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读书心得

2022-07-23

第一篇:美的沉思读书心得

《沉思录》读书心得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却没有一般哲学书的晦涩难懂,毫不浮华说教。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是对自我的剖析与告诫,因而绝对真诚坦白,读来口有余香。哲学书就象钻石,不同角度它都能折射出美丽的光华,不同的人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领悟。

在刚拿到这本书时,被书上炫目的广告词所吸引:“一

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温总理读了上百遍的案头书”,“克林顿说除了《圣经》,《沉思录》对他影响最大”……是不是一定得有帝王将相的地位,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我不禁开始仔细研读。我不知道这本书给温总理、克林顿伟大的头脑多大精神上的启迪和支持,我从中受益最深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平和理智,诚实宽容

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我认为可以作为理解《沉思

录》的一把金钥匙。正如书中所讲,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颗包容的心。碰到任何事情首先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学会友爱,持之以恒,真诚对待每个人。在用心工作的过程中,收敛自身戾气,牢记“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每日三省,心平气和去听取并尊重他人不同意见。以诚待人、以实树人、以信用行事、以友爱容人,人人相互信任,个个真诚向善, - 1 -

人际关系融洽,社会自然充满生机活力!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也引进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有人总以自我为中心,肆意发泄怒气、怨气,展示霸气、傲气,鼓捣恶气、邪气,伤人伤已;有人总为欲望左右,见利忘义,说假话,办假事,造假货,搞假绩,丧失做人的尊严和良知;有人心胸狭隘,专好琢磨人,从不琢磨事,喜好品头论足,甚至捕风捉影、搬弄是非;有人不辨事理,总认为自己遭遇不济,却不能够自省,而是一味迁怒于社会,从而丧失理智,残害无辜,做出灭绝人伦的事来……如此种种,究其根本便是没有明白做人的道理,不知道如何做好人,无法达到平和理智、诚实宽容的人生高度,迷失在人性的歧途里。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在鞍马劳顿之余,常不断自省,不断向内锤炼,虽历经时空变迁,给人留下甜美、忧郁和高贵的魅力。我们现在正在构建和谐社会,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和谐社会建设十分重要。试想社会上每个人都成为内心平和、待人和气的人,社会又怎会不和谐?我们常说“以人为本”,其中一层意思就肯定人作为个体的这种基础作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聪明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审查自己的缺点和行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二、学而乐思,学以致用

端正学习态度,将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

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养成坚持学习的习惯,培养学而不厌的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少一些应酬,多一些阅读;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以学而乐思的精神,通过学思结合,认真琢磨,反复思量,总结心得,汲取营养。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静下心来学,沉下心来思。带着问题学,带着困惑学,带着困难学,将繁杂变得简单、粗略变得细致、浅薄变得精深。注重学习效果,坚持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我们今后谋划工作思路的能力、推进工作进展的举措和破解工作难题的本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三、敬业乐群,快乐工作

马可·奥勒留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工作是合乎本性的事情,只有具有工作信仰的人才是一个完整、高贵、气宇轩昂、直立行走的人。作为有思想的人,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与超越自我的快感必须通过在工作中挑战各种困难来实现。人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尝试花多些时间与人沟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与团队合作的艺术,善于借助外力,在互惠中共生。顺从本性,选择你喜欢的工作,爱你所选择的工作。自愿工作,主动工作,认真工作,高效工作,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四、善待人生,实现自我

马可·奥勒留认为,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

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他告诉我们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确实应该倍加珍惜,把握好每一天,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在不堪重负时,应当学会做“减法”;懂得适可而止,与其无望地追求,不如智慧地放手;经常运动,健康的人会更乐观;学会做一棵松树,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做好生命中该做的事情,不给人生遗憾的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使命和目标而竭尽全力,让自己的每一分钟都能创造价值。

《沉思录》所蕴含的哲理是广泛而深刻的,绝不是浅尝辄止可以完全体会的。在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只是管中窥豹,换个角度会收获更多。我想这也正是温总理读了100遍还要天天读的原因吧。最后想引用《沉思录》里的一句话作为拙文的结尾,也与大家共勉:

“如果你能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

第二篇:读《沉思录》有感 读书心得

沉思,让灵魂如此富有魅力

国贸 20140240424 姚丹

时光之河倒流了,在路过公元121年时,时光被吸引了,它停住了匆匆的脚步!令时光老人迷恋的不是造纸巨匠蔡伦的以自尽的方式了结了生命,也不是汉安帝刘沽内忧外患、百事多艰的窘境,而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呱呱坠地,降临这纷扰的世间。从他红尘梦醒,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注定不平凡!奥勒留的卓越、伟大,并不在于他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或许在于他爱民如子,励精图治,但真正令奥勒留永远活在人间是他的《沉思录》,是他写给自己的那本书。

