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个人工作总结

2023-05-29

忙碌的时光虽然匆匆,但不虚度,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应当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思。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详细记录自身的成长,可促使我们认真、全面的了解自身,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提升自我,在往后的工作之路上,不断成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医院感染个人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医院感染个人工作总结

医院感染个人工作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管理体系,发挥体系作用 1.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今年8月重新调整充实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临床科室感染监控小组,完善了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在工作中,遇到需要多科室协调和配合时,及时汇报主管领导解决问题。 2.11月份在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倡议下和院领导的支持下,医院感染管理部分加入了我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督察中,制订了严厉的奖惩办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我科负责全院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三、进行培训管理机制

针对院专科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既做到对病人的过程管理,同时也是对管床医生的持续培训,此项工作收到预期效果,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1)对全院1751例无菌切口进行感染率调查,发生感染3例,感染率为0.15%。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0.5%的要求

3、环境监测方面

手术室 病房专设记录本,对每月采样结果记录,全年环境监测符合率为97.%。对其不合格的方面进行消毒后重新监测.

(2)对层流手术室、的空气采样方法,首次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中的具体采样要求,采样结果均符合要求。

4、消毒灭菌监测 1).每月对消毒间进行效果监测,按全国消毒规范要求,每天做b-d试验,每月做生物监测,

2).6月份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进行了监测,上半年共监测10根,合格10根,合格率为99%。对<70μw/cm2的紫外线灯管通知科室及时更换。 3).对我院使用的消毒剂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了备案。

5、抗生素使用调查

每月进行了抗菌药物监测,都在合理使用范围之内.

四、管理质量的监控 1).促成全院各科室部门产生的医疗废物确定由感染科的的专职人员下收工作的最终实施,并完成对下收专职人员进行必要的法律、法规和个人防护方面的培训。使得医疗废物的管理过程更符合实际,减少

了污染和医护人员受伤害的机会。 2).重新设计医疗废物回收登记本,利于回收存档。

六、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 1.每季度抽查重点科室的感染管理,发现问题,主动与科主任或护士长沟通并督查改进。

七、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 1.新职工培训对13名新上岗职工进行了医院感染概论、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率为100%;对新入院实习医生、护士进行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使他们对医院感染概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采取多种形式的感染知识的培训将集中培训与晨会科室培训有机结合,增加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提高院感意识。 3.9月筹划并组织一次“感染知识及消毒隔离”课件培训。活动的主题为:“感染防控,“手”当其冲”。通过培训活动,使大家认识到: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观念,改变行为的模式,提供安全的服务。

虽然本年度,我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一些存在问题: 1.临床感染管理小组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2.感染监测结果有时还有内容没有定期向临床科室反溃 3.部分临床科室医生对院内感染重视程度不够,对病人的有关院内感染的诊断以及病情分析方面存在欠缺.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科将继续开展各项工作,并针对本年度问题,特提出2015年的初步工作计划。 1.充分发挥三级监控网的作用,根据分管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制定下阶段的控制计划。充分发挥临床感染管理小组作用,将科室的培训和质控检查落实到个人。 2.建立院感通讯:每季度将各临床科室的感染人数、漏报人数、i类切口的感染数、及卫生学监测情况以《反馈单》的形式反馈给临床科室,对临床科室进行考核,我科再跟踪检查改进结果。 3.做好医院感染诊断的培训将医院感染诊断与本院医生上报的病例情况结合,制定新的培训课件,并组织学习。 4.继续开展眼科手术部位的目标性监测,并将有关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找出感染控制的薄弱环节,制定目标监测计划,进行环节干预以保证感染控制项目持续有效地实施。 6.制定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在实施的同时做好记录备案。 7.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辽宁省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参与我院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工作。 2014年12月20日篇二:最新2014年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篇三:医院感染年终工作总结

医院感染年终工作总结

即将过去,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院感委员会的指导下,全院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各临床科室医师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发现院内感染能及时、准确报告,同时院感科也加强院感病例上报管理,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加强监测与控制,无院感流行事件发生。常规依托护理部进行消毒隔离质量督查、无菌技术督查并反馈,协同医务科、护理部,配合院领导做好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每季度在院长的主持下召开一次院感委员会会议,发布一次院感简讯。

院感管理在1至10月份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根据院感安全生产要求细化院感质量管理措施

