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23-01-22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完成

一、名词解释

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教学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集合,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和依据,是由教育自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中世纪大学:欧洲封建社会(5世纪到17世纪)的大学,具有行会性、自制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雏形阶段的标志,它已初步建立了教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

赠地学院:1862年国会通过“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历史上称之为“赠地学院”,后来大多数成为州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为美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 院系调整: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教育改革始于1952年秋。即改造文理工医农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为文理综合大学,设置其它科类的单科和多科学院,且以单科学院为主。

高教60条:25,196

1年,我国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 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 1998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 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 门人才。

大众化:教育的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民主化:两方面含义。一是涉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另一层含义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上。

终身化:终身教育。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并传入我国。 (PS:名词解释有考的必要吗?怀疑中。。。)

国际化: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即高等教育所应有的国际意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国际理解。

开放大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英国,是英国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贡献,它是随着成人教育兴盛、教育广播电视兴起和教育民主化运动三种趋势聚合演化而成的。 教育适应性:教育适应性指主动的创造性的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本位:主张根据国家利益与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取向的。

个人本位:主张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个人价值为取向的。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

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其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 状态。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公立和私立; 据授课时间方式不同,分全日

制大学以及函 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

2

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

4教育因

素。教育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培

养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的调整上。

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 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

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

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

教育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

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

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军事学等

12 个各学科门类的学位。

☆8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

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

例关系。重点院校(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

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一般

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院校(以培养

应用性、技艺性为主)。

90

地区结构:指各大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

的构成状态。1 梯度结构模式 2 中心城市模式。 高等学校定位:指高校确定自身的位置。

院校研究: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学校管理,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门学科和一个实践领域。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统一实现的过程,或者说,是在学生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过程。其本质为教学条件下学生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课程:即“教学内容和进程体系”,是空间(内容)与时间(进程)的统一。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狭义课程是指计划课程,也称为显性课程,是经过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课程,目前在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课程即是这种课程。

隐性课程:计划课程外的非计划课程,也称为隐性课程,包含学生在计划的教学内容之外,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

课程结构:指课程设置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方式,其涵义:一是课程设置的门类,二是各门课程间质的关系与量的关系,三是组合方式,即根据各门课程间质的关系与量的关系按一定的方式加以整合,形成课程的整体结构。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自学法:是学习者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 自学能力:指独立地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它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也就是利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多媒终身体教学系统:通常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上,为开展网络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控制系统,它包括多媒体控制与教学管理系统两部分。

学生评教: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体系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组织制度,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终身教育:教育从一次性的过程转变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需要。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服务于学生的谋职和胜任现有工作,更要着眼于他们一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重视其终身受用的素质培养及其构成,使之充分融入21世纪的全球知识社会。它是高等教育在时间上的拓展。

教学评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评估是指对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则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所有有效教学与成功教学的基础。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问题研究:围绕着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最终能全部或部分解决问题就是问题研究,它是大学管理干部和教师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

二、简答题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论?

答:高等教育学科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要研究高等教育理论,是因为: ① 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学习与研究高等教

育理论的根本意义在于掌握教育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实践活动达到合乎规律的结果,不断将教育实践推向前进。 ② 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

要。大学教师除在学科专业领域必须有较高的造诣外,还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修养。

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

答:高等教育的性质是指高等教育在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进行比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它既反映出教育的本质特点和一般德行,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分别为:①高等教育的高级性;②高等教育的专业性;③高等教育的学术性;④高等教育的公益性;⑤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答: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有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推进科学技术发展;③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简述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目的是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的即是对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标是由多种发展要素,多种发展层次所构成的具有可检验性的指标体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在含义的共同点都是对学生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而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则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

简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答: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及其基本属性的发展和完善。 在现有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一致又相矛盾,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日趋走向统一。 ①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社会发展与人的

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二者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两者在互动中发展,使每个个人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②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矛盾性。等社会历史条件

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时,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就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发展机会和发展取向上的矛盾。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产生于一定得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5)区域因素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如何体现?

