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2023-06-26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2 新人教版

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根据实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论语》中除了这句还有很多为我们后人所学习赞颂的名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â)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

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

一、

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理解: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并掌握意思。

2.选取其中的一则,说说你理解及感受。 3.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

12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

1. 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 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媒体播放《新年好》,师生同唱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媒体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媒体出示):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

、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 1 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媒体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学生交流,媒体显示)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媒体显示节日图片)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

六、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激发问题意识,形成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 并进而指出产生问题即形成了课题,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 探究方法指导:媒体显示有关图书资料和网址(超级链接,打开网页,让学生浏览);询问身边的人。

八、结束教学。(媒体播放新年钟声,投影出示: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学生即兴发言,教师赠言:愿同学们每一天都象过年一样精彩、快乐!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12课复习与训练

一 下面词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划出,并订正。

全心贯注(

)

心汇神凝(

)

警报叠起(

)

竭然不同(

)

无瑕及此(

)

锋芒必露(

)

二 下面是一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如:“月亮”“蜡烛”等),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巧填成语

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

有一个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长有两条最长的腿(一步登天)和一双最大的手(

),在一个最短的季节里(一日三秋),沿着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经过最荒凉之地(

),到了一个最遥远的地方(

),照了一张最大的相(

)。朦胧中他被人盖上了一张最大的被子(

),做了一次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在医院里度过了最难熬的一天(度日如年)。回来后,他写了一本最赚钱的书(一本万利),到了最昂贵的稿费(

)。他常常感叹自己的命运就像最快速的变戏法(瞬息万变),饱尝过人间最完整的滋味(酸甜苦辣)。

故事有意思吗?且不管它!还是先把括号中所缺的成语填上吧。 四 阅读迁移

鲁迅自传(节选)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13岁时,我家忽然遭一场很大的变孤。。。。。。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目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

那时我是18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即被派到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知道了新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国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几个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母亲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29岁。

我回国第三年,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1926年,段其瑞政府要捕拿我,使因了朋友林语

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1981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 “自传”由于是“自我介绍”。与他人写的传记就会有很多不同之处。鲁迅的这篇自传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这篇自传从内容看,可分为哪三个部分,大体介绍了作者的哪三方面的情况?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鲁迅自传》的第一句话虽然简单,但很必要,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四) 这篇自传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条是经济困难制约着鲁迅从幼年到求职的整个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事件;一条是爱国主义精神,从读书到生命终结,越来越明确和强烈,其中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件。

(五) 《鲁迅自传》虽短,但仍然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其中写的较为详细的是_______一段。这一段详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这篇自传不仅没有夸饰性赞语,有些话还说的相当谦卑。请从问中找出两个例句来。

答案参考

一 “全”改“潜”,“汇”改“会”,“叠”改“迭”,“竭”改“截”,“瑕”改“暇”,“必”改“毕” 二

一手遮天,不毛之地,天涯海角,包罗万象,铺天盖地,一字千金 三 略

(一)简明扼要

朴实无华

(二)1家庭情况

2 求学工作简历

3 写作方面的成果

(三)自称,出生时间,出生地,家庭姓氏等

(四) 交不起学费

上不花钱的军校,矿校

公费留学

想去德过不成

为养家回国学军

学工

学医

搞文艺

(五)“弃医从文”它决定了鲁迅一生的主要战斗方向

(六) 1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几个小计划,但陆续都失败了。

2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

第12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

——学习与探究活动之二

活动主题

主题词: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调查建国五十年来北京市的变化,调查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 活动目标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调查建国五十年来北京市的发展简史和了解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并探究其原因,切身地感受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能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使用有关书籍查找资料和开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探究能力,学会撰写小型调查报告。

通过小组合作调查,培养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的精神。 丰富历史知识,激发想像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将全班学生按掌握的资料和兴趣分为四个小组:第一小组调查的主题是“北京的昨天”(1949年解放初);第二小组调查的主题是“北京的今天”(1949—2003年);第三小组调查的主题是“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第四小组活动的主题是“北京的明天”——模拟向市委、市政府写出建设北京的建议。

2、向学生布置调查的各项要求: (1)布置同学查阅书籍(可上网、到学校图书室或书店查找)。搜集有关图片。老照片、实物和音像制品;