奥勒留出生在罗马帝国不知是他的好运还是噩梦!罗马帝国虽然曾经盛极一时,但奥勒留却被迫成为这个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有人说奥勒留全身充满了煞气,他克死了他身边的人,罗马帝国是因为奥勒留而灭亡的,但有谁肯花那么一点点时间,用那么一些些精力,去了解奥勒留的苦痛?奥勒留虽出身王室,但他的一生过的并不顺心如意。他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天灾人祸迫使他不能和父母妻儿常呆在一起,只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军营里和士兵一起度过。

辉煌的罗马帝国太过偏爱奥勒留,它刻意地用各种形式考验奥勒留。罗马帝国有意无意的内忧外患,扮成了染上艾滋病的病人,身体的防御系统逐渐土崩瓦解,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万般能耐,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罗马帝国的颓势。胸有壮志的奥勒留,无奈之下,只能眼睁睁看着罗马这座大厦轰然倒塌。

在大部分人脑海里,一个常年征战的人形象会是杀人不眨眼的嗜血狂魔,但奥勒留是个例外,他有战士的刚毅,亦有学者的哲思。战争不仅没有玷污奥勒纯洁的内心,更为他成为哲学家奠定了基础。战乱开启了奥勒留心里属于哲学的那扇门,奥勒留便开始默默地思索生命,拷问灵魂,即使别人认为他是神经病,因为在世人的认知里只有疯子才自己与自己对话,他也从未停止思索。

奥勒留在第一卷提到“从我的老师那里,我明白了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不要陷入角斗戏中的党争;我从他那里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务和不听信流言蜚语”

如果说奥勒留成为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是他这一生的悲哀的话,那么有这样的一个老师是他缺憾人生一片绚丽云彩。不争不显不露正是在皇家能平安生存的必要守则,老师给他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在为人处事,更多的是在他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面。 如果没有恩师对奥勒留的影响,或许他早已经被这常年战乱麻痹了内心,何来《沉思录》之谈?

在现世中存活的芸芸众生们,整日里为了蝇头小利狗苟蝇营,为了金钱和物质的享受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殊不知,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一件多么让人羞愧的事情!浮生若梦,一切的虚名甚至身后的名声都将不复。不要以为你将活一千年,死亡时刻在窥视着你。当你活着的时候,当你的行动在你力量控制范围之内的时候,思考一下什么才是值得你真正为之努力的东西。佛说涅磐,上帝说你可以上天堂,是否真有所谓的灵魂,在人死之后变得轻灵超脱?“如果灵魂继续存在,大气怎么无穷地容纳它们呢?大地又怎样容纳那些古往今来被埋葬的人的尸体呢?在此正像这些尸体在保持一段时间之后变化一样,不论它们变成什么样子,它们的分解都为别的尸体腾出了空间,那移入空气中的灵魂也是如此,在继续生存一段时间之后便被改变和分解了,通过融入宇宙的一种再生的智慧而获得一种如火焰一样的性质,以这种方式为到达那里的具肉的灵魂腾出地方。”这是马可·奥勒留对灵魂继续存在的这种假设给出的回答。

当无法改变的现实使我们裹足不前,我们仍要做的是遵循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保持朴素、善良、纯洁、严肃、不做作、爱正义、崇敬神灵、和善、温柔、致力于所有恰当的行为吧”,自我道德的完善,不为他人的行为所左右,这是奥勒留应对的措施,退回到内心中沉思。他的功过也许要历史学家做更系统的论述,然而面对现实的压迫,一个高尚灵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后的人们动容。