答:普通高校的发展要合理规划层次结构,不同类型的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办出特色。

(1) 本科教育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

效益方面。

(2) 研究生教育要继续贯彻按需培养的

原则,根据社会需要,积极惊醒专业调整,既要加强基础学科,增设新学科,也要服从社会需要,多培养应用学科的研究生。

(3) 专科教育要以培养各类实用人才为

主,基本稳定基础学科的规模,适当发展新兴和边缘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

(4)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动手能力的

培养。

如何理解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答:教学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是现代大学的三项职能、

①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也是大学所特有,而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可替代的。任何一所大学

都应该把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②科学研究时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科研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创造新知识,二是有利于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三是获得应用研究成果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强调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否认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③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职能的延伸。大学职能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出一项新的社会职能,并给与特别强调,对于推动大学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条件构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2)课程即教学活动的内容(3)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4)教学时间(5)教学环境(6)教学的物质条件 试分析大学教学的特点?答案不确定

答:1)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2)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一种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大学教学过程有何特点? 答:(1)大学教学的专业性(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3)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 (即可以是简答,还可以做论述) 答:1.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2.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3.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4.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5.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塑造与控制的对象,而是具有主体性、独立性和探索性的学习者,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自我建构。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

答:1.传承关系2.导学关系 3.合作关系4.相长关系 简述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径?

答:1.讲授内容的更新2.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3.教材的更新

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1)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2)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4)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6)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7)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8)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你如何认识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

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①大学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教法和学法有机联系不可分割,不能孤立的考虑教法和学法。)②大学教学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大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虽各有特殊性,但却有本质的联系。大学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以学为住,学习和发现逐步结合的过程。)③大学教方法的本质在于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是教学形态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方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因此,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也是教学方法的对象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统一。) 大学教学方法的作用 答:。①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志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的意志,促进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②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获得正确认知,缩短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的重要工具,因而具有认知的功能。③由于科学的教学方法凝结着巨大的智力价值,它不仅是传递和掌握知识的工具,而且具有“开智”的功能。④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与教学过程的这一特点相适应,科学的教学方法还具有评价,调节,控制的功能。 讲授内容如何处理(包含讲授内容的概念)

答:所谓讲授内容的处理就是根据课堂讲授的特点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组织,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制订。讲授内容处理基本要求如下①讲授内容应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②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硬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③讲授内容要有思想性。④讲授内容应是以教材系统为依据的重点讲授。 备课(三个步骤、两个注意问题)

答:老师讲课之前的准备。大体分为三个步骤①在钻研教材,参考教材与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课时规定,进行讲授内容的选择,加工和组织,并写出讲稿或讲授提纲。②根据确定的讲授内容进行教学法准备,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与教具的准备。③临上课前再重温一下教案或讲授提纲,使上课时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里有两个注意问题:①讲稿与教材的关系。应该是“不即不离,若即若离”,在低年纪要“多即少离”,高年纪要“少即多离”。②讲稿同讲课时的临场发挥,一是在分析论证或举例时脱离讲稿所作的即席发挥,一是根据学生的及时反馈对预定的讲授内容和方法所作出的改变或调整。

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与应用

答:在具体的教学时间中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恰当的选择合理的组合,并加以正确的应用,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是教学方法选择、组合与应用的根本要求。⑴教学方法的选择的依据: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由知识,智能,意向心理品质,思想品德,体质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讲授知识的传授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如果试图用讲授法来发展学生的智能是不行的。)②学科性质与知识形态。由于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因而在研究方面与教学方法上必然显示出各自的学科特点。比如:在文理之间,文理科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以及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之间,在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③学生发展水平。学生的独立学习水平最为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是一种需要因素,也是一种条件限制的因素;④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比如:各种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经费等。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脱离现有的物质条件。⑵教学方法的组合:①教学方法组合的层次性。就高等学校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可分为科类,专业,课程三个基本层次。②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式。就是各种方法相互联系的形式。大体有几种:a包容性组合。一种方法命名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包容多种方法。比如:讲授法,实验法,自学法,实习法,科研训练法等,这些都是复合性组合;b互补性组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将多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加以平行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弥补局限性,综合优势,满足教学目标多方面的要求;c量化性组合。教学方法的组合不仅要反映质的关系,还要反映量的关系,即各种方法在整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⑶教学方法的应用:①教学法的基本修养。包括教学法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与技能等因素。②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③教学方法运用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④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⑷(可自由发挥补充举例) 如何结合教学工作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说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6个方面)

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原则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6个方面:⑴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心理咨询。(高校要组织力量,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呀牛,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⑵加强对新生适应环境的指导,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自理自治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帮助学生开阔生活空间,促进与同学间的沟通;帮助学生端正交往动机,学会必要的交往技巧。)⑶加强对大学生学习指导。(①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学习思想和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抱负水平;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④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⑷建立和维护健康性心理。①高度重视性道德,塑造健全人格;②传播科学的性知识;③指导学生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⑸发展健康的恋爱心理和行为。①培养健康恋爱心理;②发展健康恋爱行为。⑹加强就业指导。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②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③要求学生精心准备自荐材料;④指导学生掌握应聘技巧;⑤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择业中的挫折。)

大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见教材P307) 答:与其他科研机构相比较,大学科学研究具有自身的特点。

