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范文

2023-10-26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范文第1篇

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14课宋词和元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明白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内容。

2.知道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有关的历史图片和戏剧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增强对有关历史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种情感的迁移,启迪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难点:元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宋词和元曲》。

二、学习新课:

(一)意境悠远的宋词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

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2.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讲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

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教师创造意境,给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景象雄浑壮观,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

出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乐,后期忧郁、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

学生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该是绿叶多而红花少。

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新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

出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心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

学生朗读《破阵子》之后,教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看见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快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能力。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元曲的形成。

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2.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窦娥冤》。

谁知道《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尝试介绍,教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肯。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顺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出现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应验。在戏剧最后,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三、课堂小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范文第2篇

学习目标: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 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 1 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媒体显示节日图片)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

六、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 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 探究方法指导:媒体显示有关图书资料和网址(超级链接,打开网页,让学生浏览);询问身边的人。

八、结束教学。(媒体播放新年钟声,投影出示: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范文第3篇

[课标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2)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

(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故事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教师明确指出: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导入新课

一、朝鲜战争爆发

情景体验:多媒体显示《朝鲜半岛形势图》、《中国辽宁安东遭美军轰炸后的民房》图,并放映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使学生置身于当年的战争环境中。

问题探究:(1)三八线是怎么回事?三八线的划分给朝鲜事带来了什么后果?(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有何反应?这种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金日成首相为什么要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中国政府应不应该派兵入朝援助?如果不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可能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小结几个环节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确性,初步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全局观念。

二、跨过鸭绿江

情景体验:教师放映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上甘岭战役等历史影片资料片段,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并展示《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视察》图、《黄继光》

、《邱少云》图像等,让学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全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问题探究:(1)抗美援朝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谁?入朝的中国军队为什么叫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遇到了哪些困难?(3)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为什么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情景体验:继续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

问题探究:(1)美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中、朝代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2)新中国刚成立,贫穷落后;美国在二战后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却以弱胜强,这是为什么?(3)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你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4)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为什么会受到热烈欢迎?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归纳几个环节解决问题。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爱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范文第4篇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

) A. 长安 B.成都 C.洛阳 D. 西域都护府

2、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张骞 B.卫青 C.班超 D.甘英

3、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生动 (

) 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张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4、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5、下列在丝绸之路上不可能经过的地点是 (

) A.洛阳 B.河西走廊

C.新疆

D.西亚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

(

) A.重庆 B.成都 C.洛阳 D.长安

7、中国和日本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日本列岛上有上百个国家,其中曾派使节来中国的有 (

) A.10多个 B.20多个

C.30多个

D.40多个

8、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节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的具体时间是在(

) A.公元前57年 B.公元前27年 C.公元27年

D.公元57年

9、现在日本有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被作为中日交往的历史见证。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这枚金印是汉朝哪位皇帝赠予的 (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光武帝

D.汉景帝

10、我国与日本交往开始有了文字记载始于 (

)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1、西汉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国家有 (

) A.30多个B.50多个C.80多个D.100多个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2、下列被派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的是 (

) A.卫青 B.霍去病

C.张骞

D.甘英

13、公元97年,东汉时派人出使大秦,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

) A.大秦 B.欧洲

C.印度洋

D.波斯湾

14、大秦人从海路来中国最早是在 (

) A.公元前60年 B.公元57年

C.公元97年

D.公元166年

15、标志着欧洲国家同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 ) A.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班超经营西域 D.大秦遣使来汉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6、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17、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

) ①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来往

②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重要影响 ③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④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

) A.公元前1世纪 B. 公元1世纪 C. 公元2世纪 D. 公元15世纪

19、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部属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

) A.红海 B. 波斯湾 C.里海 D.黑海

20、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断当时已开辟了 ( ) A. 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 南方丝绸之路

D.西方丝绸之路 创新题

21、古书记载“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句话中的真正含义是 ( ) A.张骞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 C.张骞是最早发现西域的人

