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特征范文

2023-09-18

个性特征范文第1篇

11. 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健康的人生。

2. 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3. 做一个吃货无忧无虑,当一个痴货无牵无挂。

4. 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5. 我们全都是短命人,回忆者和被回忆者全都一样。

6. 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这样会使你更有吸引力。

7. 既然选择了,无论什么结果,至少付出过、无怨无悔过。

8. 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

9. 人生有三悔:

1、遇良师不学;

2、遇良友不交;

3、遇良机不握。

10. 他赏了你钱,所以他是好人;有了拍马的人,自然就有爱拍马的人。

11. 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

12. 不想三年以后的事,只想现在的事。

13. 许多人缺少的不是美,而是自信的气质。

14. 事出总是突然的,而理由则是后来加上去的。

15.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16. 地球是圆的,有些看似是终点的地方其实是起点。

17. 勤勇做事,时时上前一步;诚爱做人,处处退后三分。

18. 对于沿途昙花一现的美景,我更加向往最终永久的灿烂。

19. 宠辱不惊,看庭上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20. 失败了,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不去尝试,那么你注定要失败。

21. 现代的青年应该掌握各种新兴事物。送你一份手机祝福,够时尚吧。

22.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

23. 如果你想有所作为,那么认准方向后就必须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4. 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再也不会做了。

25. 创新是决定成为领导者或是跟随者的关键。

26.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自己。

27. 每天进步一点,每天突破自我,就能走在前面。

28. 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29. 花开花落腊梅傲雪盼新春,春去春来长风破浪迎高考。

30. 你可以帮助朋友,但是不能把朋友的负担加在自己身上。

31.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32.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堕落,而是堕落后总能再度生起。

33. 在人生的舞台上,没有彩排的戏;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重走的路。

34. 平和是生活的姿态,从容是永恒的情怀。

35. 现实很近又很冷,梦想很远却很温暖。

36. 初生牛犊,尽显神威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37. 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的以为等待就会到来。

38. 离你最近的人是你自己,你却总是看不清自己。

39. 你的父母仍在为你打拼,这就是你今天坚强的理由。

40. 如果有人开始说你是傻瓜是,说明你已离成功不远了。

41. 人最可悲的是,有自由的思想,却没有冲破羁绊的勇气。

42.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吟唱,少一些哀婉的咏叹。

43. 对我来说,人生道路上没有什么遗憾,只有更多的惊喜在等着我。

44. 活着一定要有爱,有快乐,有梦想。

45. 昨天依然过去,以笑脸去迎接新的一天。

46. 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

47. 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单凭一个强壮的躯体。

48. 当我们眺望远方的时候,近处的风景便看不清了。

49. 什么时候离光明最近!那就是你觉得黑暗太黑的时候。

个性特征范文第2篇

一、情景引入, 激发个性

小学数学的学习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趣味性的活动。新教材中有许多地方 (特别是主题图, 习题插图) 都非常重视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为了让孩子感兴趣, 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需要积极地根据学生情况和书中实际,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例如, 在教人教版一年级上《10的认识》时, 老师通过讲故事:0—9这10个数字宝宝准备组成一个数字队, 9最大, 当上了队长。9当上队长后很得意, 有一天, 9对0说:“你呀, 没头没脑的, 表示一个也没有, 和我比起来, 你实在是太小了, 真没用。”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悄悄说了几句话, 0露出了笑脸。1对9说:“你别得意, 我们有办法对付你!”老师问:小朋友猜一猜, 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通过这一情境, 小朋友们的兴趣被激发了, 他们带着满腔地热情很快地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

二、自主学习, 养成个性

(一) 自主学习, 顺应个性

所谓自主学习, 就是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自学、尝试、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 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自主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 更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 从而增强自主意识,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 自己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为学生提供环境、条件、刺激的创造者, 又是一个鼓动者和引导者。

例如, 计算:250+470,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 让每个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想出 (1) 250+450=700 700+20=720 (2) 25+47=72 72×10=720等六种口算方法。在学生的个性差异下展示出来更多的方法。

(二) 小组学习, 融汇个性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教学中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因材施教,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都应给予肯定, 不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 因为这正是学生不同个性的体现。学习是双边的、多边的活动, 全按自己的个性发展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还需要在多变活动中汲取更好的方法。所以, 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还要进行小组交流, 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倾听同伴的想法, 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 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很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从其他伙伴儿身上吸收到了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 使学生能“各尽其能、各展其才”, 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主动地发展, 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通过小组学习, 学生的个性在小组内交融, 思维在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学生能在展现自我个性的同时融汇同伴的个性, 使自我更加充实, 更加完善。

(三) 汇报展示, 涵养个性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学生能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顺应自己的个性, 交融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但这还不够, 还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 让他们汇报展示, 学生在全班汇报展示的过程中, 思维会再一次碰撞出火花。提升孩子思维的同时也能提升孩子的自信, 在全班中提炼出更优的方法出来, 一步一步地使学生的个性学习更有涵养。