(2)确定第

一、二组同学调查的内容,制出调查表格,填写有关数据; (3)第三组同学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制定调查计划,拟定访谈提纲,向家中长辈及亲戚邻里等调查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请部分家长做好准备,谈亲身体会;

(4)第四组同学在查询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北京概况”的小文章,并模拟向市委、市政府写出建设北京的建议。

3、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撰写小型调查报告。

4、指导学生明确本课应达到的目标,以便学生了解评价的依据。

5、指导学生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制定出各组具体方案,教师将各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内容提出,设计出总方案,每组学生负责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准备。 活动过程

(情景布置)在教室中悬挂中国行政区图、北京行政区图,张贴有关贵阳风景名胜、

市政建设的新老照片,家人不同时期穿着照片、60—70年代的粮票和市票及各种购物票证等,形成一种氛围。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了解身边的‘历史’”。本册书的前言就己经告诉了大家,历史就在你们的身边,就在我们大家的身边。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历史,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乡镇、每个社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各自发展的历史。历史就是己经过去的一切,它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但人们却能从中察往知来,给你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历史就是你们脚下肥沃的土地,积淀着先人们的聪明才智,等待着你们去汲取。

我们生长在北京,就应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长大了建设北京,“北京的昨天、今天、明天”就是我们这节活动课的主题。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让我们共同穿越时光的隧道,了解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吧。

首先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给我们介绍一下“北京”的由来。 学生:(略)

老师:这位同学的介绍既精炼又正确,谢谢他。下面再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利用墙上的地图,给我们介绍一下“北京概况”。

(学生介绍略,然后老师总结) 下面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代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填写好的1949年北京市基本情况简表:

(内容涉及全市人口、城市建筑面积、工业生产总值、全市生产总值、人均居住面积、学校教育(高等学校、中学中专、小学、在校人数)交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教师:谢谢这位同学。从以上表格中的内容和墙上贴出的这些老照片当中,我们可以想像出什么?请举手回答。

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刚解放时,北京经济落后,城市破旧,人民贫困,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萧条,商品匮乏,交通闭塞,基本处于封闭状况。

新中国成立至2003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请第二组的同学代表 实物投影仪上出示填写好的“2003年北京市基本情况简表”,并把表中的内容与1949年表中内容加以比较。

教师:谢谢这位同学。这位同学把1949年与2003年北京市基本情况加以对照,同学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昔日贫穷破败的北京,已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我们为北京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北京五十年的变化,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触摸到了,下

面我们请第三组的同学代表介绍一下,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状况变化的情况。

生A:主要介绍近二十年衣着方面的变化。

老师总结:在穿着上,我们曾经历了长时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境,那时是一衣多季,每年每人一丈五尺七寸的布票,领了一年又一年,衣料主要是棉布,毛织品是贵重品,化纤品是稀罕物。人们的衣着式样老套,颜色单一,男女老幼不分,衣着基本上是为了遮体避寒。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衣着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男士们穿上了西装,女士们穿上了各式套装、裙装。不同季节穿的服饰让人眼花绦乱。衣着消费从遮体避寒到追求时尚款式和质量。

请家长代表甲介绍近二十年来北京人食品消费的变化(可以事先录音):食品消费从票证定量维持生存到追求营养口味。谢谢家长。

请家长代表乙介绍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居住条件的变化:告别没有卫生设备、上百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窄小潮湿的住房。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座座新建的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到2003年,住单元式配套房的家庭已达73.5%。绝大多数家庭彩电、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北京城乡居民生活已经步入小康水平。

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代表乙介绍一下近二十年来北京市人民出行的情况:告别乘车难,车少人多、道路差的烦恼,如今地铁、城铁、大巴、中巴、的士,普通车型、豪华车型任你选择,火车四通八达,飞机航线增多,使人们感到出行十分方便。

下面我们放几段录像,让大家直观形象地感受近二十年来,北京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并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生活的城市五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每个家庭近二十年来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放录像,略)

录像放完了,就刚才提的问题,我们来一个小小的竞赛。宣布规则:首先是必答题,老师随意在每组中抽一名同学回答,答对了小组加10分,答错了不扣分;然后进行抢答,答对了给小组加20分,答错了扣10分,最后哪个组的分数最高,就是今天的优胜组。请记分员同学做好记录。(抢答赛,略) 从以上同学们和家长的发言以及有关录像、资料、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昔日的北京,已经成为历史,一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北京就在我们的身边,但北京与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下面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宣读他们模拟给市委、市政府的建设北京明天的建议书。

