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2024-01-13

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本文立足于客观的角度分析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于暑假中在海口振东健友商行里担任销售员,对此商行销售的各方面有了充分的了解。通过实地调查法与文案调查法的结合,并将在商行的实践中所得到的数据与全国范围内较为典型的中小型企业作对比,从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前景等多个方面研究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找出制约因素与有利因素,深入分析原因,并提有建设性的发展方案,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 信息化建设 核心 现状 发展

目 录

1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方案 „„„„„„„„„„„„„„„„„„

1.1调查对象和内容 „„„„„„„„„„„„„„

1.2调查时间和调查地点 „„„„„„„„„„„„ 1.3调查意义 „„„„„„„„„„„„„„„„„ 1.4调查方法 „„„„„„„„„„„„„„„„

2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内容 „„„„„„„„„„„„„„

2.1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 2.2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 2.3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特点与现状 „„„„„„„

2.4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对措施 „„„„„„„„„„„„„ 2.5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前景 „„„„„„„„„„„ 3 调查结论 „„„„„„„„„„„„„

3.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心无力„„„„„„

3.2中小企业信息化有别于大企业„„„„„„„„„„„„„ 3.3信息化建设与政府紧密相连„„„„„„„„„„

4 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

1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1.1 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文以商行为实践地点,展开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从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前景等多个方面研究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

1.2 调查时间和调查地点

时间:2011年8月5日~8月25日

地点:海口振东健友商行

1.3 调查意义

通过此次实践调查,找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有利因素,深入分析原因,并提有建设性的发展方案,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1.4 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网络调查、文案调查

2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内容 2.1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2.1.1 整体核心

企业信息化以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一解)“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发展程度看,分为三个层面和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第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第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第三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电子商务。(二解)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要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加紧推进。 2.1.2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目标: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

涉及的部门: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

管理等职能部门。

支持层:高级经理层(决策层)、中间管理层(战略层)、基础业务层(战术层)。

功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

组成: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 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 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如数控机床等)。

2.1.3 企业信息化的外延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其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的传输的相应的决策人的手中,为 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包含了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过程。

2.2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受到资金限制,从目前企业应用来看,应重点发展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它们是最有潜力的,也是最符合中小企业当前需要的,因为它们能够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2.2.1 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在于增进信息交流,包括公司内的信息交流,这是通过内部网络连通实现的。现在的企业购买计算机后主要的目的是进行办 公,用其处理各部门的办公业务,实现用户内部信息的网上共享和交流,不仅能 够实现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公文传递,还能够完成公文批阅之类的工作流程。通过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小企业可以轻松建立互联网应用体系,客户端全面支持浏览器,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得到各种信息服务,极大地适应用户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需求。在办公过程中如何实现办公自动化成为企业最先考虑的问题。信息服务企业要与用户企业紧密结合,要面向用户的需求,提高性价比、实用性强的解决方案。 2.2.2 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目前,国财务管理信息化事业正处于大规模开发和运用“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阶段。在中小企业推广财务管理系统基本没有风险,因为我们的财务体系比较固定,软件系统已经非常成熟。目前,70%左右的大中型企业,20%左右的中小企业已经实现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网上催款、网上对帐等需要通过财务信息系统进行,而网上销售等业务交易活动产生的销售单据、采购单据亦是财务管理系统记帐、计算成本的依据。财务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原材料、产成品等的价格、入库、出库、存货等信息。

2.2.3 销售管理系统

新兴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将利用互联网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分销网络,分销网络结构基本都是多级分销形式,其销售形式多种多样:有批发、零售(有订单、无订单)、协议销售、经销、赊销、代销、内销、外销等多种业务销售形式。专门从事渠道分销的中小企业会根据产品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级独立法人、独立结算的分销体系,在主要业务地区建立办事机构,负责业务联务和货物、钱款的跟踪,其性质类似延伸扩展的直销。针对中小企业销售管理的瓶颈和两类分销网络的特点提出的分销管理解决方案,可以规范企业的销售业务,对不同的销售行为进行不同的结算,对销售业务时时进行监控,为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打好基础。

2.2.4 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初级阶段非常适合强调客户销售和服务的中小企业使用,对强调项目型销售的企业尤其具备优势。它避开了其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规模硬件配置的要求,完全兼顾了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数据与事务数据两方面的要求。它可与大多数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连接,既是对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扩展,又是使企业信息化从事务型向业务型的扩展。

