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论文范文

2023-09-16

农业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绿色GDP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资源环境成本,加上环保收益后的GDP。主要探讨了绿色GDP的核算内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恶化成本及环保收益的基本核算方法。

关键词:绿色GDP;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恶化成本;环保收益

一、绿色GDP的含义

绿色GDP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资源环境成本,加上环保收益后的GDP。资源环境成本包括:(1)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该成本是指各种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可称之为自然资源的折耗成本,它不同于资源的市场价格。目前中国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不完整,主要由开发成本、税收和利润构成,而完整的自然资源定价还应考虑其环境成本和资源耗减成本。由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必然会导致其储量和原有社会财富积累的减少,其减少的价值即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2)环境保护成本。该成本是在人类为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过程中发生的现实成本,它不同于虚拟治理成本,是在已发生的环境保护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3)环境恶化成本。该成本是由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引起的各种损失,包括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是指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系统的干预超过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而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表现为人类活动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虚拟污染治理成本;生态破坏成本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种类减少等生态环境退化、生态破坏现象而造成的损失。

在考虑环境成本代价的同时,还应考虑保护环境产生的环境改善和生态效益,即绿色GDP的核算既有减法也应该有加法。环保收益是指人们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而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收益,如企业有效处理“三废”取得的收益、开展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增加的收入、治理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后农业、渔业增产的收入、城市环境改善后增加旅游收入、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并促进就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

二、绿色GDP的核算方法

核算绿色GDP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计算确定各项资源和环境成本及环保收益,在此基础对传统GDP进行修正和调整。用公式表示如下:

绿色GDP=传统GDP-资源环境成本+环保收益 (1)

其中:资源环境成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恶化成本 (2)

其中:环境恶化成本=环境污染损失+生态破坏损失 (3)

(一)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

1.可再生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可再生资源耗减成本分两种情况处理:第一种情况是经济活动中合理使用资源,未超出资源自我修复和繁殖的能力,此情况下无须计算耗减成本,因为资源总量和质量并不会受到影响,是可持续的使用;第二种情况是不合理使用资源,如滥伐林木、过度捕捞等,超出自然资源自我修复和繁殖的能力,但尚未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和破坏的严重后果。如滥伐林木的范围较小、程度较轻、时间较短,可能引起的生态后果还没有体现出来,这时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可采用重置成本法。在此可以将重置成本理解为将自然资源恢复到原有状态、原有功能所需要的费用,重置成本包括初始恢复成本和后续管护费用两部分。初始恢复成本是指补栽树木、补种草地和补充鱼苗等花费的材料费和人工费用等,后续管护费用是将这些自然资源管护到可使用状态所需的必要费用。

2.非再生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非再生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具有一次消耗性质,随着经济活动对资源的开发使用,其储量会越来越少,直至耗竭,因此非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比可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要大,且计量难度也相对较大。要对非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进行计量,必须取得其耗减实物量和单位价值量指标数据,但目前我们只能获得非再生资源的市场价格,而对资源本身真正的价值我们却无从选择,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机会成本法或替代成本法进行核算。

为了保护非再生资源,不使其尽快耗竭,可采用替代资源或能源,并用这些替代资源或能源的生产成本作为非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例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需求的急剧增加,中国提出了“氢化石油”、“煤变油”、“生物质液化”等替代方案,为解决能源危机,国家大力发展地热能、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技术,这都为解决非再生资源的枯竭危机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机会成本法或替代成本法下,要想不消耗非再生资源,就必须使用替代资源,并用替代资源或能源的开发生产成本作为非再生资源耗减成本。

(二)环境保护成本的核算

按照投资主体不同,环境保护成本可分为国家政府投入、企业自筹资金投入、环保民间组织和个人投入。无论是从资金量、投资范围和效果来看,三者直接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应当分别核算。

1.国家政府环保成本的核算。2006年财政部正式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预算支出科目,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环保投融资体制。政府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的三项约束性指标。要实现“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的目标,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了环保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正在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投入到环境保护中,预计环保总投入将达到14000亿元。为正确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经济发展的环境投入和环境代价,必须将各级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实际投资总额纳入GDP的核算范围。

2.企业环保成本的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环保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成本;2)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及处置成本;3)绿色采购成本;4)环境管理成本;5)环境保护的社会活动成本。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基本要求,对企业发生的环保成本应当分别采用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种核算方法。假如环境成本的发生达到了以下效果,应当将其资本化:1)提高企业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或改进其安全状况或提高其效率;2)减少或防止可能由今后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3)保护环境。例如企业因为环境原因购置的厂房和设备,能使企业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获得经济利益,就应该将其资本化,并在利益实现时通过折旧等方式计入当期损益。而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只能使发生的当期受益,如环保设备的日常运营费用、与当期经营活动有关的废物清理成本等,对这些环境成本应进行费用化处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无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环保成本都纳入了日常会计核算,并在GDP核算中得以反映,所以就企业投入和发生的环保成本而言,无须再对GDP作进一步调整和修正。

