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故事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金色的鱼钩故事范文

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金色的鱼钩》的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完成《金色的鱼钩》的教学后,写了这篇教学反思,从四方面;

1.《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先交代学生查月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常品质奠定基础,。并且提示学生联系毛主席写的《长征》这首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长征。

2.《金色的鱼钩》篇幅较长,故事性也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大概理解了课文内容,我要求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4.《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第二篇: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了《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1935年秋天的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照顾三个得了肠胃病的战士过草地而不惜一切牺牲自己的故事。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最崇敬的是老班长那种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和爱护同志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宁可自己受苦受累、忍饥挨饿,也要照顾好三个病号。如果我是老班长,我就不会自己吃鱼骨头,因为我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听听吧。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时给我买了一盒巧克力,正在这时,家里来了客人,我想:“巧克力这么好吃,如果就这样给客人吃掉,那我就没得吃了……”。于是,我就把巧克力收了起来。而老班长就不同,见到有鱼,就立刻捉住给战士们煮汤喝,宁愿自己吃少一点,也要战士们吃好一点。所以我们要向老班长学习,学习他那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比如说丛飞叔叔吧。丛飞,只是一个平凡的歌手,可他做出来的事却不平凡,他用自己辛辛苦苦赚回来的钱捐助山里的100多个穷孩子,让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快乐地在校园里学习。在身患癌症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山区里那100多个孩子;在去世以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让好几个患眼疾的病人重见光明。你们说,这难道不是舍己为人吗? |

第三篇:金色的鱼钩

《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金色的鱼钩》后受益匪浅,里面的人物形象让 我佩服。其中有一个句字让我感动,“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东西又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哽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 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

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使我极为感动,老班长把一丁点吃的给三个病号吃, 而如果是我们的话,给别人吃想得倒美,连自己都不够,哪还能想到别人,所以老班长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感动。

在文中老班长常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急得“整夜整夜合不拢眼”,钓到鱼时,他的“严厉”“严峻”还有文中随处可见的对老班长的语言描写,无处不表现了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所以我们要向老班长学习,学习他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绣,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教师评语:

你对文章理解的很透彻,能写出你对每句话的理解,在读中能感悟。

第四篇:金色的鱼钩

重点和难点: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

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

生: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

一起的?

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2.(出示小黑板)“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

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

生: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

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

生: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

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

生:(默读课文,略)

师: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生: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

师: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

生:因为老班长是共产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前,老班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别人受委曲。

师:课文中描写老班长的句子你读了后什么地方最受感动?

生:老班长让病号吃鱼汤,自己却嚼着几根草根和鱼骨头,那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情景催人泪下,好像我的喉管也被万根钢针扎着,心中痛苦万分。

生:老班长临牺牲前怕浪费东西,拒绝吃鱼汤,他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生:老班长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像保姆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三个年轻的病号,对革命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生:老班长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生:老班长用自己全部心血执行着党交给他护送伤员的任务,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师: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详细的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听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体会出他崇高的内心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解疑释惑,发展思维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师:现在想想初学课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经过学习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在长征过草地途中,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病号吃,鱼钩记录着老红军战士的英雄业绩。

生: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鱼钩却留下来,从“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到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永放光芒。

生: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师:“我”为什么小心地把珍贵的鱼钩保存起来?

生:“我”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生: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表现了“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陷入泥塘的老同志,耗尽最后心血的老班长,他们都是党培养的好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无声无息地长眠在茫茫的草地上,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永远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齐唱队歌)

第五篇:金色的鱼钩

本文的内容是真实的,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中。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一要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课文内容概括

这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词句解析 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②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③我不信,等他收拾玩碗筷走了,就悄悄的跟着他。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

从“皱紧”、“硬咽”可以看出骨刺难以下咽。可是老班长却自己吃鱼骨头充饥,表现了老班长让战友吃鱼的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

④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表现老班长硬咽鱼骨的痛苦,也表明“我”看到这种场景是内心的难受程度。朗诵时,喊得话语速宜快,“怎么”后戛然而止,气存不送,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等待”。切忌延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九年级三班班徽范文下一篇:建设单位工程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