三、教师导学, 发展个性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多边活动, 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都离不开老师的组织和引导, 好的教学模式, 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 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 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 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 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倡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探究式自主学习和讨论式合作学习,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搭建平台, 以新课标为指导的新教材给教师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教材内容的传输者变成创造者。教师要通过自己大量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完成导学方案的设计 (包括教学手段、方法、情景、活动、任务等方面) 。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在学生自主学习前要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孩子有目的的学, 而不是放任的学。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 通过学习任务的形式列举出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在操作中找出圆的圆心、直径、半径。2.圆的直径有什么特点?圆的半径有什么特点?3.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4.你所找到的关系适用于不同的圆吗?通过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的掌控之下, 逐渐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老师的导除了知识的导, 还包括学习氛围的导, 学习时机的导, 学习方法的导, 学生评价的导等全方面的引导。导与学的关系也不是分离的, 导与学需要相互穿插, 相机而动, 导与学也不是按部就班的。根据需要可以先导后学, 也可以先学后导, 这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所选择的方法灵活选择。优质高效课堂, 教师的主导是关键, 要发挥好导师的作用。优质, 应该理解为教师的引导是优质的、教师组织的活动是优质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优质的、布置的作业是优质的等, 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导学作用。让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 使学生在教师导的作用下提升自我个性。

四、拓展应用, 飞扬个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 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作业, 每堂数学课教学任务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来实现,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又能发展学生能力, 还是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依据。那种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作业已变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作业要求一刀切, 缺少个性化, 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 有的吃不饱, 有的吃不了, 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作业的设计中没有充分体现;作业设计目的不明, 针对性不强, 那么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设计形式多样, 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 从而提高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呢?

1.口头型作业。口头型作业即说说讲讲的作业, 可以让家长当“学生”, 孩子当“老师”。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每天回家给家长说说数学, 讲讲习题, 特别是每节课中的拓展作业。

2.分层型作业。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必须因材施教,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留教材中的基本题,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题, 如教材中的星号题、思考题、一题多解等, 开发智力, 培养创新精神。

3.游戏型作业。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所说:“玩耍和娱乐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第一位有效方法。”为了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可根据实际把某些作业转变成“玩”, 让孩子拥有愉悦的心情, 从而更有效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的分与合时, 就可以天天设计游戏型作业, 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找朋友的方式凑数。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习惯的一种好办法。

4.实践型作业。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要求人人会用数学, 让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进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实践型作业打破传统的静态、单面模式, 强调学生的尝试、亲历、实践。如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后, 让学生调查自己感兴趣的几种物品的价格, 根据调查内容提出问题, 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就不会把这种社会实践性作业作为负担, 而是以之为乐。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在实践中运用数学, 这不是我们数学的本质吗?

通过这几种形式的作业,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作业过程中找知识、技能的生长点, 在完成作业中可以有不同的思维方法的展现, 不同层次的提升, 让所有的还在在喜欢的作业中飞扬自己的个性。

总之, 要想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 就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 尊重学生个性、融汇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

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和形成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成长。

个性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建筑业;能源消耗;生命周期;钢结构建筑;材料准备阶段

DOI:10.12062/cpre.2019112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筑业已经成为国家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行业。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国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建筑部门能源消耗占全球总能耗的39%[1]。中国建筑能耗总量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4%[2-3]。因此,控制建筑业能源消耗、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气候差异较大,致使不同省份建筑业发展和结构存在不同,进而建筑能耗特征存在差异,一刀切的能源政策是否能够做到有效控制全国所有地区的能源消费?另外,自2011年以来我国大幅提高钢结构建筑的应用比例,钢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采光较好,可以节约能源,但是从全生命周期看,其是否真的节能?因此,为了系统分析建筑业能源消耗及特征,促进实现中国建筑业能源消耗全过程控制,本文对中国建筑业能源消耗进行全生命周期核算,解析建筑材料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拆除阶段能源消耗特征,探究不同阶段能耗控制手段与方法,提出建筑业能源消耗全过程控制对策建议,为中国实施差异化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提供有益借鉴。

1 文献综述

建筑能耗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内容、方法以及观点各有不同,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建筑能耗特征及能耗控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建筑节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政策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如Frank[4]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瑞士各种建筑的能耗变化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指出可以通过提高建筑的热围护性能和加强夜间低温情况的通风来降低建筑能耗。Feist等[5]介绍了德国基于CEPHEUS标准的被动式住宅节能设计的节能效果,可以实现减少50%以上的能源消耗。Wang 等[6]利用重庆市1 128户家庭的数据,对建筑能效标准(BEES)在中国的实际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水平建筑能效标准的建筑能够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其次,研究建筑类型的能源消耗,为建筑业规划布局提供依据。如Yang等[7]的研究表明只有当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占建筑总面积的50%以上时,建筑能耗才会开始下降。综上,上述研究将建筑能耗看作一个整体,分析通过政策、技术标准、布局和类型变化来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研究结果为建筑能耗控制决策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二,建筑能耗特征研究方面,包括建筑能耗的全过程与分阶段研究。①建筑能耗的全过程分析研究中,已有研究主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将建筑能耗分为不同的阶段,解析不同阶段的建筑能耗占比和贡献度。如Huo等[8]将中国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划分为建材生产、施工、运营、拆除、回收五个阶段,研究五个阶段的能源消耗,结果表明住宅建筑运营能耗占城市电网总体的70%,而建材生产阶段能耗强度最高,大于60 kg ce/m2。李兆坚等[9]指出建筑运行能耗、建材能耗与间接能耗分别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15%和10.5%,减少建筑运行能耗是建筑节能的关键。侯利恩[10]和张燕[11]将中国建筑生命周期能耗分为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营和废弃物回收四个阶段,对2001—2013年建筑能源消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材料准备阶段能耗迅速提升,运营阶段仍旧在建筑总能耗中处于主导地位。②建筑分阶段能耗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建造和运营两个阶段。如林立身等[12]指出2012年建造能耗占中国能耗总量的26%;秦贝贝[13]建立了中国运营阶段能耗计算模型并对2010年全国各省市建筑能耗情况进行核算,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属气候区对建筑能耗比重有着重要的影响。综上,对建筑能耗的全过程分析和分阶段分析结论基本一致,认为建筑运营阶段的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较大,但是也有学者注意到了中国建筑材料准备阶段能耗问题,指出中国建筑材料准备阶段能耗不断上升,减少建筑材料能耗成为必要。③还有学者以单体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建筑能耗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价,如Patricia等人[14]對巴西的四种不同类型的住宅建筑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结果发现建材中混凝土、钢材的环境影响最大,各阶段中运营阶段的环境影响最大。

