略需要发展的农业领域。

2.3 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提高成果转化率

选择性引进生物改良、畜禽良种繁殖等生物技术和“互联网+”及大数据预警预报分析等先进技术进入我国农业领域, 走出“实验室”开展农业领域科技立项, 引导促进研究成果真正转化, 形成倒逼机制, 让信息化手段解决“产销对接”难题。从解决温饱问题的根本角度出发, 真正让技术革新促进农民全面增收, 全方位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和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只是从笔者自身思考角度出发,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腾飞需要国家政策、财政、社会资金、科技运用等形成合力,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完成。

摘要: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稳定。目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伴随着一些发展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南养菊.论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对策[J].财经界 (学术) , 2010, 0 (16) :34-34.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1 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上思县位于广西南部, 被外界称作天然的氧都。该县工管辖4个镇、4个乡, 总面积为2 816 km2, 耕地面积高达5.87万hm2, 其中有3.26万hm2种植甘蔗, 种植作物品种非常的单一, 且每年都使用大量的农药及化肥, 致使上思县面临着严重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破坏等众多问题。所以, 当务之急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农业发展方案, 以促进上思县农业持续发展。上思县与农业有关的指标数据见表1。

2 上思县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2.1 没有建立先进的农机基础设施

很多蔗区都不存在灌溉设施, 有的蔗区虽然建立了干渠网络, 但却没有支渠通向各个田间地头, 且干渠的利用率也非常低, 因此甘蔗种植效益一直都得不到提高。加之农户本身没有较高的水利化程度、不具备先进的农业设施以及较大的高产农田建设比例、较高的耕地产出率以及质量。同时, 甘蔗的实际生产未实现机械化, 依旧应用人工进行施肥、除草及种植与喷药, 且应用机械收获甘蔗还在试验的阶段。此外, 由于上思县在基础设施方面不能抵御较强的台风及干旱等众多自然灾害的能力, 所以这些问题的真实都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脚步[1]。

2.2 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大型企业不但少且还不是非常强

就上思县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投资方面不具备良好的投入渠道, 投入和需求间存在的差距较大, 尤其是市及县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再加上这些年农药以及肥料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使甘蔗种植成本逐渐升高, 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而在上思县范围内, 只有上上糖与昌菱公司具有较大的规模, 其余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且还没有充足的生产资金及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支持, 因而只能生产一些初级产品[2]。同时, 很多企业都未与农业产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 并且与农户间一直是买卖关系。所以, 企业便没有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应对市场竞争, 慢慢地就被市场所淘汰了。

2.3 调整农业结构较慢

2 0 1 5年上思县农林牧渔业之中, 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5.83%, 比2013年下降了1.36%, 笔者对上思县近3 a的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查, 详细变化趋势见表2。由此可知, 农业结构的实际调整速度相对较为缓慢。长久以来, 广大农民一直都应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种植与养殖, 且还没有充分应用当地的特有资源, 依旧使用单家独户以及分散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3]。农业生产主要把农户分散经营作为主体, 且规模不大, 节约化程度也非常低, 致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进而促使农产品单价和效益得不到明显提升, 生产能力无法提高, 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4 农民没有较强的生态农业生产意识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建设才刚刚起步, 因此还未向广大农户宣传生态农业的发展政策保障、法律法规与科技支持等众多体系, 且投入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也没有完全建成, 生态农业对于农业增效以及经济增长也没有较大的贡献。所以, 社会对其未加重视, 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树立起节约生产及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的意识。再加上农业人口大多数都是50~60岁的人, 且他们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 极容易被传统观念所约束, 不能顺利进行生态农业生产。

%

2.5 农业产业化化相对较低

现阶段, 上思县的农业生产模式依然在使用较为传统且粗放型的模式进行生态经营以及管理。其实际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都相对较为低下, 市场占有率不足, 缺少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型企业对其进行带动。现阶段上思县中还不具备能够具有良好竞争力农业加工企业, 农业产品等加工产值长时间得不到上升, 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还存在严重的欠缺, 使上思县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进行交易。再加之农业合作社会社水平相对低下、资金链支撑不足、农民自身组织化欠缺、生产加工技术严重不足等, 这些问题都会使农民和市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联系不贴切, 进而使生态农业连接机制较为不完善, 不能将产业有效的转化成经济优势。

3 发展思路

3.1 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对沼气、发电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机具研究和开发, 并将其纳入农业发展规划之中, 农业技术研发人员还必须重点研究生态农业的实际应用技术。同时, 将提高资源的具体应用效率作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 将节水、节种及节肥与节地作为发展重点, 向广大种植户推广节约型播种、耕作、施药、施肥、沼气利用、养殖、灌溉和废弃物利用等众多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示范[4]。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服务以及培训工作, 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服务、推广、信息发布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保障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获得更高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3.2 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

大力支持由发展产业带动高技术含量及生态效益明显与强动力的生态农业发展企业。倡导各大企业应用工程与生物等众多高新技术, 开发、加工农产品、有机废弃物与农副产品等, 扩大其加工规模, 增加生产总值, 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建立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依托的企业, 使生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应用先进的环保以及节能技术, 提倡节能、绿色生产, 把以前污染后期处理生产模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严格控制, 真正做到“零”排放生产[5]。同时, 政府应用大力支持生产基地的建立, 从产品的生产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打造绿色、无公害、有机与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 既“三品一标”产品, 进而促进产业带动力得到提升。

3.3 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

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体制环境建立, 应用政策来带动生态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 要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具体开发以及示范与应用加强重视, 倡导农民购买能够进行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先进机械, 并给予他们一定资金补贴, 引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贷款制度, 以使各大企业和农户能够获得充足的贷款资金来发展生态农业。针对那些需要建立大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的企业, 必须给予他们充足的资金补贴或者投资, 同时对于一些节能产品还需要制定相应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以使上思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4 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

