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23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从多元文化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多元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冲击两个方面,进而提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走向是要学会在借鉴和吸收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去构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发扬本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多元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走向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12

一、多元文化的概念

多元文化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是指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存在一起,它与单一文化是构成对立。不同的学者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是不同的,有的看重于多元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包括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的看重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多元文化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作用于教育的;有的看重的是多元文化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正在不断地增强,多元文化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又在形成新的文化,多元文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

二、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在多元文化的发展中,我们既要学习先进的文化,也要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做到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去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多元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多元文化并存的地方,思想的碰撞就不会停止,思想的碰撞所产生的力量在驱动着我们的社会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有了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局面,才诞生出了“百花齐放”的思想,最终形成了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道家等不同的思想派别。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当时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阶段,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来自各种不同文化的浸润,思想收到了空前的洗礼,从而为后期确定一种适合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主张思想上的兼容并包,形成了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的思想。在那个时候,诞生了许多大师级和先生级的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正是因为有了思想开放、文化的并存才促进了当时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今天这个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的时代里,如果只有一种文化存在,没有多元文化并存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停滞不前,不会再有进步和发展。

三、多元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冲击

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认为只有外来文化才是先进的,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落后的。于是教育者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全盘地照抄外来文化的教育模式,不加思考地引进外来文化的教育理念办学,导致了教育脱离实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种过多地依赖于外来文化,而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认可,长期以往就会使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等要弥补过来的时候会非常得吃力。幼儿在学习中由于没有接触过本民族的文化,势必会造成幼儿在面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时候感到茫然和无能为力。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發展走向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要找到适合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支撑点,在借鉴和吸收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去构建属于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走向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要学会构建本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幼儿园在沿用国家课程的的同时,也要构建一套能够体现自身民族特色的课程。例如,幼儿园可以在保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加上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元素,从而开发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二是要学会在幼儿园里开展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活动。例如,幼儿园在进行各类教育活动时,可以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来进行教育。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加进本民族是如何预防疾病和保护自己的一些实用技巧,从而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游戏玩具或者带领幼儿开展民族特色游戏,激发幼儿玩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去认识本民族的游戏特色,做到寓教于乐;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认识本民族的历史,从而增长幼儿的文化知识;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教幼儿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也学习一些本民族的语言;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欣赏民族画等。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走向必须要做到在学习和借鉴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去构建属于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把优秀的文化元素吸收到本民族文化中,同时也要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壮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开辟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从而去促进本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发展是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为抓手,在全面改善城乡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着力健全公平保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校办学品牌,全市义务教育逐步迈上一条均衡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

当前,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值得认真研究并加快推进。湖南省长沙市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后,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新任务。从机制保障、制度创新、品牌培育等方面着力,立足市情,因势利导,在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均衡发展: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法定任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这项任务应越抓越紧,常抓常新。在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的基础上,更要不断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真正办好每一所学校。长沙市在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合格学校全覆盖、域内所有县(区、市)率先整体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市)的基础上,着力“入学、优学”保障机制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

其一,力促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绝不能“削峰填谷”,而是要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尽量拉长短板,以达到“携手共进”的目标。长沙市为加快推进新建校、薄弱校的发展,深入探索四种集团办学模式,有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对门帮扶。安排优质中小学对口帮扶薄弱中小学,按照学校现行体制不变、法人代表不变、拨款机制不变的原则,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教育教学改革,统一教育教学资源。二是捆绑发展。以优质中小学为龙头.逐步采用拓展二校、三校或多校的方式,签汀搁绑协议,加快薄弱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与优质学校共同提升。三是委托管理。把政府投入新建的学校委托给优质学校管理.优质学校派出骨干团队担任新建学校的管理人员及学科带头人,将优质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教育资源等引入新建学校,缩短新建学校品牌成长周期。推行“多校推一”办学模式,即整合多所优质学校教育资源,集聚多所学校力量,助推一所新建学校,让其做大做强,形成晶牌。目前,参与集团办学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在稳步提高,学校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更多的学生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近5年来,长沙市新增优质学校200多所,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段优质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75%.。

其二,力促学校生源基本均衡。让每所学校得到充分发展,不仅是教育均衡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体现,而生源均衡又是办好每所学校的重要前提。为促进学校生源的基本均衡,长沙市在优化学校布局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幼升小”实行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城区“小升初”从1996年开始就按照“相对就近、指标到校、免试人学”的方法实行微机派位、多校划片。全面推进招生管理改革,实施“阳光招生”,实行“三统一、两严禁”,即统一招生公示,统一组织新生入学考试、平行分班,统一学籍管理,严禁任何学校举行小升初招生选拔考试,严禁将学科竞赛或培训成绩与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挂钩,为促进生源均衡、办好每所学校打下了基础。

