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秋天范文

2023-09-21

金色的秋天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 课外练笔:

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我教《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在学生交流预习、感知课文,懂得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后,放手让学生细读课文设计能帮助大家进一步领会文章表达情感的问题。当学生将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展示出来时,我发现他们所设计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大部分都十分精彩。如:老狐狸为什么不多生几只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救小狐狸?小狐狸是被正太郎家的佣人捉走的老狐狸为什么还要救正太郎呢?阳光再耀眼也不会把狐狸的脚印照成金黄课文为什么说狐狸的脚印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等。

金色的秋天范文第2篇

今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了《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1935年秋天的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照顾三个得了肠胃病的战士过草地而不惜一切牺牲自己的故事。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最崇敬的是老班长那种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和爱护同志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宁可自己受苦受累、忍饥挨饿,也要照顾好三个病号。如果我是老班长,我就不会自己吃鱼骨头,因为我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听听吧。有一次,爸爸出差回来时给我买了一盒巧克力,正在这时,家里来了客人,我想:“巧克力这么好吃,如果就这样给客人吃掉,那我就没得吃了……”。于是,我就把巧克力收了起来。而老班长就不同,见到有鱼,就立刻捉住给战士们煮汤喝,宁愿自己吃少一点,也要战士们吃好一点。所以我们要向老班长学习,学习他那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

金色的秋天范文第3篇

一、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26课。这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导读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之间碰出火花,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目的: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鱼钩,问:同学们都见过鱼钩吗?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制作的呢?(学生畅所欲言)

2、过渡:那我们用的鱼钩和课文里的有不同之处吗?(补全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大胆提问。)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这到底是怎样的鱼钩?为什么称它为金色的鱼钩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疑难。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引导交流学生读课文后的感受,读明白了什么?有何体会?

4、小黑板出示文中比较重点的词语:支吾安顿衰弱奄奄一息等。

5、小结课文主要内容: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同学们反馈,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四、指导学生交流文中最感动的部分。

1、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接下来把你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等会我们一起来交流。

2、学生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交流,品读:

4、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a、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b、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c、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d、 “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五、总结课文,思想教育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作业布置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附:板书设计

26 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我在教学中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学本课,我从学生事迹出发,从身边自己见过的,用过的鱼钩上谈起,从普通的鱼钩到金色的,让学生在思想上又大的转变,然后可以质疑课题,为什么称它为金色的鱼钩?

2、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文本中的关键字句,体会老班长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金色的秋天范文第4篇

语文集体备课

教 学 设 计

课题 学 科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24*金色的脚印 语文

年级

六年级上册

计划学时

1课时

黄兴龙、姜庆平

备课组小组长 备课组大组长 金晓云

教材解析

教学目标

重点及难点 教学准备 刘海波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朗小安、赵伟廷、向开宏、谢叶相所、姜庆平、刘海波、孟月静 邹彩云、段常坤、曹小崃、杨永幸、杨翠云

《金色的脚印》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儿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来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出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正太郎十分同情它们,就偷偷给老狐狸喂食,因此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课文以主人公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和入‘虎穴’做窝来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深情,歌颂了爱的力量。同时课文也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事件的全过程,观察细致,语言优美,描写生动。

1.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大摇大摆、无影无踪”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和谐相处。 重 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的亲情与伟大的父母之爱。

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懂得人应该与地难 点

球上所有生命和睦相处的道理。

学生准备 根据预习提示预习好课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课堂教学流程(可续页)

第一课时

执教教师修改意见和建议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再读课文,给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本课读读记记中出现的词语。 3.熟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写在预习本上。 4.划出让你最感动的语句。

5.读完课文后,不懂的问题可以标注出来或者写在预习本上。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也可讲狐狸的故事) (2)看来狐狸在大多数同学的心中不是好动物,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课文,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平反了。 课前预习 提出问题