(1)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

(2)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科学探索和创新的需要。

(3)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

(4)大学研究承担归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事宜原创研究。

(5)大学教师广泛开张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

答:①大学生应当研究自己。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从西方移植而来,至今100多年。中国办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是模仿和借鉴。中国的国情十分的复杂,高等教育关涉千家万户,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任何照搬照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大学是我们每一个“大学人”的大学,大学管理干部都要研究高等教育的规律,大学教师要研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学生也要研究大学学习的规律。可见,大学的科学研究除了学科专业研究外,还包括研究我们自己。②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之一。高等教育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学科建设,二是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是专职高教研究人员的事情,主要是应用逻辑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究;问题研究是大学管理干部和教师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路径。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但又有很多问题困扰我们,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原因,提高对策,达到全部或部分的解决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问题研究”。

大学生科学研究应遵循的什么原则?

答:⑴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教师在科研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①科研选题首先要考虑教学的需要,问题来自于教学,使科研尽可能与教学保持一致;②将科研成果引进教学之中,充实教学内容,将科研方法,科学精神寓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③为学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特别是吸收研究生进入科研过程,通过科研实践使学生得到真正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⑵课题中心原则。以课题为中心,保持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⑶团队原则。大学科时代的科研需要团队协作才能有竞争力,才可能出大成果。大学教师应主动地融入一个团队,以团队利益为重,齐心协力。

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利(包括为什么要加强?怎么加强?)

答:⑴存在的问题。①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党政联席会议,或者是党委常委会没有教授参与,学校权利过于集中在行政系统;②学术委员会及专业委员会成员多为二级行政权利的代表,如院长,系主任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来自基层的教授只有少数,甚至是点缀。学术组织并不真正代表学术权利;③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尚未发挥应有作用。⑵对问题的思考。要摸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需要时间和实践才能完

成,这里提出几个建议:①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决策制度,吸收一定数量的教授参加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②建立健全各种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聘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师代表在其中应占据多数,以确保教授学者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③民主选举产生院长,校长。我国大学可从院长和系主任开始,以民选替代任命制,首先保证基层组织学术权利到位。待条件成熟后校长也可以通过民选产生。

三、论述题

(答案只写要点,发挥要看个人) 你如何认识教育科学的对象与性质? 答:(1)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2)教育科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同时与自然科学存在大量的交叉。

(3)教育科学是一个学科群。 为什么学习与研究高教理论的意义? 答:(1)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

(2)学习与研究高教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大学教师从专业角度讲,他所从事的是科学教育工作,是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其专业化的要求,除在学科专业领域必须有较高的造诣外,还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修养。

教师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可积累自己的直接经验。通过经验的积累也能摸索到一些教学的规律,因而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必须看到,仅仅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就会给实践带来极大的盲目性,就会走更多的弯路,花更大的代价,就很难使认识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认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关键问题是要承认,教学内容所反映的科学规律与教学虽然有关,但却不能代替教学规律,学术水平也代替不了教学水平。

总起来讲,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对待学科理论的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经验主义,这样才能使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都得到提高。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答:总结美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可以慨括为以下几点:

(1)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元化需求。

(2)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大学自治的关系。 (3)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 试述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教育功能与价值,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什么是社会发展 (1)两种社会发展理论

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另一种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即社会现代化理论。 (2)三代生产力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也有确定的内涵与目标。从三代生产力的划分出发,所谓社会现代化,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更新换代。一次现代化,即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实现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二次现代化实现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的转型。 (3)现代发展观

在发展观上经历了三次重大发展。

第一次转变,是由发展等于经济规模的增长,转变为经济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发展。

第二次转变,是由发展等于经济的全面发展,转变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次转变,是由发展等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二)什么是人的发展 (1)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而存在的。人之为人,正是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统一。

(2)人具有多重属性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具有多重属性。两分法,认为人具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另一种观点是三分法,心理属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

(3)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及其基本属性的发展和完善

(三)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

其一,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其二,两者互为发展的条件。其三,两者是在互动中发展的。其四,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这是认识两者一致性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性

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究其本质的关系而言,然而当社会历史条件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矛盾。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产生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水平的制约。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试析大学教学的特点 答:(1)教学: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教学条件构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作用(2)课程,即教学活动的内容(3)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4)教学时间(5)教学环境 (6)教学的物质条件。 大学教学过程有何规律性? 答:(1)教学过程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2)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 (3)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大学教学过程有何特点? 答:(1)大学教学的专业性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和可为。 答:(1)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2)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

(3)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

(4)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

(5)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大学教学整体改革的目标: 答:(1)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2)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