其三,力促学校师资均衡配置。教师是现代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的均衡配置。长沙市在师资配备上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统筹推进教师互动交流。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市直学校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带教;每年选派近300名教师到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教;深入推进集团学校教师有序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培训交流。二是实施教师均衡配置试点。芙蓉区实施教师“全体起立、指标到校、重新评选、均衡配置、动态管理”,对名师、骨干教师进行重新评选和认定,每校按照教师人数的5%配置名师或骨干教师,享受每年8000-10000元的岗位津贴,引导骨干教师向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合理流动。全区骨干教师学校覆盖率由过去的47%上升至现在82%。三是统筹城乡教师培养培训。实施教育英才培养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室80多个,打造一支以名师为龙头、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农村骨干教师为后盾的优秀教师梯队。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引导22个城区名师工作室在农村设立工作站,定期组织名师送教下乡及交流活动;设置师训专项经费,年培训教师2万多人次,全面提升城乡教师专业素质。四是统筹城乡教师编制配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通过改善教师资源初次配置、实施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倾斜政策,设置偏远农村教师人才津贴等方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改革农村学校教师编制配备方式,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人员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保障农村学校师资需求。

其四,力保特殊群体平等入学。入学机会均等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条件。如何在保障平等入学的基础上,让特殊群体获得同等公共教育服务一直是长沙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确保随迁子女“应读、就读”。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且同等享受“一切费用全免”。如今,全市每学年安置随迁子女人数约10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人数的1/3以上。二是确保留守儿童“应享、尽享”。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阳光行动,加大留守儿童助学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协会、青少年维权岗,确保了6.8万名留守儿童平等享受公共教育服务。三是确保残疾儿童“可读、尽读”。开展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全纳教育,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附设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等为补充的办学格局。现在,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7.6%。四是确保寒门学子“应读、全读”。建立“减、免、助、奖”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如2014年度,发放各类免补资金8.5亿元,确保了全市无一个家庭困难学生因贫失学。

二、创新发展:构建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并促其成人、成长、成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沙市以开展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改革实验为契机,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教学方式、活动方式和评价改革,着力构建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式育人机制。

一是创新德育工作。首先,强化核心价值引领。长沙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儿童健康成长,通过编印教育读本、开发校本课程、团队主题活动等,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涌现出热衷慈善义演筹资的“全国美德少年”欧阳龙棂同学、舍身救人的“雷锋家乡小雷锋,美德少年小英雄”周美玲同学等先进典型。其次,培育德育项目品牌。首创“自主申报项目、稳步培育品牌、形成长效机制”三段式德育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确立“学生成长导师制”“模块型主题班会”等23个德育项目化管理实验。最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建设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室600多个.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覆盖率分别达100%、80%,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市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网络。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梯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年”“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年”“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年”,协同实施名师课堂教学引领工程、课堂教学创新工程等,开展课改样板学校创建、高效课堂建设研讨会和全员赛课等活动.涌现出浏阳社港中学“一二五”课改、宁乡五里堆中学“三一五”课改等10多个成功的课改模式,打造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建成教育城域网。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络赛课.有269节课入围国家级优秀网络课.上传6.6万个教学资源。基本建成覆盖全部学段、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网。顺应“互联网+”.积极探索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新模式;13所“网络联校”让40个农村教学点同步共享优质资源.推动了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最后.试点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现代教育实验校.深入推进创造教育;每年组织一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设置“科技创新市长奖”,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近3年来.中小学生获得科技发明国际金、银奖40个.国家级金奖67个。

三是创新活动模式。在开好国家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活动育人。首先。抓好社团建设,推进学生活动课程化。以“第二课堂”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学生社团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爱好,不断加强课外活动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开发了艺术类、体育类、技能类、科技创新类、人文类、学科能力类6大类别100余门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为适合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机会。其次,拓展活动空间.推进社会实践常态化。在定期组织阳光体育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全市建设了208所学校少年宫、7个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市教育局还与省少儿图书馆、湖南大剧院、省地质博物馆等单位联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免费体验活动;令市42家游泳馆暑假期间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大自然.定期开展公益劳动、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

