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现状需求范文

2024-01-12

信息化建设现状需求范文第1篇

1 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

1.1 数据库建设

石油工程要实现信息化建设, 首先就要建立数据库, 并为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因为数据库的建立是石油开采技术、生产管理技术的结合方式, 它能够整合石油开采各个环节, 不仅能够提升开采效率, 还能为监控名方式实现相关管理以及决策等方式[1]。目前, 我国在数据库建设中已经得到较大发展, 但还有相关环节没有进行完善, 在石油勘探领域中, 很多存在的数据信息还没有被录用。所以技术人员在建设数据库期间, 就要对该过程进一步分析、讨论, 并保证完整的数据库建设。

1.2 生产管理建设

企业都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建立了生产管理系统, 并实现了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不仅减少了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环节, 还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但在石油工程管理中, 我国一直是分专业管理形式, 虽然生产管理系统的建立也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建立的, 但很多建设都存在重复性, 从而导致石油资源出现浪费现象。所以, 根据石油生产需求就要实施整合, 不仅要在石油工程中建设综合性的专业队伍, 还要对数据进行整合、汇总, 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石油生产的科学管理。

1.3 基础设施建设

石油勘探工程的实施不仅要在技术领域上进行创建, 还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因为石油勘探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规模比较大工程, 如果基础设施没有得到保障, 石油勘探工程也不能有效实施[2]。但由于石油企业的发展情况不同, 各个地区建立的基础设施也存在一定缺陷, 特别在石油勘探地理位置比较差地区, 基础设施建设更存在较大难度, 如果要在石油勘探工作中实施网络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也存在较大制约性, 影响了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建设。

2 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策略

2.1 规范数据采集模式

建立规范性的、高效的现场数据采集模式, 并实现整合提升。石油工程在施工现场, 主要是多种队伍整合。要对石油工程中的生产数据实施采集, 主要三种系统。一种为勘探开发的源头采集系统, 专业基础人员能够对它实施单独部署、使用, 能够将一部分数据实施采集并上传方式。一种为各个现场专业业务处理系统, 它能将现场数据实施采集以及对专业业务实施处理等功能。另外一种为对井场的生产数据以及信息实施采集, 该系统能够在钻井、测井、试井中对现场数据进行采集、整理、传输以及发布行为, 但该系统目前还未推广并使用。所以说, 根据以上三种系统的具体功能进行分析, 要实现数据采集的高效模式, 就要对数据进行采集以及在现场实施应用, 保证现场数据能够实时共享, 避免出现重新采集, 从而实现现场数据采集系统的稳定运行。

2.2 建设石油数据中心

对石油工程建设数据中心, 并实现继承扩展。建立的数据中心要包括地质中研究的相关数据, 大部分测井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对施工工程进行应用、分析, 所以石油工程数据中心成为有利保障。需要在勘探开发基础形式上, 扩展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信息, 并保证石油业务的全面支撑。该工作在开展期间, 主要为扩展石油业务的源头数据、业务数据以及数据模型等, 并将这些标准信息进行采集、管理以及服务, 然后在勘探中心建立数据开发平台, 并按照统一部署实施应用, 从而实现石油工程数据扩展。

2.3 建设大生产运行系统

建设大生产运行系统, 对石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目前, 由于我国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不同单位之间在生产与管理流程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建立的生产流程以及管理系统都不够统一。所以为了打破专业、单位之间局限性, 就要建立标准化的生产运行管理流程。以筒井施工为主, 将相关流程形成集约化的生产运行模式。根据网络化在现场建立一个虚拟化办公场所, 利用信息及时性对现场施工情况以及管理部门数据进行采集, 并保证网络实施的协同度, 从而实现生产与运营期间的效率性与科学性。

2.4 完善石油工程业务软件

根据石油业务流程, 完善石油工程软件应用, 并实现优先选择以及优先调配, 保证软件能够满足一定的业务需求。根据我国相关技术情况, 对国外相关应用软件进行评估, 掌握业务需求, 并实现系统的统一调配。而且, 还要根据自身发展力量, 自主引发软件应用, 并将工程实施分步设计, 优化施工中的方案、资料以及评价等, 从而实现统一建设平台。

3 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石油工程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中虽然比较落后, 但随着经济力量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已经增加大量投入元素, 改变石油工程勘探技术, 并为石油企业发展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石油开采范围不断扩大, 施工工程面临较大困难。为了保证石油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就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融合, 实现石油勘探技术的精细化管理。美国新墨西哥州矿业学院在本文中对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进行分析, 并阐述该工程在建设期间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明.关于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与建设策略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1, 16:4.