2.3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与现状

2.3.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应根据各个企业特点及实际需要,来规划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让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投入,理顺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在全球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不必花费昂贵的推销费;互联网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内联网和外联网加快了用户反馈的速度,进而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随着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公司内外的沟通和协作将得到极大改进,在内部,计算机在生产、销售、财务和库存等管理领域的应用,使企业成本大幅度下降;在外部,中小制造企业和中小流通企业建立起信息联网系统,使其能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减少交易费用;中小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结成暂时的盟友,以取得到它们各自不能单独完成的订单;信息作为商业资产,本身就是重要的可销售商品,公司内部数据在决策时将起重要作用,上网企业将具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广泛地访问有用的商业和技术信息。

信息技术的发展重新组合了大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大大缩小了各企业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中小企业采用信息处理定货业务,缩短了与大企业配套的生产准备时间和定货周期,中小企业只是在必在的时候将必要的零件送到指定的地点,完善了大企业“适时生产”生产管理系统。随着大中小企业间形式完整的信息网络系统,个别中小企业的生产系统完全被纳入大企业。这既能促进专业化分工,又保证了配套体系内部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开放的,与公共或社会信息服务系统互联,通过外部的战略性信息系统的服务,企业可以做到对国内外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定期扫描和跟踪,及时发现新的机遇和潜在风险,快速做出反应;迅速发现和掌握市场的变化,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及时掌握对手的情况,避免重复投资,确定市场定位;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从大学和科研机构向市场的转化;通过信息流带动企业物质流和资金;信息系统有助于缩小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加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财富。 2.3.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的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我国已注册的中小企业有近1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5%。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60%左右,实现利税超过全国的40%左右,他们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规模、资金管理方面的实力比较弱小,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十分落后。

同时,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购置了设备和功能不错的电脑及辅助设施,只要能上网或在互联网上建个网站,就算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多数企业也仅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邮件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

另外,中小企业运用IT技术实现信息化改造有许多困难。首先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其次,中小企业管理仍未定型,随着企业的高速成长,变动也很大,而应用软件在企业应用的前提是管理程序化,这二者间形成了一对矛盾,不易解决;再次是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太昂贵,中小企业承担不起;还有是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跟不上。 2.4 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前景

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

2.4.1 搞好信息化推进是近年来加速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但是,基于多年推进的经验,使我们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已经有的许多创新。政府的两条主要任务:一是整合社会的信息化服务资源,打造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用得上、用得起和用得好的信息化产品。二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组织贴近企业的服务,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路径,让企业”快、好、省”地使用适应自己企业特点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确保推进工作落到实处。

2.4.2应用是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只有深度应用,才能开发信息资源的深度价值。因此,由对信息技术的一般性应用走向深度应用,将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新亮点。表现在:1)网络信息技术将由在制造业的设计制图中应用,走向制造业全过程渗透应用;2)网络信息技术将由在考勤,劳资、财务等局部层面应用走向全面管理流程应用;3)网络信息技术将由形象性应用开始向价值型应用转化。开始注重开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和价值。其生产、仓储、销售、财务等企业日常运转的每一个环节,都通过专用软件的深度应用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2.4.3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印证了“整合和服务是企业创收摇钱树”这个观点的正确。特别是,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再加上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和贷款利率自去年以来的连续上调,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必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整合已经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中集聚资源,获取最大利润空间的有效手段。

2.4.4经过多年信息化的实践,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市场的主体意识。以及有关方面的市场监管都有了极大的加强和提升。在建立整个信息系统的过程,企业是中心,技术始终围绕着业务需求转,企业信息化建设前景空旷。

2.5 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对措施

2.5.1 领导需有方

企业领导层和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要有正确和清醒的认识,应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效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是企业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企业的一个摆设,是一把手工程。企业应安排最高领导层中一名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领导来专门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国外将这一职位称为企业信息主管,即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负责,下设企业信息化委员会,成员由企业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兼任。

2.5.2 改革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要改革旧的企业管理模式,我国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大都是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而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应引入精简化和扁平化的网络型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管理层次和中心环节,使得从底层到高层的信息传递时间缩短,企业领导层的工作效率提高,而且便于企业精简机构,进而减少管理费用;可以有效地消除企业内部信息冗余和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各个部门所出现的问题都可被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和及时解决,因此可以尽量避免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可能出现的漏洞,大大地加强了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2.5.3 培养专业队伍

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要有一支稳定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业务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企业要持续加强对队伍的培训,不仅要培训专业知识,而且要培训他们的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

2.5.4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要整体规划、分步或分阶段实施。切不可盲目求大求全求新,从而导致虎头蛇尾,最后草草了事;也不能有“一次投入,终生受益”的思想,要分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阶段、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扩充、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其具体目标。而无论总体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主要从效益和效果来确定和评价。要站在发展的高度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可适当超前,但要适度,要注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适当取舍,循序渐进。

