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

2023-09-21

渗透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随着不良社会风气的出现, 对高中生的生活、学业、家庭结构也造成了巨大压力。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更应该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中思政教学的可行性

(一)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教育一直是世界各个国家关注的热点话题。良好的教育是国家永葆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怎样搞好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是世界共同摸索的道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始终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这些方针政策为全国各地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导, 调动了学校与教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也为如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思政教学渗透奠定了基础。后来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版) 》的颁布, 更是增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新课标提出了思想政治课要具有德育功能, 学校在注重教学成果外, 更要致力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二) 学校心理教育意识的惊醒

除了国家政策方针的支持,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心育与高中思政教学渗透的进程。“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就此诸多学校认识到实施心育的重要性, 积极响应政策, 纷纷通过举办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设置心理咨询室等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中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潮兴起, 中国受教育人口与日俱增, 同时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 依旧有很多家长、老师过度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体验。

长此以往形成的“唯分数论”, 不仅减少了对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目前许多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 一些家庭的培养方式过于溺爱, 加上高中生缺乏社会经验, 遇到困难不知所措, 抗压能力弱且缺乏责任感等。这些原因极易造成高中生心理障碍和困扰, 严重者甚至会患上心理疾病。因此实行心育与高中思政教学的渗透必不可少。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中思政教学的意义

(一) 是高中思政课程教学践行新课改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高中思政教育中, 践行新课改要求需从课堂教学入手, 将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作为实施新课改的突破点。把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健全人格,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为落实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观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二)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当今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 敢于探索、尝试, 善于合作、互助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

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的人格,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活、择业就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 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综上所述, 笔者在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中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了阐述。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 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融合到其中, 在教学中相互融合、渗透,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 提高技能, 健全人格, 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高等教育, 求学已成为青年发展的重要渠道。作为青年发展重要组成的高中生而言, 这类群体面临着升学、择业、就业等多方面的社会压力及挑战。若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引, 极可能由于外界复杂的不良因素, 出现心理问题。根据大量事实及调查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较多高中生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 因此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大势所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是新课改中的基本要求之一, 是培养高中生素质、健全人格的重要举措, 是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本保障。在本文中, 笔者根据对资料分析加以自身见解, 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思政教学渗透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意义进行阐述,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思政教学的渗透融合, 以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思政教学,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 李萍.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 2018 (S1) :224-225

[2] 徐晓雪.积极心理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17.

[3] 孙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4] 武晓娜.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中思政教学探析[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 2017.

[5] 阮学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7.

[6] 鲍湧.心理化教学在高中思政中的实用性研究[J].新课程, 2016 (33) :18.

[7] 韦雪.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 2016.

[8] 钱海楠.素养视域下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9] 罗文江.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心理引导因素的作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8) :63.

渗透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摘 要: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一直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基本出发点。生物是一门解释生命发展规律与现象的学科,在其教学中巧妙渗透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在基于学生个性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生物教育的优化与创新,合理安排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学为例,综合分析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教师优化课程设计提供创新性意见。

关键词:高中生物;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学生的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课程较为紧张,在无形中容易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身心状态,健康教育的应用势不容缓。加之生物作为一门与生命规律、生命教育密切关系的学科,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与引导者,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针对其当前的身心综合状态进行针对化的健康教育,为其身心素质各方面健康成发展提供有利的教学保障。

一、通过健康教育有效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高中阶段因为高考,学生承受着来自教师、家长以及自身等方面的学习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学习效率与身心发展,一定的压力有助于激励学生,增强其学习动机。可从当前教育教学现状来看,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压力排解与自我疏导的技能,从而导致在面对压力时无处释放自己的紧张与忧虑的情绪,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其产生“厌学、焦虑”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其正常的课堂表现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制造了威胁。因此,针对以上教学存在当中的问题,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应注重对学生释放压力、自我疏导方面的指导,巧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列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因压力过大而出现的例子,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增强其注意力,在专业的健康教育引导下进行自我修正。