四是创新教育评价。首先,全力推动中考评价改革。全面推动变“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的中考评价机制改革;同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索质评定.把评定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依据;切实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中招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腾出了空间。其次,全面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理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管理与多方考评相结合的办法,从“常规管理、办学特色、办学行为”3个维度评价学校,从“师德修养、专业能力和教学效能”3个维度评价教师。从“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志向和学业负担”5个维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长沙市《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最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监测与评估。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五年规划。深化督学责任区建设,对全市中小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常态评估,每5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估。从发展规划、规范办学、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发展绩效等方面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三、特色发展:探索促进个性成长的适合教育

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有多样性、有差异性,不能“千校一面”。要注重特色发展,满足不同受教育者多元、开放的可供选择的需求,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长沙市为避免区域教育同质化,以教育品牌培育为抓手,力推“一区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人人有特长”.积极探索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适合教育。

—是强化“一区一特色”。实施区域教育特色建设工程,引导各区、县(市)根据发展基础,挖掘自身优势,以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程改革、创新创造等为重点,围绕“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分步推进区域教育特色创建。目前,域内开福区的“公民教育”、宁乡县的“养成教育”、望城区的“雷锋精神引领品格教育”已在全国推介。并受到好评。还有,芙蓉区的“幸福教育”、天心区的“创造教育”、雨花区的“生命教育”、岳麓区的“传统文化教育”等区域特色教育品牌逐步成熟,基本形成了长沙区域教育“一区一特色”的局面。

二是建设“一校一品牌”。在区域特色建设的整体思路下,各区县积极引导域内学校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递进式发展策略,逐步打造学校品牌。长沙市天心区围绕“创造教育”主题引导域内学校开展特色建设研究,去年该区就有11项相关课题列入省市规划课题。初步形成了“校校有专题研究,科科有主题研究”的格局。域内的仰天湖小学形成了“机器人、建模”特色项目、沙湖桥小学形成了“科技小发明”办学特色。长沙市岳麓区以传承历史文化教育为己任,指导域内学校用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有根的健康人”,书法、戏曲、剪纸、武术、经典诵读等特色项目遍布域内学校。集团发展的学校,注重集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特色发展。如长沙博才教育集团学校的博才卓越小学的湘绣文化、博才咸嘉小学的诗词吟诵、博才洋湖小学的皮影戏研究各有特色.丰富了集团办学的文化内涵。同时,各学校还结合实际,凝练不同的校园主题文化。引领学生成长。如长沙市实验小学的“两型文化”、芙蓉区马王堆小学的“西汉文化”、开福区新竹小学的“竹文化”等各具特色。特色教育的有序推进,不仅培育了一大批体育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两型示范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等特色学校,形成了全市中小学校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还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眭地发展。如长沙市南雅中学欧阳龙棂同学.利用钢琴和绘画等特长经常开展爱心慈善义演义卖活动,让多名困难学生和群众受益.她因此也被评为“全国美德少年”。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创新、特色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个重大课题,关注公平、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应是其核心要素。当前“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全面实现“上好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今后,长沙市将坚持以深化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长沙市教育现代化,推动长沙市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罗登廉)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省各厅局级单位在意见征求和民主生活会中,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整改。今年1月初,各厅局级党组公开做出承诺,表示要扎扎实实兑现承诺,以群众满意为标尺,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整改的成效。

半年时间过去了,各厅局级单位承诺的任务完成情况是否过半呢?

省教育厅:

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实现零负担

从2014年初起,我省免除800万名义务教育学生作业本费,实现义务教育全部免费。作为学生家长,遂宁市民刘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儿子上小学,作业本费每学期15元,免除这笔费用后,虽然相当于省了一顿饭钱,但如果将范围扩大至全省800万学生,那将是上亿的费用。成都市学生家长李小英告诉记者,自去年开始,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我家孩子今年上初中,这两项开支少了之后,每年省了240元,教育支出省了一大笔费用。”

记者从成都市教育局获悉,以前小学每学期课本费75元,初中155元;小学的作业本费每学期15元,初中20元。从去年开始,这两笔费用已全部取消。

与作业本费一同被免去的,还有全省4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的学费。对此,新都一中特级教师唐顺发深有体会,他的学生中有因家里经济困难面临窘境,“保守估计,每年要为一个家庭节约500-600元。这也意味着今后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实现零负担。”