上述文献表明,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筑运营过程的影响最大,这导致现有的针对区域建筑业能耗控制对策多集中于运营阶段。从全球来看,标准化数据库的建立[15]、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16]、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的开发[17]等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建造阶段和施工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不论是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18]还是施工方式的进步[19],对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2011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幅提高钢结构建筑的应用比例。届时,建筑业全生命周期能耗特征是否会发生改变,钢结构建筑是否更节能?尚需要进一步探讨。另外,也有学者(如秦贝贝[13])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属气候区对建筑能耗有较大影响,我国各地区建筑业能耗是否存在较大的差異?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将建筑能耗分为建筑材料准备、施工、运营、拆除四个阶段,核算建筑业能耗,分析钢制结构建筑大力推行后建筑能耗的变化;并以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市”)为研究对象,解析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气候区等条件下地区建筑能耗的差异,以期为全国及各地区建筑能耗控制决策提供借鉴,为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差异化建筑节能政策提供依据。

2 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

生命周期评价法从产品(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出发对建筑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产生的能耗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寻找出建筑能耗变化的真正原因。将生命周期评价法应用于区域建筑能耗的研究时,首先要考虑区域中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也是区域建筑生命周期研究与单体建筑生命周期研究中最大的区别。区域中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拥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的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2.1 模型方法

2.1.1 生命周期基准流程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建筑生命周期基准流程,考虑了区域建筑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全部环节,包含了建筑业的七个主要过程[20-23]: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造施工、维护施工、改建施工、建筑运营、建筑拆除,参照Huo等[8]、侯利恩[10]和张燕[11]等学者对建筑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本文将建筑业生命周期能耗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材料准备阶段,包含建材生产(旧建材再生产和新建材生产)和建材运输(新建材、废建材、旧建材运输);第二阶段为施工阶段,包含建造施工、维护施工与改建施工;第三阶段为运营阶段,包含公共建筑(不含供暖)、住宅建筑(不含供暖)和供暖;第四阶段为拆除阶段,如图1所示。

2.1.2 系统边界

本文重点研究区域建筑业(非单体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的特征与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建筑全生命周期流程中各过程能源的消耗来核算对应阶段的能耗总量,然后结合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气候等自然现状进行能耗分析与评价。因此,本文的系统边界如图1所示,其中材料准备阶段能耗包括不同建材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能耗与新建材、废建材和旧建材运输过程产生的能耗;施工阶段能耗包括施工期间各类施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电力、汽油、柴油等能源消耗;运营阶段能耗主要是指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相关研究显示,在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冬季采暖期长,采暖是建筑运营阶段的主要能耗来源[24]。因此,本文将采暖单独作为一部分,把建筑运营阶段能耗分为采暖能耗、公共建筑能耗(采暖除外)、住宅建筑能耗(采暖除外)。

2.1.3 建筑业能耗全生命周期核算模型

(1)材料准备阶段。材料准备阶段能耗主要包括建材生产和建材运输两个过程的能耗。其中建材生产能耗由不同建材用量以及对应的可比能耗的乘积表示;运输能耗由汽油和柴油的用量表示。具体核算公式如下:

其中,Ep表示材料准备阶段能耗;Qi表示第i种建材的用量;αi表示第i种建材的可比能耗;eg和ed分别表示运输过程的汽油和柴油能耗。

考虑到《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仅提供历年水泥、钢材、铝材、平板玻璃、木材五类建材的用量,这五类建材的生产能耗总量占中国建材生产能耗总量的90%以上[25]。因此,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借鉴郭徽[25]的研究结论,本文用五类建材生产能耗推算建材生产总能耗,折算比例为95%。

(2)施工阶段。建筑施工阶段包括建造、维护、改建三个过程,由于施工机械对电力、汽油、柴油等不同能源的使用而产生一定的能耗,因此核算公式如下:

其中,Ec表示施工阶段能耗;Ceij表示第i种施工过程中第j种能源消耗量。

(3)运营阶段。运营阶段能耗可以分为三部分:供暖能耗、公共建筑能耗(不含供暖)、住宅建筑能耗(不含供暖),其中对于供暖能耗,参照《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的供暖数据,可以分为城市、县城、建制镇、乡村、乡镇特殊区域5个部分进行计算。运营阶段能耗的核算公式如下:

其中,Eo表示运营阶段总能耗;Er、Epu、Eh为分别表示住宅建筑运营过程能耗、公共建筑运营过程能耗和采暖过程能耗;Er1、Er2分别表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和农村住宅建筑能耗;Epui表示第i个行业建筑运营过程能耗;hj表示第j个部分的供暖能耗。

(4)拆除阶段。拆除过程中使用不同拆除机械而产生一定的电力、汽油、柴油等能源消耗,核算公式如下:

其中,Ed表示拆除阶段能耗;Deij表示拆除过程中第i种能源消耗。

2.2 数据来源及计算说明

本文核算过程所用的全国及各省市建材用量数据来源于2008—2017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不同材料的可比能耗数据来源于2008—2017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现有研究[25];施工阶段数据、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能耗数据、社会经济指标等数据来源于2008—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供暖数据来源于2007—2016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汽油和柴油扣除比例来源于《中国建筑能耗统计报告(2016)》[26]。