(3)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

大学教学整体改革的策略: 答:(1)整体改革与单项改革相结合 (2)教学改革必须经过实验

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

(一)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1)两类课程皆应重视而不可偏废 (2)两类课程应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

(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四)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 1.应以理论学习为主 2.在坚持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同时,必须使学生不断积累与扩大实践经验;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七)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

(八)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问题研究:研究围绕着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最终能全部或部分地加强问题。 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1)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能满足大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2)大学学术思想活

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学科探索和创新的需要(30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4)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5)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

答: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科学研究是大学三项基本职能之一。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

(1)“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大学学术之上有如企业利润之上;

(3)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大学学术追求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识,第二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

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

答:(1)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决策制度,吸收一定数量的教授参加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

(2)建立健全各种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师代表在其中应占据多数,以确保教授学者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

(3)明珠选举产生院长、校长。我国大学可先从院长和系主任开始,以民选制替代任命制,首先保证基层组织学术权力到位。等条件成熟后,校长也可以通过民选产生。

第二篇:高校教师资格证培训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模版)

高等教育学 一概念:

1高等教育【性质,任务,3】

2高等教育学【对象,18;性质,20】 3教育方针【22】教育目的【24】 4学制【40】高等教育学制【40】 5学位【46】学位制度【46】 6高等教育结构【59】 7教学原则【100】

8学年制【111】学分制【112】

9课程【115】必修课和选修课【118】 10教学计划【119】教学大纲【120】

11教学方法【128】现代教育技术【131】 12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134】 13答辩【141】

14社会服务【157】

二知识点

1教育基本规律【2】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2】 3高等学校社会职能【13】 4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22】 5教育目的的性质【25】

6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层次或人才培养层次【28】 7高等学校科类与专业【12大门类249种专业】 8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8】 9全面发展实施途径【38】

方法与途径?

10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四种基本类型【42】 11世界各国普通高校层次【43~44】 12成人高等学校的性质【46;68】 13各国学位层次【46】;我国学位制形成时间与我国目前学位制确立标志【47】 14研究生教育24字方针【49】

15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68】世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69~70】;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体系包括的两个系列与三个层次【70】 16观察力的三种类型【73】

17高校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74~75】 18高校学生自我意识最主要特征【77】

19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倾向性及其心理反应的基本形式【77】 20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78】 21高校学生的三大需要【79】

22高校学生中心兴趣形成的三个阶段【80】 23高校学生的理想特点【80】 24四种气质类型【81】

25高校教师的任务【86】与工作特点【87】

26高校教师发展【89】及发展包括的三个方面【90】 27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方面【92~93】

28教学过程构成的三个要素【95】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107】 29高校教学内容的三个特点【96】 30高校教学管理的两种模式【111】 31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115】

32世界具有影响的三种课程论【115~116】 33教学计划的构成部分【119~120】 34教学大纲的结构【122】 35教学方法的分类【129】

36传统教学媒体的应用原则【132】

高校教师培训课程 37考核的三种方式及两级制【134~135】

38评价考试的四个重要指标;衡量命题是否恰当的基本标准【137】 39考试试题的两大类型【137~138】

40试题编制技术的五个步骤【138~140】 41评教的三个基本模式【145~146】

42高校发展科学职能形成的时间、国家、创立大学及代表人物【157~158】 43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形成时间、国家及威斯康星思想【158】 44高校社会服务的四项内容【162~165】

45高校社会服务的三个运行机制【168~169】 46高校改革的战略【177】

47高校改革的进度与形式【173~176】 48高校改革的一般模式【178】

49在改革一般模式中形成动机阶段的两个因素【178~179】 50在改革一般模式中,改革阶段的本质【179】 三简答及论述问题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规律

所制约;起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 1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4-5】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4点。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3点 2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6-8】

{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4点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3点

3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8-10】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2点 {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2点

4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0-11】 {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3点 {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3点*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表现【7】

☆高等教育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的表现【11】 《二》高等教育与人发展关系规律 1影响人发展因素的各自的作用【12】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4点 【12】

《三》京师同文馆创立时间。{标志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18】

《四》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劳动者,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3】

《五》教育目的的意义【22,25】

《六》制订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4点【26】

《七》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处理的几个关系 5点【31~35】 {1}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回归与发展的原因 2点【31~32】 {2}人文教育的意义【34】

《八》全面发展的含义

5点【36~37】

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九》学制建立的依据

4点【40~42】

《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内容

4点【52~54】 《十一》怎样促进就业制度改革

6点【56~58】

《十二》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5点【60~62】{注意与第九题区别} 《十三》专业结构调整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4点【65~67】{注意与第七题的区别} 《十四》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 2点【82~84】 《十五》高校学生自卑与超越矛盾的表现【84】 《十六》高校教师的作用 3点【85~86】

