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母爱的典故

2023-03-04

第一篇:历史上关于母爱的典故

赞美母爱的词语、名言、典故、优美句子

一、赞美母爱的词语:

舐犊情深,孟母三迁,母爱如山,无微不至,寸草春晖,父母恩勤,哀哀父母,春晖寸草 ,断杼择邻,寒泉之思,老牛舐犊,含辛茹苦,可怜天下父母心, 母爱如天 无私奉献

蜡炬成灰泪始干 赞美母爱的古诗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二、有关母爱的名人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

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

——史蒂维•旺德

三、有关母爱的优美的句子: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大困难,她总是依靠的屏障,为我们撑起头顶上的绿荫,那高耸的身躯,为你遮风挡雨,令你心安神怡。

母爱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义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有一种爱被世人所赞颂,有一种爱可以让人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温热这种爱就是母爱、母爱像火红的太阳,母爱像黑夜里的油灯,母爱像冬天里的毛衣,母爱更像山间的溪水,一点一滴的细流汇成潺潺的溪流,一点一滴的关怀汇成浓浓的母爱。

母爱就像太阳,无论时间多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她的照耀和温热。

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

四、赞美母爱的经典典故:

1、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和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母亲郑氏带着他到随州,跟随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母亲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沙地上写,教儿子识字。母亲的言传身教激发了欧阳修的求学欲望,他勤奋苦读,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孟母择邻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 思想家。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最初,孟母带着孟轲居住在靠近墓地的地方,孟轲就和村中的儿童经常模仿大人们丧葬的过程。不久,孟母就把家迁到了一个集市附近,孟轲又跟这里的孩子们学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讨价还价。孟母忐忑不安,再次迁居到一所学宫附近,虽然房子很破,但这里常有读书人来往。在这里,孟轲开始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经过不懈努力,他的学业日进,终成大业。

3、岳母刺字

岳飞是宋朝著名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南宋徽宗时期,金兵来犯,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记报国之志。从此,岳飞带领岳家军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为匡扶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岳飞精忠报国的形像,已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英雄典范。

4、米芾学字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少时在私塾学字三载,用纸无数,写字平平。一天,一个赶考的秀才路过当地,米芾听说他的字很好,便前往求教。秀才说:“要我教你,得用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听后目瞪口呆,回家告知母亲。母亲把自己唯一的首饰当了五两纹银,为米芾买纸,并嘱咐他要用心写字。从此,米芾练习每一个字都要反复琢磨字帖上的间架结构,不敢轻易下笔,渐渐入迷,终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 关于母爱的好的题目:

《寻爱,却不知爱时时都在》《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爱》 《母爱,似水,似海,似岸,似阳》《无法形容的爱》

《谢谢你的眼泪原谅我的叛逆》《母爱,一本永远品不完的书》 《母爱的深度,似海》《停留在手心的温度》

《鱼*水,母亲*我》《全心全意的爱》《母爱,我懂了》 母爱文章开头结尾:

第二篇:历史典故的成语

历史典故的成语: 背水一战(韩信) 负荆请罪(廉颇) 破釜沉舟(项羽) 指鹿为马(赵高) 如鱼得水(刘备) 图穷匕见(荆柯)

才高八斗(谢灵运)

千金买骨(郭隗) 惊弓之鸟(更羸)

一字千金(吕不韦) 退避三舍(重耳) 完壁归赵(蔺相如) 四面楚歌(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东窗事发(秦桧) 初出茅庐(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围魏救赵(孙膑) 一鼓作气(曹刿)

七擒七纵(诸葛亮)

草木皆兵(苻坚) 毛遂自荐(毛遂)

讳疾忌医(蔡桓公)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杀妻求将(吴起)

为了谋得将军的职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比喻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惜伤天害理,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含贬义。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指鹿为马(赵高)

一饭千金(韩信)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约法三章(刘邦)

手不释卷(刘秀)

十面埋伏(项羽)