3.民间组织和个人环保成本的核算。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各界民间环保组织蓬勃兴起、快速发展,已成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并不断推动中国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共有环保民间组织3 539家,74.7%的环保民间组织有年度工作报告,其中,向主管单位提交报告的占47.6%,向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提交报告的占45.5%,向社会公众公开报告的占47.6%。

对于民间组织和个人环保成本的核算,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统计估计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如上所述,74.7%的环保民间组织有年度工作报告,我们可以从年度报告中获得环保支出情况,对于其他未提供报告的,可以采用统计估计等方法,例如将公布报告的组织的平均环保成本,作为计算其他未提供报告的组织的环保成本的依据。

(三)环境恶化成本的核算

1.环境污染损失的核算。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如果超过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将造成多种不利影响和损失,导致各种直接经济损失,并需要当代人乃至后代为治理污染付出沉重代价。

(1)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的核算。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的核算可采用以下方法:1)生产率变动法(changes in productivity approach)是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的影响的方法。这种方法把环境质量看做一个生产要素。环境质量的变化会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而后两者是可以观察到的并可以测量的。例如,化工厂的污水排放对厂周围的农业生产率有不利影响,将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业收入降低的损失。不排放污水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农业产量会逐年提高,而在排污情况下,随着污染累计效应的增加,产量会逐年下降,这种生产率的变化是可以测量的。农业生产减产的损失可以用农产品的减产量乘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来计算。2)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而给生产直接造成的损失(可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测算),而且还表现为因环境质量恶化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增加,以及因为人们过早得病或死亡而造成的收入损失等。

疾病成本法计算由疾病引起的医疗成本,例如门诊费、住院费、药费、看护费等医疗费用,相当于因环境质量变化而增加的病人人数与每个病人的平均治疗费的乘积,具体计算时可按不同病症分别计算,如尘肺病、放射性疾病、皮肤病、眼病等。

人力资本法计算由疾病引起的收入损失,包括过早死亡的损失、劳动能力降低和丧失的损失等几种情况。根据边际劳动生产力理论,人失去寿命或工作时间的价值等于这段时间中个人劳动的价值。一个人的劳动价值是考虑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情况下,每个人的未来收入经贴现折算成的现值。根据国外研究者Mishan的研究,一个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活动t年、由于污染而于T年过早死亡的人所损失的劳动力的价值可以描述为:

Lr= ■∑ YtPtT(1+r)-(t-T) (4)

式中:Yt为预期个人在t年内所得到的总收入扣除他所拥有的非人力资本收入;PtT为个人在第T年活到第t年的概率,r为预计到第t年的社会贴现率。

如果不是过早死亡,而是劳动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则需要对公式(4)进行调整,主要是按照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对第t年的总收入Yt 进行适当的调整。

(2)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的核算。虚拟治理成本是指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虚拟治理成本是相对于实际治理成本而言的,实际治理成本即前面提到的由政府、企业或环保组织投入的环保成本。如果实际环保成本的发生未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那么剩余污染物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而要完全治理和清除污染,需要进一步发生治理成本,在未实际投入之前,称之为虚拟治理成本,一旦各环保主体实际投资,就成为实际治理成本。虚拟治理成本可采用治理成本法计算获得,公式如下:

虚拟治理成本=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治理成本法主要难点是测算单位污染物治理成本,可用一段时期内的实际环保总支出除以实际处理量测算得出,例如用“三废”的环保支出分别除以“三废”处理量,得到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处理成本,具体计算时可以考虑将五年作为计算周期(也可根据实际投资情况确定),因为每年治理污染的投资力度和效果不一定是均衡的,当年发生的投资效果可能在第二年及以后年度才得以体现,如为了净化空气而种植树木。

2.生态破坏损失的核算。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可分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资源恢复费用。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生态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价值的损失。生态资源大多是生产所需的材料、原料或燃料,根据这些要素的市场价值,可以计算出生态破坏造成的生产要素的价值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生态资源的非要素价值丧失所隐含的经济损失,这一损失不能或暂时不能由市场决定。如森林资源的水土保持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生态资源的破坏给后代人利用资源所造成的损失等。生态资源恢复费用是指治理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投入。生态资源遭破坏后所引发的一些间接经济损失会年复一年地累加下去,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对被破坏生态资源进行治理,由此发生的费用也是生态破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的一部分。生态破坏损失的核算可采用以下方法:(1)收益还原法。该法主要适用于直接经济损失的核算,是将丧失的自然资源可创造的收益按市场价格进行计算。如生态破坏造成森林、草地、耕地、湿地面积减少,从而降低其创造的收益,用减少的面积和数量乘以当期该项资源的单位平均收益,即可计算出损失的直接收益。(2)恢复费用法。将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质量恢复到受损害以前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如生态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恢复,需要种植草皮或树木等方法来恢复。恢复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材料费、人工费补偿费等。恢复费用一般采用重置成本进行计算,以准确反映现实价格水平下的恢复成本。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再生资源耗减成本的重置成本法原理相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态破坏都能得以恢复,或者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能恢复的采用恢复费用法,不能恢复的,采用影子工程法。(3)影子项目法(工程成本法)。影子项目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某一项目的建设会使生态环境质量遭到破坏,而且在技术上无法恢复或恢复费用太高时,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生态环境功能,用建造该工程的费用来估计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某个旅游海湾被污染了,则另建造一个海湾公园代替它,以满足人们的旅游要求;某片森林被破坏了,要达到与原来同样的涵养水土的目的,就需要兴建水土保持工程,工程的投资成本就可以作为生态破坏损失的一个最低标准。