截至6月底,教育厅承担的10项民生工程17个量化考核指标中,有8个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余项目进展顺利;19件民生实事5个量化考核指标中,有4个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到6月底,全省高校共签约毕业生就业创业31.1万多人,签约率85.23%;制定《行动计划》年度实施方案,安排5亿元省级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民族地区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校舍建设、乡镇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教师培训、图书教学仪器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小农牧场建设等项目;开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面积29.3万平方米,完成目标任务的66.7%,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83.4万人,完成了目标任务的106.5%;已开工建设幼儿园214所,完成目标任务的53.5%;已完成高海拔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补助29.38万名学生的取暖任务。

【年初承诺事项】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公平机制,加大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服务完善、管理科学、开放高效的教育制度体系。

●启动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建设400所城乡公办幼儿园。在“两免一补”基础上,免除8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

●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力度,缓解农村、边远山区学生上学难问题。规范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增设(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确保学生就近入学。

【专访部门领导】

记者:为了确保年初的承诺兑现,你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朱世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我们针对幼儿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整改。为确保承诺兑现,我们制定了由厅主要领导牵头的实施方案,明确整改目标、内容、期限和要求。并在抓落实、促发展、惠民生的过程中,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处室(单位),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按照体现群众意愿、改进作风、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教育纪工委、教育厅纪检组和厅办公室加强了对公开承诺事项的督促检查,从严从紧、强化考核,确保取得实效。真正让作风转变落到实处,真正让教育惠及民生。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聚焦住房保障,目标任务完成69%

在凉山,从西昌市幸福家园小区到四○四地质队工矿棚户改造区,从胜利北路北门村到桐梓林小区,再延伸到西昌罐头饮料厂城市棚户改造区,一幢幢特色鲜明、错落有致、生态环保的现代高楼,不仅装扮着西昌秀美山川,而且还构成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动人画卷。

“我每到一个项目区,都要详细询问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入住等情况,详细了解入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杨卉告诉记者,他们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既保进度,更保质量,做到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真正让困难群众住上舒心、安心、放心的“新房子”,过上幸福、安康、祥和的好日子。

在甘孜,灿烂的阳光一缕缕地洒满了位于鲜水河畔的一幢幢排列整齐的楼房。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依水而建,金色的“幸福家园”四个字让人感觉心情舒畅。今年39岁的王莉群是炉霍县新都镇第一居委会居民,低保户、无业、残疾并育有一女。曾经住房是她最大的困难,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丈夫打临工为生。“放学回家后,孩子连个像样的家也没有,每次东搬西搬的时候真的非常伤心。”王莉群说,一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能够安心居住的家。如今他们一家住进了政府建好的50平方米的廉租房内,他们再也不用为住房发愁了。

在南充,“安居苑”地处市中心白土坝黄金地段,是该市的一个保障房项目。共有600套住房,占地19.27亩。

居民张秉林在南门坝居住了30多年,家中8口人,房屋面积只有43平方米,厨房就是在街沿边搭建的一间不足2平方米的简易棚。没有天然气,只有烧蜂窝煤炉子和柴火。通过棚户区改造,张秉林一家最终分得两套公租房,一套80平方米,一套50平方米,每年租金只有1000多元。

沿着南门坝棚户区改造的成功路径,南充又先后实施了望天坝、五里店、清泉坝、泥溪口等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

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的重大部署,全省计划改造危旧房棚户区40万户,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万套,改造建设农村住房50万户。

截至6月底,全省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共新开工41.21万套,其中已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33.23万套,占目标任务的82.4%;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6.93万套,占目标任务的69%;农房建设开工36.7万套,开工率73.4%;保留行政审批15项,行政处罚419项,其他行政权力76项,共计510项。

【年初承诺事项】

●2014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启动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50万套,将2014年竣工的公共租赁住房安排30%向农民工定向供应。

●简化建设类行政审批程序。2014年2月启用新的办事指南。凡经市、州及扩权县(市)初审同意,而在省住建厅或国家住建部未获批准的企业,在3个月内重新申报,由省住建厅直接受理。2014年将下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批部分权限,实现资质审批与监管层级一致。

【专访部门领导】

记者:就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而言,有哪些举措?

何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一是紧密结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结合省上第二轮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结合连片扶贫移民攻坚,整合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连片扶贫移民攻坚政策,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四是结合彝家新寨、藏区新居等民生工作,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危房改造;结合芦山地震、地质灾害等灾后农房重建,大力推进灾区农村危房改造。

记者:在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方面,你们是怎么做的?