根据医院“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要求,完善了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细化了医院感染质量综合目标考核标准,根据综合目标进行督查反馈,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为保证院感安全,切实抓好院感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特别是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胃镜室、检验科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又制定了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治院内感染措施,院感科常规进行督查和指导,防止院感在院内暴发。

二、根据传染病的管理要求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

在手足口并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进一步加强预检分诊台、儿科门诊、内科门诊、发热门(急)诊等重点场所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手足口并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加大医院感染防控力度,规范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全院医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加强了手足口并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自身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了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三、根据院感管理要求,做好病例回顾性调查 1至9月份,全院共出院的2011例病例,院感科全部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结果表明:医院感染率1.04%,例次感染率1.09%。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依次为:内二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5%,骨伤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09%,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51%,内一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24%。感染好发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0.30%;上呼吸道例次感染率0.30%;泌尿道例次感染率0.25%;胃肠道例次感染率0.25%;医院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医院感染好发病种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类,例次感染率10.28%;内分泌类疾病类,例次感染率2.30%;循环类疾病,例次感染率0.98%,泌尿生殖系统类疾病,例次感染率1.39%,肌肉骨骼系统类疾病,例次感染率 1.15%,。各危险因素调查发现:糖尿病例次感染率2.91%,慢性病例次感染率1.35%,高龄例次感染率1.27%。前三位院感相关易感因素为慢性并高龄、糖尿玻

四、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及手卫生监测情况

为规范全院各项消毒灭菌工作,预防院内感染,2009年度院感科加强院感采样监测,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同时加强对手术室、胃镜室、口腔科、供应室、细菌室等高危区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全年全院共采样358份,其中空气采样培养56份,物体表面采样培养41份,医护人员手采样培养41份,消毒液采样培养47份,消毒物品采样培养12份,无菌物品采样培养137份,高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24份,合格率100%。本年度市疾控中心对我院进行采样监测23份,合格率100%。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监测,共监测各种类型的紫外线灯管29根,发现不合格及时更换,使其合格率达100%。

五、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安徽省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管理办法》等规定,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各临床科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督查,并每月向全院通报结果。全院抗生素使用情况如下:全院1至9月份共出院2011例 病例,使用抗生素者689例,二联及以上使用者247例,菌检者142例,抗生素使用率34.26%,二联及以上使用率35.85,菌检率20.61%。并每季度将细菌分离率与细菌耐药情况分析汇总公布,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帮助。

六、加强了医疗废物管理

院感科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溃并对工勤人员进行培训,使我院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

七、院感培训及考核

进行9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参加人员包括全院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共246人次。培训内容为:院感基础知识培训,手足口病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工勤人员的职业防护及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甲型h1n1流感的院感控制及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培训,新上岗的医护人员岗前培训等。对5位新上岗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八、前瞻性调查及漏报率调查

第三季度对全院现病例进行了全面横断面调查,全院共住院病人64人,调查64人,接受调查率100%。其结果现患率为0,无院感漏报。上半年对3月份归档236份病例进行了漏报率调查,漏报率为0。

九、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为加强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09年院感科对其使用进行常规督查及定期抽查。对消毒药械及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用品的抽查是每季度一次,全年共抽查4次,方法是从临床各科室采样,到药械科索证。全年共索证45份,结果各证齐全,全部合格。篇四: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2013年心理科预防感染工作总结 2013年,在医院的正确领导,科室的帮助支持下,心

理科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规定,积极开展预防感染工作,及时监测效果,科室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感染病例发生。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管理体系,发挥体系作用

加强了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及时汇报工作情况。

二、加强感染及传染病知识培训及考核

为提升科室人员的感染预防知识,进行了医院感染概

论、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率为100%;对医生、护士进行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三、加强消毒灭菌和环境卫生的监测

定期对科室内环境卫生、消毒、灭菌效果进行了监督、

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四、加强重点部位的感染预防工作

抽查了重点部位的感染管理,发现问题,主动与科主任

或护士长沟通并督查改进。定期查看病人情况,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操作规程,避免感染的。

五、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严格按照规定回收医疗废物,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并完

成对下收专职人员进行必要的法律、法规和个人防护方面的培训。使得医疗废物的管理过程更符合实际,减少了污染和医护人员受伤害的机会。

医院心理科

2013年12月30日 2014年心理科预防感染工作计划

一、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管理责任制,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认真落实规章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二、 加强监测工作

一是加强感染的监测。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实行有效的感染监测。二是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每月进行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临床科室使用中的消毒液、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室内空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随机抽样监测。三是开展致病菌和耐药率监测,定期向科室反馈,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水平.