B.张骞为开发西域做出了贡献 D.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22、19世纪德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注意到中国汉朝时期,在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中国与南亚地区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条交通路线,他把这条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对这段材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中国与中亚地区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开通 B.中国与南亚地区的南方丝绸之路在汉代已经开通 C.丝绸之路的名称源于以丝绸贸易为媒介 D.李希霍芬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23、“丝绸之路长跑之旅”是由世界著名儿科专家仁志田博士发起的一项以“关爱儿童健康成长,支持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为宗旨的活动。如果让你选择这条长跑路线,则应该包括下面的 ( )

①西安②敦煌③新疆④北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某个城市打出来这样一条旅游口号,“丝绸之路”的起点,则这个城市可能是 ( ) A.北京 B.洛阳

C.西安

D.咸阳

25、见右图,此为介绍丝绸之路的一本著作,你认为在这本著作中下面的内容不可能有 ( )

用心

爱心

专心 3

A.作者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品尝西安火锅

B.作者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浏览敦煌莫高窟 C.作者在新疆品尝鲜美的葡萄和哈密瓜 D.作者在莫斯科观看二战纪念馆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6、大秦人第一次来中国与中国直接交往时,当时中国正处于 ( )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唐朝时期

27、欧洲大秦人来中国,向皇帝赠送的礼物有 (

)

①象牙②丝绸③瓷器④犀牛角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8、下列有关汉朝与朝鲜的交往错误的是 (

) A.两国之间很早就有往来,一些中国人只能渡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半岛 B.中国人去朝鲜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C.在中国工匠的帮助下,朝鲜人掌握了铁路制造技术 D.汉朝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的影响

29、李明和历史小组的同学利用暑假去实地探访古代的“丝绸之路”,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用心

爱心

专心

4 ①西安 银川 A.①②③ ③河西走廊④敦煌 B.①③④

⑤太原

D.②③④

C.②③⑤

30、见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工人日报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大设施建设。”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它的出发点A: 经过地:B: 。两关:C: 、D: 。

(2)材料一的图中的安息是指现在的哪里?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

(3)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贡献的是谁?

(4)如何评价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这种中西通道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6)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7)请你为这次会议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探究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美丽的丝绸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人民的浓厚兴趣。西方人民得到丝绸,视为无上珍品,一位罗马作家称赞说:“丝国(称中国)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象野花一样美丽,它的质料象蛛网一样纤细”。塞里斯(seres,丝国)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据说罗马的恺撒大帝曾穿著豪华的丝织衣服。约公元

一、二世纪,随着丝绸生产的发展,西域商路的畅通,中国丝织品就日益增长增多地运往罗马帝国。年复一年地将东方的丝绸和西方的物品运往对方,使丝绸贸易成为古代世界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的商品。 请回答:

(1)在公元

一、二世纪,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

(2)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请你画一条简图来说明。

(3)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请你谈一谈对你的启示。

聚焦中考典型题

32、(2006年安徽省)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33、(2006年泰州市)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受到人们的喜爱。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丝绸贸易的情况,当时中国的丝绸最远销往 ( )

A.欧洲

B.中亚

C.西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亚

D.阿拉伯半岛

34、(2 0 0 6年庐江县)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

该去的省份是 ( )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35、(2006年通州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 ( )

A.咸阳 B.杭州 C.苏州 D.长安 开放研究典型题

36、阅读材料: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力强盛,积极对周边民族和国家进行政治、军事活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当时两汉王朝的外交活动,通过陆路和海路,几乎遍及亚洲,影响远达欧、非。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同时,两汉王朝也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大大丰富了。 请回答:

(1)通过阅读材料,请你分析出两汉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点)

(2)中国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两汉王朝也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请你以中朝、中日和中欧交往的史实来说明此观点。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典型题