何健:一是督导市县尽早落实资金、用地,合理安排工期;二是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终身制和责任追究制;三是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健全完善分配制度;四是健全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锁定向农民工定向供应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公开向社会发布房源信息和分配信息;五是依法依规做好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的补偿安置工作。

省交通运输厅:

路通惠民,公路网络建设全部过半

“过去,从恩阳到成都需要10多个小时,现在,只需3小时!恩阳的交通条件越来越优越,物流也更方便!”近日,有多年驾驶经验的小车驾驶员熊茂生高兴地说,恩阳快速发展的道路交通,让他对生活充满信心。

巴中市恩阳区自建区以来,坚持交通先行,出境大动脉、乡镇联网路、惠民村道路“三级”公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短短一年时间,恩阳构建的区域交通新枢纽已具雏形。

目前,从恩阳出发,10分钟可达巴中市区,1小时到达广元、汉中、达州、南充,3小时到达成都、重庆、西安。

因路通而民惠的例子,如今在恩阳并不鲜见。一年来,恩阳区改建村道路270公里,全区65%的村道路得到了硬化,把乡村到集镇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打造了“乡村半小时经济圈”,村民出行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得到有力推动。

恩阳的交通建设,仅仅是我省乡村油路建设项目的一个缩影。

截至6月底,省交通运输厅建成农村公路累计7716公里,占年度目标的51.4%;已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49个项目682.9公里,占项目总里程的65.4%;公路安全护栏累计完成5914公里,占年度目标的59.1%;累计改善乡村公路2524.6公里,占年度目标的126.2%。

【承诺事项】

● 2014年建设农村公路1.5万公里,其中通乡油路(水泥路)和农村公路改善工程5000公里、通村公路1万公里,方便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 加快公路安保设施建设,2014年建设公路安全护栏1万公里,进一步提升公路安全保障水平。

●创建一批高速公路客运精品线、城市公交服务精品线、出租汽车优质服务车队。严厉查处驾培、维修、出租汽车等行业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行为。

【专访部门领导】

记者:交通运输厅在加强农村公路及公路安全护栏建设、提升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解决了哪些人民群众最为期盼的问题?

侯钫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厅直机关党委书记):我们厅党组作出公开承诺后,立说立行,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改善工程,推进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加快完善覆盖乡镇和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通过“以奖代补”,加快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提前一年完成规划建设任务,切实提升公路安全保障水平; 强化道路、水路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开展规范运输服务专项整治,严厉查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行为。(责编:裴佩)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1.1社会与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影响特殊教育发展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宣传力度不够, 使得社会和残疾儿童家庭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还停留在学与不学一个样, 学好学坏一个样,社会与家庭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不存在期望,大部分家庭甚至拒绝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学习,严重的影响了特殊教育的入学率,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2011年全国发现未入学学龄儿童少年人数为12.65万人, 其中82%集中在中部、西部地区。[1]

1.2经济落后,影响特殊教育发展

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到2013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才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都建设有一所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这意味着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发展缓慢。 同时,对于没有30万人口的县来说,残疾儿童的入学将不得不选择邻县或市(州)的所在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残疾儿童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使很多残疾儿童家庭放弃了教育。

1.3特殊教育学校规模小,影响特殊教育发展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首先面临的是招生问题, 教育部特殊教育专家组2010年对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数据表明,省市级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都远高于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有的农村特殊教育学校仅招收二、三十个学生,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本身投入大、成本相对较高,如果再加上规模过小,即使各级政府大幅度提高残疾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也很难保障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2]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建设投入使用的县城特殊教育学校,只招收到一、二十的学校普遍存在,可见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要走的路还长。

1.4师资力量薄弱,影响特殊教育发展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从来都是困扰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严重问题, 一是自愿从事特殊教育的人才数量过少;二是本地方培训特殊教育教师的机构寥寥无几,如贵州省只有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全院也就347个学生。[3]三是愿意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根本没有,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其它学校动员过来的。 师资力量从来都是教育的根本,没有师资力量的壮大,特殊教育发展无从谈起。

1.5课程设置不科学,影响特殊教育发展

我国各阶段教育从来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由于社会与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期望不高, 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习基础知识的倾向更加严重,很少设置有职业培训、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方面的课程,从而使得很多盲人宁愿到盲人按摩机构去学习一技之长。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抛开我们经常所说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常见的外在因素, 特殊教育的发展自身也存在着问题。