3 调查结论

3.1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心无力

根据调查结果,中小企业无力单独把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的主要障碍。在各类信息化建设需求中,中小企业首先关注的是市场与营销,说明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上,明显有别于更多关注长期效益、无形效益、战略和管控等问题的大企业。

3.2 中小企业信息化有别于大企业

中小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了解市场信息,增强销售能力。在客户管理方面,与大企业普遍关注如何留住优质客户相比,中小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通过信息化应用发现更多新客户。

在生产和研发方面:与大企业更多关心创新等长期发展要素相比,中小企业把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作为最需要通过信息化解决的问题。 在企业管理方面:与大企业重视加强集团管控能力和提高决策水平相比,中小企业列在首位的是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

3.3信息化建设与政府紧密相连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些问题虽然表现在企业自身,但是解决问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推动。必须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社会服务体系才能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首先,政府要提高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营造中小企业信息化政策环境和信任环境;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资金和融资政策支持;对于政府的投入应当采用“先评估后补贴”的原则,以保证服务体系真正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并取得实际效果。应当政府搭台,发动全社会力量,大规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开展多种形式、层次、对象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重点提高企业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应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要支持和引导服务商建设规模化服务体系。调查显示,与业务结合比较紧密的龙头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平台,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主要带动力量。

4 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4.1增强企业的信息化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 4.2理顺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实现管理的井井有条; 4.3 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

4.4 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4.5 缩短企业信息的服务时间和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并可及时的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

4.6 充分利用企业信息设备,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的利用;

4.7 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4.8 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应用;

此外,中小型企业应该利用好政府的政策,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促进企业信息化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燕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出路》.太原理工大学 [2] 李怡文、刘杰《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一)注重监狱中央数据库的建立,并实现数据共享

欧美监狱通常配备若干个网络信息计算机中心,每座监房各有1个,监狱总部1个。所有这些计算机中心通过光纤局域网相互连接。每个中心配备有一个奔腾服务器,各部门都有不同的网络信息点。监狱另有一个计算机中心供公众查询。早在九十年代,欧美监狱就开始采用监狱服刑人员数据系统,并且所有的监房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引入PMS(theprisonmanagementsystem,服刑人员管理系统),PMS是一个G2G和G2C的电子管理工具,它除了用于透明化和简单化的数据处理之外,还可以用于建立中心数据库,为监狱的所有监房提供资讯帮助。

监狱中心数据库包含有关服刑人员的详细情况,内容包括服刑人员种类、犯罪记录、入狱时间、入狱时的详细生理数据、号码、照片、个人详细资料(年龄、住址、家庭成员有关资料等)、医疗详细资料、囚房等等。它能够存贮和处理上万名服刑人员的基本数据、几万个指纹、数万张照片的信息,它在向监狱警官提供被羁押服刑人员的犯罪资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监狱中心数据库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监狱和当地警察局、司法和安全部门互联,有助于各界方便地对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对于司法机构来说,数据共享使得他们能够采用统一的系统化方法管理监狱的服刑人员资料。例如:服刑人员在监狱内外的活动记录,包括诉讼案件的详细庭审资料。

(二)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广泛

1、探监不用排长队

以前,服刑人员家属需要等待数小时,才能与服刑人员见上一面。由于视频会议系统的上线,探监者无须再排着数小时的长队等待会见服刑人员,他们也成为这些电子管理工具的受益者。呼叫中心建立在监狱综合大楼,探监者提前在此进行会见服刑人员的预约。在呼叫中心通过从监牢到监狱的视频会议系统,服刑人员家属和服刑人员通过计算机见面交谈。对于传统的探监方式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性变革。

2、出庭不用到现场

考虑到服刑人员的健康、安全和其它后勤原因,最高法院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在监狱和特别法庭之间进行法庭审判。两端安装电视和数码视频摄像机,中间用综合服务数字网络线路进行连接。服刑人员根本未曾到庭,整个审判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因此,该模式的审判方式成为刑事司法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审判服刑人员优点一是降低安全风险,防止服刑人员在押送途中逃脱和劫持;二是政府部门运转成本最

小化,当服刑人员被带到法院的时候,必须采取一定的运送方式以确保适当的安全,结果导致大量的安全漏洞和延误,有些案件被延误长达数天甚至数月。

二、三代电子"监狱"

近年来美国的监狱人满为患,政府已无法承受监狱庞大的开支。地方当局为此不得不缩短或取消一些服刑人员的刑期,但这既非长久之计更非万全之策,既有损法律尊严,又不利于社会治安。于是,无形的电子"监狱"便悄然产生。