躲也没用,跑也没用,心情不好没用,抱怨也没用,不如干脆安下心来,慢慢地走在雨中,看每一滴雨掉下来的样子,打在身上的样子,溅到泥土的样子,闻闻真正的雨的味道。湿都湿了,还怕透么?战乱激发了奥勒留关于哲思的斗志,千年前的他,就已经懂得了若岁月静好,那就颐养身心; 若时光阴暗,那就多些历练。 生命中最困惑的,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 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令奥勒留常常感到奇怪的是:“这世间的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其他所有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但是不论你多么真诚,遇到怀疑你的人,你就是谎言。 不管你多么单纯,遇到复杂的人,你就是有心计。 不管你多么天真,遇到现实的人,你就是笑话。 不管你多么专业,遇到不懂的人,你就是空白。所以 ,关键不是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是你自己够不够了解自己。懂你的人,你不用花费时间去解释;不懂你的人即使长篇大论、满是真情的去解释,在那人眼里你只是假惺惺地做戏。所以做最好的自己就好,太过意别人对自己看法会使你活的很乏味无趣。过度渴望被别人关注是很累的,要努力去习惯独处,要用淡然和从容看待世间万物。人生匆匆数十载,若是一直爱自己胜过爱别人,那便是虚枉此生。你定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必然不会有贴心知己。这世间,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值得你不顾一切地去爱,去在意,无论最终的结果是牵手还是分手,爱过就圆满。当你爱一个人胜过爱自己的时候,你便会发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缺点不足,你会比以前更了解自己,你会知道怎样去爱别人才是最好的方式。

这世上我们最应该感谢谁呢?也许是那个曾背叛过你,伤害你最深的人。因为是他让你懂得了恨,让你懂得了怀疑,让你懂得了欲哭无泪,让你懂得了人心。只有伤害和背叛,才令你浴火重生,让你坚强,让你变得更好。我们的人生,就伴随着如此的血泪。或许,我们所谓相濡以沫的幸福,最终,与爱情无关,与心底的那个人,亦无关。但是在匆匆生岁月里,我们必须敞开心扉,至少不顾一切地去爱一次,哪怕遍体鳞伤、体无完肤,也要去爱。只有爱过了伤过了痛过了,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

即使能活上三千年,甚至于三万年,你也应该记住:人所失去的,只是他此刻拥有的生活;人所拥有的,也只是他此刻正在失去的生活。因此,生命的长短没有什么不同。此刻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那正在逝去的也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失去的不过是单纯的片刻。一个人不可能既失去过去,又失去将来!----还没有经历的事情,怎么可能被夺走呢?因此,请记住两点:第一,万事万物根本上都是一样的,在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我们在一百年、两百年或是无限的时间里看到的景象,都是同一回事;第二,长寿者和早夭者失去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因为只有此时此地的这一刻才可能被夺走。一个人只拥有现在,也就不可能失去他还尚未拥有的东西。

奥勒留对于“得失”的看法可谓是犀利至极。古语有云“有得才有失”。此话与奥勒留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得到,何来失去?一个人,若一无所有,那他便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同样,世界首富会是这世间最贫穷的一个人,因为他这一刻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在将来的某一刻通通失去。生命里有门功课叫接受:接受爱的人离开,接受亲的人离世,接受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喜欢自己,接受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以及接受自己的出身、相貌、天份。无论活多大,每一次在“接受”面前,我们依然像个只会嚎哭的孩子,区别是,长大的自己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变好的开始”。凡事顺其自然,从不去强求,但求无愧于心。此身乃如草芥微尘,世事转头已成空。淡然的面对,坦然的度过。不要以为得到了什么,其实人时时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时间,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财富,失去更多的机会。不要抓得太紧,抓得越紧,丢失的会越多。只有看淡得失,懂得接受,才会把长度一定的生命无节制的拓宽。

“要尊重你的判断力。你的思想里没有出现不合乎自然和理性的想法,正是多亏了它,你才不至于做出草率的判断,正是它使你对人友善。”当你纠结于是否承认自己对于某事毫无头绪的时候,你应该相信你理性的判断,不要因为你的虚荣心而去怀疑。承认软弱并不是羞耻的事情,你不是完美无瑕的怪物。只有直面自己能量下滑的事实,在需要帮助时勇于求助,你才是真正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会用微笑对待自己判断力。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

“所有你看到的事情都将迅速的衰朽,那些目击其分解的人们不久也将逝去。活得最长的人将被带到和早夭者同样的地方。”

斯人已逝,沉思不止!

第三篇:《美的历程》读书心得

作者:邵逸清

李泽厚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为我描绘了一曲中国艺术之美。在这本书中,我仿佛被李老师引领着去需找中国艺术美的真谛,中国艺术之美,并不只出现在华丽堂皇的艺术馆中,中国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我们只缺少一双发现这些美的眼睛。在这并不算长的文章中,最令我心驰神往的就是李老师提到的古代图腾,往日被认为毫无章法,令人畏惧可怖的图腾,竟拥有鲜为人知的意义,在我们看似简单,却不无道理,你看那可怖的人面鼎中常出现的牛头怪,并不是随意想出的装饰花纹,它象征着守护与威力,守护者自己部落的人民,威吓外来侵略的敌人。就像李老师所说:“它们这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有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李老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超越一般人所定义的优雅美的框架,为我们呈现出那令人血脉沸腾的野性美,这种美,百看不腻,这种美,令我痴狂。 李老师不局限于图画艺术,文字的美也被他讲述地淋漓尽致。古代的诗歌,名流千秋,我们在高中被灌输的思想太关反复太局限,谁