(四)环保收益的核算

人们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积极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必定会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尽管这些收益可能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可能是未来的而非现在的,可能是隐含的而非显性的。例如,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减免税款的收益以及为履行环保责任取得低息或无息贷款而节约的利息支出都属于的隐含收益。而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后外商投资增加,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就属于间接收益。

对于各种环保收益,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可以按照传统方法纳入GDP核算,无须单独计算调整。如处理废弃物取得的收入、企业环境形象改善后增加的销售收入都将直接增加企业利润;土壤污染减少后农产品产量增加使农业收入增加;外商投资增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将增加。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国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与应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7,(5).

[2]张惠茹.绿色GDP与环境污染成本核算[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10).

[3]汪水兵,殷福才,等.安徽省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7).

[4]陈会晓.江苏省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及应用[J].价值工程,2007,(12).

农业环境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在新时期获得新的机遇。传统农业基于科学技术的利用逐渐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以彰显我国农业植物保护工作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意义。运用科学的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方法,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方法

文章編号:1005-2690(2022)02-009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       文献标志码:B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积极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经济效益。

1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的执行意义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通过现代农业植物保护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的农作物品质。农作物的施肥工作和土壤处理工作是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升农作物产量。

我国农业植物保护工作发展较晚,且一些地区没有进行农业转型,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对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从而导致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尽如人意,土壤质量管控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不利于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的稳定开展和实施。如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得到改善,将不利于农民获得经济收益,无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所以,各部门人员需要将农业植物保护工作作为重点工作。

为了使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各区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生态防护体系。例如,增加病虫害检测系统,在病虫害防治前期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有效降低经济损失,积极向农民宣传化肥、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将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作为农业植物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部分等[1]。

在过去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农作物都面临病虫害的威胁,这不仅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还会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代化农业植物保护工作可以采取先进的种植手段及时预防病虫害,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传统农业种植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往往会使用大量化学肥料,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陷入恶性循环。植物保护工作能够科学管控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有效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避免化学肥料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科学高效的轮作耕种方式和秸秆还田方法等,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过去农业生产以粗放式管理为主,导致农作物产量、质量较低,不利于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现代植保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农业生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共享可以避免沟通不畅,引发防治不当问题。

2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现状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以生态学理论为引导,通过多个学科知识对农作物进行保护,其中,主要利用的措施有监测和预防病虫害等。病虫害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植物线虫、有害物质等,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在适宜的环境下,病虫害的种类会不断增加,通过对病虫害生长环境、生长规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出灾害情况。病虫害会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条件、土壤因素等。因此,掌握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为灾害预警工作提供重要条件。信息技术的使用能为植物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当前,使用3S技术能更好地预测病虫害情况。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病虫害种类十分丰富,且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耕种方式不同,导致病虫害种类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病虫害情况,采取适合的防控措施。现阶段,国内外广泛使用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例如理化生防治方法、植物检疫方法等,还有一些先进技术措施广泛应用于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中,为植物保护工作的执行和开展提供重要条件。在农业生产中,合理的防控技术可获得良好的生产效果。

病虫害制约了农业发展。经过统计分析,我国每年因为病虫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达到上千亿元,成灾面积达到3.3亿 hm2。

近几年,我国农业生产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病虫害灾害面积逐渐扩大,外来病虫害尤为严重。现代农业发展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实现生态健全以及经济增长的农业发展模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换言之,应增加对抗性品种的应用,对病虫害进行动态监测,合理利用农业系统的生物资源,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需要全面监控农业生产,预防农业病虫害,加大环保力度,促使农业稳定生产。在对农业进行监控过程中,不仅要分析生产过程,还要监控农业管理制度,以确保农业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各类化学农药的使用,要做好记录工作,详细探究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细节,以更好地维护农业的质量和安全。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化学肥料使用量较少,最主要的农业植保工作是预防病虫害。

为了避免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需要采取农业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措施。不仅要预防高毒农药,还要综合使用生物措施、物理措施,提高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避免给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通过植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的主要技术包括改善耕作方式、科学用药、无病种苗、防虫网阻隔等。

改善耕作方式的主要方法是以轮作代替单一化种植,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单一虫害造成的威胁,形成完善复杂的食物网。在种植开展前要做好松土晾晒工作,确保土壤肥力得到增强,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减少农药试剂的使用,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抗虫害的整体功能。

科学用药技术能够合理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品种、用药剂量,科学精准释放农药,提高药效,减少浪费。在农药选择时,要以低毒、无毒、低残留、高效的绿色农药为主,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化学农药。在用药防治方面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的规定,降低药物剂量,最大程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确保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精准给药。