信息化建设现状需求范文第2篇

1.1 农民的体育意识

当前, 农民对体育的意识还处于浅薄的阶段, 主要是对体育的功能、作用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柳若松的调查表明: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 有32.7%的人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 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 甚至有农民有“劳动即体育”的观点。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呈现出单一性和片面性。

1.2 缺乏体育专业指导人员

对于从事农村指导的实践人员, 我们也许只能用“痛”来代替一切, 这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痛, 也是一种遗憾。现实的情况是基层的体育专业指导人员太少了, 源于培养体育专业指导人才的机构比例失调。农村基层和专业指导人员彼此的矛盾化也突出较大, 农村基层的体育管理机构无法留住专业指导人员, 而更现实的讲, 体育专业指导人员更不愿去农村从事自己的工作。如此的状况, 让农村体育举步维艰。

1.3 体育场地

自农村体育研究以来, 体育场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体育发展的“拦路虎”。2004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 在我国现有的85万多个体育场地中, 其中分布在乡 (镇) 的仅占8.81%, 尚不到10%。就体育场馆来说, 我国现在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 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 占全部体育场馆比重的为79.8%, 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要达到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农村体育始终是关注的首要问题。但一组组的数据暗示我们:农村体育, 你开展的基础设施在哪?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

2.1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自身特点, 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差异性突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求下的农村体育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求一个进度。因此, 从农民角度出发, 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符合实际的运动项目。按农民的意愿去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可根据一些地区的风俗、节俗, 开展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 如:龙舟、秧歌舞、踩高跷等。平时的锻炼, 可根据年龄层次的不同而进行开展, 如:棋牌、乒乓球、太极拳等一些技能小、对抗性低的体育活动。其过程要注意文、体的结合性, 突出健身娱乐是关键。

进一步说, 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 不能不顾农民的负担, 急于求成。农村体育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所以,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去办事。要想提高农民对农村体育的觉悟, 发挥其创造性和积极性, 可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奖励突出的方式, 组织和引导农民对新农村需求下农村体育的建设。

2.2 充分利用农村学校体育资源

在农村体育的发展过程中, 场地问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首要问题, 已成瓶颈。在其黑暗之中, 我们找到了这永恒的曙光——农村学校体育资源。这是现实中我们可以借助的力量。我国现在体育场地资源的70%左右在学校, 社会约占30%左右, 而且目前全国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小学3.8个, 中学1.3个。这给农村体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况且, 近年来,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 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软硬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外, “九五”以来, 我国有数百万农村民办教师经过培训和资格认证重新上岗, 农村师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因此, 在对农村体育场地匮乏的现实下, 利用农村学校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也许这违背了学校本质的功能, 如政府能充分宏观协调, 使学校的功能外延化一点, 充分发挥体育与教育的优势, 建立合作制度。这对抓好农村体育建设, 普及体育运动, 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作用是巨大的。

2.3 建设农村体育资金的多渠道化

具体是: (1) 各级政府在财政计划中, 应把农村体育事业费用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建立资金专项管理, 集中资金优势, 办好每个建设项目, 做好长远规划。 (2) 利用社会体育彩票, 把农村体育的发展规划放在首位, 使其按一定的比例投入, 充分改善农村体育的基础设施。 (3)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 规划具体的场地, 要有明确具体的体育场地设施的达标条件,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投资, 并可减免投资人的税收。