1、A

2、A

3、A

4、B

5、A

6、B

7、C

8、D

9、C

10、C

11、D

12、D

13、D

14、D

15、D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7

16、A

17、A

18、C

19、B 20、B 创新题

21、D

22、D

23、B

24、C

25、D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6、C

27、C

28、A

29、B 30、(1)A:长安B:河西走廊C:玉门关D:阳关(2)西亚。丝绸或丝织品(3)张骞。(4)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促进了中西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5)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如开发丝绸之路为旅游项目等,言之有理即可。(7)复兴丝绸之路,民族复兴之路。 探究题

31、(1)汉朝时期。(2)通过丝绸之路运往欧洲。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3)启示:不同的文明只要通过“对话”与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聚焦中考典型题

32、B

33、A

34、A

35、D 开放研究典型题

36、(1)原因:①对外交往积极主动,政府重视,政策开明。②两汉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③两汉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如,中朝:一些中国人给朝鲜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中国工匠帮助当地人掌握了铁器制造技术。中日:西汉时,日本列岛上有30多个国家曾派使者到中国。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中欧: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了解了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以大秦国安敦王朝皇帝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象牙和犀牛角等礼物。

用心

爱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范文第5篇

一.教材内容分析:

“四人帮”被粉碎后,“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打开新局面,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1978年低,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课程标准: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史实;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教师:大家对这首歌非常熟悉了,你能说出歌词中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人是谁吗?那“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这个伟人是谁呢?从1978年冬天开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完成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去领略那振奋人心的时刻。(板书:伟大的历史转折) (设计意图:新课程的导课——在情景中开始、在共鸣中融入、在碰撞中接纳、在感动中收获。用歌曲形式导入,让学生进行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学生的思绪被调动起来,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实现导入凝神、激趣的功效。)

过渡:拨乱反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以什么为契机的?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本课第一幕。(板书: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章:乍暖还寒-两年徘徊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1 学生:十年的“文革”**,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 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归纳:A纠正“文革”错误→人心所向

引导:文革结束了,大快人心,可是大街的墙上的红色大字依然刺眼。

学生:“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讨论: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有很多新问题出现,我们不能老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归纳:B“两个凡是”的提出-阻挡纠错

教师:“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由胡耀邦等领导人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归纳: C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师:找出这场讨论的开始及其成果如何

小结:开始: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展示: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篇章:春雷乍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结合课文内容,找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并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三个方面找出其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专心致志地观看。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原始录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视听冲击,走近历史情境,将历史穿越时间的界线,拉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使遥远的历史事件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归纳: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主要内容:

A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再请一位同学找出来,在这三点内容里面,哪一项是核心内容呢?这次会议的召开又有何意义?

交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拓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哪次会议?你们能说说这次会议为什么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吗?

归纳:A思想纠错: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德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B领导核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的正确领导。

C历史地位: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可文革中冤假错案层出不穷,若不解决,社会仍很难向前发展。因此,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是大势所趋

第三篇章 春意盎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教师:是,吃一堑,长一智。吸取了“文革”的教训,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交流:平凡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 播放:《刘少奇同志追悼会》视频片段

引导: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在“文革”中被拘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学生:加强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性

3 思考:作为中学生,你知道全国人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了那些法律?哪些与你密切相关? 展示:一系列法律的出台:(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

探究:举你身边的一个例子,说明人们提高法制观念的重要性,或不遵守法规的 危害。同时举出一些法制节目及法制宣传日 学生:学生:《今日说法》《夜线》《平安365》《法律讲堂》《撒贝宁时间》《道德与法》……

法制宣传日:每年12月14日……、

强调: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 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第四篇章 春回神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变革

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现在中国的巨大变化

“衣” 食

教师: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崛起则中国崛起,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六.课堂检测

(一)链接中考

1.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自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2.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古田会议

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4.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5.1978( )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6.“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

B.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材料解析题

1.红船领航90载,搏风击浪一帆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事件是什么?

(2)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代伟人是谁?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到新中国的辉煌外交,他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谁?