考虑到自2006年起,《中国统计年鉴》中建筑方面部分统计数据口径的变化,以及现有各类统计年鉴与各省市统计年鉴公布的最新数据情况不一,本文最终选取25个数据较为完备的省市进行研究,时间范围为2007—2016年。

3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建筑业能耗特征分析

3.1 中国建筑业能耗特征分析

建筑业全生命周期核算结果显示,2016年全国建筑业能耗为21.61×108 tce,其中材料准备阶段能耗占比为51.41%,施工阶段能耗占比为3.70%,运营阶段能耗占比为44.89%。即,现阶段我国建筑材料准备阶段的能源消耗最大。分阶段来看,自2011年开始,中国建筑材料准备阶段能耗明显高于运营阶段能耗,如图2所示,這与2011年中国提高钢结构建筑比例相关;再看中国建筑业能源强度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自2013年开始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能源效率不断提高,钢结构建筑较为节能。综上,自2011年我国大幅提高钢结构建筑比例以来,虽然因钢材的可比能耗较高导致材料准备阶段能耗明显增加,但是从全生命周期来看,钢结构建筑比例的增加明显降低了建筑业单位面积能耗。

3.1.1 建筑材料准备阶段能耗特征分析

材料准备阶段能耗包括建材生产能耗和材料运输能耗两个方面。核算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建材准备阶段能耗为11.11×108 tce,其中建材生产能耗为10.95×108tce,占比98.54%。自2007年以来,建材生产能耗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如图3所示,而建材运输能耗并未随建材用量增加出现大幅度的上升,这与近年来运输技术与设备的升级紧密相关。

建材生产阶段能耗主要有钢材、木材、水泥、平板玻璃和铝材五类建材生产带来的能耗,数据核算结果显示,2016年钢材能耗最大,为5.42×108 tce,占比52.06%;其次为水泥,能耗为2.87×108 tce,占比27.62%。2007年至今,钢材能耗始终高于水泥、木材等其他建材能耗,尤其是在2011年之后,钢材的能耗明显高于其他建材能耗,伴

随着铝材和平板玻璃能耗不断增高,占比不断增加,如图3所示,这与同时期国家推行钢结构建筑使建筑建材结构发生改变紧密相关。

3.1.2 建筑施工阶段能耗特征分析

建筑施工能耗包括建造施工、维护施工、改建施工和拆除施工四个方面的能耗。2016年施工阶段能耗为0.80×108 tce,占建筑业能耗的3.70%。分析显示,施工阶段能耗受建筑施工面积影响较大,随着施工面积的不断增加,施工能耗不断增高。总体来说施工阶段能耗在区域建筑能耗中的比例远低于另外两个阶段,影响较小。

3.1.3  建筑运营阶段能耗特征分析

2016年采暖能耗、公共建筑能耗(采暖除外)、住宅建筑能耗(采暖除外)分别为1.55×108 tce、3.27×108 tce和4.88×108 tce,其中住宅建筑能耗(采暖除外)最高。从趋势来看,采暖能耗并未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能耗量(采暖除外)增加趋势明显;从能源消耗占比来看,公共建筑能耗(采暖除外)占比不断增加,采暖能耗占比不断减少,住宅建筑能耗(采暖除外)占比变化幅度不大,如图4所示。这说明,国家相关采暖政策实施和技术进步有效控制了采暖能耗的增加,单位面积采暖能耗呈明显下降趋势;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公共建筑面积不断增加。作为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办公、商业、医院等)的公共建筑,普遍存在使用率高、运营时间长等特点,致使公共建筑能耗不断增加[27]。因此,需要国家加大节能建筑改造力度,增加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比例。

3.2 区域建筑业能耗特征分析

从全国来看,自2011年国家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以来,建筑材料使用结构的变化使材料准备阶段能耗明显高于运行阶段能耗。从各省区建筑业能耗核算数据来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所属气候区的差异,不同地区两阶段能耗存在差别,如图5所

示。按照材料准备阶段能耗、建筑运营阶段的能耗情况,可将所研究的25个省市分为两类:I类区-运营阶段能耗高于材料准备阶段能耗区域、II类区-材料准备阶段能耗高于运营阶段能耗区域。

3.2.1 I类区建筑业运营阶段能耗特征与原因分析

I类区建筑业能源消耗特征与先期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建筑运营阶段能耗高于材料准备阶段能耗和施工阶段能耗,这类区域有黑龙江、辽宁、吉林、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贵州、广东、海南、新疆、甘肃、青海和内蒙古14个省(市、区),从省市的地理位置来看,有处于东北严寒地带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处于南部炎热地带的贵州、广东和海南,处于华北、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还有处于西北高海拔地带的新疆、甘肃、内蒙古和青海,区域特征明显,因此,I类区根据区位气候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又可以分为三大特征区域:

第一类特征地区:东北严寒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严寒地区的新疆、甘肃、内蒙古和青海,这类地区建筑运营阶段能耗高的主要原因:①气候因素,东北三省地处中国东北严寒地区,冬季采暖期较长,且主要以煤炭为主,导致建筑运营阶段能耗较高。②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近年来,这类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缓慢(如图6)。因此,建筑施工面积增长缓慢,导致材料准备阶段能耗低于运营阶段能耗。全生命周期来看,东北三省中运营阶段能耗占比黑龙江最高、辽宁省最低,材料准备阶段能耗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这与各省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关,黑龙江省在最北面,冬季气温更低,采暖时间更长,因此相对而言,其运营阶段能耗占比较高。

