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论文范文

2023-09-17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专业课程设计”设置是高等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一项重要改革,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兼顾软硬件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学习新事物能力的学生。文章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讨论,结合作者的虚拟仪器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新工业形势下的需求,对该课程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出学生要了解企业需求,多动手,多实践,努力成为能适应 “新工业”形势下的人才。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教学研究; 新工业; 专业课程设计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urse

design under the new industrial situation

Jin Xuanhong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aching research; new industrial; specialty course design

0 引言

高校擴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新工业时代的影响下,工科教育也在发生变化。经过近十年的教育建设,学校的学科、专业和学生规模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几乎所有高校教育都遇到了同样的新问题:培养出来的本科人才和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差较远,特别是实践能力方面。过去我们主要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这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需求。这体现了探索新工业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升级之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2]。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设置“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是基于“新工科”创新理念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主要从加强专业基础课认识、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连接等几个方面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尝试[3-5]。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体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展开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

1 教学目的

社会对于信息专业人才需求的多面性及现阶段学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矛盾,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改进的教学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控制是信息技术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6-7]。虚拟仪器则是仪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层次结合的产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是在虚拟仪器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完成建立一个具有信号采集、处理与分析数据采集回放发布系统,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基本技能及工程实践能力,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形成和掌握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和开发能力。

2 教学内容

新工科教育建设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以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信息如语音、文字、图像、遥感信息等处理和交换,以及无线、电缆、光缆等传输[8-10]。作为大三、大四学生的综合实践性的课程,旨在结合专业基础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集成的基本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为设计一个双通道数据采集回放系统,内容如下。

⑴ 首先是实现基本波形模拟发生、数据采集记录、其次是对记录数据进行回放、分析处理。

以下就每一个部分进行原理介绍。一个虚拟的波形发生器,它能实现基本波形的发生,用循环来控制波形发生的频率。频谱分析是信號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一般的频谱分析都依靠传统频谱分析仪来完成,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虚拟频谱分析改变了原有频谱分析的整体设计思路,用软件代替了硬件。使工程技术人员可以用一部笔记本电脑到现场就可轻松完成信号的采集、处理及频谱分析。

⑵ 课程设计编程工具的掌握。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是美国NI公司研制的一个功能强大的仪器系统开发平台,用来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表达[11-12]。

LabVIEW是一种图形程序设计语言,它采用了工程人员所熟悉的术语、图标等图形化符号来代替常规基于文字的程序语言,把复杂繁琐、费时的语言编程简化成简单、直观、易学的图形编程,同传统的程序语言相比,可以节省约80%的程序开发时间。这一特点也为那些不熟悉C、C++等计算机语言的开发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13-14]。LabVIEW还提供了调用库函数及代码接口节点等功能,方便了用户直接调用由其他语言编制成的可执行程序,使得LabVIEW编程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快速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同时运用开发系统,不但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门新的编程语言,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做个定位。

⑶ 虚拟仪器技术基本概念的掌握。虚拟仪器系统的概念是测控系统的抽象。不管是传统的还是虚拟的仪器,它们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灵活性方面。虚拟仪器的功能由用户自己定义,不强调每一个仪器功能模块就是一台仪器,而是强调选配一个或几个带共性的基本仪器硬件来组成一个通用硬件平台,通过调用不同的软件来扩展或组成各种功能的仪器或系统。

本课程需要学生设计一个双通道数据采集回放系统,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期知识,具有系统集成的概念,体验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方案确定、软硬件详细方案、硬件搭建、软件编程、调试等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过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

3 教学方法

首先,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化的授课方式。跟传统的编程语言教学方式不同,直接在教学中用软件界面作为教学的主界面,课件PPT只是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在课堂上讲解一个个实际的软件程序,来讲解编程语言中特色点和重点。比如在讲解LabVIEW语言的基本结构语句综合运用过程中,引用软件本身所带的例子库中的一个例子进行全面分析图如图1及图2所示。

从人性化的交互软件界面、严密的逻辑结构、软件语句的正确选择及程序防错机制的设置等几个方面详细的讲解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这个例子,不但掌握最基本的编程语言,而且了解系统整体架构的概念。