《十七》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 5点【87~88】 《十八》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93】

《十九》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4点【96~99】{重视第二特点与第三特点的论述} 《二十》怎么理解和执行…原则

8个原则【100~109】{解释原则,再回答“做到以下几点”}{核心原则;特殊原则} 《二十一》学分制的优点 3点【113~114】

《二十二》三种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基本观点,方法与缺点【115~117】 《二十三》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 4点【120~124】 《二十四》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 4点【124~125】

《二十五》叙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关系【126】 《二十六》教学方法的特点【129】 《二十七》命题原则 4点【136~137】

《二十八》学生评教为什么是可信的? 3点【143】 《二十九》学生评教的意义 4点【143~145】 《三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作用【149】

《三十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5点【149~150】 《三十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4点【150~152】 《三十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形成过程【158】

《三十四》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 3点【160~162】

《三十五》影响高等教育改革进度的因素

3点【173~174】;改革形式受哪些因素影响

4点【175~176】{注意这两题不要混淆} 《三十六》在改革的一般模式中,怎样处理好形成动机阶段的两个因素的关系?【178~179】

第三篇: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措施(主线)

4.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现代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5.教育学及教育现象的含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6.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异同

异: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鬼客观规律的揭示。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制定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指定的。同: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而且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是比较可行的。因此,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7.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杜威。

8.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9.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放入结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的教育工作。

10.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1.教育目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12.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3.素质教育的含义

它是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主观努力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狭义上说:素质教育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14.素质教育的内容

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5.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阶段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是连续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呈现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差异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

不均衡性: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一种是统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另外一种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

17.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首先,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环境: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成熟)

18.教师的含义及其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专职人员,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9.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教育,敬业乐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这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团结协作、关心集体是教师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骄傲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20.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部分。

21.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和教师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析是非真伪,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22.德育的概念

德育又称为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的要求和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

2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24.班级管理的含义及其模式

含义:班级管理就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模式:①班级平行管理模式

②班级民主管理模式

③班级目标管理模式

25.班主任的概念和任务

概念:班主任是学校委派具体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

任务:在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质量以及身心发展水平。

26.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7.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28.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29.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30.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3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3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3.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重用》《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34.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3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36.“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37.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

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8.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去鞥强学生体质。

39.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40.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1.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42.义务教育是依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43.教师是佳偶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45.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泛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46.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47.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48.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49.教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50.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51.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5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53.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54.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势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55.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行程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57.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一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

58.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史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59.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60.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6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2.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63.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6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

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65.活动与交往时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66.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7.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8.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时特别的重要途径,其中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69.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境,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四篇:现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0.1教育学学科形成标志,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论述教育目的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论述教育途径方法途径以心理学);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课本,杜威教育思想:生活活动学生三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绅士 洛克《教育漫话》。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范式”,库恩《必要的张力》。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专著。培根《论科学价值和发展》教育的艺术独立领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

0.2教育学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已经意识到的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的价值: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配置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历史发展三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教育学多样化发展。前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学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0.3实验教育学反对以赫尔巴特强调的概念思辨,认为其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将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区别在与心理实验在心理实验室进行,教育实验则在真正的学校环境中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它强调的定景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0.4实用教育学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某种生活做准备;教育及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的学校学习就是一个社会成长的过程;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先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在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1.1教育起源的认识:神话起源论(第一个正式提出);生物(西方第一个代表性),归结于动物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生物行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教授活动,法国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动物之教育》,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心理,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走向极端了;劳动;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没有目的或是外在目的

1.2叶澜 教育交往起源论。苏格拉底,“什么是教育,美德是否可教”。教育的“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即生产力,还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我国奴隶社会教《四书五经》。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菲尔。

1.3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教育基于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通过“育人”这种活动方式而展开,教育正是通过此矛盾的解决,培养自然性与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育人,其育人的支撑点是教育者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教育概念界定的说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它抓住了教育的基本矛盾(特殊范畴说);凸现了教育的目的;展现了教育的过程;解释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多个层次。教育自觉是指自觉地把握学生的精神状态,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其健康成长。教育态度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的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此外,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起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长期性;民族性。教育功能:作用对象(个体、社会)呈现方式(显性隐性)作用方向(正负)。教育的个体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称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扩展功能,影响社会发展。

1.4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无阶级性)、古代~(教育和生产劳动完全分离)、现代~。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古代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目标比较狭窄,学为仕官、学为僧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东方孔子“启发式教学”、马融的小先生教学制、苏格拉底问答术(产婆术);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为普及教育的程度;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科教兴国;在以人为本思想下,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1.5现代化教育: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日趋紧密;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形式更加多样化;有商品性;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发展性;民主性;主体性;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生态意识在增强。