电子"监狱"实际上是一种电子监控程序系统,分收、发两部分,前者由执法当局控制,后者戴在服刑人员身上。执法人员可利用监控系统对监外服刑的服刑人员进行跟踪。"监狱"通常戴在服刑人员的手臂或小腿上,外形颇似手(脚)镯,但里面的机关可不简单。每只镯子都有特定的频率,它们相当于某个服刑人员的编号。执法部门通过接收器把握服刑人员的行踪。若某个服刑人员的频率信号中断,则意味着可能发生意外,警方可及时搜查,不给服刑人员以逃脱的时间。

第一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初,监狱将镯子与服刑人员的家用电话调解器相接(无线电连接)。服刑人员若离开电话机30公尺或企图损坏镯子,镯子即会自动向监视中心报警。警方配备了装有跟踪器的汽车,可随时进行搜捕。该系统价格低廉,平均每天的使用费用仅为8美分,目前已被广泛使用。

第二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末,由电脑和无线电收发讯机组合的装置。这种镯子每隔10秒钟即发出短促的信号,监视中心根据信号到达的次数,可测定出带镯服刑人员所在的地段,并自动地在地图上标出方位。服刑人员何时到过何地,都被自动记录并汇编在册,以便随时检索取证;同时也可据此研究服刑人员近期的行为和心理。当服刑人员接近某个禁区(如前受害人住处),或其他敏感地区时,镯子即发信号,监视中心即刻知悉,并采取相应对策。

第三代电子监狱问世于2001年,包括无线电监视器、模糊芯片和药囊。使用时将电子监视器(一块微小的芯片)和药囊埋植入服刑人员的手臂皮下(只需做一个微小的手术)。电子监视器含有一微处理器,它能测出服刑人员的生理状态,从而得知出现暴力的先兆或其它异常,同时把这些生理数据发往就近的接收站,后者再向监视中心报警。更新奇的是,当需要时微处理器能自动触发药囊,使其射出一定量的镇静剂或抑制冲动的药物,阻止服刑人员情绪和行为的冲动。在紧急情况下该系统通过使用安眠药来阻止暴行,有效地"关闭"服刑人员。第三代无形监狱可满足大量的服刑人员安全地留在社会上。该系统的开发最终将有助于已定罪的服刑人员有机会积极参与并分享自由的社会,公民们将得到更多安全并减少为监狱纳税。

三、新技术层出不穷

(一)"无围墙"监狱建成

日本首家"无围墙"监狱于2007年5月投入使用,电子标签代替狱警监控服刑人员。这家高科技监狱位于日本南部的山口县,与警备森严的普通监狱不同,这家监狱四周没有高高的围墙,取而代之的是无线栅栏和红外线传感器等高技术警报设施。服刑人员会见亲友时,不需要警卫陪同,因为通过囚衣上的电子标签,监控人员可以通过电脑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所监狱由政府出资,20年内将投入520亿日元(约合4.48亿美元)用于设备和各项服务支出。新监狱投入使用后,每年可望节省运营成本50亿日元。

(二)采用GPS技术监控服刑人员

英国在3个地区率先采用一种新型的跟踪技术即卫星定位技术。利用它,警员们可以对那些恋童癖、家庭暴力犯以及其他犯罪分子所在的方位实行24小时定位,误差不超过2米。目前,作为假释的前提,一共有120名违法者戴上了这种新型设备。他们一旦违反特定的要求,例如,一个虐待儿童犯靠近一所学校,一个家庭暴力犯再次接近受害者,一个盗贼四处无目的游荡,这个设备就会自动报警。

这种技术就如同没有栅栏的监狱,将有可能制止那些在假释期间发生的犯罪,从而成为警方保护公众的利器。该设备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连,并结合了手机技术。通过电子标签,监视器可以随时发现违法者所在位置,知晓他们是否离开了特定的地点以及是否违反了宵禁。这项新技术可以适用在家庭暴力犯?的动向。还有一些地区的警员采取新技术和传统方式相结合实施跟踪。

(三)E时代的监狱管理

英国监狱将于今后12年内使用无线LAN网络结构取代现有光纤传输,该项目将会使监狱监管程序提高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另外也能帮助监狱的管理工作实现其不同寻常的管理功能。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将支持Windows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用于监狱管理方面。无线LAN网络结构可覆盖传统光纤所无法涉及的区域。安装无线LAN跳频(RF)产品所需时间比普通光纤节省了一半,相对于计算机及其他移动电子设备,该产品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受区域限制,为楼宇内及现有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也为语音系统和掌上电脑在监狱系统的未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在英国137个监狱内安装工作的展开,该套设备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激动人心的无线互联网结构框架。此项目将帮助监狱管理人员有机会接触到现代IT技术,也将为未来网络管理的升级及技术革新提供应用平台。