三、加强重点部位的感染管理

所有人员要坚持洗手规则,在处理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

的不同部位前、后均须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培养每月一次。 每个病人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吸引

装置等不可与别人交叉使用。病人出室后须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给别人使用。

各种抢救物品与监护仪器在转换使用时,应进行表面消

毒、清洗,各种导管、湿化瓶、吸氧面罩等均应规范进行消毒灭菌。

四、加强落实执行《手卫生规范》

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

生设备和设施。加强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增强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手卫生知识,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五、开展感染知识培训

制订科室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举

办讲座和培训。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感染的有效控制。

医院心理科

2013年12月30日篇五:2014年度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2014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相杰斌

2014年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按照医院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有关医院管理法律法规,强化环节质量管理及全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严格各项质量监测及考核,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病率,保证了院内感染防控质量,全年医院感染发病率0.29%,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抗生素使用比率明显下降,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发生,确保了医疗安全。全年未发生感染暴发事件,感染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一、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1、根据我院规模的扩大,实际发展的需求,重新调整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机构,更新了三级网络组织,对各科室院内感染监控小组人员进行了重新调整,强化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明确监控人员院内感染工作职责,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了落实。

2、明确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4次,讨论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内容,审议修定规章制度和重点部门医院感染操作规程(sop),指导全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并及时有效的解决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3、以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在原有规章制度基础上,根据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等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并结合本院实际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并通过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议后制定成册,下发全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4、制定医院感染控制各种流程:如洗手流程、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院感染暴发处理流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以及各种诊疗操作流程等,并组织学习,使医务人员工作流程化,便于操作,便于记忆。

5、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科室的增多、床位的增加、人员的变动,根据《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的要求,对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责任制、医院感染暴发及突发事件监测、调查、报告与控制制度,工作流程、医院感染暴发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再次进行了修订、完善,通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审议后制定成册,并以医院文件形式下发全院各科。责任制强调了组织机构、各部门职责,明确了责任追究制度,医院感染暴发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则明确了应急组织体系职责、暴发及突发事件分级、上报时限、报告程序、处理流程、处置措施等,要求全院职工为最大程度的减少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对医患健康造成的危害,以责任制为准绳、预案为准则,确保医患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6、为了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根据《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多重耐药菌监测管理,制定了目标性监测方案,相关制度、工作流程。要求微生物室和临床密切合作,一旦发

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科及时下发指导书,督导临床科室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采取相应的干预,通过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落实,防止了多重耐药菌在我院的传播,避免了医院感染暴发。

7、将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纳入医院总体质量考核:根据河南省第二周期医院评审暨综合评价标准在原有考核标准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细化了医院感染质量综合目标考核标准,根据综合目标进行督查,每月对临床各科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及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严格按照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和院内感染质量考核标准进行处理,全面检查和处理有关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各方面的工作,使整个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入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二、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1、全面综合性监测:2014年共监测住院病人8933例,2014年全年医院感染率0.29%,较去年全年院感率0.67%低38个百分点。院感科每月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检测情况,每季度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时有效提出防控措施。

2、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每月对各科室无菌技术、消毒隔离技术(如各种侵入性无菌操作)、无菌物品有效期、内窥镜、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及消毒物品、灭菌物品以及空气等进行监测,尤其加强了重点部门如手术室、icu、供应室、产房、血液净化中心、内镜中心、口腔科、急诊科、儿科、母婴病房等科室的管理工作。全年空气采样368份,物体表面采样368份,高压灭菌生物指 示监测98份,无菌物品合格率100%。医务人员手66例,消毒剂66份,透析用水18份,透析液20份,对各项监测中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及时反馈科室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再次监测,整改效果。

3、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对新购进紫外线灯管每批次进行了抽检,每半年对全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等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监测,共监测灯管230支;合格228支;不合格2支。对于不合格的灯管及时进行更换。再次监测至合格。