1.6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人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文字的出现;阶级的出现以及统治阶级培养其子弟的需要

2.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特点:宏观性;预期性;强制性;时代性。是客观性的主观表达,兼具主观与客观的特征。结构: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逐层向下)。确定依据:客观依据, 生产力的影响;生产关系的影响;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也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不同时期和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取舍。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功能:激励功能;指导功能;评价功能。现代教育目的应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要求。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个人本位(人的需要,卢梭、裴斯泰洛克、康德、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2.2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智育(授予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体育(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正确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发展起不同作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马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素质教育的理解: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性质:它是现代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它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教育是一声不断重复的概念体现终身教育);具有:全民性、整体性、主体性、合作性、活动性。素质与应试:教育价值观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评价不同。

2.4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有文化传统影响;应试教育是当前生产力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因此批而不亡。

3.1发展特点:一维性;均衡性;活动性。人的发展,身体和心理。制约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个性发展是在人的共同性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3.2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环境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个体接触到它时才可能受其影响;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即个体对环境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等多种选择。遗传影响人的发展: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率。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影响着人的发展;遗传的影响仅仅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即遗传因素是后代发展的生理基础,规定着后代发展的可能性方向,但非现实的影响。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教育跟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为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可能,而教育又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从而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教育促进发展的机理:对教育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掌握和类化是教育到发展的必经过程。教育与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特别是个体的成熟度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可能;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教育主导人的发展:教育不仅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还是一个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社会经验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学生主动的接受过程,即个体自己的心理活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是在教师教学中通过他们过去的学习而形成的,新的需要又是在教育的需求下,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在教育工作中心理内化(就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知识内化、智力、道德)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依赖于教育提出的社会行为要求为学生所领会——学生一般只有在具有良好态度下,才会接受所领会的教育要求;这些领会了的要求为学生所接受——只有当这些行为要求在活动中得到概括化和系统化以后,它们才能成为学生的个性特性,学生才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个性发展的条件: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他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是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基础;社会结构和人与人联系的方式,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意识形态等,构成人的个性发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遗传因素、主体的身心发育程度和活动的方式与状态,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条件。

3.3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4.1教育结构就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这里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结构。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教育先行的内涵及依据: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适度优先发展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4.2教育与经济是相互联系影响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发展又进一步影响经济,从而使两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对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现代教育对经济的影响: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产业结构制约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程度;地区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的布局。政治对教育:政治制度制约着现代教育目的;政治制约着现代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对政治:促进政治民主化;有助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有助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5.1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师过程的中心阶段是理解教材。

5.2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以教书育人为职责。教师经济待遇是指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是教师劳动的价值表现。教师政治地位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的获得、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人类灵魂工程师,加里宁。1995《教师资格条例》;1993《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开始分工的奴隶社会。

5.3教师职业权利:一般公民权利;专业自主权: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情况决定,属劳动对象)和重组性、示范性、长期性和迟效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劳动量的隐含性。现代教师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文化知识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专业素养,是作为专门职业的教师所必须经常休息涵养的内容,是当代教师质量和教师风貌的集中体现。教师专业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新型知识结构;相应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5.4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时代性和普遍性)。教师角色定位: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角色转换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要求;网络消解教师权威;知识观的变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5.5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及现实途径: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及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及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遍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法国,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大致分为定向型、开放型);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我国奖惩性教师评价、英国表现管理、美国教学档案袋评价);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美国勒温、英国斯腾豪斯)。

5.6学生:广义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狭义各种教育机关受教育的人;特狭义学校中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属性:学生是三种属性的统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社会权利(公民权、学习的权利)。基本特点: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发展性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个性化的人。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洛克,白板说,“外塑论”学生说,我国,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内发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5.7师生关系【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社会关系、教育、心理、伦理、法律)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特点: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对话性。类型: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民主—参与型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德,胡塞尔,我—你主体间性对话关系。师生关系问题原因及途径: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实用与功利;对立与冲突。原因,历史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与学生携手共建师生关系,教师应胸怀满腔的教育爱、教师要善于倾听。

6.1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课程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六艺、六经、四书、欧洲七艺;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美国比彻姆 。 6.2课程标准,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更好的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规范的课程目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2001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纲要中,小学综合课程(广域)主要,初中分科与综合结合,高中分科为主

6.3全人发展,强调国际意识培养,孔子“复礼”、英国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

6.4新课改中,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7.1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学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教学工作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7.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