情景导入 检查预习

金色的秋天范文第5篇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七组课文的最后一篇文章,本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人与动物,四篇课文讲述的都是关于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和谐的故事。《金色的脚印》以老狐狸救小狐狸、正太郎与老狐狸一家之间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赞扬了动物也有人性,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我教《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在学生交流预习、感知课文,懂得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后,放手让学生细读课文,设计能帮助大家进一步领会文章表达情感的问题。当学生将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展示出来时,我发现他们所设计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大部分都十分精彩。如:为什么题目叫《金色的脚印》?这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些什么?在正太郎帮助老狐狸救小狐狸的这个过程中,它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

本课的设计是以阅读提示作为学习导语,用阅读提示中的两大问题: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正太郎与老狐狸一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作为学习课文的线索。我在设计及教学的时候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起点,充分预习,自主学习。

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且进行三处的课文批注,让学生写一写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还让学生去查找人与动物的有关故事并且在课堂上面进行交流。这样的学习起点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来说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本篇课

第 1 页 共 3 页 文内容多,篇幅长,如果没有做到课前的充分预习是很难在课堂上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在课堂上面,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课堂上面就省略了自读课文的环节,为学习其他更多的内容节约了时间。在新课的开始就让学生讲述三个主要角色这样在讲主要内容的时候有一个平台,学生不会说偏,并且告诉学生把几个主要角色之间发生的事情说清楚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面我给予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时间,在自己读读写写的环节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

二、取舍教材重点,略其所略,重其所重

在原来的设计意图上,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文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的学习是个影子,所以在教学上面国力求做到粗线条,把所有的句子放在一起教,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这部分的教学是力求做到精、简单化。后半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正主郎情感发生变化的主要线索,我在设计教学意图的时候也是力求能够突出详细。围绕字词展开教学。

设计的意图总是美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下来总是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确自己的教学还要许多的教学机智需要再学习,更多的教学实践需要去实行:

一、问题的明确性不足,导致学生在交流的一开始出现了严重偏差。

在让学生读完了阅读提示以后,我没有更好地利用阅读提示,问题的明确还不够,所以导致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一开始出现了严重偏差,找到一些无关的句子,到后来再回归正题的时候就

第 2 页 共 3 页 比较累,时间上面也是花费得比较多。另外我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先全部找句子,然后再一起出示整体感悟,可是今天下来学生找一句分析一句,在第一个孩子的引导上面没有做好功夫,导致接下来的几个都是这样,不仅时间上面比较费,而且与后面的整体分析又形成了重复,自主学习不到位。

二、段落的清晰度不够,导致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出现了混乱状态第十八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想重点突出的,可在教学这一个自然段的时候,学生一会儿讲上面一会儿讲到下面,讲得相当乱,不清楚,在当时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任学生自己说,没有用一个清晰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段落进行两个方面的把握,导致讲得不够到位,而且不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讲到混乱状态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一理他们的思绪。一节课上下来更多的是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教学智慧,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争取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面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学,做一个更好的引领者。

金色的秋天范文第6篇

一、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26课。这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导读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让学生之间碰出火花,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目的: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鱼钩,问:同学们都见过鱼钩吗?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制作的呢?(学生畅所欲言)

2、过渡:那我们用的鱼钩和课文里的有不同之处吗?(补全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大胆提问。)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这到底是怎样的鱼钩?为什么称它为金色的鱼钩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疑难。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引导交流学生读课文后的感受,读明白了什么?有何体会?

4、小黑板出示文中比较重点的词语:支吾安顿衰弱奄奄一息等。

5、小结课文主要内容: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同学们反馈,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四、指导学生交流文中最感动的部分。

1、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接下来把你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等会我们一起来交流。

2、学生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交流,品读:

4、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a、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b、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c、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d、 “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五、总结课文,思想教育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作业布置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附:板书设计

26 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我在教学中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学本课,我从学生事迹出发,从身边自己见过的,用过的鱼钩上谈起,从普通的鱼钩到金色的,让学生在思想上又大的转变,然后可以质疑课题,为什么称它为金色的鱼钩?

2、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交流文本中的关键字句,体会老班长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上一篇:沉淀成本范文下一篇:技术中心申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