2提升计划的实施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

2.1经费投入明显增加 ,但不足以保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发展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提出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生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三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4]如果按此标准落实,对市(州)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显得很充欲,而对只有一、二十个学生的县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也只能说是维持运转而已。

2.2师资力量将进一步加强 ,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计划提出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配足配齐教职工,同时提高其专业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 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原因在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学校与机构太少(如贵州只有一个,每年毕业就100多人), 以至于刚毕业特殊教育教师供不应求, 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根本就招收不到新教师, 所以说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2.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步提升 ,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核心问题得不到重视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 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意识也在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步提升,计划的实施更加促进了提升的幅度, 笔者认为残疾儿童少年拥有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特殊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残疾儿童少年自尊、自信、 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和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的教育期望,但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只提到了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显然力度不够,所以说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核心问题得不到重视。

2.4全纳教育步上新台阶 ,但残疾儿童少年关注面不够

全纳教育思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贯倡导的全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教育思想的延伸和扩展。 它的本质是强调教育公平, 重视弱势群体的入学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平等。[5]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出了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但在具体目标却只提到:到2016年, 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6]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对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还只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和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对目前日益增加的孤独症等精神类残疾儿童少年关注度偏低。

3“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策略探讨

3.1设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专项经费,保障其正常运行及发展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规模小、学生不多,所得经费少, 设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专项经费,每年拨付,是确保其正常运行及发展的有效途径。

3.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师范院校必须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都设有地方师范院校, 如果能够参照免费师范生的做法在这些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 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实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本土化,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特殊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程度不高的问题。

3.3加强残疾儿童少年职业教育力度,实现特殊教育的核心宗旨

对于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重在其有一技之长,从而使其融入社会,增强自信,强调把职业教育贯穿特殊教育的各阶段,让残疾儿童少年经过多年的教育获得一技之长,走向社会,是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乐见其成的。

3.4全面关注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在各省建设一所精神类特殊教育学校

目前, 国内专业研究机构数据表明,20年间确诊的自闭症患儿数量上升百余倍; 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自闭症患儿数量在160万以上 。[7]所以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一所自闭症等精神类特殊教育学校有助于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有助于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公平保障水平。

摘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实施,给特殊教育带来了跨越发展机会,笔者通过分析提出设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专项经费,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师范院校必须设立特殊教育专业,解决师资力量问题;通过加强残疾儿童少年职业教育力度,解决特殊教育核心问题;通过在各省建设一所精神类特殊教育学校,解决特殊教育教育公平问题。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网络时代提高民族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着眼全局,把握大势,着力服务民族地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为实现富民强区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以内蒙古为例,近年来内蒙古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力度增强,亮点凸显,实效提高,取得了新的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可以用“四新”来概括,即坚持围绕中心,把握根本,兴起了理论武装新高潮:坚持服务大局,引导有力,营造了各民族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新氛围:坚持载体创新,重点突破,实现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突破;坚持面向基层,贴近实际,建立覆盖城乡(苏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了各类文化活动的新领域。但是,面对国际国内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民族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有待不断提高。对此,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直面客观实际,把握现实特点,把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用时代的眼光来审视本地区,努力推进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化和实效性,推动民族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创新一:树立新理念,形成新机制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深刻改变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外环境,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形成机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兴起带来的重大影响,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树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理念,形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机制。

树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理念,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方法上要真心实意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发挥各族群众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宣传活动中,多采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办法,努力让各族群众自愿地参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理论宣传中,不回避各族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采取面对面的方式和心贴心的态度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在新闻媒体宣传中,要把党的意志与反映各族群众心声结合起来,进一步把镜头对准群众,把版面留给群众,使他们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反映和表达。在文艺作品刨作中,要多反映各族群众身边的凡人小事。多表现他们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摆出说教的姿态和刻板的面孔,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善于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使他们通过参与活动真正感到受益匪浅。其次要树立和谐理念。面对社会思潮多样化趋势的加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善于从民族地区和谐的视角认识事物,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采取和谐的办法解决矛盾,用和谐的举措凝聚人心。在理论建设方面,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育各族群众,又要努力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共识。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要自觉继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在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又要努力营造尊重文化规律、尊重文艺创作、尊重文化人才的氛围。在道德建设方面,既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又要着眼于各族群众的觉悟程度与接受水平,塑造各类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使党的执政理念、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基层群众的要求保持内在一致、有机统一。第三要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受众群体,使他们在接受教育、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从现阶段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努力创造条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职业的群众之间、贫富状况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差距,保证精神文化财富在分配对象、分配内容和分配方式上的尽可能公平正义。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的提供要更多地向农村牧区和社区、街道倾斜。使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逐步走向均衡。

