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读后感100字范文

2024-01-11

伊索寓言读后感100字范文第1篇

故事中讲道:有位孩子放学回家,一副慌里慌张的样子,到家后头都不敢抬一下,吞吞吐吐地说道:“妈妈,同学有一块非常漂亮的写字板,我趁他不注意,就偷偷放到自己的书包里,我知道这是偷,但我太喜欢了”。妈妈竟然笑着打断他的话,说:“这怎么能算偷呢,这只算是借,妈妈怎么可能怪你呢?有这么一块漂亮的写字板,妈妈表扬你还来及呢”说完就领着孩子去吃饭了。

过了一星期,孩子从外面带回来一件外套,说:“妈妈这是孝敬您的,人家正在晾衣服,我顺手拿了一件,你穿穿看合适吗?”。

母亲拿过来一试,大小正合适,便对儿子说:“好孩子,乖孩子,你真能干,拿了一件这么好的衣裳,真暖和真舒服,下回多拿几件回来”。说完,把住孩子甜甜地吻了一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从小时候的小偷小摸到长大后的大盗。在母亲的怂恿下,他的胆子越来越大,到后来竟然去盗金库的财宝,被抓住判了死刑。

在行刑的时候,刑部的人问他,你还有什么愿望?大盗说:“我要和母亲说几句悄悄话。”母亲赶紧上前去,把耳朵凑上去,儿子二话没说,就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狠狠地说:“当初我偷写字板时,如果你把我打骂一顿,叫我改正,我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伊索寓言读后感100字范文第2篇

《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他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小亚细亚。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哲思,将动物为主角的拟人手法,走遍世界各地,将寓言故事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蚊子与狮子》,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蚊子自认为能战胜狮子,想和狮子比比谁厉害,它吹着喇叭飞到狮子那里,向狮子挑战。它冲到狮子的脸上,专咬狮子鼻子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脸都抓破了,还是抓不到蚊子,只好认输,要求停战。蚊子战胜了狮子,非常得意,它继续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骄傲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不小心粘到了蜘蛛网上,被蜘蛛抓住了。在临死的时候,它悲叹道:“我已经战胜了强者,却被弱者所消灭。”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然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击败。

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后面有能人。骄傲自满的人一定会得到惩罚,最终会落到和蚊子一样的下场。在我平时的学习中,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不是很稳定,有时候能考出全班瞩目的第一名,有时又只能考

六、七十分。过去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读了这则寓言,我终于明白了那是骄傲自满的缘故。每当考了第一名时,我总是沾沾自喜,认为下一次的第一名也是稳拿,可下一次考试时成绩总是不理想。

书中每个简短的故事背后,又有哪个没有深刻的含义呢?有的故事教导人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两只青蛙》;有的则说明了不可违背自然,勉强做事——《乌龟和老鹰》;还有的高速我们不可犯经验主义错误——《驮盐的驴》等。 面对寓言大师伊索的文章,会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它可以培养我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更能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真谛,领略到生活的智慧,想象的魅力和做人的道理。读一篇寓言,我就好象长大了一岁,又积累到了一点经验,对生活看得更透彻了。

伊索寓言读后感100字范文第3篇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步,兔子跑了一半路,回头发现乌龟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兔子便放松了警惕,美美地睡起了觉。而乌龟却并没有因为跑得慢,而轻言放弃,它一直爬呀爬,不动声色地爬过了呼呼大睡的兔子,爬到了终点线。这时,骄傲的兔子被众人的嘲笑声惊醒,想要奋起直追,却发现为时已晚。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我们不应该轻易认输,我们应该默默地努力,持之以恒、发奋图强,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变的比对手更强大,强大到能够战胜他、超越他。

《挤牛奶的姑娘》主要讲了一个姑娘头上顶着一桶牛奶,心里却在想着别的事情,最后她忘记了头上的牛奶,牛奶就从她头上翻了下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否则可能会一事无成。

《徒劳的寒鸦》讲的是森林要竞选鸟王,寒鸦是一只丑陋的小鸟,但她十分爱慕虚荣,为了能在竞选中获胜,她从其他鸟儿那里偷来漂亮的羽毛,装饰在自己身上,结果,在竞选那天,寒鸦的小“聪明”被其他鸟儿们识破,众鸟们啄光了她的伪装,露出了丑陋的样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立身之本,不要试图用谎言和欺骗去谋求不属于自己的荣誉,诚实的人品远比靓丽的外表更让人值得尊敬。