2.4 加快培养发展农村体育的专业指导人才

农村体育的发展, 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有力指导。当前, 深入到农村的体育专业指导人员寥寥无几, 严重的阻碍了农村体育发展的步伐。因此, 加快培养农村体育专业指导人员迫不及待。可喜的是, 体育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均有其雄厚的基础。在培养方式上, 可考虑相应的设置本科生课程, 设置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及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与目标, 统筹规划, 张弛有度地为国家输送紧缺的人才。在现有基础上加速培养农村体育专业指导人员既是推进农村、农民体育服务于“三农”的需要,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2.5 加强政府对农村体育建设的调控

2004年2月,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总局局长会议上, 袁伟民局长明确指出今后中国体育工作重点将向农村倾斜。《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重要文献中都明确指出,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下享有的基本体育服务”。可见, 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体育系统建设的状况, 取决于领导者的工作水平与能力。在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时: (1) 领导者应讲究实效,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 重视表彰先进典型。 (2)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努力提高对农村体育建设中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 统一思想认识, 提高工作水平。 (3) 做到勤政廉洁、执政为民。要时刻关注农民所想, 农民所需。扎扎实实为农民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抗拒腐败来赢取农民的信赖。

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战略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当拥有体育。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探讨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体育,中国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2] 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基于和谐社会需求下的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 田雨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 2006, 9.

信息化建设现状需求范文第3篇

1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大型煤炭集团已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与操作的目标,但总体而言,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程度仍然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笔者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其中三点问题。

(1)企业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而言是一项大工程,它包括硬件设施购置、软件开发、人才引进、外部环境匹配等多项内容,每一项内容都需要花费企业巨额资金,这对煤炭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压力。我国煤炭企业受制于历史包袱以及现实的经济下行压力,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金短缺的压力,很多企业现在只能维持日常运行,根本无法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充足的投入。由此造成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周期过长,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过程不在同一步调上,缺乏系统性;二是企业的信息化质量不高,因为投入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指标必然落后于国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因此也不会太高。

(2)管理经验欠缺企业信息化建设最早出现在西方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是经济、技术、管理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换句话说,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而言,不仅仅是更换硬件设备、装上软件系统而已,它需要全面调整企业的管理模式、方式以及制度,甚至可以说,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我国煤炭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滞后,不少企业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粗放型管理式的弊端,而小一些的企业家族式管理又比较盛行。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煤炭企业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水平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不相协调,进而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3)应用水平低下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尤其是经济效益尚可的国有煤炭企业将信息化视作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不惜斥巨资购买、安装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各项软硬件设施。然而,相比于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速度而言,其应用效率并不高,这和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以及企业信息化操作人员的实施水平有着重要联系。这种“重建轻用”的模式不仅难以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力,还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2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必经之途,为了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建设,煤炭企业必须立足现状,做好针对性地整改,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1)加大投入信息化建设是煤炭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的战略,决定着煤炭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有眼光的管理者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延缓企业的改革之路。因此,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从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与资金储备出发,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这种投入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投入,包括外部设施、运行软件等的购入、安装以及维护;二是软件投入,它指企业为了提升信息化系统的运作水平而开展的员工培训、企业文化重构等。企业只有在广泛地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的基础上,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2)规范管理就信息化建设而言,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传统的管理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息的共享制造了壁垒。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化建设,煤炭企业还要做好管理模式的变更工作,打破以往那种随意性较大的不规范管理模式,重新营建一种以信息开发、资源共享为主题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做到规范化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3)落实应用信息化建设不是面子工程,它是为了企业的现实利益以及长远发展。当前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着重建不重用的弊端,这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而言,无疑是舍本逐末。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转变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将实际应用水平以及应用效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首先,企业要树立以用为主的信息化建设理念,以应用规模、应用效能等要素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依据;其次,企业要以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果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的依据。

3 结语

信息化建设对煤炭企业而言,不仅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还能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从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出发,通过投入、管理以及应用三个角度来逐步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煤炭企业在新时代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概述了当前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从投入、管理以及应用三个角度指出了其中的问题,然后,就如何更好地推动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加大投入、规范管理以及落实应用等,希望对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对策

参考文献

[1] 熊德建.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352-353.