(四)监狱钥匙管理系统

该系统已经在英国45个监狱安装和使用并开始向整个欧洲推广,安装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监狱钥匙被带出监狱。对于监狱来讲,钥匙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某把钥匙被带出监狱,为了监狱的安全性,必须将监狱所有门的钥匙和锁全部更换,这将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会影响监狱的正常工作。

解决方法是确保每把钥匙都带有一个RFS感应卡,该感应卡被永久地固定在钥匙环上,以确保感应卡与钥匙串不被人为分离。每个感应卡有一个唯一的ID号码,每个工作人员都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金属标牌,上面刻有工作人员的编号,当工作人员来到钥匙领放处时,首先需将随身携带的金属标牌交给钥匙保管员,同时告诉保管员自己的姓名和编号,保管员核对无误后,将属于该工作人员的钥匙串从相应的钥匙柜中取出,并将钥匙串靠近RFS读卡器以便让读卡器读到该串钥匙上所携带的感应卡的ID号码,通过RS232将ID号码传给系统(计算机),系统立即有三个动作:

1、将与ID号码对应的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从工作人员数据库中查出,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以便让钥匙保管员确认计算机中所存贮的个人资料是否与钥匙领取人员相同,例如照片、性别、年龄、金属标牌号码等。

2、记录下领取钥匙的时间。

3、启动监控摄相机对钥匙领取人员图像实时抓拍,存档,以便事后分析。

当钥匙归还时,保管员将归还的钥匙串在另一个RFS前出示一下,以便让系统记录下钥匙归还时间,再从数据库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如归还的钥匙对应钥匙柜的位置和相关人员金属标牌号,归还钥匙的人是否为金属标牌持有者。

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今天您们在百忙中莅临我公司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向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金泥集团信息化建设情况作简要的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金泥集团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紧紧围绕金昌市关于加快地方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化建设,通过“重整合、强管理、树形象、抓项目”四步走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分配机制、营销机制,使原有资源及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发挥,企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公司的水泥产量、销量、销售收入、利税、资产、职均收入均比组建前翻了一番多,企业的企业整体实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甘肃最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第三批示范企业,甘肃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一、 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社会信息的飞速更新,金泥集团大力推广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以带动企业各项工作的创新和升级,在下属各分厂的各个部位都配置了电脑,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学习新的知识。截至目前,金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已初显成效。已投资1000多万元资金,建成了金泥集团干法水泥厂和电石厂DCS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人机对话方式,由操作员通过键盘和鼠标完成对生产过程设备的控制,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操作员站作为系统的上位机,负责协调各个现场控制站,在统一调度下正常工作并完成系统联控、集控、显示、报警、统计、管理等功能。采用了环型网络拓扑结构,当连接某一现场控制站的光缆或网络部件发生故障时,系统各个现场控制站分别独立地完成特定的工作,彼此之间互不影响。

金泥集团公司早在2003年就组建机关及一厂、二厂、三厂、干法厂、汽运公司及红泉膨润土公司的局域网,一直进行生产数据、文件传输等;今年公司又投资二百多万元,在原有网络基础上,择优选择相关硬软件,更换网络骨干路由、交换,扩建网络接入规模,局域网由原来的百兆变升级为千兆,优化中心网络平台,网络带宽也进行调整由原来的三十兆提升到现在的五十兆,升级更新了Hmr人力资源和协同办公管理系统软件,同时应用硬件VPN,是以上软件在局域网内直接访问,保证传输文件和数据的安全性和快捷性。

重视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的建设,制定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硬软件,提高网络安全性能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了生产过程和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和安全化。

二、 主要的体会

1、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收集、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增强制度的约束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是解决企业管理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2、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转变经营观念,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严格规章制度,分流富余人员。

3、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将管理信息化系统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这些系统的实施将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因此,推进管理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4、推进金泥集团管理信息化是增强金昌市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从金昌市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看,我市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市属重点企业的金泥集团,充分认识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 存在的问题:

水泥行业属于大资产、高耗能的连续生产企业,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水泥行业的大力发展,产能已经过剩,竞争日益激烈,而DCS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仅仅停留在生产过程中,但计量设备并不完整,缺乏有效的能源和设备管理的系统(如电能计量、水量计量等) 。为了确保水泥企业正常生产的能源需求且实现有效节能和精细化管理,适应国家对水泥企业节能减排的要求,很有必要掌握水泥企业能耗的实时数据,建立能源自动化管理系统,对水泥企业各种能源进行集中控制和监控。

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目前教材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专业课《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为例, 该课程在“国家智能制造2025”、“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大背景、大环境的推动下, 经历几次教学改革, 已形成了理虚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但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了教材建设滞后于课程建设、教材发展跟不上教学发展等制约高职实践教学发展的问题, 归纳起来教材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特色不足、定位不准。目前大部分高职教材游走于本科教材与中职教材之间, 普遍存在理论内容偏多、偏深, 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的问题。