伊索寓言读后感100字范文第4篇

周萍的死倒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应该算是极其卑微潦倒的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相比而言,我到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在这里我唯一想说的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在我看来,周蘩漪并不是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到不失是半边天空的一个鲜明代表——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终没有获得死亡超脱的权利,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读后感100字左右》。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伊索寓言读后感100字范文第5篇

吃火锅作文100字

今天晚上,妈妈下班买了一堆菜,都是平时没尝过的。只见妈妈拿出一个锅插上电烧起开水来。我们问妈妈干什么?妈妈说今天晚上我们吃可口的火锅。妈妈把火腿肠·排骨·蟹·水饺和菠菜一起往锅里放,不一会儿就熟了。我们抢着吃起来。

“好烫,好烫”,大家嘴上说着好烫,还是一刻不停地抢着吃。

虽然外面天气寒冷,但是我们一家围着火锅吃的其乐融融。

关于端午节作文100字

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

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

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

小伙伴们此时都差不多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由于河道较小,所以就只有两条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

一、

二、嘿呦,

一、

二、快

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

驶去。可是,小孩子会知道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溅着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

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了,我就连忙蹿进厨房里,去挑已出锅的个大的粽子。一般我都会坐在门槛上把那个粽

子吃得干干净净,偶尔会剩下几颗糯米粒给鸡吃,看着大公鸡的贪吃样,我也被逗乐了??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

爱国作文100字

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发黄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啊,祖国!我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您的屈辱、您的悲愤;我是在八达岭上,认识了您的磅礴、您的巍峨;我是在大漠草原,认识了您的宽广、您的辽阔;我是在驿道古渡,认识了您的悠久,您的坎坷。

面对荆棘林莽、重峦叠嶂、泥淖沼泽,有无数忠贞的儿女,不怕洒尽热血,抛却头颅,尸裹马革!直到51年前那个金秋十月,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位巨人的宣言,使一个古老民族傲然屹立,纵情欢乐。

啊!祖国,我的祖国!你是大树,我是树叶,一片叶子便是一片春色;祖国!您是土壤,我是禾苗,输出您全部血液为了我的收获;祖国!您是长江,

我是小河,我愿用涓涓细流壮您浩荡的行色;祖国!您是太阳,我是云朵,终生守护您的辉煌、您的灿烂、您的圣洁;祖国!今天,我们又一次庆祝您的生日,看到您新的振兴、新的开拓!

古老的文明,镌刻在残矛断戟上,勇敢与忠贞、高风与亮节浸沉在历史的每一页,而这一切,早已成为融在我心中恒的情结。苦,为了您!甜,为了您;生,为了您;死,为了您!您的忧虑便是我们的忧虑,您的欢乐便是我们的欢乐!

啊!祖国!我的祖国!您是希望,您是信念,您是我们一切拼搏、进取的依托。

房间号六年级:原怡鹏

粽子

粽子以它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惹人

喜爱。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粽子用翠绿的麻竹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

熟后,颜色变了,剥开墨绿的麻竹叶,只见洁白如玉的珍珠米团里镶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枣,红白绿三色互相映衬,显得十分艳丽动人。

小作文练笔――植物篇

1.在这西风萧瑟、百花凋谢、寒霜弥漫的深秋,菊花依然傲然怒放。而且西风越紧,菊花开得越是繁茂;寒霜越浓,菊花开得越是艳丽。难怪陈毅会赞它:“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是啊,在本性如此刚强的菊花面前,风霜又能怎么样呢?

2.古人云: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只有强大,坚韧的内心才有如此力量,能在淤泥中仍不失那一份纯真与宁静。也只有那样的内心,才能忍受住那风雨的摧残,风雨过后,又是一株荷。它在淤泥、风雨中练就了一颗比任何美都要坚韧的内心。

3.莲是我最喜爱的植物,尤其是夏日的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似绿毯上镶嵌的珍珠,熠熠生辉;

如碧空上点缀的星星,闪闪烁烁。月下的荷塘更是一番别致的朦胧美。周敦颐赞曰:“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被赋予的高尚品质也是我所追求的啊!