(宣读略) (总结)从同学的建议书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北京儿女们希望家乡更美好的强烈愿望,在跨世纪的征途中,北京人民要坚定不移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

项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市、开放改革、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我们深信,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北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活动说明

教师: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调查建国五十五年来,北京市的发展简史和了解近二十年来,同学们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做如下总结)

第一,北京市和每个家庭生活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正确指引、贯彻执行;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市; (3)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4)北京市的优越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温和的气候; (5)北京市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二,切身感受到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通过调查,我们初步尝试了怎样去收集、查阅资料,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尽管同学们的收获不同,但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就会有收获。

第四,同学们能积极主动查阅资料、收集实物、撰写小型调查报告及建议书,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说明我们的同学有能力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五,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们,我们要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建设北京。 教学评价

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北京市建国五十五年来和近二十年来北京人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并且知道以上变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方法

查检法,评比、展览法和回访法。 过程

老师对四个小组同学收集的资料、撰写的小型调查报告、填写的表格及模拟建议书等进行抽查。每组组长对全组同学的资料和作品进行登记,并组织全组进行评比,评出的优秀作品张贴展览。

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请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对本组调查的内容进行介绍,在抢答

赛时,必答题部分尽量抽平时成绩中下水平的同学回答。

师生交流:有意识地请平时不积极回答问题,或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同学谈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采访参加本节课学习的家长,征求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便于今后让更多的家长走进历史课堂,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

评价总结

能参加本次调查活动,收集部分资料者均为合格。

比较积极参加本次调查活动,能查找资料、填表,能写出小型调查报告,能写出北京概况,能模拟写出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建设北京的建议者视为良好。

积极参加本次调查活动,主动争取发言,经小组评定为本纪优秀,或作品进行展览者为优秀。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教学设计

2 11.《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描写春景的绝妙的散文,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盼春、绘春、赞春。作者主要用妙笔描绘了春早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画卷。在写法上细腻温馨,像小姑娘的手,比如从不同的感觉来表现春风,使春风给我们和悦之感,在写春雨时也是由近及远、动静结合,物人结合,使景色更显生机。在修辞上,也是富有变化,运用地形象生动,这些都是在教学中值得让学生学习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并说出理由,谈谈写法。

3、 能概括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人的特点,要能读出 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

4、 在课堂中,要能背诵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朗读能概括出春景的特点,并能谈谈其写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分组学习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并由学生选出组长。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说出描述春天的优美词语吗? 让学生自由说。

这一个个优美的词语唤起我们对春天的向往,朱自清的《春》就是描写春天美妙图画的绝好作品。 教师板书:

春草图 盼春 春花图 11.春 绘春 春风图

赞春 春雨图 迎春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配乐由几生完成这篇课文的诵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由几部分构成,绘春部分作者描绘了几幅春之画卷? 生答师书:

三、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让学生有情读春草图部分,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其特点。

2、用笔划出表现其特点的语句,并说出使用的修辞或写法。

3、让学生再次感情充沛地读文。

4、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春草图的方法。 生答师书,学习方法: ⑴、读出特点; ⑵、划出语句;

⑶、说出修辞或者写法; ⑷、诵出感情。 生答师书: 11.春5教师:剩下四幅图,根据不同的爱好,分成了四个学习小组,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每组自学一幅,等一会各组展示,看看哪个小组的答得精彩。特别要提出来的是第五幅迎春图的写法不同与前几幅,它写了哪些人,他们在干吗,表现了什么。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

四、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1、明确分组讨论要:

⑴求小组长明确组员的回答任务,虽然分工,但更要合作。 ⑵、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翻阅手头的有关资料。 ⑶、建议大家把自学的结果整理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这样方便于展示。 ⑷、当以小组回答后,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者纠正。

2、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中去,给予一定的指导。

3、小组自学。

4、分组展示自学结果,特别强调要按照“说出特点---读出表现特点的语句---说出其修辞或写法---最后感情充沛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这一思路来回答。教师要适时指导和纠正。 ⑴、春花图特点是: 花多:“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的修辞

嫩 春草图 绿 „..嫩嫩的,绿绿的。 拟人 软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对偶 总结学法:读出特点--划出语句—说出修辞或写法—诵出情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历史必修一岳麓版22课下一篇:oa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