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书谈体会

2022-08-20

第一篇:爱和自由读书谈体会

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读《爱和自由》有感

这本书对许多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我在大学期间的图书馆就经常会见到这本书,后来参加工作后,也常会听人说起。但总没细细阅读过,都是简略看看书本简介。不细读的原因,也记得不大清楚了,大概是对它有些偏见,因为接触过太多以第一人称的角度,通过书写自己的事情来“教导”大家该怎么对待幼儿,对待幼儿教育。这是我平时不太喜欢的一类书籍,我反而更喜欢一些学术研究类书籍,通过大家的研究,更深入了解一些幼儿行为、心里、发展特点等,并用有说服力的案例来说服我。

但今年这本书再次进入到了我的眼帘,在学校的好书漂流图书室,多个家长都将这本书推荐到了学校图书室。我再次注意到了它,而这次我也真正下定决心去仔细读一读。毋庸置疑,我们的工作面向小朋友,同时也面向家长,既然这么多家长朋友都选择这本书,肯定有他的道理,同时接触家长们喜爱的书籍,也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家长们的一些想法。

带着这些想法,我开始阅读起这本书来,开始时还是抱着一些些怀疑和试着看看的态度,但这本书却给了我许多的惊喜。每一章它都会重点讲了一个特定的内容,而那些内容,看似简单平常,但正是这些简单平常的事情,却是每个老师、家长会遇到的问题“儿童为什么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应该怎样理解孩子;怎样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等等。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时有发生在作者的孩子身上的,所以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和专业知识(作者:孙瑞雪,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针对这些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见解及可行的解决方式。相信这也是家长们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家长们会获得共鸣,找到许多可行的小策略;再或许作者的方式方法,不一定适合用在每一个小朋友身上,但当大家看到作者讲的这些问题,不只是自己家的小朋友会有,而是一个相对普遍的问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自己的焦虑,而有时正是家长的焦虑可能会将小朋友某阶段出现的问题扩大化,恶劣化,反之而言,家长能轻松面对一些幼儿身上的问题,先稳住自己的焦虑再从容的帮助幼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点在这本书中也有提到!

在幼儿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中,我们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个班,但却是许多个不同的个体,许多个性化的问题,迷茫、踌躇可能经常会光顾我们,这时静下心来阅读一下吧,《爱和自由》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最近开始看第四遍了。这个时候再读这首泰戈尔的诗又有了新的感触。

相见恨晚。记得刚遇见《爱和自由》的时候,一度有强烈的想法--要买上几十本,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新爸新妈。也许,我们都会“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健康、愉悦地成长”。

很仔细地读。每读一遍,总是“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想想自己初为人母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就有想坐时光机回去揍自己一顿的冲动。没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爱?母鸡也会爱小鸡。什么是自由?很多时候,我们自已的成长还停留在七八岁而浑不自知。以前也买过很多育儿书,感觉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细节的操作性;而《爱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质,深入浅出,让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爱。书中,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孩子满满的爱,读着读着,内心便柔软起来;读着读着,眼前便清晰起来。

第三篇:读书分享-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书分享 张涵烯妈妈-孙静

刚读到这本书时,跟我大学时学过的心理学有些相似,继续读下去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读一遍感觉还不过瘾,继而又读了第二遍,仔细的在里面寻找自己受启发和教育的地方。

在前十章的内容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我读后觉得有两个词语是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感觉”和“概念”。其中第四章和第八章专门介绍了感觉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感觉训练。

在书中孙瑞雪讲了几个事情和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也比较赞同她的提法:像不能逗孩子,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将所学的概念一般化,这是智力的过程,是一种内心中的深层创造,还有不要在外人面前指责孩子:

首先说说不能逗孩子。逗孩子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件比较好玩的事情,看到小孩子着急、或者为了一件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在那担忧时大人会觉得很好玩。殊不知这样的玩笑是一众混账和残酷的玩笑,(书中孙瑞雪用了混账这个词,我觉得她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严厉的态度。)这种逗引对成人不算什么但是对孩子来说太残忍了。书中说了一个例子,有个孩子他妈妈要生二胎了,有人告诉他有了小弟弟之后,他妈妈就不要他了。当老二生出来之后,孩子站在一边,看着一家人为了小弟弟在忙碌,心里很不高兴,但是没有说什么,当妈妈的发现了这个问题,跟他解释妈妈依然非常爱他,只不过现在要照顾更小的弟弟,喂他吃奶,要不然小弟弟会死去。这样几句话,老大的心结就打开了,孩子又高兴的去玩了。如果妈妈没有发现老大的当时的眼神,没有及时的跟孩子说那几句话,孩子在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会很抗拒小弟弟的到来,或者会虐待他,或者会更加的粘父母,总之过渡期就不会这么顺利了。现如今,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了,关注老大的心理活动,不要恶意的去逗引孩子,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小时候糖糖听我讲故事,讲完了就讲完了,我不说再讲,她也不要求重复,3岁半以后情况与以前不同了,她会一遍遍的要求你重复讲同一本书,不但一晚上要讲好几遍,第二天还会要求再讲,像他比较喜欢的贝贝熊系列的故事书里有一本《女孩靠边》,听了好多遍了,还是要听。牛津阅读树里第一本《天下第一猫》英文版的,她也很喜欢,一遍一遍的让重复的讲,哎呀我那个烦啊,静一静,压压火,继续讲。她睡觉前喜欢听MP3里的故事,同一个故事听了不下30遍了,像《谢谢小猴子》《小乌龟找工作》卡梅拉系列的《我想去看海》《我要找回太阳》等听的滚瓜烂熟,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还是要听。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她听故事首先是吸收逻辑,然后是情景,再然后是概念。早晚有一天她把概念内化了,会在生活场景中运用了,这才是孩子智力的增长。 再来说一说概念,孩子将所学的概念一般化,这是智力的过程,是一种内心中的深层创造。孙瑞雪比较独特的解释了智力的含义,我也觉的学到了另一种观点。也确实是这样的,当我们的孩子在别的地方学到的词语被她用在了另一个场景时,我们当时的惊讶想必大家都经历过,会想这个孩子真聪明,会有样学样了呢。糖糖在家里要让我读书或唱歌时会说:“ 妈妈,大大方方的唱出来。”就会弄的我挺惊讶的,“大大方方”这个词想必是在学校里听了老师们的话,她用到了我身上。还有一次她在玩游戏,手机里养了一直小猫,她喂完小猫之后,就让她睡觉了,她爸爸看见之后说:“吃完就睡,那不光长肉啊?”结果糖糖的回答让爸爸笑的前仰后合,她说“爸爸,这只是一个游戏而已啊。”一个“而已”让我们感觉小家伙的应对能力真是进步很大啊。当孩子在一个场景中吸收的概念,灵活的运用在了其他场景中时,我想智力就这样增长了。