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人体内环境的模拟图,并采用动图的形式来还原人体受到外来压力等外界条件影响后,内环境变化而导致的人体生理机能的相关变化。通过这样来引发学生对外界因素的关注,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将其联系到学习与生活的压力这一话题上,列举压力可能会导致的生理疾病,比如“失眠、浮躁、焦虑……”,以此使学生得以重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判断自身所受的压力。最后,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展示环节压力的做法,使学生放平心态,逐步进行自我调节,以减缓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通过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健康生活常识

生物是所有学科中与生命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其中的知识内容以生命现象为基础而一一展开,使学生了解生命发展规律,加强自我身心发展认识的重要途径。在基于健康教育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当前阶段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合理分析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青春期生理知识缺乏、缺乏锻炼以使免疫力下降”等等,在此基础上,围绕教材教学内容,合理向学生传递日常的健康生活小常识,以此丰富学生健康教育的认知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升其健康技能。

例如在学习《免疫调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免疫系统的工作机理展开预防感冒等小疾病的健康常识宣传。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模拟病毒性感冒的病原体进行体内引发免疫调节的过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感知,以增强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并获得如何增强自身免疫力、有效预防病毒感冒的健康常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设置以健康为主题的小常识班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让学生作为主体,列舉自己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小疾病。随后,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究,教师在最后针对其探究内容提出针对性建议,并合理传递健康知识,拓宽其健康教育的思维层面,促使健康教育的顺利展开。

三、通过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建设

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与疾病的预防,还应重视并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据有关报道,当代社会青年,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由于家庭、同学、师生等各方面关系,出现抑郁现象的比例相比以往大大增加,严重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挥。因此,针对上述现象,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建设,平常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了解学生大致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出现的问题制定个性化改进方案。其次,教师还应与家长加强联系,通过家校协力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与保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合理传递心理健康发展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群落的演替》这一课时,教师应针对班上那些性格孤僻、不愿融入群体的学生展开思想与心理建设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群落的组成与群落中个生物之间的关系与合作来强调集体的力量,并继续列举日常生活中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的区别,使学生对此建立一定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展开调查,了解学生是因为自卑、胆怯不融入群体,还是因为天性就喜欢独处……在上述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的疏导,鼓励学生从“阴影”中走出,对其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综合发展。

结语:总之,健康教育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调节学习情绪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其高效投入知识学习与实践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生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与教学要求等多方面,以学生的主观情感为第一位,合理优化设计教学策略,巧妙穿插健康教育,在无形中向学生传播健康教育知识,使其形成健康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全面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颜红枚.江西师范大学,2015.

[2]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王奎.华中师范大学,2014.

渗透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那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选好切入点, 找准结合点, 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 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 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也有思想品德教育, 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 直接与文本对话,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 可以直接利用文本,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 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 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 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 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 勇于实践, 不能依赖别人。这样, 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 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 寻找结合点,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 就需要拓展, 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 例如《落花生》一文, 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 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 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 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 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 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 勇于展示自我, 但显得浮华, 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 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 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 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 以教材为载体, 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 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 又要做到内心美, 要勇于展示自我, 恰当地表现自我。

2 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 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 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 自然是最好的契机, 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 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 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 才会使思考更主动, 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 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健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 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 随机的, 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 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 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 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 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 耗时少, 针对性强, 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 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 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 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 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有着丰富的体验, 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 以“活动”为“教材”, 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 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 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 让学生分组合作, 自备材料, 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既分工又合作, 有的煮面条, 有的炒菜, 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不仅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 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 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之, 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 去研究, 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 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就像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要像春雨润物那样, 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摘要: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 由于自身的特点,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选好切入点, 找准结合点,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 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 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春燕.通过多种渠道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德育, 2004 (15) .

[2] 周之夫.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初探[J].人民教育, 1995 (5) .

