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教案范文

2023-06-29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学会感恩他人。 【教学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纯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书写情感。 【教学方法】

美读感知法;启发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

一、导入

小调查

1、你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2、妈妈生日的时候,你给妈妈送过礼物吗?

3、你知道妈妈的最大心愿是什么吗?

那老师想再追问一句,在座的同学们,你们的妈妈知道你们生日的,请举手。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母爱。世间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爱。她沉浸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想灿烂的阳光,像淙淙的春水,无时无刻不在温暖、滋润着我们,那我们该如何回报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展现母子之间亲情的散文诗——《金色花》,让金色花悄悄地告诉你。

二、走近作者

学生展示收集资料,再做补充

这位白发白须的老人就是泰戈尔。他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他用微笑融化读者。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 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1913年他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多读泰戈尔的诗吧,会让你的心灵变得纯净,让你的精神寻到一片休憩的家园。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要学好诗歌,我们首先要——朗读,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散文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相信大家还沉浸在孩子与妈妈的嬉戏中吧?刚才听课文录音,同学们感觉怎么样?其实我们也能读好,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用声表达。(注意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语速等)

3、同学们认为,这篇散文诗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来读?

明确:感情基调——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四、美读悟情

1、如果同学们能够用心感受,反复吟咏,一定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然后选择你最喜欢1~2个语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学生个别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2、美文就应该美读,如果配上音乐,岂不是锦上添花?下面,就给大家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让我们和乐齐读,畅游在这温馨的金色花世界里吧!

五、感受入情,采访小天使

刚才我们用声音演绎了这首优美的散文诗,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具有魔法的小男孩。假如现在你变身为这个天使般的孩子,你愿意接受老师的采访吗?

1、孩子,你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你变成金色花后做了哪些事? 明确:(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投影书页。 母亲去牛棚时,恢复原形。

3、孩子,你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总是瞒着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看过孩子和妈妈的嬉戏,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说一说: 从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孩子。 从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妈妈。

4、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孩子、天真、淘气、贪玩、孝顺、关爱、可爱、善良

5、妈妈是怎样的人?

明确:关心、担心、无私的爱、慈祥、亲切

六、七嘴八舌议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是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其实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细流时时刻刻地滋润我们。读了课文,你理解这平凡而伟大的母爱了吗?在你心中,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及时表扬)

七、写出你的爱

同学们简直就是作家,道尽了对母爱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播放《鲁冰花》)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对,是《鲁冰花》,它曾经唱响街头巷尾。为什么这样一曲淡淡的流行音乐会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歌曲?正是因为她抓住了路边小花的无私,对孩子“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唱到了大家的心灵深处。让我们每个人都当一回金色花、鲁冰花好吗?

如果哈里·波特送你一根魔法棒,你可以变成你想变的任何东西,去感恩母爱,那么,你会变成什么?请同学们听着音乐,回忆往昔与母亲的点点滴滴,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精心准备的爱心卡片上。

八、寄语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要人物

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

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出示: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 明确:外貌描写

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二、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

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以老班长的外貌为主线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5.第四处:这鱼汤,他自己有没有喝过一口?我们来看看,老班长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出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动情地和同桌相互读一读,再来感受老班长这份深深的爱。

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

6、

7、8自然段)

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你能用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老班长严厉劝“我”吃鱼汤(

21、22自然段)

①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③ 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即便是我喝下鱼汤“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千斤重”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千斤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第28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3个小战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四、品味“金色”,将主题读透

1.引读最后一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擦干了眼泪——

2.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你说,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3、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了吗?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五、读长征诗,总结全文

1.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鱼钩,万分沉重。这鱼钩,是一种深深地怀念,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一起来缅怀他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交流搜集到的与长征有关的诗歌。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尽职尽责

老班长

舍己为人

金色

鱼钩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3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观察花卉生长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花卉图案变化的设计方法。

2、让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3、通过了解花卉的装饰感受人们是如何通过花的变化,来表现美好的事物,表达情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教学准备

教师:花卉、纸、笔、颜料、6种变化技法的示例,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纸、笔、颜料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呢?让学生自己说出喜欢的花和理由。(3—5名同学)