无病种苗技术是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严格控制育苗的整体质量,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择最佳的农作物品种。在作物种植之前需对种子严格处理,同时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减少对种子造成破坏损伤,提高种子发芽率。

防虫网阻隔技术能够根据害虫的生物特性,采取恰当的手段设置防虫网,有效阻断蚜虫、粉虱等病虫害,加大对农作物的保护力度。防虫网有大量的出风口,能够保证空气流动,减少热量释放,确保种植区域内部的温度更加适宜,提高农作物生长的效果。

3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植物保护理念落后。农业生产过程不僅能满足我国的发展需求,而且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要。当前,农业实际发展情况仍不理想,存在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现象,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人员的植物保护理念比较落后,未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重要性,导致农产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2]。

第二,缺乏专业人员。实际工作中,农业植物保护工作人员知识掌握不够,自身的专业水平较低,缺乏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也未和相关机构合作,导致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无法获得更高产量的农作物。

第三,农业植物保护政策不完善。农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导致在生产期间对植物生长环境造成破坏。目前,我国的农业植物保护政策有待完善,未给农业植物健康生长提供保障,也未对植物周边的环境作出具体分析,从而影响农业植物的健康生长。

第四,种植耕作以及施肥问题引起的安全隐患。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植物的健康生长,因此需要保证生态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在农业植物生长期间,如果对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将会危害周边环境,对农作物的种植产生不利影响[3]。

4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的执行方法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中,受部分因素影响,还无法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在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发展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先进技术的不断渗透,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4.1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人们的现代农业植物保护意识。传统的农业植物保护工作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加大对农业植物的保护力度;要根据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合理的执行原则和方针,并依据政策和具体要求充分掌握市场发展趋势,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遵循预防和防治的植保思想[4]。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的职能。开展部门植保工作是农作物保护的主要形式,在政策支持下,能够提升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效率,优化农业植物的数量和质量,确保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以及农作物产量的稳步提升,为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的稳定开展提供保障[5]。

4.2 培养专业人才

宣传农业植物保护工作,培养相关人员知识技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工作思想。但是,从实际发展情况看,该思想还未得到广泛推广,部分群众传统农业思想固化严重,对现代农业思想接受比较困难,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型。

针对这些问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农业植物保护工作者充分掌握我国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在相关政策基础上完善农作物的保护环境制度,实现各工作流程的创新发展。努力提升种植人员的思想水平,在确保工作效果的基础上学习相关政策和知识,增强管理人员的现代农业植物保护意识。与相关的植保机构相互配合,制订科学的规划方案,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以更好地满足各个区域的发展需求。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病虫害的防治特点,为每个监测点设定两个以上的专业人员。

基于对现代化新技术的利用,优化病虫害防治体系,制订提升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效率的方案,使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有效提升农民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在农业专家的积极指导下,对农民实施技术培训,使农民在操作训练中熟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人员支撑[6]。

4.3 完善农业植物保护政策

充分落实农业植物保护政策能提升工作效率。政府出台的政策能够给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的稳定开展提供保障,衔接好各工作环节,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实施。在政府的积极指导下,利用现代化方式宣传现代农业的有关知识,将网络推广作为重要途径,逐渐扩大传播范围,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农民乐于接受,实现现代农业思想的积极渗透。使农民明确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势,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在实际宣传过程中,应引入农业环保知识,使农民充分掌握我国的农业污染源,针对环境乱象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对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制度的落实[7]。

4.4 实现种植、耕作以及施肥等技术的优化

发展农业生产技术需要普及农田知识,积极创新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加强对现代新农业机械的使用,确保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升。但是,受传统种植理念的影响,一些农民在实际种植工作中,还面临较多的种植难点,特别是农作物种植期间的病虫害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农作物种植期间的病虫害问题,需要详细掌握和了解农作物的具体的生长特点和习性,科学搭配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实现合理轮作,以便更好地控制病虫害。提升土壤质量,通过晾晒、松土的方式减少病虫害,确保土壤透气性良好,为植物的健康生长提供重要条件。土壤肥力能为提升农作物产量发挥重要作用,但要合理使用肥料,避免过多使用化学肥料、杀虫剂,在积极改善农田种植环境的同时,确保我国现代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8]。

4.5 健全管理体制

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是地区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枢纽,负责统筹全局,协调各项事宜。但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并没有发挥出积极作用,会对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率造成一定影响。所以,要以实际生产需求为核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第一, 农业植物保护工作要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思想以及技能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其权威性,通过学习清楚地认识到农具管理和新技术对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意义。

第二, 农业植物保护工作要深入一线,开展长期性的调研工作,根据调研的结果为农户提供有价值的农业信息。

第三, 农业植物保护工作要积极联动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团队,组织工作人员到相应的研究团队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学习归来的工作人员应将学习的经验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促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第四, 农业植物保护工作要从内部出发,制订一系列用于监管内部人员的条例,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5 结束语

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能够优化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价值,为农业的持续化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锌.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方法探究[J].新农业,2021(6):42.

[2]武墨广.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方法探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4):119-120.

[3]薛庆安.试析做好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的方法[J].农家参谋,2019(23):77.