7.3教学过程的规律:双边性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教是为了学并决定着学,而学依据着教并影响着教。因此,教学须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间接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发展性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知识掌握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掌握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7.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动机,引起欲望(方法:讲故事;演示直观材料;复习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出新知识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感知教材 构成表象(演示、试验、观察);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方法: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推理);复习教材,巩固知识 (数字记忆;串联记忆;联想记忆;谐音记忆);运用知识,培养技能;检查知识,获得反馈。

7.5教学原则的体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道而弗牵);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巩固性原则;

7.6复习:学期开始时使新课能顺利进行;经常性的复习为了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阶段性为了把一个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深化,弥补知识缺陷;期末使全面、系统、巩固地掌握一学期所学的知识、技能,

7.7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为主,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要求: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讲授要有启发性;要注意语言技巧;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配合板书)谈话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要求:教师要做好谈话的充分准备;要善于启发;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做好归纳小结)。法,要求: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练习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反复地完成一定的操作或从事某些活动,以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要求: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掌握练习的基本知识;要保持练习的效用性;要严格要求;要使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

7.8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优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对全体学生采用统一教材,要求用同一种方法授课,不能充分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道尔顿式;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我国贫困地区)

7.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上课(目的明确;内容科学;方法恰当;组织的好;积极性高;语言生动;板书工整;布置好课外作业);课后辅导;学业检查;成绩评定

10.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其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定型化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模式。现代教育制度诞生于19世纪欧洲,以国家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结合;高等教育多样化与综合化;成人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双轨制,英法,下延型为升大学;单轨制,美国;分支型,苏联、中国(由单轨转变来)。我国现行学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得到了确认。1986年《中~国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强迫性、普及型、免费性)制度的确立。新中国现行学制:幼儿教育、初等、中等、高等。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学发展。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成为现代大学的特征。

10.2“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宣告中国现代学制产生。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的实施标志我国现代学制的初步确立。1922年,“壬戌学制”,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0.3普职之争的实质是现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分流和何时分流。

10.4终身教育:1965年保尔•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是“从幼儿期到死亡的不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人之区别,与培养人格和职业生活的训练相结合。” 影响:终身教育持一种大教育观;终身教育持一种民主的教育观;终身教育是对现代教育的补正;终身教育是一种构想

第五篇:《高等混凝土》知识点总结

(page代指过镇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书)

1.1材料特点

1.不同方向(平行、垂直、倾斜)的浇筑方式对混凝土受压测试强度的区别:施工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混凝土非均匀性和不等向性。page2 2.微裂缝的形成原因和部位以及造成的结果:原因:水泥砂浆失水收缩变形量远大于粗骨料的收缩变形差(温湿度场所产生的微观应力场),这使砂浆受拉骨料受压;部位:粗骨料与砂浆的界面(界面粘结裂缝,都出现在较大骨料表面)和砂浆内部;结果:裂缝发生不可恢复的扩展,是混凝土徐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水泥胶凝体的粘性流动。page2——page4)

1.2 一般受力破坏机理

1.混凝土受压破坏的微观分析:沿粗骨料表面形成的粘结裂缝随着外力的增加不断发展,最终连通成为宏观裂缝,砂浆损伤不断积累,切断了与骨料的联系,使混凝土丧失整体性而逐渐丧失承载能力,破坏时骨料通常完好,所以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泥砂浆的质量和密实性。Page6

2.1抗压强度

1.立方体抗压强度不能并未在试件中建立均匀的单轴受压应力状态,因此测到的不是混凝土的实际轴压强度(偏大,垫板对试件的横向约束),但依然作为混凝土强度等级划分的指标重要指标。因此采用棱柱体试件,根据圣维南原理,除了端部局部范围之外的中部,接近于均匀单轴受压应力状态。Page8

2.混凝土受压变形破坏全曲线特殊点的含义(应力、应变、泊松比),宏观斜裂缝为什么会出现在后期,机理是什么?page9——page12

3.混凝土破坏全曲线的下降段表示残余强度,但是混凝土试件在加载过程中会突然破坏,其原因是试验机的刚度不足,在加载过程中发生变形时,储存了很大的弹性应变能,当试件承载力突然下降时,试验机因受力减小而恢复变形,释放能量,从而将试件急速压坏,也就得不到下降段的曲线了。措施:page12(2种常用的方法)。

2.3荷载重复假卸

1.恢复变形滞后现象与原因:当应力降至卸载时应力的20%-30%时变形恢复最快。纵向裂缝在高压下不可能恢复。也就是说,裂缝开展的越充分,恢复变形滞后现象越严重。 2.横向应变变化规律(泊松比变化规律) page18 3.共同点轨迹线稳定点轨迹线page18