形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机制,一要在形成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线长、头绪多,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兼顾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在统筹下有序推进、在兼顾中从容应对,争取工作效益最大化。要准确把握宏观大势、吃透中心工作,自觉服从、服务大局。要善于争取各方支持与合作,变“内循环”为“大循环”,变“小宣传”为“大宣传”,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要善于抓重点带一般,强化精品意识、精细意识,努力实现点上突破、面上开花、整体推进。二要在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要坚持虚话实说,虚功实做。无论开展什么活动,从策划到实施都必须把落脚点放在最终效果上,注重具体、注重细节,在实干之中勤于思考,在忙碌之余善于总结。要努力改进工作和活动的运作方式,通过强化责任、量化指标、细化程序、跟踪督查等办法,变软任务为硬要求,使每项工作都具有务实性。三要在形成改革创新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要抓住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这个重点,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产业运作方式促进自身发展。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宏观指导,建立起网络管理的统一指挥、协调有力、运转顺畅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要加强重大新闻选题策划,搭建政府与媒体沟通互动平台,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和新闻舆论监督机制。要完善用人选人机制,形成按科学化要求考核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其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成为会搞调研、会出主意、会写文章、会具体操作的工作者。同时,注意以各种方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活力。

创新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舆论主导权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舆论主导权。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兴媒体迅速崛起,需要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手机、网络等技术平台,具有自主性、隐蔽性、互动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等特点,敏感的社会问题一旦在网上出现,便能迅速形成舆论焦点。引发社会关注,影响社会稳定,这

就使舆论引导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加。我们必须从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导权的高度。把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引导力度、提高引导水平,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面对复杂的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形成舆论引导强势。实践已经证明,组织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是形成强有力的主流舆论态势和社会氛围,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唱响主旋律的有效手段。二是要坚持党性原则。舆论引导能力问题,不只是引导方法、引导水平、引导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坚持党性原则问题、立场感情问题。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第一要义。三是要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民族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实际,多倾听群众呼声,多了解群众意愿,多反映群众利益要求,多宣传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励各族群众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四是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占领新阵地,不断提高传播力、影响力。要积极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迅速快捷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全面地反映各族群众的心声,唱响主旋律,营造强有力的主流舆论态势和社会氛围。五是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的中心工作,整合宣传资源,利用一切宣传阵地、采取一切宣传手段,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打总体战、打规模战,组织有深度、有力度、有密度的宣传报道,以正确的舆论去引导、感召群众,弘扬时代主旋律。

创新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

当前网络文化还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使网络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文化基地。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在引领中做到以人为本、探索创新、开放包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通过引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中学会用建设性的态度来解决网络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要通过更加坚决地打击网络上违法行为,遏制网络文化发展中的不良倾向,有效保护网络空间公民的合法权益,使网络文化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必须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科学分析和对待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认并尊重网民认知的差异性和价值观的差异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这必然会带来价值观的差异性。应该说,这种差异性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时应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树立网络文化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观念,科学分析不同网络文化背后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愿望和诉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引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应做好主动引领工作,掌握网络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文化正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主动地“触网”,以引领网络文化发展为己任。同时,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网络文化,不断探索引领途径、创新引领方式,增强其在网络上的感召力。使其转化为广大网民的自觉追求,让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多元性这一特点,深入研究不同网民的认知水平、道德状况、价值追求和思想觉悟,认真分析不同性质网络文化形成、发展、传播的规律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建立评析不同网络文化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和整合多元网络文化。对那些符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网络文化,应当肯定和提倡;对那些腐朽没落的网络文化,则应分析其形成的土壤和机理,坚决予以铲除。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互动性特点,多与网民交流互动,通过互动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要通过互动增强引领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做到既讲究科学性、理论性、导向性,又注重趣味性、生动性、针对性;既讲究教育人、感化人,又注重提升人、愉悦人。总之,应使引领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向灌输走向多方互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文化中的吸引力、感染力。

