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2022-09-30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数学 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 改进百分数的编排,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3.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 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

四、课时安排

(一)、位置(2课时)

(二)、分数乘法(12课时)

1. 分数乘法5课时左右

2.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3. 倒数的认识1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分数除法(13课时)

1. 分数除法5课时左右

2. 解决问题3课时左右

3. 比和比的应用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四)、圆(8课时)

1. 圆的认识3课时左右

2. 圆的周长2课时左右

3. 圆的面积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确定起跑线1课时

(五)、百分数 (15课时)

1.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课时左右

2.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3.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六)、统计(2课时)

合理存款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分析者:魏得虎

单位:建兰路小学

时间:2012年3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数与代数负数比例

空间与图形圆柱与圆锥

统计与概率统计

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

综合应用

整理与复习

二、单元内容介绍

第一单元 负数

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教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负数”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加深对正负数的认识。

运用大量实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加深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温度的零上与零下、存折中的支出与存入、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2、注意正确地理解正号和负号的含义。

数学符号是一种高度抽象化、概括化和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而小学生由于仍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在首次接触新的数学符号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实质,从而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例如,“正数前面的正号”“负数前面的负号”等不科学的表述。这就要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的分析,帮助学生透过形式,切实理解正号、负号的本质意义。

3、把握好教学要求。

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时,则应该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上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通过观察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顺序,总结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和圆锥,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以及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本单元的很多习题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际含义,把它转化为纯粹的数学问题,这时可以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例如练习二的

7、

16、20题,第22页第11题。

2、本单元的计算比较繁琐,建议无论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还是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时,尽量让学生结合图形进行分步计算。笔筒、厨师帽、铁桶是无盖的,我一般是要求学生画出它的草图,在不要求的那个面上打一个小×。

3、本单元我们经常会碰到近似取值的题,视实际情况而定。

第三单元 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比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比例的意义”教学中注意情感、价值观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算出各面国旗长、宽之比均为3:2,借机向学生说明:为维护国旗的尊严,我国制定了《国旗法》,其中规定“国旗长、宽之比为3:2”,所以尽管在不同的场合根据需要国旗的大小可能不同,但是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让学生认识到国旗的庄严与神圣,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国旗的教育。

2.比例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很抽象,它是一种数学模型,研究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正比例里,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在反比例里,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反而缩小(扩大),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对于判断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

44、46页)

3、如何界定比例尺的大小?

比例尺的大小不是指比值的大小,而是指缩放程度的大小。例如:比例尺1:1000大于1:100.

4、利用比例尺进行计算时,注意计算中的长度单位的转换训练。第四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统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从信息表达表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信息;

2、利用统计图进行分析时,要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利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1、制造“抽屉”;(将“具体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

2、讨论假设法最不利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

3、用算式形式表示假设法的核心思路:

物品数÷抽屉数=商„„余数

4、“至少数=商+1”。“至少数”是哪一个抽屉不必关心它;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整理与复习的建议

(1)注意概念的理解。

这部分复习内容概念比较集中,复习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举出例证加以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温概念的含义,并促进理解。这样也能避免机械背诵概念条文的做法。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通过对比、辨析,帮助学生搞清它们的异同点。

(2)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值计算都集中在本节中,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算理,搞清算法之间内在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练习。比如每天有计划、有侧重地练习一些口算和少量的混合运算,这样的分布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更好。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可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顺序进行整理;从横向看,可归结为图形特征的认识,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测量与计算。

(2)图形与变换,着重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形式。

(3)图形与位置,着重复习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包括比例尺的应用)。

(三)统计与概率

这部分内容集中整理了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有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性等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抽屉原理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把(n+1)个苹果放入n个抽屉中,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含有2个苹果。这个原理就是抽屉原理。

1。原理的证明:首先,若某个抽屉中被放入有2个苹果,那么原理得证;若一个抽屉放入一个苹果,那么n个抽屉中用去了n个苹果。n+1 个苹果还剩一个苹果,这一个苹果也要放入一个抽屉,无论这个苹果放入哪个抽屉中,这个抽屉中就含有2个苹果。原理得证。

2。关于抽屉原理:

(1)抽屉原理是说明一个操作的所有可能结果事件中,恰有一个结果必然存在的说理方法。

(2)做为原理本身,其表述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要去使用这个原理的时候,有几个问题还是要注意处理好的:

[1]造抽屉:在实际问题中,抽屉往往是没有的,并且不同的问题,其抽屉往往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使用这个原理前,要先去构造抽屉。没有抽屉,抽屉原理是不能用的。

[2]造苹果:在实际问题中,苹果往往是没有的,并且不同的问题,其其苹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使用这个原理前,也要去构造苹果。没有苹果,抽屉

3。学习抽屉原理的意义

1)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因为对一个实际问题需要我们来说明的结论,我们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一个一个列举出来,再去说明其正确性,而且有时候你想这样做也做不到,做不成。尤其是情况比较复杂、数量又比较大的时候,这样做(列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把问题解决好,说清楚,说明白,让别人认可你说的,你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做使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题目,可以发展我们的抽象思维。

2)训练从极端的层面来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抽屉原理解决的问题的本身是离散的,可以用抽屉原理来解决的很多问题其牵涉到的面也是离散的。那么,这样一个离散度比较大的问题,却可以有一个让我们依靠的原理来解决,那其中必有其思考和解决异于其它问题的独特地方。而从问题结果中的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来思考,就是独特的地方之一。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从第3周周一开始第4周周五结束。共计14课时。其中问题解决课8课时,回归拓展课5课时,综合实践课1课时。

二、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知识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两领域的内容。具体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以及比例的应用这三部分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六年级上册比的教学内容的延伸,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

三、单元主题及目标解读

(一)、单元主题: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了比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比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应用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的解题能力。

(二)、单元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单元解读及策略分析

(一)、单元解读 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有三条主干: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中涵盖三部分知识:(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通过比值是否相等判断是否组成比例。(2).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解比例:其解比例的方法就是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2、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在成正反比例的意义中涵盖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两部分

(1)正比例的意义:首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当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也理解为商一定时,可以用字母y:x=k(一定)表示,我们就说y和x成正比例关系

(2)反比例的意义:同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可以用字母x × y=k(一定)表示,我们就说x和y 成反比例关系。

3、比例的应用

在比例的应用中涵盖:认识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三部分。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求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应用比例尺画图;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知道按照一定比例放大缩小后,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

4.逻辑线索: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教材分别放在六年级的两个学期中,比例的知识生长点就是比,梳理教材发现这样一条线索,学生首先理解除法的意义,然后学习分数,包括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再次基础上来认识比,研究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把比的最基础知识提前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这个单元中教学,体现着比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本单元的知识呈现由概念到方法技能的递进关系。教科书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编排,既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

(二)策略分析

(1)、要正确对待比例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在大力提倡以生为本的今天,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主动,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就要深入研究教材,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研究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一种数学模型。在正比例里,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在反比例里,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教材呈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通过研究水的体积与高度的关系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既然抽象,我们认为,水的体积和高度变化的相应数据,不必通过实验得出。建议教师课堂上运用课件展示或其他形式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其次,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去发现去探究最终得出结论由此及彼,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由老师教转化为学生自己学到的知识,达到理解并能加以运用的目的。

(2)、有关正比例图像

例2教学正比例图像时,提供例1的数据表和坐标系,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学习依据图像判断与估值的方法:(已知一个量确定另一个量的方法)已知横轴上的量,先做纵轴平行线,再做横轴平行线,找纵轴上的交点判断;已知纵轴上的量则反之;此部分的教学建议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归纳,最终得出结论,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实践中的问题:如何界定比例尺的大小?

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大小不是指比值的大小,而是指缩放程度的大小。例如:比例尺:1:1000大于1:100,可以通过具体的电子地图来呈现。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关注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培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细心、计算准确无错误,比如求比例尺时,强化计算中的长度单位的转换训练。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1)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

(2)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数学广角方面,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种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运用“鸽巢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

(4)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本册教学重点: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三、本册教学难点:

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四、教材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力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种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并会运用“鸽巢问题”来解决这些问题。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教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建议

1、依据《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习题,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六、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2、多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后进生。

5、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6、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7、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8、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及时给学生提醒,及时纠正,逐步提高。

七、课时安排

1、负数(3课时)

2、圆柱与圆锥(9课时)

⑴、圆柱„„„„„„„„„„„„„6课时左右

⑵、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3、比例(14课时)

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⑵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⑶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4、百分数(二)„„„„„„„„„„„„6课时

5、数学广角(3课时)

6、整理和复习(27课时)

⑴、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⑵、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⑶、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⑷、综合应用„„„„„„„„„„„„„4课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六年级作文收藏阳光下一篇:老年活动室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