其次,运用网络时代事物,建立专业课程设计群。课程群的建立,不但使得教师有一个资料存放的平台,把课堂上所讲的案例资料及课件及时的上传至群,上传相关资料对课堂讲解做一定补充,同时更给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一个课程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提出问题,教师判断学生的问题,如果问题具有普遍性,应及时在平台上解答,同时上传相关资料供学生查阅。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学习氛围变得浓厚,课程学习效果得到很大提升。

第三,本课程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开设为32学时(或在两周的短学期内完成)。每部分的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编程语言授课的三天里,对传统理论教授方法做了一定改革:一个理论点,一个实践环节,即对每个理论点都开设一个相关的上机实践,让学生随时学习,及时通过实践环节消化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上理论课,在课堂上自主的抓住老师上课的知识重点,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编程语言的学习的效率。

第四,除由任课老师讲解课程内容和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程序设计外,为了增加与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了小组讨论演示环节,具体形式为每 3-4 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系统设计中的某个程序算法方案进行讨论、资料和文献的查找、程序设计中的分工合作,同时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对他们的工作向所有同学进行公开演示讲解,这种分组合作的方式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调研和表达能力,也可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考核方式

具体的考核方式由三个方面来综合确定:①课堂表现;②系统程序及设计报告;③一对一验收答辩。这三个方面占最终考核成绩的比重分别为:30%、30%、40%。具体而言,课堂表现主要由出勤率和课堂及上机实践的表现。其中出勤率是学习时间的保证,因此是考核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作为实践类课程,课堂及上机实践中互动的表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最终成果中的实际参与度。

本专业课程设计最终需要学生提交系统的软件及设计报告的内容包括:设计目的和意义、设计任务分析、设计思路和程序结构分析(说明文字和程序设计报告的情况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专业写作和总结能力的体现)。

最后要进行师生一对一验收答辩,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演示及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提问,教师能直观的看到学生的作品,同时通过与学生一对一交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设计思路,也能相对清楚学生完成设计的程度,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以往设计类作业相互抄袭的现象,相对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成果。这个过程虽然耗时比较多,教师花费的精力和投入也很大,却能给学生一个比较客观的评判,还能让教师在跟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及时获知教学的薄弱点,为以后教学积累参考数据,从而进一步改革课程教授,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评估、打分、统计并加权,可得到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避免了传统仅以卷面成绩来评价的弊端,也避免了仅提交程序可能存在拷贝复制的问题,可较好地提高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5 结束语

与传统工科相比,本课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是“新工科”典型特征。本文对“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电子信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兼顾软硬件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能够在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检测等领域从事设计与开发。

今后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该课程在教学中值得改进的方面,例如在该课程的学习和设计的内容中引入最新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将实际案例引入专业课程设计中来。真正的在专业课程设计这门课程上做到校企合作,最终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新工业形势下的新兴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玲玲,富立.基于CDIO的自动化及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8.3.

[2] 黄世钊,谈玲珑.新工科视角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15.

[3] 秦川.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与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6.

[4] 周栋,曹睿卓,刘建勋.基于研讨式教学的课程设计改革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

[5] 刘路,孙燕,廖娟等.基于开放式课题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7.

[6] 朱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8.2.

[7] 郁志珍.教师设计团队的经验:基于协作课程设计的专业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4.

[8] 郭莉莉,陈永红,张士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18.4.

[9] 林蓬荣,许哲毓,翁景德等.创新性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3.

[10] 何波,罗颂,贺筠等.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福建电脑,2018.2.

[11] 彭森,许建明,林铁军.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18.2.

[12] 黎利辉.以课程设计为中心的地方本科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8.2:71-73

[13] 杜文军,赵庆展,宋朝晖.面向工程应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5:44-46

[14] 滕升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教學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1):82-84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并逐渐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直接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改革。首先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自动化技术的意义,同时阐述了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全文。

[关 键 词] 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自动化技术;意义;应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自动化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尽管我国对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自动化技术在各个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全面提升了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效率,强化了电子信息工程的自动化水平。

一、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自动化技术的意义

(一)提升了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自动化水平

自动化技术就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操作的自动化,节约人力成本,确保运作、计算、操作效率的全面提升。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应用自动化技术能够促使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过程实现自动化。借助自动化技术完成一些重复性动作,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促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投入其他工作中,完善了工作职能。

(二)提升了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智能化水平

应用自动化技术能够使设备的操作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电子信息工程能够实现信息的处理与控制,可以借助自动化技术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全面提升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改革,同时优化了传统的设计内容,确保设计出高水平的产品。