创新四:以全新的观念做好理论武装工作

近年来,内蒙古紧紧围绕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养、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确立新的发展观。有针对性地加强了理论学习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中央、自治区有关专家,分专题举办了系列大型理论报告会、专题读书会和研讨会。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条主线,围绕重大部署、重大决策,加强理论研究,在新闻媒体刊播理论文章。以加强基层党校、理论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理论下基层和党课教育工作,培训理论骨干。但我们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供需”对接不够、思想穿透力不强、成果有用性较差等问题,因此要真正做到以新的思想指导发展,以新的观念推动工作,自觉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人群众,善于从社会生活和现实矛盾中寻找题目,从新生事物中把握趋势,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发现问题,从群众的言行表露中捕捉诉求。必须明确任务,科学布局,在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指导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一是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这个重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二是要紧紧围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这个关键,营造共建和谐、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这个根本,凝聚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四是要紧紧围绕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这个环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权益、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五是要紧紧围绕扩大内蒙古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条主线,以“大外宣”的格局展示我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形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坚持不懈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武装工作,是民族地区的必修课。一要坚持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重点,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培训I,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贯彻落实这一理论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解决新形势下民族问题的能力。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走进社区、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感、责任感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二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开创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新局面。要始终坚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研究和处理民族问题,更加自觉地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研究、去谋划,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创造性。三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推动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家长教育意识薄弱

毋庸置疑, 义务教育是一项消费性的事业, 需要经济做基础和保证。[1]但是, 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均存在经济困境和文化困境。经济补偿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义务教育的经济困境, 但文化困境并不能完全依赖于经济补偿。所谓文化困境, 也称为文化不利, 是指学生在幼年时缺少文化刺激, 进而导致学习困难等困境。[2]家长教育意薄弱也是义务教育之文化困境的原因之一。

首先, 家长受教育程度偏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 由于地域偏远且经济相对滞后, 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此, 一方面, 家长不能较好的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进而影响学生的进阶学习;另一方面, 家长未能较好的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对学生是否接受教育关注度不高。

其次, 经济模式的变化冲击并改变着家长的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 以往的传统的农业模式逐步发生改变, 农业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及外出务工等经济模式不断出现。农业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 例如核桃, 水果等, 在给农民带来较好经济收益的同时, 也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教育意识。详而言之, 经济收入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认为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毫无关系。另一方面, 农业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对家庭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家长对初中学生接受教育或退学务农产生动摇,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少数民族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

二、学校责任重、压力大———学生安全工作

学生安全工作始终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安全, 绝大部分学校均采取了严格的进出校管理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 小学或初中大都采取住宿制。住宿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学校的安全责任, 有限的师资也加重了学校的安全工作压力。面对有辍学倾向的学生, 虽然学校已经竭力管理, 但学生未经同意擅自外出等情况屡有发生, 这也导致了实行住宿制的学校承担着更大的安全工作压力。巨大的安全工作压力及客观条件导致的管理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面临保辍工作与安全工作的尴尬境地。

三、教学模式单一, 难以因材施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学校不得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该规定的确保障了学生受教育权的平等, 但在基层实施中也产生了一定的扭曲与弊病。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中, 尤其在初中阶段, 学生的差异性已经非常突出, 例如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未来规划等。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及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但是, 目前大多数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均采取单一教学模式, 也即, 面向中考的教学模式。其实, 新的平等观倡导的是:“人人接受平等的教育, 同时还要重视个体差异的需要, 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满足他们的需求。”[3]承认学生差异并因材施教并非剥夺了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 相反, 因材施教更好的保障了实质平等而非形式平等。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 许多孩子均是少数民族, 文化印记较为明显。教育本身就有传播文化的功能, 教育者应该重视多民族文化, 并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充分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体育等课程, 但面向所谓的主干课程, 许多学校仍然将因材施教让步于升学率。其实, 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 义务教育的实效性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与千篇一律的教学分不开。部分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基于家庭经济境况及自身学习能力等原因, 已然做出初中读完就不再继续学业的打算。但面对财政补贴, 初中阶段仍有意向辍学的学生大多认为初中所学内容完全面向中考, 枯燥无味且无意义。该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学习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的知识。个体差异的被忽视导致该部分个体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从而增加了辍学率。

普及义务教育并实现义务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 面向少数民族的农村地区, 义务教育应该更加尊重差异, 以期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摘要:义务教育自实施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不遗余力, 成果颇丰。但因地域差异及个体差异, 我国的义务教育仍存在困境。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着手, 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浅谈少数民族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原因。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困境,制度

参考文献

[1] 杨金福, 袁玲.我国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可行性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2.

[2] 戚姝婷.美国“补偿教育”计划对我国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启示[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上一篇:区域会展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语文作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