多多益善(韩信)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 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七步成诗(曹植)

过其实(马谡)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挂印”是离任、辞官的意思;“封金”是把金银财宝封存起来,表示不想接受。

单刀赴会(关羽)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画龙点睛(张僧繇)

胸有成竹(苏轼、文同) 江郎才尽(江淹)

牛衣对泣

牛衣对泣,典故名,成语,典出《汉书·王章传》。汉代王章为诸生学于长安,生病无被,躺在牛衣中,向妻涕泣、诀别。遂用“牛衣对泣”等谓夫妻共守贫穷,或形容寒士贫居困厄的凄凉之态。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本篇故事讲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王贪恋晋王送给的玉石,保马,答应借路给晋国.虞国大臣宫之齐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王,但他不听,让晋国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回来时顺势消灭了虞国."唇亡齿寒"意思是说有许多事物之间就像嘴唇与牙齿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同样,虢国被晋国消灭了,虞国就会失去支持和依托,也很难逃脱灭亡的命运. 暮虢朝虞[mù guï zhāo yú] [解释]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接袂成帷[jiē mâi chãng wãi] [解释]袂:衣服袖子.帷:帷帐,帷幕.衣袖连接起来,可以形成帷幕.形容人口众多,城市繁华.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â] [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浃髓沦肤[jiā suǐ lún fū] [解释]浃:通,透;沦: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

怙恶不悛:hùâbùquān怙:音户,依靠,仗恃。悛:音圈,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鳞次栉比:líncìzhìbǐ栉:音质,梳子、篦子的总称。指象鱼鳞和梳子齿一样排比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一类的东西数量多而且有次序地排列着。

冒天下之大不韪:màotiānxiàzhīdàbùwěi冒:犯,不顾。韪:音伟,是,对(常和否定词连用)。大不韪:最大的不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

面面相觑:miànmiànxiāngqù觑:音去,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南柯一梦:nánkēyīmâng唐朝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中说,淳于棼fãn)做梦到大槐安国做南柯太守,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大槐安国就是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后用“南柯一梦”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弹冠相庆:tánguānxiāngqìng冠:帽子。《汉书·王吉传》记载,汉朝王吉同贡禹是同乡,又是朋友。当时人说:“王阳在位,贡禹弹冠。”(王吉字子阳)意思是说王吉做了官,贡禹也把帽子掸干净,准备去做官。后用“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其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虚怀若谷:xūhuáiruîgǔ虚怀:谦虚的胸怀。谷:山谷。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的深广。形容十分谦虚。

越俎代庖:yuâzǔdàipáo越:超过。俎:音组,指樽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祭品的器具。庖:音袍,厨师。《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也。”(尸:古代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祝:主祭祀的人。)意思是即使厨师不在厨房做饭,司祭也不能放下祭品去替他下厨房。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注意〕“庖”不能读作bāo。 。

纸上谈兵:zhǐshàngtánbīng《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音吝,lìn)上说,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代替廉颇为赵将,只据兵书,不知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全军覆没。后用“纸上谈兵”比喻只会大发空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髀肉复生: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髀肉复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长久处于安逸环境中虚度光阴,忧虑不能再有所作为。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先左传》,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茕茕孑立: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出自晋代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郢书燕说yǐng shū yān yuè: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讳莫如深:huìmîrúshēn讳:顾忌而不说,隐瞒。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指把事情隐瞒得很严,唯恐别人知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jiāntīngzãmíng,piānxìnzãàn兼听: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偏信:听了一方面的话就相信。汉朝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唐朝魏徵概括成上面的八个字。指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全面地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如果听了一方面的话就相信,必然造成错误的判断。

开宗明义:kāizōngmíngyì开:指阐发。宗:宗旨。明:说明。义:意思。语出《孝经》(一部宣扬封建孝道思想的书),它第一章内容是说明全书的宗旨和中心意思,其标题为“开宗明义”。后来用“开宗明义”表示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清主要意思。 继晷焚膏 jì guǐ fãn gāo

继:继续,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灯烛.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

暮虢朝虞[mù guï zhāo yú]

[解释]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接袂成帷[jiē mâi chãng wãi]

[解释]袂:衣服袖子.帷:帷帐,帷幕.衣袖连接起来,可以形成帷幕.形容人口众多,城市繁华.