(3)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会议上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2.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两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会议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两次会议对中国革命或现代化建设最大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3)从两次转折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历史助学》课堂达标 七.板书设计: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一篇章:乍暖还寒-两年徘徊

第二篇章:春雷乍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第三篇章:春意盎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第四篇章:春回神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变革

八.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范文第6篇

对于本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下面我先进行第一项——说教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课的标题源于著名作家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述的是教材中国现代史部分唯一的一场战争——抗美援朝。20世纪50年代,美帝国主义挑起朝鲜战争,妄图颠覆新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但14万年轻的生命永远埋葬在异国他乡,这里面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介绍了抗美援朝的原因及经过。第二目“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三大重要举措施之一。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能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及志愿军战士的精神;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读图、识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英雄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升华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及志愿军战士的精神。

依据:学生对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他们的品质理解不深,对当时中国的军事 1 力量知之甚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初,装备与美军相比有天壤之别,以弱国去对抗世界军事头号强国,明知是“以卵击石”却毫不畏惧,在这样的条件下,硬是把美国人打回到了谈判桌前。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连我们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说“共军都是用烈性酒麻醉了的疯子”,我把英雄的事迹以及志愿军的精神列为本课重点,是想让学生了解这场战争的惨烈,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倍加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难点:抗美援朝的原因、意义

依据:学生还未接触世界史,不了解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格局,实质就是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妄想把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对于中国出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斗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材只字未提,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更大,我这样的设计也为学生学习初三世界史打下基础。

二、教法学法 教法:

1、主要是围绕导学案展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突破教材重、难点,当堂检测,课后四清,评价学生掌握情况。这是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上期期末历史成绩为例,城区中学平均分76分,我所教的最好的班是80分,仅比区平高4分,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变单纯预习为围绕导学案自主学习,变老师满堂讲为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先学后教,学生懂的老师少讲甚至不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口头表达、板书等各方面的能力,并受益终生。

2、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知识容量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学法:

1、自主学习,提前一天完成导学案的预习部分,严格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完成对本课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搜集抗美援朝英雄的事迹,并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组织,能简明扼要的讲述;根据老师对导学案的批阅再次发现问题,自我解决或与同学讨论解决。

2、积极探寻、充分交流、勇于展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主题:(3分钟)

提问:我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最可爱的人是谁?”学生们一定会齐声回答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我这时用多媒体给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图,并配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说:62年前的中国,是个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国家,但她却面临着拥有原子弹、经济上和军事上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的侵略。在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运用学案,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这一部分是让学生明白本课到底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1)理解中国政府出兵的原因,(难点)了解战争的大致经过,掌握战争的结果; (2)能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及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重点) (3)能总结出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读书自学、充分预习(2分钟)

这一部分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导学案课前预习。

(1)知识回顾:这里我选择三个填空题来复习第一课的知识,分别是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的第一届政协会议,标志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以及意义。

(2)教材预习:在本课这一部分的设计我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不仅仅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简单罗列,而且对全课知识有一个归纳和梳理,以便学生对教材内容从结构上把握得更清楚。导学案中对学生怎么预习、预习哪些也提出了要求。比如第一块内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要求学生看P7—P8,对战争的经过由于书上只用了“五战五捷”四个字来概括,新课标也未作要求,所以我对此未作补充。指导学生观察《战役示意图》:要求掌握几个主要地点即可,三八线、上甘岭、鸭绿江、平壤、汉城,战争的结果部分我要求学生识图《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这一块内容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搜集他们的故事和其他英雄的事迹,我都一一列出。

课前批改预习导学部分,用3分钟时间留给学生对预习不懂的地方提问或者再次预习。

3、合作探究、讨论解疑(10分钟)

在这步学习中,主要是小组长组织对本组成员一对一进行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自学 3 当中遇到的困惑。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3道合作探究题。

(1)中国政府出兵的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中央讨论对策的图片》,再现历史情景。