(三)强化了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精准化水平

在实际应用中,自动化技术能够与其他多样化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能够促使技术更加全面,体现出不同技术的优点,发挥不同技术的作用,将复杂的计算过程简化,防止出现计算误差。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应用自动化技術能够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精准化水平。由于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对信息处理的精准度要求较高,若是人工将无法确保计算的精准度。只有借助自动化技术,才能够确保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结果的精准性。

二、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下,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如下:

(一)自动化辅助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自动化辅助技术主要是借助计算机CAD软件,辅助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升信息工程设计的智能化水平。在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需要将相关的设计数据,以信息的形式输入系统软件内,系统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将最终的计算结果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促使设计人员能够直观看到设计成果,并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简化了设计中复杂的计算环节。当前时代下,自动化辅助设计在服装、建筑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简化了电子信息工程,全面提升了电子信息工程操作的便捷性。自动化辅助设计与人工设计相比较,能够节省大量的修改时间,简化修改环节,进而提升了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质量与设计速度。

(二)自动化辅助生产

电子信息工程内的自动化辅助生产包括软件、硬件两方面,硬件辅助系统包括输送、数控机床、储存装置、加工装置、装卸装置等,在电子信息工程生产、制造中硬件系统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成本,同时确保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实现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操作。软件主要包括计算机编程、设计、质量控制等,应用自动化软件,能够将电子信息产品、设备等参数融入系统数据库内,系统能够精准定位故障,发现参数内的问题,及时将存在缺陷的产品检测出来,以此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三)自动化辅助管理

自动化技术辅助电子信息工程管理,能够辅助办公,全面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管理涉及大量的设计、制造、文件、数据信息等,因此,信息的整理十分重要。若是单纯依靠人工管理,将会降低电力信息工程的办公效率,使一些数据出现误差。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借助各类软件,对设计流程、文件、数据等进行统一管理,系统自动将信息录入自动化系统内,实现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进而确保电子信息工程办公效率、管理效率的提升,推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项综合性技术,在各个范围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电子工程设计的不断发展下,融入自动化技术能够更好地推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发展,全面提升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自动化技术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佟志鹏,庄言,郑凯.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6,8(6):74,95.

[2]文武.探究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 住宅与房地产,2016(15):246.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认证考核的重要部分。本文阐述了西藏民族大学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和具体做法,并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为例,具体示例讲述了课程达成度评价的计算方法和步骤,探讨了现行课程达成度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为相关专业调整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达成度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达成度;毕业要求指标点

0 引 言

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这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是引领工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旗帜,探索工程视角下工程教育的改革,对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1-3],工程认证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改进方向,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并将终身学习和持续性改进理念融入认证体系[4]。西藏民族大学作为西藏仅有的2所综合性大学之一,以及西藏在内地的唯一一所大学,是西藏高等教育的窗口和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故此,西藏民族大学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准则,率先在电子信息专业启动了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改革的尝试,具体做法主要包括按照工程教育认证对4类课程的比例要求,重新调整了课程体系中各部分课程的比例[5-6],强化了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突出了工程教育与工业的联系,构建了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7]。同时,以“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进行了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设计,分析了课程评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1 反向设计的课程体系建设

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毕业生培养的关键,也是工程教育认证评估的基本内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明确规定了毕业生标准的12项要求,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之间有明确的映射结构关系,课程为能力构建的载体,每一种能力要求都要有对应的课程群去支撑,学校应根据毕业要求,以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完成特定课程群的学习,达到毕业要求中部分具体的能力构建,实现了成果产出要求,学校才能培养出符合工程认证的合格学生[8]。

1.1 现有课程体系现状

电子信息专业是本校最早发展的工科专业之一,课程采用学分制体系,经过十余年长期发展,人才培养水平逐步提升,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目前电子信息专业培养人才最大的问题是专业的社会需求定位不够明确,不能体现服务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方向设置口径太宽,导致课程体系结构松散,部分课程与通讯专业重叠度比较大,没有自己的发展特色,最后课程结构不符合工程教育认证对各类课程比例的要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未达到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最低20%的要求。结合以上问题,本校电子信息专业在学分制改革中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构建。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全面的梳理和调整,西藏民族大学重新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创新实践环节(含课外时间)四大部分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电子信息专业需要完成的总学时为3 039学时,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为:17学时对应一个学分,实践课程每门课程由若干学分组成。具体学分和学时分布见表1。其中,数学与自然科學类课程所占比例为17%,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类课程为25.55%,工程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所占比例为35.9%,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所占比例为21.55%,均达到了工程教育认证的“四个不低于”的要求。具体比例关系见表2。