胶柱鼓瑟[jiāo zhù gǔ sâ]

[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浃髓沦肤[jiā suǐ lún fū]

[解释]浃:通,透;沦: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

六朝金粉:六朝,三国时的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在建业或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建都,历史上称六朝。金粉:指古代妇女妆饰用的脂粉。六朝时,统治阶级生活豪华奢侈,所以后人多用以指当时的繁华景象。

甘棠遗爱:甘棠:木名,即棠梨;遗:留;爱:恩惠恩泽.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召公

童山濯濯: 光秃秃的山上没有草木。也做为人秃顶的诙谐说法。

搜索枯肠:搜索:搜查;枯肠:比喻才思枯窘.形容写作思路贫乏及极力冥思苦想竭力思考的样子.

噬脐莫及: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追悔莫及)

第三篇: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一画 一字千金 ( 吕不韦 * 战国 ) 一字之师 ( 郑谷 * 唐代 ) 一箭双雕 ( 长孙晟shèng * 北朝 ) 一饭千金 ( 韩信 * 汉代 ) 一鸣惊人 ( 齐威王 * 战国 ) 一目十行 ( 萧纲 * 南朝 ) 一马当先 ( 黄忠 * 三国 ) 一诺千金 ( 季布 * 汉代 ) 一言九鼎 ( 毛遂 * 汉代 ) 一去不返 ( 荆轲kē * 战国 ) 二画: 入木三分 ( 王羲之 * 晋代 ) 入幕之宾 ( 谢安 * 晋代 ) 人中之龙 ( 宋纤 * 晋代 ) 七步之才 ( 曹植 * 三国 ) 七擒七纵 ( 诸葛亮 * 三国 ) 力不从心 ( 班超 * 汉代 ) 人面桃花 ( 崔护 * 唐代 ) 九世之仇 ( 齐襄xiāng公 * 春秋 ) 三画: 三顾茅庐 ( 刘备 * 三国 ) 三过其门而不入 ( 大禹 * ) 大器晚成 ( 崔林 * 汉代 ) 才高八斗 ( 曹植 * 三国 ) 大事不糊涂 ( 吕端 * 宋代 ) 口若悬河 ( 郭象 * 晋代 ) 千金买笑 ( 周幽王 * 西周 ) 四画: 毛遂自荐 ( 毛遂 * 战国 ) 木入石心 ( 夏统 * 晋代 ) 风声鹤唳lì ( 苻fú坚 * 晋代 ) 韦编三绝 ( 孔丘 * 春秋 ) 匹夫有责 ( 顾炎武 * 明代 ) 开诚布公 ( 诸葛亮 * 三国 ) 犬马之诚 ( 曹植 * 三国 ) 天作之合 ( 周文王 * 西周 ) 不耻下问 ( 孔圉 yǔ * 春秋 ) 手不释卷 ( 吕蒙 * 三国 ) 斗酒学士 ( 王绩 * 唐代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吕尚 * 西周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班超 * 汉代 )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晋代) 五画: 四面楚歌 ( 项羽 * 秦末 ) 乐不思蜀shǔ ( 刘禅chán * 三国 ) 对牛弹琴 ( 公明仪 * 战国 ) 用兵如神 ( 诸葛亮 * 三国 ) 东山再起 ( 谢安 * 晋代 ) 对症下药 ( 华佗 * 三国 ) 出将入相 ( 李靖 * 唐代 ) 东窗事发 (秦桧huì* 宋代 ) 目不窥园 ( 董仲舒 * 汉代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元景安 *北朝 ) 出奇制胜 ( 田单 * 战国 ) 半途而废 ( 乐羊子 * 汉代 )