设计说明: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较深,我开门见山,直接提问。

(2)本课的这些英雄人物体现出什么精神、品质、今天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

这是本课的重点,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前查资料、班上讲故事,再次把鲜活的历史人物带到我们的面前,并通过这些英雄的代表把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个群体的崇高品质概括了出来,突破重点,并思考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上不了战场,堵不了机枪,又该怎样继续和发扬,完成我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你认为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战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这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学生曾讨论总结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胜利的原因,已经具备了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是在对战争胜利的意义把握上不全面,因此在学生的展示中我将插入启发式教学法,意图学生从讨论、启发中突破难点。

4、展示点评、总结升华(15分钟)

这一部分主要是展示点评。在讨论的时候我会列出展示的小组名、展示学生,点评学生,(1)介绍A、B、C的意思。(2)说这样安排的理由。(3)如果展示不全面,又该怎么办。(4)对展示的结果,怎样表现?(PPT),对展示、点评的各组给予相应的分数图标予以评价,对于展示、点评环节之后回答仍然不够满意的问题,可鼓励其他组同学起来补充,这个环节是课堂上孩子们最渴望、思维最活跃的,孩子大脑高速运转,踊跃发言,方式灵活、不拘形式、在自我展示与相互评价的过程当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激烈的语言交锋和思想碰撞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理解。

在第一个题的展示中,学生只能从书上找出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打到中国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我国边境城市烧我同胞,对我国内政直接干予,就需要其他学生起来补充,对平时知识面较宽的学生会逐渐向我国东北的工业地位,我国与朝鲜的关系,历史教训这些方向展示,原因会越来越清晰,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美国侵略朝鲜的意图,“透过历史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我板书了几个词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唇亡齿寒”“户破堂危”,此时无声胜有声。稍后学生异口同声的喊出“必须出兵”。 4 我用PPT显示出兵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样就将本课的难点之一(出兵的原因)化解了,

我再多媒体展示P4毛泽东同志的分析,组织学生齐读,用它做总结,恰到好处。(PPT) 第2问我设计了“一读二看三讲四说”四个环节:

“一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这在课前已经完成,使学生对英雄的事迹先有一个“文字”上的认识。 “二看”:多媒体播放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片段。

这在书上完全没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的心灵以强大的震撼。 “三讲”:让学生讲述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英雄人物故事。

通过讲故事,毛岸英、罗盛教、杨根思、王海、王成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会先后进入课堂,从而拓宽了教材。通过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肯于去发现”,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课上时间有限,我视情况结束此环节。

“四说”: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板书,以这些英雄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美好的以来、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建立了巍峨丰碑,不愧为党的忠诚战士,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祖国人民把一个崇高的称号——最可爱的人送给了他们。最后明确指出可以将这些优秀品质命名为一种精神——抗美援朝精神。

多媒体展示:我们怎样传承和发扬?新时代军人的形象——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绝大多数没有上战场,但是他们出现在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98年洪灾、08年雪灾、汶川大地震、泥石流、洪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第3题我采用启发式,给出一组图片,帮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如原因可以从战争的性质、领导人的指挥能力、志愿军的作战的勇敢程度、广大人民的态度,中朝军民的配合等角度分析),这样一来就降低了难度,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就能得出战争取胜的原因。战争的意义学生从我国出兵的目的来思考也能得出一部分,我再补充(PPT)给出克拉克在签字时说的话以及美军兵力投入情况的补充,让学生从数据上体会到这次胜利胜利打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士气,极大的进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和平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更为重要的是我军取得了与美军作战的实战经验,为我国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海陆空军。这样突破这一难点。

5、自主构建,总结反刍:形式上就是对当堂内容框架的搭建,实质上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进行回顾,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从而取代老师的板书。这一部分我也要求一个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当众点评。(5分钟)

(三)当堂检测(5分钟)

当堂检测要求当堂完成,题不多,但要精,我安排5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这5道题是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测试,简答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四、学习评价

上一篇:女性顾客20大消费心理范文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xx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