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彩塑造型艺术论文范文

2023-09-23

明代彩塑造型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明代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手工业生产也空前繁荣,在商业发展、海外贸易、文化艺术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商品包装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并具备了造型别致、质朴典雅等鲜明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明代包装的民族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对现代包装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明代包装;美学特征;艺术风格

一、明代包装设计发展的繁荣程度

1、设计理论著作

明代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集大成时期,不仅各项艺术设计已经十分成熟精致,而且出现了一批总结中国古代设计成就和设计理论的著作。明代(公元1368—1644年)是漆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隆庆年间(1567一1572年),著名漆工黄大成著作了《髹饰录》,它是一部总结中国古代髹漆工艺经验的巨著,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18章、186条。内容包括制漆设备和工具、制漆要点、漆器装饰方法、漆器胎骨等。

2、设计机构

明果园厂是明代封建官营的漆器设计生产机构,以雕漆最有特色。明永乐、宣德时期,果园厂的雕漆保持了元代张成、杨茂雕漆“浑厚圆润,藏锋清晰,磨工大于雕工”的特点。园厂漆器的成就建立在民间基础之上,集中了天下最好的漆匠,皇家作坊,果园厂生产的漆器,反映了明代漆工艺的最高水平。

二、明代包装的美学特征

1、包装设计中绘画与技法相融

明代的市民阶层追崇文人画家,文人绘画对明代包装设计影响至深,明代士大夫的豪爽飘逸之情不仅在明代绘画中有较明显体现,在明代包装设计中也有渗透和反映。在明代各个工艺领域的包装设计中,明代文人风格具有不同程度的融入。比如剔红的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和花鸟等。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均以黄色素漆为地,其上直接雕刻花卉,一般是在盘内正中雕刻一朵硕大的花朵,四周缀以小花朵及含苞欲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一般刻有3种不同形式的锦纹,以突出自然界的不同景物,天空以窄而细长的单线刻画,类似并联的回纹,犹如碧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纹由流畅弯曲的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浪;陆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轮廓,格内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这3种锦纹又分别简称为天锦、地锦、水锦,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雕刻出楼阁、人物,以表现洒脱、超凡的文人士大夫形象为主。

2、包装设计品类繁多、做工精良

明代包装的工艺不仅有最负盛名的雕漆、铜胎掐丝珐琅、螺钿、百宝嵌等,还有对旧包装方法的完善和改进,比如瓷器的包装已采用衬垫、套装、捆扎等多项减缓磕碰的技术,技术上先进成熟了许多。明代漆器的品种,在宋元漆器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明代漆器最为发达的、制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戗金彩漆、戗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钿漆、百宝嵌、款彩漆等。漆器包装因其制作复杂、做工精良,多用来收纳珍贵、精美之物。明定陵中就出土了大量盛放玉圭、佩饰、谥宝、凤冠等物的漆器包装。明代因佛教盛行,大量佛经都采用丝织物包裹的方式,并多用锦缎装裱封面,供僧人收藏念诵。另外“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独特的工艺品,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制作复杂,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为包装又增添了新的品类。

3、包装设计中较多体现文人情怀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可以看出来文人还是高人一等,而且有无比的优越性。文人有自己独立的精神追求和高洁姿态。从明代的包装工艺图案中发现这种明代文人绘画、书法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融入,融入的不仅是表象,更是文人士大夫追求“清雅”之物,清高出世的态度。比如在包装物上施以刻线,或以文字、象征文人精神的梅、兰、竹、菊以及文人绘画为装饰,风格质朴典雅,自然生动。

明代文人的风格与明代包装设计的审美特征融会贯通,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和高雅的文人气质,装饰细致大气、温润自然、超凡脱俗。

三、明代包装的艺术风格

明代的社会氛围、经济发展、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包装的风格,不同社会阶层审美的差异性使当时的包装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主要有宫廷风格、文人风格、市民风格、宗教风格等。