信息化建设现状需求范文第4篇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趋于稳定, 工程建设规模呈现出来一种不断扩大的态势, 互联网当中各种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出现几率比较高, 因此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逐渐得到了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相关人士的重视。传统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方法, 难以让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得到满足, 切实提升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及效率, 促使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向着规范化的方向转变, 是目前应当解决的问题, 因此日后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 信息化建设这个问题应当得到充分地重视。

2. 现阶段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领域中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

2.1 信息化建设概况

现代社会当中互联网发展和应用的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促使我国社会整体风貌发生一定变化, 引导工程监督工作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003年我国建设部发布《2003-2008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其所代表的是我国工程监督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纲要当中对建筑行业信息化及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中包含指导思想、发展重点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以往一段时间当中,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领域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了充分地重视, 切实的应用信息化模式, 及时对每一项工程项目进行跟进, 公平公正的对每一个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切实提升监管效率及监管质量。但是相对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 我国现阶段的差距比较大;比方说, 我国范围内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 某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但是另外一些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因此落后地区当中信息化建设速度十分缓慢。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各个地区当中, 信息化管理效果也各不相同。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管理模式当中已经逐步实现数据对接、动态监督等目标, 从而也就可以让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整体性质量及安全性得到保证。

2.2 未来发展方向

现阶段计算机领域当中“云技术”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云技术可以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区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在云技术的支持之下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 实现动态监督管理目标的难度比较低。

统一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不单单可以让各级监督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费用得到有效地控制, 也可以将信息化监管软件开发工作整合其阿里, 促使各个地区各级监管部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促使监管模式向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 各个部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 切实将自身的职能发挥出来, 致力于提升政府的监督管理效率及服务质量;从而也就可以对后续联动机制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使数据内容、格式标准等功能模块统一其阿里, 统一完成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部署及实施, 监管部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直接和责任主体之间进行交流沟通, 从而也就可以及时将工程项目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寻出来, 并使用适应性比较强的措施解决问题, 尽可能减少监管部门和责任主体不必要的沟通环节, 有效控制信息数据传输时间, 促使监管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与此同时能够让监管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 逐步实现信息化监督管理目标。

未来一段时间当中,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 会向着动态联合监管的方向发展。

2.3 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持之下, 逐步构建出来数字化监督管理系统, 促使政府监管模式得到优化调整, 监管流程向着精细化的方向转变, 以便于可以让政府监管及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信息化监管系统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能够在政府和责任主体之间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以便于可以让监管人员工作难度得到有效地控制, 促使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及质量得到保证。在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 促使工程监管领域中的标准比较明确, 依据既定的标准完成全过程监督管理工作, 将工程项目质量放置在首要地位上, 以便于可以对建设项目正常创造经济效益做出保证。日后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具有一定紧迫感, 以便于可以让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地保护。

信息化监督管理系统是一种创新型系统, 促使监管工作的规范性、便捷性以及公开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信息化监督管理系统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优势比较明显。管理部门可以应用系统实时动态的来对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监控, 及时的将工程项目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寻出来, 并编制问题解决方案。个人系统能够和后台数据库相互连接在一起, 以便于监管人员随时查询最新的建设工程要求, 也可以实时上传工程进度信息, 促使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

3.1 切实完善相应的制度

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仍然处于一种不完善状态中, 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问题。以此为依据, 需要将行业实际发展情况作为依据, 逐渐弥补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中的缺陷, 并附加各种细致规则。除此之外, 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应当向着规范化、标准化与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对监管工作和后续跟踪调查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做出保证, 假如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报告。重点监控区域、重点监控单位以及重点项目都应当被放置在明显的位置上, 以便于可以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效率及质量做出保证。

3.2 切实将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出来

从各个角度上对建筑工程市场进行调查, 切实应用市场机制, 以便于可以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促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 除此之外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也应当得到充分地重视。定期召开讨论会议, 邀请各个知名建筑企业及学者对信息化制度进行探讨, 并且在信息化知识普及领域中的资金投入力度应当得到大幅度提升, 广泛应用各种渠道的基础上完成知识推广工作, 针对技术人员及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 以便于可以对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专业素质水平做出保证。