六画: 负荆请罪 ( 廉颇 * 战国 ) 老马识途 ( 管仲 * 春秋 ) 讳疾忌医 ( 蔡桓公 * 战国 ) 老妪yǔ能解 ( 白居易 * 唐代 ) 老当益壮 ( 马援yuán * 汉代 ) 多多益善 ( 韩信 * 汉代 )

因势利导 ( 孙膑bìn * 战国 ) 如坐针毡 ( 杜锡 * 晋代 ) 百步穿杨 ( 养由基 * 春秋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萧何 * 汉代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共叔段 * 春秋 ) 七画: 完璧归赵 ( 蔺lìn相如 * 战国 ) 鸡鸣狗盗 ( 孟尝君 * 战国 ) 围魏救赵 ( 孙膑 * 战国 ) 纸上谈兵 ( 赵括 * 战国 ) 投笔从戎 ( 班超 * 汉代 ) 运筹帷幄 ( 张良 * 汉代 ) 弄假成真 ( 孙权 * 三国 ) 赤膊上阵 (许褚chǔ *三国 ) 初出茅庐 ( 诸葛亮 * 三国 ) 抛砖引玉 ( 常建 * 唐代 ) 两袖清风 ( 于谦qiān *明代 )

八画: 图穷匕见 (荆轲 * 战国 ) 卧薪尝胆 ( 勾践 * 春秋 ) 单刀赴会 ( 关羽 * 三国 ) 刮目相看 ( 吕蒙 * 三国 ) 拔山扛鼎 ( 项羽 * 秦末 ) 金屋藏娇 ( 刘彻 * 汉代 ) 画龙点睛 ( 张僧繇yáo * 南朝 ) 枕戈待旦 ( 刘琨 * 晋代 ) 瓮中捉鳖 ( 李逵kuí * 宋代 )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刘邦 * 汉代 ) 其貌不扬 ( 然明 * 春秋 )

九画: 退避三舍 ( 重耳 * 春秋 ) 怒发冲冠 ( 蔺相如 * 战国 ) 指鹿为马 ( 赵高 * 秦代 ) 背水一战 ( 韩信 * 汉代 ) 将功折罪 ( 凌统 * 三国 ) 草船借箭 ( 诸葛亮 * 三国 ) 将计就计 ( 曹操 * 三国 ) 洛阳纸贵 ( 左思 * 晋代 ) 草木皆兵 ( 苻坚 * 晋代 ) 闻鸡起舞 ( 祖逖tì * 晋代 ) 赴汤蹈火 ( 晁cháo错 * 汉代 ) 南柯一梦 ( 淳于棼 * 唐代 ) 前度刘郎 ( 刘禹锡 * 唐代 ) 按图索骥 ( 孙阳 * 春秋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 * 汉代 )

十画: 高山流水 ( 俞伯牙 * 春秋 ) 起死回生 ( 扁鹊 * 战国 ) 破釜沉舟 ( 晋景公 * 春秋 ) 胯下之辱 ( 韩信 * 汉代 ) 破镜重圆 ( 徐德言 * 南朝 ) 病入膏盲 ( 晋景公 * 春 1 秋 ) 请君入瓮 ( 来俊臣 * 唐代 ) 胸有成竹 ( 文与可 * 宋代 ) 十一画以上: 孺子可教 ( 张良 * 汉代 ) 悬梁刺股 ( 孙敬/汉代 * 苏秦/战国 ) 焚书坑儒 ( 嬴政yíng * 秦代 ) 梁上君子 ( 陈寔shí * 汉代) 得陇望蜀 ( 刘秀 * 汉代 ) 望梅止渴 ( 曹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操 * 三国 ) 凿壁偷光 ( 匡衡 * 汉代 ) 数典忘祖 ( 籍谈 * 春秋 ) 梦笔生花 ( 李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白 * 唐代 ) 磨杵chǔ成针 ( 李白 * 唐代 ) 程门立雪 ( 杨时 * 宋代 ) 精忠报国 (岳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飞 * 宋代 ) 赔了夫人又折兵 ( 周瑜 * 三国)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成语归类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1) 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女娲补天 夸父追日 鹏程万里 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八仙过海 天衣无缝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火眼金睛 牛郎织女 补天浴日 后羿射日 鸡犬升天 点石成金 含沙射影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2)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坐井观天 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纪昌学射 班门弄斧 刻舟求剑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邯郸学步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郑人买履 惊弓之鸟 鹬蚌相争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狐假虎威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买椟还珠 塞翁失马 愚公移山 朝三暮四 叶公好龙