2 课程达成度的计算与评价

在工程教育认证评价体系基本理念的指引下,西藏民族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遵循指标点分割的基本原则,完成了支撑电子信息专业毕业要求的三十八个指标点的划分,并确立了课程和指标点之间的支撑关系。下面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为例详细说明对于课程达成度的评价方法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同时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1-4、1-5,共计指标点两个,指标点的权重系数见表3。

课程达成度考核采用课程成绩分析法,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数据(包括试卷、考勤、大作业、报告、实验等)通过计算分析进行评价。课程达成度由3部分的评价值构成,分别是课程期末评价值、课程过程考核评价值和课程的实验考核评价值,各部分的成绩的比例为课程期末评价占60%,课程过程考核占20%,课程实验考核占20%,获取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考核方法如下:

(1)抽取样本:每个班级的好、中、差比例基本均等,本专业选择抽取一个教学班级为样本。

(2)计算课程对支撑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值,各部分评价的计算方法见表4。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成绩指标点值见表5。由表5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支撑指标点1-4的试题题目分值为60,支撑指标点1-5的试题题目总分为50,支撑2个指标点的分值之和超过总分10分,说明试卷中有10分的题目是既支撑指标点1-4、又支撑指标点1-5。

这里以表格6中的数据为例,详细计算指标点1-4和指标点1-5的达成度。根据表4指标点的计算公式,指标点达成度的计算公式为:

S=期末课程评价值S1+过程考核评价值S2+实验考核评级值S3

则:

按照达标平均体系标准要求,毕业要求的指标点1-4的计算值为0.230 4,指标点1-5计算达成度值为0.141 6,均大于各自的理论要求达成度值,所以指标点1-4和指标点1-5按照评级体系准则均为合格。

3 课程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思考

课程达成度量化评价是专业认证量化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通常采用成绩分析法,以直观量化的形式考核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该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评价,促使学生根据评价体系要求调控自我学习过程,重视日常学习积累,而不是应试的突击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形成有益,有助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在日积月累中稳步提升,体现了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引导功能。但该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合理的情况,现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理论考试分值与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过于密切

成绩分析法是目前工程教育认证评价体系里课程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在课程的理论考试试卷里,试题一般都是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对指标点支撑要求来进行规定的,试卷中每道试题和指标点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每位出题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要求的指标点划分出题。每个指标点的达成度和每个指标点对应试题的卷面得分紧密相连,为了满足对指标点的分值支撑关系,教师不得不对知识点进行细化分割,加大独立知识点的考察。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客观试题区分度明显,也易于形成考点,这类客观题目成为易于满足要求的题目,在试卷中占到40%~70%的比例,而这些考点知识通过背诵就能比较容易获得,属于知识学习中最底层的认知学习。而体现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编程题和简答题等主观试题,因为不易于进行知识点的划分明显被削减,所占比例不足,而本校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主观试题考核更能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有效形成,但目前考核试题和目标培养要求之间有一定的偏差。 另一個问题是试题与指标的支撑关系过于紧密,制约了教师出题灵活性。教师以往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态调整考察的内容,而此种考察方式大大限制了试题的灵活性和教师出题的思路,使得老师不得不强行把知识点考察和指标点对应,出题的形式和思路都被局限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上,试题的灵活性无法体现。目前西藏民族大学为了考试公平性和试题多样化,对很多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都进行了题库建设,考试试卷是由题库随机抽取试题构成,这样的试卷从总体上满足了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考核要求,但是细化到指标点就很难满足对每个指标点的支撑要求。