4、规范了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对购入的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监督管理:审核产品相关证件,包括卫生许可证、卫生许可批件、经营许可证,并到临床各科检查存放使用情况,对发现的薄弱环节或问题都做了详细记录,并给与及时反馈、指导、立即整改。

5、目标性监测:综合icu医院感染监测,2014年全年共监测149例;其中使用动静脉插管病人511例;使用呼吸机病人数123例;使用留置导尿管病人数397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数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例数4例;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例数0例,综合icu全年医院感染发生率约为5.97%,较2013年的11.11%明显下降,院感科将不断加强监督与管理。

6、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2014年10月28日0时-12月2日24时,对全院在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本次调查应查人数313人、实查人数313人;实查率100%,其中医院感染病例30例,患病率9.58%。感染部位构成中为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胸腹

腔感染。汇总数据较去年有所上升,但与前瞻性全面病例监测的发病率相近,说明现患率调查可以反映总体医院感染发病率水平。

7、感染流行、暴发监测:全年未监测到医院感染流行、暴发事件。

8、细菌耐药性监测:每季度对送检标本中检出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统计,并剔除相关病例,统计分析排在前十位的细菌名称及其耐药性情况,尤其要注意临床上一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通过监测及时掌握重要耐药细菌的变化,科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且每季度向全院通报以上分析内容结果,上报院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遇医院感染暴发或某种特殊菌株流行等特殊情况时,及时进行信息的通报。

9、多重耐药菌监测:加强与微生物实验室合作,建立多重耐药菌监测机制。微生物室建立多重耐药菌登记本,监测到多重耐药菌患者时登记并及时电话通知所在的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的报告,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我科建立多重耐药菌登记本,当电话接到微生物实验室上报的“多重耐药菌”,先登记并及时电话告知临床科室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然后将多重、泛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指导书下发到科室,并对科室所采取措施进行督导检查、干预,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避免医院感染暴发。

第二篇:从医院感染暴发反思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一、我国近期若干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一)深圳市妇儿医院手术切口感染事件

1、事件情况:

1998年4月至5月,深圳市妇儿医院发生了严重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该院1998年4月3日至5月27日,共计手术292例,至8月20日止,发生感染166例,切口感染率为56.85%。

事件发生后,深圳市妇儿医院未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在自行控制措施未果、感染人数多达30余人的情况下,才于5月25日报告深圳市卫生局 。

2、事件原因:此次感染是以龟型分枝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感染原因是浸泡刀片和剪刀的戊二醛因配制错误未达到灭菌效果 .

3、处理结果:院长陈一臻被免去院长职务,直接责任人主管药师何莹被开除公职,其他有关人员由医院进行处理 ,赔偿患者损失。

4、反思:

(1)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不健全,责任不落实 。

(2)没有及时报告,减少损失。

(3)对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定执行不力 。

(4)有关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对病人负责的精神 。戊二醛用于手术器械灭菌浓度应为2%,浸泡4小时,而该院制剂员将新购进未标明有效浓度的戊二醛(浓度为1%)当作20%的稀释200倍供有关科室使用,致使浸泡手术器械的戊二醛浓度仅为0.005% 。

(5)部分医护人员违反消毒隔离技术的基本原则。6月份现场调查发现,手术室浸泡手术刀片、剪刀的消毒液近两周尚未更换,明显违背有关规定。 (6)没有感控专职人员,对消毒剂购进没有监督管理。没有对消毒药剂的购入、配制、使用和效果进行监测。

(7)深圳市惠泽公司JL—强化戊二醛的使用说明书没标有效浓度、消毒与灭菌概念不清等问题,也是导致深圳市妇儿医院制剂员错配消毒剂引发严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重要因素。

1

(二)安徽宿州医院白内障手术感染事件

1、事件情况:

2005年,安徽宿州医院1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病人发生绿脓杆菌感染,其中9名患者的单眼眼球被摘除。

2、处理结果: (1)取消宿州市立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称号 . (2)主刀医生被吊销执业证书 . (3)宿州市立医院院长被免职 . (4)重罚宿州眼球事件当事医院 ,没收非法所得318601.86元,罚款3万元。对相关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

3、反思:

(1)手术室不具备开展眼科手术的基本条件,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均不符合要求。