渗透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1 掌握知识, 学会学习

学生到校第一节政治课, 我给同学们提出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 就是“掌握知识, 学会学习”。不仅学习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要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

通过课堂教学教育活动让同学们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 有所启发;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道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 帮助自己快乐地学习, 健康地成长。

同时灌输给学生“心态改变命运”的观念。生活中, 一个好的心态, 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 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 可以使你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告诉学生“态度决定一切”以及“态度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的指导思想。希望同学们会加把劲, 师生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共同学习和交流;共同播种希望、梦想和行动;共同收获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

2 利用教材知识点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1“万贯家财, 不如一技在身”——勤奋、刻苦精神的培养和锻炼

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第2课第二框“企业中的劳动者”中有一个知识点“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保证”。对此我讲到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原北京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张秉贵, “绝活”就是卖糖果。当时柜台上经营的糖果有80多种, 不管你这样称几两、那样称几两, 他都心算“一口清”, 而且称糖“一抓准”。讲到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 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 还自学英语、哑语, 钻研心理学、语言学, 为了成为一名“活地图”的事例。

我们若想毕业季能轻轻松松找工作, 愉愉快快去生活, 必须现在勤勤恳恳去学习, 踏踏实实去做人, 树立理想和目标, 抛却中考失利的阴影, 立即投入到学习的行动中去。用勤奋、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 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 提升自身的实力, 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

2.2“坚持科学发展观”——乐观、积极态度的培养和锻炼

“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中讲到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历经了挫折, 遇到了困难。讲到这里时, 我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谈到学生刚入学遇到的各种困难, 如生活上的不习惯, 学习上的不适应, 人际交往上的矛盾, 诸如此类的矛盾和困难的出现是非常正常的, 问题不在于有无这些困难, 而在于同学们用怎样的心态对待它:是退缩、逃避、怨天尤人、悲观失望, 还是勇敢地面对, 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去克服它, 解决它。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无论遇到何种困难, 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内心深处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念, 那就是:“没有永远的困难, 也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只是解决时间的长短而已。”要坚信“我行!我一定能行!”这种信念会让自己自信、积极、乐观、向上。

我还列举了青岛码头工人许振超的事迹。他刚参加工作时仅有初中文凭, 他的认识很朴素:我当不了科学家, 但可以有一身的“绝活儿”。这些“绝活”可以使我成为一名能工巧匠, 这是时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凭籍着这样的一种信念, 许振超的“技术口袋”里的“绝活”——“无声响操作”“一钩准”“一钩净”“二次停钩”等愈来愈多了。

最后, 我用了马云的一句话, “今天很残酷, 明天更残酷, 后天很美好, 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来鼓励同学们, 前途是光明的, 但道路也是曲折的, 我们要有乐观、积极、自信的心态。

2.3“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中职生作为未来产业大军的骨干, 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的质量优劣。由此, 我引申出学生的知识结构, 给同学们讲了教育界一条著名的“木板原理”, 引发学生思考, 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也存在着一块最短的木板, 成为制约自己发展的致命因素。

我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分为两个方面, 专业技能、身体健康是硬件;理想、品德、心理、学习等方面是软件。一个真正的人材必须是硬件过硬, 软件不软, 两者缺一不可。学生务必要平衡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要扬长避短, 要取长补短, 要全面发展, 要先成人, 再成才, 要既成人, 又成才。

2.4“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创新、竞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

在讲到价值规律的作用时, 我将价值规律比作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 指挥着全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竞争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 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法则。商品竞争, 归根到底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力军和建设者, 身上担负着建设祖国和建设家乡的重任。要完成这样的重任, 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包括人格上的实力、品行上的实力、知识上的实力、技能上的实力等等, 而创新品质是一个人竞争实力的核心, 是一个人无往而不胜的制胜法宝。

3 几点思考

在政治课教学中, 应注重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应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 为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应使广大政治教师成为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时, 在适当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也包括灵活多样、切实具体的物质环境。要把学生在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问题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考虑, 以学生长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 遵循整体性原则和科学发展观。

摘要:从开学第一节政治课阐明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意义入手, 具体列举了在教材中挖掘知识点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例子, 最后提出思考。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渗透

参考文献

[1] 沈越, 张可君.《经济政治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2] 刘新平.金牌工人许振超.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渗透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心理沟通的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 想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来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所以有效的心理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沟通,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想什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跟他们增进了解,加深信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给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一些尝试,这必然会对自己的教学互动带来不少障碍。

具体说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或下一步的安排告诉给学生。并且随时地了解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及时和他们交流,这样不仅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 也常常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因为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有利于激发对方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中学生无论在学习中、生活中、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爱,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或茫然无助的时候,这种愿望就更加强烈。通过心理沟通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去温暖学生,使他们真实得到被爱护心理的满足,同时也了解到关心爱护的意义。