1、宫廷风格

宫廷风格的包装为了满足皇家及少数贵族阶级的权力及奢侈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形成的设计形态。因此,在造型上极其讲究,给人以端庄典雅、高贵华丽的感觉,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色彩上,经常以黄色系、红色系为基础,搭配金色、墨绿色、棕色等,表现出皇家的贵族气质。在审美趣味上,信守平衡对称的古典美学法则,在装饰纹样上也是精致华丽。因皇家所需,在使用材料上不计成本,因此使用昂贵的材料和精湛的技艺,追求高超技艺的展示。宫廷风格的包装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设计水准。明代宫廷包装追求富丽华贵,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它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世的传承奠定基石。

2、文人风格

明朝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欣赏群体和艺术从业者不断扩大,出现了“士大夫多好笔墨”的局面,从他们的文房器物中可反映当时的审美特点和思想风格。经过文化的积淀,明代文人的古雅风格已成为中国的传统美学,它强调简朴归真、追求内敛天然,探究内层本质,十分注重对清秀文雅涵蓄、端正庄重丰华的东方神韵的追求,而不过分注重外在形式。

体现文人风格的包装主要有文玩和书画包装,其包装追求简朴内敛,形制精巧,体现了文人不沾奢靡之气和高雅的艺术境界,包装功能和装饰作用浑然天成。

3、市民风格

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市民风格以物美价廉、朴素纯美的特点。市民风格根植于广大劳动人民和市民阶层,主要以简单实用、素雅质朴为主,以满足劳动者各方面的需求。

市民风格使用的材料通常是极易寻见的材料,比如竹、木、藤等廉价普及的材料。还具有易于加工、实用性强的特点,其造型简单,装饰朴素,为广大的市民阶层和小商贩所接受。手工艺人也都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但宫廷风格的手工匠人也有来自市民的能工巧匠,因此,市民风格有时也不乏精品存在。

4、宗教风格

在封建制社会里,宗教制约和规范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在手工业时代设计艺术中出现了许多宗教艺术风格的事物。在君王的时代,宫廷风格和宗教风格是互为渗透的状态,是权力者用来宣传和传播宗教的途径。宗教设计艺术具有超常性、诱惑性、威慑性、痴迷性的基本特征,具体到包装来说,它的包装纹饰和内容一致,展现宗教的严肃性。为了表达皇室贵族对宗教的虔诚,其装饰富丽堂皇,宗教包装的设计必须摆脱世俗的影响,通过幻想、象征、表现的语言去完成宗教精神的物化。

四、结语

在社会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明代包装成就斐然,在制作上“巧而得体,精而合宜”,种类繁多,绚丽多彩,技艺精湛。不仅是我国包装设计史上璀璨的明珠,也是人类艺术设计的宝贵财富,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吸收、借鉴、运用的设计资源和理念。在包装设计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我们将民族性、文化性和社会性融为一体,传承传统包装设计的文化精髓,使我国的包装设计艺术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徐杰舜. 汉族风俗史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M]. 学林出版社, 2004,4.

[2] 李  翎, 王孔刚. 中国美术史纲[M]. 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6.

[3] 曾景祥, 肖  禾. 包装设计研究[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4] 罗晓容.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 包装工程, 2008.

[5] 黄  静. 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J]. 包装工程, 2005.

[6] 彭会资. 民族民间美学[M].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明代彩塑造型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主要框架,自商周文字记载至今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佛三家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多以文人士大夫所居,三家思想对苏州园林的造园法则、设计理念的构成和完善有着必要性的作用。本文就以儒、道、佛思想为出发点,从苏州的私家园林入手,探讨传统文化礼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探寻隐于苏州园林造园法则中的内涵所在。

关键词:私家园林 传统文化 造园法则

[本文章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计划”资助成果 项目编号:201410285010Z]

谈及中国古典园林,必须提到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知名造园理论家刘敦帧先生曾道:“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 而且有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中载到:“江南园林论质论量,今日无出苏州之右者”。据史料记载,明代苏州的园林宅第有227处之多,清代在此基础上又建新园。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苏州古典园林经历了几百年的洗礼,现存于世的古典园林多达69家。现如今,园林已经化作为姑苏城的一个符号,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所在,研究古典私家园林,定然要从苏州园林着手。