[4]史全龙.探究做好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的方法[J].种子科技,2017,35(8):14.

[5]刘礼翼.如何做好现代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探究[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9(2):262.

[6]周锋,翟凤艳,杨蕊,等.新形势下植物保护专业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3):124-126.

[7]王胜利.农药应用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发展趋势[J].农家致富顾问,2017(20):49.

[8]夏博,吴元华,赵秀香,等.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12):69-71.

农业环境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为推进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与资源的掠夺日益加剧,各种资源环境问题不断显现,与生产活动最为密切的农业生态环境首当其冲遭受污染与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5年粮食产量高达6847.9万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其中,大豆产量居全国首位,稻米质优享誉全国,可见黑龙江农业的生产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保护好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路径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有清晰地正确的价值理念,先进的环保的生产发展模式,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撑体系以及技术创新与推广保障体系,多管齐下,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从源头遏制,从过程防治,有监督保障。特别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全力保护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从环保意识、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以及经济手段等方面提出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路径。

一、培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环保意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环保宣传与教育,使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伦理观,以达到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农民的认可与支持,所以必须让各级政府和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了解各自地区以及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清晰地认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深远意义,牢固树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力军。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全省民众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通过电视、广播和杂志报刊等途径,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形成共识、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行动中。同时,农业生态环保工作要从娃娃抓起,在农村中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其次,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使公众了解生态环境,尊重生态环境客观规律,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在这种尊重生态环境及其规律的思想中,促使人类转变对待环境态度观念,转换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代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为提高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果,为环境保护执法提供有力的法律后盾,黑龙江省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体系,不断的补充关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立法,完善具体可行性条款,明确环境保护法律的主体与范围等相关细节,使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能够切实解决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此外,需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树立全新的环境行政执法理念,增强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环境行政执法必然涉及并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在环境行政执法中必须强调发展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即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当做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

三、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主要是实行农业生态补偿。农业生态补偿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激励和保障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益相关方,实现多元主体的共赢。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带有惩罚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它是一种多元的保护机制,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大的意义。就黑龙江省而言,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为维持生存对生态环境进行的破坏;其次,政府还应采用银行贷款、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渠道,对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民进行补助,尤其是对兴建生态保护林体系的农民进行鼓励及补偿;第三,对于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采取优良措施的以及使用对环境保护有利方式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奖励;最后,可以利用项目管理实施农业生态补偿,即运用项目支持或项目奖励的方式,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安排到农业环境治理中,使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补偿,其目标是形成农业地区的自我发展机制。

四、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

加强水资源管理。黑龙江省目前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是分散的各自为政,这样不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推行,黑龍江迫切需要协调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关系,实行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流域水资源统一考考虑需要对全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协调上下游用水矛盾,协调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大力提倡和推广节水产品和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流域生态。

加强土壤保护和管理。不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防治土壤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改革耕作制度,保持水土。根据条件,推广少耕和不耕栽培技术;选用抗病虫害的作物,控制农药的使用量,生产使用无毒、低毒农药,特别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减轻化肥农药对农田、渔业水域和农产品的污染。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对养殖规模小以及散养的畜禽粪便结合农村沼气池进行处理,改善黑龙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预防监测网络工程建设。黑龙江应围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利用现有各种监测预防设施和机构,建立现代化的包括水环境、区域生态与资源、地质灾害以及重大气象灾害等多因子、多层次的综合性的预防监测网络体系。加快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各类污染源监管、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支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形成完整的污染源监管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构建一系列的保护体系——认识体系、法律体系、经济手段、技术手段等综合发挥作用来得以实现。从认识体系方面要着力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因为环境意识的高低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素质高低;在法律上应完善环境立法,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立法,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经济手段的实施,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遏制污染趋势。技术手段则是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梅琳琳,冯树丹,王冰,关兵兵.黑龙江省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3,02:103-108.

[2]吕维峰.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

[3]路璐,胡胜德.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对策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3:

[4]程灿.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5]尹喜霖,杨文,姜吉生,董世毅.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02:111-114.

农业环境论文范文第4篇

成本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种资源耗费的规划、控制、监督和分析的过程。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利润的高低,也决定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成本管理,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产品是每一个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迅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因素,都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探讨的话题。从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情况来看,成本管理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注重短期利益的模式中,认为成本管理就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企业的成本管理范围只限于生产耗费的活动,因而成本管理的模式单一,成本控制也只限于防护性控制和反馈性控制。这种成本管理思想至少有以下的局限性:①在现有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的条件下,通过对生产要素耗费的计量和分析,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总会有一个极限幅度。②注重产品成本而忽视产品成本之外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已不适合市场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③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传统观念,不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这种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现代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重新思索如何加强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方式。

一、现代经济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特点

1、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进一步拓宽。

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农业经济主要是农业生产,工业经济主要是制造业,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和服务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将是知识生产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没有知识和技术创新或信息化程度不够的企业,其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积压将越多,企业亏损也就越大。因此,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提高知识生产率,而知识生产率的水平高低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与传播,包括研究开发、教育培训等。此外,中小企业为了能让市场所接受,也将比大型企业更注重销售和售后服务。可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使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而在产品的研究开发、销售、售后服务以及职工培训等环节也存在着成本管理。