第二类特征地区:南部夏热冬暖地区的广东、海南及温和地区的贵州,这类地区建筑运营阶段能耗高的主要原因:①气候因素,该类区域地处中国南部炎热地带,夏季炎热,制冷时间长、强度大,致使建筑运营阶段能耗高。②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广东省的深圳、广州等城市人口集约化程度高,公共建筑使用强度大,公共建筑运营能耗高;另外,2007—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增长率仅为6.06%,远低于经济水平相当的江苏省(14.52%),建筑施工面积增长缓慢,进而使材料准备阶段能耗较低。全生命周期来看,施工阶段海南省和广东省能耗占比差别不大,而海南省运营阶段能耗占比高于广东省能耗占比,材料准备阶段广东省能耗占比高于海南省,这与两省的气候相关,海南省更加炎热,运营阶段制冷能耗更高。

第三类特征地区:华北华东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这类区域气候特征不显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显著。①该类地区属于我国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高,2016年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城镇化率分别为86.50%、82.93%、88.70%、59.02%,城市的扩张受限,建筑施工面积增长缓慢,材料准备阶段能耗不高;②该类地区人口集约化程度高,办公、商场等公共建筑使用率高、强度大,建筑运营阶段能耗高。因此,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高、人口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建筑运营阶段能耗较高。全生命周期来看,施工阶段能耗占比,上海和天津高于北京和山东;运营阶段能耗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分析显示,与其城镇化水平紧密相关,北京和上海的城镇化率明显高于天津和山东;同时,北京与上海相比冬季采暖能耗要明显高一些,因此整体来看,北京的运营能耗占比相对较高。

综上,I类区中北方严寒地区、西北严寒地区、南部夏热冬暖地区省市区位气候特征显著,供暖、制冷等服务使其建筑运营阶段能耗高;而部分中部省区,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人口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因城市扩张受限、公共建筑运营强度大等原因而使建筑运营阶段能耗高。

3.2.2 II类区建筑业材料准备阶段能耗与原因特征分析

II类区域的材料准备阶段能耗高于建筑运营阶段能耗,主要省份有江苏、福建、湖北、安徽、四川、江西、山西、云南、河南、陕西、湖南11个省市,如图5所示,此类区域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所属气候区为寒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根据11个省的GDP、人口、二产占比、城市化率的相关数据,该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明显,从各地区经济发展来看,该类地区除云南和山西以外,GDP普遍在18 000亿元以上,属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人口基本都在3 500万人以上;该类地区二产占比增长率较高,经济发展速度快,需要大量的厂房建设;从城镇化发展速度看,该类地区近十年城镇扩张速度快,基本都在11%以上,如图6所示,建筑施工面积增加较多。另外,该类地区处于我国的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四季分明,对墙体厚薄要求不高,钢结构建筑能够很好地满足该类地区对建筑性能的需求,该类地区经济发达可以支撑造

价相对较高的建筑,因此在这种政策扶持下、区域本身经济发展的需求下,钢结构建筑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材料准备阶段能耗较高。从全生命周期来看,施工阶段能耗占比相差不大,其他阶段能耗差异明显,尤其是江苏、福建等,材料准备阶段能耗占比明显高于运营阶段能耗占比,这与这些省份城市化发展进程紧密相关,如图6(d)所示。因此,与运营阶段的能耗相比,该类地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扩张等需求,施工面积不断增加,同时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钢结构建筑比例较大,材料准备阶段能耗较高。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视角,核算建筑材料准备、施工、运营、拆除四个阶段的建筑能耗,分析钢制结构建筑大力推行后建筑能耗的变化特征;并以25个省市为研究对象,探析建筑业能耗特征差异,揭示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气候差异条件下各地区能源消耗的生命周期特征。研究表明:

(1)中国建筑业能耗主要产生于建筑材料准备阶段和建筑运营阶段,2016年两者总占比为93.30%。自2011年中国出台增加钢结构建筑比例的相关政策以来,材料准备阶段能耗迅速增加并超过运营阶段。这说明在现阶段,实现中国建筑业节能,应重点关注材料准备阶段的节能。而这其中,如何使钢材可比能耗降低到国际先进水平进而降低材料准备阶段能耗是未来的一个重点方向。

(2)从各省区建筑业能耗核算数据来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所属气候区的差异,建筑业生命周期阶段的能耗与全国的能耗特征并不一致,可将中国的25个省市分为两类:I类区-运营阶段能耗高于材料准备阶段能耗区域、II类区-材料准备阶段能耗高于运营阶段能耗区域,I类区的东北严寒地区、西北严寒地区、南部夏热冬暖地区,其因供暖或制冷时间长、强度大而使建筑运营阶段能耗较高,而中部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人口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因城市扩张受限、公共建筑运营强度大等原因而使建筑运营阶段能耗高;II类区经济相对發达、城镇化进程较快等使建筑施工面积不断增加,同时受国家

相关政策的影响,钢结构建筑比例较大,材料准备阶段能耗较高。

综上,国家钢结构建筑的相关政策有效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节能,但是相关政策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的改变也使得建筑业各阶段能耗特征发生相应的变化。尽管国际上普遍认为运营阶段是当前建筑节能的工作重点,但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尤其是中国中部地区发展迅速的省市,建筑需求不断上升,材料准备阶段已经成为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所应关注的主要阶段。因此,应从生命周期视角对建筑业能源消耗进行控制,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之路。

(编辑:于 杰)

参考文献

[1]ZHONG H, WANG J, JIA H, et al. Vector field-based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for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prediction[J]. Applied energy, 2019, 242:403-414.