在博大精深的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儒、释、道三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文化特性影响着中华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洽,共通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征。传统文化礼教思想对姑苏古典私家园林的主要影响可以说是经过江南文人墨客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入,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象中的审美观念。

一、儒家思想与苏州园林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就呈现多元化的百家争鸣状态。儒家思想只是其中主要的流派,从汉朝将儒家学说确立为官学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根深蒂固的影响并主导者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提及儒家,众所周知其核心为“仁”,自孔子开始儒家学说就崇尚仁义和礼乐。“仁”为何意?笔者从仁字的本身来做简单的分析,“仁”是“人”和“二”的组合,笔者认为:所谓“仁”,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儒家来看“人”并不是单独定义的,而是需要“二人”对应的关系中对一方的个体定义。“仁”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所在。孔子谈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思想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人与人间的关系,缓和了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人们在为人处世及造物活动中不由自主的保持了一种宽容和平和的心态。亦是如此,这一观念被造园者潜移默化的贯穿于造园活动中。苏州私家园林的造园主追求的是淡泊名利、平和,即使在愤懑的、贬官归乡的官吏中也没有激烈恐怖的设计。再拿苏州名园拙政园来说,“拙政”二字何尝不是为儒家理念所在?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还乡,拙政园以大弘寺址扩建为园,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有“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顾取其义命之名为“拙政园”。无论是造园主还是现在的游客,置身于园中,微风拂面、香气怡人、体味的是一种宜人舒适的情境,古今亦是如此。苏州园林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营造出的是诗情画意的胜地。为游园者提供了生理、心理、精神等多角度的人文关怀。

汉朝期间的思想格局形成了“百家争鸣,独尊儒术”之状态,其中的儒家学说代表人物董仲舒谈道“至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矣谓仁”。儒家学说汲取了道教以“道”为天地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强调“天”、地、人”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间的和谐统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相通而立,“ 天人合一” 、“ 万物与吾一体” 。这种贯穿于天人的宇宙和人生哲学的确立, 使得了江南文人的艺术心境融合于自然之中。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就成为江苏州古典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動摇的造园法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将建筑和山水巧妙地融合起来, 物我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经过不断的推敲琢磨、加工提炼, 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统一, 创造出 “ 天人合一” 的情境。苏州沧浪亭的一副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俱有情”体现出的就是造园主陶然于自然、与自然浑同一体的闲适易趣。

再说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的寓情于景、寓意于物。苏州园林的造园法则深受儒家“比德自然”的审美观念影响,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与人格、品德、思想精神所联系,将其作为一种“美”的象征。众所周知,文人爱竹,竹为空心,表达有虚心好学的含义。并且竹有画意,众多画家喜欢哗竹。并且竹有“君子”之美誉。古有典故道:王羲之之子王微之,迁居后庭院中为种植竹子, 整天郁闷不乐, 后来植竹于庭之中, 他就得意了, 便说“ 何可一日无此君” 。后来“此君”就成了竹的代名词。纵观苏州众多园林,多数有竹子的种植,并且将竹表现与花窗阁、屏风或者与窗后借景。这都是园主人崇爱竹子的的集中体现。松柏在美学中有着“比德”、“言志”美誉。苏州狮子林的“ 指柏轩” , 取自于宋代朱熹之句“笑指庭前柏”, 其中有一株树已有百年之久的历史, 取名曰:“腾跤”。清代钱大昕《网师园记》中载道:“ 网师园,负郭临流,树木丛蔚, 颇有半村半郭之趣。居虽近廛, 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多数园林中有以松柏为主景, 例如:拙政园的“ 听松风处”、网师园的“ 看松读画轩”、怡园的“松籁阁”。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苏州拙政园“荷风四面亭”,亭中楹联曰:“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并且在“留听阁”前池中植众多荷花。造园主将荷花诗化来增添园林的氛围。