39、八仙聚会--------神聊

歇后语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6、老虎拉车--------谁敢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2、背鼓上门--------讨打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9

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

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

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

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

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

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

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

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

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

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

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

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

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

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

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

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

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

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

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

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

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

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

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

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

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

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

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

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

13、聋子耳朵——摆设

1

15、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1

17、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1

19、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

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

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

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

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

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

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1

16、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1

18、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120、飞机上点灯——高明

第四篇:枣酒的历史典故

1、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郄谷(清《行唐县志》载:“谷说礼乐而敦诗书,知御兵之道,文令使谷中军”。)因父亲芮被害而株连,谪为庶人,隐居承泽(今城寨乡)故里,躬耕甘泉河畔。一次他偶然发现一个漂满枣子的水坑里,散发出股股醇香、手捧品尝,味道很美畅饮一通,则头晕目眩,竟昏昏欲睡起来。后来谷被重新起用,征战中山国(今灵寿一带),俘获白荻(鲜虞)人首领,并命其带人酿造这种味道醇香,且能醉人的枣果醇醪,酒酿出后,贡此液于晋成公,成公饮之大喜,赐名“中山金浆”,封谷为卿,执掌国政。此说是否确切,尚难考证,但枣酒在当时已始酿已成事实。

2、关于枣酒的来历,枣乡人普遍说法为中山国(战国时期)白荻人始酿。枣乡人酿酒除了崇仪狄(仪狄为上古禹时期的一个女人,传说是她酿造了酒。《世本》记:“仪狄始作酒,变五味,少糠做秫酒”)敬杜康外,为标榜自己酿造的枣酒好,逢人便讲“千日酒”和“云蒙佳酿”的传奇故事。古代中山国人狄希,酿造出一种“千日酒”,人们饮用后,酣醉千日不醒。有个叫玄石的大酒量的人不信,就向狄希讨酒喝。狄希说:“我的酒还没酿熟,还是等熟了再喝”。玄石不依狄希,狄希无奈,只得让其小饮一杯,玄石想痛饮几杯,狄希劝其改日再喝。玄石很不高兴地走了。玄石回到家,谁知很快就醉倒。家人不知何故,以为他死了,痛哭一场后将其埋葬。三年后,狄希估计玄石酒该醒了,就找到他家。见玄石不在,就问:“玄石哪里去了?我俩是朋友,他请我来喝酒”。家人感到很奇怪,告诉他玄石已经死去三年。狄希惊讶地说道:“怎么能死呢?是喝了我的千日酒酣醉未醒吧!快将他挖出来”。家人不知真假,就带上掘墓工具到玄石墓地将坟墓挖开。开棺后只见玄石两眼微睁,伸伸懒腰,打了个哈欠说:“这酒还行,使我痛快地睡了一觉,该吃午饭了吧”?大家见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谁知他们大笑时,经将玄石呼出的酒气吸了进去,一个个都躺下不动了。三个月后,他们才一一醒来。