(2) 版本陈旧、内容过时。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但学习时对应的教材却脱离新技术、新装备, 与培养目标严重脱钩。

(3) 缺乏实践、证考分离。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 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现实中许多专业课教材中关于实践的内容仅仅是某个实训的指导书, 实践教学依赖于老师的“口口相传”, 教材缺乏统一的规范性。对于体现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与高职教材的编写之间更是缺乏有效衔接, 学生无法获得就业的“敲门砖”。

(4) 形式单一、立体化不足。随着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 许多纸质教材也配合着网络资源进行了更新。但大部分教材是将电子教案、课程内容PPT、课后习题集简单的发布于网络平台, 这些资源的分享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并没有显著效果。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恰当的应用, 教学缺乏活力和效率。

二、信息化教材建设需明确问题。

(一) 信息化教材建设的定义

信息化教材建设既立体化教材建设, 所谓立体化教材, 通常被定义为以传统的“书本”——即纸质的印刷教材为基础, 充分结合现今的数字技术, 从而开发形成的将“教、学、做、练、考”融合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既然明确了立体化教材实际上是多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定位, 我们就应该充分意识到其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特点, 进而在教材建设中给予充分考量。

(二) 立体化教材的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必须要满足“教、学、做、练、考”的需求, 要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操作占比例较大的课程中, 要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环节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不能把教材当成简单的实验指导书或产品说明书, 教材应以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标准为指导, 糅合安全生产规范、企业工作流程、设备操作方法、相应技术标准以及考核, 最终形成其综合体;对于理论知识深奥、学生理解困难的理论课程, 教材不仅应涵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更应突出其在助教、助学方面的作用, 不但将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简单化, 也同时具备将教师备课参考用书、学生学习拓展用书、课后复习练习用书的功能综合功能。

(三) 立体化教材的形式

立体化教材的载体可以是一本传统的书籍, 但其搭载的内容可以包含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早期的立体化教材中最常用的形式就是扫描二维码, 扫完二维码后学生可以查看该章节所对应的教案或微课。这种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提供了便利, 但究其本质, 仍然没有跳脱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 对教学效果并没有太多积极的影响。任何一本教材的建设, 其核心思想都应该是为教学服务, 提升师生的教学感受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在立体化教材建设的过程中, 更要注重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 从个性化教学、移动式教学、碎片化教学的角度来设计和建设立体化教材, 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将动画、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环境、职业技能鉴定平台结合起来, 从而使教材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立体化程度更高。

三、立体化教材建设实施过程

立体化教材作为课程教学体系的综合体, 其建设实施过程必然离不开课程整体内容的梳理。首先应该进行的是教学情况综合分析, 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实验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情况以及学情分析多个角度综合进行, 对教学情况整体分析完毕之后, 可以进行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模式选择、教学媒介选取、资源整合形式, 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根据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的具体情况, 对相应章节内容进行教材具体内容的编写和制作, 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完善教材内容, 并适时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开发。具体建设实施流程如下:

四、《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立体化教材建设

《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教材建设背景

《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大二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电子产品的特点、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和组成形式、电子产品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以及电子产品的工艺质量评定等内容。从教学内容上分析, 该门课程是一门典型的理论 (电子产品工艺、质量评定等内容) 有深度、操作 (生产过程中的各类设备使用) 有难度的课程, 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希望借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东风对教学质量做进一步提升。

课程教学团队走访省内外多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和高效, 经过与多名校内外专家的研究讨论, 明确了《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教材建设中要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1.规划教材内容, 树立高职特色

与其他层次教育形式相比, 高职教育应树立以能力、素质、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这类理实一体类课程的教材建设更应着重如何将知识点与能力点紧密结合。

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就是:

(1) 生产一线职业岗位群的分布情况;

(2) 每一岗位的职责、任务、所需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

(3) 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

综合以上问题归纳出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体系, 制订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教材, 使教材建设符合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需求, 突出高职理实一体课程专业针对性强、培养技能为主、突出技术应用的特点。

2.明确建设原则, 衔接技能证书

高职教育教材的建设应以职业为导向。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实践教学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脱节, 学生想要获得从业资格仅靠课堂上的学习不够, 往往还会参加社会上的专项培训。因此, 教材的建设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工作过程, 既要使毕业生具备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技能, 又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衔接, 满足专业技能取证的要求。

《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梳理上紧密结合无线电调试工、电子产品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内容, 并借鉴深圳市广晟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波峰焊设备生产企业) 、东莞市新泽谷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插件机生产企业) 的企业员工上岗内容培训, 最大程度上使教材内容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