综上所述表明,苏州园林的中造园法则中将儒家思想化为精神追求,儒家学说构成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深层含义,其造就的是一种意境,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升华为诗意的境界。

二、世”与苏州园林

“隐世”词面字义可以理解为“隐居避世”,道家“隐世”思想可以说老子和庄子对其起着决定性因素。老子作为我国古代第一个被尊称为“隐君子”的人,“隐于山林,不知所终”,这也是后人以“回归自然”来解决政治、社会问题和人生矛盾的奠基人。老子对“自然”的阐说使整个隐逸文化有了理论基础。庄子又在此基础上丰富了“隐”的内涵,他的观念认为人在乱世能够“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则“不避世非, 以与世俗处”,是介于山林和闹市之间的隐。苏州园林造园文化所包含的“隐”的思想主要体现了庄子的“隐世”思想。

苏州向来是文人的天堂,用“温文尔雅”来形容这座名城是恰到好处。苏州园林以文人园林为巨,其恰巧为外在的物态层面是人类物化劳动的直接体现。园林建筑小巧玲珑,白墙黛瓦,色调以淡雅为主。园主人造园在于规避世间繁杂百态事物,求得闹事中的一片宁静,倡言静寂、清和。走过苏州园林的人士都晓得,园林门庭若市,园中却十分安静。笔者亲身感受而言,苏州“艺圃”深居与巷道之中,寻其可谓百转千回、“耦园”靠于外成河西岸,两面环水、网师园隐蔽于深巷、留园坐落城西北角却又不高大不突出、怡园处于干将路繁华之处却又表现的那么静谧。纵观苏州诸园林,其选址可谓精心推敲,游园者身在闹市之中,心却在山林之间,将“隐世”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就私家园林而言,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一般都不算大,园林内空间的布局特别注重。造园者充分利用空间的虚实转换,营造出忽然幽暗忽然明敞、忽高忽低的对比。并且采取连续的手法串联与园中,使得游园者在其中不断感受虚实的交替,从可望不可及到升堂入厅,给予游园者内心物我相融,又游心太玄的两忘境界。拿拙政园的远香堂来讲,其处于园内中心地段的四面枯式建筑。北部月台临池、南部假山花木、东倚绣绮亭、西靠倚玉轩,回廊曲折婉转。园内山石水木相互照应,步步亦景。

苏州园林造园者也采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现实和理想、局部和整体的一种转化。将写意的手法和对自然的模仿这两者之间做到一种张力平衡。把自然景物中最能体现思想情感的要素汲取,再进行抽象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洗练的法则映衬出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在有限景物中中营造出无限的意境。游园者在感受自然时又发人深思。造园者通过景物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乐趣。就拿怡园来历来讲,清代顾文斌在明代吴宽的旧宅上进行扩建,以园自宜,所以起名为“怡园”,同里退思园以“退思”来命名亦是表达园主人的心境和情怀。

“步移景异”是苏州园林造园过程中的一条具有明显特征性的法则,此法则可以说来自于“生死不已, 行健不息”的运动绝对性。园林意境由实到虚的运动而来。游园者在行进中“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不同角度欣赏同一种景物会得到不同的景象,追求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景物中得到无限的境界。比如说位于耦园东南假山上的吾爱厅、留园冠云楼、拙政园远香堂等,都有着“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效果。