(2)手术器械清洗灭菌不合要求。 (3)对手术室感染管理缺乏。

(三)西安交大一附院新生儿感染死亡事件

今年8月28日至9月16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患者94名,9月5日至15日,先后有8名新生儿患者连续死亡 ,8名早产新生儿死亡系院内感染所致,这是一起严重的院内感染事故。

(四)天津市蓟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

1、事件情况:

2009年3月,天津市蓟县妇幼保健院发生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 6例重症感染患儿中有5例患儿死亡。该事件后果严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

2、发生原因:新生儿室管理混乱并存在严重医疗缺陷

(1)漠视工作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2)责任意识淡化,管理工作松懈(该院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对临床诊疗、安全用药及医院感染防控等制度执行不力,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新生儿科的部分病室收治儿童和成人脑瘫康复患者,部分病室空床租给家属留宿,患儿家属自由出入病区,人员混杂 )

2 (3)建筑布局不合理,基本条件不完善

(该院新生儿科建筑布局及工作流程不符合环境卫生学和感染控制的要求,基本设备、设施配备不全,医务人员数量不足,不能保证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的落实到位。新生儿科未设新生儿专用的洗澡和配奶区域,不能满足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4)忽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缺乏医院感染事件报告意识

(未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设立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履行相应的职责,仅有1名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兼职负责医院感染工作,不能有效监督、检查和指导新生儿科、手术室、供应室、产科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新生儿科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多起新生儿感染病例的聚集性发生,相关医务人员反应迟钝,缺乏报告意识,没有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5)消毒及诊疗措施不当,存在严重医疗缺陷

(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暖箱取样检测结果显示,暖箱污染严重,清洁消毒不彻底。新生儿吸氧所用湿化瓶不更换。对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儿在入院诊断、抗菌药物使用、给氧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当,存在严重医疗缺陷 )

处理:

3、 免去蓟县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职务;撤销蓟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党支部书记和副院长职务;免去医务科主任、新生儿科主任、新生儿科护士长的职务。

4、反思: (1)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执行力

(2)加强医院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3)强化院感防控意识,提高工作应对能力

(4)规范行政审批,加大管理力度

(五)山西两医院发生患者因血液透析感染丙肝事件 :

1、事件情况:47名患者在太原公交公司职工医院进行血液透析,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医院对47名患者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20名患者丙肝抗体阳性。20名丙肝阳性患者中有14名患者曾在山西

3 煤炭中心医院进行血液透析。

2、原因: (1)缺失有关规章制度 (没有针对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技术规程 ,血液透析室的管理十分混乱 ) (2)我国近期若干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3)重复使用一次性血液透析器(重复使用一次性血液透析器,甚至重复使用一次性血液透析管路)

(4)存在诸多交叉感染的隐患(对血液透析器的处理过程不规范,不进行测漏试验和质量监测,消毒方法不正确)

3、反思:

依法执业、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应增强,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措施应加大执行度力;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企业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监管。

(六)其它暴发事件

1、事件情况:

----1991年,11月某医院发生新生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暴发流行,55人发病,23名死亡。

----1992年9月某医院发生志贺氏痢疾杆菌暴发,26人感染,10名死亡。 ----1993年3月,某市医院14名新生儿苛萨奇B型病毒感染,10名死亡。 ----1993年,某市妇儿医院44名新生儿苛萨奇B型病毒感染,15名死亡。

一、我国近期若干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001年,某医院儿科心脏手术后,18例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液感染。 ----2005年,某妇幼保健院发生20多名新生儿沙门氏菌感染。

----2008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CU综合病房8名患者陆续发生鲍蔓氏不动杆菌感染。

2、暴发事件分析: (1)引起感染的病源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 ----苛萨奇病毒 ----结核分支杆菌

4 ----绿脓杆菌 ----鲍蔓氏不动杆菌 (2)感染的科室 ----新生儿室 ----重症监护室 ----手术室 (3)感染的途径 接触传播为主 传播方式 ----共同来源 ----带菌者传播 ----交叉感染