3、传说北宋初年,女英雄刘金定在云蒙山(又称鳌鱼山、双锁山,位于行唐县西北部山区)落草为王。宋将高君宝奉命押运粮草前往雁门关,路过此山,被刘金定士卒拦住去路,要宋军留下粮草。山寨士卒手持枣木杠与宋军交战,但敌不过宋兵,忙报与金定。刘金定自知宋将武艺高强,非智取难以取胜,就趋步亲自下山向宋将赔礼,让宋兵到山寨歇息。君宝不知是计随金定上山,金定用山寨自酿的枣酒设宴款待,宋军将领见金定如此好客,戒备全无,个个喝得酩酊大醉,醉烂如泥。等醒来时一个个被捆个结实。其间,金定、君宝一见钟情,后来结为伉俪。事后,君宝戏言:“没想到你的大碗酒比枣木杠还厉害”。据说“枣木杠”就是这样在民间传开的。

4、据史料记载:“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资治通鉴》·第218卷·唐纪三十四)。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四月,郭子仪,率兵应援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光弼,由井陉(今属河北)进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与光弼合兵十余万,连败安禄山同党史思明于九门(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经新乐、行唐附近河段)等地。一直追围史思明于博陵(今河北定州)。史思明集众固守,唐军攻城十日不下。五月,郭子仪、李光弼撤围还常山,史思明率数万人马尾随追来。郭子仪选骁骑500人,边走边轮番诱战。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经过3天抵达行唐,叛军疲惫,只好后退。郭子仪乘机回军反击,败史思明部于沙河。行唐人民夹道欢迎,拿出珍藏多年的枣酒来犒劳郭子仪将士。安禄山得知河北兵败,即命从河北逃回洛阳的大将蔡希德率步骑2万还救史思明。又命范阳守将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余人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史思明收集散亡士卒,与援军合兵5万余人,其中同罗、曳落河精骑万人。郭子仪、李光弼进至恒阳(今河北曲阳),史思明又率众接踵而至。郭子仪下令深沟高垒,不与叛军直接交锋,而采取疲劳战术,贼来则守,贼去则追,白天耀兵扬威,夜晚偷袭贼营,使叛军忙于应付,无法休息,人困马乏。五月二十九日,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出城,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唐军大获全胜,斩首4万级,俘获千余人,缴获战马5000匹。收复河北十余郡,切断安军后方交通,牵制其西进,使河北战局出现转机。史思明在溃乱中跌下马来,披发赤足,拖着断枪,狼狈逃回军营,随即逃往博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嘉山之战”。 郭子仪在嘉山大败史思明后,一直对行唐出产的枣酒念念不忘。后来,枣酒跟随郭帅屡建奇功,直至官居一品,历经四朝。从此,朝廷上下官员皆饮此酒,行唐枣酒遂留下“一品当朝”之美名。

5、相传2000多年前,秦始皇并吞六国后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和自己长生不老,就派方士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因当时连年战乱,人民长期居无定所,体质虚弱,而出海之人又要求身强体壮、能抵抗各种疾病的童男、童女,一时便无法找到。徐福便周游各地,当他途经旧齐国之地饶安邑(今盐山千童镇),见这里的人个个身强力壮,不生百病。原来饶安邑产红枣,齐人多食枣和饮枣酒,所以枣酒历史至少2000年以上。徐福便在此征集三千童男、童女,命人建造酒坊,酿制枣酒,以御寒驱潮。浩浩荡荡的船队入海东渡,到了现今的日本。

造酒技术从此广为流传。汉高祖五年,在饶安建千童县,汉人东方朔以红枣配合香草再度精酿,酿成的酒汁稠粘手、味香甜,饮之满屋喷香,其香气经旬不歇在当时广为流传,使饶安的酿酒业迅速发展起来。在京剧《捉放曹》中就有“饶安沽酒走一遭”的唱段。到了唐代更被文人墨客所喜受,唐代大诗人李贺赞道:“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即为歌咏千童酒之名句。

第五篇: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历史学类专业就业前景下一篇:绿色校园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