3.丰富教材形式, 混合立体兼修

《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作为理实一体类课程, 教材的编写应在硬件条件 (实操设备) 、软件环境 (虚拟仿真软件) 都具备的情况下开展, 教材的模块和项目设置不能脱离实际岗位, 一定要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精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软件仿真虚拟化、视频资源共享化、互动学习社区化、习题考核在线化”的“四化”作用, 将其与真实的生产车间、真实的生产工艺结合起来, 形成混合式的、立体化的新型教材模式。

综上, 信息化教材建设为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连接提供了解决方案, 加快落实信息化教材建设, 必将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保障。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国家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教材建设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效果,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对教材的质量和信息化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传统的纸质教材更新周期长、呈现形式单一等缺陷逐渐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因素, 因此, 如何进行高职院校教材的信息化建设, 成为各方亟待思考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概述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是运用信息以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公众摆脱传统的层层关卡以及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获取的方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等,高效快捷地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

电子政务的建立将使政府社会服务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也使政府敏感信息暴露在无孔不入的网络威胁面前。由于电子政务信息网络上有相当多的政府公文在流转,其中不乏重要信息,内部网络上有着大量高度机密的数据和信息,直接涉及政府的核心政务,它关系到政府部门、各大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有的甚至涉及国家安全。因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制约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电子政务的职能与优势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如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电子政务的便利与效率无从保证,更会给国家利益带来严重威胁。

二、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

电子政务涉及对政府机密信息和敏感政务的保护、维护公共秩序和行政监管的准确实施以及为保障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电子政务作为政府有效决策、管理、服务的重要手段,必然会遇到各种敌对势力、恐怖集团、捣乱分子的破坏和攻击。尤其是,电子政务在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上,他包括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而互联网是一个无行政主管的全球网络,自身缺少设防,安全隐患很多,使得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有机可乘,这就使得基于互联网开展的电子政务应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电子政务的安全威胁包括网上黑客入侵和犯罪、病毒泛滥和蔓延,信息间谍的潜入和窃密,网络恐怖集团的攻击和破坏,内部人员的违规和违法操作,网络系统的脆弱和瘫痪,信息安全产品的失控等,对于这些威胁,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应引起足够警惕,采取果断的安全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三、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要有效维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就需要构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从而使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能够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服务体系,涉及从管理到组织,从网络到数据,从法规标准到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

1 加强安全技术力量是实现电子政务安全的基本方法

安全技术体系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技术层面的安全保护,是对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的完善,包括网络安全体系、数据安全传输与存储体系,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技术层次的安全保护。

网络安全体系包括网闸、入侵检测、漏洞检测、外联和接入检测、补丁管理、防火墙、身份鉴别和认证、系统访问控制、网络审计等;数据安全与传输与存储体系包括数据备份恢复、PKI/CA、PMI等。整个电子政务的安全,涉及信息安全产品的全局配套和科学布置,产品选择应充分考虑产品的自主权和自控权。在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生产规模、服务观念等方面,要集中人力、物力,制订相关政策,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等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以确保关键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并尽快使之产品化和产业化,尤其是操作系统技术和计算机芯片技术。现阶段各地政府部门目前所选用的高端软硬件平台,很多都是国外公司的产品,这也对政务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因此,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时候,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选用国产化技术和国内公司的产品。

2 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是电子政务安全实施的重要基础

安全管理是解决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在技术以外的另一有力保障和途径。由于安全的防范技术与破坏技术总是“势均力敌”、“相互促进”的。作为防范者就更应该在安全防范的管理上下更大的工夫。安全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法律法规、安全防护体系以及等级保护政策。

(1)法律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

电子政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涉及到国家秘密与核心政务,它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和公众利益,所以电子政务的安全实施和保障,必须以国家法规形式将其固化,形成全国共同遵守的规约。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制定了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英国的《官方信息保护法》等。我国虽然颁发了一些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显得很零散,还缺乏关于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专门法规。此外,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组织的努力,更要国家立法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2)电子政务防护体系

贯穿整个电子政务的安全防护体系,对电子政务安全实施起全面的指导作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组织机构、安全人事管理、以及安全责任制度。建立安全组织机构,其目的是统一规划各级网络系统的安全、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协调各方面的安全事宜,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整体安全策略、明确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实施,以及制订安全应急方案和保密信息的安全策略;安全人事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事审查与录用、岗位与责任范围的确定、工作评价、人事档案管理、提升、调动与免职、基础培训等;制定和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包括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计算机处理控制管理制度、文档资料管理制度、操作和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与监督制度、网络通信安全管理制度、病毒防治管理制度、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外交流安全维护制度,以及对外合作制度等。 (3)等级保护制度