[2]刘凯, 吴怡, 陶雅萌, 等.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7): 50-56.

[3]欧维新, 张振, 陶宇. 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与PM2.5浓度的多尺度关联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7): 11-18.

[4] FRANK T.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building heating and cooling energy demand in Switzerland[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5, 37(11): 1175-1185.

[5] FEIST W, SCHNIEDERS J, DORER V, et al. Re-inventing air heating: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within the frame of the passive house concept[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05, 37(11): 1186-1203.

[6]WANG X, FENG W, CAI W, et al. Do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a data-driven method to validate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J]. Energy policy, 2019, 131: 2-98.

[7]YANG X, ZHANG S, XU W. Impact of zero energy buildings on medium-to-long term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19,129: 574-586.

[8]HUO T, REN H, CAI W. Estimating urban residential building-relate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based on improved building stock turnover model[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 650: 427-437.

[9]李兆坚, 江亿. 我国广义建筑能耗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 建筑学报, 2006(7): 30-33.

[10]侯利恩. 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情况研究[J]. 华中建筑, 2015, 33(12): 94-100.

[11]张燕. 中国建筑节能潛力及政策体系研究[D].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2015: 91-93.

[12]林立身, 江亿, 燕达, 等. 我国建筑业广义建造能耗及CO2排放分析[J]. 中国能源, 2015, 37(3): 5-10.

[13]秦贝贝. 中国建筑能耗计算方法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 2014: 42-52.

[14]PATRICIA P A, ASHER K, EDNILDOA T, et al.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Brazil us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8, 169: 748-761.

[15]SCHLEGI F, GANTENER J, TRAUNSPURGER R, et al. LCA of buildings in Germany: proposal for a future benchmark based on existing database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9, 194: 342-350.

[16]CHARLERS A, MARFF W, OUELLET-PLAMONDONC M. Case study of the upgrade of an existing office building for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w carbon emission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9, 183: 151-160.

[17]SARDOUEINSAB Z, YIN P, O’NEAL D. Energy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variable airflow parallel fan-powered terminal units us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MS) in Energy Plu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8, 176:109-119.

[18]LAGOU A, KYLILI A, ADAUSKIEN J,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PCM) optimal melting properties and position in building elements under diverse condition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9,225: 452-464.

[19]KAMALI M, HEWAGE K, SADIA R. Conventional versus modular construction methods: a comparative cradle-to-gate LCA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9, 204: 109479.

[20]王憲恩 ,栾天阳, 陈英姿,等. 基于LCA的废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效果评估模式与方法研究——以吉林省某钢铁企业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10): 69-77.

[21]YUNG P, LAM K C, YU C. An audit of life cycle energy analyses of buildings[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3, 39: 43-54.

[22]VERBEECK G, HENS H. Life cycle inventory of buildings: a calculation method[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0,45(4): 1037-1041.

[23]宋阳, 刘浩, 赵奕. 民用建筑生命周期固体废弃物排放的资源环境压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4): 40-45.

[24]LI D, CUI P, LU Y. Development of an automated estimator of life-cycle carbon emissions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a case study in Nanjing,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6, 57:154-163.

[25]郭徽. 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费分析与预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7: 11,15,56-57.

[26]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R]. 2016: 17-20.

[27]胡颖, 诸大建. 中国建筑业CO2排放与产值、能耗的脱钩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8): 50-57.

Characteristics of regin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ycle

DUAN Hai-yan CHEN Si-yan LIU Yuan-yuan ZHANG Shi-pei

WANG Xian-en WANG Shuo SONG Jun-nian

(College of New Energy and Environmen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energy consumption; life cycle; steel 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terial preparation stage

收稿日期:2019-08-07 修回日期:2020-03-19

作者簡介:段海燕,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环境法等。E-mail: duanhy1980@jlu.edu.cn。

通信作者:宋俊年,博士,副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利用系统构建与模拟、能源-环境-经济政策模拟与评价。E-mail: songjunnian@jlu.edu.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污染排放-环境质量’同步耦合情景下行业企业初始排污权差异化配置模式与优化算法研究”(批准号:71773034)。

个性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艺术特征

引言:中国艺术歌曲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步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歌曲类型,例如中国的五声调、少数民族音乐节奏、戏曲元素等,中国艺术歌曲既具有文学鉴赏性,还具有艺术审美性,同时结合百姓生活,更加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中国艺术歌曲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也可以提升中国艺术歌曲的受众群体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对于提升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也是不同的,同时在每个阶段还具有相关的艺术特征。声乐工作者需要深挖中国艺术歌曲的内涵价值,并感受其艺术魅力,从而为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五四运动后,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由留学生代表在归国后,进行创作,最终使中国艺术歌曲得以发展,这些留学生创作者不断深入创作中国的新型音乐类型,积极致力于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中,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五四运动后,涌现出众多具有民主、爱国以及科学思想的文化青年和知识分子,他们掌握时代命脉,在中国文化界开辟出新思想和新文化,并且对我国的戏剧和诗歌文化领域进行了创新,继而创作出众多淳朴自然的诗歌作品,并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歌词素材。并且诸多在外留学生例如青主、萧友梅等音乐学习者,在中国传统诗歌的基础上,运用西方音乐作曲手法以及乐理知识,融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底蕴的以及西方音乐特点的新型艺术歌曲,借此传达时代发展精神。中国艺术歌曲的结构以及和声的处理改变等方面都改变了中国传统歌曲的创作格式,并明确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