(4)以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最高

⊕感染来源广(新生儿免疫功能低对病源体普遍易感) ⊕易感因素多

内在:免疫功能,生物屏障,胎龄,出生体重,病情严重程度。 外在:静脉内置管,全胃肠外营养,机械通气,药物,病房环境。 ⊕病情变化快

⊕易聚集或流行(与共用医疗器材,环境,生活用品接触机会多) ⊕医院配备工作人员少,工作忙,未进行前瞻性监测。 ⊕流水线护理操作,忽视手卫生

⊕病房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病人密度大 ⊕医护/患儿比例

3、医院感染是难免的 关键是: ----早防范 ----早发现 ----早控制

(二)从感染暴发看监测、预防和控制

5 监测:是防控医院感染的“眼睛”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系统 ----病区医生,护士报告 ----临床微生物室报告 ----其他

(一)监测的目的:

1.发现危险因素,通过针对性干预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获得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建立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基线。

3.发现暴发,一旦确定散发基线,可以据此判断暴发。 4.评价控制效果。

5.利用调查资料说服医务人员遵守感染控制制度。 6.调整和修改感染控制制度。 7.为措施的有效性提供证据。 8.进行不同医院间控制效果比较。

(二)预防和控制

1、制定规则,全员参与 (1)与器械相关的感染 1)血流感染 2)尿路感染 3)呼吸机相关肺炎 (2)与操作过程相关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

(3)与环境污染相关感染

----针对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控制感染经诊疗器械、器具的传播 ----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确保诊疗器械、器具的消毒、灭菌 ※控制感染经医务人员诊疗活动的传播 ----实施标准预防

6 ----在标准预防基础上实施额外预防 ----规范各种与感染相关的诊疗操作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

2、控制感染的环境危险因素 ----建筑(分区、流程、材料) ----通风、空气流向、红旗净化 ----医院环境卫生 ----医疗废弃物

3、预防和控制要求

应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通过有效的监测,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应当严格执行对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隔离工作技术规范。

----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手卫生、诊疗环境卫生、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防护降低感染危险因素。

----应当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保障职业安全。

----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按照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加强耐药菌的监测。

----制定感染暴发的报告、控制、处理流程。

4、注重人员培训

----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学科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 ----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应当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并能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

----制定并实施对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人员培训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 ----医务人员必须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知识,落实感染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工勤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部门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应用。

第三篇:医院控制医院内感染工作总结

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市、县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院院感委员会就控制院内感染做了大量工作。原创:wenmi114.com从组织落实开始,到严格管理制度,开展必要的临床监测等,采取多种措施,使我院的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将医院内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为了今后进一步搞好院内感

染管理工作,现将我院本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院的感染管理组织仍由三级体系构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感染管理监控小组。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的控制工作,并对下级科室进行指导。院感科在院感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院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各临床科室监控小组负责本科室的监控工作,按时向院感科汇报有关情况。由于工作层层落实,保证了我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制定一整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医院有关人员的行为。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院感管理委员会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供应室管理制度。院感科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了供应室的消毒管理工作,供应室验收达标

医院领导非常重视供应室的建设,为改善消毒条件,在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又购置一台高压蒸汽灭菌器。后勤科经常检查室内墙面、天花板,保持光滑,无裂缝、不落尘。供应室的安排合理,坚持做到“三区”、“三线”、“四分开”。

三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三线:污染线、清洁线、无菌线。

四分开:污物回收物与发放净物分开;

初洗与精洗分开;

未灭菌与已灭菌物品分开;

工作间与更衣室、办公室、活动室分开。

在压力蒸汽灭菌时,坚持在包外使用指示胶带、包内使用指示卡进行自我监测,保证了消毒灭菌质量。全年消毒380锅次,合格率达100%。在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院的消毒物品质量检测抽查时,合格率达100%。今年8月,市供应室达标验收小组的专家们对我院供应室进行检查,验收达标。

四、继续抓好临床各科室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

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四川省预防院内感染的规定》等,院感科加强了对各临床科室的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每半月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门诊新大楼投入使用后,门诊各科室焕然一新,消毒隔离条件大大改善,特别是口腔科、五官科、胃镜室等科室,除对查重复使用的物品严格按要求消毒外,增加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在全年的消毒液更换及器械浸泡检查中,除有的科室偶有漏记录或记录不全外,器械浸泡及消毒液的配制、更换时间均符合要求。

2、对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的手表面、物表面、空气、消毒剂、紫外线的强度、高压灭菌包等的监测,由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采样测试,合格率达100%。其结果由院感科及时向全院通报。