2、花是美丽的,但是却总是要凋谢的,怎么办才能留住美丽呢?(拍照片,绘画等方式)

3、 赏花

花卉点缀着自然之美,装点着人们的生活。很多花卉香气袭人,造型独特,色彩鲜艳,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赏花、吟花、画花是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说说这些花有哪些基本特点?如花头有何特征,枝、叶有何特征? (PPT放花的图片,学生欣赏讨论,回答倾听)

过渡:前人对花卉的描绘和描述已经十分全面,今天,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留住我们喜欢的花卉,把这份美丽永恒。

板书课题:花的变化

(二)学习新课

1、析 花

(PPT)变化的花,让学生辨认是什么花,并说出这样的花和生活中的花有什么区别? (1)学生辨认,交流

(2)尝试临摹,说感受(和写生花卉相比较)

2、变 花

(1)出示写生稿花卉和变化的图案稿 以牵牛花为例,演示技巧一: 减化 夸张 (PPT) ①减化 ②夸张 将准备的两幅教师准备作品贴在相应的位置。讲解让学生区分 。 小结:通过变花,将花卉的图形变得更加富有新意,更加简洁,更富有装饰趣味,更具有视觉的表现力。

(2)小练习 分小组合作完成,每组一张,采用添加的方法完成,然后展示,评比。 (3)技巧二和技巧三 通过学生的粘贴练习认识这两种方法和四种技巧。(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辨别)

教师小结:三种变化六个技巧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在一个花卉的变化里。

3、绘 花 ①演示变化的步骤

②(PPT)出示几组不同的花卉,作为学生的创作素材,学生分小组独立创作 ③教师指导。(背景音乐) 4. 品花(背景音乐)

(1)学生围绕教室,作业集体展示,师生一起“品花”。评出最佳艺术效果,最佳创新等作品。并说出这些作品可以用在哪里?PPT展示图案的用途。

(2)教师小结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4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朗读诗歌

1.前提: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2.朗读诗歌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配乐仿读。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感悟诗歌

1.教师导语

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

2.合作学习

分组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注: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③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指导,注重鼓励。

四、拓展训练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如涓涓细流时时哺育着我们,现在请同学们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

(尝试写诗,教导作指导,进行鼓励性评价。)

五、课文小结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六、作业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朵金色花,表达了孩子对母亲至真至纯的爱,一只小小的纸船又寄托了一个游子母亲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一个独特的物象,寄托了诗人对母亲无限的眷念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情感的世界,感悟《纸船》

二、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范读。(有条件,可放录音。)

2.朗读指导。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3.学生齐读、自由读。

三、感悟诗歌

1.导言: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2.合作学习

①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②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那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无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联想,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这一想象新奇大胆,充分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组内,组之间,以至全班进行交流,教师从旁参与,重在指导与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再读诗歌

五、拓展训练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诗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爱。

六、作业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5篇

王鲁镇中心中学 段秀峰

一、导入

幻灯出示金色花图片和词语“妈妈”,然后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考一下你们的想象力,看谁能说出“花”和“妈妈”是什么关系。

生:是母子关系,孩子是花朵,妈妈是温暖的阳光,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灿烂地开放。

师:就“母子”与“子母”的用词纠正一下。

生:妈妈像花一样美丽。

生:花是我献给妈妈的礼物。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好,把花当作孩子,用花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献给妈妈的诗——《金色花》。

二、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幻灯出示:本文写“我”与母亲的几次嬉戏?各是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找一名学生朗读,纠正字音,然后思考。

生:写了三次嬉戏,第一次写妈妈作祷告时,“我”把花香送给妈妈;第二次写妈妈读书时,“我”把影子投在妈妈的书页上;第三次写妈妈傍晚到牛棚时 ,“我”再落到地上,请求妈妈给我讲故事。

生:还有一次,写“我”在新叶上跳舞,悄悄到开放花瓣,看着妈妈工作。

师:归纳起来共讲了三种情况。板书如下:

悄悄开放,散发香气

嬉戏 投影在书页上 ,伴妈妈读书

傍晚在牛棚现身,请妈妈讲故事

三、品

师: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幻灯出示要求:

分组讨论: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吗?把写得好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写写批注,讨论后每组选一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生:第四段写得好,它写出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

师:你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在母亲作祷告时孩子把花香送给她。

师:同学们闻到花香了吗?闭上眼睛仔细地嗅一嗅,看一下有什么感觉。

生:好香啊,我感到心情愉快,好像有一股清泉从我心中缓缓流过。

师:你体会得太好了。那么,孩子要借这花香表达对母亲的什么感情?

生:对母亲的爱。

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生:我认为“我不告诉你,妈妈。”这里写得好,他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无私。

师:他为什么不告诉妈妈?

生:这是他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为自己能为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是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的行动。

生:我认为第五段写得好,这里写妈妈读书时,“我”把影子投在妈妈的书页上,而且投到她正读的地方。这体现了“我”对妈妈的依恋,充满童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而且用了“依恋”和“童趣”这两个词,非常贴切。

生:读 „„

四、悟

幻灯出示要求:

分组讨论:归纳一下,你从文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我感到母爱子,子爱母,母子非常融洽亲密。

师:同学们的体会都非常深刻。板书:

对母亲深深的爱 融洽的亲情

五、拓展延伸

出示:你是否也有与此类似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同学教我一首歌——《妈妈的吻》,回家后,我调皮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给你唱一首歌,你亲我一下吧。”“好!”妈妈答应了。我咿咿呀呀地唱起来,妈妈指着我的小鼻子说:“你呀,调都跑到北京去了。”说着亲了我一下我也趁机亲了妈妈一下,我们都笑了。”

师:你能给大家唱唱这支歌吗?

(生唱其他同学主动鼓掌)

生:去年放寒假时,我得了一张奖状。回到家,妈妈正在洗衣服,我悄悄地走过去,从后面捂住妈妈的眼睛,故意变了声调,说:“你猜猜我是谁?”妈妈猜了好几次才猜中我,我把奖状放在她面前,妈妈看到奖状后开心地笑了。”

六、活动:请你露一手

出示要求:本文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金色花——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生: 假如我是一片云

假如我是一片云

一片富有爱心的云

当妈妈在田间劳作时

我会飘到他的头顶

为她遮挡如火的骄阳

当妈妈流下汗珠时

我会洒下蒙蒙细雨

为妈妈送上 一阵清爽

(师生同时热烈地鼓掌)

师:你写得太好了,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诗篇,多么纯真的感情啊!

„„

七、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大文学家泰戈尔的作品受到了母爱与父爱的熏陶,希望大家以后都能爱自己的妈妈爱自己的爸爸,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散文诗两首》“研讨与练习”说明 深圳市龙华中学 邓拥军 说明:

对《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明,做了本人觉得有必要的修改。

一 朗读《金色花》,想一想:诗中的孩子跟妈妈捉迷藏,表现了孩子对妈妈怎样的情感?他为什么会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 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情感,理解诗的表层意象和深层意蕴。

诗中的孩子跟妈妈捉迷藏,表现了儿童喜欢嬉戏的心理,以及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孩子”要妈妈时时刻刻注意他的存在,让她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让她为自己着急。

他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是为了方便和妈妈捉迷藏。因为金色花的树枝、花瓣、花香、树影,可以和妈妈的所有日常活动接触,无时不在提醒她注意“我”。作者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因为金色花的圣洁可以代表孩子的纯真。

二 《荷叶 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解读文中“我”的情绪变化,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本文母爱主题呈现的过程和方式。

“我”的情绪从听雨观荷开始,经历了一个由烦闷不适到释然的变化过程。“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让“我”烦闷;凋谢的白莲让“我”怅然;即使是盛开的红莲,也不能让“我”心情好转。但是,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因为“我”由此联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我”的这一情绪变化,是全文的重点,为结尾的歌颂母爱蓄足乐势。 三 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我那时所要同你说的话了。

上一篇:学前班教案下一篇:月光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