3.3 切实提升质量监督管理力度

针对责任主体关键岗位上工作人员开展考勤管理。施工现场当中应当针对项目经理、总监等关键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应用人脸或者指纹考勤制度, 并将考勤结构输入到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系统当中;在信息化系统当只能够增添图片及视频传输功能, 对于监督机构来说, 在监督执法的过程当中, 可以将施工现场当中发生的问题用图片或者视频格式上传到系统当中, 以便于可以在日后调查的过程中充当证据;针对各个参建责任主体来说, 在整改反馈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 可以使用图片或者视频来证明自己已经完成整改工作, 可以开展后续各项工作;逐渐开发手机版信息系统。通过手机客户端, 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当中开展检查工作的过程当中, 可以对施工现场当中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拍摄, 实时的完成图片视频传输工作, 将现场当中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以便于可以在日后整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 起到一定借鉴性作用。切实接收施工现场信息系统当中上传的数据, 比方说施工现场原材料进场报验和送检, 钢筋安装以及起重机械拆卸等, 并将各项信息数据储存在一个功能模块当中, 和数据库当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就可以对施工现场当中材料质量及设备性能形成深入的认识, 判断工程项目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完成。

结语

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领域中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 可以促使我国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顺利开展, 但是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时间,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会涌现出来很多创新型信息化建设方法, 促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领域中信息化建设效率及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从而也就可以对我国建筑物的运行安全性及稳定性做出保证, 最终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 做出一定贡献。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当中, 互联网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因此促使各个行业当中开展改革工作, 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当中互联网的应用水平并不是很高, 特别是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领域当中, 信息化建设水平十分低下, 笔者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 详细分析现阶段我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 并提出一些信息化建设方法, 希望能够在日后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 起到一定借鉴性作用。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参考文献

[1] 郑铃.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J].现代职业教育, 2017 (24) :183.

[2] 陈军.电力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潜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通讯世界, 2017 (16) :127-128.

[3] 海龙.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现场管理分析[J].农家参谋, 2017 (15) :214.

[4] 宋修广.分析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联动监督工作[J].农家参谋, 2017 (15) :172.

信息化建设现状需求范文第5篇

一、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一) 教师对信息化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当前,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信息化课程建设认识上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课程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实施, 在高职院校中缺乏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领导决策机构, 对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不到位, 这样就容易出现思想落后, 重视将信息化课程建设的优势发挥出来, 更没法形成一套科学化的管理体制。

(二) 配套的激励举措不到位

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 他们虽然有些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 一些教师没有按照信息化课程建设需要来实施教学活动的。这里面的原因, 主要是在信息化课程建设方面的政策缺乏, 对教师的激励和奖励知识停留在口头奖励的层面上, 教师没有得到实际性的物质奖励和帮助。具体地来看,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购买相应的音像资料和视频软件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支持, 这样教师就在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积极性, 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三) 师生的信息化课程教学沟通不足, 教学观念急需改变

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 平常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比较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对信息化课程的理解还知识停留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 与学生网上交流等。同时, 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的漫灌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非常单一, 那些具有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很少, 所以造成教学效果很差, 难以得到提升。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 强化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新时期, 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全球都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这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在这时期,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阶段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及时掌握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办法, 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各种网络技术能够熟练掌握, 这样来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另外,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在具体化的实际性的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 在一线教学的教师, 因为其教学任务比较多, 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 对信息技术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要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来坚持终身学习。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 要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及时掌握和运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教学设备, 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软件, 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能力, 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使得教学方式更加优化, 这样也就促进信息化课程建设。

(二) 对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对教学方法不断改革

这些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更多的学习方式出现了, 这些新颖的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时期为了使得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目的,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强化对教学新方式的使用力度, 积极构架新型的教学平台, 比如利用高职院校的移动化网络平台实施移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 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 比如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这样就提升师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和效果, 使得教师能够在网上就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疑答惑, 提升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程度, 强化了学生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 保证了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效果的提升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作为视频教学的微课, 教学主题很突出, 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模式方便快捷, 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目的, 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三) 建立与高职院校发展相配套的激励措施

第一, 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合理化的教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管理制度, 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教学评价指标, 将对教师的考核指标融入到信息化课程建设中。第二, 政府教育部门应该为教师开发信息化建设课程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对知识产权要做到有效保护。第三,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要引导学生学习创新网站和主题学习社区的建设。最后, 高职院校还应制定科学化的信息化课程建设指标, 加大教学信息化课程建设的人才培养力度。

三、结束语

从上面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应该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对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到, 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目标。

摘要:教学信息化是教学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为教学信息化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效果。基于此, 作者从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具体化、有针对性的举措, 希望能够加以利用提升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娟.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好家长, 2017 (58) :175.