3、院感科人员每天到科室了解有无院内感染病例,有无漏报、错报等。各科对发现的院内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登记并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及时上报院部,并进行相应处理。经初步统计,今年1-11月,院内感染发病率在3%以下。

五、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员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染

在今年的一次性用品购进中,院领导更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严格查证、检查质量。院感科与库房保管负责对购进的一次性用品进行检查、登记,把好一次性用品、消毒药械购进关口,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我院。在本中,我院购进的一次性用品无一样不合格产品。加强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贮存管理,按要求离地离墙存放。院感科每季度对库房及各科室存放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检查一次,护理人员在使用前严格查对,以防将过期、失效等的一次性用品给病人使用。由于严格把关,无一例病人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各科一直坚持毁形、消毒并记录,院感科(供应室)每月进行检查统计,对抽查所发现的个别未毁形现象,给予严厉批评,并立即补做。因此,我院的一次性空针、输液器、尿袋等的毁形、消毒率达100%。毁形、消毒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由市卫生局指定专人回收。

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结合本院实际,院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预防院内感染的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毒、安全知识培训,输血有关法律、法规及输血知识学习

等,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大家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意识。提高我院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水平。原创:wenmi114.com发放有关院内感染诊断方面的资料,提高大家对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在全年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由于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上级专家对我院的指导,院感委员会的领导、组织、指导及各科室的积极配合,工作

开展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我院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起步晚,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如院内感染发病病例的诊断、报告、统计等方面做得不够,有待今后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我们将把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中医院院感科

第四篇:医院感染半年总结

半年来,在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正确指导以及各职能科室的配合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急需院感防控设备设施已基本落实。上半年,用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用品(一次性防护服、防护眼镜、快速手消毒剂和各种消毒液),医疗废物处理用具(医疗废物桶、医用废物塑料袋等)的投资共计近五千元;满足了临床需要。

2、重新制定了临床各科室医院感染检查标准,奖惩制度。

3、定期组织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和考核。(5月上旬进行了全院院感质控员的监测技术培训、中旬和下旬进行了全院职工手足口病消毒、隔离及预防控制等培训、6月下旬进行了医务人员HIV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培训。)

4、消毒灭菌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半空气培养合格率98%;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98.5%;物体表面合格率100%;医疗器材合格率100%;医用消毒合格率100%;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合格率99%;无菌物品合格率均为100%。

5、元—6月份,抗生素使用率为48.95%,预防性用药使用抗生素率为60%左右,无指征使用抗生素为1.2%,菌检率为10%。

6、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今年上半年我院临床大部分科室上报主动,未发生医院感染爆发流行,医院感染率控制在0.99%,漏报率为1.5%。

7、医院感染简报每月一期,及时反馈检查情况,药讯将近每月一期。

8、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新职工、实习进修生的岗前培训和特殊部门人员的院感防控培训(卫生员、检验人员、透析室工作人员和传染病区医务人员)。

上半年院感工作虽然有较大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职工院感意识比较淡薄;

2、专业队伍和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临床抗生素的使用不够合理;

4、少数科室管理者对院感工作不重视、不支持;

5、有的科室院感病例上报不主动,职业暴露上报不及时。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望各科室配合,院感管理者将更加注重自身学习,加强与临床科室联系、精细管理,使各项院感工作规范落实,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第五篇:医院感染管理总结

眉山市东坡区妇幼保健院

2011年医院感染管理总结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院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发现院内感染能及时、准确报告,同时院感科也加强院感病例上报管理,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加强监测与控制,保证了全年无院感流行事件发生。

1、根据医院“质量管理”的要求,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为保证院感安全,切实抓好院感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特别是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检验科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又制定了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治院内感染措施,院感科常规进行督查和指导,防止院感在院内暴发。

2、为规范全院各项消毒灭菌工作,预防院内感染,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同时加强对手术室、供应室、等高危区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

3、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各临床科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

4、院感科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溃并对工勤人员进行培训,使我院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

5、全年进行多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医务人员外出进修,新上岗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6、为加强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每月对门诊手术室、手术室、妇产科空气:对消毒机表面、手术车、推床、托盘、工作台,洗手等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均合格。对消毒器械定期检查,均合格。

7、全年医院手术感染10人,经过积极治疗均已痊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域用户添加管理员权限下一篇: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