3.2 持续改进的思考

持续性改进是将评估结果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的调整过程中,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持续性改进的效果有赖于有效的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课程持续性改进的反馈信息就是课程对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值。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价体系的要求,理想的持续性改进是总体教学质量比上一周期有所提高,课程的评价值是整个参与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合力的结果,课程教学是整个教学持续性改进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某评价周期的课程评价值低于上一评价周期的课程评价值,需要综合分析教学的过程的各个环节,不能简单判定为教师不称职。因为首先教师队伍一般都是梯队式结构,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年轻的新教师组成。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在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合课程和自我表达的最优模式,课程评价值比较理想,但是同时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想要突破,上升的空间也是极小的,这样就面临着单看当周期的评价值,课程评价值非常理想,但是按照持续改进的思想持续递增的效果应该不明显,从评价标准上看就没有达到很好的持续性改进效果。青年教师刚参与教学时,教学经验不丰富,可能勉强满足课程评价合格的标准,但经过个人努力和团队共同改进,其课程的持续性改进评价值显然有可观上升空间,比较容易满足逐步上升的要求,但其实即使青年教师改进提升后教学水平可能还是达不到老教师的水平;其次,教师只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一部分,评价值是多个因素综合合力的结果,例如,学生是课程成绩产生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基础水平都将影响课程指标点的最后评价值,例如本校由西藏区内学生和全国统招的学生混合构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基础对课程的评价值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能单纯就一个周期评价值来评定课程持续性改进效果。总之,应该允许课程的评价值在合理的范围里波动,在较长的评价周期里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这样才更合乎课程教学改进过程的规律。

4 结束语

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代表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代表着新的教学改革方向,如何将这种教学理念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相结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笔者从一线高校教师的实践工作视角,探讨了在工程教学认证体系指导下西藏民族大学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阐述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分析了在实践中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发展时间较短,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的达成度评价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得课程体系和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引导课程教学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勇. 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57-161.

[2] 李志义. 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J]. 中国高等教育,2015(Z3):33-35.

[3] 林健. 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6):19-21.

[4] 申天恩,斯蒂文·洛克. 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 高校教育管理,2016,10(5):47-51.

[5] 孙晶,刘新,王殿龙,等. 面向工程教育的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J]. 实验室科学,2017,20(6):229-234.

[6] 穆浩志,薛立军,徐艳,等.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制图》课程达成度评价研究与实践[J]. 模具工业,2017,43(5):71-77.

[7] 郑红伟,马玉琼,张慧博,等. 建设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助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214-217.

[8] 林健.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9] 李擎,崔家瑞,王丽君,等.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专业课程地图设计[J]. 高等理科教育 2017(6):110-116.

[10]周克宁,罗朝盛,康敏. 植入“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6(10):51-54.

[11]秦海鸿,黄文新,曹鑫,等. 电气工程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教学改革探究[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5):7-9.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教学实践

1 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措施

1.1 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主干课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和更新内容。在对电路系列课程和计算机系列课程实施改革时,要求既要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相适应,又要与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第一线专家对课程内容设计的建议,同时考察兄弟院校,参考往届毕业生的意见,最后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分析、讨论,明确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教学内容,改善课程体系结构。

1.1.1 建立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让从未接触过电子技术的学生学习、了解电子元器件基本知识、基本单元电路工作原理和电子电路分析方法,掌握电路计算机仿真程序的应用方法,熟悉以简单单元电路为核心组成的实用电路工作原理,接触电子技术应用的系统概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包括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能够学习、掌握一些实用性、先进性较强的电子领域新技术与实验手段,逐渐建立电子系统的概念,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借助计算机和实验设备,进行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这部分课程的内容包括: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可编程器件、DSP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

1.1.2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工程实践能力

整个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大量的实验和课程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PLC可编程器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的理论课学时和实验学时可以按1.5∶1的比例来配置。除了以某个具体计算机作为背景机的教学方法,并应该加强综合性实践环节,即一门计算机课程除有适当的实验教学外,还加强了EDA实验,进行系统性实验,并要积极创造条件从而能进行集成电路设计的实验。

1.2 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1.3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9(2): 102-106.

[2]杨东晓,黄爱苹等.信息类优势专业整合与建设的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 2006,(3): 28-32.

[3]熊庆国.深化改革,创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新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9):81-83.