在全面抗战时期,以聂耳、冼星海为主流的音乐家以战争背景创作出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红色歌曲,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并在歌曲创作中对日寇侵华的恶劣行径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高校逐渐开设音乐专业,所以学院派创作者逐渐增多,他们在经过专业的学习后,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张力、创作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提升。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形势极为迅速,并涌现出众多的优秀创作者和作品,歌曲类型、创作风格、艺术造诣等均有了显著的进步与创新。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分析

2.1歌曲结构较为精简

中国艺术歌曲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歌曲结构逐渐精炼化,内容简单却不是深意,并注重对细节的考究,恰似高倍浓缩后的音乐剧目,虽然歌曲结构较为简短,但歌曲内容的呈现是较为全面的,并且艺术歌曲作品中的所有音调和歌词等都饱含深意。观众在聆听歌曲时,会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体会到演唱者对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及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意图等。例如《铁蹄下的歌女》,歌曲在表达中应用多次过门的方式,进行有力的间奏,充分表达了歌女悲愤的情绪,同时也代表着情绪的起伏,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歌女的心理动态和情感。

2.2与诗歌的充分融合,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艺术歌曲在发展之初,由留学生音乐学习者青主、萧友梅等人将西方音乐与中国诗歌进行充分的融合,继而创作出众多的音乐作品,以此确立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结构形式。并且在之后的发展中,依然沿用诗歌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并且创作者充分考究了诗歌的内容及其朗朗上口的读法,再融入创作者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明显提升歌曲的韵味。例如李叔同的歌曲《送别》,歌曲中采用了诗歌《梦见家和母亲》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等歌词,内容体现了一种生动的哀伤,同时又饱含古诗词的韵味,加之曲意地表达,成就了一个永恒的艺术歌曲,现仍被后世广为传唱,例如现代流行歌手朴树多次翻唱这首《送别》,其淳朴的声音,以及对歌词的理解,将这首歌曲的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并多次在自身的演唱中声泪俱下,为之动容。

2.3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贴合社会实际

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五四運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逐步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涌现符合时代背景的创作者以及歌曲,创作者是在自身的经历以及心灵感悟中以艺术歌曲的形式将时代背景进行真实再现,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对所处时代社会实际的生活态度,例如在全面抗日战争时代中,抗日名曲《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充分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百折不屈、奋勇杀敌的抗战热情,是中华儿女热爱国家的情感再现,通过这些歌曲的创作与传唱,为当时奋战的中华儿女鼓舞士气,激发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与信心。这些革命歌曲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激励后世,并教导世人铭记历史、努力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另外,在这些歌曲的传承过程中,后人也感受到中国艺术歌曲的时代变迁赋予其的浓厚内涵。

2.4突出钢琴伴奏,增强了艺术张力

在中国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是极为关键的,能够对歌曲的节奏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展现主歌曲的内涵,让听者能够迅速融入歌曲的氛围中,比如近代艺术歌曲《茉莉花》,在应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融合西方音乐理论以及声部技巧,显著提升了艺术张力和表现力。

结语:总之,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又豪迈,在近百年征程中独具中国艺术特色,为我国的音乐文化记录厚重的一笔。中国艺术歌曲具有简洁不失深意的内容,有题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的艺术思想,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结合后,形成了专属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朱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多元发展[J].音乐创作,2017(6)

吉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和发展探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3)

周宇程.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传承初探[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20(4)

张妮.浅论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及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20(11)

作者简介:李佳(1978.3--)云南昆明,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声。

个性特征范文第5篇

重点1 解剖学概念、定义。

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发生发育及其与功能关系的科学。 2 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临床解剖学、外科解剖学、X线解剖学、机能解剖学、运动解剖学。。

3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人体系统的划分。 细胞: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形态单位是细胞 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

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组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器官 系统:若干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叫系统

人体系统分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脉管,感觉器和神经系统 4解剖学的姿势,方位,切面和轴 基本术语(标准姿态):身体立直,面向前,两眼向前方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方位:上、下; 前、后; 内侧、外侧; 浅、深; 近侧、远侧。 轴和面:垂直轴 矢状轴 冠状轴

水平面 矢状面 冠状面 5 学习的观点和方法

观点:1进化发展观点,2形态与功能互相影响的观点,3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方法: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探讨,研究人体。

第二章 运动系统

1骨的构造:骨主要由骨质、骨膜和骨髓三部分构成

2躯干骨的组成:成人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一块胸骨和12对肋分别参与构成脊柱,胸廓和骨盆。

3 四肢骨的组成: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分别由肢带骨和自由肢骨组成。 3 颅的组成:成人颅由23块颅骨组成。另外有3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 4 颅的整体观:顶面观,侧面观,前面观,内面观。 5 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6 脊柱的整体观:(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从骶骨耳状面以下迅速变小,与负重有关。(2)后面观:所有椎骨棘突连贯成纵嵴,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长,呈叠瓦状排列,斜向后下;腰椎棘突呈板状,平身向后。临床做腰椎穿刺常选择

3、4腰椎棘突的间隙处进行。(3)侧面观:可见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其中胸曲和骶曲凸向前方,分别在出生前、后形成。脊柱的这些弯曲增大了脊柱的弹性,有利于维持人体重心的平衡和减轻震荡。

7 胸廓的构成:由12块胸椎、12对肋、一块胸骨连结而成。 8 肩关节构成: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

9 肘关节构成:由肱挠关节,肱尺关节,挠尺近侧关节构成。 10 腕关节构成:

11 骨盆构成: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连结而成。具有容纳,保护盆腔器官和传递重力等功能。