集中全县所有的力量, 应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方法, 对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知识进行全面宣传, 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氛围, 一一解决广大人民在农业方法方面存在的众多认识问题。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企业以及生态示范农户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有机载体, 丰富生态农业的宣传内容, 扩大众多典型影响的范围, 让广大人民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到生态农业给他们带来各项收益, 真正积极主动的沿着明确的生产方向进行农业生产[6]。对于生态农业的教育宣传应该重点向农户介绍以下内容:处理畜禽的粪便及农药空瓶与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广大农户对垃圾、沼液及秸秆和粪便进行再利用, 并把它们当作成农田肥料, 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稳定发展。

3.5 建立健全的市场以及土地经营制度

一直以来, 规模经营的问题都为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循环经济为规模性的经济, 如果没有相应的规模, 那么就不会获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 根据依法、自愿及有偿的原则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倡导一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大型企业及农民合作社与工商企业等众多的经济主体, 应用转租、转让、转包和互换等方式来流转农村的土地, 促进土地快速集中。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对村上的干部进行培养, 使他们成为林场主或者是农场主, 并通过集中示范, 全体农户参与的方式, 形成“由一户带动全村, 由一村带动众多村, 再由多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基地”的新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 根据“共同承担风险, 一同分享利益”的发展原则, 建立农户与大型企业的利益关系, 使农业市场的实际经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4 结语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 应该重点开设典型的培育模式, 并从种植、养殖等单向产业向多业组合的生态农业方向上发展, 最终促使整体朝着生态农业方向不断发展。

摘要:对上思县目前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之后探究了与本县相适合的农业发展思路, 如发展生态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建立健全的市场以及土地经营制度等, 希望能够促进上思县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广西上思县

参考文献

[1] 王欧, 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 2013 (1) :48-52.

[2] 季凯文, 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样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 2014, 26 (4) :125-128.

[3] 黎振强, 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 2014 (12) :104-110.

[4] 李倩玮, 张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28) :338-340, 343.

[5] 冯学赞, 马宝珍, 王静, 等.《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2010年载文被引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1) :79-83.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一、电气化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我国的农业生产仍未能有效地将人力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劳动条件苦、劳动强度高、经济收益小,使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呈现出农业劳力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这对农业的发展而言,极为不利。新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的劳动条件。在这一进程中电气化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应用前景。实践表明,这一技术对农业现代化是极其重要的。首先,电气化技术的发展使农田的电能输送范围摆脱了距离了限制,农业生产中以电动机械代替劳力成为了可能,这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不必要的时间和体能的消耗。其次,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得以空前的提升,传统对农作物的耕种和管理方式,实现了遥感技术、动态监测技术的替代,农业现代化的雏形初步呈现。再次,电气化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发展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智控开关等一系类电气化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中的节能问题、环保问题、安全问题等得以全面升级,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保障。

二、电气化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一)智控开关技术

智控开关技术的应用,将在极大程度上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这一技术可以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完美的融合,可在远程视频管理系统的叠加下,实现农业生产人员对农田灌溉、施肥、除虫等作业的远程控制。同时,这也在极大程度上为农业生产中打破农田小型化生产的弊端,助推农场化技术改造的初步实现。在未来,农业生产人员只需要在中控室根据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便可完成田间管理工作。

(二)水泵变频技术

我国农业灌输项目优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滴灌、喷灌等技术得以推广并实施。而不可忽视的是,部分地区在对传统灌溉体系的改造中对灌溉设施的改造不够彻底,仍选用定频的水泵来作为滴灌、喷灌等技术的动力设备,致使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较大,且拉高了生产成本。电气化发展背景下,水泵变频技术得以成熟。这一技术将能够在灌溉中成为农民的新助手。水泵变频技术可根据流量需要,自动调节滴灌、喷灌中的电机频率,从而有效改观上述问题,同时也为农业的自动化灌溉打下了基础。

(三)新型施肥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在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需及时根据施肥作业以达成作物增长增收的效果。传统的施肥作业过程中,多采用人工施肥方式,这一施肥方式不够精准,从而导致肥效不高,而且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降解隐患,成为农业生产中饱受诟病的环节。同时,对于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者而言,其施肥作业时,易于高温、酷暑的时节所叠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施肥作业给生产者带来了沉重的作业负担。而采用新型的电气化施肥技术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传统施肥作业中的问题,其可以根据肥料的撒播量调节施肥量,并根据脉宽来调节施肥设施。实践证明,这一精准化的控制手段的应用,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生产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化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手段,其推广和应用的效能将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的水平。而电气化技术能力的提升是长效的系统建设过程,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导向下,应在电气化的发展中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流程完善、设备更新、人才建设的力度,促进电气化技术向自动化、集成化、无人化的迈进,从而助推现代农业电气化应用水平的上档升级,使电气化技术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

摘要:近年来, 随着电气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建设和应用, 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这一技术支持下,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初见雏形。本文就电气化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予以了阐述, 并对电气化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实例分析, 将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电气化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基础参考。

关键词:电气化技术,现代农业,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娟.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业科学, 2018, 8 (07) :776-780.

[2] 张广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灾害研究, 2015, 5 (3) :56-58.

[3] 韩召霞.农业技术装备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探究[J].农家科技 (下旬刊) , 2015, (2) :5-5.

[4] 罗永东.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及发展[J].南方农机, 2017, 48 (15) :68, 70.

[5] 高彬.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 (16) :1338.

上一篇:单位财务管理总结范文下一篇:村委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