4.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百花早已凋谢。但就在这时却有一种花凌驾于严寒的枝头,傲然怒放,那便是我最喜爱的梅花!自古以来,人们就用诗句“梅花香自苦寒来”赞美梅花的伟大花魂。而我读懂了它美丽背后的那一颗坚强的心,那一身刚强不屈的傲骨和那自豪而有价值的一生。

5.我爱梅花,它在北风呼啸时吐蕊,在冰天雪地中绽放。它虽不及牡丹艳丽,不如莲花清新,不若水仙淡雅,但它坚强的品质却令我深深地折服!它是那么的坚强,严寒无法将它击垮。它一身傲骨却无傲气,如同中华民族一样坚强伟大!

6.它的身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刺,让人心生敬畏不敢轻易靠近。只要一滴水它就能存活很长时间,所以它被人们

称为“沙漠勇士”。它的体内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任凭沙漠的煎熬和火燎,它一样的笔直,一样的挺拔。一样的坚忍。它给人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和力量。它就是我喜爱的仙人掌。

7. 仙人掌具有 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像温室里的花那样娇气,它几乎不需要人们特别 的照料便能茁壮成长。烈日烧烤着大地,沙石反射出灼目的光,到处是恼人的炎热,到处是难耐的饥渴。然而,就在这灼热的沙漠上,满身是刺的仙人掌却傲然存活。这种吃苦耐旱,坚韧不拔精神让我敬佩。

8.有人说仙人掌没有其他花朵美丽,然而它内在的美德却给了我极大震撼。莎士比亚说过:“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为了照亮自己,而是照亮世界。”仙人掌不正具有这种精神吗?他不屈服于风的狂暴,沙的威严,他顽强的生长,生长。他送给路人一丝凉意,他送给干渴的人一点水,他送给弱者力量,勇气和希望。

9.竹有着翡翠一般的叶,挺秀纤细的身。竹面对狂风暴雨毫不惧怕,风过不折,雨过不浊。它在狂风暴雨中依然挺立,任凭风怎样刮,雨怎样打。它把根紧紧地扎在泥土下,不断地向下扎,直到足够深为止。在酷热的夏天里,它顶着炎炎夏日,从不叫苦;在寒冷的冬天里,竹不掉叶,它默默地忍受着刺骨的寒冷,但从不屈服。 10.我爱竹子,爱它的顽强。每当狂风暴雨来临,它们个个精神抖擞,毫不畏惧。即使狂风吹落它们的枝叶,暴雨折断了它们的“脊梁”,它们仍然不肯向暴风雨低头,高高地挺立着,将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它们像一排排坚强不屈的士兵一样,不肯向敌人投降屈服。 11. 我爱竹子,爱它的无私奉献。竹子全身都是宝,它的主干可以做房梁,枝干可以用来加工成笔杆或扇子,既精致又美观。竹片还能做成许多生活用品:如扁担、凉席、竹椅等,竹叶可入药或泡茶,竹根可以做根雕等工艺品……可以说竹子是大自然送给人

伊索寓言读后感100字范文第6篇

有人读这本书只用三分钟,而有的人读这本书却用了一辈子。

>故事中讲一棵有一棵爱心树,深爱着一个小男孩。男孩每天快乐地在树枝间嬉戏、在树荫下休息,慢慢地>长大了。有一天,他向树要钱,说是想买一些他喜欢的东西。树没有钱,于是让他把树上的苹果摘了,到街上去卖钱。看到男孩满意的样子,树很快乐。

不久,男孩沮丧地又来了,说他现在已经是个成人了,想有间自己的房子好娶妻生子。于是树让他把树枝砍去,自己搭建了房子。

又一天,男孩闷闷不乐地向树说他厌倦了故乡,想要到远方寻找阳光灿烂的日子,于是树又把主干给了他,让他自己造了条小船,完成了出海的梦想。看着男孩满怀壮志地去寻找新的人生,树很快乐。

多年后,男孩倦游归来,又来到树的身边。树看看自己仅存的树墩,十分抱歉地对男孩说:“如今我只剩下一个老树墩,实在没有东西可给你了”。男孩满脸倦容地对树说:“现在我需要的也不多了,只想有个安静的地方,好好休息一下。”树说:“既然是这样,那么我这老树墩还是挺管用的,来吧,坐下来,好好的休息一会儿。”身心疲惫的男孩坐下了,树努力地挺直了腰支撑着,那一刻,树仿佛又回到从前,觉得自己好>幸福。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疑问:原书从头至尾,直到男孩变成了一个青年人、中年人,甚至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树还是把他唤做“boy”,这仅仅是一种亲昵,还是意味着男孩在精神层面上没有长大?

上一篇:自己编故事作文300字范文下一篇:有一种爱叫唠叨6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