苏州园林作为文人园林,其所体现的内在精神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的融合与统一。将现实中虚无的精神和实体的审美对象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和运用,将文人对现实中的政治不满和对理想自然的推崇有机结合,营造出的是一种无穷、幽远的境界。园林是人工技术和自然的完美结合体,造园者以自然为中介,使人在自然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 达到与其和谐统一的意境,化景物为情思,以心造境。园主人为追求这种意境在现实中通过园林建设来追求、落实和表达。园林可以说是人生仕途的精神寄所,在现实中营造出理想的乐园。仕途不顺退归于园林之中,有东山再起就走出园林登上庙堂,进退自如,表达了园主人隐世但不离于世的情怀。道家学说中的“隐逸”思想在苏州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三、佛教思想与苏州园林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年之久,提及苏州园林与佛教必须谈狮子林。众所周知,狮子林最初为高僧建立的寺庙园林。原名为“狮子林菩提正宗寺”。(在佛学我们可以了解到,狮子作為佛之坐处,泛指高僧坐席,佛为人中狮子,林即禅寺,“狮子林”本身即是一个宗教用语。)随之后高僧去世,弟子奔走,寺园日渐荒芜。明洪武五年(1372年)王彝来此游走,并题咏作记。1917年贝润购买狮子林,并且够得园东的民宅,四周建筑高墙,在园东新址建家祠、族校、住宅、燕誉堂、小方厅等。园内旧有指柏轩、问梅阁诸胜,悉循故址,重建新楹等进行恢复。旧额新之,筑真趣厅御碑亭。此外堂庑楼台馆阁,以至亭榭池沼,皆随地点缀布置,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流逝,狮子林由寺庙园林化作为私家园林,因此它既有私家园林的特色,又保留了寺庙园林的诸多文化内涵,成就了它苏州园林中禅意园林的特色。

再说苏州西园戒幢律寺,该寺处于苏州繁华地段,深居与闹市之中,虽未寺庙,其苏州园林特色显著,西园西部亭台楼阁假山相筑,整座寺园虽于闹市却十分静谧,这也是苏州园林与佛教的巧妙结合。另外说拙政园设计妙处,其借远景与北寺塔,将园中池塘、荷花、建筑与其相对应,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或多或少表现出园主人对佛家的仰慕的尊敬。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苏州园林中不少景观都是来自于佛教的典故中,宗教色彩颇浓,如园中栽培荷花,设立池塘,以此放生,养鱼、龟等吉祥动物。

佛家禅宗一排主张“悟”,即是通过冥想,体会到本性的一种状态。佛教传入中国历史渊源,众多文人士大夫受佛家思想的影响,追求“空”的境界,力争摆脱世俗烦恼。苏州沧浪亭中设有一处闻妙香室,一副楹联挂其中,曰:“灯影照无眠,心清闻妙香”,这就是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园主人静坐室内,遗世脱俗,感悟人生,追求精神达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佛家“众生平等”倡导平等自由,并且有着“慈悲为怀,体念众生”的宽阔胸怀。这和儒家所提倡的“仁爱”、“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不谋而合之妙。佛家的思想偏向于“舍己”,将个人利益放在最后。这主要体现与苏州园林造园主在造园过程中因地制宜的法则,遵循自然生存规律,在园林建设中原有的植物不会随意处理,并且因此进行推敲设计。

四、结 语

苏州园林是古代苏州的文人士大夫、富商等部分有钱阶层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提高、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儒道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礼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苏州园林造园文化及园林设计理念起到了决定的作用,这些影响是浅而易见的,苏州古典园林所承载和沉淀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着极其的丰富性,不是偶然的巧合所在,而是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苏州园林作为我国私家园林文化的代表,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及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

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礼教对私家园林造园的影响,是了解我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念,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以及诠释苏州古典园林设计的必经之路,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回归园林本真内涵,保护苏州古典园林的必要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玮.“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儒家道家思想观照下的江南古典园林[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2] 张文文.谈儒道释文化对苏州园林设计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8)

[3] 沈福熙.佛教与园林[J].园林,1994(01)

[4] 陈尔鹤, 赵慎.中国文士园意境意匠的商榷[J].中国园林, 2002(03)

[5] 张振.中国建筑文化之根基—儒、道、佛(释)与中国建筑文化[J].华中建筑,,2003(02)

[6] 汝信.儒家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 方茜.苏州私家名园中的景名文化[J].建筑历史,2005(02)

[9] 李衍德,胡玲凤.苏州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艺术[J].中国园林,1994(10)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专利信息理论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政府信息公开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