敢说李白杜甫写出的洒脱之诗不是对生活的无奈所迫?谁敢说,表面看似豪放不羁的字句,没有隐藏着作者对现实的畏惧?谁说描写热闹欢腾的画面,没有体现当时作者的孤寂落寞?谁敢说淡泊名利的语句,没有透露作者想要入世的向往期待?我们学习地太快,却感悟地太浅。文章的中部至下部引用大量诗文,让我们更深刻地感悟到李老师对美的独特眼光,在图画,在文字,在政治态度,在生活经验,在于拥有那强大的关于美的哲学思想。

这历程,让我走的很充实,这历程,让我有所新思,这历程,让我目不暇接,这历程,让我叹为观止。去发现,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地学习美,这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最深刻地思想,让我们去天人合一的境界,去用心聆听生活带给我们的美的历程。

10251213223动画2班 邵逸清

第四篇:《沉思录》读书笔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而会迷茫,时而会因为失败而变得暴躁,或者由于冲动无法冷静,这时我们需要沉思。在读完《沉思录》,我觉得我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指航的路标,为以后的人生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在读完沉思录后,我意识到:无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诸于你,你都要怀着崇敬接受;不玷污内心的神明,不让各种妄想搅扰它,而是使它保持宁静,规规矩矩地侍奉它,不说违背真理的话,不做违背正义的事,即使别人都不相信你的生活简朴,谦虚和满足,他也绝不动怒,终其一生不偏离这条道路,顺着这条路,你将获得纯碎,宁静,随时准备告别人世,没有任何勉强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从书中我亦了解到人最大的幸福就是遵从理性,合乎自然: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心内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

每当我们的人生处于迷茫或者堕落的时候,你就要牢牢记住:人生是何等短促,何等卑微:昨天像是一滩黏液,明天也不过是一具木乃伊,一堆灰尘。所以,在这短暂的有生之年,让自己过得合乎自然吧,怡然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就像一枚熟透之后即将坠地的橄榄,感激承托它的大地,感激生养它的枝干。

从马克西莫斯,我学会了自制,不因他人而动摇自己的意志;无论是疾病还是其他的困境中都始终积极乐观;他的性格既亲切和蔼又端庄,两者结合的这么完美,足以成为我的表率;他做事勤恳,毫无怨言。他表里如一,从不口是心非,在任何行为中都不抱恶意;他从未表现出大惊小怪的样子,也没人听过他出语抱怨;他做事不冲忙,也不拖拉,也没有涨然若失或意志消沉的时候,他不去讨好他人,也不会表现的暴躁或者多疑。他心地仁厚,宽宏大量,而且为人正直;与其说他不曾背离正道,不如说他一直在正道上前行。

无论何时何地,这都是你能够做到的:要满足于命运现在分配给你的一切,要公正地对待你现在的邻人,要谨慎地保持你现在的想法,以免那些你还没有完成把握的念头混进你的思想。

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要处之泰然;服从内心的原则,行事公正‘也就是说,一切的想法和行为都要尽到社会的义务,因为你的本性要求这样。不要空谈一个好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只管去做一个好人吧!要不断地告诉自己,时间乃是一个整体,所有事物的实体也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于物质的整体而言都像是一粒无花果的种子,于时间的整体而言就像是砖头的一下转动。

第五篇: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时刻沉思自身能力修养。奥勒留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过希腊文学、修辞、哲学、法律与绘画等。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从马可·奥勒留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修养的人,不是单单以地位、金钱、容貌来衡量的人,而是一个时刻自省自律的人,一个敢于挑战勇于挑战自己的人。在这个快速进步、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心难免变得浮燥。守住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与自身进行对话,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 1

在学习中不断剖析自身修养,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告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时刻沉思自身责任良知。我们要时刻深思自己的工作责任,马可·奥勒留在文中写道:“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时刻沉思自身道德品质。马可·奥勒留在卷一中就如此写道:“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 感悟一: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感悟二: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读罢此句,不得不放下书本,思考良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而且能够引起我实际生 3

活中的共鸣。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即是礼物,也是恩赐,是我们唯一所能把握的。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卖床垫的销售技巧下一篇:目标成本制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