2、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的内容和构成比重将发生变化。

现行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将无形资产的价值分期摊入管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源的消耗也必将计入产品成本,并构成产品成本的主体。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得中小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得到提高,高附加值的产品必然使产品成本中材料成本比重逐渐下降,而制造费用的比重则相应提高,从而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产品成本项目的构成比重。

3、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将是形成成本竞争优势。

在工业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单纯追求产品成本的降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转化为形成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服务型经济,具有全球化趋势,知识经济必将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小企业只有凭借自身的知识资源方能在世界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并求得发展和壮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是知识传播的载体,功能日新月异的电子通道和网络,将把全球经济带入电子商务时代,使得网上贸易迅速发展,也使得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趋同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注重成本领先战略的运用,形成自己的成本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二、现代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1921)曾说:“成本记录是竞争的吸引力。”生产几乎是无处不在,而生产的后面是其形影不离的成本:成本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影响生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它是企业竞争的基础。Penrose女士(1997)在其企业成长经济研究中强调:“企业的成长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料斯在其对企业组织分析中也特别强调,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并不仅仅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经营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企业具有较强的管理组织能力。由此可知,培养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企业如何“组织”企业生产要素,以相对低的成本进行经营。获得成本竞争力是企业竞争的根本,只有提高成本竞争力,企业才有了竞争基础,也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

1、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获得长期成本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具有技术创新优势,应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和工艺装备上不断改进,以满足消费者对需求的升级和变化,并保持成本领先(低成本)的战略。低成本不等于低品质,低成本不能来自于偷工减料,也不等于减少产品功能。只有品质相同,功能相同的产品,成本才可以比较。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从价值链的分析角度看,可以改变产品,以消除多余的部分功能;可以改变制造过程,使得流程变得更为有效;在高成本一劳动密集型的活动中,实现自动化;在采购环节,实行价值分析,对所有原材料、零配件评价其基本功能,寻求最低成本,从而降低采购费用和原材料成本等等。

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从短期看,技术改造需要投入,开发新产品也需要投入,这都是增加成本的因素;但从长期、整体看,不仅可以获取更大的效益,而且有利于争取竞争的主动权,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因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作出的目前投入是必要的。因为创新产品会增加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创新产品可以适当提高售价;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可以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减废降损;通过技术创新可增加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技术创新带来的增利因素要大于其投入成本因素。

技术创新是无止境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无止境的,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也是无穷尽的,这正是现代成本理念。

2、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思维,使成本可持续降低。

作业成本法是基本成本发生的原因的进一步分析和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观念,它根据企业在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销售、管理等不同阶段成本发生原因的分析,按成本动因计算各项资源的耗费,使得成本计算更具客观性,也使得成本管理更具针对性。通过对作业及动因的分析,把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从而找出经营过程中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不增值作业。由于不增值作业不能增加顾客价值,或者消除之后也不会降低产品价值,成本管理中就应当抓住重点,满足增值作业的耗费需要,消除不增值作业,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中小企业不能像大企业通过大批量生产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获取规模效益。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恰恰是存在于那些缺乏效益,适应于分散经营的行业,或者是大企业不愿涉足的根据顾客要求进行的小批量的多品种的生产领域。这样在成本的计算与管理上,传统的以产品产量为中心的制造成本法受到了冲击,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兴起,它不仅适应了社会需求变化,而且也适应中小企业生存的环境。作业成本管理最为重要的在于,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反映,对最终产品形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必须进行战略的考虑,要从单纯降低料工费项目的生产过程成本的管理上,拓宽到从产品设计开始,包括技术开发、制造、销售、市场营销、服务在内的全过程的成本管理,进一步深入到为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作业成本的管理,达到实现企业长期目标的持续的动态的成本管理。

3、从产业价值链中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每一个企业都处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在分工越来越细,企业间依赖性越来越大的经济环境中,眼睛向内,只注重在企业内部通过挖潜降耗来降低成本的方法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即使生产商把产品的生产成本降至极限,如果零售商置整体利益于不顾去追求高的利润会使商品的最终价格过高而失去竞争力。为确保竞争优势,企业应在了解自己的各种耗费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摸清竞争对手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同时与企业所处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通过谈判、协商等方式,通过合作,共同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使上游企业以低成本为企业供货,而企业则以低价格供给销售商,这样产品就会很快被市场接受,同时产业系统中的每家企业都是成本降低的受益者。这种外向型成本管理思想是我们今天应强调和重视的。

农业环境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对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总量与结构都不断变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要素转移;结构优化;关联