[4]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处境、作用等;包含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深入企业研究等内容,并指出教学内容改革后对学生求职方面的帮助,另外还包含教学内容的整合等,并指出整合后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进一步提升;以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依据课程特征运用对应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法的应用等内容,从而架构新的教学系统,提升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 电子信息 教学 改革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一、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一)深入企业研究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这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和课程系统的建构必须符合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老师应虚心聆听前线专家对课程内容的建议,并持续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第一时间反映新学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增强课程的科技含金量,使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时俱进。

比如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当地一些电气公司开展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老师深入上述企业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顶岗实习,明确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并对企业的需求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同时派遣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上岗培训和顶岗实习,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目前需要更多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二)整合教学内容,打造实践课程

1.以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认真挑选教学内容。基础知识课应挑选学科知识的基本定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内容。而老师通过讲授基本定义、基本方法,要求学生将已学到的基础理论用于后续课程的实践。此外,课程内容的挑选应依据专业后续课程的需求來进行,实现高职院校的教书育人的目的。

老师要对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间、各类专业课程间进行科学的调整,剔除重复的教学内容。例如:减少分立电子线路分析和设计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增加表面组装技术课程的比例。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打造实践性强的课程。

2.修改教学计划,更新实践教学科目

高职院校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育。高职院校隶属专科层次的教育,与一般大学的学历教学模式不同。高职的实践教学,应以强化基础、注重实践、拓展思维、培育能力、重视创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中心思想。

在对用人企业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进行整改,将涉及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减少验证型试验,增加与生产实践息息相关的实用性训练课程。例如: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开设了PCB制板技术实训项目、电子产品组装、适配的实训项目等等。

二、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依据课程特征采用对应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给职业教育注入了“生机”。然而,教学方法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而老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针对不同种类的课程形式和特征,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专业核心课程”,应增加总课时数,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使理论指导实践。如开设CAD课程。对于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减少理论讲解,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会课程内容。例如:电子商品工艺课程通过对元部件的测验、元部件的组装、元部件的焊接、线路的调试、电子线路的修护等工艺进行反复强调,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其熟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有关内容。

而对于一些延伸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精讲,例如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的课程。此外,应增加独立添设的实训教学课程,例如:单片机小型系统的设计,使教学和实践完美结合,以课题带动实训。

(二)研究性教学法的运用

下面我们以“集成放大器”中单元放大电路“差分放大器”为例,来探讨研究性教学法的运用。

1.引导阶段

第一,简单讲解集成工艺的特征,例如:大电容不容易集成、对称电路容易集成等,引导学生得出集成放大器可以运用直接耦合进行集成的结论。之后老师通过PSpice等仿真软件引出集成放大器在周围温度发生改变后存在温漂现象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止温漂产生的问题。

2.引导与自我学习的阶段

引导学生思考温漂现象的解决方案,并依据集成工艺的特征找到可操作性强、又能解决难题的差分放大器。之后引导学生从提升共模抑制比的视角出发,对基本差放到长尾差放最后到恒流差放的过程进行完善。

3.精讲与疑问解答阶段

老师应依据差分放大器的特征、结构和主要技术指标等重难点进行精讲,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4.讨论和回顾阶段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利用PSpice等仿真软件对基本差放、长尾差放和恒流差放进行仿真比对。之后,对有关差分放大器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助学生理清思路。

高职院校的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运用性较强的专业,怎样培养学生的电路解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老师应试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改革,而该类改革可以促进“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成型。

参考文献:

[1]李光蕊.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教学及实训校本化的应用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1,(16):199.

[2]杨正权.浅析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数字化用户,2014,(8):191-191.

[3]王学斌.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2,(8):235.

[4]黄默,丰伟.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商情,2011,(4):109.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2、探讨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发展与应用

3、探析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

4、电子信息工程与网络安全分析

5、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设计中智能技术运用浅析

6、新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方向研究

7、电子信息工程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8、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思考

9、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方法探析

10、浅谈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

11、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设计中的应用

12、电子信息工程应用探讨

13、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分析

14、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5、浅谈互联网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16、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17、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

18、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

19、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安全

20、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运用和安全防护

21、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策略

22、电子信息工程中智能技术的运用

23、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运用解析

24、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及其应用

25、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自动化技术研究

26、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

27、探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8、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安全防护方案

29、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30、计算机网络在企业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

3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探索

3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3、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问题与对策

34、计算机工程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35、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36、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民航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37、探析电子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关系

38、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

39、浅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安全管理

40、浅谈计算机信息化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41、电子信息工程与网络安全

4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运用

43、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44、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安全

45、电子信息工程在化工企业中的运用

46、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47、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48、计算机工程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49、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探究

上一篇: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影像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