[2] 王亚娜.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办公自动化, 2015 (12) :54.

信息化建设现状需求范文第6篇

一、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便捷和高效, 因此, 做好房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搭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录入和管理,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纰漏和错误, 也可以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纸质文档查阅和管理中解脱出来, 方便日常的检索和查阅;另一方面, 由于信息系统的容量大, 占用实际空间小, 可以大大缩减相关单位的档案室人力、财力的投入, 在档案保管方面也更加安全。此外, 还可以增加房产资料登记的规范和准确性, 避免以往手动记录产生的分歧和错误。

二、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房地产活动在近年来开展得越来越频繁, 也导致我国房产档案管理需要提高效率, 逐步跟上和适应新时代的节奏, 这也加重了房产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提升了房产管理有关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我国的房产市场十分庞大, 涉及到的部门和环节错综复杂, 且房产档案自身的属性导致管理成本和难度较高, 因此, 目前的房产档案登记管理系统仍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和完善的地方。

1. 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仍然落后

由于各地对房产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大部分地区的房产管理信息化平台沦为形式, 很多信息技术仅仅被使用在登记、储存和查阅档案方面, 在档案信息的整合、数据挖掘和进一步分析利用上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

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被视为“清闲养老”的岗位, 导致目前房地产档案管理人才建设的滞后, 信息化管理在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方面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并缺乏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很多工作人员均不能熟练操作并充分掌握信息化的优势, 业务能力和熟练度有待培训提升。

3. 档案管理平台的分散化和低效运营

我国目前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房产登记管理档案系统, 但是这样的分散化管理不利于信息管理的统一, 一些审批和审查步骤也变得繁琐不便, 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计算机和数据平台为房产信息档案的传输和共享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不管是远程还是近距离的内网传输, 有了计算机和因特网, 房产档案信息可以快速地、高效地在政府机关、房产企业、市民个人等方面开展沟通与交流, 便于信息的公开和阳光政务的透明化管理。

1. 加强房产档案资料登记的数据化建设

继续推进我国的房产档案信息登记系统的数据化建设, 将绝大部分文字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 在经过电脑的识别和处理后能便于相关机构的查阅和自动检索, 对于以后的大数据处理和信息化分析提供了原始数据基础, 数字化登记也使房产资料档案的填写更为简便清晰, 减轻登记者和工作人员的填写录入工作。

2. 提升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档案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为了保证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的网络化程度得到普及和提升, 保证网络信息化办公环境的建设和优化, 一定要加强基层政府对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 端正工作态度, 塑造良好的意识形态和环境, 为基层政府配备更完善的软件、硬件和人才, 创造良好态势。

3. 构建完善的房地产档案分析信息系统

为了方便各部门对于房产资料的调用和查阅, 也为了满足有关部门对房产资料的数据分析和政策制定, 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房地产档案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以帮助房地产交易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帮助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制定和出台相关引导政策, 来管控房地产交易市场的风险, 推动其健康、平衡发展。

结语:

当下的“房产热”新时期为我国房产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思路, 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搭建和数据录入、自动处理等高效便捷的方式来优化和开展新常态时期的房地产信息管理, 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优势, 推动我国房产事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们已经步入一个信息化、数据化的时代。本文通过对房地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现状的探析, 进一步阐述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房产档案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化,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晓东.房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价值思考[J].中国市场, 2017, (27) :58-59.

[2] 李敏嘉.信息网络平台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城建档案, 2017, (09) :14-16.

[3] 迟颖.《民法总则》无权代理法律责任体系研究[J].清华法学, 2017, 11 (03) :109-129.

上一篇:学校传染病卫生监督范文下一篇:现行会计制度有哪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