一、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农业要素转移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生要素转移效应。我国农业结构中,种植业长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现在,种植业占农业结构比重超过50%,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加起来不到一半。在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畜牧业和渔业较高,我国农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比重则持续上升,伴随着这一过程,农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种植业不断向林牧渔业转移,不但农业产出的量不断增长,而且农业产出的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说,要素转移效应从“质”的角度揭示了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农业产出增长,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农业产出与农业结构都不断变动演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产业关联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经济结构形式。在社会化生产中,农业产业一方面依赖其他产业的投入以形成并发挥本产业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其他产业的需求关联,销售本产业的产品,投入产出联系构成产业关联的物质基础。产业关联的方式包括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以及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的类型可以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单向练习与多向联系;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产业关联分析的是产业结构与产出增长在“量”上的联系。

为便于分析,本文主要考虑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农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下面分析产业关联对总量增长的影响。

由于结构关联水平主要是说明农业各部门之间以何种生产技术发生联系,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形成不同水平的结构关联,此时,某一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从各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投入量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结构关联水平及其变动。经济在短期内可以用高投入、高消耗得到高产出,但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长期增长,并且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技术矩阵的水平高低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

结构关联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也受部门关联程度的影响。这种关联程度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观反映就是部门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易规模。规模越大,说明产业之间联系程度越高。隨着部门之间交易范围扩大、环节增多及交易额增大,产业结构关联程度开始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从总量层次上讲,通过比较中间需求(中间需求,总产出)的相对比例的变化与产出增长的变化后发现,两者具有相关性,中间需求与总产出的比率增加较快的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这表明结构关联程度的较快深化会带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部门结构层次上讲,部门产出增长与部门中间使用率(中间投入,总投入)增长一致。

三、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优化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是指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各部门间协调发展:高度化主要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制,促进产出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内容主要是供给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部门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四部门协调平衡发展,产业的结构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的不断投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自然环境在可控范围之外,本文可以合理地不做分析),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合理的结构与国内、国际市场相适应,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能够有效的展开。因此农业结构合理化是农业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发展,沿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顺向递进演进:顺着劳动密集型农业,资本密集型农业,技术密集型农业的阶段发展。传统农业密集使用劳动,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大规模使用,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过程,以及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包含农业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是农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它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占优势的农业部门或产品。

农业产业优化能够有利于发挥产业的结构效应,深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促进关联效应。尤其有利于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即主导农业部门“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分为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还存在其它的效应,如结构弹性效应、成长效应、开放效应等。

四、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区域布局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具有层次性。农业区域结构是指地区层次的农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适宜技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比较优势,使得各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如两湖的粮食主产区,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的花生,以及华北平原的玉米、小麦主产区等。区域结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往往不能形成统一体系,但是各具特色,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专业化的优势产业部门,各地区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依存。

合理与协调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经济增长规模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反映了内涵的技术水平,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增长引起结构演进。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影响农业产出的增长,被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所证明。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且各种农产品的生长条件也不尽相同。

农业环境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对于农业土壤生产而言,重金属污染对其有着极大影响,而导致农业土壤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因素较多,故而需加大農业土壤重金属污染形成原因关注力度,同时与现阶段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实际存有问题相结合,从而令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基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效防治与管控对策展开分析。

关键词: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对策

引言:

我国现阶段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容乐观,土壤污染现状堪忧。农用土壤商业用地重金属污染质量堪忧,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后,重金属很容易进入食物链循环,最终对其产生影响,包括人类地球生物系统,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应立即采取相应对策,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处理,以保证我国农用地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公众身心健康。

1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内涵

1.1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的致癌物质超过其自身的清洁能力,导致土壤物理物理性质发生本质变化,从而降低土地质量,危及土地资源生产,影响人们的生活与身心健康。造成土地资源污染的因素很多,污染物的种类也很多,重点涉及日常生活污染、生产经营污染和放射性废物污染,其中,土地资源污染中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本次研究关注的重点。

1.2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向土壤中排放重金属,使重金属的成分显着高于所有正常土壤成分值,从而危害生态环境,并最终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因素较为普遍,关键分为人为污染和自然污染两种。普遍关注的是人为污染,在人为污染的来源中,可分为农业土壤污染源、工业生产污染源、日常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损害具体包括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和对健康的损害。在生态保护层面,重金属超标会造成绿色植物内分泌系统混乱,危害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土壤中的微生物。病菌和病菌的活性含量和存活率导致粮食作物生长缓慢,从而危及其生产、销售和质量。在对健康的影响方面,重金属污染物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对身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造成危害,例如,镉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引起肾功能衰竭,破坏肝脏、肾功能。

2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形成原因分析

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由不同的原因造成。例如,在农用土壤的生产制造中,化学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部分重金属超标;在大城市外围,由于工业生产,排放污水和有机废气,注入农业土壤,农业土壤重金属超标等,对生态造成破坏地区的环境。

2.1工业生产造成农业土壤重金属超标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但城市规划建设没有与发展、生态环境等相结合,由于不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整治,污水和有机废气部分城市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行业重金属严重超标,化工废水和有机废气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只是随意排放;或者缺乏相应的污水、有机废气处理技术,导致部分企业污水、废弃物、污染蒸气排放量比较。严重时会污染周围的农田土壤,造成农田土壤重金属超标。此外,一些矿山生产制造区并未千方百计掩盖解决,反而在室外堆积了一些矿物质,产生的垃圾立即被注入农田,危及粮食作物的生长安全。