还有不要在外人面前指责孩子。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书中还讲了不要强迫孩子画画,不断的教孩子画画,可能导致这个孩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的画画。书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当家长的要注意的地方,我想有时间我会再读一遍,真是很不错的一本书,谢谢大家!

2015-6-18

第四篇:读《爱和自由》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30万家长读到了这本书。它的流传,不是因为潮流或炒作,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而我们社会现在也在探讨新的教育问题。这个新教育的宗旨是:实践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思想,改善中国儿童的成长环境。真正懂得爱孩子,而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产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

这本书的最初雏形,来自于孙瑞雪老师早期的演讲录。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爱和自由》饱含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不是爱。”孙老师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被我们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叫做智力。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孩子的自我割裂开来,更确切地说,他们不认为孩子有独立的自我,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真实、幸福很远。

“爱和自由”的科学教育方法认为,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被教育的过程,更不是被成人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世界进行自我探索,同时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的过程;爱孩子,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非满足父母的期待;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意志,而非让他服从你的意志;一个完整的人,包括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自我在生命的最中心;科学的教育,应该给予儿童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它有别于以往只强调发展认知的成长状态。但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教育环境非常严峻,非常难以撼动, 而“孩子在不当的教育体制下,孩子的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得不到幸福,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任务,孩子不能成长为自己。”而“18岁以内的孩子的问题,统统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或老师的问题”——这也是很多教育专家认为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家长与老师都好好学习,学会爱孩子——而不是打着爱的旗号害孩子, 爱与害界线的掌握是要学习的,一点一点来, 当我们愿意去努力,且愿意去察觉,孩子已经很有福了, 尊重而不放纵、分享而不干涉、关怀而不教导, 而尊重和放纵之间那个度,如何把握,就要靠我们的修习了, 我们要相信孩子自我有着强大的能量和潜力,

我们能做的不是教导孩子如何,而是协助孩子一点点发现自我的强大能量, 或者说协助孩子引爆那个能量。

可惜我知道这本书,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太晚了,读后,我很是震撼愧疚,因为我没有给我的孩子以真正的爱,本以为爱孩子,我们谁都认为可以做到的,但事实却是“爱得到孩子,只有少数的母亲能做到”。换位孩子的角度来感受,我感到了那么强大的无助,对于大人世界的无力及对大人的情绪变化是那么恐惧的一份心情,原来我曾经那么伤害到我的孩子却不自知,因为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没有关注到那个小生命的感受啊。我们都在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成为实现期待的工具,只注重孩子的技能驯化而完全不知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给孩子极大的物质满足,却同时给孩子施加心理暴力,让孩子学习我们成人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却不知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对孩子以统一的标准不断比较,而不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想这些也应该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省思的问题了。

看到身边有那样多以爱的名义受到伤害的孩子,我多希望有更多的父母或是老师看到这本书啊,所以我写了这个心得体会。最后以孙瑞雪老师的话来做为我的结尾: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第五篇:读《爱和自由》的心得体会

赵正成

“当给儿童自由时”是《爱和自由》这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看完全书后,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充分讲解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在全书的快结束部分,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但作者没有对蒙氏思想提出创造和提升,也没有结合时代和国情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还是停留在对蒙氏思想基本技巧的尊崇和仿效上。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己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谈到了爱,自由,但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蒙氏在尊重生命和人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教育方法体系。理解蒙氏,首先要理解她的思想基础。如果只追求技巧、方法性的东西,舍本逐末,在纷扰的社会中,最终还是会迷失和放弃。从商业的角度,“爱和自由”是一个很动听的口号,哪怕是表面的。但作为读者应当慎思明辨,在“爱和自由”的背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尊严和独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徽省民族工作条例下一篇:政法十7大心得体会