3.1抗拉强度和变形

1.测定抗拉强度的3种方法:轴心受拉、劈裂实验、抗折实验。(不同方法得到的抗拉强度不同。)

2.轴心抗拉实验中,存在尺寸效应,即尺寸小的试块抗压强度比大尺寸试块抗拉轻度高。 原因:大试块内部裂缝和缺陷概率大,初始应力严重,大骨料界面的粘结状况差。 3.弹性模量:拉压基本一样;泊松比:拉压变化规律正好相反。Page23 4.受拉破坏特征:最先出现在薄弱层,而且在全曲线下降段试件处于偏心受拉情况,这促使裂缝发展更快,混凝土受拉状态下的荷载下降段主要是由于有效受力面积的减小,但受力面上的真实应力其实并不降低。Page25 5.对比混凝土试件受拉与受压破坏裂缝的差别。Page26 表格3-1 4.3徐变与松弛page27(及其工程上的影响)

剪力滞后

概念:梁板整浇时共同工作,在承受正弯矩时部分板相当于截面翼缘参与工作,此时平截面假定不成立(产生剪切变形,剪力滞后效应)。

处理方式:考虑压应力沿翼缘的变化情况引入有效翼缘宽度。 另外:当承受负弯矩的情况规范没有提及(4倍的板厚)。

双向弯曲问题采用试调法求出已知M1和M2所对应的中和轴位置和倾角(park书page75) 双向受弯偏心受压短柱:

1. 短柱与长驻的区别(是否考虑P-delta效应对极限荷载的影响)park79 2. 箍筋提高混凝土轻度与延性(park 81):矩形箍筋效果不如螺旋箍筋,因为混凝土的横向推理使矩形箍筋各边产生水平方向的弯曲,仅能在矩形四角处产生约束;而环形螺旋箍筋由于它的形状可以沿周边产生均匀约束力。

单向弯曲偏心受压短柱:

不同于梁,虽然也会出现压坏或者拉坏的现象,但是并不能通过限制钢筋面积来防止出现受压破坏,因为柱子的破坏类型还与轴向荷载高低有关。(计算时,通常假设钢筋已经达到屈服,验算屈服应变,当发生”平衡破坏”时,应变为0.003) 双向受弯偏心受压短柱:park103 破坏曲面图

极限变形和延性

1. 弯矩曲率特性曲线(大部分变形是有由与弯曲相联系的应变所引起的):刚开始成线性关系,后来混凝土开裂,截面的抗弯刚度降低,且开裂后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钢筋的配筋量,轻度配筋的截面刚度降低的快,直到最后钢筋屈服。——三折线。Park128 2. 无约束梁的延性:通常用延性系数表示,即极限应变与屈服应变的比值。规律:park134—135 3. 无约束柱截面的延性:与梁截面不同的是没有确定唯一的弯矩曲率曲线,因为轴向力对曲率是有影响的。Park140-142上的几个图及其反应的实质注意看一下。 箍筋约束混凝土构件(横向拉筋&错开叠放的箍筋)

构件的弯曲变形 park153 由书中积分公式所求得的转角、挠度比实际的要小,原因是:没有考虑剪切变形、粘结滑移和弯曲裂缝间(裂缝间混凝土还承受一些拉力,裂缝间的抗弯刚度显然要大于裂缝处的抗弯刚度,因此造成构件之间的曲率是上下波动的,如park156图所示的那样,每个曲率峰值与一个裂缝对应)混凝土受压的影响。

由裂缝的分布形式可以看出产生裂缝的原因:比如,只有弯曲裂缝产生时,受拉钢筋的屈服是集中在与

一、两根裂缝相交处;当有斜拉裂缝存在时,钢筋的屈服就发生在一个更宽广的区域内。

曲率图可以表示为理想弹性部分和塑形转角部分来计算变形。Park157 受剪构件的强度即变形(卡尼谷要注意一下)

受扭部分

1. 受扭产生的两种不同情况。Park220 2. (素混凝土)对于不规则截面,如L型截面和T型截面的受扭分析中,采用将截面划分成若办部分分别计算的方法(“薄膜比拟法”),这种方法偏于保守,因为忽略了”连接效应”。(这是针对于各个划分的部分都处于线弹性状态)。如果某一个面达到了屈服剪应力状态,可以使用“沙堆比拟法”来求剪力。但是截面的塑性分布并不完全,因此截面的极限抗扭强度处于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之间。

粘结与锚固(以课件为主)

抗震(主要考虑延性,延性系数的感念,曲率延性位移延性) 混凝土耐久性

1.混凝土材料的劣化(碳化作用机理,碱骨料反应等等,力学性能的变化见课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地例会施工方发言稿下一篇:股东决议与董事会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