通过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逐步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落实到信息系统安全规划、建设、测评、运行维护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使信息安全保障状况得到基本改善。通过加强和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维护信息网络的安全稳定,促进信息化发展服务。

四、 完善安全服务是维护电子政务安全实施的有力保障

1 安全等级测评和风险评估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其实质是通过科学、规范、公正的测试和评估向被测评单位证实其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符合等级保护的要求。

由于信息安全直接涉及国家利益、安全和主权,政府对信息产品、信息系统安全性的测评认证要更为严格。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技术中的核心技术,由政府直接控制,在信息安全各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依托专业的职能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形成政府的行政管理与技术支持相结合、相依赖的管理体制。 风险管理是对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过程。它包括对正面事件效果的最大化及对负面事件影响的最小化。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缓解措施,前者是识别并分析系统中的风险因素,估计可能造成的损失,后者是选择和实施安全控制,将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 2 安全培训服务

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社会化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应分为专业型教育、应用型教育和安全素养教育三个层次。专业型教育主要是培养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研发、工程技术、战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应用型(半专业)教育则是以从事现代信息管理工作的人作为对象,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技能、组织机构或系统安全管理的能力等。这种应用型的信息安全教育要求受教育对象数量要多,覆盖面要广,基本信息技能要强。通过课程、讲座、宣传等多种形式,达到让每一个人都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常规的信息安全自我防范技术的目的。要求单位领导应具备必要信息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信息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信息服务或信息安全服务的有关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术基础等。

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目前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与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后,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 在这一阶段中, 档案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建立了数据库, 用户可以使用相关软件来搜索所要寻找的档案。但由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还未成熟, 所以在计算机存储以及软件应用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发展的第二阶段。从21世纪到十一五期间, 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 由于计算机性能的提高, 存储量逐渐变大, 逐渐实现了“三网”“三库”的建设 (建设“三网”, 即建设完善各级组织部门内部局域网, 建设拓展全国组织系统专网, 积极稳妥地利用国际互联网。建设“三库”即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和人员信息库、办公信息库、知识信息库) 。

自“十二五”以来, 伴随着新媒体以及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以及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健全, 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一时期, 用户查询的途径逐渐多样化, 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以及网络进行查询, 同时在档案的保护上的法治建设逐渐明朗,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地健全。

二、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很大, 首先是对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影响。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 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对人事的管理, 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系统, 系统可自动计算工作年限, 职工工资标准调整等操作。在进行各项操作时, 系统自动生成对应的记录。系统还能根据员工工资自动计算出社保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总合计数。同时, 系统还会对员工的逐次调资、学历、年度考核、年终评比、人事职称、资格职称、用工性质、合同签订、聘任职务、处分登记、获奖登记均有详细的过程记录, 查询方便。并且系统具有完善的查询功能, 用户可任意输入查询条件, 选中相应的字段动态生成各种报表及人员信息情况。其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档案信息化的载体丰富多样,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以及其他移动设备下载客户端, 通过客户端进行查询, 这极大地推动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最后, 在信息化建设下, 为了保护档案信息, 逐渐出台了关于电子档案的管理办法以及其他一些法律法规, 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走向分析

(一) 基础设施集约化。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是帮助档案部门降解技术瓶颈的有效举措。除涉密、核心档案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外, 档案部门将各个档案应用服务系统迁移政务云平台, 可大大减轻配置设备、运行维护、数据备份、安全防御、应急演练等技术工作量, 消除部分档案部门信息化建设经费、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

(二) 档案管理智能化。 随着物联技术的完善成熟, 档案实体管理将纳人智能化网络体系管理, 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查档、调阅、盘库、统计、安全监管各项工作效率, 达到馆库与存放的档案、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档案与人等互联互通、相互感知, 实现更高效的智能化管理。

(三) 电子档案管理新常态。 近年来, 档案部门重点针对规范格式的电子文件的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进行研究与探索, 已出台系列标准与规范, 积极开展电子文件归档以及重要电子文件的双套制管理。随着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 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加快推进电子政务进程, 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 网上公开。

(四) 数字档案馆集群化。依托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 建立各单位的文档管理一体化, 档案馆档案管理一体化、档案馆际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的集群化的信息共享系统, 并实现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的对接已经可行。在各单位、各馆的数字档案信息库基础上, 跨地域空间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大数据的有序组织、分析、整合和共建共享, 可提高档案利用价值及利用效率, 进一步扩大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的深入, 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方便了企业、用户的查询和应用。

摘要:本文就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以及其发展趋势, 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档案信息化,阶段,影响,趋势

参考文献

[1] 曾海容, 试论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下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国新技术产品, 2013 (11) .

上一篇:学习高中数学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小学教师工作总结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