12 骨盆性别差异:项目 男性 女性

骨盆形状 窄而长 宽而短

骨盆上口 心形 椭圆形

骨盆下口 狭小 宽大

骨盆腔 漏斗形 圆桶形

耻骨下角 70°-75° 90°-100° 13 髋关节构成: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14 膝关节构成: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

15 踝关节构成: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构成。

16 肌的形态结构:人体的肌按其位置。结构和功能分为心肌、平滑肌和骨骼肌。 17 斜方肌位置:位于颈背部浅层,为三角形扁肌,两侧合并为斜方肌。

18 背阔肌位置:位于背下部和胸的后外侧,为全身最大的扁肌,呈三角形。 19 竖脊肌的位置:纵列于棘突两侧的沟内。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

20 胸锁乳突肌的起止和作用:以两头分别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斜

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作用:两侧同时收缩可仰头;单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面部转向对侧。

21 胸大肌位置:位于胸廓前上部,呈宽而厚的扇形。 22 前锯肌位置:位于胸廓侧壁。 23 肋间外肌的作用:提肋助吸气。 24 腹肌的名称:。

25三角肌的作用:主要作用是外展肩关节;前部肌束可使肩关节屈并旋内,后部肌束则使肩关节伸并旋外。该肌为临床上肌内注射的常用部位之一。

27 肱二头肌的作用:屈肘关节,并使前臂旋后,亦可协助屈关节。 28 肱三头肌的作用:伸肘关节,长头可伸肩关节并内收。 29 手肌的分群:外侧群、内侧群、中间群。

30 髂腰肌的作用:屈髋关节并旋外.;当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 31 臀大肌的作用:伸髋关节并旋外。此肌外上部为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之一。 32 股四头肌的作用:

33 小腿三头肌的作用:使足拓屈,并屈膝关节,站立时能固定膝关节和踝关节,

防止身体前倾,是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重要肌之一。

34 骨的概述:骨是器官,外被骨膜,内含骨髓,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35脑颅骨的构成:8块。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一块,顶骨,颞骨各两块。

36关节的概述: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称关节或骨连结。

37 骨骼肌概述:数量众多,全身共有650余块,约占体重的40%。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通过收缩牵引骨骼而产生运动。

第三章 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2牙的形态、构造:每个牙在形态上分为牙冠、牙颈、牙根三部分。 3牙周组织包括:牙膜,牙槽骨,牙龈。 4舌的外形:

5黏膜的结构:舌系带和舌下阜。

6舌肌的结构:舌肌为骨骼肌,分舌内肌和舌外肌。 7:咽的结构:鼻咽、口咽、和喉咽 8食管的位置,分部和狭窄:上端于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续咽,下行穿过隔得 食

管裂孔,下端约于第11胸椎左侧与胃连结,全长25cm。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

生理狭窄:第一个狭窄咋爱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

牙约15cm;第二个狭窄在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第三个狭窄为食管穿过隔得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9胃的形态、分部和位置:胃的形态可受体位、体型、年龄和充盈状态等多种因

素影响。

四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

在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

腹上区。

10小肠的分部,结构:上起幽门,下连盲肠,成人全长5-7米,分为十二指肠

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11十二指肠的分部,结构: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约25cm,呈c形包挠胰

头,按其位置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降部四部分。

12大肠的分部: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13结肠形态特点:围绕在小肠周围,始于盲肠,终于直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14盲肠的形态特点:是大肠的起始部,长6-8m,位于右髂窝内,下端为盲肠,

左接回肠,上续升结肠。

15阑尾的形态:为一蚓状突起,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一般长6-8m。

16 阑尾的位置:位置变化较大,多与盲肠一起位于右髂窝内,以回肠前位和盲肠后位较多见。

17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脊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该

点称Mc Burney点。

18直肠的弯曲和皱襞

19肛管的形态和结构:长约4cm,上续直肠,末端终止于肛门。

肛柱,肛瓣,肛窦

20肝的形态: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和前后左右四缘。

21 肝的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22 肝的体表投影:

23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24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25腹膜与腹盆腔器官的关系:分为三类,腹膜内位器官,腹膜间位器官,腹膜

外位器官。

个性特征范文第6篇

2办公空间设计的要旨

首先就是要确定办公空间设计的目标,通过办公空间的设计为办公目标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方便、安全、高效以及更加愉悦的环境,办公空间的设计目标步骤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在空间设计的第一个要旨,就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例如,在保障舒适性的前提下,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办公空间,这其中涉及声学、光学、热工学、环境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等等学科的内容,为了让办公空间更加方便,我们必须涉及空间流线学、人体工程学等内容,在安全方面,更是涉及保密、消防、构造等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办公空间设计要能够估计到所有的感官接受度,符合所有人的基本审美和功能需求。这就是我们确定办公空间的首要目标。其次,我们要考虑空间设计上的功能划分,在功能划分上,我们需要采取的主要设计内涵是功能区域上的分割与写作。例如,我们设计的门厅,它的开门方向和过渡方向如何,它的延展区域是如何,它的主要内容如何,它连接中心地带吗?在通道设计上,我们更要考虑的是人流交通的问题,连接各个办公室的区域纽带。办公室的主要场所必须是独立的和开放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公共场所和开放式,这样更能适用于集体决策、谈判和员工会议场所等问题。同时还需要更加积极的明确对外交往和接待等问题,同时,办公空间设计还要考虑到公共空间的问题。例如,健身、游戏、茶水、休闲等生活化空间,同时将辅助性空间,如厕所、杂物室、设备、库房、保密等要素考虑进去,考虑到位。

3办公空间设计的特征

上一篇:互联网推广营销方案范文下一篇:社区养老问题及对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