2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恰当的学习取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 教师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动机, 有必要了解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结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也能够使得学习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

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 所以学习动机也各有差异。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不仅包含内部动机,同样也要注意外部动机的激发。实践证明, 引起学生心理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也就是说, 当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和掌握学习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就会有学习的需要,从而求知欲也随之产生。比如,可以通过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提出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或者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鼓励他们带着实际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若此时讲授新课内容,自然会提高教学效果。

此时,教师若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信息反馈,就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也极大的加强了学习兴趣和愿望。另一方面,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能够有客观的认识,及时了解到学习上的弱点和不足,更加积极地克服缺点、争取更好的成绩。

3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加工来激活学生相关的已学知识,帮助其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新知识的掌握

在日常学科教学活动中,就智力方面而言,教师可以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已有的相关知识保持适度的“落差”。没有新旧知识之间的“落差”,就不能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如果这种“落差”太大,学生易产生学习无助感,或者消极被动地应付。也就是说,教师必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材料做相应的取舍与加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比如日记、周记、期末期中鉴定、书信等形式给学生相应的评语,围绕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其确立努力的目标,进而发展完善自己。

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要注重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新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原有知识,进行新旧知识比较,将他们联系起来,并且通过知识内在的联系进行结合。其次,像历史、地理等学科中的知识记忆, 引导和训练学生进行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构建科学有序的知识网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使他们感到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运用情感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必不可少的外部学习条件是任何有效的学习所依赖的。这主要包含教材所呈现的方式、方法的运用、组织形式的选择、媒体的使用等。教学情境也属于其中之一。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是优化学习的外部环境的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提供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作用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辅导学生, 成为他们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就是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包含丰富的教学内容,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是行不通的。各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的,通常一节课会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相互配合。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应通过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在实际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从日常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心理学的渗透和应用能够极大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人格形成。

渗透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案例背景: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紧,内容庞杂等原因,我们的老师很容易忽视德育在英语课堂的渗透。教育部在新课程设计中,强调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为了用英语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新教材依据“学会求知”的基本精神,十分重视在学习内容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兼容并蓄,精选学生最需要了解的、最感兴趣的、最有普及价值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知识内容、容入到语言材料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到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案例正是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在一年级英语“Colours"这一课中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旗、国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案例过程:

“ Colours”这一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掌握七个颜色单词:red、yellow、blue、green、orange、purple、pink.在进行完新知识的教授后,学生基本上能够准确地认读这几个单词,并且能反映出单词的中文意思。然后我设计了一些练习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这几个颜色单词的掌握,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了解到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学习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因为这节课学习的是颜色单词,我家里正好有各个国家的国旗图,这些国旗颜色很鲜艳,很丰富。我想:如果利用这些国旗设计一些活动,

既能巩固学到的颜色单词,又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国旗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我图片出示各个国家的国旗,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国旗的图案和颜色,然后提问:what colour is it?然后引导学生用所学单词和举行回答。当出示中国国旗时,先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旗,我们是中国人,这是中国国旗,再让学生认真观察国旗的颜色和图案,告诉学生:There are five yellow stars in it. It is yellow and red.它的名字叫五星红旗。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会举行升旗仪式,都会把这面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蓝天,国旗代表一个国家,是国家的象征,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国旗,在升旗仪式上要庄严、肃穆。立正站好。不能嬉笑打闹。告诉学生在任何地方看到国旗都应该立正、敬礼。 简单介绍国旗的知识,如:国旗颜色为什么是红色的,一颗大的星星代表什么,五颗小星星代表什么。告诉学生,国家的象征不仅有国旗,还有国歌、国徽。放国歌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出示国徽,让学生初步了解。让学生知道热爱国旗、国歌、国徽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让学生拿处事先准备好的彩笔和纸,学画国旗。

案例评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基于这一理念,在课中精心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如说说日常用品的颜色、找找教室里的颜色,看国旗,画国旗等一系列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合作过程中来学习语言,感受用英语交流的乐趣和愉悦感,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联系,可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我在教学完红、黄、蓝、绿、橙、粉、紫七种颜色后,我巧妙地利用认识国旗,画国旗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他们对色彩的敏

上一篇: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范文下一篇: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待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