2.2人为因素导致农业土壤重金属的污染

在自然环境污染中,人为因素占了非常重要的比重,例如,有人将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倒在农业土壤自来水区,造成污染中的重金属随农业土壤自来水进入农业土壤,对农业土壤造成污染。在采矿和开发设计的某些环节,也会产生污水,带来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企业不做其他处理,立即将污水排入农田,造成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严重污染。此外,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化学农药等化合物,以及农业土壤的不科学耕作,也会对农业土壤造成污染,这些废水中所含的重金属严重超标,对我国农业土壤生产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及道路周边,一些加工厂将工业垃圾倾倒在道路上,对周边农田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城市附近农业土壤重金属超标。

2.3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业土壤面积在不断增加

一些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十分缺乏,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没有建立健全的污染治理对策和预警信息管理系统,这造成了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总面积不断扩大,危害越来越严重。例如,城市的工业区周边、道路两侧及一些商业服务相对繁荣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遭到严重破坏。企业排放的重金属污染物被吹入农田土壤,促进了受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不断发展。在一些矿山,周边农田土壤受到采矿危害,农田土壤污染严重。严重的是,由于农田土壤被重金属污染的面积不断扩大,破坏了农田土壤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危及农田土壤的破坏和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

2.4交叉污染与复合集成造成重金属污染层次不同

造成农业土壤污染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因立即排放化学废水引起,有的因立即排放固体废物造成地下水位污染,有的则是农民施有机肥、化肥造成的。污染,这种污染物相互交叉污染,复合整合产生化学变化,导致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不同,在处理过程中很难发现污染解决方案的内在原理和解决方案,给农业土壤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处理带来新的困难。

3重金属污染土地管控对策与建议

3.1建立土壤污染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污染环境保护法》已于2019年实施,为我国防治土地资源污染提供了法律规定,但今后应继续推进土壤污染环境保护工作。保护法及其配套设施的法律法规。土壤污染的实施方法和管理规定,从小细节到综合标准。制定法律法规层面的修复整治办法,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完善的土地资源污染法律法规,进而抑制了污染源,操纵了土地资源污染水平。因此,我国应尽快修改原有的《我国水污染环境保护法》、《我国大气污染环境保护法》和《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并制定具体措施。应当改进,建立处罚办法。进而减少土地资源污染和超标重金属污染。

3.2 制定完善的土壤污染与治理工作体系

在我國,虽然《土地资源污染环境保护法》已经实施,但在开展土地资源污染整治时,在污染目标、污染类别、监管指标值、治理方法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已执行的土壤自然环境产品质量标准只要求土壤等级,对污染法规不做要求。同时,由于缺乏质量标准,法律检查也造成了困难,没有办法追究污染者的自然环境责任。因此,有必要完善配套设施的规范,如污染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土壤修复与修复规范、污染物分析规范、有机肥和化肥重金属限量规范等,并根据其特点制定。全国各个地区和地区,必须有目的地制定行业标准。

3.3完善农业产地重金属污染的化学防控技术

对于重金属污染较严重的土壤,必须采用有机化学修复方法来实现操控,如采用钝化处理、活化等方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活动的关键是利用物理方法提高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提取能力,然后根据绿色植物的吸收方式溶解污染农田中的重金属;钝化是调整土壤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利用吸收、沉淀、离子交换法、氧化还原反应等方法,将有害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或将其转化为非活性化学物质,以防止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金属从转移到其他地区,具有修复快、可靠性好、修复成本低等特点。钝化处理修复后,可使土壤中重金属铬、铅降低30%~60%。此外,在实际防控技术中,利用微生物黑炭、生物炭等方法也可以高效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达到一定的实际治理效果。

3.4完善农田重金属污染的物理防控技术

根据农田生产和开发类型,对于重金属中度和轻度污染的农田,结合重金属类型,有效选择物理防治技术,也是合理调控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替代方法并转动地面进行搅拌。改善农田污染和减少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方法、底土清除法等方法。国外的方法是选择分枝法处理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但拆除的土壤必须妥善处理,不能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国外的方法也会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设备和蔬菜大棚造成影响。补救是非常合理的。注意各种化学农药的有效使用。在被铬金属材料污染的农田中,尽量避免施用尿素溶液、氯化铵、磷肥等酸碱化学农药,以免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结语:

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观察和管理方法。必须以建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信息和预测分析系统为基础,推进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手段,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开发有用的产品,注重每一项新技术应用的推广应用,完成每一个项目的互利共赢,确保从根本原因管理方法上增加农田重金属污染基础调整管理,污水处理、采矿等领域范围,生成基本的农田管理方法、组网方案和建库系统,保障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和监管资源共享,帮助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应用系统查看农田重金属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1]陈世宝,王萌,李杉杉,等.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现状与问题思考[J].地学前缘,2019,026(006):35-41.

[2]王平.关于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控思路分析与技术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9,013(027):162-163.

[3][Wang Shuo.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北方环境,2019,031(001):57-58.

[4]郭小桐,周彦宏,周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9,31(01):41-41.

上一篇:通用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艺术原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